历史没有句号,只要后人愿意,历史将被一笔一画清清楚楚地留存。
热血奶奶罗玉粉致力于为社区中的各种违规现象进行举报揭发,社区居民视她为“鬼怪”。
罗奶奶和新来的基层公务员朴民载打打闹闹,越相处越融洽。
罗奶奶对于学习英语一直有着极大的热情,她有个梦想,就是亲自去美国,为了自己和所有像自己一样被践踏过的女人们,向全世界人民讲述自己曾经做慰安妇的经历。
从电影本身的拍摄来看,以笑点开始,以细节勾勒主要人物,剧情按照时间线层层剥开,循序渐进。
这部电影并不完美,比如,前半部分铺垫的时间太长,将过多的套路技巧用来表现罗奶奶的孤独生活和政府机关的不作为,这些和主题相关性不强,稍微有些冗杂;再比如,罗奶奶和朴民载兄弟两人的相处是感人桥段的惯用套路,但是演员的情感投入和演绎风格依旧十分动人弥补了这些缺陷。
从欢喜冤家到忘年之交,再到慰安妇主题,带观众认识了罗奶奶:一个有理由唾弃这个世界、却选择无条件拥抱这个世界的老人。
罗奶奶几十年如一日地举报社区违法事件,经有她举报的事件,居然有8000多起。
除了放假,20多年来每天都得举报一起。
看似只顾着博取人们关注的市井老太太,心里却装着身边的人,想着办法默默帮助邻居们。
“我有一个弟弟,小时候分开之后 他去了美国,但是他一句韩语都不会讲。
想通个电话,但是无法沟通啊。
不知道过得好不好,不知道老没老。
身体是否健康,子女们过得如何?
想知道的事情很多,所以想学英语。
”她一心想学习英语,因为想念弟弟,也是因为想亲口向全世界揭发日本人践踏人伦的畜生行径。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情节是,朴民载用英文向罗奶奶讲述自己的过往经历。
他说:“我急忙赶回来举行了葬礼,再次离开的时候,根本不了解家里的情况。
因为怕我担心,父亲一直瞒着我。
一年之后,父亲去世了我才知道。
本来,我的梦想是成为建筑家,梦想着又一天由我亲自来设计雄伟的建筑。
但现在,您应该也知道,现在只是一个处理有关建筑方面信访的公务员。
”罗奶奶并不懂英文,但是听完感叹说:“原来是有过如此悲伤的故事啊。
”朴民载惊讶反问:“怎么?
您都听懂了吗?
”罗奶奶说:“没有,只是听着你的声音也能了解。
”这是感受他人情绪变化的神奇能力,而我一直认为,这是至善的人才有的能力。
试想所有坏人都能体会他人的感受,他们又怎么会杀人抢劫呢?
这也是罗奶奶和朴民载真挚的情感交流,不需要语言,只需要静静感受就能达成的共情。
从电影的主题来看,坦白说,以喜剧为载体承载“慰安妇”这样的话题,让我带着非常复杂的心情看到了影片结束。
从社区奶奶的喜剧生活切入到宏大历史事件的处理方法也许会让部分感到别扭,但是利用一部明星加盟的商业喜剧电影传播历史,以相对轻松的口味讲述沉重故事,不失为一次好的尝试。
“我们要求的不过分,只要承认自己的错误就行。
在我们还活着的时候,是要给你们得到宽恕的机会,一句I'm sorry就那么难吗?
不要把沉重的包袱留给后代,尽早承认错误道歉吧。
请在座的各位,请记住我们所经历的一切,还要记住,这悲伤的历史不能再重演!
”“之后10年,日本依然没有谢罪……”所有人都在大声呼喊“道歉”,除了应该道歉的那部分人,这是这部电影最大的遗憾。
我国是日军二战的主战场,关于慰安妇,我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些记录:“11军一共有2000多名官佐,这里面的将官有56名,每一名将官都要长期配备一名慰安妇,那么就需要56名慰安妇。
少佐以上级别的军官总共有800名,每两名少佐要有一名慰安妇服务,这就需要400名慰安妇,尉官总共是有1200名,五名尉官要有一名慰安妇,需要250名慰安妇。
士兵总共有31万,一百位士兵配备一名慰安妇,需要3100名慰安妇,11军总共需要3800名慰安妇。
”除了数量,日军还对慰安妇的工作时间做了安排。
“大尉级别的军官,每周安排两次,每次可以有两个小时,少尉级别的军官,每周安排两次每次一个小时。
在慰安所中的慰安妇,每天白天要和六个人在一起,等到了晚上八点以后,大尉可以单独和慰安妇在一起,慰安所中的每一名慰安妇每个月至少要工作24天。
”要知道,这些需要承担高强度“工作负荷”的人当中,还有很多是年仅十几岁的少女,是甚至对“性”还一无所知的无知孩子。
更为痛心的是在,这些慰安妇回到正常生活后,余生都在愤怒、自卑、绝望和羞耻的状态下度过,甚至被自己的国人所嫌弃和看不起。
慰安妇所剩无几,但是历史没有句号,只要后人愿意,历史将一笔一画清清楚楚地留存。
重溯历史,不是为了复仇,而是为了自强。
忘记历史,不是时间犯的罪,是国人对国家的背离。
最后,回到生活,这部电影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尊重老年人的梦想。
纵览我们的生活,很多人都有执念,但是绝对不能看不起或者忽视一个老人的执念。
因为人老了,是到了放下执念的时候。
如果一个老人到老了还心存执念,ta就是在和自己的生命赛跑,在和死神抢夺时间。
以上文字为原创,图片源自网络,感谢阅读。
我能说 (2017)8.82017 / 韩国 / 剧情 喜剧 / 金炫锡 / 罗文姬 李帝勋《I can speak》国内直译为《我能说》,我觉得按片中的剧情和片段翻译成《我愿意作证》或者《我作证》更贴切一点!
这也是唯一一部由喜剧片上升到政治高度能让我不反感并且很赞同和支持的电影,因为它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证实小日本在亚洲地区犯下的诸多罪行其中的一个惨无人道的罪行——慰安妇!
片中有一封信,内容是“日军所犯的罪行,违反人道,慰安妇问题是历史事实,纵然日本政府如何狡辩,它都不会从历史上消失!
如今我们之所以重溯历史,是因为不论是于我自己,还是对其他慰安妇来说,在过去的60年里,甚至至今脑中仍挥之不去那段曾经亲身经历的现实!
在日本承认这段历史并向我们道歉之前,这绝不会就此结束!
我的要求并不过分,只要你们承认自己的错误,同时这也是你们的机会!
在我们中还有人活着的时候,有机会请求我们的原谅!
”还有女主最后在法庭的证词里说的“我们的要求并不过分,只要承认自己的错误就行,是要给你们得到宽恕的机会!
在我们(片中女主,一名在世的慰安妇幸存者)还活着的时候,说一句道歉,真那么难吗?
不要把沉重的包袱丢给后人,尽早承认错误道歉吧!
”我觉得这段话说的很朴实,也很震撼!
是啊,当这些慰安妇还有人存活的时候,还有人能接受你们的道歉!
当这些人都已经离世了,这些载入史册的罪行,得不到本人的宽恕,怕是有一天得血债血偿了吧!
单电影来说,本片从一部喜剧片出发,最终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让观众不仅仅是感动,还有愤慨!
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总体是部好电影,也是主旋律正能量影片,值得推荐!
推荐指数⭐️⭐️⭐️⭐️
我们习惯以一个人的行为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而不喜欢去追究这个人行为背后的动机。
所以,电影的主角罗文姬饰演的70多岁罗玉粉不讨喜,起码在现实生活中,这样很事儿的人不大受待见,不管年轻还是年老。
李帝勋饰演的朴民载是一个9级的公务员,他是一个极具原则的人,在他的世界观里,“所有事情都必须按照步骤、原则来”。
科普一下韩国的公务员等级制度,其等级从1-9,1级最高,9级最低,一般韩国人靠公务员都是先考9级,然后按照工作的业绩、任职年限、资历、考试一点点往上升,从9级到8级大概需要2-3年,8级到7级需要3-5年,越往上升需要的年限也就越来越多。
一般来说跨级考非常困难,所以电影中朴民载直接从9级到7级是相当优秀的。
在这部电影里,没有谁是容易的:市场肉摊的妇女为了照顾母亲,死守着摊子不肯放手;超市的女老板,独自守着超市;政府办公室里民载旁边的前辈,问民载自己要不要相亲,在散伙饭上,对民载说,如果我敞开心扉的话,你肯定就舍不得走了。
豪气得多么让人心疼……
电影构造了一个不容易的世界,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没有谁是容易,所以,看着看着电影,会在潜意识中找到归属感:那就是我们的生活啊!
既然大家生活得都这么不容易,干嘛还要这么较真啊?
1.因为孤单。
这也是为什么罗玉粉和朴民载是完全不同世界的人,却能在一起相处融洽?
因为,大家都是情感缺失者,所以遇到了就会有共鸣。
罗玉粉无儿无女,仅有的一个弟弟远在美国,而且不愿意认她;朴民载无父无母,仅有一个弟弟,但是他学会赚钱养弟弟,却没有学会如何与弟弟相处。
都是孤单的人。
两个人采取了完全了不同的处世态度:罗玉粉四处“找茬”举报,想产生与人的联系;朴民载把自己封起来,不与人亲近。
但是如果一个人打破了界限,终究是能够感受到温暖的。
有时候,我们勇敢一点吧。
2.罗玉粉不是传统意义上优雅的老年女性。
我们所说的优雅是什么样的?
俄罗斯有一个60多岁的老人,就在大家在她这个年纪颐养天年的时候,她每天做瑜伽、运动,意外闯入了模特圈。
这样的女性如果是我们未来的模样,可能人就不会那么害怕衰老。
但这样的人少之又少,我们的未来更多可能是罗玉粉:生活不是特别的富裕,满脸的皱纹,身材也走了型,嘴里很喜欢唠唠叨叨。
这样的人很难与优雅联系起来。
但是,除了优雅,人生还有另外一种活法:很酷。
70多岁,身体还能那么棒,很酷!
70多岁,还能那么充满激情,很酷!
70多岁,还能那么认真地学英文,并且不脸红去和外国人搭讪,很酷!
70多岁,还能一个人到全世界旅游,很酷!
不要说活到70岁还能这样做,就算是现在的我们,几个能做到此。
所以,这部影片塑造了一个现实中难以实现,却是大家理想中的人物角色,不为情节打分,起码也要为自己对未来美好的幻想打分。
3.从电影本身来说,拍摄很有烟火气息。
人物的化妆让人很到位,那个脸上还冒着油光的超市老板,让人相信她就是开在市场里的小超市的老板;没有大段大段的空镜头转化,没有长时间、多次的配歌,给人一种就是很日常很真实的感觉,能够拉进电影和观影人之间的感情。
而整部电影唯一一段让人觉得有点MV感觉的,是罗玉粉小时候,在山坡上遇见自己的弟弟,背着弟弟下山去,一个全景的镜头,绿油油的山坡,两个年轻少男少女的背景,风很轻,音乐很轻,但一切都说明一个问题,这是在梦里,不是现实。
而另外,在一开始电影营造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后面氛围的画面,雨夜、铁锤、戴着帽子的男人,画面急促,完全是一个连环凶杀案的开场。
这么一个场景其实对于后面情节的推动作用,并不是很大,但是看到最后一想,似乎又觉得有某些隐喻:电影开始是“犯罪”,点明了这是一部关于“犯罪”(日本慰安妇)的电影;而电影最开始“犯罪”的行为被罗玉粉拍了下来,而日本犯罪的行为罗玉粉本身就是记录。
这种巧合,不应该只是巧合吧。
4.无论如何,电影想表达依然是美好的,现实却残酷很多。
这样的罗玉粉很少,被这样对待的罗玉粉也很好。
她们在等日本道歉,日本在等她们死去。
电影中罗玉粉说:日本巴不得我们都死光了,但是我要活得更久些,活200岁。
但现实她们等不了那么久,2017年8月,中国大陆最后一位起诉日本政府的“慰安妇”黄有良去世了,她们没能等到日本的道歉。
黄有良去世前,曾经对自己的孩子说:“我怕是等不到裁定了,孩子你要替我坚持下去。
”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得越来越多,还会有谁替她们坚持下去吗?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众号电影天堂(ID:dianyingnews)How are you?
Fine,thank you,and you?
你一定记得这两句英文吧。
它曾经在我们英文教科书的前几页,或许是你英语学习的启蒙,也或许是你许久未曾说过的语句。
但你绝对想不到,它也曾见证了一位老奶奶,说出沉痛历史的全过程,它给了她动力,给了她勇气,也给了她许久未有的温暖和接纳。
这个老奶奶是罗文姬,是电影《我能说》中的女主角,罗玉粉奶奶。
罗文姬应该算的上的国民奶奶了,她每年的一部电影,几乎全是高口碑的代表。
她的影片,多多少少都有一个共性,在笑声中承载泪水。
曾经的《和声》,《奇怪的她》,让我们记住了这个长相慈爱,却擅长搞笑的演技派奶奶。
在这部《我能说》中,罗文姬饰演的玉粉奶奶,绝对是一个韩国版的“朝阳区大妈”。
谁家乱扔垃圾,乱扔烟头,她会管。
哪家的商铺广告牌妨碍了道路,她会管。
哪里阴雨天漏雨,艳阳天塌方,她会管。
连不知名的孩子吃不干净的饭食,她也会管。
街坊邻居,称她为多管闲事的大妈。
而在区政府的信访大厅,她还有另外一个名字,“鬼怪奶奶”。
因为这个喜欢“多管闲事”的奶奶,是这里信访办的常客。
不管是小的事情,还是大的事情,只要是和老百姓相关的事情,她都会来这里递交意见。
三十三岁的朴民载,一个能力达到韩国九级公务员水平的政府人员,刚刚调到这里工作,就遇上了难缠的玉粉奶奶。
朴民载有一个还在上高中的弟弟,亲人中,也只有这一个弟弟了,但是长期忙于工作的他,对弟弟甚少关心,更无暇顾及他吃饭的这个问题。
而机缘巧合,弟弟恰好又被热心的玉粉奶奶碰到,于是就变成了她家里吃饭的常客。
基于这个关系,民载勉强答应了玉粉奶奶的一个要求——教她学英语。
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要学英语,在很多人看来,这或许是一个极其不现实的行为。
但是玉粉奶奶做到了,用英语下棋,在咖啡厅练习,和外国人交谈,这个人老心不老的奶奶,着实给那些不爱学习的年轻人,狠狠的上了一课。
电影的前半部分,就是在这样一个极其轻松,搞笑,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有奶奶和朴主任欢喜冤家似的相处,也有对公务员和政府黑色幽默式的暗讽。
以至于我笑着笑着,都快要忘记了,这是一部讲“慰安妇”的电影,对,就是“慰安妇”,罗玉粉奶奶,她全部的搞怪,笑容和慈爱下,却有着一个血淋淋的悲凉故事。
这个故事,要从一张照片讲起。
很多很多年前,玉粉奶奶还是一个13岁的小姑娘,她和所有年少的孩子一样,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一个会脆生生叫她“姐姐”的弟弟。
她想要结婚,想要生子,想要和爱的人一辈子生活下去,当她以为日子会这样细水流长的过下去时,一群日本军官,踏碎了她所有的梦。
从此,在那个暗无天日的牢房,她和很多年轻的姑娘,日复一日的被摧残,被折磨,被一点点抽离活下去的希望。
奶奶想过自杀,那些无望屈辱的生活,她受不了了。
只是,她被救了下来。
救她的,是奶奶这辈子,最好最好的朋友——玉心。
于是,这两个人,便相互取暖,相互安慰,一起活了下来。
很多很多年后,玉粉奶奶始终是一个人,没有家人,没有孩子,她的妈妈临终前,嘱咐她一定要守住曾是“慰安妇”的秘密,她的弟弟,远在大洋彼岸,一走就是几十年。
“慰安妇”这三个字,是她的内心永远的伤疤,也是她和亲人间,永恒的芥蒂。
那些岁月和历史带给她的痛苦,她就这样一直一直埋在心底,直到奶奶唯一的朋友,玉心奶奶,倒在了病床上。
这才是她学英语真正的目的,除了想要跟远在美国的弟弟能通上一个电话,还有就是完成玉心奶奶生前未完成的心愿——参加美国慰安妇国际听证会。
几十年后,七十多岁的玉粉奶奶,在美国法庭的讲台上,用英语,一字一句的讲出了那段不能被忘却的历史。
当她掀开了衣服,露出那些布满日军暴行伤痕的皮肤时,我看到的,不是那个曾经想要极力掩饰过去的奶奶,而是一个敢于直面声讨正义的英雄。
“I can speak!
”我能说这三个字,不仅仅是能流利的说出英文,更是能勇敢的说出历史的真相。
“只要承认自己的错误就行,不要把沉重的包袱丢给后人,尽早承认错误道歉吧,还要记住,这段悲伤的历史,不能再重演”。
听证会结束后,那些在法堂上对奶奶出言不敬的人,很多都向她表示了道歉。
可唯有日本人,依然用蔑视和不敬,掩饰自己曾经犯下的罪行。
她们在等待日本人的道歉,日本人在等待她们的死去。
我依稀记得几个月前在国内上映的那部《二十二》,很多媒体和电影人自发的为影片宣传,这部影片的上映,让国人第一次开始正视“慰安妇”,正视这一段即将被遗忘的历史。
中国的“慰安妇”,录入名册健在的仅有八位,韩国政府登记在册的,如今在世者也仅有35人。
我很庆幸在她们还弥留之际,越来越多的人和政府,开始愿意倾听她们的声音。
2016年的《鬼乡》,2017年的《二十二》和这部《我能说》,当这一段历史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希望给她们带来的,不是打扰,而是理解和包容。
因为她们需要的,不是金钱,不是同情,更不是消费,她们需要的,是一段历史的承认,一场罪行的道歉。
《我能说》和以往的那些“慰安妇”题材电影不同,它以商业片的形式出现在了银幕之上,以一个温情喜剧的形式,讲述了这一段悲伤的过往。
它取材于苦难,却并不卖惨,它让人感动,却并不沉重,它给人思考,却并不压抑,它让你在笑中带泪,却更让你相信世间的美好,人性的美好。
她们和我们的奶奶一样,会在傍晚做好一顿丰盛的晚餐等你,会戴上老花镜用老式缝纫机为你做一件衣服,
她们甚至比一般的老人更加善良,会无条件的给孩子们做饭吃,会收集几年的材料,只为了保住隔壁姑娘的那一个小小的摊位。
所以,我们要给她们的,是理解,是包容,是勇气,是陪伴,却不是眼泪和同情。
2007年,美国国会通过要求日本就“慰安妇”问题进行道歉的决议案,只是,10年过去了,日本依旧没有谢罪。
我知道,日本在等待她们的死去,但是我相信,她们会坚强而勇敢的活着。
就像影片中玉粉奶奶一样,坚强而快乐的活着。
这世间,总有云散月明的一天。
这公道,也总有重现人间的一天。
希望那一天真的到来时,这些奶奶也可以笑着说,“我很好,那么你呢?
”
很奇怪的是,为什么评论都在说这部电影用轻松幽默的方式道出了这个宏大而沉重的话题,所以它是一部好电影。
电影的节奏、演员的演技,毋庸置疑,都是在线的,可以说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但我却不以为这就是一部“好电影”。
正如某个长评所说,“讨人厌”的奶奶之所以到处找茬,导演给出的解释只是因为她“孤独”。
然而,主角所代表的慰安妇群体的困难却丝毫没有体现(如果硬要说,那只有奶奶短短的一段回忆)。
或许导演是希望用前期讨人厌的形象对比出后期奶奶真实的身份和她的经历,让观众感受到“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
但要我说,这是很没有人文关怀的做法,和消费“慰安妇群体”、拿他们做政治资本的政客们一样无耻。
可是在看的过程中我还是很感动,因为这就是一部在“看”的时候会感动的电影,再加上罗文姬奶奶精妙的演技,我还是想给电影打三分。
这部电影的推进,与一般的一个主题三幕戏不同的是,是层层剥开的。
这正是我很喜欢的一点。
它并不以拥有“慰安妇”这样的题材而着急沉重的叙事,在男女主角忘年之交的感情里,慢慢地将这个题目带出来。
轻松,亲切,原来你的朋友,曾遭受过这样的地狱般的苦难。
对于苦难,我们不仅要有深刻的反思,也要感受到苦难的承受者不是遥远的人,不是特殊的人物,他可能就是和你慢慢建立起关系的那个朋友。
我想这个导演,找到了电影的最好的表达方式。
我最喜欢一场戏是,朴主任第一次给罗女士上英文课,课后两人坐在珍珠超市的门口喝米酒。
两个人先是谈到了家庭,罗玉粉问朴民载为什么没有结婚,然后告诉了他自己膝下无儿女,更没有孙子。
接着珍珠嫂的加入,这里又插入了一个大全景,一是时间上的过渡,二是街道已经因为很多人收摊而变得安静起来,朴主任讲了一个冷笑话,釜山读书的他,问西面是哪,引出了李文世的“绿荫树下”那首歌。
因为这首歌和这个冷笑话,又引出了罗玉粉的情感之曲“在小道上”。
随着音乐,慢慢到拉到全景,街道只剩下他们两个人握着酒杯坐在路边。
这段戏里,他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而三次全景也看到了这个要被重新开放的商业区街道日入而息的阶段,更又一次引入了罗玉粉的身份之谜,她孑然一身,与那首后来会出现的关于她和弟弟回忆的歌曲。
从“鬼怪奶奶”到“慰安妇”这部电影就是如此的探索下来的,走入一个人最本质的世界,了解她,然后才会切肤之痛的感受她遇到的苦难。
中秋赏月里,朴主任带着弟弟和罗玉粉团聚,又在路边摆了张桌子吃饭赏月,月亮又大又圆,在现实罗玉粉与兄弟二人的情感交织下,罗女士讲出了学英语的原因。
这是很动人的一场戏,最后镜头从月亮往下摇,罗玉粉独自睡着,梦里面就是小时候背着弟弟在小道上。
影片来到最后三分之一时,才交待罗玉粉答应出席关于“慰安妇”的听证会,在前面所有铺垫的线索和情感都在这里完成。
原来罗玉粉每天为了街道上访,学英语想和美国的弟弟联系等等的背后有这样一个沉重原因。
真切动人,导演把持得很感人!
罗玉粉一辈子都把这些藏在心里,交了朴主任这个朋友,做她的英文老师,陪伴她,也给她做听证陈词的勇气。
以忘年之交和商业街变迁命运交织在一起,最后托出‘慰安妇’这个更大主题。
这个探索式的结构非常厉害了,一点一点的积累感情,一层一层的剥开外表,情感细腻而动人,全然不会苦大仇深。
一开始以为是一个爱“举报”的老奶奶和信访部门公务员的故事,后来奶奶突然要学英语,别人说她是要和在美国的弟弟通话,又以为这是一个亲情故事,到后来才知道,奶奶是为了能在国际社会上用英文讲述自己曾经作为“慰安妇”的经历,不到两个小时,剧情两次反转,却没有任何不流畅的地方。
男主教奶奶学英文的第一句、奶奶在华盛顿的话筒前紧张说不出话来的时候,男主跑到会场外问出了这句“how are you”,奶奶明明受了很多苦难,却仍然笑着、特别有力量的说出,“im fine,and you”明明是一部喜剧电影,我却哭了一半的时间。
“慰安妇”话题用商业片的形式拍出来,没有任何的商业片的感觉,还得到了更多关注,李文姬奶奶的演技太棒了👏中国也拍过两次,不过都是纪录片,去电影院看的时候也没多少人。
希望有更多人能知道“慰安妇”的存在,不要太快忘记,希望日本人能早点道歉,因为奶奶们不可能会活到200岁。
(敬告:涉及多处剧透)我不想因为立意而强行给高分的,但是回想当时看完后和同伴分析这部电影的场景,虽然剧情诸多问题,我们也很难说这部片子不好或者平庸。
如果有半颗星的选择,我可能会打三分半,但是毕竟没有。
演员演技在线,本来剧情也很好,从一个特殊的视角阐述慰安妇的痛苦和对正义的渴求。
但是剧中很多很好的包袱和角色都没用起来,最后直接用简单的一两个句子强行完善剧情,强行洗白,实在是可惜。
影片中用了那么长的时间描述奶奶的苛刻和“多管闲事”,又花了那么长的时间描述地产公司的恶行,也描述了男主在奶奶的影响下对地产案的态度变化,这本可以作为很优秀的“洗白”素材,为奶奶的“苛刻”洗白,也为男主洗白,但是都没有。
这条线到了最后不了了之,这个占据电影三分之一时间的素材,直到最后也没用起来。
相反,编剧选择了最生硬的方式给二位主角洗白:启用一个角色,让他在看起来合适的时间满怀诚挚地说那么一两句话,告诉观众“她不是你想的那样”。
这种轻飘飘的解释,就好像男友出轨被发现了, 他哥们儿来劝解说,“事实不是你看到的那样”一样尴尬而无力。
事实上,我看到那个时候,我已经隐约有一点理解奶奶的用意,奶奶是真的很爱这个社区,才会极尽所能地去维护它。
但是这一点在电影中反而从头至尾没有提及过,却轻飘飘地说,“她是因为孤独”。
天啊,我为什么要因为同情一个人孤独就要去理解并原谅她所有讨人厌的行径啊!
直到最后,所有讨厌奶奶的人突然变得对奶奶无比尊敬,甚至连万恶的地产公司在她面前也乖乖听话,也不再为害社区公民了。
公司虽说行径可恶、征地过程违法,但是从头到尾也是社区住户违法用地,地产公司这就奇怪地和解大团圆并不要这块地了?
这一点撇开不提,光是因为奶奶的慰安妇经历,大家就突然原谅理解并接受她的一切讨人厌的行径?
这应该是两码事吧?
对你的经历表示同情,对你的勇气表示尊敬,和对你的”苛刻“表示反感,并不矛盾吧?
除此之外,电影中还有不少强行的镜头,比如说最后的姐弟大团圆。
我实在是无法理解,一个因为姐姐是慰安妇就出于贞操观感到羞耻并疏远她几十年的弟弟能因为一场演讲就感到释怀和抱歉——按照剧情来说,弟弟甚至没听到奶奶的演讲就过来了。
其实老实讲,这里不要大团圆,倘若弟弟虽因奶奶的遭遇而感到自责却依然羞于与奶奶牵连,反而更有张力一些,更能体现慰安妇的痛苦与不公。
电影传承了韩国电影的一贯特点,许多细节处理得很到位、意味深长。
很多细节都有伏笔,暗含了台词以外的题眼。
就编剧对宏大历史政治性事件叙述的切入点、导演的细节处理及演员的演技而言,这部片子还是很不错的。
契诃夫曾说,“如果在第一幕出现一把枪,那么在第三幕它一定要响”。
整部电影出现了无数把枪,却十把里有九把没用起来。
减一颗星剧情的奇怪转折和强行大团圆生硬又尴尬,剧的叙事节奏略有点乱,穿插了一些不必要的零碎场景,使得本就不怎么连贯的剧情更加的零碎。
再减一颗星
《i can speak》我能说,只看先半部分是一部非常中规中矩的韩国电影。
搞笑、温馨,也有主人公在故事中一路陪伴成长。
对于这部电影我是慕名而去,我早知道它是一部关于慰安妇制度受害者的电影,当转折出现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在前文里慰安妇的阴影一直笼罩着她。
i can speak,能说出口的不只是难学的英语,还有妈妈让她死守的难堪的秘密,她坐在妈妈的坟前,哭的像只有十几岁,她问妈妈,为什么受害者要感到耻辱?
更是说出犯罪者想让她们带入尘土的罪行。
当罗玉粉站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证据,我想到曾经分享过的《二十二》,有太多已经消失的,不会说话的“证据”。
这也是我第一次直观的感受到慰安妇问题在世界范围内遇到的难题,电影里的日本人问出“你要多少钱”的时候,我真想狠狠揍他。
前段时间还有一个游戏里出现用慰安妇骂人的事,这真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是耻辱。
生活和命运对她的前半生如此的残忍,但是她在后半生的生活了里有幸运的拥有了珍贵的友谊和一群温暖的人陪伴,所以她的生活忙忙碌碌,直直去去,每日和地痞流氓还有区政府的公务员斗智斗勇,为了统一市场的人们操着无比巨大的心,虽然过去一切的终于呈现在大众眼前,她惶恐、害怕,但当朴主任远远的喊出“How are you?”,她如梦中惊醒般答到“I am fine,thank you and you?”时,她又回到了那个什么都不怕爱管闲事的市场里的罗玉芬,她重重的咳了一声,勇敢的站向前,,嫌弃自己的衣服,向世人揭露日军对她犯下的罪行,就好像平日里在市场上管东管西一样勇敢、果断
这部片是一个人对「史实」和「遭遇」不卑不亢的态度彰显,结构上讨巧,几乎就把人骗过去,以为是什么轻喜剧。
没想到“慰安妇”这么一个沉重的话题能用喜剧的方式呈现出来,笑中带泪,非常感人。
就像寻常溜达在市井胡同,转角豁然却见大海,《我能说》剧情外衣是烟火柴米,#罗文姬#和#李帝勋#老少组合莫名喜感,海报及剧照放出的也是一种轻松格调,但它的重量在于转折,当剧腰猝不及防地露出真相,既定的观感,甚至题材就此巨变。影毕回想,小锅煲汤,妙味不散
2.5 前三分之一非常有趣,用了一个很巧妙的切入点去引出慰安妇问题,然而之后又陷入了毫不节制的胡乱戏剧化,煽情而造作,浪费了平淡日常积累起来的真情实感。
韩国影人对于戏剧冲突频繁建立的执念实在太可怕了,通篇都看不到冷静克制的意向。被情绪煽动所左右是个人选择,而非电影语言及叙事的优秀所自然而然带给观众的,明确了这一点,才能理性看待一部电影及其社会意义的厚重力量。前三十分钟的视角错乱已经证明了所谓的“催泪”来源于前者的刺激,与后者毫无关系。
韩国人总能在老套路上翻一翻新,这次的题材和司机一般,国人想拍拍不出来。对比气势情绪都达到顶峰的演讲戏,更喜第二幕老少尬歌词,那种暖意。
说英语这么多年 最不会应付和最感人的 还是那句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1.5。參不透為何前後斷裂成這樣⋯否則有機會三星的(檢舉奶奶與公務員的塑造生動,學英文一開始也算有趣),後面各種煽情草率亂收,都更那條線勒?因為有個更大的共同敵人——死不道歉的日本,所以就全民一心抗日囉?(也同時是一條更容易訴諸民族情感渲染的路徑吧,契合著韓片常見「共同體」共感——進而粉飾各種群體內的扞格與差異)慰安婦傷痕與奶奶後來的行為,我是看不懂有什麼關係⋯"I Can Speak"。男主角有個角度像黃河。《殺人回憶》真實事件的互文(雨夜搞破壞、紅內褲、長得像徐崢的光頭說雨夜就聽孤獨的歌),跟慰安婦主題的關聯是?——或者,該如何理解這種追求爆點驚喜而不太管連續性、整體性(所以格外畏懼被雷?)的風氣?(韓片似乎特盛)
题材令人尊敬。不过电影层面,那种刻意的剧本套路让我十分不喜欢。
悲从笑来,万万没想到原来这部电影是这么沉重的题材……韩国大妈专业户罗文姬奶奶,希望如戏中所说一般,一定要活到两百岁哦⊙∀⊙!
7.2分左右。电影最失败的地方是把最最重要的“慰安”元素当做插播一样的形式放在了影片最后,其实围绕着老人学英语这一点照样也可以开展很多有趣的故事,偶尔给出点线索暗示就好了。现在倒是那些琐事有些喧宾夺主,不过好在罗文姬老奶奶演的实在好,那一场演讲直接把电影提升了一个档次。“我的身体就是证据!”,这种台词真是震耳欲聋,超越了任何渲染的东西。
政治正确,但是完全不喜欢剧情
慰安妇的话题太沉重,许多人会潜意识地会抗拒观看,但这个话题不该被逃避更不能被遗忘。为了将观众“哄”进电影院,导演以喜剧开场,将核心话题层层包裹步步推进,可谓煞费苦心。而电影在不忘历史的同时也保持了积极向前的乐观顽强,的确让人泪中带笑了。
@2020-12-21 20:46:22
用着沉重的主题讲了个杂乱无章的无脑爽文。
情感····备注
除去大主题不讲,电影真的没那么好看。
这前中后剧情有关吗………
前半部分同後面係相差超遠, 前半部分係可以cut 一半以上的!!
社会意义与演员表现远大于电影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