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穷之路

無窮之路,No Poverty Land

主演:陈贝儿 Janis Chan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香港语言:粤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21

《无穷之路》剧照

无穷之路 剧照 NO.1无穷之路 剧照 NO.2无穷之路 剧照 NO.3无穷之路 剧照 NO.4无穷之路 剧照 NO.5无穷之路 剧照 NO.6无穷之路 剧照 NO.13无穷之路 剧照 NO.14无穷之路 剧照 NO.15无穷之路 剧照 NO.16无穷之路 剧照 NO.17无穷之路 剧照 NO.18无穷之路 剧照 NO.19无穷之路 剧照 NO.20

《无穷之路》剧情介绍

无穷之路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制作组在全中国挑选了十个最具代表性的深度贫困地区案例,分析每个地点采用的不同扶贫方式,例如易地搬迁、产业带动、教育扶贫、企业帮扶等,细说各地在过程中面对的困难,经过无数人的血汗及努力,终于取得成就。节目通过今昔对比,回顾以往生活条件恶劣的同时,呈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例外蛇蝎女佣第二季我口袋里的女朋友棉花开花的日子阿雅与魔女打工吧!魔王大人混然天成走走停停沉默不语的顾小姐戈德堡一家第八季笑傲江湖废柴王子ANIMECARAVAN谦虚的英雄普乐卡短片剧场系列第一辑变鬼3.2我是岁月你是星辰江南四大才子双子酒廊上海滩之风云正道失宠王妃之结缘梦想成真女老千联邦调查局:通缉要犯第四季歌海情天一箭穿心时间旅行少女:真理、和花与8名科学家校墓处新少林寺幻听嫁给我好吗?红蝎子

《无穷之路》长篇影评

 1 ) 深夜碎碎念

离看完这部剧已经过去大半年了,但仍然是我非常推荐的纪录片之一我承认一开始是因为丁真点进去的,不过看到后来也是完全沉进去了。

小时候看致富频道还不懂事,长大后看到格局更大的脱贫故事,自己在农村长大,也去西部某地支教过,感慨还是蛮多的。

真开心看到小时候希望改变的事情开始有了新的变化。

一想到中国贫穷的农村,总是会想起一些画面:负重劳作的村民,赤脚小孩满村跑,脸上是被太阳晒得嘿哟哟的红晕,当然鼻涕是不可少的,住的昏黑压抑、空间超级狭小的瓦房。

再放大来看,这里“保留”最原始的样子,早婚早育,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留守儿童一堆。

还有食物、环境、教育、理念......我也不懂,为什么脑海里都显现出这些画面,可能是纪录片看多了,再加点自己的生活经历吧。

农村开始推动精准扶贫政策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不可能,中国有太多穷苦人了,他们没有能够赚钱的技能,只能靠着大地养活一家。

物质生活没有办法保障的人满地都是。

而且去看这纪录片之前,我真的持着挑刺的心态去看。

关于精准扶贫我也没有真的去了解具体是用哪些方式,只听说过村官下乡,一对一去做,扶贫产品等零碎内容,其他的是真的知道得太少了,毕竟,高中分了文理科之后就很少关注这些时政了。

这部纪录片是香港电视台筹划的节目,想着可能会是用颐指气使的态度指指点点,但主持人贝儿介绍的方式很随和,在她这里起码我了解到了村民最基本吃住穿行教育日常等物质与精神的内容。

当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真正要脱贫还是得有长期养活自己的本事,尤其是从深山里面出来远离自己土地的农民,根本不知道怎么去挖掘新的方式。

后面看到政府和企业和合作我就放心了。

企业与政府结合,在贫穷地区开发项目,提供岗位,农民厉害点的还可以自己创业,家人孩子在身边还可以帮忙照顾,顺道解决了老人儿童留守问题。

对于身处农村的人来,确实是不错的选择。

除了农民的脱贫,印象比较深的回乡创业青年,把大城市经商管理,电商知识,新媒体等内容带回去,助力农产品生产销售,赚钱之后反刍村民,大家共同获利。

内心欣赏、感谢他们。

同样身为年轻人,我确实做的东西差远了,因为眼前的苟且走得艰辛,所以眼界也只有工作和焦虑,现在在码字的我,还是个失业大龄青年。

没有庞大的家国情怀,能够养活自己已经是极限了。

节目介绍了十几个比较经典得脱贫案例,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他们还能不能走得更远,很难说,但起码,他们有朝着某个方向在走,知道远处是希望,只不过路可能还是很艰难。

太浮躁了我,天天自我消耗,跟别人比较,又不积极进取。

向他们学习。

最后,蹲一个他们的未来。

还有自己的。

 2 ) 无穷之路,无穷之路

片名一语双关。

这两年对全面脱贫也主动或被动地知道了一些相关知识,但是都是非常抽象的概念,看完这部片子,才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背后的艰辛和不易。

比如“精准扶贫”,不再是一句轻飘飘的“是脱贫攻坚的制胜法宝”。

这“法宝”背后,是基层干部们日复一日地走访、调研。

比如“易地搬迁”,没想到是这么大的规模,这么大的变化。

一千万人口,比很多中小型国家的人口还要多。

1-2 四川悬崖村

对这种交通及其不便的村落的最初印象是小时候看《感动中国》,有几位的事迹就是十几年来爬藤梯、过吊索,为村民行医或支教。

(第三集看到了)

还没锄头高的小孩熟练地干着农活驻村干部也太不容易了,哪怕修建了钢梯,不用冒着生命危险爬藤梯,但每天这样上上下下,膝盖都会废了。

真是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为人民服务”。

藤梯变钢梯,钢梯变楼梯。

每一个人的笑都是发自内心的,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种真诚的快乐。

悬崖飞人

我们都是中国队国家真是太伟大了,在悬崖村这种地方还能通水电、接上4G网。

所谓“基建狂魔”,其实是无数一线奋斗者夜以继日奋斗的成果。

又感动于国家的伟大,又痛恨奸商的无耻。

悬崖村的村民们把农作物历经千辛万苦背下山,还要被压价将近一半,只因奸商笃定他们肯定没法再背回去,所以一定要卖出去,就有恃无恐地压价。

3-4 云南怒江

溜索真的好危险,听着当地居民波澜不惊地说出每年有多少人因为过溜索而葬身怒江之中,尸体都找不到,但是为了生计,又不得不过溜索,这种无奈太窒息了。

第一次了解到了“直过民族”。

可能因为生活在东部城市,所以周围并没有什么少数民族,身边要么是在少数民族中已经算“多数”的回族等民族,要么是零星的有几个少数民族的同学、同事,但因为处在“大杂居”环境中,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汉族并没有什么不同。

看着学校里那些“学会洗手”“学会喝开水”之类的标语,既觉得不可思议,又觉得教育扶贫真是下了大功夫。

为了不让下一代陷入又一个贫困循环,因地制宜地建了这样一所学校,挨家挨户说服当地人让孩子来上学,培养他们适应现代社会。

对于这里没有受过教育的父母来说,他们可能并不能理解为什么教育能致富,甚至还会觉得家里少了一个青年劳动力,少了一份外出打工的钱。

从家长到孩子,观念都要一点一点铲动,这所学校的校长和老师都好厉害,是教师也是幼师,既要考虑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又要照顾到他们某些方面可能和学龄前儿童一样懵懂。

对那位总是很温柔又灿烂地笑着的胡老师印象很深。

想起张桂梅老师,她们都好伟大。

哪怕并不能改变所有的孩子,但是能拉上来一个就是一个,哪怕只有一个,对那个孩子来说就是一生的改变。

虽然很难彻底改变那里重男轻女的观念,但是至少能让那些女孩子不至于十四五岁就被迫嫁人。

5 广西融安

个人认为,给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免费的补习是比一刀切的高考加分好得多,一方面,分只是一个虚无的数字,但知识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另一方面,通过劝导、鼓励和补习,让他们更能深刻认识到上大学来之不易,能更重视学习。

此外,对这些地区来说,职业教育或许更实用。

因为毕业后直接能够稳定就业,进而稳定脱贫。

王补都等同学最后考入大专,也看到一些不太友善的弹幕表示才大专而已,但其实这才是纪录片,才是有真实性的,如果轻松考入了顶尖学府,才是为了宣传而宣传。

藏族学生们毕业了看完之后对融安脆蜜金桔很感兴趣,等到应季的时候买点尝尝。

6 宁夏西海固

最开始听说这个地方,是《山海情》,虽然没完整看过,但是留下了最初印象。

“这里的苦是有希望的苦。

”这句话戳到泪点。

只去过西北一次,城区的环境和全国其他地方差异并不算大,只有作为景点的沙漠里会有很大风,扬起的沙真的会直吹进嘴里、眼睛里。

帽子、口罩、墨镜、骑行头巾…能想到的都试了,但是还是挡不住那样细密的沙。

作为游客,旅行的喜悦几乎可以完全冲散掉风沙造成的不便,甚至觉得这是一种特色、一种体验。

但是如果没有这种“滤镜”加持呢?

如果不是只待半天、一天,而是在这里生活几年、十几年呢?

我当时没想过,现在想来,觉得真是太不容易、太值得钦佩了。

他们是扶贫攻坚中“易地搬迁”的最初版本。

福建的帮扶也是极大助力,从闽宁村到闽宁镇,“山”与“海”之情,会永远铭记。

从黑白到彩色的转场也很赞,同一片地方,古今大不同。

如果单看这张图绝对想不到是宁夏7 海南鹦哥岭

看到这个名字,最先想到的是高中时候地理课上老师提到的海南的莺歌海盐场。

当时只觉得这个名字很好听(和布袋盐场之类的相比)国家帮助当地居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才能让雨林得到保护。

毕竟生存是人最基本都需求,当日常生计都是问题的时候,谁还能有心思考虑什么生态、环保?

高中地理课讲到巴西的热带雨林被破坏,欧美发达国家只会谴责和叫嚣,却不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和真金白银的经济补偿,那有什么立场要求当地土著不砍伐树木,难道他们靠喝西北风过活吗?

符小芳太值得钦佩了,“扶贫先扶志”,她的行动就是“志”的生动表现,和那些只知道混吃等死,就指望国家托底、自己啥都不想干的人形成鲜明对比。

8 贵州苗族村寨

1.3亿让村子焕然一新,看到弹幕里提到薇娅偷税漏税的金额够改造十个这样的村子,就更觉得这些“网红”“明星”面目可憎了。

还看到弹幕里说改造应该保留建筑原来的样子,这样才不失地方特色。

我内心里最初也是这么想的。

但是后来又觉得,我们作为旁观者,是没有立场说这样的话的。

对大多数当地居民来说,生活便利比原汁原味保留具有民族和地方风貌的老屋更重要。

双赢的局面当然是最好的,但是如果做不到的话,所谓的“长远眼光”不该是牺牲他人的切身利益的理由。

(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应该很难达到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和建筑风格保持不变的平衡)发现旅游业确实是因地制宜,但不知道后疫情时代,旅游业受到极大冲击,这里会有怎样的应对措施。

9 云南孟连

叶萍也好让人钦佩。

直过民族的落后(尤其是观念方面)真的是难以想象,不知道该说是封建,还是原始。

在那样一个女人连上桌吃饭、出家门都不被允许的地方,她能有魄力带领村民摸索出种植咖啡脱贫致富的道路,真的太不容易。

“女儿当自强。

”“现在苦没关系,苦了之后就是甜,甜了之后就是钱。

”说的太好了!

贝儿和叶萍她们村子里的女性对话的那一段真的太美好了,女孩子之间讨论着饰品,地域、年龄,都不是隔阂。

10 四川理塘

丁真的走红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是理塘幸运地拥有丁真,而是丁真有幸背靠理塘。

理塘昔日播的种,今天遇上丁真,终于开花结果。

试想,如果路都不通,当初拍丁真的摄影师可能也来不到这里。

如果理塘没有做好充足准备,那些为了丁真慕名而来的游客可能也只会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11 四川甘孜

文旅局长真的好像周润发。

以往人们都觉得公职人员应该越低调越好,离“网红”越远越好。

但是现在觉得,尤其是对于一些偏远地区来说,有网红局长、县长,反而是宣传家乡的一张名片。

12 广西乍洞村

这个对话太心酸了。

“你在泥房里看到什么?

”“什么都没有。

”尼克真是有国际主义情怀,这样的人才该被称为国际友人。

这个为人民服务的包现代版愚公移山(还有嘴瓢的愚山移公哈哈哈哈)真的太不容易了。

“要想富,先修路。

”这话是很多年前的了,但道理是一直适用的。

尼克谈到中国和欧洲脱贫政策的不同,欧洲只是发放救助金,但中国是更成体系的一套方案。

又想起考研背政治时的一些话,中国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这不是一句空话,是有实实在在的底气才能说出来的。

很喜欢主持人陈贝儿,采访脱贫群众时没有距离感,没有高高在上的那种令人不适的态度。

和每个人交流都充满真诚。

还有一些小细节,比如在远处看到别人,都是打招呼然后快步跑过去。

第一集印象很深的一个互动是,贝儿和某色拉博聊天时,听他讲述小时候的艰苦生活后,轻轻地拍了拍他,拉博很可爱也拍了拍贝儿。

她的普通话不是特别标准,但是也别有一种味道。

粤语的很多表达也很有意思,比如“一条村子”。

她配音的旁白,比起传统纪录片的男声,也更有感觉。

少了点正式严肃,多了真实和自然,不是工作报告式的颂扬,而就像是一个亲和的姐姐娓娓道来,让我们看到每一个普通人在脱贫前后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喜欢她的敬业,奔波几个月,走遍东西南北,忍受着高原反应的不适;喜欢她的穿衣风格,有个人特色,又带有当地元素。

 3 ) 无穷之路

21世纪的中国,已经算是世界强国,但是繁荣的背后,不免还有一些落后和贫穷。

我们从原始社会发展到现在,是我们不断努力进步的结果,这条路也是无穷无尽的,仍需要我们坚持走下去。

在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也有一些地方极度贫困,甚至不能生存。

大多是因为地理因素,四川悬崖村,一座大山阻隔了村民的出路,他们出行走的是悬崖峭壁,一不留神就可能丧命;云南怒江,一条被江水阻隔的村民,出行只能靠滑索,无数人命丧长江;宁夏西海固,极度干旱贫穷,被认为不适合人类居住;还有很多被大山阻隔,被恶劣的环境影响,导致人烟稀少,世代贫穷。

作为一个在城市里长的人,我完全没有想到,21世界我们强大的中国,仍会有这么多地方这么苦,这么难。

很多人连温饱都成问题,基本的生存都不能保证,更不用说上学工作娱乐了。

看到他们,我才知道我是多么的幸运,我们很多人有时嫌弃某个食物不好吃,小时候烦恼学习考试,我们烦恼工作不顺心,赚钱不够多……而这些在他们眼中都是奢侈,像悬崖村这样的贫穷地区和我们简直就是两个世界,那么如何才能摆脱贫困走向幸福生活呢?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脱贫就要从根本着手,精准扶贫。

12集的尼克令我很感动,贝儿问他为什么要在中国扶贫而不是其他国家,他说其他国家的穷人都是政府发钱,只有中国,带领民众走出贫困,同时会给他们创造未来。

我们祖国为悬崖村修建钢梯,为怒江修建桥梁,修溜索,开山路,为贫困老百姓迁居。

因地制宜,发展各项农业、旅游业等,提供教育医疗等社会资源,提供工作机会。

脱贫不仅是国家的扶持,更重要是靠自己努力,正是“扶贫先扶志”。

广西F4回乡创业,不与农民争利,改良品种,发展品牌扩大销售,走这样正义的商业之路自然会成功。

西海固的陈总,在环境恶劣的土地上,经历了所有人的非议,历经千辛万苦,辛苦十四年,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云南黎族的符小芳一个山里的农村姑娘,为种植有机茶,变卖所有家当,努力学习,坚持不懈,历经十几年才拿到认证,发展有机茶; 云南的一个农村姑娘 叶萍种植咖啡,历经多次失败,还独自承担村民的损失,苦苦坚持,不仅为脱贫致富,更重要是改变佤族女人的命运,有自己的事业 ,不用向人低头, 她吃苦耐劳,忍受流言蜚语,最终成功。

走出困境,不是靠天上掉馅饼,而是靠自己的努力!

脱贫的成功更离不开那些舍己为人,默默奉献,坚守在这片土地上的伟大的英雄们。

他们就是这里的希望,也因为有他们才能让这里重获新生。

云南怒江的医生,只为一句诺言,坚守岗位,一直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保护这里的人民;

学校的老师不仅坚守岗位,还不辞劳苦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只为了“我们通过改变他们改变下一代,再下一代”;

广西卢森堡友人尼克和举哥尽心尽力扶贫乍洞村,尼克一句 “I come here for work,not to talk”用爱让我们超越国籍成为一家人。

此外,片中提到,全国还有很多默默奉献的扶贫书记干部,你们都是我们国家社会的伟人,没有你们,我们没有今天。

通过多年来的努力,我们的扶贫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些贫困地区人的生活有质的飞跃,如今他们道路通,居住好,孩子能够接受教育,生活富足,真正做到了无穷。

无穷,即没有贫穷,同时,我们扶贫求发展走向幸福的道路也是无穷无尽的,因此我们为此努力的精神意志也会是无穷尽的。

这条无穷之路,我相信我们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不懈,舍己为人的精神,一定会走向幸福的终点。

 4 ) 无穷之路个人观后记录

真实,亲切,感人。

第一二集,四川的悬崖村,搭建天梯,迁居,做产业提供工作岗位,令人惊叹。

关注交通基建第三四五集,云南怒江,溜索变大桥,山上种草果增加收入,老溜索变运输工具,致力为边远少数民族青少年教育,不仅学文化,还学习技能,尤其是改变女性未来。

甚至培养贫困少数民族学生考上了大学。

第五集,广西融安,大学生返乡创业,金桔产业借助电商帮助脱贫。

第六七集,宁夏西海固,移民,迁闽宁镇,戈壁滩种葡萄,发展产业。

留原地的植树造林,改善生态。

调农业专家等支持产业。

第七集,海南鹦哥岭。

建安置区,移民后单身汉都解决了婚姻问题。

原先的热带雨林生态也得到保护。

白沙,黎族人符小芳历经千辛万苦做出有机茶叶,带动村民脱贫。

第八集,贵州苗族村寨,华润帮助规划,盖新房,建基础设施,附近有温泉,做乡村旅游,解决当地就业,也减少了留守老人儿童,甚至老年人都能做民族工艺赚钱。

企业扶贫。

第九集,云南孟连,地少传统种茶种甘蔗收入低,佤族叶萍带领种咖啡脱贫,种出全国冠军,让女性村民能自己赚钱自己花,极大提升了当地女性地位。

第十集,四川理塘,开发旅游业脱贫,靠网红丁真爆火。

第十一集,四川甘孜,开发旅游业,出现网红局长等。

在解决路水电网的基础上。

最后一集,广西乍洞村,也是令人感动,拍摄的时候也是谢万举当值的最后一天,送别的老人也都哭了,洋助理尼克放弃本可以非常舒适的退休生活,为中国一个极其偏僻极其贫困的村庄脱贫奉献了好几年,这两人为乍洞村脱贫弄产业修路贡献巨大。

 5 ) TVB又出新神剧,想给它打100分

TVB最近出了一部神剧,名字叫《无穷之路》,豆瓣评分目前9.5。

是的,这是一部纪录片,不过内容的设定很有意思,是通过香港人的视角来审视大陆的扶贫之路。

1集20分钟,短小精悍,看完几集之后,非常感动,也很有感触。

其实对自己而言,“精准扶贫”只是一个存在于新闻中的词语,但是通过这个纪录片,第一次对于“扶贫”,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具象化认知。

看到了政策是如何一步步落地的,也看到国家在这方面所投入的巨大人力物力财力。

数以十万计调查人员,逐家逐户去敲门,最终识别了12万8千个贫困村,锁定了9900万贫困人口,了解致贫的原因,好对症下药,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派有能力的人当驻村书记……

印象最深的是四川凉山悬崖村,村民想要下山的话,需要攀爬落差800米的悬崖藤梯,每一次攀爬都是一场磨难。

村里的孩子,大多都是年龄比较大了,才开始读书,主要是家里人怕攀爬的时候出意外。

最麻烦的就是生病,需要村民协助轮流背下山,年纪大的基本靠土方。

体力好的村民,背着农作物下山赶集,也会被买家压价,因为买家断定村民不会再背回去。

为了解决出行安全问题,2016年由政府出资,村里人出力,2556级的钢梯,终于取代了藤梯。

但即便如此,出行依然不简单,主持人陈贝儿花费了4、5个小时,才爬到了山顶;而扶贫书记帕查有格上下攀爬了很多年,膝盖差不多都已经报废了。

终于在2020年,政府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在凉山周边县城、平原交通便利位置,花费3、4年时间,建设总共1400多个安置社区,帮助全部二千多个贫困村庄,总共35万村民进行搬迁。

看到这里,有的人会有疑问,这个地方那么不适合生存,村民为什么不早点搬出去呢?

但其实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村人,自己最能理解这其中的艰难。

家人世世代代在这里居住,粮食在这个地方生长,这里也埋着自己的先人,每个村庄以姓氏家族为纽带,是一种心灵上的寄托。

所以,我们能看到《山海清》中,想要动员大家搬迁,十分的不容易。

而《无穷之路》,也来到了曾经被称为“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沙滩无人烟,风吹沙石跑”的宁夏西海固。

这是一场经历近3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初被联合国认定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这里也是“开发式扶贫”的先河,国家委派沿海发达城市,一对一帮助西北部落后地区发展,西海固得到了福建省支援。

当时,福建的专家来到这里考察之后,觉得大家集体搬到开荒区重建新家园,可能还有机会,这就是著名的“吊庄移民”。

为了解决农民的生计问题,政府也鼓励福建商人在这里建设开厂,提高当地的就业率和收入。

即便选择不搬走的村民,也不会被抛弃,福建的农业专家来到这里帮助农民解决生计,同时帮助改善生态。

终于,戈壁变成绿洲,绿化也让当地气候带来了变化。

一直以来,TVB给自己的印象都是高高在上的小资情调,但是这次的节目,却显得特别朴实接地气。

5个人的摄制团队,历时3个月,辗转几千里,穿越6个省,走访了14个曾深度贫困落后的地区。

主持人陈贝儿,为了这次节目做足了功课,正式拍摄前,大量看片查资料,还专门去学了普通话。

无论是爬天梯、溜钢索,还是在大戈壁体验大风,陈贝儿身体力行,真实客观地呈现村民曾经面临的“难题”。

完全没有架子,特别有亲和力,会让你不自觉的露出微笑。

在听到坚持行医几十年的故事时,她也会有很强的共情能力,眼泛泪光,但不会刻意煽情。

这样的职业素养,让我联想到了上一届央视主持人大赛的选手——李七月。

在一场比赛中,她从演播厅“走出去”,采访了河北的一名步班邮递员曹正富。

其实这是她第二次采访这名邮递员,在多年前的第一次采访中,由于经验不多,觉得遇到了一个“不善言辞”的嘉宾。

正是由于这次挫败的经历,让她决定要用双脚去丈量人间的温度。

而这一次,她陪着曹师傅一起去送信送报纸,跟收到信的村民攀谈,侧面了解曹师傅这份工作的意义和分量。

当李七月真正了解曹师傅的工作后,终于找到了他不爱说话的原因。

平淡的讲述中,所有的力量都在里面。

而那次经历也让她最终懂得,记者的功夫是在脚下。

正如《觉醒年代》中所讲,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不能人云亦云,需要了解事实情况再去报道。

《无穷之路》则真正践行了这个准则,主持人陈贝儿亲自体验脱贫前的困境,与脱贫后的现状进行对比,采访村民、扶贫书记、商人等,去多维度展现扶贫之路。

跟随镜头,我们可以看到,国家会对每个地方进行精准诊断,扶贫方式也不尽相同,有易地搬迁、教育扶贫、企业帮扶等等。

村里通网之后,某色拉博可以和他的小伙伴靠直播赚钱;跨江大桥通车之后,村里人再生病可以走着去河对面看医生……

“要想富先修路”“扶贫先扶志”,这些不再是新闻报道中熟悉的“陌生词”,而是成为了一个个让人眼眶湿润的案例,让你真正感受到了扶贫成果的来之不易。

而“无穷之路”一语双关,不仅仅指的是,摆脱贫苦困境之路的艰辛,那些不应该被遗忘的开拓者;也指的是扶贫这条道路是目无止境,充满艰辛和坎坷的。

不过,扶贫的道路终有尽头,相信这个愿景终会成为现实。

 6 ) 若你迷茫,它会给你方向

断断续续终于追完《无穷之路》,这无疑成为新年的第一个收获,片中每个故事都热泪盈眶,每个笑容都令人动容向往。

我想,以后当我迷茫的时候,相信它会指引我探索的方向。

先是四川悬崖村——"天空第一村",从攀爬藤梯到修建钢梯,这条唯一的出路最陡峭的地方甚至有90°,每次的往返都可能是生命的最后一次。

山上缺乏水、电、网,而且爬不了天梯等于上不了学,等到孩子能够自由攀爬,那就已经十一二岁才上一年级,名副其实的靠天吃饭、与世隔绝。

到最后实现的不仅是悬崖村从千米海拔大举搬迁到平原安置房,就连整个凉山州35万村民也被成功安置。

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搬迁后的凉山州有了教育、医疗、农业的全套配置,瞬间提升了村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只要村民努力,曾经挣钱无门的苦日子就一去不复返。

再是云南孟连,佤族女性地位曾经是那么卑微,吃饭不能上桌,甚至不能够出门。

“想改变一点东西,想令大家知道女人有能力去闯出一片天”是叶姐的原始愿望,她在努力过程中饱受非议诋欺、旁人指指点点。

屋漏偏逢连夜雨,六年的颗粒无收无疑将她推进谷底。

但她依然带着不服气不认输,继续努力学习不放弃,从昔日的女人不能上桌、饱受指点,到如今的屡屡获奖、带领同村脱贫致富,村里女性享受着自己赚钱自己花的快感与满足,真正的树立了女权榜样。

以上仅仅是扶贫路上的一个缩影,片中每一个故事都深入人心,每一次的努力都是全力以赴。

谢谢主持人以温情的口吻、轻松幽默而不失代入感地讲述着一幕幕。

《无穷之路》像是给我打开的一扇窗,看到的"生存"、"生活"一词的千百面。

很多时候我们感到迷茫、失落、无意义,但请看看远处的他们,为了温饱、为了自由、为了自己,都在不懈努力,小小的改变会让他们大大满足。

这让我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深感幸福和满足,降低不切实际的欲望,增加直面生活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不得不感叹,我们最日常、最简单的,也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希望秉着爱生活、爱自己的人生态度,所到之处能有光。

 7 ) 恭喜无穷之路喜提小小的热搜,让更多人看到这个小宝藏

无意中刷微博看到有个关于无穷之路的热搜,感叹终于要出圈了嘛!

tvb做到了从另一个角度看扶贫,其实我们的官媒也有拍扶贫记录片,央视的更官方更权威,tvb的更贴地更亲民,央视主要看到的是我们政府的力量,政府的大方向大政策,tvb主要看的是人民的力量,基层的努力和群众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两种表达方式不同,但都是国家扶贫工作的成果展示这部纪录片里,贝儿真的是灵魂人物的存在,她感性又有毅力,开头爬天梯那里真的太厉害了,要知道贝儿40+了(哈哈哈暴露贝儿年龄了),还那么拼,之前也有看到新闻说她拍这个时高反得很严重,心疼她。

看到贝儿在里面爬天梯,溜索道,会在听当地基层人员讲自己的事情时都忍不住落泪(索道医生那里贝儿哭了我也想😭)可以说是代入感很强了,好像自己跟着她的脚步亲眼见证一般,而且还把悬崖村怒江景色拍得好美,在还没开播前看翡翠台播的预告差点我以为这是旅游片哈哈哈😂ps这部现在还没播完,广东的孩子可以收看翡翠台星期六晚10点半or明珠台星期天830,没翡翠台的可以看埋堆堆app,可能因为记录片比较冷门,没有其它视频app买😂就只有tvb自家的app有播

 8 ) 家乡无穷,扶贫无穷

早就听过这部纪录片,还看到该片获奖的消息,但一直没有下决心把它看完。

一来是有关扶贫的纪录片本就不少,二是对香港视角下的“扶贫”究竟如何还存在疑问。

最近看到B站上线了本片的第二季《无价之保》,又有了想看的冲动。

既然如此,就把第一步索性先看了。

看完之后,虽然没有特别震撼,但深感这部片子既全景介绍了精准扶贫的“面”,又不忘介绍各个扶贫案例的“点”,把点与面顺滑连接起来的,正好就是主持人陈贝儿。

整部片子看起来既像是主持人前往乡村体验生活,又能在恰当的时刻跳脱出来告诉观众:当前看到的幸福案例,只是我们国家精准扶贫千千万万个案例中的普通一个。

落专思达,深浅兼顾,这种分寸很不好把握,《无穷之路》的导演的确很成熟。

跟随着主持人的视角,从千尺悬崖上的阿土列尔村,到飞沙走石的“苦甲天下”西海固,再到“天堂之城”理塘,每个故事看似意料之中,缺乏戏剧性,但影片传递给观众的信息就是,扶贫不是演戏,最需要的就是日积月累,久久为功。

12集中,摄制组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令人印象深刻。

希望有一天能够亲自去到这些地方,感受扶贫干部与群众的不易,更加对这片土地充满热爱。

 9 ) 希望国内综艺少拍点明星

这样的纪录片,原来出自最爱的TVB之手,小团队小制作,但是脚本和维度让人感觉清晰,从之前的贫困🆚扶贫后的改变。

耳目一新、主持人的功底和素养感觉都💯,希望央妈给类似这类的节目多来点经费,tvb yyds感觉今年的心中第一有了,在某埋上看的,如果画质能更加清晰一点就好了,豆瓣的第一个点评献给它了,值得一个五星在我心中

 10 ) “直过民族”

印象最深是怒江那集,就像一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直过民族”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现代世界,他们没有时间概念,谈及生日,他们会说“我从雷雨中出生,在湍流中长大”,他们的时间是自然。

“直过民族”女性的唯一命运是嫁人,存续民族血脉。

对于“直过民族”的子民来说,文字、时间、卫生等我们习以为常的现代化概念在他们眼中无异于马孔多村民见到的第一块冰。

现代化永远是一柄双刃剑,许多我们所谓之日常概念都是历史的产物。

现代人惯于盲视,人文社科知识分子只会满嘴“国家机器”,只会跟着域外的脚步咿呀着“capital control”“idealism control”。

他们看不见“直过民族”早已被裹挟进现代社会的命运,他们看不见如果“直过民族”真的去遵循他们创造的那套自由话语去生活,他们的命运只有迅速消亡。

究其根本,知识分子大概从来没想过,从来被自己视若神明的某些文化概念,只是他们自己创造的便利而已。

“情动事实”——德勒兹说,它自己生产自己的客体,它为自己赋因。

今天,“直过民族”的一名女性离开自然,进入现代社会,她迈入了所谓的“国家机器”中,她再也不能贴近曾经的山林。

她被“禁锢”在现代时间里,知道了何时起床,何时睡眠。

她有了“卫生”概念,于是她不得不频繁洗手,并尽量保证自己的牙是白色的。

这样看,“直过民族”大概很悲惨。

然而,就是在这样极度福柯化的“规训社会”语境中,她却发出了最振聋发聩的声音:“嫁人嘛,以后再说”。

再一次,现代人自己生产了自己的暴力,并扇了自己一巴掌。

而现代性的性别,也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PS:陈贝儿简直是太亲切了!

《无穷之路》短评

中国,不缺做实事的人,只要顶层不昏庸,既得利益集团吃相不要太难看,老百姓就会感恩戴德了。还有中国内部差异太大,运气成分太大,投胎北上广的一些土著们,分房分地,十辈子也吃不完,贫困地区某些地方只要选为示范,那么成亿千亿的投资进来,不考虑成本和效益的投入,这不是运气是什么?有几个人能能成为丁真?

5分钟前
  • 忘川
  • 还行

可能风格不太一样,或者我之前没怎么看过扶贫类纪录片?看完没啥感觉…关于国家为脱贫所做的努力基本都是字母视频流水带过,通过当地人生活状态的前后对比来体现,就感觉很普通…

7分钟前
  • 一一
  • 还行

很红很正呢

8分钟前
  • Hej Helen
  • 较差

节目很震撼,真实有诚意,主持和团队很拼。当你觉得tvb不行了的时候,总是来那么一下让你觉得还可以抢救一下。

11分钟前
  • 波拉利斯
  • 力荐

致敬🫡

12分钟前
  • 喜陌
  • 推荐

陳貝兒係死黃絲,我都唔知點解你哋啲內地人咁鍾意佢!

17分钟前
  • Simon Chan
  • 很差

无穷之路,一语双关,这名字起得好啊。

21分钟前
  • 南国之风
  • 推荐

很典型,很有感触

24分钟前
  • 琧婯
  • 推荐

还是人文纪录片好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看着这么多人努力,感动万分

27分钟前
  • 旺仔小王子
  • 力荐

能以tvb的视角去阅读这场伟大的扶贫运动,你会明白国家的伟大,同样的希望经历过黑暴的香港真的能抓住这一次的机遇,真正回归。

30分钟前
  • 凝羽飞
  • 力荐

这片子9.5??豆瓣你别搞笑

35分钟前
  • 秋天的闻子
  • 较差

穷到尽处翻身,不穷不富无人问。

38分钟前
  • 辉哥
  • 还行

很像杨千嬅,微动作剪辑的好

39分钟前
  • 慈悲鞋底
  • 推荐

TVB的纪录片还是很在地的,当然其意还是为了让港人更了解内地,所以不会有内地电视台特有的明显的政治倾向宣传,比如最后一集Nico的案例,补看了央台之前拍的纪录片,台词话语上就不太一样;印象比较深是第四集介绍“直过”民族,没想到还有直接由原始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的民族的存在(是我见识少了),向献身于扶贫事业的人们致敬。

43分钟前
  • Luigi
  • 推荐

前面两集蛮精彩的

47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还行

“是要多急起直追,才赶得上文明的社会”。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好像只有香港人才是文明的,川藏人民是不文明的。川藏人民用着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古文明生活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春种秋收冬藏,自力更生邻里帮互。这个解说词实在是太无语了,5分钟,果断关频。

49分钟前
  • 钰千
  • 很差

从贫穷出发,介绍不同情况的贫穷村以及政府扶贫所做的努力,算是一种简单的介绍记录中国脱贫模式的记录宣传片。愿世界和平,走向共和吧。ps:配合穷富翁大作战,人生7年食用更佳。

52分钟前
  • momo
  • 还行

因为三年口罩灾害,那些去贫困山区发展助农产业的企业家的投资基本都打了水漂。那些被扶贫干部鼓励去城市里打工的贫困人口基本都回到了家乡。那些被鼓励改种经济作物的土地产出的东西,也因为物流受阻卖不出去。那些整村迁出,原址改造成旅游景点的地方基本上无人前往。10年来这么多人辛勤努力的结果,毁于一旦,真是令人扼腕痛惜。扶贫是艰难的,返贫是容易的。这部片子只拍出了扶贫之难,若能再拍个续集,拍一拍返贫之易,拍一拍这些曾经脱贫而露出喜悦笑容的人们,在三年口罩灾害的打击下,现在面临的困苦,这才能成为一部真正伟大的纪录片。

57分钟前
  • 一生伏首拜钦安
  • 还行

脱贫之路,复刻丁真,爆火的背后,都有默默的努力。

1小时前
  • 大象姐姐KK
  • 推荐

有意义

1小时前
  • 格林童话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