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01结尾小房间昏黄光线里,凶手缓缓的伸展身体,肩膊扭曲。
灯丝闪烁几下,映照出闪亮额头,铜铃大眼,一张脸似妖似邪。
镜头音乐让人一下穿到腐勒的汉尼拔之红龙现身。
我不由得想象如果茶杯和老汉在场,他们会如何共情分析杀手的心路历程。
Mr Cust is changing,and he wants to share咩哈哈哈。
ep03案子破得太快了。
富兰克林落网落得太快了。
他对波罗一往情深的也太快了。
先入为主难超越——《ABC谋杀案》
今天聊聊英剧《ABC谋杀案》。
片名The ABC Murders (2018)。
2015年时,BBC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进行改编。
强大的演员阵容和香艳的画面令这次改编看起来颇为成功。
于是BBC乘胜追击,重金买下电视剧改编版权,一口气定下七部阿加莎改编作品,随后紧接着推出了《控方证人》《无妄之灾》,以及这部《ABC谋杀案》。
《ABC谋杀案》总时长不到三小时,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金融危机过后英国一片萧条,犯罪率上升不少。
犯罪分子蠢蠢欲动,已经进入退休养老阶段的大侦探赫尔克里·波洛被凶手盯上。
凶手化名“A.B.C.”不断地寄信给波洛,气势汹汹咄咄逼人,迫使波洛再次出山,为逝者查出真相。
“ABC谋杀案”中,凶手按照字母表的顺序杀人,每次行凶之后都会在案发现场留下一本《ABC铁路指南》。
凶手拿着《ABC铁路指南》按图索骥:第一起命案发生在安多弗市(Andover),被害人是烟草店女老板爱丽丝·阿什(Alice Asher);第二起命案发生在贝克斯希尔(Bexhill),被害人是咖啡店女招待贝蒂·伯纳德(Betty Barnard);第三起命案发生在彻斯顿(Churston),被害人是卡尔迈克·克拉克爵士(Carmichael Clarke)。
这些人姓和名都是同一个字母,颇类似后来超级英雄们的起名方式,像Peter Parker、Bruce Banner、Matt Murdock、Scott Summers、Reed Richards、Loki Laufeyson、Richard Rider等等。
《ABC谋杀案》里的人物角色名字就是如此凑巧,他们从活动区域到命名方式,都十分符合字母杀人案的环境,成了犯罪分子眼中的完美对象。
想要隐藏一片树叶,最好的办法就是制造一片森林。
显然凶手对此有一定理解,耳濡目染对隐藏犯罪有着自己的理解。
他大部分时间的犯罪手法都不错,只可惜选错了对手,挑选波洛作为假想敌。
他是真的头铁,真的是不知道主角光环有多亮,不知道怎么玩才死得快。
说实话,我还是挺期待BBC把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都拍一遍的。
毕竟有忠于原著的英国电视台ITV版本珠玉在前,BBC重金买下阿加莎电视翻拍版权后,这样折腾一下,再有后来者想要改编阿加莎的作品,首先就会掂量掂量自己的财力和编剧能力,如果改编水平连BBC都不能超越的话,那就不要改编拍摄了,也算为观众们节省了大量甄别时间。
先入为主的影响很大,ITV版圆润喜感的波洛在前,约翰·马尔科维奇的波洛就显得和人们心中的固有印象不一样了。
就像观众们看惯了王刚版的和珅,以后任谁来演和珅,哪怕和珅本身就是个俊美纤瘦的人,观众们也觉得不像。
BBC版《ABC谋杀案》改编最大的变化就是让波洛的身世发生改变。
原来波洛就是比利时的警探,在这里硬生生的变成了神甫,并且在一战期间还经历了沉重打击,背负着心理负担。
原本一个挺有喜感的小老头,成了感叹蹉跎岁月的暮暮老人,这就让很多观众感觉很难受了。
其实我挺喜欢马尔科维奇这个老头的,长得就是个演技派的样子,他在《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Being John Malkovich)里的套娃操作令人印象深刻。
不过话说回来,不管喜不喜欢BBC的改编,我们都会看下去的,因为我们看的理由是阿加莎,并不是BBC。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再拍经典改身世,先入为主难超越。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这剧看到一集半的时候差点要吐了,我到底是为了什么看这剧的?
还不是因为阿婆,还不是因为她笔下的赫尔克里·波洛,矮胖大侦探波罗。
然而BBC的这部《ABC谋杀案》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首先,波洛的外在形象,不再是个矮胖,而且没有了神气的小胡子,也没强迫症也没洁癖,秃顶彻底成了秃头。
这些都可以接受的,真的可以,毕竟我从来都不是忠于他的颜值而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打动的(别笑,真的)然后呢,然后呢?
这性格变化是咋回事?
变成了个阴郁怕老的老头是怎么回事,竟然要去染黑自己的胡子又是什么鬼?
年龄差啥的就不说了,那个自恋自负又幽默的波洛怎么可能这么做?
这是要要《福尔摩斯先生》里老年福尔摩斯的梗吗?
还不如后者高级呢。
删掉了黑斯廷斯,弄死了贾普探长是要做什么?
就好像福尔摩斯里删掉了华生,弄死了雷斯垂德一样,何况贾普要比雷斯垂德可爱得多啊!
如果让贾普死是要强行老少配,不好意思,我差点没认出来那个年轻探长是鲁伯特·格林特啊,那是哈利波特里面的罗恩吗?
编剧这是对他有多大仇?
是想借着波洛这个大IP掀什么大浪?
是恶意满满,还是想标新立异?
不要说原著党不买账,抛开阿婆的光环这剧也没法看啊。
剪辑也真是要命,从头到尾不断闪回波洛的回忆能不能行了,难道看不出来会令观众觉得头晕呕吐吗?
意义又何在,就只是为了质疑波洛?
而且从始至终都在努力刻意地营造悬疑气氛,甚至到了装神弄鬼的地步,骇人的音乐加不知所谓的情节,什么恶心租客,SM,变态母女情齐上阵,除了带给观众不适感之外还有什么对于剧情有利的地方?
以至于我现在没法正视煎蛋了,以后也不会吃了(呕吐)。
再说推理,这是破案啊,推理在哪里?
凶手突然就跳了出来,最后也没有解释是怎么回事,难道要靠观众去猜吗?
波洛每集必来的推理茶话会哪里去了,虽然每次都觉得波洛展示的时候很自恋,但是破案的过程推理细节难道我们不要看吗?
这剧竟然妄图让凶手对波洛有点什么情结是要闹哪样?
凶手的目的就是杀了哥哥继承财产,前两起谋杀就是为了掩盖最后的谋杀,掩盖他真正的目的,怎么就成了变态杀人了?
而且变态杀人也表现得不伦不类整得好像一切都是因波洛而起一样,这锅背的。
最后凶手竟然还去摸了波洛的伤疤,艾玛,我看了个假剧。
庆幸没有看之前改编的那三部,我要去看《大侦探波罗》洗洗胃,哦,不,洗洗眼。
三集看完,平心而论比无妄之灾要好那么一点点。
这次至少没有自作聪明地乱改结局,而且推理因素也还算有,最后也基本圆上了问题嘛也很明显,就是除了人物的名字一样之外基本就跟原著没有关系了,最后菠萝的背景故事也是天雷滚滚。
但如果不把这剧当做阿婆的书,而是一部普通的谋杀惊悚片来看的话,其实还是可圈可点的。
只是下次一是拜托别再挂羊头卖狗肉;二是少点莫名其妙的人物冲突和毫无意义的sex scene,一个半小时的戏硬拖到三个小时就好了
ABC=Alexander B Cust, or alphabeticallyAre you lonely? Don't be lonely. I am here, watching you.I followed the other day. You looked old and tired. You walk as if your feet hurt. I was rather concerned for you. I stood so close behind you. Could you feel my breath on you neck, Hercule? Plenty will say that it is vanity. "That puffed up, pompous peacock Poirot, " They'll say. And they'll laugh at you behind your back, but I'm not laughing.Because it's not vanity. I think you're trying to roll back the time to when you were a famous detective. When you were celebrated, when you were wanted. When you were loved. I have never been loved. But I will be feared. I will be a faceless beast, leading lambs to the slaughter.March 31st, Andover, Alice AsherApril 4th, Bexhill, Betty BarnardApril 10th, Churston, Carmichael ClarkeDoncaster, Dexter DooleyEmbsay, Ernie Edwards
这一部来自BBC的《ABC谋杀案》的短剧,在原著上加入了不少的改编,但个人觉得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
市面上忠于原著的版本实在太多了,几十年有无数电影电视剧翻拍阿加莎的作品。
但那只是一种改编方式,如果阿加莎的作品被一直改编下去,在未来的几十年里,难道只有“越来越忠于原著”这一种方向吗?
我在看2017年上映的《东方快车谋杀案》的时候,就隐隐感觉到了对经典改编的窘境。
波洛在原著中一直被塑造成是一个比较喜感的人物,胖胖的身材,醒目的胡子,出言睿智,洞察明锐。
这也成为了这个人物一贯的标志性表现。
也许是为了忠于这样的设定,在那部由 Kenneth Branagh 饰演 赫克尔·波洛的《东方快车谋杀案》里,很多地方在我看来,是莫名奇妙地给人物强塞进了“喜剧”的戏份。
比如他躺在车厢里看书时爆发出令人匪夷所思的爽朗大笑,如果他是在看报纸上的连环漫画也算了,但我到现在也搞不懂为什么有人看《双城记》会笑成那样?
其次,如果要100%忠于原著,那未来所有新版本的改编势必也不得不"忠于"作品本身时代的局限性。
经典虽然往往是可以超越时代的,例如很多创作于半个世纪前的作品,在如今看来仍然可以让人眼前一亮。
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经典在当时也同时是大众流行喜闻乐见的畅销作品。
既然是为当时的读者所作,那一定就有一些迎合当时社会风趣的倾向,而对于这些元素,若也要为了本着"忠于原著“的原则一样照搬下来,再以当今新时代的对电影审美欣赏期待的眼光去欣赏时,就势必也会让人觉得别扭。
在这部新的《ABC谋杀案》里让我特别欣赏的改编,反而是看到了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波洛。
我从未想过如果让John Malkovich来饰演波洛会是怎么个感觉,因为在外形和气质上,他似乎并非波洛的最佳人选。
但一个优秀演员的功力也由此体现了出来,除了突破了波洛传统的形象气质,本片中为波洛新改编的背景故事,也能自圆其说,为演员对角色新的诠释打好了铺垫。
举一个印象深刻的例子。
原著里波洛为保持看上去年轻而染胡子的桥段是喜剧式的,表现了波洛是非常“赶时髦”地染了胡子,警长看到他时惊讶于他的容光焕发,两人互相调侃逗趣一番,可以说是延续了波洛一贯地让人感觉精神奕奕的描写。
而本剧里做了完全相反的改编,年老的波洛为拯救已经苍白的胡须,试用了染发膏,可无论是那黑得不自然的效果,还是一热就会融化,从而顺着年老的脸庞留下来的墨色印记。
无一不让人心生悲凉,却反而更好的表达了主角的内心真实的情感。
这可以说完全是“不忠于原著”的改编,但是却更好的塑造了这部《ABC谋杀案》里,那个深陷于过去的回忆,并挣扎在现实困境里,被社会所遗忘甚至排斥的,年老的,荣光不再的波洛。
另外本剧的一个改编亮点体现在了对被害人物周遭故事的深入描写,原著里对被害者家庭的描述基本上点到即止,但本剧短短三集里我们却看到了四个家庭(ABC+房东太太和女儿lily)的程度不一的人间悲剧。
看原著时我对替罪羊Mr Cust的感觉仅仅是被利用的同情,新剧里对Mr Cust较多戏份的改编,也更加体反衬了凶手在为了达到自己极其私人的目的,谋杀这些陌生人,让他们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的冷酷与残酷。
原著永远都是原著,它已经存在并会永远存在,无人能遮挡它的光芒。
但我们是要驶向未来的,原著经典的光芒应该成为未来我们创作的基石、灵感,而非固化思维的牢笼,与其绕着它各种公转,不如将其视为灯塔,照进未来未知的黑暗,使我们能不断拓宽创作的边界。
我期望看到更多这样具有独特风格的改编作品。
Chin Chin!
The ABC Murders(ABC谋杀案)【2018 BBC圣诞特辑01-03(完结)】因为是耳熟能详的作品,也没有跟17年那部一样换了凶手,就直说了。
【剧透分界线】ABC君视角……收到衣服、打字机、待推销的丝袜,于是依据《ABC铁路》去推销。
结果,他去到哪儿哪儿死人。
买了他丝袜的小卖铺太太AA,偷溜出去做夜场交际花的BB,被“误杀”的富豪CC,和被误杀的马戏团滑稽戏演员(不是DD)。
偏偏ABC君有癫痫,经常把自己弄一身伤,也经常记忆断层,于是自己也开始怀疑自己。
波罗在探访中发现凶手不是ABC而是CC的弟弟——小叔子君(CC死时狗没有叫就指明了)。
【这里把年代从五几年改成三几年,相应的背景换了下,主要剧情都没怎么改,也就懒得再说这些大家都知道的了。
】一个小问题,之前波罗判断信是“女士假装的男性口吻”写的……就用生日会上的游戏盖过了????
秘书到底无辜不无辜?
总觉得秘书才是小叔子背后的人啊,美貌有心机,会装,剪个头就跟换了人一样(虽然被她之后被没收了衣服就跳脚的行为拉回来了,但是这个行为也很做作很假……)。
这个系列很喜欢探讨一些案件之外的东西,比如人性是多变的,比如救赎,比如性与日常行为能力等等。
AA太太死了,嫌疑犯是号称要把AA的头拧下来的家暴酒鬼丈夫(中毒酒精成瘾,不会把钱花在除了买酒之外);BB看起来是个很乖很好看的服务生,家里都说她是家里完美的女孩是天使,却只有和她住在一起的妹妹知道她的真面目;CC家和波罗是老相识,病入膏肓歇斯底里的女主人怀疑丈夫和小叔子都和秘书有奸情,而女主人和小叔子本身也是波罗的粉丝;DD则是木偶戏演员,和死者有矛盾,却是死者在“整”DD的木偶时当了替死鬼;至于ABC君,爱上了包租婆的女儿,性意识觉醒后发现女儿是楼凤,然后卖了东西后花钱让楼凤……踩他的伤口(他只是为了缓解头疼,我却生生看出性虐待的感觉……)。
构图,色彩,语言……全程压抑。
就…………很明显和16年的控方证人是一家兄弟!
不过也比之前三部探讨了更多:他们之后会怎样?
AA的丈夫被释放,可他以后能做什么呢;要和BB分手的未婚夫深得想要个儿子的老岳母喜爱,两人决定让一直爱着未婚夫的妹妹嫁给未婚夫,但是妹妹看清楚了他们的嘴脸(她在厨房削土豆片为姐妹难过,未婚夫和母亲却在好地方吃蛋糕),半夜爬墙走了;CC家秘书色诱小叔子,小叔子决定求婚,而即将病逝的女主人快被呕死了;ABC浑身是伤,昏迷住院,唯一愿意相信他并给他通风报信的楼凤看护着他(ABC:I don't want to be a monster);楼凤的母亲,包租婆,也是酗酒之人,酒醉后发出悲伤的句号声找着女儿……以及小叔子和波罗。
因为波罗和CC家是朋友,几年前女主人生日邀请了她喜爱的波罗来,波罗玩了个谋杀游戏,于是激活了小叔子的反人格——假如杀DD时没杀错人,EE之后他也不会停的。
小叔子对波罗充满兴趣和喜爱,去调察他——间接导致贾普警督退休,研究他,设计出能够让波罗“振奋起来”的谋杀案。
还特意设计了小叔子入狱后波罗去看他这段戏来说明……我觉得挺鸡肋的……这种被激活了另一个属性的戏码我更喜欢15版无人生还的改编。
至于波罗,开场真的是气得我跳脚!
有这样改编的吗!
他居然还在得知AA死后祈祷!
这不波罗!!
看到后面才知道这里把波罗人设改了,他不是比利时的前警察,他曾是教父,但是没有在德军的铁蹄下保护住无辜的人。
除了他,全部被烧死(看到这里我哭了呜呜呜呜呜心疼波罗)。
中间有段和神父(居然是棕色皮肤!
太扯了,193x年的设定唉!
非洲裔当神父怎么也六十年代后的事吧?
)的对话,是这样:P:我们应该感受痛苦。
F:那就是你要的?
痛苦?
P:感受怀疑和恐惧。
F:怀疑什么?
恐怖什么?
P:失败。
对自身能力不足的怀疑和恐惧。
F:你不可能知道自己将面临失败。
P:不,我能。
我已经失败了,惨败,一败涂地。
我的能力不够,他(指神)也一样。
我不相信他。
刚看这里被挫败的波罗虐,知道新人设和以前的故事后哭瞎。
前神父,这个身份的改编还挺有意思的。
但是看他开头的老态龙钟和随着案件展开的精神抖擞,就……蜜汁让我想到了16年控方证人的约翰律师(。
)看下来探讨的也是16年的延伸…………起码比16年好看啊……😂😂😂😂😂😂😂😂😂阿婆的作品怕是找不出比那部改得更崴💩的了[拜拜][拜拜][拜拜]最后吐槽一下让我气得要死的开头!!!
胡子一点都不“波罗”的老态龙钟甩奶大爹波罗,还要被人嘲笑、被人寄信辱骂/怜悯(怜悯还是来自于凶手的宣战信的前奏)……天哪这是波罗唉!
别玩新出的老年版福尔摩斯电影这个调调了好吧!
黑斯廷斯消失不见(根本就没有这个人存在过),贾普警监退休不说还死在波罗面前?????
新警监是个不喜欢波罗的年轻人,揶揄讥讽波罗以前经手的案子,还玩记恨波罗才华衬得苏格兰场无能这套?????
……这是波罗唉!
和富豪权贵交好,苏格兰场也服他的波罗唉!!
波罗还能走到这种地步????
没有黑斯廷斯没有贾普就不行了???????
嚷嚷着“要去把导演和编剧打成烂羊头”,差点弃剧……幸好放假了我也挺无聊的,咬牙看了也还行吧。
可能是我对二战那时候的历史不太了解?
为什么总有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
完全推翻小说中的人物本身的性格、形象勉强可以说是另类解读,但是为什么这一版的波罗以前曾经是牧师是那么难于启齿的事情,连自己的至交好友都不能说?
还有全局故意想要制造波罗前半生是故作高深制造莫名其妙的悬念,最后,就这?!
另,这个版本改变了非常惊艳的一个设定:为什么收到犯罪预告的是波罗而不是正经的警察机构苏格兰场?
相反,这个版本把这个案件变成了凶手与波罗的私人恩怨,并且最终不太能自圆其说。
如,看剧时完全无法理解凶手对于波罗的执念为什么会如此深,什么凶手会知道波罗生活中很多人都注意不到的細節,並且还不辭辛勞的找到了當事人,然後這些當事人住址姓氏都剛好是「ABC」。
这个就推翻了原著前几个凶案都是随机挑选被害人的设定,且无法跟第一个魔改逻辑自洽。
所以虽然我深爱阿加莎克里斯汀的每一个故事,里面还有长大的罗恩这个加分项,仍旧给不了高分了。
不管有没有看小说原著,电视剧版都不值得推荐~先不论改编与原著的出入,单剧情的逻辑空白就太多,悬疑和推理的部分几乎没有展开,更没办法衔接和贯穿,例如在教堂的多次画面再现都在塑造Poirot沉重的人生经历,虽然让主角形象更丰满,但其本身与案件关联并无陈述或建立联系,即便是在末尾通过凶手Franklin来cue这段经历追问因果,但显然导演不会同意高级侦探满足凶手的好奇心,格调和哲学是有的,但设计并不精巧,单靠几位主演的演技和精致的画面构图没有缜密的线索推进,作为莎婆的作品改编显然不及格。
对于这种将一个案件改编成几集的连续剧,我个人本身是持怀疑态度的。
这很考验编剧对于原著的参悟和理解。
该在哪个节点设置悬念,该在哪个情节推波助澜,这是一部改编的悬疑剧成功与否的关键。
之前读过阿加莎的原著,也看过翻拍的英剧《无人生还》和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整体感觉还是停留在对像《神探夏洛克》这种一剧一集的编排更加感兴趣。
说了这么多感觉和这部《ABC谋杀案》没啥太大关系。
这部剧人物把握的还是恰到好处,波洛,警长,Mr.Cust,人物性格表演的无可厚非。
可情节过于平淡,唯一烘托气氛的是各种场面和BGM,推理剧情在剧中只占个配角?
心灵的洗涤是凶手唤醒自我良知的最好针剂?
结尾也是不明不白,波洛的那段回忆究竟是想说明什么,一直穿插剧情但直到剧终字幕拉起观众也是云里雾里的。
唯一学到的就是还算靠谱的英式英语
完全看不下去,BBC最近改编的几部阿婆案件都没了以前的古典乡村味道。不如之前BBC版和itv版的马普尔好看。
bbc这几年翻拍的阿婆mini剧真的一部不如一部,这部拍波洛的简直了,疯狂弱化波洛写成一个垂垂老矣还有点神经质的侦探,可怜的贾普警探直接写死。改编不是瞎编啊,推理部分也很薄弱,还故意弄成悬疑恐怖剧又加上sm元素真的fo。还比不上剧版波洛。好像bbc还签了好几部阿婆小说,估计以后就不会抱多大期望了。
支离破碎,故弄玄虚
BBC这水准,无人生还之后全部都改编的故作玄虚,谁说推理片就一定要神秘兮兮的,阿婆要被气的活过来了。
在完全忘記原著的前提下觀看,還是很entertaining的,至少單一從此劇來看是自圓其說且並不爛俗。
還是很終於原著的。沒有了最後的精彩陳述,總覺得少了點什麽。
小说恰好没看。一般的杀人犯要推断他的动机,而连环杀人犯则没有动机。有可能只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喜欢编剧尝试去勾勒一个完整的波洛,但是频繁的闪回和噩梦还是略微让人觉得有些烦。
蛮好看的啊
看悬疑有一个不好的地方 就是 你明明已经看不懂了 却还要看下去
虽然剧情有点拖沓,但其实看完会觉得不主打破案,而通过破案来表达对自我的追寻的意义还是体现出了英剧常有的引人思考的水平。偏执、固执、麻木、自大,都无一不是障目之叶,在错误的航道,开得越快,偏离越远。
求求bbc别来丢人现眼了
没有传说中的那么难看,但剧情设计也真的是做作到不行。波洛演的很好啊,口音好可爱,最帅的波洛,只是设定很尴尬,整个案件也没起到什么关键作用。BBC改编阿婆的作品,一向力不从心!
又是这吃屎的编剧 bbc编剧死光了? 观后更新:强行老少配破案。莫名其妙的渲染压抑气氛。人物个个没有特色,女性模式化的毒舌加bitch.播前这么多人和我一起骂编剧真不冤枉她。真希望凶手不要被抓,一直杀到p,带走这个编剧sarah p.目前imdb也只有6.8分
水准维持。Mes enfants最后还是很震撼的。
这一版是拍来恶心人的吧。选角也一言难尽,这凶恶脸还有教父一样的台词表达跟波洛没有一点关系。看一部改编好不好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有没有胡乱给人物加各种人设、背景、过去的经历(尤其是悲情故事),英语里是不是没有画蛇添足这个词啊??
其实作为没看过这部的原著和旧版单纯冲着鲁伯特来看剧的我来说因为基本没什么认知和概念所以我觉得单纯作为一部剧还是挺好看的,画面色调略深了。但是即使是只看过七十年代版的东方快车和尼罗河电影的几乎对这个系列都没什么概念的路人观众如我,都觉得这个波洛的人设有点ooc得过分了
波洛以前的故事跟这个案子有什么关系!!!
不能什么元素都往里加的
我是来看波罗虐凶手的,不是来看编剧虐波罗的
别再瞎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