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么好的电影会有一星两星的评价…画面太美了,美中带着逼仄的压抑,让我想到了陈英雄的青木瓜之味。
三太太和青木瓜之味相同的都是最后看到了希望。
刚开始看时候在想,越南女性真悲惨,后来百度了解到是十九世纪末的越南农村故事,突然想到那时候中国还是清朝末期,我国百姓尤其女性的生活还不如越南…是那个时代,亚洲女性真悲惨…阿闲想做男孩子,最后剪掉了头发,心向远方,目光坚定,又让人在逼仄的压抑中看到希望。
一、关于美电影中的女性都是极美的,美在氛围,美在光线,美在克制,美在温柔,美在各美其美。
无论是在水中划过的手亦或是微微抬起的头。
小云
水中沐浴无论是在情欲中享受,还是在禁忌边缘试探。
春姨太与山少爷
小云与春姨太无论是色彩对比,还是空间塑造。
小云出嫁
雪儿与山少爷成亲无论是如水的温柔,还是倔强的坚定。
荷太太与牛告别
阿闲剪发整部电影都是极美的,独特的美的视角带来了美的感受。
二、关于性欲影片对于性欲的描画,极重笔墨。
是春姨太告诉小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再告诉丈夫;是春姨太与山少爷突破禁忌甚至生下孩子;是少女小云一次次跟踪春姨太目睹她的偷欢;是小云抓住春姨太的手表明心意。
春姨太教小云了解身体性欲本身并不可耻,春姨太向小云演示了解自己的身体的样子,真的美极了,小云看痴了,我也看痴了。
但是女性的性欲往往总被压抑,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似乎这一点没有多大改变。
过去未婚先孕的女子被削发出家,而男子仅仅是被稍稍惩罚便继续留在家中。
现在男女未婚先孕,舆论的鞭子仍然更多地抽在女性身上。
过去的女子要在男权社会下假装喜欢取悦丈夫,现在的女子也仍然还在一次又一次假装高潮。
春姨太告诉小云取悦丈夫。
对于性欲的承认,仿佛一直是错的事,无论男人还是女人。
被认为正经、有责任感、值得信任的男性,仿佛就不配拥有性生活,性生活变成了肮脏的注脚,而有性生活的男性又都与渣贴着标签。
而对于女性来说,开口谈性更是天方夜谭,张口一谈,随之而来的并不是赞叹其勇气可贵、真实诚恳的掌声,而是荡妇羞辱和一晚上多少钱的询问。
当然承认性欲并非提倡约炮与滥交,对自己和伴侣的健康与安全负责,才是性开放的前提。
这个社会尚不能好好地谈论性,那么在那个还允许童婚的年代,更不必提在婚姻的性生活中,男人与女人能感受到多少快乐了。
小云的痛苦与山少爷的绝望已经是时代的悲剧了。
我们期待未来的世界,因为性教育的普及,性知识的增加,性观念的开放,更多的人能够接纳性,并能从性中愉悦与快乐。
性本身就是生命的一部分,让性健康与性安全同样成为生命健康与安全的一部分。
三、关于女性与女性的关系其实往往在女性地位底下和性别歧视严重的地区,真正在伤害女性和压迫女性的仍然是女性。
小云渴望拥有儿子来巩固家庭的地位,便在荷太太怀孕时祈祷自己的孩子是最后一个男孩。
小云的重男轻女荷太太即使知道小云与自己的女儿小莲关系很好,但仍然告诉小云,小莲以后要成为女主人,而小云只是姨太太,不应该指使小莲做事情。
荷太太告诉小云不要指使小莲在小云嫁入老爷家中,怀孕了,荷太太便对小云有了心结。
女性与女性之间也默认着月经是不纯洁的东西,因此供奉时也不能插香,彼此之间固守着月经羞耻。
月经羞耻 而女性的贞洁却被看作是比人更重要的东西,飘扬在脸旁的处子血帕看起来是荣耀更是女人对贞洁价值的默认。
没有在初夜破处反而成为了家族的耻辱,最终被婆家与娘家两个家族丢弃。
挂起来的初夜出血
小雪成为“家族耻辱”我们看到过无数女性受到磨难与屈辱,她们不仅没有团结起来帮助其他女性,反而最终成为拽下一个女性入泥潭的魔鬼。
本应团结在一起抵抗不公的人,却联合起来编了个大网套牢更多的受害者,这就是众多女性的现状。
我们不能去责怪那些人,因为他们本身也是时代与观念的受害者。
小云不忍心自己的女儿成为下一个封建的牺牲品,因此给其喂了毒草想要结束这一切,似乎也是一种解脱。
即使这种解脱,顺应又背离母亲的本心。
小云给女儿喂毒草四、关于女性独立真正想要独立的女性看到了不公平的命运,还具有对抗命运的勇气。
阿闲告诉姐姐想要成为男人在她小时候,不愿意继续成为和家族中的女性一样的人,这个愿望朴素成,要成为男人。
不愿意看到心爱的伙伴(牛)被荷太太伤害赌气跪在外面不吃不喝。
看到山少爷的新婚妻子雪儿过世,便在河边剪去了自己的头发。
阿闲剪去头发我相信在她的心里,已经准备好了迎接挑战,准备好了去反抗,去斗争。
相信她的勇敢,正是有千千万万个如她一般不愿意继续接受性别审判的女性站起来,女性才一步步争取到现有的权利,然后在很多时候很多地方,不公平仍然存在,因此这种斗争不会停止。
女性也必将争取到独立与平等。
越南版的大红灯笼,剧情还是比较压抑的,封建的旧的家族观念其实是整个东南亚民族的共同的特色,至于这个婚配习俗,更是伤疤。
越南版的大红灯笼,剧情还是比较压抑的,封建的旧的家族观念其实是整个东南亚民族的共同的特色,至于这个婚配习俗,更是伤疤。
越南版的大红灯笼,剧情还是比较压抑的,封建的旧的家族观念其实是整个东南亚民族的共同的特色,至于这个婚配习俗,更是伤疤。
《大红灯笼高挂》大家耳熟能详,把封建社会的封建思想的丑陋一览无遗。
堪称国际电影的经典之作。
而这部越南电影《落红》与《大红灯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影评拍的十分唯美,犹如女性的温柔,如水的清澈。
故事背景是19世纪的越南一位年仅14岁的少女云奉父母之命嫁给了当地的一个比她大几十岁的土豪,做三太太。
云与土豪素昧平生,却要共处一室行夫妻之实。
14岁的年纪,什么都不懂,云却成了名副其实的三太太与大太太和二太太同一屋檐下过起了三女一夫的生活。
白天三位太太帮忙干着家里的农活。
大太太给老爷生了唯一的儿子,地位显赫,是家中日常工作的负责人,虽然不苟言笑,但是还算通情达理十分贤惠。
二太太正值青春年华,温柔漂亮,行为举止端庄优雅,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生了两个女儿,地位尴尬。
三个女人同为太太,却相处的其乐融融,并没有上演宫廷剧。
大太太和二太太更是对三太太教诲有方,云也从她们身上学到了以前身为女人不知道的东西。
云也渐渐适应了这样的生活,并且觉得这样的人生没有什么不对劲。
而且她也明白生一个男孩对她来讲是多么的重要。
果不其然,别的不快怀孕最快。
云如愿以偿的怀孕了。
然而在不久的将来云发现了二太太的秘密,原来大少爷与二太太有着不伦之恋。
云出于好奇的看在眼里并没有告发她们。
不久后,老爷为大少爷安排了一桩婚事。
大少爷死活不从,他的心里只有二太太却又不敢公开表露,无奈加痛苦使大少爷以死相逼。
老爷无奈只能协商退婚,而女方家长视退婚为耻辱,女方的父亲绝情的丢下自己的女儿扬长而去。
最终悲剧发生了,女孩受不了打击上吊自尽。
这一切不合理的事件对于一个14岁的小女孩来讲造成的心理阴影极大,她庆幸自己被娶了,同时也看到了作为女孩的悲惨命运,而生一个男孩是多么的重要。
日复一日,云与二太太交往密切,感情得到了升华,而这又是背信弃义的,二太太深知如果任其发展必将以悲剧收场,所以果断的打消了云的念头。
10月已到,云顺利的生产,可惜事与愿违是个女儿。
云的内心是迷茫的,她独自带着女儿来到了小溪边,含泪给她喂下了毒花……
看完电影心里很不是滋味,真想为这些越南姑娘打抱不平。
同样是女人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越南姑娘总是那么温柔如水,温文尔雅,而在那个悲剧的时代决定了他们悲剧的人生。
她们仿佛被体制化了一样,从出生到死亡,命运由不得她们自己来掌控。
她们可以成为商品一件件的被买卖,完全没有人权。
以往的封建社会简直令人发指。
对于女性来讲无论是妥协命运还是反抗,都是死路一条,重男轻女成为了扼杀女性的毒药。
封建迷信成为了社会发展的绊脚石,每个人都执迷不悟,麻木不仁,思想被禁锢,行为荒诞。
好在电影最后剪断头发的小女孩给了我们些许欣慰。
女孩剪掉了束缚,剪掉了压迫,断了封建思想,让反抗的决心重生。
这就是女性的自我觉醒,她们再也不能这么过,虽然困难重重但是只要坚持不懈就会有成功之时。
电影的重点非常突兀,就是为了女权发言,现如今女性的地位有了质的飞跃,男女平等的社会女性展现了她们智慧的一面,她们并不输给男人,甚至于在某些反面更胜于男人,比如说女篮,女足。
女人早就撑破了那半边天,尊重是靠她们早就赢来的。
她们更加独立,自由,不再依靠男人,或者不再需要男人,她们一样过的精彩。
作为一部文艺片《落红》拍得非常含蓄,画面感柔和舒适,隐隐约约,模模糊糊,美在其中,节奏缓慢却不乏张力,无声的呐喊隐藏其中,非常值得推荐的一部好片。
为什么这么好的电影会有一星两星的评价…画面太美了,美中带着逼仄的压抑,让我想到了陈英雄的青木瓜之味。
三太太和青木瓜之味相同的都是最后看到了希望。
刚开始看时候在想,越南女性真悲惨,后来百度了解到是十九世纪末的越南农村故事,突然想到那时候中国还是清朝末期,我国百姓尤其女性的生活还不如越南…是那个时代,亚洲女性真悲惨…阿闲想做男孩子,最后剪掉了头发,心向远方,目光坚定,又让人在逼仄的压抑中看到希望。
越南电影《三太太》以清新、婉约的方式诠释男权压制下女性的卑微人生。
中国影史上这类题材很多,但风格却迥异(如《大红灯笼高高挂》)。
以十四岁女孩的视角观测被严重物化的女性不幸,女性只是男性欲望的对象,生育的工具,被奴化物化,没有尊严可言。
在表面的平静中隐忍的反抗,独特的视角与多处静物、自然的隐喻,描绘了一幅凄美的热带风情画卷。
女性的身体仅有的意义就是传宗接代,小牛的分娩、三太太的生产、蚕宝宝的生命律动都隐喻着自然的规律、生命的蓬勃生机。
在白丝缠绕的茧中挣扎的蚕,是众多女性无声反抗的象征。
小女儿幻想着长大后变成男人,也娶多房妻妾。
二太太与大少爷的乱伦、三太太对二太太同性爱恋的表白等都是难以言喻的抗争。
天然的生命之力如此汪洋恣肆,那被退婚的处女新娘却在青山秀水间以一条白绫结束自己的生命,乃父一句:“你就这唯一的用途也做不到。
”把女性的尊严、生命肆意践踏蹂躏。
清新的风吹拂着嗷嗷待哺的女婴,三太太那幼小的无助身体哺乳着将面临同样命运的女儿,她不可避免的沦入物化哀歌的轮回。
剧情很平淡,封建旧社会里被符号化,被禁锢的女人们的处境。
没有人会喜欢这种被压迫的感觉,没有人会不想要反抗。
但这种封建父权却从古至今不曾被彻底颠覆,甚至于二十一世纪的现在仍会有女子应传宗接代,三从四德的思想不时涌现。
即使不便明说,那暗涌的优越和压迫还是会出现在不少人的家庭里。
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如长在脑神经上的毒瘤。
我想现在单身不婚女子群体,就如电影里抱着孩子逃离的三姨太,就如减掉长发的女孩小闲。
而质疑你的社会和那些邀你入围城的人就是这弥留不散,苟延残喘的封建裹挟。
我现在已经很难得静下心来认真观看一部影片了。
而且这部影片评分不高,之前看到我是跳过了的。
但还是被电影的海报画面吸引了。
海报上就是电影的主人公三姨太,她坐在舟上,于青山碧水间,前往遥远的乡郊夫家。
清晨的阳光斜斜的打在她的侧脸上,水面粼粼的波光映衬着她,她周身笼罩着一层柔光,如阳光下少女脸颊上透明的细小绒毛。
这位三姨太其实长得不算美,但开篇的这个影像,把所有少女的纯真和美好都捕捉到了。
这世间一切美好事物之最,应是这般不染纤尘的少女。
影片中明暗更替,场景画面的转变自然而然地推进了时间和剧情的变化。
翠绿环绕的溪水边,粉衣罗裙梳洗的女人们。
小栓窗前,素色罗帐下,打闹嬉戏的少女。
画面明亮,有流水声,有山谷里的鸟叫声,女人和女孩们脸上的欢笑,被阳光照射得明晰透亮,像一束束打在心上的光。
情节低转处,远处的青山如墨,空气里是延伸的浓雾。
真如林夕的歌词里说的“天青色等烟雨”。
雨后烟雾笼罩的清晨,被风吹动薄雾尽染的空气。
一帧帧都是让语言描述失色的极美画面。
除了主题的压抑,这部片子是一场美好的视觉享受。
网上搜索“越南新娘”,大部分内容都是买卖,谁能想到都已经2020年了,她们依然被当成一件物品,男人只要花几千到几万块钱,就能买回去帮他们生孩子。
其实,越南女性的悲惨命运,都是有历史原因可以追溯的,《三太太》是越南女导演阮芳英自编自导的一部女性题材影片,描写十九世纪越南大家庭中女性地位,情感,欲望在父权社会之下,压抑、扭曲、无奈的生存状态。
影片最终并未交代小云拿起毒花后的故事,而是以二太太的小女儿阿闲剪头发,来作为故事的结尾。
头发对于那个时代的女孩儿来说,重要性甚至超过自己的性命,可阿闲还是果断地剪掉了自己漂的长发,还说长大后要成为一个男人。
也许长大后,她的人生依旧逃不出封建的枷锁,沦为越南男权社会里的牺牲品,但她已经有了反抗的姿态,只要坚持,终会越来越好。
作为一部女性题材电影,这部用纤细敏感的视角,东方含蓄隐晦的表达方式,讲述了一个暗潮涌动的女性悲剧故事。
有人说这是一部越南版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但不同的是,影片没有刻意营造逼仄压抑的气氛来烘托主题,而是用山水写意表现女性在封建礼教的压抑下宿命的悲剧。
一、如果有人问你,14岁的女孩一般在干吗?
相信大家的反应差不多:这还用问?
放在今天,确实不言而喻,可在100年前,就不一定了。
越南少女小云14岁嫁人,丈夫是45岁的富家老爷,论年龄完全能给她当爹。
自己还是孩子的小云深知,想要在这深宅大院能有点尊严和地位的活下去,只有一条路:生儿子!
仿佛她来到世上,唯一的使命只在于此。
小云的命运,也是当时千千万万女性的命运……电影名叫《三太太》,由越南女导演阮芳英自编自导。
根据她奶奶的真实经历改编,在泰国某山沟拍摄三月完成。
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女主是一位14岁的女孩小云。
旧社会女子的婚姻,都是奉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却做不了主。
在小云尚不知嫁人为何物时,便被许配给大户人家的老爷做三太太。
她坐着小船前往夫家,舟行岸移,青山绿水,风景秀丽。
但配乐凝重低沉,小云眼里的空洞迷茫,都在暗示什么。
婚礼隆重而热闹,张灯结彩,宾朋满座,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可小云像局外人,她不敢说话只静静地坐着,打量着周遭的一切。
新婚之夜,小云的眼睛闪烁着明亮单纯,好奇、恐惧笼罩了婚房。
次日,垫在她身下的白布被仆人晒出来,鲜艳的落红代表着贞洁。
大太太亲自查验并确认过,她的三太太身份才算定了下来。
年幼懵懂的小云小心翼翼,用心观察着大院里的人和事,学习府上的规矩礼节。
温婉大方的大太太生有一子,也是家中唯一的儿子,在家里的地位很高。
二太太虽然貌美明艳,但只生了三个女儿,这让她总有些抬不起头。
小云从仆人口中得知,唯有生儿子才能得到老爷宠幸和下人的仰视。
她也渐渐明白,为何婚礼上大太太只用招呼客人就行,而二太太还要一展歌喉为众人助兴?
桌上的一碗石榴,象征多子多福,这些无不在警示她,必须得生儿子。
看到此处,观众想必会感慨,这不就是越南版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吗?
从男权社会背景下女性沦为传宗接代的生育工具这点来说,的确如此。
张艺谋的高明,在于他让掌控大权的陈老爷没有露正脸,全片笼罩着阴森恐怖的氛围。
“舍弃”了历史和权力的寓言,注重对女性的观察和生命体验的书写。
不同于陈府中四房太太勾心斗角的宅斗,本片里三位太太相处很和谐。
她们在一起聊天说笑,二太太甚至还为小云示范怎样侍奉老爷的秘诀。
小云因和二太太的女儿年纪相仿,两人总在一块玩。
在婚礼上她就被二太太迷人的风姿和美妙的歌声吸引,小云不自觉地对她有一种特殊情愫。
不久,小云怀孕了,日子在云淡风轻中一天天消逝。
她似乎少了点恐惧不安,对未来多了一份期待。
如果能生个儿子,她就能安稳地呆在老爷身边,享受她作为三太太的尊荣。
只是,意想不到的事情接连发生,一次次打破了她的美梦。
看似和谐有序的深宅大院,竟藏了那么多羞于启齿的丑事!
二、某夜,小云如厕,却瞅见一个鬼鬼祟祟的身影,像是二太太。
忍不住好奇心的驱使,便悄悄尾随。
定睛一看,正是二太太,她居然和大少爷偷情,直接吓坏了。
小云没有多看,她始终难以相信,慌慌张张地跑了。
对年少的小云来说,这种事不易理解,她的心里七上八下,不知如何是好。
躺在床上的小云,满脑子都是二太太温柔妩媚的样子。
第二日,小云又撞见另一桩“丑”事。
府上有一对仆人私通被发现,男仆身受鞭刑伺候,完了继续留下来干活。
可身怀六甲的女仆却糟糕了,落得个剃发出家的下场。
两件事对小云触动很大,她很清楚必须替二太太保密。
之后,小云更愿意和二太太亲近了。
她为她揉肚子涂抹精油时,小云将头凑了过去,她鼓足勇气表白,但遭到拒绝。
二太太当她是女儿来看待,而小云以为两个人可以有爱情。
不得不说,在高墙大院的森严秩序下人性很容易扭曲变形。
二太太和大少爷的不伦恋,既可能是因生不出儿子对大太太的“报复”,也可能是被丈夫冷落后的发泄。
小云对二太太的畸形恋,潜意识中是一个孩子对母爱的深情呼唤,或者说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相互怜爱罢了。
小云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可她心里没着没落。
在她养胎期间,处于“空窗期”的老爷,也让高龄的大太太怀上了孩子,这令小云深切地感受到无形的压力。
她担心大太太生儿子,竟跑到佛前祷告。
年龄一到大少爷的婚事被提上日程,可他不服从父母安排,心里只有二太太。
其实,他和二太太的苟且之事,仆人们和大太太早已知晓。
大太太爱子心切,自然嘴上不说啥,只想着安慰儿子。
可是不知趣的大少爷硬要“闹腾”,一度以死相威胁。
大太太一巴掌过去动了胎气,不幸流产,孩子没了。
大少爷执拗不过,只得和当初的小云一样,与一个从未见过的陌生人结婚。
初夜之时,他喝得烂醉迟迟不进房间,且拒绝圆房嚷嚷着要退婚。
老爷没办法只得叫来亲家处理,答应给他们三倍嫁妆的“赔偿”。
虽说姑娘仍是处女身,可以“告示”于众再嫁人,但他父亲丢下她走了。
觉得女儿无能辱没家族门面,嫁进门的新娘何其委屈,在河边自缢身亡。
府上接二连三的事让小云心惊胆战,身为女人的悲惨命运可谓在劫难逃。
尽管祈祷万千,但她生的还是女儿,一股不祥的压迫感从天而降。
影片的结尾是开放式的。
小云抱着孩子沿着河岸前行,目送着送葬队伍。
面无表情又若有所思,她像是要逃跑,摆脱男权文化封建枷锁的束缚。
追寻自我生命的掌控权和自由,是每个人骨子里的天性。
但小孩哭闹不已只好给喂奶,此时她摘下一朵颠茄花(有毒),犹豫不已。
也许,小云已经看到了自己悲惨命运的结局,她不想让女儿再重演。
也许,小云本身对生活已万念俱灰,所以有了轻生念头。
导演没有明确交代,而是将镜头切换到了二太太的女儿小闲。
她将长长的秀发剪去丢进河里,微笑的面庞似在宣示抗争和独立意识的觉醒。
三、《三太太》讲述了男权文化下,女性地位的卑微,以及情感欲望被压抑扭曲的生存境遇。
影片的画面很美,手法含蓄,极具东方美学的沉静幽远气质。
故事倒很“残酷”,视觉和文本的反差构成强烈的冲击力。
看似轻声细语不动声色,内里却暗流涌动留给观众极多遐思。
1、吃人的封建社会,女性存在的价值只是生儿育女的工具在讲究母以子贵的年代,能生个儿子是全体女性共同的追求。
片中的三位太太和刚出嫁的新娘无不卑微,她们以夫为纲,一生努力只为讨好男人。
大太太墨守成规,严格遵循府中规矩行事,帮老爷操持打理家族事务。
二太太看似敢于冲破枷锁,可她也坚定地和大少爷撇清关系,本质还是对男权的屈服。
她完全知道,自己和大少爷的感情见不得光,无论家庭还是社会均不被认同。
2、男尊女卑的既定规范,紧紧地束缚着女性诉求的实现片中一家人讨论卖掉小牛之后款项的去处。
老太爷称大少爷想要匹马,二太太用试探的口气说想为女儿买礼服。
大太太觉得少爷快结婚了,应该为他考虑。
老太爷点头默许,众人不再作声。
同样是孙辈,女性的诉求被忽视,大家习以为常。
掌握家族最高话语权的老太爷,也是男权的化身。
在这样的文化秩序下,女性只能是被压迫的对象。
3、能解放女性的是自身,从觉醒到蜕变还有很长路要走小闲是一抹清新的亮色,犹如一株积蓄着巨大能量的幼苗,代表向传统发起挑战。
当大人无情地杀死年老的母牛后,她怒气冲天地大吼大叫,控诉成人世界的丑陋。
《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但她偏要剪掉长发。
恰是女性的卑贱,被男权文化一味地压制,所以她厌恶自己的女性身份,祈求能变成男人。
毫无疑问,小闲将是这个深宅大院里十足的叛逆者,寄托着导演对越南新女性的希望。
时代变迁社会进步,但加诸在女性身上的一些思想束缚仍然还在。
无论越南抑或中国,只有摆脱束缚,女性的生活空间才能真正打开。
沉重的历史包袱下,女性独立绝不是一句空话或口号,而是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
仅靠一部女性题材的影片,是不能改变现实的!
最后,夫人想说几句“题外话”:121年前,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慷慨激昂地写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121年后的今天,夫人想大声疾呼:女性强则国强,女性独立则国独立。
女性在家庭、职场、社会中得和男性有一样的地位,男女平权。
女性之强之独立,事关家庭和谐幸福,事关下一代的教育培养。
不尊重女性的社会,是没有前途的,看越南、印度等就知道了。
电影:《落红》 越南越南电影我只看过三部,其中两部是陈英雄导演的,另一部就是这《落红》,也名《三太太》,由越南女导演阮芳英自编自导,是个陌生名字,不过这部电影能让人记住她。
三部作品的女主都有陈女燕溪,她是陈英雄的妻子,前两部作品都获得绝对好评,在这部作品里她也很抓人眼,我刚看时没看阵容,在影片里看到她觉得很是惊喜,挺喜欢她的。
看过的三部类型有点相似,让我产生越南电影有它固定的拍摄模式的想法,不过拍摄手法的相似不代表所表达的东西一样,之前看的两部是讲述缓慢流转的爱情故事,《落红》想表达的是女性意识崛起,评分不算高,但个人觉得是喜欢的类型。
本片讲述在十九世纪末的越南,十四岁的云受父母之命嫁给一个富有的地主——年龄比她大很多的中年男人,成为这家的三太太,之后在这个大家庭中生活的故事,故事取材自真实事件,这不奇怪,毕竟那个年代在亚洲国家,十几岁以这种方式嫁人是很普遍的现象。
在这个地主家,男人不算多,地主、地主的父亲、地主的儿子,和几个男眷,女人较多,地主的大太太、二太太、三太太,还有大太太和二太太生的四个女儿,以及一些女仆人,是典型的封建社会女人围绕男人转的家庭结构。
十四岁的云因为年龄尚小,一切尚在启蒙阶段,初夜给了地主,象征贞洁的手帕第二天被挂在院子的树枝上才被家人接纳,与大太太(荷)、二太太(春)没有你争我斗,相反的,荷虽说有几分威严,但很“称职”地教她一些事,春则对她很体贴温柔。
那时候女孩嫁人就要以生为主,云也不例外,新婚不久,一次晚宴家人以及和家里的佣人谈话,使她了解到只有生儿子才能在这个家立足,不久便怀上地主的孩子,到寺庙祈福便暗暗祈祷让她成为家里唯一生男丁的人。
封建社会女人除了生子之外,就没其他事做,怀孕待产的云不小心偷看到荷与老爷之间的调情,又偷窥了春与大少爷之间的鱼水之欢,后来差点难产死去,又经历和她同龄的、刚嫁给大少爷的太太自刎了,而且她生的是女儿,这意味着在这个家会永远没地位。
这一切都让她感到恐惧,也许她意识到女人在那个时代除了做佣人就是嫁人生子,从此没有自己的生活,也许是想弄懂这种生活的意义,也许是害怕,她抱着刚生的女儿跟随治丧队跑了很久,在无人的地方坐下,喂奶不成,她摘下了据说有剧毒的花,但她有没有喂给孩子,影片没交代,也许这个结局是要留给观众自己想象吧。
荷、春和云分别代表三种女人:荷是对婚外情视若无睹且习以为常,默认这种婚姻生活的女人;春是处在不幸福的婚姻里,因为孩子和种种原因不得不继续在一起,也没勇气离开,但身心都在别人身上的女人;云是看透了婚姻本质,试图逃离的女人;可以说她们三人的年龄也代表随着时代变迁,女性意识崛起的过程,影片最后没有给出云的结局,但春的小女儿却坐在溪流旁剪短了头发,大少爷曾以为这个小女儿是他女儿,却被春否认,到底是谁的女儿,片中最后也没有交代,但她的思想和性格却很像大少爷。
片中还有一个有趣的部分,大少爷已到适婚年龄,但他并不想结婚,因为他深爱着春,临婚前他跑去找春说要离开那个地方,春说她想要正常生活,他却说这儿没一处正常。
后来他奉父母命结婚,也和所有男人一样娶了个十几岁的女孩,新婚之夜他没碰她,并且制止了小女孩主动脱衣服的行为,第二天小女孩被退婚,在那时看来这极不正常,女孩的父亲拒绝被退,还说她为家里带来不好的东西,不愿意将她带回家,她只好留下来,后来大少爷也没碰过她,云生育完的第二天,人们发现小女孩在溪边自刎了,一边是新生命的到来,一边是年轻生命的陨落,且都是女性,是否可以理解为逝去的小女孩是封建制度衰败的起点,地主家为小女孩举行了隆重的丧礼,新生儿被云抱在怀中参加葬礼,这一冲突真是有种悲感。
大少爷所做的事,是否说明推翻封建制度,部分男性也起很大作用。
抛开剧情,我也很喜欢里面的色彩搭配和场景切换,或清新或黑暗,明暗交替的场景和剧情一样虽不是跌宕起伏,却有种导演向你娓娓道来的感觉,很有耐心。
总之这部影片在我看来层次很丰富,导演想表达的东西也很隐忍和细腻,也许是女人看女人拍的东西,所以看得更懂吧,看影评说它很像国产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我没看过这部,也许可以抽时间看看呢。
当西方已不能再寄希望中国产出这种封建礼教压迫女性题材的影片时,又把目光投向了越南
好清美的地方,让人不禁想到了沈从文《边城》
安静的而又残忍的,压抑的而又优美的,非人的,而又渴望的。蚕和蝶的意象用得真好啊!
这片子纯粹是想看看越南电影长啥样,以及越南传统文化和我们的相似度。导演说这是根据她奶奶的故事改编,他们在泰国一山沟里拍了仨月。画面帧帧精美如画似《1980年代的爱情》,剧情没有起伏波折,非宫斗剧。感慨整个儒家文化圈对东亚的影响,片子把地点改了,随便换成中原或者西北,甚至朝鲜,语言换成中文,古老的文化习俗(好的和不好的)代入毫无违和感:娶妾,生儿子,祭祖,婚丧,断发,被休了上吊...
好山好水好无聊。主题隐隐约约,叙述模模糊糊。
奇怪这电影评分这么低,不好吗?故事,美术,摄影,表演?越南版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啊。人类在奋力繁衍的过程中,女人沦为浮萍。影片通过三个太太和一众下一代女孩的命运对这种伦理束缚进行鞭挞。最喜欢片尾的那个回溯,片段一个个回到母亲的怀抱中,模仿蝴蝶手,寺庙,鸡血,再到刚出生的婴儿,暗示了女人一代又一代相同的命运和轮回。最后影片通过女孩剪掉头发随波逐流来做出女人对命运抗争的希望。这真是一部豆瓣低分好电影。
景好人美
亚洲女性就这命运,陪睡以及生儿子。越南女性身体里的能量跟我族比差好几个等级。所以我们就妻妾争得你死我活,鸡飞狗跳的。没办法,体内的巨大能量在性上根本得不到满足和发泄,总是要找出口吧!很唯美的电影。
没有一个女人是幸福的,一出生就是悲剧
节奏缓慢,对白也非常的少.娓娓道来的悲伤与无助.如水波纹般慢慢化开,消失.
可惜了,還差一口氣
越南版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没有女性的勾心斗角,只有彻底被男权社会内化了的“温顺”女性。
女性导演作品,拍得相当幼稚,故事讲述得有气无力且结结巴巴。而且导演只是一味抒情,同时又想将一切元素都纳入此剧中,显得像个大杂烩。
水雾氤氲,雾气叆叇这劲儿,生生把张艺谋拍成张暖忻,周而复始,始而复周。
男权社会,让人想起大红灯笼高高挂 灿烂千阳。但是跟宫斗剧不一样,有些不是人主观的恶,好像是文化的恶纵容了人性的恶,让人没法挣脱
三星都给摄影。
越南女人真的都蛮美的,就是每次看这种题材的电影都很生气。这种封建陋习和恶臭观念真是辣鸡到家。
摄影太美了,在封建时代下的包办婚姻中,男人和女人都一样,都是生育工具
无聊透顶,越南人还处在愚昧时代
可能是太出乎我的意料了,看开头是时以为只是一部越南版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实则前者有更多地侧重人性的黑暗,从而指向封建的余毒。这部虽说在质量上跟《大红》相差的有点远,但它的结局领向的是另外一种思考。三太太抱着的那个女婴哭泣,哭的不只是生不出男孩的懊恼,更多的是想到也许在十几年后手里这个可爱的生命也会承受着和所有越南女性一样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