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图文请关注简书号:春逝的时光笔记。
其实我并不知道该怎样去评价这部电影,尤其是在看了许多影评之后。
有人从七天的故事情节发展中解读出了基督教《圣经·创世纪》的味道,也有人从片尾梵音中听出了佛家的意义,还有人在得鸟杀鱼、得人烤鸟、老人化鸟中悟道了轮回的概念。
那么《冬》短短的73分钟究竟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在影片结束的时候,出现了导演打出的这样一段字幕。
“谨以此片献给天上的爷爷”,可以看出导演通过这部电影表达的是对爷爷的思念之情。
有篇文章中提到说导演拍摄此片的初衷来自于家乡的一些留守老人,那么从这个角度去看这部电影是否更贴切呢?
白雪皑皑的长白山,老人独坐雪地里。
白茫茫的画面里只有老人的身影,寒风吹起的雪花肆无忌弹的在老人身边翩翩起舞。
孤独,就是电影的基调……雪山中孤零零的木屋,独居的老人。
每天重复着一样的事情。
将小鱼缸里的鱼儿带到雪地里放生后再钓起来,回到家放在桌子上。
老人和鱼,就这样度过白天的时光。
铺好整洁的“爱之花”枕巾,仿佛妻子仍旧生活在身边。
望着墙壁上妻子年轻时的照片孤枕难眠。
一碗粥一个土豆,饭桌上仍旧摆下两幅碗筷,仿佛这个家中还有她的气息。
有一天,在老人钓鱼的时候飞来一只鸟。
哪怕是受伤的鸟儿带给老人的也是比鱼儿更多的慰籍。
鸟儿能飞,鸟儿会叫,这些都要比默默无语只能生活在小小的鱼缸中的鱼儿更令人舒心。
鸟儿不知在何处叼来一只虫子放在老人的碗里,这些的事情鱼儿是永远不会做的。
看着鸟儿停落手指,看着鸟儿用树枝搭成的鸟窝,老人的内心涌现出更多的亲近感。
鱼儿在老人手中的刀下分成了几截,最后变为了鸟儿的食物……雪山里出现了几个孩子。
没有原因的出现以及没有原因的分离。
窥探、玩耍、交集。
其中的一个孩子就这样闯入了老人的世界里。
孩子抓走了鸟儿。
老人从开始对孩子的排斥到渐渐发出的笑声,“爱之花”的枕巾上有了主人,冷清的屋里终于有了人的对话和笑声。
鸟儿给了鱼儿所不能带来的欢乐,孩子又带来鸟儿所无法给予的温暖。
人,才是最终极的陪伴。
望着老人递过来的土豆,孩子没有接。
鸟儿在燃烧的火中羽毛渐渐的消失,终究变成了孩子口中的美味。
为了留住鸟儿,鱼儿失去了生命。
为了留住孩子,鸟儿也走到了尽头……孩子不见了。
在钓鱼的冰窟口仿佛看到了孩子的帽子。
鱼儿与鸟儿命丧老人手中,唯一的孩子消失了……老人身边不再有可以陪伴的。
雪地里,老人仿佛找到了孩子,抱着他深一脚浅一脚的在雪地里行走……又是一个孤独寒冷的夜晚。
“爱之花”的枕巾又失去了人的温度。
此刻,是无法言说的孤独。
总想留住最好的,结果就是一切都失去了。
似乎有一双年轻女人的手拭去了老人眼角的泪,墙壁上女人的照片幻化成了真人,在几十年后孤寂的冬夜里陪伴在老人身边。
被子下飞出了一只鸟,穿过房屋迎着风雪向着远方展翅飞翔……这不是一部传统叙事的电影作品。
这是一部关于孤独与思念的寓言。
鱼儿、鸟儿、孩子、老人组成了故事的全部。
没有一句台词,模糊了时间空间,影像中所表达出的韵味全靠观众自己回味。
我在电影开始不久出现墙上照片的时候忽然想起了上面这幅截图的视频。
视频中是一位网友在某条街上偶遇的一对老年夫妇。
妻子已经丧失了活动能力,看老人的穿着也许他们也买不起轮椅。
但这位大叔为了这妻子出来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选择了将妻子用布绳栓在自己身上,背着她出来转转。
电影中的老人日夜思念着年轻时就已不在的妻子,在多年时光变迁的岁月里与雪山孤独寒冷为伴。
相比电影的艺术化创作,视频中那对真实的患难与共的夫妻更值得庆幸也更值得赞赏。
年轻时那些所谓轰轰烈烈的爱情其实大多如同绚丽的烟花,璀璨却转瞬即逝。
那些容颜不在漂泊一生共度风雨的夕阳爱情才应该是所有人共同的追求,走到最后的才是最好的。
人生难得老来伴。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愿天下有情人共度一生……
有塔克夫斯基的诗意,也有金基德春夏秋冬又一春的哲学思考。
一开始钓鱼只想鱼陪伴,后来来了鸟把鱼杀了喂鸟,又来了小孩安慰,又杀了鸟,最后小孩也没有了,精神没有了寄托,产生了一些幻觉。
有点像猴子掰玉米的故事。
最后表明了孤独的原因是忘不了已故的妻子,用超现实表达死后化身为鸟飞向远方。
这里特别有金基德的感觉。
人生来就是注定孤独的也是注定苍老的。
老人不是老人,是我们每一个人。
墙上照片里的女子是我自己构建出来安慰自己并非孤独者的产物。
她并不存在,只是为了抚慰我生来孤独的灵魂。
最开始我会觉得世界上存在这么一个人与我们灵魂契合,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开始觉得她只是挂在墙上的照片而已,她已经死去了不存在这个世界,但我忘不了她,会每天晚上给她铺好床,每天早上给她摆好碗,因为最懂我的就是她啊。
谁又不是爱情里的理想主义者呢,哪怕是那么一点被藏在内心深处的理想主义。
把她挂到墙上,我开始去钓鱼,但我知道那鱼不属于我我也没有占有鱼的欲望,我会让它回到水中,它们只是在一些夜晚陪着我。
后来我遇到了鸟,它会分享它喜欢的东西给我。
(那个很多人觉得很萌的场景:鸟儿叼了一只虫子放到老人的碗中。
其实是很伤感的很现实的,它也许给了你它认为很珍贵的东西,可惜毕竟你们不是一个物种啊,你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完全不一样。
)所以我觉得我对它有感情了,毕竟它会分享它觉得珍贵的东西给我,还会在我身边叽叽喳喳可爱的叫。
我为了鸟,放弃了鱼。
(鱼被老人杀了)后来我遇到了男孩,他好像和我心里构建出来的女子更接近了。
他会在我困难的时候陪伴我帮助我,会和我有共同话题,让我开怀大笑,能和我吃一样的东西,递给我的不是虫子是我能吃的土豆。
我觉得他就是我心目中那个人了,他在我心里占据了位置。
(老人让男孩睡在了每天去铺好的床)我烤了鸟给男孩吃,为了他我放弃了鸟。
我觉得很戳心的一个画面就是,男孩挥着手说再见。
我可能只是男孩生命中的鸟儿吧。
后来男孩又回来了,就像我把鸟放飞又把它接了回来一样。
看了一眼就走了,我在后面追了很久,可能是几十年吧,然后发现男孩死了,只留下一个帽子。
(很多人心中的初恋情结,或者觉得失去了灵魂伴侣)我哭得不能自已,哭着哭着那个女子出现了,替我擦干了泪水。
她告诉我,她还在,最后也只会有她在。
其实一辈子忘不了没得到的那个人只是男孩而已,我真正爱的,真正完全懂得我的只是那个女子,也就是我自己。
电影最后的场景是,一只鸟不停地飞呀飞呀。
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都只是对方生命中的鸟吧,一个人一生能遇到那个男孩已经很不容易了。
最后带着祝福气氛的曲子,嗯祝我们每一个老人也是每一只别人生命中的鸟,能在大雪中飞远一点吧。
至于为什么会是冬天,因为我们的本性啊,我们总是追寻温暖追寻爱。
也正因为这样生命中才会有鱼有鸟有男孩,还会有那个我们心中的女子。
鉴于与导演相识,电影的影评就异常难写,生怕写过了得罪人,写不够还不如不写,尺度的拿捏比批评本身还难以把握,好在豆瓣上也默默无闻,所以就当永远不会有人看到这部影评来写吧《冬》是导演出道也是搏击的作品,赌性的程度很大,导演很用力,稚嫩之处是无法遮掩的,同时也展露了导演的野心。
作为一部艺术电影,导演对一些经典电影采取了借鉴,同时也努力迎合西方,特别是四大电影节的口味,这是无可厚非的,对于国内独立电影人的现状,文艺-获奖-出名-商业-文艺,成为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闭环影片的叙事十分简单,有些宗教意味,是基督教的壳、禅宗的核,导演想用寓言的方式,讲述一些人性的特质,普世的人的优点与缺点。
在颜色上采用黑白,增强了光影的对比,但是有些刻意的做作,其实当老人的孤独中进入了生命的光辉,影片刻意进行颜色的切换,但从电影构图、光影、景深等技术角度而言,导演的科班出身还是展露无遗的,没有特别耀眼,但是非常程式化的标准鱼和鸟的意象是写实的,孩子和去世的爱人部分是抽象的,导演处理的很模糊,给了受众遐想的空间,但是也因而不够完整。
说作者关注的是空巢老人,这是牵强的,但如果说是结合自己的童年,还是比较可信的,对于一部志在国外红的电影而言,名字只是一方面,叙事还是有待加强的,毕竟这部电影的戏剧冲突太不明显,大部分是参照默片与哑剧,是靠演员撑起电影的时间虽然影片在节奏上还有待提高,但是画面的唯美确实可以成为一部长白山的旅游宣传片,对于一位新人来说,这样一部作品是可以完成一个及格成绩的,但是对比贾樟柯出道时的突破而言,这部电影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上升空间
总体上寓言是讲清楚了的。
说是寓言式,但结尾略奇怪,因为鸟的意象和前面的鸟重复,如果没有特指,其实两方中可以换一个。
另外镜头时长有点收得太慢的感觉,比如说睡不着的镜头真的太长了,按比例来说我可能觉得10秒的镜头缩到6~7秒都会比较好。
整体架构都不用改,就镜头时长收收就好了。
说演了七天的故事,导演拍完才发现,而且和某个著名的七天(圣经?
没听清楚)的情节有 重合。
我没注意到,我再去查查吧。
最后最后一段佛教音乐真是不知道说什么,本来这个寓言可以适用于所有人,这么一来你让不信教的人如何自持?
本来可能他都已经接受了你的寓言。
这一点让我深恶痛绝,宗教是一个非常有程式非常压迫感的东西,不要强加在一个只想看你的电影的观众身上。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一娱观察(yiyuguancha),原文略有修改。
转载请联系本人】 我走进一家广西人开的湖南米粉店,吃了一碗正宗武汉热干面。
——题记这年头,批评文艺片是有风险的。
特别是那些投资极少、拍摄不易、上映艰难的文艺片,批评它们有着巨大的道德风险。
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被扣上只配看国产烂片的帽子。
然而,对于《冬》,我还是要批评它。
为此我特地写了开头那个段子,来描述我看完《冬》之后矛盾而尴尬的心情。
因为影片本身,也是矛盾而尴尬的。
这种矛盾和尴尬体现在影片的各个方面。
首先,它的故事与主题是分裂的。
《冬》的缘起是留守老人,主题是孤独,海报上的宣传语明确无误地写着:你若孤独,便是寒冬。
而剧情上,王德顺所饰演的鳏居老人在冰天雪地中终日垂钓,与鱼为友,他每天钓上鱼,第二天却又放掉,如是循环。
后来他救了一只鸟,鸟给他带来了更多慰藉,于是他便杀了鱼去喂鸟;然后他又遇见了一个小孩,为了小孩他又杀掉了鸟。
但他最终还是失去了小孩,重回孤独,在幻觉中度过余生。
最后老人变成了一只鸟,飞向了雪山。
整部影片以黑白、失语等近乎极端的艺术手法表现了孤独这个永恒的主题。
然而,这个为鸟杀鱼,为人杀鸟,人又变成鸟的故事却又包含了宗教的意味。
有人从中看到人性善恶,有人从中看到因果循环。
然而,故事本身与孤独并无关联。
所有关于孤独的表现是通过画面和形式完成的,而不是情节。
“独钓寒江雪”的意象表现孤独足以,故事在其中可有可无。
故事所承载的,是主题之外的其他东西。
这是一种尴尬的分裂。
而这种分裂似乎是文艺片导演的通病,这种通病便是”不能克制自己的表达“。
程苓峰在评价《道士下山》的时候曾经用过这样一段话:【你能否克制自己的表达,不能克制,就会在自恋跟力有不逮之中,让表达本身汹涌而下,把主题冲得落花流水。
】而《冬》的另一个矛盾便在于,它在表达形式上是极其克制的,在表达内容上却又是极其不克制的。
无论是黑白的影像也好,还是没有对白的失语设定也好,它在表达形式上给自己套上了重重枷锁,并因而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
恰好印证了“Creativity comes from working within constraints “。
然而,它在表达内容上却又是混乱的,它似乎包含了对人性的思索,特别是杀鱼、烤鸟两个片段,镜头直接而赤裸,又给了大量篇幅,令人印象深刻;它似乎又包含了对留守老人的关怀;而剧情上的因果循环、结尾的梵唱和影片的英文名”Seven days“又透露出过多的宗教意味。
它看似留白了很多东西,寓言化的风格带来了一定的思索,但再深入却一无所获。
因为影片对每一个主题的表达都是浅尝则止的,一部70分钟的电影,其情节和素材,不足以支撑更深刻的表达。
这些矛盾,都体现了导演失控的野心。
它承载了太多的东西。
而影片的差评,基本上都来源于此,这也是文艺片的通病。
不过,批评了这么多,我还是要赞赏。
作为一部处女作,它在主题和形式上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王德顺的表演更是撑起了整部影片的气场,与那些碎片化的文艺片相比,它至少还有一个完整的故事。
这些都是好的。
这部电影有它独特的气质,而它在市场上所遭遇的矛盾,也别有一番趣味:一部冷酷而孤独的《冬》,却在炎炎夏日上映;一部排片率少得可怜的电影,却在网络播放上取得了百万级的点击;再加上口碑上的两极分化。
仿佛冥冥之中,有某种看不见的因果宿命,印证了影片本身的矛盾。
总而言之,《冬》是一部矛盾的电影,它有瑕疵,但它特点鲜明。
而这样一部电影,你也很难用单纯的好或者坏来评价它,就像开头那个段子里的那碗热干面,所谓正宗武汉热干面,正宗二字你要如何评判呢?
是看老板的籍贯?
还是店面所在的城市?
又或者是制作的手法?
还是个人的口味?
没有标准,喜好因人而异。
但至少,我喜欢有态度的差,不喜欢无瑕疵的平庸。
所以,你看,其实我也是矛盾的。
THE ENDBearkiii2016.7.21@宜昌
纯属个人观点 欢迎来撕我经常讲,一个作品有四个创作过程:第一是剧本,剧作家想说什么?
第二是导演,导演想表达什么 ?
第三是演员,演员能诠释什么?
第四是观众,观众看到了什么?
从剧本讲起,我认为剧本的第一性是故事性,故事性的第一要求是故事完整。
在我看来,这个讲述老人与爱人、与鱼、与鸟、与小孩的故事并不完整。
看不出时代背景,看不出人物关系,讲孤寡老人?
讲留守儿童?
任意自然和谐共处?
讲宗教信仰?
好像都蜻蜓点水,但又感觉都不贴切,看不出很多东西,不知在讲什么故事,回味全剧,讲述了老人七天的生活,到第七天死了,变成鸟飞走了。
这个故事很无聊,并无感动,也无内心宁静。
恍然大悟,是个宗教寓言故事,但宗教寓言故事这么儿戏?
七天 ?
《圣经》开篇“创世纪”中提到神用了六天创世界,第七天是安息日。
所以老人用了六天单调乏味的生活找自己,最后超脱了?
不是吧?
这么浅显!
这么单薄?
听说所有的现代故事,都是古代寓言故事的变形。
我同意这话,所以现代故事就看你怎么玩儿那些古老了故事。
从这一点看这部电影的编剧文化水平不怎么高?
还是思想深度不够?
既然没有提示,我们就猜想嘛。
说说导演。
电影开始,老者在钓鱼,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映入脑海,“千山鸟飞绝,万近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是什么这么熟悉?
不是诗!
是上大学时候的一个训练,叫做“画面小品”(专门用来训练导演的想象力和场面调度能力的元素训练)。
心想,这应该是学院派导演的作品。
再看,是默片(没有语言),这个好理解,都“独钓寒江雪”了,没人说话,不需要语言,合理!
再往下看,黑白,在一次确认是在做元素训练,画面选自国画,没有光影,只有浓淡,想学那种张力表达,这里有点“东施效颦”了,好想用我的美图秀秀给他从新调个对比度,全剧的黑白色调用的是这么失败,后期没给足制作费用吧?
既没有像国画的张力,反而显得非常刻意。
主背景在冬天,白雪皑皑,寒风凛冽,破旧土屋,封不严实的门窗,整个影片冷色调够足了,黑白并不能让看电影的人更冷,并不能。
注意到,影片中有用到古琴音乐,那音乐用脚趾头就能看出导演要用来增加“水墨画”的张力配合,但起点的突兀,以及文不对题,也让挺好听的古琴成了败笔。
前文有提到,编剧写的是一个天主教故事,影片结尾给了一个佛教梵音!
这是几个意思?
难道是像“京剧版的蝴蝶夫人”那样,中体西用,让外国人知道你的意图?
最雷在于老人临死之前回味过往,想起的尽然是年轻时候的爱人!
年轻时候!
想起的不是陪伴在侧伴其老去的老伴!
想起的是年轻的躯体!
只能应正一句话,男人到死都喜欢18岁的年轻女人!
这是什么价值取向?!
最后字幕出现,敬他爷爷!
他爷爷是孤寡老人?!
那导演这个大孙子是抽奖中的奖品?
总结,导演把不知道哪里学来的电影讲述技巧生硬死板的拼凑在一起,拍了一部没有多少思想深度的作品,让人有种“一撅屁股就知道要拉什么屎”的感觉。
不过年轻人还是很需要实践的历练,最起码人家愿意拍,人家走在路上,不像一些老东西,指手画脚,自己啥也拍不出来,戏剧届亦是如此。
正是这些不成熟但有思想有抱负的年轻人撑起了新的天空!
在此也勉励我自己及跟我一样的年轻人,像毛主席说的一样:要戒骄戒躁,永远保持进取精神!
啊哈哈哈哈哈~演员是传递编剧、导演以及自我对角色的总体诠释。
但从整体来看,老人体格健硕,面露胡须看起来是知书达理的老知识分子,与家中萧条及好无文化气息的摆设形成“不健康”的对比,完全反映不出老人的文化层次,少时过往,产生场景设定和人物的矛盾。
正确的老人打开方式因该是略显消瘦,略显蓬头垢面,在有一些病态的样子,文化程度不高要特别强调。
小孩儿同样是场景设定和人物矛盾。
小孩面容干净,虎头虎脑,穿戴整齐,不像留守儿童或家境贫寒的野孩子。
影片中的表述更像是村里家境殷实调皮捣蛋的熊孩子。
最后观众看到的,就是一个“卤水拼盘”,各种下水都有,吃在嘴里,卤的时间不够,都不入味儿,差强人意。
很久以前看过两部作品,探讨的同样是“善恶”,一部是苍井空演的三级片《复仇者之死》,看毕心潮澎湃,思绪良久。
一部日本动漫《虫师》看毕心如止水,宁静致远。
长长的日子大大的天,这个《冬》,才刚刚开始~
喂,老头儿。
如果我能代替那个走掉的孩子,你是不是也可以把他杀了让我吃。
——《冬》是我今年看过最罪恶的电影。
水墨画风、黑白片效果、长白山拍摄、全程无言语、主演是老头、鱼和鸟还有一个小男孩。
怎么看都是一部文艺片,它也确实是部文艺片。
但从它的标准文艺片做法的拖沓和冗长里,总感觉它文艺出了恶心。
先讲讲《冬》的故事。
一个生活在长白山上的鳏居老头,天天跑到湖上从雪窟窿里钓鱼。
第一天,老头钓到了鱼,为了替鱼保暖,摘下大毡帽裹住鱼缸带回家。
第二天,老头一早用喝剩的米粥喂过鱼后,又跑到湖上把鱼放了重新钓。
第三天,老头没钓到鱼,但碰到了一个摔倒的男孩和一只冻僵的鸟。
他把裹在鱼缸上的毡帽裹住鸟带了回去,没有管男孩。
第四天,老头喂鸟,鸟衔草捕虫以报;放鱼,鱼自跃上岸。
最后老头将鱼和鸟带了回家。
再最后老头拿钝刀把鱼锯断了——喂鸟。
第五天,鸟被男孩捉走送回,男孩在老人家住了一夜。
第六日,鸟被老人活烤,喂给男孩。
第七日,男孩掉进老人钓鱼的窟窿。
第一天第二天哪怕到第三天都是禅意的温暖的,第四天就……啊我去哔了狗,这钝器和鱼鳞之间的摩擦声,这挣扎的鱼头弹动的鱼尾……第五天第六天我……这通灵性会衔草会捉虫的鸟就这么让孩子在雪地上拖着走?
就这么……烤了!!!???
第七天……好吧,冰窟窿里只捞上来一只帽子。
一个轮回,但是轮回里没有善,或者说有善,但这善是建立在绝对的杀生的恶上。
你说老头恶吗?
他每天晚上回家细心的好旁边的被褥,望着照片悼念亡妻,吃素,在山上与世隔绝,应该是不恶的,但我拒绝称他为老人,只愿意称为老头。
你说老头善吗?
他用钝刀子活生生割断终日与他为伴的唯一的鱼,因为他有了新欢——鸟。
又在炭火上活生生烤死为他衔草为他捉虫的鸟,因为男孩替代鸟成了更新的新欢。
这些总也不是善的。
据说在电影院里,有孩子被杀鱼和烧鸟的残忍吓得哭了。
我也难受得要哭了。
怎么能这样的恶。
人不该,是草木啊。
如此的恶心我只在《发条橙》里亚历克斯被强迫终日撑着眼皮无休止看暴力与性爱镜头时才有。
真的不愿在诗画般的山水里,看着虽然裹着厚厚的棉袄却赤裸裸揭示人性。
太残忍了。
想问他一句: 喂,老头儿。
如果我能代替那个走掉的孩子,你是不是也可以把他杀了让我吃。
问那个银须银发,精神矍铄的,每天晚上睡觉前会铺好亡妻被褥拍打平整亡妻枕头的老人家。
第七天的故事其实少说了一句话——老头又回到了曾经的生活,只是没有鱼了。
不加这句话是因为不想让这个故事看起来更像一个寓言而不是残忍的童话。
敬佩邢健导演让我看到如此的残忍。
也敬佩王德顺老爷子的诠释。
敬佩全部剧组成员在冰天雪地的拍摄。
但我不想再看二位的作品了。
因为我更喜欢那只鱼和那只鸟。
**********************************************************************************************叫我影君,欢迎玩耍。
欢迎关注公众号“影君问”。
我在这里等你。
一个孤寡老人,一条鱼,一只鸟,一个小孩。
整部影片没有台词,只有翻来覆去流动着的、粗重疲惫的喘息声,和着生生不息呼啸着的、狂野的北风,以及不遗余力乱舞着的、尖利的白雪,还有那在时钟的警示声中马不停蹄奔腾着的、在长白山的体脉中肆无忌惮蔓延着的、沧桑的,荒凉和寂寥。
它们同时都归属于,孤独。
撇开善恶是非的道德判断,这个故事呈现的是,或者说探讨的是,当衰老和孤独如约而至,人在时间和空间中,如何自处。
也许沉湎于虚无缥缈的往昔回忆中,获得形而上的拥抱,并以之对抗漫漫长夜;也许耽溺于具体实在的形色物质,获得形而下的充实,并以之填塞寂寂白昼;或临阵倒戈,弃甲曳兵而走;或俯首贴耳,自甘臣服,苟延残喘;或心平气和,与之把酒言欢,相从款款。
影片中,老人为了排遣孤独,重复着钓鱼、放生、再钓鱼、再放生的日常,却为了获得鸟儿的陪伴,宰杀鱼儿,又为了获得小孩的陪伴,烧烤鸟儿,最终小孩离开,老人孤独如旧。
就像他在夜不能寐的烦躁中打破镜子,玻璃破碎的声音虽然劈开了亘古长夜的寂静,却也不过须臾,紧随其后的是更深重冷瑟的孤苦。
怎么办?
也许,他可以在对已逝妻子的深切想念中获得精神慰藉;也许,他可以在不断失去用以排遣孤独的依靠的经验中涅槃重生,平静归来;也许,他仍会重复着,重复着,重复着钓鱼、放生、再钓鱼、再放生…… 当然,影片给出的答案是超然的,老人化而为鸟,纵情从容地翱翔于纷飞白雪中,却将灵魂的精华注入寒冷孤寂的冰天雪地,它被按照他灵魂的模样重新构造,永世长存。
从此,他可以与天地自然往来,在形而上的层面,完成对孤独的坦诚接纳。
这种接纳,当然与年龄无关,只是,可能在衰老中,人也许会不期而遇更多以及更深的领悟契机。
每个人,最终都应该学会在孤独中从容不迫,平静自处。
说起电影《冬》,必须要先吐槽一下我艰难的观影过程。
因为得之不易,所以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的观影体验。
首先,早在今年北京电影节时就把这部电影列入观影片单了,但是不幸没有买到票。
之后看见电影定档上映的时候,非常开心,心想终于有机会一睹庐山真面目了。
但是上映之后才发现,排片如此之少,全北京城一天最多就四场排片,而且所有排片的电影都离我家极远。
不禁想问一句,这也能叫做全国公映?
无可奈何,选择了周末早上9点在五棵松的一场排片。
所以本该睡懒觉的周末,为了这部电影硬是早上六点半就起来,出门挤地铁,终于算是看上了这部电影。
观影人数可想而知,包括我在内就五位,其中一位大概是无聊想找个地方坐着而已吧。
因为他自始至终都在刷手机,手机屏幕的光在漆黑的影院中让我看得眼花,又不好意思出声制止他。
所以说,这部电影的观影体验,简直不能更差。
当然,这都不是电影本身的错,至于谁的错大概只能怪自己运气不好。
电影本身倒是有许多地方值得一提。
首先,电影的故事很简单,全片没有对白,以黑白影像来呈现故事。
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这一点让我对电影有了最初的好奇心。
故事梗概大概可以概括为:时人王德顺好交友。
初与鱼为友,终日垂钓,鱼不来,怒;后与鸟为友,杀鱼喂鸟,鸟走,忧;终与孩童为友,烤鸟食之,孩童一去不返。
故王德顺友尽,成痴。
电影用七天的时间来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
我无意把这里的七天与上帝创世的七天来作比较,无法揣测导演在构思的时候是否想过两者之间相互对应的事。
因为在我看来,强行把两张来做比较是毫无意义的。
电影中的王德顺饰演了一个住在深山之中的老人,妻子早逝,没有邻居,独自生活。
电影的开头非常引人注目。
风雪肆虐的寒冬中,一个老人坐冰面上,白发白眉,独自垂钓,身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
正所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一老人、一蓑衣(当然这里是大衣)、一鱼竿,面对着一个冰窟窿,就好像是把这首意境绝美的唐诗定格在画面中一般。
整部电影基本上就是王德顺老爷子的个人秀,所以很大程度上,如果没有王德顺的话,这部电影或许拍不出来。
因为我实在想不出来,还有谁能够胜任如此这样一个孤寡老人的角色。
电影中的白天,老人或出去垂钓或出去找鸟,总之有一些人类活动。
但是到了晚上,老人便只能早早睡下了,而且导演还特意拍摄了每天晚上睡觉的情况。
其中有一个晚上睡觉的场景值得一提:第一晚,老人铺床睡觉。
不仅仅铺好自己的床,还非常认真地铺好了早已去世的老伴的床,然后沉沉睡去,以此表现老人的孤独。
第二晚,因为没能钓回放生的鱼,觉得郁闷难以排解,在床上辗转反侧,甚至通过想象中的画面,打碎了鱼缸,以泄私愤。
由此可见,老人钓鱼并不是为了吃,而是希望与鱼相伴。
这一段老人失眠的场景被王德顺表现地非常贴切,沉重有些怨气的叹息声,又有些怒意地敲打床板,抓耳挠腮,猛地坐起来干洗脸。
一个失眠老人的形象大概就是如此。
除此之外,通过他的姿势、急促的喘息声以及片刻之后长叹一口气,我觉得老人似乎手淫了一次。
但我不确定这个理解是否正确。
第三晚,与鸟相伴,一夜无话。
第四晚上,老人与小孩成为朋友。
老人睡了他老伴的位置,老人心满意足地睡去。
因为整部电影没有对白,最多也仅仅只是厚重的呼吸声或者一两声爽朗的大笑而已,除此之外大概只有风雪自然万物的声音。
这一设定非常有意思。
首先,电影的前半段确实没有出现其他人物,只有老人自己。
那理所当然地没有对话的必要,也就不可能出现对白了。
如此设置合情合理。
但是,电影的后半段出现了一群小孩,而且有一个小孩还与老人一起生活过。
此时依旧没有对白,只是以笑声来表示两个人的交流,这一点我觉得有些刻意了。
另一点,因为没有对白,所以观影时的注意力基本全在画面上了。
这让我记住了很多用心良苦的小细节,比如烤焦的土豆剥下来得到整块的皮;但也让我看到一些难以理解的事物,比如那个玻璃鱼缸似乎现代化得与整部电影格格不入。
最后,说一个我脑洞大开的理解,也同样不确定对错。
电影的最后,小孩离他而去,老人产生了小孩回来的幻觉,并在雪地上表演了一出非常精彩的舞蹈。
然后在他瞌睡的时候,小孩再一次回来,可是当老人追出去时,却发现小孩的帽子浮在他时常垂钓的冰窟窿里。
正常的理解大概是小孩溺水而亡,但是我觉得或许这是一个奇幻故事。
小孩其实是鱼的化身,正是那条被老人杀死准备喂鸟的鱼的化身。
所以之后老人烤了鸟喂了小孩,在某种意义上也有一报还一报的宿命感。
当一切故事结束时,老人再一次睡在床上,却幻化成了一只小鸟飞向天空。
这个镜头让我越发觉得整个故事其实是一个奇幻故事。
电影中并没有老人和小孩,自始至终有的只是一只鸟和一条鱼。
小孩是鱼,老人是鸟。
鸟捕鱼为食,鱼幻化成小孩,最终烤鸟食之,一去不返。
电影中有一个镜头非常明显地做出了暗示。
老人在回家途中遇到奄奄一息的鸟,片刻之后老人也奄奄一息地倒在风雪之中,最后老人带回了小鸟,并在床上与小鸟一同慢慢苏醒。
同时孩子和鱼也以非常相似额姿势倒在了冰窟窿旁,虽然是前后不同的时间,但这可以看作是一个细微的暗示,鱼即是小孩。
这样的话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小孩与老人相处时依旧没有对白,而只有笑声;也同样能够解释为何在如此深山中会有老人,还有一群小孩。
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一种理解而已。
其实对于这部电影来说,纠结故事本身如何并没有太大的意义,电影的意义更多的是在于那份独钓寒江雪的泼墨山水画的孤寂之感。
或许做到这一点,已经足够了。
最后补充一句,电影中出现好几次的那一段配乐节奏感真是太好了。
为了鸟杀了鱼,为了小孩杀了鸟
三星半,王德顺撑起了整部剧,但层层递进中寓言性过强,略显匠气,摄影好,音乐好。#哈迪森影院#
一个风雪世界、一个老人、一个小孩、一只鸟,呈现了一片令人绝望的孤独。
默片可以,但能不能不要这么闷,这么拖沓。看是看懂了,但废戏有点多。
导演展现了一幅冬日水墨画,毋须言语,在雪山之上,天地苍茫,风雪漫扬,处理得的确有水墨风以黑白摄影勾勒老人、小孩、鱼、鸟……可见导演邢健的文人画功底极为深厚,这样的影片,才是真正的中国风影片,在千篇一律的各类华语电影中,这部算比较特别,难得一见。
令人绝望,大概最温情的一幕是老人救回差点和他一样被冻死的小鸟,第二天小鸟啄来虫子给老人吃,又可笑又悲凉又孤独又感动,我大概没办法理解这种为了新的光亮就毫不客气地决绝抹杀其它一切的爱,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诚不欺我
看到鱼的结局,只是有点不适。看到鸟的结局,瞬间气到爆炸,坐在电视前愤恨地咬牙痛哭。人类都是喜新厌旧的无耻败类没错,然而一脸冷漠随手取旧人头哄新人笑就和煮个地瓜一样无所谓,这就太让人难以忍受了。至少你也找个山穷水尽没有余粮的借口吧!太气了!
说实话没看懂,估计没有禅的境界
大雪封山的背景将人物与世隔绝,片中的老人已然失去了社会人的属性,面对独孤,如何耗尽余生变成生活的主题。故事本身简单得不着一字,但在呈现上却全是孤独与绝望的强烈内心(放弃了语言)。摄影,或者说类似中国传统山水写意留白的摄影处理让人印象深刻。
难道没有人看出来 这是完全抄袭的《都灵之马》吗?!! 七天 吃土豆 黑白
画面感抵消不了枯燥的整个过程,反复的钓鱼,吃土豆,睡觉,吃早餐镜头,只是渐次多了鱼,鸟,小孩,然后为了鸟杀了鱼,为了小孩杀了鸟,穿上老棉袄的王德顺依旧是个糟老头罢了。当然我是相当佩服能盯着这黑白银幕,事后给这部电影打五星的文艺范们,您的内心绝对比我强大,比我能装逼。
“独钓寒江雪”的最佳诠释。看完发觉极简,有时却是另一种残忍。尤其是对于孤独的人来说。
值得
黑白默片,让我心静下来了些。
除了孤独,没有了。
看到鸟从被子里飞出来和老人侧脸模样的山峰,第一反应是轮回和鲸落。
靜、空、寒一點沒有,反而感覺意義在聒噪。
如果直接起名《七日》应该能更好接受并理解影片所要表达的寓言式故事,每天的变化反应了男主移情的微妙,直到最后轮回式的归去,失尽所有才得圆满的宗教理念呼之欲出。王德顺的表演无论从特写还是远景都非常有戏,导演对光影及镜头的把握也可圈可点。
影像非常美,极简水墨摄影如张艺谋《影》,人与大自然的联结、孤独的封闭环境、残忍对待动物、若有若无的隐喻性、全程无对白等令人联想到金基德,内容上又有点像万玛才旦的转世电影。很多独立影片立意和技术都不错,就是差在一个拖字上,不能因为自己是小成本就跟闷划上等号。老爷子抱住虚空的孩子和结尾奇幻的吉他声算是小惊喜。
试着从导演的视角来理解这部电影,大概就是说老人特别想念死去的妻子,鱼、鸟、孩子都成了他填补孤独的代替物。但归根到底老人还是特别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