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令人惊叹的动画大作,昆虫总动员2——来自远方的后援军。
昆虫总动员系列向我展现了一种前所未闻的动画电影形式,这是一次微观世界的大冒险。
在看过第一部后我就对这种形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没想到,悄无声息地第二部上映了,而我竟然最近才发现!
来说说电影本身,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没有任何的语言,这是一部不需要字幕就能看懂的外国影片,它为全世界的孩子和大人们带去欢乐。
电影中的每一个声音都经过巧妙的设计,使整个影片充满了一种轻快的活力。
电影的全程以动物的视角展现,在对昆虫进行描绘的同时又不拘泥于实际,在许多地方进行了富有想象的、拟人化的更改,加入了不少巧思。
这也使得整部影片妙趣横生,满满的法式幽默。
再来说说作为一部动画电影,它对儿童的影响。
首先是它实景+CG的动画呈现形式是现如今动画制作的顶峰,制作水准全面提升。
还有影片中昆虫们所展现出来的团结协作、不怕困难、勇敢无畏、彼此信任、舍命相助的精神和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理念都为孩子们提供了很好的榜样。
还有影片中丰富的情感,有紧张、有开心、有担忧、有悲伤、也有悲伤过后的欣喜和欣慰,这对于孩子来说未尝不是一中历练和成长,让他们随着昆虫们去经历这场冒险。
哪个孩子的童年不幻想去探索一下精美的微观世界呢?
这是一部关于成长、告别、分离和勇气的电影,适合所有的父母作为一个特殊的礼物送给孩子们,极大的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好奇心。
我也一直坚持“保持好奇”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
剧透警告⚠这部电影的情节也比第一部丰富了许多,整体上做到了跌宕起伏。
蚂蚁🐜用触角全世界发电报的想法非常有创意。
当小红在蜘蛛洞里摔得昏死过去时,我一直期盼着他能活过来,知道看到他披着毯子长出了蘑菇🍄我才放弃了希望,然而在小黑形影不离的陪伴下他活过来了!
再然后……是的你在这样一部电影中也能磕CP。
然后他们齐心协力赶走了破坏环境的人类,当蛛小萌、黑蚂蚁、瓢虫🐞准备坐船离开的时候,小红🐞却为了小黑留了下来,这是我感到有些遗憾的地方,瓢虫🐞一家没能团聚,可能这就是爱情吧。
最后的最后,来说一说彩蛋。
因为是部动画电影,电影中的一些小细节对我来说比较容易注意到,过程平生乐趣。
首先是这部电影的形态让我想到了《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飞行的海盗船”想到了《飞屋环游记》《小飞侠》,还有海盗船飞过月亮致敬了《ET外星人》(这年头是个动画片就要致敬ET);当地的毛毛虫居住的大树像是《阿凡达》;还有片尾的彩蛋那个「PEKIN」原来是「北京」,这预示着下一部要在中国?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优秀的动画片典范,特别是它独特的无台词表达形式。
它适合全世界的大人和孩子们观看。
如果再早上十年,这会是我的梦中情片。
PS:这是我第一次写影评,主观很多,一点一点地敲出来了,用了两个晚上,OK,就这样。
第一次观看这种类型的电影,全篇没有一句人话,但是内容却引人入胜。
个人感觉,电影主要从友情、爱情、亲情、生态环境、乐于助人几个方面展开。
瓢虫爸爸在影片开始,帮助蚂蚁一家脱离险境,但是从此他和儿子也开始了一场横跨大洋的惊心动魄的旅行。
在这之后,他们遇到了很多有趣的人,也遇到了很多刺激的事情。
我认为,这就是远行的魅力所在。
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遇见谁,发生什么事。
瓢虫儿子也从刚开始的青涩稚嫩,逐渐变得成熟稳重,甚至还多次解救父亲和他人于危难之中。
这也是远行的意义,我们会在一次次的远行中发现更好的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瓢虫爸爸为了蚂蚁一家,不惜代价,而蚂蚁家族为了让瓢虫父子重归故里,也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一只小船横跨大洋,虽然很夸张,但是情感表现的很有感染力。
很棒的一段友情。
瓢虫爸爸确实很“行侠仗义”,他成功挽救了很多生物的家园;他也很“乐于助人”,从蜘蛛的巢穴中死里逃生之余,还不忘带上其他小伙伴。
挺可爱的。
影片的最后,当“飞船”已经踏上归途时,父亲看着儿子的一脸惆怅,他仿佛下了很大决心,短暂的交流后,最后决定让儿子留了下来。
父亲看着儿子离去的背影,两个水汪汪的大眼睛让人觉得很好笑,但也很心酸。
我们都学过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看着父亲的背影,觉得父亲老了;那,看着儿子的背影,孩子长大了。
尽管不舍,但这却是必须要做的正确决定。
希望,皎洁的月光和浩瀚的星空可以寄托小小的我们的大大的乡愁。
这部片子的风格和效果与前一部一致完美地将实景和角色结合主要场景除了欧洲山地风光还添上了热带海洋和雨林说实在观片并不是那么轻松角色在屏幕中往往偏小有时难以分辨没有对白只能放缓剧情节奏等待脑补并且使用了略微过浓重的交响乐进行表达于是观影的效果就在故事和情感之间模糊大概的故事剧情大概的感情感觉有亲情友爱有种族竞争有甜蜜恋爱有凝重葬礼有飞船浪漫有风雨拼搏有思考决策有人文环保显然这部试图融入更多更复杂的想法和感觉或者说集百态和大观于一部无对比的昆虫剧比如有意思的是蚂蚁们无视人类的防线而交流无论军事潜艇还是长城都毫无意义
比如把宿敌红蚂蚁封箱弄去北京
最打动人心是两个浪漫的场景一是瓢虫儿子的死与葬礼与复活与相爱
二是小伙伴蚂蚁和毛球开着小船跨洋来帮忙
尤其后者浪漫得无以复加片中有个小bug开头杂货店里大叔在看的小电影在中间出去查看前后是重复播放的大概导演没有注意到电影中的电影的时序问题
看这部电影的感觉就像是第一次读《小王子》,充满童趣且异常动人。
可能这就是法国式的浪漫。
实景+cg的动画形式,但与最近迪士尼着魔般的真人化不同,昆虫没有走拟人化的道路,没有开口讲话也没有唱歌,它们都不会讲话,但会发出标志性的叫声。
而这没有对白的电影一点也不会让人觉得剧情难懂,那活灵活现的表情配上恰饭好处的配乐,让我回忆起童稚时观察蚂蚁搬家的快乐时光。
虽然没有走拟人道路,电影的想象力依旧令人惊叹!
我好喜欢黑蚂蚁电报式的信息传递;喜欢《飞屋环游记》式的气球船飞跃大西洋;喜欢昆虫们“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的义无反顾;喜欢黑绒球听着歌剧迎战雷雨,那简直是昆虫世界的老人与海;喜欢瓢虫们在月夜下的庄严神圣的复活意识,太有悲悯的宗教感了(中间我还以为是葬礼,结果小瓢虫复活了[允悲])。
我,一个密集恐惧症者,一个讨厌昆虫的人,虽然偶尔的热带雨林昆虫镜头还是略有不适,但整体看得很开心、很治愈。
这是适合成年人观看的儿童童话的魅力吧。
全片没有一句人类对白,依赖于精细、精彩的场景设计;拟人化的情节设计;有趣的音效构建了一个有情、有义、有勇、有智、有险、妙趣更生的昆虫.王国大戏。
这是一部孩子能够乐在其中,又能极大地调.动孩子想象力与注意力的影片。
它摒弃了人类给予的对白,放大了昆虫之间动作与互动,极大地调动了孩子的想象力,而不是生硬地运用语言去强化成人意识给孩子。
这种自由地探索与好奇,是大量成年人失去的最珍贵的东西,也是我们经常感叹成年时光越来越 短暂、飞逝的原因 。
因为对于孩子,每一天发现一个新的事物就像打开了新的世界,时间在他们的感官里会因为探.索、发现而感到无限地长与精彩有趣。
就像我们小时候津津有味地观看一两个小时小蚂蚁搬家一般,投射了我们对现实世界的无尽地探索与好奇心,直到我们几十年后回忆起来还自带甜蜜的弧光。
它又是一部大人能够通过用妙趣横生的拟人故事,寓教于乐地看到三个亲子教育的真谛。
《微观小世界》的系列只看到过瓢虫的故事,当时就被精美真实感强烈的画面吸引了。
早前偶然的机会在电视上看过了《昆虫总动员》1,再次被制作精良的画面惊艳,为生动有趣的昆虫世界着迷,对蚁后的形象特别震撼。
今天又在电视看到了2,依然是精湛的制作画面,每一帧都可以当做桌面了。
这一次加入了更多的平常我虽然见过的昆虫,但是却忽略甚至不知道的习性,比如蚂蚁的触角是信号收发器,这个梗是看一次就忍俊不禁一次,跨越近半个地球,海陆空都能精准传递信息,夸张的表达方式太逗了😄瓢虫们举行葬礼的画面和音乐很棒,更惊喜的是小瓢虫活过来了!
我觉得最搞笑的场景是螳螂们在黑烟散去后望着莫名出现又远去的飞船,那双眼睛和错愕的下巴😄还有会跳舞的凶憨憨的毛蜘蛛。
这个没有去电影院看,有点可惜了那么逼真精美的画面。
希望能再出3,铁三角再聚首冒险。
孩子爱看动画片,电影院一有新电影就去看,当时看这部片时以为一般,因为没台词,没想到,看完后,孩子说很喜欢电影讲述了仗义友善的瓢虫父子Cox和Junior为帮好友黑蚂蚁Mandible逃脱红蚂蚁的堵截,不幸从冰天雪地的法国流落至夏日炎炎的南美加勒比。
他们用自己的勇敢、机智逃脱了热带雨林里螳螂及蜘蛛的魔爪,并结识了当地瓢虫,并与毛毛虫共同协力赶走了入侵他们家园的人类。
与此同时Junior的勇敢也是它收获了爱情,希望留在美丽的加勒比。
面对父子分别, 每个人有不同的解读,我认为很好看。
收听了“反派影评”的短评了解的这个电影,起初是对全片无对白的点吸引。
令人失望的是电影院排片极少。
只能买早上9点的票。
困意不言而喻,但是观影体验非常好,困意全无。
全片很多视觉奇观和惊喜,音频和视觉特效非常棒。
无对白的电影看完能切身感受到主角、主角父亲、小蚂蚁等内心活动已实属不易。
好评,推荐推荐
看完之后嘟姐脑海里马上浮现了小时候背过的一篇古文,清代文学家沈复写的《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该片就是以小时候我们都喜欢看的蚂蚁搬家的视角,展现昆虫们的有趣世界。
电影讲述了为了给好友黑蚂蚁解围,瓢虫父子不幸从法国流落至加勒比。
他们结识了当地的瓢虫并协力赶走来入侵的人类。
经过重重险阻,儿子收获爱情,父亲则同从法国赶来营救的黑蚂蚁返回法国。
《昆虫总动员2》是同期上映的电影里面豆瓣评分最高的(8.4),也是今年八月上映的电影里开分最高的。
嘟姐一开始还以为这部电影是迪士尼或者皮克斯出品的美漫,以为“总动员”家族又添新丁,没想到此“总动员”非彼“总动员”。
同迪士尼出品的“真狮版”《狮子王》一样,《昆虫总动员2》也是采用实拍+CG特效制作。
不同于美漫日漫之处在于该片毫无对白,纯粹靠音乐音效和画面配合讲故事。
同时,片中的主角昆虫们身上并无太多拟人化特点。
不直立行走、没有夸张的语言表情,没有人类的生活习惯,仿佛一部伪纪录片,以纯粹昆虫的视角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微观的动物世界。
不拟人了,动物们同样也能很可爱。
蚂蚁之间传递信息靠触角发送摩斯密码,硬核直逼人类的无线电;瓢虫父子分别时即使没有只言片语,那一双水汪汪的卡姿兰大眼睛也能融化观众的心;小瓢虫让大螳螂吃瘪的时候,也会吹起贱贱的小号;隐士高虫小黑蛛是只爱听歌剧,喜欢粉色沙发的蜘蛛……
这一切的一切都戳中了嘟姐的萌点并治好了嘟姐的恐虫症。
刚磕完藕饼CP又深陷虫子们的泥潭,疯狂想购入小黑蛛的周边!!
不同于近期上映的《千与千寻》、《哪吒》,也许成人和青少年比较好理解,《昆虫总动员2》是一部适合成人看的儿童电影。
小学幼儿园的孩子看有孩子们的乐趣,成人看能get到成人世界的价值观,嘟姐在看的时候,影院里的孩子们每出场一种昆虫都会兴奋地说出它们的名字,既能看到精彩的合家欢故事,又能寓教于乐。
虽然该片是部法国电影,但是其中法合资的背景,也让电影里有不少中国元素。
黑蚂蚁在万里长城上传递信息;红蚁们进入快递箱随着食材来到了北京;最后彩蛋里的中国餐馆也预告着昆虫们第三部即将来到中国展开一段冒险。
2014年,《昆虫总动员》系列第一部上映后便斩获了一系列国际大奖,更是被著名电影杂志《国际银幕》称为“真正超越语言的电影”!
【刷好片,踩烂片,要的就是态度,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百子湾嘟姐”】
#昆虫总动员2——来自远方的后援军#★★★★,一直很喜欢来自法国的这个系列动画短片,而在九十多分钟的大银幕电影中能保持没有一句台词却表达出微观世界里昆虫之间的丰富情感实属不易。
角色形象的设计既简单又可爱,惊喜的是居然还看到了长得像《千与千寻》里小煤球精灵一样的不知道是蜘蛛还是啥的小黑球,文能蜷在沙发上小资地听音乐享受生活,武能开船掌舵千里迢迢去历险,真是又萌又帅。
毛腿蜘蛛原本是个可怕的BOSS级反派,但猛然画风一变像狗见到主人一样摇了起来,猝不及防。
还有一脸懵逼的小青虫,胖胖的顾涌着好想伸手抓它起来。
电影本身是关于瓢虫父子阴差阳错的冒险之旅,但最后居然变成了一个难舍难离的爱情故事……当着这么多小观众的面一个劲儿滋滋亲嘴也是没谁了[捂脸]——九戒影评
蚂蚁们的能力有点超出想象啊,无线发报可以绕半个地球;原来毛毛虫也是保护的卫士,但外观看起来实在不怎滴;螳螂最后有出力吗?没什么印象呢
没有台词的有趣,闲适慢电影
有点人类世界的历险套路 但依然很温情很有爱
black ant vs. red antladybugcaterpillarmantisspidersweet music~friendships~
海陆空惊险大片,真人实景和CG动画结合,奇异瑰丽的各式昆虫大开眼界。看得感动满满,伟大的父爱!七星瓢虫乃我最喜爱的昆虫之一!黑虫听普契尼歌剧,连昆虫也谈恋爱,法国片真是讲究浪漫高雅啊!取材自自然界的真实声音如汽车刹车声、玻璃破碎声等拟音声效妙趣横生。蚂蚁竟然还会发出跨越千里的信号,还会乘飞艇跨洋过海,奇幻不绝。
劇情太扯了,假
惊心动魄的跨海救援!
没有第一部那么激烈——八岁观众如此评价
相比首部大量介入人类活动使人类所通常忽视的“微观小世界”这一片名更点题
小蜘蛛好可爱!
挺萌的。有点奇幻了~
可爱的自然疗愈动画片,其实片中穿插的中国元素本来就有些许刻意,片尾彩蛋大可不必,不知道是在讨好中国观众还是在传达刻板印象。外国中餐厅里常见的后厨+人边吃饭台上边唱歌+《茉莉花》,创作者是活在中国的哪个年代啊?
画面优美的催眠电影😪😪😪
看不来这昆虫嗡嗡嗡的乱叫真的烦人不如有台词呢看得我又烦又没耐心
太过简单了吧,情节单调无趣缺乏变化,1.5倍速都慢。说实话,不配拍成电影,做短片还不错。更可怕的是,我以为这是 虫虫危机的续集。
好像是初中老师放的
独居世外生活里只有粉色毛茸茸的靠垫和歌剧,被需要时可以立即小露一手拯救世界。这个黑煤球活成了我梦想中自己的样子haha
撞上哪吒算他运气不大好。无对白是纯声画语言电影叙事了
密恐勿看,不喜噪声勿看(几乎全剧无台词但瓢虫蚂蚁等虫子吹喇叭似的声音很刺耳),带脑子勿看。一星给影院,一星给可可爱爱的小黑蜘蛛把科学知识上限无限拔高,如几只蚂蚁搬动一扇高高的木板,一个靠几个气球吊着的玩具船能在万里云层中航行等等别说是给小孩看的卡通片所以不能深究,玩具总动员也是,但是玩具总动员除了玩具是活的外一切都合情合理,而且真的很好看。而且这部昆虫总动员还有大量真人出镜,不算卡通片。最后的彩蛋是其中一个包裹运到了北京一家餐厅的后厨,一群蚂蚁从包裹里爬出去去找吃的。这个彩蛋还不如不放……我看了之后只觉得北京餐厅的后厨好不卫生
丑萌丑萌的,还有点恶心,但依旧保持了轻松愉快的可爱气质,想看第三部——《红蚂蚁军团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