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着心思看完,一时勾起无数回忆。
家长里短的对白,那还的五块钱,质朴而写实。
就像以前在世的长辈间的唠嗑。
还有那干涸的井水,就如小时候家里没有井,早先从湖里担水,后来在邻居家担水,再后来生活好了一点,自家也打上水井了。
还有那牛棚,很像外婆家的牛屋。
那的一切只有那时农村的人才能明白。
至于里面的回族风俗,生与死,其实我们身边并不缺少,只是当下已不在关注了。
一个时代的落幕,一代人的老去,记忆总会消散,而我所能做的便是记下,以后说给孩子听。
不在乎他懂不懂,在不在意,只是听着就好,若能体会,那便是无上福报。
1.这部电影的故事其实很简单,豆瓣影评里的一个差评,我觉得说得很有道理:“五分钟故事强行拉成一部电影,三秒钟的镜头强行拖到十分钟,是这部电影的基本手法。
”虽然这个评价很刻薄,但是事实的确如此,电影的故事就是这么简单:在宁夏西海固一个偏远的山村里,一个穆斯林老头的老伴去世了。
为了搭救亡人,老人的儿子和儿媳,打算宰掉家中养了十几年的老牛,招待邻里和穷人。
老人不忍杀掉为自己犁了十几年地的老牛,但是也无法拒绝,内心很矛盾。
接下来的日子,老人和儿子都悉心照顾老牛。
老牛很有灵性,在要被宰前几天开始不吃不喝。
老头去找阿訇询问这是怎么回事。
老头认为,老牛能在喂自己的清水里看到刀子,知道自己要被宰了,所以不吃不喝。
阿訇却说,老牛绝食是为了以一个清洁的内里,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完成最后的祭祀。
虽然老头很不忍,但是最后儿子还是宰了老牛。
故事就是这么简单,如果要拍一条新闻短片的话,的确也就三分钟左右的长度。
甚至严格来说,这都不能算是一个故事,两三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事情,为啥要拍成一部电影呢?
2.先来解释一下和故事情节有关的几个词。
第一,宁夏西海固。
这是大西北一个不毛之地,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确定为全球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最干旱的地区。
所以,导演把故事发生地选在这个地方,不是没有理由。
作为中国最干旱的地区,全球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西海固的人,为什么还生活在这里?
看完影片,你会觉得,他们的一生除了吃苦、努力活下去,看不出有什么乐趣,也不明白这样的生活,究竟有什么意义?
第二,搭救亡人。
我查到了豆瓣上一个穆斯林朋友的解释:这是一个典型的穆斯林用语,亡人是已经去世人的称呼。
穆斯林在亲人去世以后,家人通过招待穷人和邻里相亲,做慈善等事,给去世的亲人积累善功,使亲人在去世后尽量距离天堂更近,距离火狱更远一些。
穆斯林没有陪葬品,也不能给亡人烧纸烧钱等事情,所以招待邻里、做慈善、祈祷,是在亲人去世后怀念和尽孝心的一种方式。
所以,电影里要杀牛,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剧情“冲突”。
老人爱牛,这牛帮他犁了十几年的地。
但他更爱已经去世的老伴,他多次去坟头祭祀(因为穆斯林不能烧纸钱,所以其实也只是默默地呆着),还经常拿着老伴去世前买的鞋子发呆。
所以老人无法拒绝儿子提出要宰牛来搭救亡人的请求,因为这能让他去世的老伴更加接近天堂,远离火狱,正如儿子所说的:妈妈活着的时候,苦了一辈子,死了,希望她好一些(大意如此)。
这可能是西海固人,在生命的意义这件事情上的一些想法:生前,人就是要侍奉真主,任劳任怨,死后才能进入天堂,而死后的世界是值得期待的。
我孤陋寡闻,不知伊斯兰教的教义中具体是如何讲述生命的意义,以及如何看待死亡。
但是透过这个电影,我认识到,西海固人起码是相信死后的世界,并且认为死后的世界与生前自己的作为,以及亲人如何祭祀自己是很有关系的。
第三,阿訇。
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这是一个古波斯语词汇,意为“老师”或“学者”,在古代也是受波斯文化影响的民族对本民族中各种宗教的宗教场所首领及德高望重者的尊称。
3.看过这几个解释,可以明白,这部电影的主题,其实是穆斯林,尤其是生活在宁夏的中国回族穆斯林,他们是如何看待生命、死亡与信仰这些事情的。
但是我作为一个还没有信仰的人,看完电影,这些问题同样在我脑中挥之不去。
如何看待死亡,以及生命的意义这些问题,本来就不只是有信仰的人才需要考虑的。
对于无信仰者来说,这更是一个没有人给你答案,只能自己去探索的艰难问题。
话再返回来说,我觉得即使是对影片中有信仰的穆斯林老头来说,究竟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死亡是怎么一回事,同样也令人迷惘。
在向阿訇求教,为什么牛被宰前不吃不喝时,老头说:哎,人还真不如牛呀。
牛有灵性能看到清水里的刀子,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要被宰,人呢,眼前一片黑,什么都看不到(大意如此)。
在我的家乡,有一些老人和我说过,家里的老牛要拉去被宰前,会跪倒在地上,眼里流出泪来,像在祈求主人。
我没亲眼见过,但是我愿意相信,牛也是有灵性的。
的确如老人所说,人有时候,甚至不如牛,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更不知道自己生命的意义在哪里。
4.其实不论是否有信仰,不论活在什么样的地方,也不管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拥有多少物质、精神的享受,关于生命的意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看了电影,我会觉得生活在这片不毛之地的人们,从出生到死亡,几乎都在受苦,唯一的目的就是生存、传宗接代。
在这片全中国最干旱的土地,下一场雨就足够一家老小开心好久,冒着雨用大大小小的脸盆来接这来之不易的雨水。
这样活一辈子,有意义吗?
如果不是因为有信仰,相信自己死后能进天堂,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人要如何能支撑下去?
但是我立马又想到,难道生活环境好一些,能够有更多物质和精神享受的人,生活就有意义了吗?
生命就不是苦的了吗?
生老病死,生命的无常,难道不是每一个人都逃不过的宿命吗?
生活在更富裕地方的人们,或许生前能拥有更多享受,但是欢乐总是转瞬即逝,人生更多时候要面对的,不是和西海固人一样的苦与无常吗?
那我们和电影里的西海固人,其实又有什么差别呢?
那对于我们来说,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自己的死亡呢?
既然人终有一死,那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
我们该相信死后的世界吗?
5.这就是这部电影给我最多的思考。
关于这个问题,电影没有给出答案,电影中的老头也没有答案,尽管他有信仰,但是从他的话,他的眼神可以看出,他也迷惘。
他相信死后的世界,也希望老伴死后能上天堂,但是他也爱陪伴了自己十几年的老牛。
一个是死去的亡灵,一个是同样有生命的活着的动物。
这两者,该如何取舍?
最后,要宰牛招待邻里和穷人,搭救亡人那一天,老头不忍亲眼看老牛被宰,找借口离开了家。
甚至有点生气地把一块布塞给儿子,这块布被用来宰牛时,遮住它的眼睛,不让它看到刀子。
在这一刻,我突然释怀,关于生命的意义这样的问题,即使永远都不会有最终的答案,但是起码我们可以知道,生命也绝不是像蝼蚁一样,毫无意义,毫无重量的。
面对生命时,这一点点的不忍和慈悲,一点点的不知如何是好的为难,或许就是生命的重量,生命暂时的意义。
不知为什么,我想起了木心的一句话:生命是什么,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
公众号:小田和她的男朋友
一部关于穆斯林民族的电影。
现在藏地很火,讲述藏族同胞的电影也越来越多,还有更多不少藏族导演,基本上都能打上文艺的烙印,这一切于他们的生活,都成了我们眼看的某种标签行为和艺术。
关于伊斯兰教,同样三大宗教之一,因为信仰的民族多人数广反而很少有文学作品(也有可能我书读的少),这部电影,从穆斯林民族宗教风俗切入核心的情感——关于亲情,死亡,生命,孤独。
其实还是探讨了生命的终极,加上了宗教,含义更为复杂。
老伴去世(无常),儿子媳妇各自的态度,媳妇带起了头巾,儿子想给苦了一辈子母亲宰大牲,体面的走,只有老父亲,一块心头的肉剜去了,悲痛是有,每每到坟头沉思陪伴,失去了一个人而不是面子和符号。
对于要被宰杀的老牛,同样都是陪伴,老伴被动的离世,而牛要主动被送走,知道离开的确切时间,矛盾的情感也随之扩大化,理智上宰大牲为了家里人和老伴好,况且牛已经很老犁地也不能几年了,情感上,一次又一次的离别实在痛苦,老人在这种情境下越发沉默,连儿子也要外出打工。
孤独大概是人最需要学习的情感,苍老沟壑的脸上,眼神晦暗不明,和黑暗融为一体,几乎和世界隔绝,安拉能否告知答案?
孤独?
生命?
平凡的人要怎么与生老病死和谐共处?
电影很安静,拍摄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清晨和傍晚,映照出生和死亡,很多镜头,没有什么言语,大部分是老人孤独的侧影,陪着牛,坐在坟边,走在路上,其中有两段镜头外的对话,一个是和村委商量圈坟地,被驳回,一个是和阿訇寻求答案,牛为什么在临死前不吃也不喝了,没有答案也不被关注。
这两个镜头中,一个隔了烟囱,一个隔着门,现实也好,信仰也好,给不了答案和安慰。
孤寂得无以复加,就像鸣响的水壶,情绪几乎要炸裂,又被按压下去,销声匿迹于此。
导演将人物的缄默克制用长镜头和固定机位缓缓融入进了4:3的画幅之中,开场十多分钟还未出现人物的对白,靠着大场景中的变换默默开场,没有音乐,没有对白,人物情绪在长镜头的西北画布中徐徐流淌。
结尾之处,大面对着铺满白雪的荒原,眼里透露着对生死的凝重考量,看着一座座坟头,此时儿子和乡人将牛放倒在地,用白布蒙住牛的眼睛,阿訇给将死之牛念经,大在茫茫莽原上伫立着,镜头逐渐拉远,大地黑白两色,透着一股青黑色。
贫穷的山沟,人们保持着一份尊严与仪式,大到新生儿的出生,小到茶米油盐;缺水的境况下也坚持每天洗净自己,端详古兰经;人们在宗教中,带着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坦坦荡荡地活着。
看完影片,不知所以,没有音乐,渐渐远去,出现演员表,结束。
可能没有穆斯林的宗教信仰体验,也没有到已经能够感悟生死的年龄,电影还是没有对我有太大的触动。
原本以为宗教的祈福能够减轻人们对死亡的畏惧,但在这样一个到处充满穆罕拉德祷告的小村,面对生命,即使是大牲也留恋着对生命的不舍。
清水里的刀子,是对生命的预知,更是对生命的敬畏。
生活的未知,生命的庄严,都在这清水的稻种参透。
这只是一篇观后感,不是影评。
今晚看了《清水里的刀子》。
影片采用的是 4:3 的画幅比例。
现场有观众在放映后向导演提了一个问题:“西海固那么壮丽的大西北风景,为什么不用宽画幅来表现?
” 在网上也有人对这点质疑。
开始我觉得这是个蠢问题,但导演给了一个挺好的回答。
导演说,他是一个在城市里长大的人,第一次去到西海固也觉得那里大山连绵,山岭苍凉;于是他情不自禁地说了声:“真漂亮。
” 和他同行的是一个西海固的本地人,随即回了句:“漂亮啥,又长不出庄稼;长得出庄稼的土地才漂亮。
”导演听完顿时感到心酸。
于是,他想在影片里把更多目光投向这里的人,以及人与这块土地之间的关系。
西海固,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认定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而《清水里的刀子》,讲述的就是居住在这里的一群回族穆斯林的故事。
“回族老人马子善的老伴去世了,于是他决定要把家里那头养了十多年的牛宰了,然后拿来祭祀老伴。
然而就在祭祀前数天,牛在水里看到了要宰杀它的那把刀子,于是牛开始不吃不喝,准备以一个干净的身体迎接死亡,这不禁引起了马子善对死亡的思考。
”以上是对外公告的影片简介,但其实在电影成片中,这些所谓的故事情节已经被弱化得面目全非。
在片中,导演用大量篇幅去表现 “活的苦。
”比如儿子第一次提议宰掉那只牛来祭祀妈妈,他的理由是:妈妈这么多年已经活得不成人样,死后不能再亏待她。
或者马子善的弟弟来找他,因为家里老婆要生了,家里却一粒米都没有,无奈只好来借几口粮。
以及西海固十年九旱,平时马子善一家用的水,是从几里外打来的;突降暴雨,全家还要拿大锅小盆出来接水。
诸如此类的情节,都在表现这里的穷困,一种在现代生活中的我们无法想象的境遇。
但导演在访谈中却提到,他并不觉得这里的人生活有多悲惨,他也不认为城里的我们有什么资格去同情他们。
他在西海固生活了几年,早已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
他看到了当地穆斯林们的信仰,看到了他们对死亡的从容接受,看到了他们对土地的坚守,仿佛这里的人总能看透生死循环。
就像那把 “清水里的刀子”,在小说和短片(导演在此前拍了一个短片版的)里面,都有具体的画面去表现牛看到了水里的刀子。
但在电影长片里没有,导演解释说:因为这是部长片,有足够内容去表现,所以他想用另一种方式去讲述这个故事。
于是,牛看见刀子变成了一个民间传说。
因为“牛是大牲”,它会预知自己的死。
而马子善和其他回民,在这样的故事中,体悟出了对死亡的理解。
而这种不可言语的神秘感,正是导演想表达的。
所以导演让马子善牵着临死前的牛去田野,让牛独自散步,然后他看到老伴的灵魂,正在田里割菜;以及那群重复出现的羊,没有人知道羊在那里干什么。
导演在访谈中还说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西海固,当地人有时会讨论:以后要是人类都搬去月球住,却发现月球种不了庄稼,那人类会不会开始珍惜土地?
在影片最后,牛在老伴的祭典那天被宰杀。
马子善却没有留在家里,他一大早跟儿子说他要去集市,然后一个人走向远方的山,久旱的西海固还下起了大雪。
很喜欢这部电影的节奏,好像有大把的时间。
喜欢电影讲故事的方式,没有配乐渲染,话语也甚少。
情绪的表达就在一个眼神、一段静默之间缓缓进行。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老人离开老伴的坟默默走出镜头后,镜头并没有跟随他的背影,而是继续留在坟上。
死生之间形成强烈对比。
画面真美。
两代人的冲突表现的也很明确。
老人的情感表达是内向的,宁愿自己在静谧的夜里燃灯诵古兰来纪念老伴,把对老伴的思念留给自己只与造物主分享,祈求造物主对老伴的赐福。
儿子却觉得要操办,宰牛。
办完事情儿子还要去城里打工,家里只剩老人,媳妇,和几个孩子,没了犁地的牛,也不知道日子要怎么过。
喜欢电影里诵经的方式。
应该是老派的念法吧。
小时候家里面办事情阿訇念经都是这样的念法。
现在的一般城里阿訇念经都是新派的念法了。
假期去长春找好朋友玩,在清真寺偶然听到大殿里传来老派的念法还觉得是很大的缘分。
(时间太快,现在想来恍如隔世。
)喜欢影片对伊斯兰精神的解读,清洁与顺从造物主的意志。
苦难中的希望。
喜欢这个故事,每一点都很有带入感。
老伴老伴,到老做伴。
父母变老,娃要上学,家里没钱。
虽然故事是贫瘠土地上一个回民村的故事,但讲述的是大家都会有的经历。
喜欢演员的表演。
喜欢纪录片一样的感觉,是对一方水土,一种生活方式,一个消逝中的时代与社会关系的记录。
为什么没给五星呢?
说不上来那块儿欠点力。
也许结构不够紧凑?
我也不懂。
只是觉得和五分电影还是有差距。
对回族同胞的生活习惯和信仰的认识,一直都是道听途说的,直到这天我走进广州“光塔”怀圣寺,才知道那几乎都有我自己的误解。
光塔|广州|2009.11.25那天是我第一次走进回教庙宇。
怀圣寺很安静,只见到几个工作人员,我也不好乱问,也不敢乱走。
见有些小册子,就选了几本感兴趣的回家看,一下子就记住了其中的这句话:“万物非主,唯有真主。
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
”小册子上说,接受这句话的人即是穆斯林。
我想我那天就全然接受了这句话,否则不会只看一眼,至今还记得。
这大概与我之前遇到不少“巧合”的事情有关,接二连三的,我就不再觉得是巧合了。
祂似乎在暗示我有一个更大的存在。
好奇的我去请教高人,读了一些经典,然后就是重温了一遍曾经学过的《电子学》。
行为怪异的电子一入教科书,就让当年的我认为理所当然而无视其怪异。
这时才发现,电子怪异行为所引出的量子物理学有此一说:这个宇宙,只不过是某个更大的存在的一个局部。
起码在这点上,科学与古老的各派宗教不再有冲突。
在这个科学框架下,或者说是我们当下的宿命,不甘心受困于局部的人,看来也只能够找个信得过的过来人,然后跟他(她)走就是了。
不过信谁?
就剩这么一个最简单的大问题。
这样的活人能遇见,不知概率是多么的小?
万幸的是,这样的故人,谁都能亲近。
能给我提供参考的,其一是电影。
电影《清水里的刀子》(2018)将回族同胞面对生老病死的态度,浓缩在一个“由杀牛而引发的一连串生活琐碎故事”之中,让我只用一部戏的时间,就大概了解到一些他们的信仰问题。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也能用这盘“清水”,照一照自己心里装满的那些“刀子”。
2018.9.30 http://william-ho.lofter.com/post/6c3aa_12af8dc2a
原题:清水,刀子和牛的眼睛看这部片子的那几天,正好撞见了一条关于家畜(livestock)的BBC新闻。
大概是二月的一个周末,肯德基在英国的几百家门店关闭歇业了,一度引发数十万人的短暂饥荒。
当然这是世俗世界一条再常见不过的新闻,用新闻分析的简练语言来形容,不过是食品供应链的一个故障导致的鸡肉短缺。
就是在这条新闻发生的同时,在猪肉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一头要被宰杀的耕牛登陆部分城市的高科技银幕。
在爆米花和可乐以及猫眼自助打印的电影票的陪伴里,观影的人们却在凝视一个在四十年前的东方农耕大国里行走在黄昏晚霞和炊烟晨雾中的那个最忠厚老实的哑巴苦力,一头耕牛,和它生命里最后的日子。
可以肯定影片会被很多观影人以乡土中国的怀旧情怀来二次消费。
这部电影几近完美地诠释了“摄影即是对当下的怀旧”的审美情操,当然这个当下不仅是近些年里非常时髦的“此时此刻”的概念,在中国的抒情传统里,它更是一个此情此景的概念:一个绕寺而居的村庄,一头吃完草在食槽边反复反刍的老牛,几只在廊檐下淋雨后打战的鸡鸭,和一个老人深情俯视大半生里承接了自己的安眠与辗转反侧,干烈欲火和哺幼生育的老土炕。
当然,镜头用时间的拖长也凝视着一盆清水,一把宰牲刀,和一双牛的眼睛。
这些“此情此景”无一例外证明着另一个时下被翻新的审美概念:相处是最长情的告白。
无论是作家还是导演都是在或浓烈或清淡地告白,而要完成这种告白,作家从最具稳定性的人和物的相处中汲取“长情”,而在导演那里,长情是镜头里的物语,和导演用镜头长时聚焦所抒发的柔情凝视。
影片以这种复古式的长情和凝视刻意剔除了世俗性的“捕获心”和繁花似锦的“大世界”。
故事忠实于人的自然视力所及的视野,更忠实于人的自然听力所及的听觉范围。
而在这两种忠实中创造出一个“望闻问切”的通感小世界。
可以断言长情的相处几乎都是小世界。
它首先有其边界,熟悉与陌生的界定是明确的。
静物,甚至是动物生灵都是给人的存在感提供稳定倾向的证据。
这种边界内的世界和当下通过电子媒体联通的无边界世界或者说超边界世界最大的反差是个体人格参与的“语境”是否具有稳定性。
在“小世界”里,人自然也要面对“无常”的焦虑,生老病死,尤其是病与死。
但在无边界的大世界里,“无常”的焦虑几乎是随时的,看不见的暗角会给人带来焦虑,自己成为死寂沉沉的暗角不被看见也会带来焦虑。
因此,小世界里面临的是存在的焦虑,而大世界里面临的是更泛滥的存在感的焦虑。
长情的相处除了明晰的边界还有入世与出世的相安共处。
影片浓重的宗教色彩托衬出一种向外的同时又向内张望的人格结构:人不光是通过辨别事功利害获取存在基础的动物 (efficient self),人还是追求自身连贯性叙事的动物 (appreciative self),而所谓的自身连贯性叙事即是古人所说的安身立命中的立命。
立命也是一种审美,它强调的不是某种暂时性的功利性结果(安身),而是一种反观中才能呈现的生命姿态,这种姿态不是虫蛹爬行,六欲通畅,而是一种立的姿态。
它或许不必超脱于人的肉体,但它向往一种连贯的,可叙性的持久意义去抵御折损和消亡。
在影片里,连贯性的叙事是对一个哑巴牲口的持久追忆,对大半辈子在一面炕上打滚的伴侣的持久追忆。
叙事的非世俗性体现在对无法理解的生命经验的敬畏,比如一个新生儿在孕妇的肉体挣扎中诞生,肉体和挣扎本身并不具备神性,但新生儿从五官的独一性到瞳孔背后的生命力和生长力是世俗经验和所谓的智识无法穿透的。
同样无法穿透的还有那双牛的眼睛,它在预感到要被宰杀后自觉的禁食禁水,也是超越世俗经验和智力能理解的范围。
在这里,追忆是反观来路的人性,敬畏是洞悉了世俗经验的局限之后对生命源头和生命力痴痴张望的神性。
回到鸡肉供应危机的现实世界,在存在的焦虑和存在感的焦虑的双重作用下,连贯性的叙事几乎只认可肉体这个连贯性的载体,而它似乎已经无法承载任何非物质的内容。
在世俗化的浪潮中,人类的唯物主义不是摧毁了造物主,因为自始至终,人并没有实现对造物主的证实或者证伪。
但唯物主义却几近彻底地解除了任何非物质的人格叙事的可能,唯物主义的最新成果是通过引证500万年前生物开始吸收矿物,开始形成骨骼的地质考古证据来证明人的肉体本身就是物质的偶然整合形成的。
同样,新的唯物主义引征人体皮肤表层的数以亿计的各种细菌生物和体内腔道同等数量的寄生生物来证明人的肉体不光是物质的,而且它是一个物质的复合体而非一个具有独一性的个体。
在这样的唯物世界,鸡是没有眼睛的鸡胸,鸡腿和鸡翅。
鸡肉短缺对应的不是一众生灵(鸡)的一个求生的偶然窗口(尽管无比短暂),而是数十万人的饥饿。
这是唯物主义登峰造极后的世俗极乐世界,鸡肉只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胆固醇的复合体物质。
牛肉是同样的复合体物质,它区分于鸡肉的地方只是红肉而非白肉。
这样的世俗极乐世界里,不难想象应用克隆技术的人体器官移植,甚至不难想象给人工智能的机器人以生杀芸芸众生的决策权力。
但这样的世俗极乐世界并没有消除人的存在焦虑和存在感焦虑,荷尔蒙催生的速成鸡肉并没有消除饥饿,没有上帝统治的世界里人并没有获得你我他之间平等和谐的“大同世界”。
或许在唯物主义彻底消灭宗教之后,人才会更清楚看到宗教是历经百万年贴地攀爬,惊慌于饥饿和生死无常的人类找到的一种从无限制的食欲和占有欲中拯救自我的认知方法。
在行将就木的老死时刻,人选择不去惦记那能被牙齿粉碎的最后一口食物,或者瞪大眼睛,透过昏黄的眼珠去看最后一眼身边哭丧狰狞的活人的面孔。
人选择去闭上眼睛,去寻找自己连贯性的叙事:哪里是最美的此情此景,哪里是最长情相处的“小世界”,哪种非物质的所得值得告白,抵得过时光的折损和消亡,哪些生命经验即使再过一生也无法用智力洞穿。
而在追问这样的连贯性叙事的可能的时刻,人是超物质的存在。
她/他在肉体之上努力承接着后世俗世界的人性和神性。
影片《清水里的刀子》讲的是一个“小世界”的故事。
那里的人们用长情和凝视抵御世俗极乐的大世界,而留给观影者的,是如何在存在焦虑和存在感焦虑双向挤压的大世界里,寻找继续承载人性和神性的可能。
儿孙满堂却老无可依的老人与老牛最后的相处时光。
漫长焦心的抉择与无论是人还是牛的厚重的仪式感换来一死。
情节过于单薄(也许),与其说是给观众的留白不如说是思考还不到位。
与其说人与动物之死引发了阿大对生死的思考,不如说是对个例死亡时短暂的不适应(我想打3.5星来着,可是要么3星要么4星,剩下的0.5星送给画面,送给西海固😂)
很好,评分太低了既是一种讲述,也是一种记录艺术的力量来自真实生命如此漫长,又如此短暂;如此脆弱,又如此坚韧
神选角,“大”自带油画气质,沉默不语中、风声、雨声、雪声,甚至牛吃草的声音都是故事
给人一种精致的“松弛感”,对现实的描绘陷入在毫无生机和想象力可言的套路中,没有出路。想想老范例《木屐树》《迪尔曼》新范例《某种女人》《欢乐时光》吧。大概只有摄影是好的,还有男主的表演。
“举重若轻”艺术电影展映第十一季开幕片。华侨城B10爆满,我全程站在后面看完,看懂了一个字:ritual。
天然反感白帽子
一颗星给独特的题材,另一颗给拍摄者们的认真及辛苦。但是过度地弱化的单薄情节,非职业演员们被导演得如此无趣、呆板,长久过分阴暗的影像画面等等,使观影几近成为了一种“煎熬”。文艺片的创作者只在形式表现上下功夫是不成的,作品的关键是对现实生活及人物的生动发现及深刻思考。
观影的今天爸妈刚好去乡里参加92岁去世的老姑妈的葬礼,而这部电影刚开始也有一场穆斯林老头的老伴的葬礼。& 又一部追求形式而削弱叙事的国产文艺片。
故事整体沉闷,但是在炎热的夏季观看,却因宗教信仰带来一种肃穆的寒冷。
一场映后访谈里绝对会提及安哲和老塔的电影,不经会怀疑,所谓静谧,所谓记录,所谓生死,都是宣扬独立的套路
不知道“新”在哪里。
喜歡塔可夫斯基的導演雖然沒能拍出《鄉愁》的風格,但每一幀也拍出了油畫的質感,尤其是人物特寫的捕捉和構圖非常打動我。4:3畫幅是否具有古典氣質我感觸不深,但使畫面更集中在人物身上倒是從幀數龐大的中心對稱構圖中感受明顯。
形式上做得非常好,摄影有大师的质感。几乎是靠一些情绪而不是靠戏剧性的外在冲突来支撑故事,这导致了压抑、难过的观影情绪。伊斯兰教,穆斯林,万物有灵。写意的视听寓言。4:3的画幅。神性。
做饭和洗澡的画面风格像级了维米尔的油画。至于印象表达上,不知道导演是学习了德乐滋还是侯孝贤。
“他们都是假的,就你是真的。” (隔天看了暴裂无声,摄影师的造作一下子就露了尾巴)
零分
在影院会闷,大概文艺青年喜欢,其实演员不错,但把原著繁复化然后认为是卡佛极简,感觉好像不够成立。
摄影还可以,太空洞无神~
嗯,暴烈有钱,评分刷到8.1,清水这么好,也就6.5。我等电影市场真几把魔幻。好好好,大家开心就好。
观影过程有点煎熬 但是这种电影其实不是看故事情节的 需要比较耐心的看完 ~ 为了演员和艰苦的环境打分
一部被死亡牵动的电影。导演将已死、将死、必死构成精巧的三线结构,事关生命。导演下了不少功夫,电影的构图和摄影非常有力。虽然电影非常残酷,但充满了情感的温度,还有老人的倔强和温柔。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爷爷。长镜头很考究。事实上,真正的现实无比生猛,但导演并没将诗意沦为遮羞布,也是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