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

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渊野边,Before Next Spring

主演:齐溪,谢承泽,牛超,邱天,宋宁峰,陈永忠,张艾嘉,松本淳子,大槻修治,今本洋子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日语年份:2021

《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剧照

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 剧照 NO.1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 剧照 NO.2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 剧照 NO.3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 剧照 NO.4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 剧照 NO.5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 剧照 NO.6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 剧照 NO.13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 剧照 NO.14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 剧照 NO.15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 剧照 NO.16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 剧照 NO.17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 剧照 NO.18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 剧照 NO.19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 剧照 NO.20

《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剧情介绍

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交换生李小李(谢承泽 饰)来到日本东京偏僻的“渊野边”留学一年。呆板木讷的他一心想要打工却屡屡碰壁,终于在老同学邱邱(邱天 饰)的帮助下找到一家中华料理店。代理店长管唯(齐溪 饰)收留照顾他、店员青木(牛超 饰)视他为情敌、后厨大师傅老万(陈永忠 饰)小师傅宋哥(宋宁峰 饰)倒都对他爱答不理……李小李的到来打破了地下一层的沉寂、也卷入进每个人的生活之中。时间稍纵即逝。下一个春天到来前、有人留下,有人离开,而那些刚刚羁绊成型的“限定亲情、临时友情、类似爱情”又会何去何从?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十面埋伏恋爱至上主义区域关中男人天桥星梦夏之岚春夏冬中我单纯的兄弟猫和老鼠之巨人大冒险AngeVierge杜迦玛蒂:神话泪眼杀星之八百龙兵团窃听风云3十七岁被控谋杀阿凡提之奇缘历险狄仁杰之天神下凡温柔的诱惑不一样的忠诚逆温致命香气错误的高中甜心你知不知道我爱你乾坤八极恐怖循环要敌虫王战队超王者菠萝蜜魅力四射家族的国度黑道少林红白黑黄冰雪帝国星空下的仁医

《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长篇影评

 1 ) 宝藏电影,导演好细致!

非常工整的生活影片。

尤其摄影,质量极高。

画面均衡,空间关系利用细致,日常场景中的线条美看得人很舒适。

在工整中随着剧情融入混乱的意向,把事儿化进点线面中,日常的琐碎有了程式。

演员的表演自然随之流动,让感受获取的密度有了不同维度的交锋。

这还是李亘导演的处女座。

赵一龙导演选角也非常贴合。

齐溪、谢承泽、宋宁峰、牛超、邱天恰如其分诠释错位地「细则cp」,讲究分寸中追求契合。

100分钟时长,把大部分人心里追求的关系,很难得的,讲得清清楚楚。

觉得这应该得益于,他们几个本身是老朋友,影片中也携带体现。

搭档间的情绪互相給得亲切,在日本的疏离中多了点老北京的自来熟。

《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又名「在生活中远离的我们,在生活中重逢的我们」「寻求和生活共处的我们」「生き返るにふさわしくない人々」「人生の中でしか出会えない人々」「人生の中での別れや再会です」整片活色生香,北京和东京融合的画面感有了,我很喜欢很喜欢。

这就是我想学的摄影呀,太灵了 「细则」如果,细则具像。

如果,我也可以被像素化,我的细则应该无法被镜头捕捉。

意外地具身认知似乎push我走向寻求一切「严密」契合的关系。

生活被空间结构充满,这结构自然流淌,缺乏剧情。

繁琐地,消耗我。

但生活泡在大海深处,海面上波涛汹涌,偶尔远眺又惊觉这剧情是太满,只能留意主线。

主线又是如此跳跃,地理空间内每一个文字都串联无数时空的起伏。

晦涩的剧情,无法再费力地用文字描补还原。

或许,这里开始,需要互給分寸了。

今天是大笨蛋,输出文字的程式好像也披挂了今天过量的水汽一般,把所有思绪沉重地压直板浮不起。

也许就是这样,这座城市才会需要我吧。

「契合的关系」「色彩」

契合的表达,不仅在于冷暖的搭配,还在于颜色过渡上制造了分区的充分延伸感。

「红」「白」「靛蓝」「黑」「熹微白」「红」「灰」「灰绿」「青绿」「青白」「灰白」「线条黑」而在日常关系的表达上,似乎只需要注意「黑」「白」二色,互相以什么形态渗入。

「线条黑」和「熹微白」也许是最能代表「管唯」和「小宋」意识的原生色。

管唯看似像顽石一样牢固的形体,生活却一直通过压抑她的空间,汲取她的能量。

她踩着自行车,路过了小区外的一片墓碑,躺进医院的病床上等待一个子宫的希望。

这就是她所有故事的侧写。

小宋忧郁的外表,模糊了观众感知他丧失共情的心,就像「熹微白」听起来如此妙,却不如进入到墙壁的白色亲切。

当小宋遇见管唯,是白色和黑色装进了箱子和窗框。

平行的空间关系中,互相渲染出不同的形态。

一侧浪漫一侧写实。

这是生活的真谛吧,诗意潜藏在发现的眼睛里。

而在李亘的处理下,黄色调,混乱和线条的分区,也让皮肤和环境融贴。

在这一幕里,最吸睛的不是明暗,是哪怕视线特意的从交锋中错过,两人的意识在空间中的交流,被李亘捕捉放大具像化表达了出来。

他就像桌上那瓶老干妈?

是老干妈吗?

很香。

美味。

他的思想也像那啤酒,晃一晃出来的泡沫都是精华。

傍晚的橘色,提早降临「李亘」片子拍的是那一年交换留学和打工的经历,里面的[李小李]对标着我自己。

最开始写剧本是按成长故事写的。

写了好几个月……我好像也不是为了完成所谓的初心或某种仪式感,就是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只有回到渊野边回到南国亭,才能笃定看到那些画面长什么样子,每个人物又该做些什么。

我是最熟悉那些空间的人,那里是我的主场。

——十字路口一部好电影的实现,要捕捉满足创作的更多时空连续。

故事的记录者长时间投入剧本创作,其实是行使自我意识投入地改造一个空间内的结构关系。

表面上似乎只形成一部电影,也许李亘再回到渊野边,会发现那里正在发生的故事,越来越多地靠近《如果有一天我会离开你》。

「契合的关系」先讨巧犯个懒?

努力也码不出表达自己心意的文字,我完全被物理空间镇住了需要养一养新空间,灵感的实现需要点时间带来的时机,可以的吧?

疯狂截图学习,也开始会找空间。

 2 )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李亘 2021👨齐溪 谢承泽 牛超 邱天 宋宁峰 陈永忠🖊️2024中国电影导演之夜 2022年度青年导演🖊️慢节奏叙事 日系配色🖊️青春又不太青春,潇洒又不太潇洒,生活又不太生活。

🖊️有故事,缺味道。

🖊️看到还剩15分钟的时候,突然想到初中语文课本里一篇关于林肯的课文。

那大概是一个距离毕业不久的拥挤的下午,屋子里充斥着校服和汗液的味道。

我被点到名,站起身,用当时认为是“朗诵腔”的语调读完了课文最后一段,在那些现在想起来还看得清面孔的掌声中坐下。

大概是最后一句话吧,是:“阴霾笼罩着整个国家,我们走出家门,手拉着手,相互安慰。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你看,它好孤单哦。

:那不是孤单,那是显眼。

🎈其实,我来就是为了把打折券用掉,她嘱咐过别浪费了,她真是个爱占小便宜的家伙。

活到这把岁数,先离开的那个才幸运啊。

所以,请不用太难过。

🎈一个接一个,为什么都说走就走。

🎈不管是大鱼还是小鱼,只要离开了水都会死。

但是在死之前会挣扎很久很久。

 3 ) 《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观后感

这不是人间疾苦,这就是平常人的人生。

唯有保持清澈的心,温暖待人,温暖待事才能在任何分开的场景时美好的叙事过往。

看的过程中越往后弹幕越少,能坚持看下来的人很少。

大家习惯了看短视频获取压缩信息,得到的是瞬时记忆,神经快速获得满足(我也是其中一员)。

很难得有足够的耐心细细的品味这个片子(可能因为生病了,整个人都慢了下来)。

整部电影都在讲一些简单甚至单调的小事,但是通过演员的演绎每一部分都充满了灵魂。

这是一部适合细致、敏感的人看的电影。

只有敏感的人才能参出导演细枝末节中想要表达的情感。

看的过程中泪奔三次:一在赵青木在被抓进监狱时被审问下说出的原生家庭对他的伤害;二老奶奶去世;三李小李去路上“拉客”。

我的泪点就像奥密克戎病毒一样,当受到视觉冲击,内心中最脆弱的一部分会首先有强烈的感受。

很小众很细节很治愈又很致郁的电影,很打动我。

2022.12.23

 4 ) 一个人来,小桌也可以

看完电影,站在公交车站等末班车,突然意识到好像每天都被异乡打拼的生活和环境催促,快一点,再快一点。

很久没有静下心来,品尝一份糖水,感受一份温暖,放慢节奏好像变成了奢侈的事情,但这部影片,让我重新获得了这些久违的感受。

影片应该属于渐入佳境型吧,片中的每个角色,都有打动我的地方,或许带有一些异乡人的共鸣。

“南国亭”的他们之间不仅仅是同事朋友,他们还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家”。

而我们身边许多人来来去去,相遇又别离,人总是要向前看,往前走的。

听说这是导演的第一部作品,感受到了真实所以动人,温柔治愈的力量是永不过时的。

抬头看看国贸的高架桥,感觉就像邱邱说的,这里好像也没那么好,但我还想留下来再试试。

或许人的一生,每段关系里,最后走的那个人都会承担更多的遗憾吧,可,如果能够认识你,与你同路走一程,我还是会对你说:“欢迎光临。

 5 ) 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

东京,渊野边,南国亭。

镜头里的日本总有着令我神往的特质,阳光,海岸线和纵横交错的有轨电车编织了日本独有的温润与和谐。

就像无法抗拒是枝裕和以及与是枝裕和相似的一切,《如果》的各个方面都深深吸引了我。

电影以一个交换生的视角描画了年龄、身份与性格各异的群像。

漂泊无定的店长,背井离乡的青年,相依为命的夫妻,他们或纠结于一段未被定义的感情,或沉溺于一段难以启齿的暗恋,或小心珍藏岁月啃噬的记忆,或独自担下突如其来的告别——名为孤独的黑洞里,每个人都在坚持和放弃之间徘徊,也在无声的陪伴里分享微薄的温暖。

电影中的人们就像困在缸中的水产,一众黑里鲜红的鱼,在水一样的生活里被不同的孤独包裹,于目光交汇时交换注视,再不留痕迹地转身告别。

影片最后的站台,李小李带着朋友们给予的珍重,微笑,拥抱,挥手,冬天的风暗示着离别,也预示在下个春天期许再见。

那些介于现实与艺术之间的人和事带着感同身受的亲昵与恰到好处的疏离,在摄影机时急时缓的移动或停留中,瞥见生活的一角,亦暴露出我生命难以接触到的侧面,相似或不同都足以平静地观照自己。

于是我想到过去。

那些曾经彼此交换的情感和小心经营的关系,最终都像短暂交会的列车,带着路过时扬起的风,宿命般地驶向不同的目的地。

若我的生命中有一家“南国亭”,我们并非是其中的员工,而更像来来往往的食客,于特定的时间分享带着烧肉和清酒味道的香甜空气,酒足饭饱后,便推开大门,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己的生活里。

我愈加发觉孤独是必然,用更加松弛的心态去顺应生活的常态。

我尽量维系若即若离的关系,以陪伴者的身份自居,全部的期望只是当曾一起同行的人想起时,伴随的是一段还算美好的回忆。

我深知相遇意味着离别,也知细水长流,你我终会与所有的孤独和解。

-或许是末场的缘故,直到片尾字幕放映完的最后一秒,影厅也只有我一个人。

我在工作人员礼貌而焦躁的注视下匆匆离场,路上看到导演写的一篇自述,其中写到他拍摄电影期间所经历的一些故事,他说男主李小李对标着他自己。

于是我打开豆瓣,把评分从四星改到了五星。

然后回家写下这些说不上来算什么的东西。

想到可怜兮兮的排片和空荡的放映厅,觉得惊喜,又觉得遗憾。

当下依旧是电影业的寒冬,其中有太多无能为力的因素。

但我始终在期待,在生硬的煽情和昂贵的视效之外,能够看到更多镜头背后的真诚,让更多的人看到电影并非只有一个样子。

最后是影片结尾很打动我的一段对话:“春天就要来了。

”“是吗?

”“一闻就知道了。

”一闻就知道了。

 6 ) 和电影无关,题外话

看这部电影的契机,还要回到上个星期。

重看路边野餐,在里面发现了一个电话号码,奇怪的是这是我第三次看这电影,为什么前两次没注意这串号码?

如果有看到,按照我的风格,是一定要加个微信试试的,打电话就算了,毕竟我也没有表可以修。

没想到微信居然真的存在,并且通过了,当然觉得很好玩,激动得马上给朋友讲了这件事。

看他朋友圈,应该是个执行导演,我现在都没还没搞清楚他叫什么名字,干脆备注成花和尚。

最近几天花和尚朋友圈都在宣传这部电影,上映了后自己跑去电影院看了。

买的周一下午场,选座的时候以为自己包场了。

摸摸索索赶到电影院,电影已经开始了几分钟,发现订的座位后面一排坐了一个男生,就我们两个人。

赶到座位坐下,正好在他的前面,一想到最近重庆的疫情,我想了想,往前坐了两排。

但是一坐下,就有点后悔,感觉自己这样会不会有点冒犯呢,明明已经坐下了啊。

但再坐回去,显然不合适。

百丽宫的座椅真的很不舒服,脖子很难受,电影后三分之一我都是在扭来扭去中度过。

最后电影结束,我们都“默契”地等到报幕完毕,灯光亮起才走,清洁阿姨老早就等在入口处。

想想其实还蛮奇妙的,和一个人陌生人看了场电影。

其实电影,还不错,鲤鱼旗,是日本在五月五日男孩节这天会悬挂在自家门前的一种装饰。

导演挺幸运的,遇到圈子里一些不错的老师,能把自己成长的故事拍出来,并且反响还可以。

成长,还是群像,确实是很纠结的问题,但我是觉得解决得还不错。

把小李当成主视角,去发现周围的人,都那么鲜活。

成长又不能闭门造车,透过群像,反而能更好地反射出自己。

凭自己是很难去证明自己的吧,我想。

 7 ) 十字路口

片子拍的是那一年交换留学和打工的经历,里面的[李小李]对标着我自己。

它不是个绝对大男主的成长故事,更像是发现他人的群像故事。

相比[主角],[主视角]更符合小李的定位,他像一个主持人,由他开场,串起一个又一个节目,最后又依靠他收尾。

过程中没有小李或者小李掉链子,整场戏就疙疙瘩瘩。

但小李的串场如果太多,又似乎喧宾夺主。

这个平衡对我来说确实挺难。

最开始写剧本是按成长故事写的。

第一次写,毫无章法,更像是写日记,一个事件接一个事件,当时什么情景、谁说了什么、谁有什么反应,力求还原,以为这样就是贴近真实,真实的力量最大。

写了好几个月,厚厚一本,壮壮老师看完轻轻说了几句,大致是“艺术来源于生活,有时你足够努力足够幸运,拍出来的东西可能比生活好看;大多数时候咱们拍出来的东西可能没生活有趣,可无论上或下,创作不应该完完全全等同于生活。

你需要去加工它”。

这些话让我醍醐灌顶。

我把一页页“日记”打乱甚至撕碎,试着重新排列。

过程中也常钻牛角尖,担心自己是在胡编乱造弄虚作假。

剧本就这样懵懵懂懂莽莽撞撞艰难地上了几个台阶。

很快就又停滞不前。

现在回看,那会儿就被困在“成长”和“群像”的十字路口了。

作为一个新导演,我很贪心,我两者都想要。

就这样别人的故事越写越深,小李这条线也硬着头皮继续往前拽。

较劲了非常久,一直以鼓励为主的张姐实在看不下去,让我一定要合并人物,我说怎么可能合并?

合并不了。

她说你都没有试,你怎么知道?

后来我们通了个电话,她一直问我“为什么我就是看不到李小李到底长什么样子?

你一直遮遮掩掩,干脆让他叫张小张,王小王算了”。

后来我竟真大刀阔斧合并了人物,也尽可能让李小李去面对和家里的关系,当然也一直记着老田说的不要照搬生活。

在第一次出发回渊野边勘景的前两天,我在一个十字路口等红灯,收到张姐一条微信,“读了新改的剧本,这一次我为你鼓掌”。

我截了个屏,然后头也不回踏上了勘景之路。

其实在勘景前,大部分人对于“回到渊野边拍[渊野边]”并没太多坚持。

确实,对于一个新导演,有公司为你自己的故事“买单”已然非常幸运。

非要跑去异国他乡拍,挺危险的。

我好像也不是为了完成所谓的初心或某种仪式感,就是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只有回到渊野边回到南国亭,才能笃定看到那些画面长什么样子,每个人物又该做些什么。

我是最熟悉那些空间的人,那里是我的主场。

现在想想就是自私。

可大伙儿还是跟着我回去了一趟。

一连勘了几天景,一个下午我们围坐在南国亭最中间的大桌子旁吃杏仁豆腐,我突然感觉有些气氛好像不太一样了,说不清道不明。

片子的艺术指导文念中老师盯着杏仁豆腐对我讲“完全可以在国内棚里拍,厨房啊,库房啊,过道啊,质感都可以做的。

当然导演你想回来拍,我也支持你啊。

我明白你的”。

说着就拉我直接走进后厨房,告诉我如果真回来拍、他会在灶台旁加一圈儿某种塑料,会有影子反光,画面会好看。

后来片子监制之一、张姐的老搭档庄丽真老师告诉我,她当然知道异国他乡拍戏有多难,但看到我和那些原型人物在一起热热闹闹,又不忍心拒绝。

我自私的心愿似乎就这样被大家宽容和默认。

过了几个月开机前的第二次勘景队伍更壮大,当地制片也冥冥之中找到好几个故事本来的发生地,而我的底气反倒没有更足。

我发现只要去到那些熟悉的地方,其他人甚至还没说话,我就已经开始感动,觉得浑身发烫。

我认为创作有冲动是好事,但自我陶醉是大忌。

于是“克制”就成为我在现场拍摄的唯一执念,最大的矛盾也随之而来,如果你太过自我感动,难免会让观众觉得矫情;可如果连你自己都没反应,又凭什么去让观众感同身受呢?

有些事不会从头到尾等你。

直到杀青,我也没能做好这个平衡,像是坐在一个跷跷板上,一根筋儿地拍完了。

拍完回到北京,剪辑师马修在年前完成了粗剪。

剧本里所有戏都拍了,连起来差不多有三个半小时快四个小时。

又一次站在那个十字路口前面,到底是成长还是群像,剧本看上去或许可以暂时均衡,可说到底该做的决定迟早都要做、躲也躲不掉。

后来很快就有了疫情,所有后期不得不通过网络完成。

剪辑,声音,音乐,甚至和摄影老师沟通调色,差不多一年半的时间,每天对着摄像头,经常说着说着对方就掉线了,像是在网恋。

有一阵子确实有些泄气,觉得实在推不动了,但陆续看到很多别的片,因为疫情也受着各种影响,却依然能按部就班直至让观众看到。

疫情虽然横行,大家都在自己的岗位用力抵抗,原来还是自己不够努力。

矫情一会儿也就过去了。

回过头看,能赶在疫情前拍完这个项目,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也正因为这一长段只能憋在家里的日子,让我有时间一遍遍过素材,一点点做取舍,走过很多弯路以后终于下了狠心,李小李不该是故事的c位,他遇见的那群人才是片子的主角。

我把大家伙推到前面,想让他们被更多人看到。

后来片子的制片人万娟万总对我说“你写了这么多个人物,或许这些人加起来才是你自己”。

片子终于和大家见面了。

最近大部分时间还算能控制住焦虑情绪。

因为自己真的尽了全力。

虽然遗憾多多,大都是因为能耐没到那个份上、而不是因为不够努力,想想也能问心无愧,告诉自己一切自有天命。

当然也常犯矫情,害怕没有观众来看,或是看了不喜欢。

无论何种声音,都得做好准备学着去倾听。

只希望有更多观众能看到这个故事。

它讲的是离别,离别和想念往往如影随形。

如果有观众看后能想起一个人或是一个地方,将会是这个小片最大的一种幸运。

 8 ) “那你不试试往前走一步,怎么知道呢?”

电影《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讲述了一群旅日华人平淡又不易的生活故事,刻画了一群勤劳、坚韧、在异乡陷入困境后历经迷茫挣扎又勇敢寻找出路的人物群像,场景简单、真实、接地气,在压抑的氛围之中透出朴实的温暖,展现平凡生活的残酷真相和普通大众的顽强生命力。

交换生李小李去日本东京附近一个叫渊野边的小地方留学一年,在老同学的帮助下到一家中华料理店打工,故事就随着李小李的视角徐徐展开。

初来乍到的李小李,拉开了渊野边的生活帷幕,体验了漂泊异乡的生活不易,也目睹了身边人的种种艰辛。

因为一年的时间限定,李小李在渊野边的生活成为注定要离开的短暂相聚,如同蜻蜓点水般留下涟漪又恢复平静,他跟随大家一起经历的生老病死、爱恨情愁,却成为一段踌躇岁月的珍贵留影,沉淀在记忆中挥散不去。

压抑憋屈的生活现状要问旅日华人在渊野边的生活怎么样?

答案是憋屈。

料理店店长管唯、小师傅宋哥、大学教师都曾在不同的时刻喊出“憋屈”这个词儿。

其他人虽然没有明确说出来,但他们的生存状态已经说明了一切,甚至包括在料理店打工的日本中年女性和来店里吃饭的日本老年夫妇也同样如此。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生活的重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他们都在憋屈的生活中痛苦挣扎、艰难度日。

生活的鸡零狗碎围堵着每一个人。

管唯这位坚韧、干练的店长,能经营得了整个料理店,却只能跟男友蜗居在铁路边简陋逼仄的小屋子里,还要为申请不下来的永驻和未来生活发愁。

来留学的李小李看似潇洒,实则要为家中的父母和自己的生活担心。

老同学邱邱有着美好的绘画梦,却不得不先为生存打工奔波。

万师傅和宋哥总是沉默地做事,把对未来的迷茫留在心里。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对不同人的难处是不应该直接拿来作比较的,但赵青木身上强烈的矛盾冲突确实更让人动容。

这个中日混血儿的名字就昭示了他在夹缝中生存的艰难困境,赵是中国姓,青木是日本名。

母亲排斥他,酒鬼父亲暴力对待他。

他好似两边都沾,却两边都靠不上,孤独、无助。

他第一次跟李小李讲话坚持用日文而不是中文。

大家都习惯性的叫他小赵,他仍然每次都倔强地纠正应该叫青木。

他想要成为日本人、渴望融入当地社会,周围的每个人却不断喊着小赵提醒他“你不是日本人”。

远离了熟悉的故土却不被新的社群完全接纳,仿佛飘在半空的飞虫找不到地方落脚。

但他始终倔强地努力生活着,辛苦地打着三份工,奔波在便利店、料理店、ktv之间,甚至在深夜别人早已下班时,他还留在ktv继续做着繁重的清扫工作,老板要多排他的班他也毫不推辞。

他如此任劳任怨,只为能给自己创造机会跳出困境再反手漂亮地给生活一拳。

然而,个人的力量在困境的重压之下往往脆弱不堪。

生活上稍添一丝波动就能如最后一根稻草般把人逼到爆发的边缘,就像大学教师在上班路上躲在伞下低声啜泣那样,害怕“什么都没有了”,她害怕的是被困境压垮,而不只是电脑中丢失的文件资料。

用细节讲故事,隐忍而克制《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要在不到两小时的时间内刻画这样一群人物群像,所以不会有大把的时间去完整全面地演绎所有生活过程,对每个角色、每个场景的表现时间都很有限,因而采取切片式的方式,把每个角色的不同生活场景切成零碎的代表样本,由观众来补全片段背后的全景。

电影用细节来讲故事,整体风格隐忍而克制,镜头舒缓,不刻意煽情、不刻意制造泪点,收敛着表达。

角色们的生活没有大风大浪,没有过于激烈的言语和肢体冲突,在平静的外表下让复杂的情感暗流涌动。

角色们的语言和行为一直隐忍克制。

尽管生活处处不易,但他们没有整日把牢骚挂在嘴边,他们吃下这些苦,留待自己去慢慢消化。

明明拼命打工维持生活却假装轻松向妈妈报平安的李小李和赵青木,要出门打多份工回家又要照顾一家老小生活起居的日本中年女性,在小餐馆谈笑风生推销酒水回到住处却沉默无助的邱邱,躺在病床上微弱地用手对人比着YEAH最终却止不住眼角泪流的管唯,点了最简单的食物却认真吃出仪式感的日本老夫妇。

正是这些懂事、独立、顽强、坚忍,揪住观众的心。

同时,他们之间仍流动着朴实细微的温情,角色之间的互动都在细微处,在上下班的路上、干活的间隙、交接班的过度中,简单的交谈和默默的照顾,朴素的关心,同病相怜的相互理解。

他们愿意以不易察觉的方式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来善待同样不容易的他人,比如赵青木与中年女性之间在互相揭短的毒舌之下掩盖着的互相关心。

这些琐碎小事可能算不上惊艳,但也给困境中的彼此一丝慰藉和力量。

“那你不试试往前走一步,怎么知道呢?

”管唯和男友宋哥之间爆发的克制的争吵,算是整部电影里最激烈的一个场景了。

后来宋哥对李小李抱怨,每年过年都是店里同样的几个人去唱着同样的歌,没意思。

其实他气愤的不是新年庆祝的毫无新意,而是生活状态的止步不前。

万师傅家人在国内。

他原来在国内怕吵,现在来这里怕静。

其实是因为太安静了缺少家人围绕的烟火生活的热闹劲儿,怕自己的孤单无处可藏。

跟万师傅聊起未来打算的时候,管唯说了这么一句,“那你不试试往前走一步,怎么知道呢?

”是呀,谁都不想困在原地止步不前,要试试往前走一步才能带来改变,一步一步往前走才能最终找到出路。

再难都要一直向前走,这就是管唯。

管唯是电影里的灵魂人物,坚韧、倔强、有担当、有主见。

宋哥担心她的身体怀孕会有风险,她直接道:“我没那么弱”。

她就是这样顽强。

即使住在简陋的居所,也在阳台种植些花草点缀生活、培育生机。

她努力追求着更好的生活,努力解决着阻止她向前的任何障碍。

大概那位日本老太太早已看出了她骨子里的倔强,笑着对她说:“我怎么觉得你会赢呢?

你一定会赢的”。

这不是不知疾苦的盲目乐观,而是经历风雨之后的淡定从容。

每个人都害怕独自面对困境时的孤立无援,但每个人又都毅然决然地迎难而战。

老太太教会管唯透过窗户把远处的建筑遥望成心目中的东京塔。

其实,眼睛看到的具体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们倔强地不放弃内心的追求和希望,即便身在偏僻的渊野边,也始终追求着内心的东京塔。

曾经害羞的李小李终于敢走到街上大大方方地招揽顾客,那一刻他终于一脸坦然、自信。

曾经坚持晴天打伞、自己剪发、仿佛刻意跟外界隔离的大学教师,终于走出自己的世界,丢开不必要的伞,去店里好好理个发,愉快地感受外界,那时候她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

其实,当决定“往前走一步”的时候,生活就已经开始变好了。

2022.03.07雾凇

 9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生命,是一场遇见和别离的交替。

生命中每一次遇见与别离,恰似春日里的花开与落叶,既是生活的常态,也是人生的风景。

一段漂泊之旅,几个因缘际会相识的异乡人,从开始就注定要分离的相遇。

异国他乡的他们,正是因为遇见了彼此,他们的善意和关怀有了对象。

他们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他们在慷慨解囊中也成全了自己。

宫崎骏曾说过:人生就像是一列开往终点的列车,途中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你走完。

当陪伴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

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 (2021)7.02021 / 中国大陆 / 剧情 / 李亘 / 齐溪 谢承泽

 10 ) 专访《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导演李亘:到了30岁,我才想表达

采访、撰文/法兰西胶片在刚刚过去的北影节上,有一场动人的映后谈。

观众席中,一位老父亲拿起了话筒,对站在台上的儿子说,“这是我第三次看这部电影,这次是在北影节上放映,它终于可以见观众了。

”这位老父亲是李雪健,我们可以在当前国庆档的电影里看到他最新的表演,而台上那位青年导演,叫李亘,一个正在努力想成为导演的新人。

这部年轻的处女作叫《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片名很长,诞生过程也很长。

电影灵感来自李亘的亲身经历,当时他还是北京语言大学日语系的大二交换生,身处异国他乡,接纳他的地方不多,唯独一家东京郊外的中华料理店收留了他。

一年时间里,他在这里见识了人间百态,那里的时空对他来说如静止一般,以至于,后来每一年他都会回到这里,一晃十几年,成了一种生活仪式。

30岁后,李亘发现了一件事,好像隔三差五就要经历一场离别,但不管经历了多少次,好像还是学不会如何面对,习惯不了。

这时候,他正读完北电导演系研究生,他决定,把那家料理店拍成电影。

李亘很感谢王红卫老师,他是李亘的研究生导师,是他介绍了李亘给华策的万娟总。

因为万总发现,当下很多青年导演都“困在”自己的母题中,处女作甚至第二部电影,都会围绕这个主题旋转,她希望能够帮上这个青年。

《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完成度怎么样呢?

这确实是一部拿得出手的电影,至少不会给老父亲丢脸。

甚至可以说,这部电影的气质,角色繁多,但从未紊乱,情感多元,但每条线都没有断痕,它的开场一般,收场却充沛饱满,它没有深刻到戳破人性深渊的程度,但它在自身的经验里做到了最周正、最舒适。

第一导演在北影节期间和李亘聊了一下午,在他小小的办公室里,看到他最近因为搬家,整理出来的中学时代小物件,少年时代的照片、音乐磁带、D9碟片……“我特别念旧,所以我会很怕。

”会怕的人,总会寻找一种方式,降解这种担忧。

没想到这种方式就是拍电影了。

“真的是到了30岁的时候,我才觉得我想表达了,应该要去表达。

这个劲有了,就要有一部自己的长片作品了。

”以下是导演李亘自述。

导演李亘01.异乡情缘每一个导演的处女作都是公平的,因为它只有一部,你也只有一次机会。

我第一次写这个故事大纲和分场是在2011年,那是在王红卫老师的剧作课上。

我记得很清楚,他三年来从没表扬过我,无论我写什么、拍什么,这次是他第一次表扬我,他说看过太多类似的故事,但还是被其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打动了。

当然,最初故事跟现在的电影肯定是大相径庭了,过去了12年,我把这段经历拍成了电影,像一个大轮回。

2007年4月的时候,我正在北京语言大学日语系读大二,当年去日本做了一年的交换生。

原本没想到这个名额会轮到我去,我们班26个学生,都是踏踏实实学习的,但可能是老师看我平常总参加校内的文艺活动,又不太努力专业学习,就想着让我出去见见世面,毕竟到了那边,买个面包都要用到日语。

我当初报日语系,也是因为看到没什么人报,大家都抢着报英语、法语,日语当年在小语种里比较冷门,我也不是说喜欢动漫才报这个,是因为排队的人少。

报完了,我还得赶紧回学校继续补习,高三当时很紧张,根本就没多想。

最后考上都是误打误撞。

我到现在还记得,第一次去日本的飞机上,我把飞机餐全给吃了。

因为我觉得以后都要自己做饭,但我又不会,那这一顿要吃饱一点。

到了学校安定下来后,大家都去外面打工,当时学校周围有很多店面,我也找了好几家,有便利店,也有麦当劳,都没有要我。

大多数是觉得你日语不好,或者知道你是一年交换生,培养你一年你回国了,肯定不行。

我就试着离开学校,从渊野边坐了两站地,来到东京郊外的一个叫町田的地方,那里挺偏僻。

然后就看到这家店——南国亭。

我当时就直接闯了进去,正好遇上了代理店长,也就是片子里齐溪姐扮演的“管唯”。

一开始我说什么她都把我怼回去,我心想这一家肯定也没戏了,谁知道最后她给了我一个机会。

后来我问她为什么,她说那天看到我,就好像看到了当年刚刚来到这边的自己,与其说是收留我,更像是给了“当年的自己”一个机会。

齐溪饰演代理店长管唯那一年学校里有很多大活动,我都没参与,同学说你好不容易出来留学,又跑到一个中国人开的中华料理店,天天跟一帮中国人混在一起,那你出来干吗?

我不知道,你要说在那发生过什么刻骨铭心的事,也没有。

而且正相反,那就是特别简单的一年。

上课、下课,下了课坐免费的校车到地铁站,坐两站地到这家店打工,每天都是这样,周六周日也不休息。

从周六日早上10点多到晚上10:30,13个小时就下班了,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能赚到12万日元,相当于9000多人民币(当时汇率是:100日元=7.5元人民币),没要家里一分钱,一年的生活费都是在那里实现的。

那一年,我没有去看过东京塔,也没有去过涩谷十字路口,就是跟店里的伙计们在一起,最后要走的时候,心里面很珍惜,就想再多打两个小时的工,再多吃点那里的菜。

也不能说这是一种逃避,我身上没有什么矫情的事,就是这种简单,我在别的任何地方都得不到,它会让你特别地怀念。

后来我每年都会回那家店看一看,它现在已经发展到14家了,当年只是三四家。

那里的人现在跟我就像亲人一样,这么多年过去,代理店长还是那个代理店长,大师傅也没换,他们一如既往地辛苦,也很盼望我每年回去看看他们。

后来就会发现,好像有些东西,无论经过多少年都不会从自己的身体上消失。

就像给你一辆自行车你就会骑,把你丢到水里你就会游,你一回到那家店,我就知道,啤酒盖要扔到哪,开啤酒的起子在第几个抽屉里,这个菜怎么上,是这样一种感觉。

它对我来说变成了一种仪式感。

谢承泽饰演男主角李小李02.处女作问世2016年我随田壮壮老师去跟《相爱相亲》的组,因为我很喜欢张艾嘉老师,当时觉得还会有人这么努力地去讲一个看似平淡的、没有那么迎合市场的故事。

我第一次被剧组里创作电影的氛围所感染,感到肃然起敬,那个感受给了我特别大的鼓舞,也对我自己的电影创作有了很多启示。

当那家店里知道我学了导演,我还说我想拍这里时,他们都很惊奇。

但是从我这个想法表达出来,到拍摄,这又过去很多年,中间有几年他们一见到我就问,你还拍吗?

拍不成了吧?

所以我要先谢谢我的制片人万总(万娟),全程异国拍摄很难的,这对于新导演来说很奢侈。

首先日本的批文很严格,其次室内戏很难拍,空间太小,没有下机器的地方,但我就特别想在那个地方拍。

我们那个店老板也特别好,这家店十几年来永远是风雨无阻,每年只在元月一号歇一天,从没闭过店,结果他为我封了十一二天的店。

当时老板见我带着几十个人的剧组,很惊讶,说你们拍的电影要这么多人的吗?

他会觉得你这次是动真格的了,因为他总说我是这家店的“毕业生”,没想到一个12年前的毕业生会带着一个剧组回到这里拍电影。

店员们一开始对拍电影特别好奇、看到第二天、第三天就不感兴趣了,还问为什么都拍一样的东西。

整部电影全程拍了39天,实现了这个仪式感,很感谢大家。

其实这个故事一开始人物特别多的,人物多的话,它在文字上可能会实现,但是拍起来这种取舍就很难,现在一个角色身上可能都是之前两三个人物的合并,我一直和朋友开玩笑,下次一定拍个只有三个角色的电影。

但很有趣的是,角色最终是靠演员老师来完成的,和文字不一样,有的时候好像比你写的更有意思,更灵。

我习惯用文字记录灵感,我一直只用一个剧本,在上面写上你觉得重要的点,可能某一次围读的时候,谁在那一瞬间,让我突然想到了什么,就赶紧写在上面,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齐溪说看我拿的剧本吓一跳,密密麻麻记满了字。

这是我的方法,我心里会踏实。

不过齐溪在北影节首映现场时说我工作起来很严肃很吓人,她太夸张了哈哈,但后来我发现我们演员都这么说我,我到底做了什么让他们这么觉得,可能是我私底下太温和,所以工作时稍微一严肃就——“他怎么那么凶啊”。

电影第一剪将近四个小时,目前上映版是100多分钟。

老李第一次看完成片的时候,就说我想要的太多,不懂得取舍。

因为都是自己拍的,觉得这个也好,那个也好。

都是肉,不能割。

后来是老李给了一个建议,张艾嘉张姐又给了你一个建议,之后红卫老师再给一个建议,田壮壮老师和万总也给你提了建议……这个过程很痛苦,但我想,前面这么多座大山,我把它们都跨越了,这个片子也许可以见观众了。

其实我自己就是北影节忠实的观众,我每年都会自己抢票,很多片我自己也抢不到,有时候赶上了有主创映后的场,我会认真听一听。

这次轮到我做自己处女作的映后,看到台上怎么坐着这么多人,也不知道大家现场会说些什么,就很紧张,好希望赶紧结束,赶紧回去。

北影节首映后的这几天,我有点像行尸走肉。

以前老看豆瓣,这两天没有怎么看。

不是不敢,而是我需要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去消化它,毕竟电影后续的工作还没有做完,不要因为一个四星五星就特别开心,也不要因为一个一星两星就消沉。

但我一定会特别留意观众的意见,片尾那里的花絮,都是正片放不下剪出来的,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我们去做观众测评时,其中有一个观众写到,看完这个故事我好想再见一见这些人。

那个意见挺打动我的,所以我就想,我有什么办法能够让他们再见到这些角色,那干脆片尾把好看但没放正片的素材放出来。

03.迟来的作者我在电影上是一个晚熟的人,小时候电影对我来说就是让你过过瘾吧,并没有哪个片子让我萌生做导演的种子。

我也很少跟老李去片场,主要是对这个环境实在不了解,就好像那是一个不属于我的世界,完全没有想过拍电影到底是怎么回事,只是觉得大家都好专业。

到了2009年,我本科毕业那年,经济不太景气,日语又成了热门,竞争非常激烈,找的工作不是很顺。

老李看到我吧,总是不太死心,他当时这么说,拍电影这个事情,你能不能去体验一把?

就体验从文字转变成真正的影像的这个过程。

他心里其实一直有这个想法,但从不跟我说。

我觉得是他太热爱电影创作了,他希望我起码对它有个认知,不说非要让我怎么样,你都根本不了解电影,所以他当时让我先去跟一个剧组,如果体验完了不喜欢,就不会再让我做这行,不再提任何关于这方面的事。

回头想想我刚上大学的时候,还是比较自由,就是想考一个我能考上的最好的学校。

老李也没反对,但是可能觉得,也许反正我之后还能考研吧,哈哈。

于是我就跟了一个电视剧的剧组,《和空姐同居的日子》,在深圳,做了三个月的导演助理。

也是在那个时候认识了大姚(姚晨),我们姐弟情就从那里建立的。

一开始的时候,其实没什么事情可做,后来片场分了AB组,B组缺场记和缺执行导演,B组的导演就说,先教我怎么记场记,让我现场喊。

我可能有一点胆怯,但我当时就喊上了,我就知道该跟谁去说什么,老师您好没好,灯光老师好没好,录音老师好没好,其实关于他们到底要做什么,我心里什么都不知道,但我就这么做出来了,我并不是都懂,只是你教给我了工作,我好像就能上手了。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拍夜戏,是一场车戏,半夜三点,所有人都挤在卡车上,收工时路上的灯,天上的星星,周围的人……那一刻,我觉得电影不是单纯的个人创作,它是一个集体创作,我喜欢大家一起朝一个方向努力的感觉。

那一刻让我有了个想法,想去考一考北电。

考研必然是很难的,我补了功课,做了往年的例题,我都还不到自我表达的程度,我对自己的想法是,你得先考上了,才有资格去探索表达这个东西。

巧的是,那一年北电研究生考试可以选英语、日语和俄语,我专业课不如人家,可冥冥之中我日语的成绩帮我提了不少分,最后将将过了总分数线。

然后是面试,面试我的是红卫老师、周新霞老师、壮壮老师等等。

当时他们会问我们一些问题,考察你的观察力,怎么问呢?

他们就说,刚才你身边的考生的问题是什么,他说了一个什么事情,你对此怎么想的。

如果你当时过于紧张,没听其他考生的回答,你就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因为我平时总是告诉自己要尊重别人,所以在场别人说话我一定要认真听,当时就没有太放空自己,我其实也很紧张,正好不如听听别的考生在说什么,分散一下注意力,比方说我当时身旁那个人说了他对建筑的理解,谈了一个北京的建筑。

后来我如愿考上了北电的导演系研究生,班上的同学那肯定都比我厉害,基本都是已经有作品的人再回去进修的。

既然本科四年没学过这些,研究生三年我要尽全力地去把它补回来,我内心就是这种感觉。

那一年也是幸运,以往都是一个老师带几个学生,那年是三个老师共同带我们一个班,每个老师负责一个大块。

红卫老师肯定是剧作,周老师就是剪辑,壮壮老师是导演创作。

他们说什么对我而言都是新鲜的。

后来文牧野拍的“我不是药神”火了,我觉得好像就应该发生,从他的学期作业上就能感受到他对电影的笃定,以及他的专业能力。

一个人的能耐有多大,就能做成多大的事,这是我的真心话。

说回我自己,我可能是一个格局比较小的人,我讲不了极其深刻的故事,但是我会诚实的面对自己,你别有那么大的心思,你先做自己能做到的事,首先是这样的一个出发点。

我也是前些日子突然才明白了,怎么说呢,就是我回看之前研究生时期拍的那几个作业,我发现我每一个作业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情——就是离别。

有一次和万总聊,她说每一个导演都有自己的“母题”很多年,第一部第二部都在拍一个主题。

一开始我有点不以为然,突然有一天晚上,我翻豆瓣,看到我毕业作业《一夜》,那时候太幼稚,拍得也不太好,但我发现原来从那时候起,我就在关注这件事。

我发现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东西是怎么学都学不会的,不只是我,包括周围的人,就比如说离别这个事情——你那么的害怕它,但它又三天两头的出现,逃也逃不掉,只能面对。

我是姥姥带大的,从小就和爸妈是“分离”的,但离别不仅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可能你跟一个环境,跟一个地方,一个空间,都会有这一天的。

我特别念旧,所以我会很怕。

真的是到了30岁的时候,我才觉得我想表达了,应该要去表达。

这个劲头有了,我就在心里默默下了个决心,要拍出自己的第一部长片电影、要努力去做一名真正的导演。

现在似乎做到了,电影终于要见到这个世界,我34岁,4年过去就好像又上了一次大学。

这个过程老实讲挺不容易。

但此刻回想起来,最大的感受还是觉得自己很幸运,应该知足了。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第一导演(ID:diyidy),欢迎关注。

《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短评

好无聊的片 不得不说这男主的皮肤太差了 满脸痘印+暗沉 想要无妆感但也不至于这样吧 上镜完全不好看啊 化妆组是全体罢工了吗? 看张艾嘉跟男主一搭话 瞬间担心山河故人的情节重演

6分钟前
  • 小凡又在chill
  • 较差

5.0。本質上仍是部糖水電影,距離「生活之苦」還有著相當長的距離。與其說是拍出了人際關係的冷漠淡然,不如說是導演尚不具備捏合多條人物線索的能力。

8分钟前
  • Orpheus+
  • 较差

散文式日式电影。淡淡的孤独,平静的温暖。老夫妻那条线让人一瞬间就可以掉眼泪。另外我很喜欢张艾嘉那条线。看完之后我反而觉得《渊野边》这个名字会更好。

12分钟前
  • LLLauwa
  • 还行

这名字取的有点烂交换生一年的流水账

15分钟前
  • 梦中吟
  • 较差

7分。现在的国产电影片名长得和日影一样,其实三至五个字的片名才是最能让人记住的。本片贵在平淡、真实,情感真挚。在异乡的打工人,相互依赖、相互帮助,虽然能给的支持和温暖都不可能太多,但却是孤独的人必不可少的心灵慰籍。一天打三份工,吃临过期的食物,每年只有过年的时候能去娱乐一下,像极了流调里那些普通却坚韧的人。对于很多人来说,活着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故事有许多煽情的点,但导演都没有煽情,因为生活没有给你流眼泪的时间。导演李亘是李雪健的儿子,邱天有点像钟楚曦,张艾嘉比《热带往事》里老了不少。

19分钟前
  • 蒙奇D
  • 还行

2022/03/11,怀着看日式治愈风格电影的期待一个人来看的,看到大约最后五分之一无趣到开始玩手机(即使看某些院线尴尬喜剧片我都不会中途玩手机)。在套路和意料之中的剧情下,不能渲染出一点共情,实在就让人看不下去,可能这是年轻导演结合个人经历幻想出的一段感慨吧,可惜太浮浅了,还有些个不走心的说教。各种人物关系表达得清楚,但是没有任何一个片段够打动人。

22分钟前
  • bingo羽
  • 较差

吃过期食物,吃客人退掉的食物,用打折券吃最便宜的面和饭,可是已经很满足了。似乎永远在打工,在餐厅、超市、KTV、酒吧,打工能让人忘掉饥饿。除了轰隆隆的电车,这里与东京并没有什么关联。身处异乡也不过是想找个亲人一起活,在哪里不是活?如果找不到就人间蒸发,再也不让人记挂。

26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2022.3.11百老汇映后:李亘、牛超、邱天 & 2022.4.5深影映后:李亘)选角略拯救了剧本,谢承泽的邻家可爱感使得男主不让人讨厌,牛超好帅,齐溪宋宁峰本来就是一对(过去时)。班底很强大,兜着底呢,甚至还有张艾嘉的客串。

28分钟前
  • 地铁姑娘札姬
  • 还行

交换生在日本一年的见闻,散落的故事线索拼成一副群像——从中华料理店后厨到寄宿的家中,从吃过期食物的小哥到一抽屉磁带的老师,还有用优惠券的老人,他们的故事林林总总,遍布的乡愁和自我身份的认定,还有如浮萍一般漂泊又相濡以沫的内心。#电影种草官# #影迷嘉年华# 其实电影的构型类似公路电影,人生何尝不是一段旅途,这些人以后很可能不会出现在主角的世界中,但他们的故事却永留心中。电影的故事性一般,叙事也波澜不惊,但观感让人挺舒服的,如一股味苦回甘的清茶。邱天真美啊。

31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叙事太散了 感觉是把很多真实感受的碎片生硬地拼在了一起 人物也比较扁平 日剧感重

33分钟前
  • 一桶猫
  • 较差

真诚且温暖,但每个人的故事都没能展开。齐溪和宋宁峰之间的氛围充满了嫌弃厌烦与怨恨,一查发现开机时刚离婚。

37分钟前
  • ibelieve
  • 还行

淡然的處理有時是好事,有時則不然。本片屬於後者。

38分钟前
  • 過客
  • 还行

和去年同一时间看的《又见奈良》一样是发生在日本的故事,和《奈良》有一条明晰的“寻亲”主线不同,电影更偏重刻画海外游子琐碎的工作,生活的日常。以“留”和“去”做人物动线,交织进行,“鱼”作为电影的主要意象,也赋予了较多的意义。配乐,镜头质感都非常好,年轻演员演技虽然生涩,群像的刻画依然很生动。张艾嘉和男主角的戏份非常有化学反应,喜欢她在阳光下跳舞的镜头。感谢这部电影,收获了春天的第一份感动和温暖。#2022院线12,评分:7.5/10。

42分钟前
  • 一杯柠檬茶
  • 推荐

青葱影展9.22,李雪健老师儿子处女作,讲的是他自己亲自留学的经历,影片就是一出腼腆木讷赴日留学生交换一年的见闻群像戏,像生活散文如涓涓细流平平淡淡,有思乡,有对异国他乡的迷茫,有认命又有对生活生命的对抗,也有终将离别的感伤,真实故事谁都有,我也留学过一年,最终如果拍成电影变成流水账就还有进步空间,票房也印证了这一点。不过邱天灵性十足,齐溪太自然流畅的演技还是印象深刻。

45分钟前
  • 万乐
  • 较差

这是一个啥啥啥,除了导演,一大堆电影工作者来捧这个导演,这故事讲的啥,啰哩啰嗦,絮絮叨叨,不是所有磨磨叽叽都是杨德昌是枝裕和,皮毛也没学好,不过导演老爸还是让人敬畏,我觉得导演学写剧本吧,或者先学会讲故事……

48分钟前
  • director
  • 较差

离别

50分钟前
  • 漆雕温度+
  • 较差

《渊野边》(有老乡的地方,就是故乡)有爱情的女人,就是春天。

53分钟前
  • 炳叔
  • 还行

一個如《陪安東尼度過漫長歲月》般的故事,卻沒有犯前者的錯,把矯情丟到一遍,言辭質樸、情感真摯地寫一首情詩,送給每一位平凡人。當第一次看到鯉魚出現時,理所當然的想,那是男孩成長的象征,然而,之後才發現象征的不止於此,如魚得水的小溫存,如魚失水的孤獨感,在那一個小小的南國亭裡,每一條魚都在各自逆流而上,卻又不得不面對離別。電影外,齊溪和宋寧峰離婚了,電影裡,兩個人的角色看起來還有破鏡重圓的可能,那也挺好。

55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推荐

给我感觉像很久以前看的The Station Agent,温暖又含蓄。原先的名字《渊野边》挺好,现片名太拉了,还是个病句(当然我理解是为了票房为了吸引人去看但这名字像不像那种年年假期档上映的低分狗血做作疼痛青春片你就说说)。

56分钟前
  • 子酉
  • 推荐

不知道到底讲了什么故事,不过我也想去做一年的交换生,年年做

58分钟前
  • 勾勾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