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真的吗?
至少我希望是的。
没人把我们想成是不谙世事的孩子,是那些沉溺在童话世界里,相信王子的吻可以唤醒沉睡百年公主,相信南瓜可以变成漂亮的马车,相信破草鞋可以变成水晶鞋,相信有三只眼的小女孩将树上的苹果变成金银,相信在深蓝色的海水泡沫下藏着一颗孤寂却完整的心。
我们不相信这是真的。
就像我们也不相信初次见面的那场对白——“赌还是不赌”——“我赌”,竟会伴随着他们的一生。
这是个玩笑吗?
还是誓言和承诺?
不管维系着他们24年的交往的是什么,这不就是他们爱的形式吗?
我们可以相信耳鬓厮磨的低语,可以相信玫瑰里潜藏的深意,可以相信忠贞不渝的坚定,可以相信相伴着老去的婚姻,可以相信默默守护着爱的人一辈子不变的喃喃的深意,为什么就不能相信想当布丁蛋糕的苏菲和朱利安在十年之后差点就掉下来的眼泪。
我相信。
所以原谅我偶尔的矫情,在看的时候留下的眼泪,为我自己,为了我所看不到的那些美好,为了他极力想要破坏而我不断不断的要坚持的那些美好,为了也曾单方面的和某个人打赌,用我投入的爱去赌。
爱我,你敢吗?
他不敢,所以我是要输的。
就像在医院里,她要和他打赌,可是他不来,她只能黯然离开。
“没错是我先开始,但你没有跟上。
”不再是玩玩而已了,不再是维系在那个玩具上的赌博,她已经先他感觉到了爱。
什么都敢做的她,在上课时肆无忌惮的开口说粗话(老二,打炮,睾丸,阴茎),在朱利安的母亲的墓园唱歌,用拳头打体育老师的脸,也敢去爱。
吃醋,赌气,然后忍不住又去图书馆找他和好,要他说“我爱你”。
可是他不明白。
四年之后,在婚礼上,他也不懂得说“不”。
他感觉不到她的心,她的痛苦,她的等待。
在铁路边上坐着的他,看到火车来了手足无措的时候,还是没能明白。
“你下地狱吧。
”“好啊,不过你要陪我。
……十年之内我们不要见面,赌。
”十年之后,在他的结婚纪念日那天,他才终于明白。
原来这么些年来,他缺少的只是她而已。
他缺少的只是爱而已。
再见时相视而笑的1分钟,我是边笑边哭。
“好长的十年。
”煎熬过去了,他来了,我们都长大了,我们都知道该珍惜对方,永远在一起。
我们要赌一辈子都在一起。
“我赌。
”“我赌。
”我只和你赌。
水泥没过激情拥吻的朱力安和苏菲,突如其来的结局让我泣不成声就和几年前看失乐园时一模一样。
我边抽泣边疑惑:这算殉情么?
他俩不是梁山伯和祝英台那样的贞男烈女,不像罗密欧与茱莉叶般衰神附体,更没有久木和凛子的无奈绝望。
看着这对坏蛋一脸幸福的坏笑,不禁让人猜测,这难道又是cap ou pas cap的游戏么?
还好,那个倾斜的凝固在水泥表面的铁盒子告诉我,他们终于能够腾出紧抓邪恶的铁盒子的双手去互相拥抱,他们终于不再用残忍作为爱情的表达方式,扔掉铁盒子的霎那,恶毒的游戏结束了,附在王子与公主身上的咒语解除了,虽然他们不能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但幸福的死在一起也不错,他们一样能在天堂重复生前的疯狂。
连上帝都对他们的恶作剧和出轨视而不见,对他们微笑赐他们光圈与翅膀,让我们不得不怀疑爱情是大麻,上帝也爱抽,所以才对死于爱情的坏蛋格外宽容。
我好生羡慕这对坏蛋,像这样用死亡凝固极端疯狂的爱欲情仇的场景曾多次以出现在我的幻想之中,不过一旦清醒便意识到人生不是电影,现实中的我是多么惜命。
cap ou pas cap?
我不敢赌。
似乎疯狂而又浪漫的爱情是为法国电影专属的奢侈品,任何的东施效颦都来得肤浅可笑。
《两小无猜》就像是狡黠的苏菲在一旁取笑你昏庸无趣的现实生活所喃喃自语编织出来的梦幻故事。
爱情在现实的琐碎中被击破,无力地丧失华丽的外衣,生活中没有了游戏的快感与放肆,爱情也就没有了激情作养分,只能慢慢枯死。
所以这个故事亦幻亦真地讲述,因为怕爱情一旦曝光在逻辑的现实里便不再绚烂。
《两小无猜》用油画般的色彩讲述放肆欢乐的童年,用不偏不倚的现实色彩描述恋人分离残酷的无趣。
可惜的是,我们都不能一直活在玫瑰色的童年里,面对现实是脱离游戏的第一步。
电影中的苏菲和朱利安都摆脱不了纯真年代里的纯真爱情,我想他们不敢跳脱出游戏的伪装,是因为知道走进现实也就面临着要考虑将来生活中乏味的种种吧。
所以maybe,他们的爱情也注定只能用这种虚幻来表现。
可能恋爱中的人会互相伤害,只是希望对方的铭记。
对于朱利安的伤害,苏菲用了十年的时间去原谅。
但是我始终不能理解。
苏菲是勇敢的,过了四年,她勇敢地带着信物跑到他的婚礼上去捍卫她的爱情,她没有任何重要的筹码去把这个她一直深爱的男人带回自己的身边,有的只是那个约定的游戏,那个维系着他们微妙的感情的简单游戏。
而面对苏菲的热情与勇敢,朱利安却变成了懦夫。
请允许我的思维脱线,我想起了八竿子打不着的金庸武侠小说,好像叫什么来着,《倚天剑与屠龙刀》。
原谅我的庸俗,我想起了那个像苏菲一样狂放不羁的赵敏,还有那个婚礼上即将与周海若结婚的张无忌。
赵敏拯救了他拯救了他无趣的婚姻生活,只不过金庸笔下张无忌无疑是窃喜着的,他和朱利安一样也是懦夫,不过不同的是他开心地接受了江湖武侠的浪漫爱情。
真是中西方文化的巧妙交汇。
我的思维被常规的浪漫爱情套路困住,不理解朱利安想要走入现实成长的心情。
他这种心情,使他残酷地看着火车逐渐向苏菲靠近。
如果成长就是衍生顾虑,顾虑衍生懦弱衍生庸庸碌碌衍生得过且过......那么是的,成长意味着无数的选择与放弃。
而《两小无猜》的爱情,注定着在现实与成长中见光死。
所以童话中的苏菲和朱利安只能混凝土中定格他们的拥吻。
转载自时光网
我成长的地方录取分数线极低教育水平却又很高,因而挤满了拿擦破皮当军功章的中二。
我们对人性和社会一无所知,根本搞不清二本三本不上大学究竟是怎么回事,以致眼界狭窄、心胸狭隘——比如高中时,我与友人曾对某篇知音体文章大肆嘲讽:“我的青梅竹马在大学里。
啊,大学!
那是个怎样的圣地啊……”其实这就是《两小无猜》的故事。
索菲是波兰移民(相当于进城农民工),住贫民窟,常年受到种族歧视,自家门上被法国人涂了脏话;朱利安则是大城市中产阶级。
小学时在校车上,全班只有朱利安没欺负索菲;高中时索菲追去朱利安家里,他的父亲在甩给了她几张钞票后把她轰了出去;成年后二人重遇,当女招待索菲表示男友叫“谢尔盖·尼莫夫·尼莫夫维奇”时,工程师朱利安不假思索地接道:“你怎么找了个名字这么长的?
”你可以对政治、地缘、宗教一无所知,却不可能不在潜移默化间受到它们的影响,因为“成长”是支残暴的笔,能将你这一张白纸涂得面目狰狞。
朱利安站在成人世界的大门前久久徘徊,激烈挣扎了一番后还是将索菲放弃,这是因为他错误地以为社会偏见迟早也会吸收了自己。
随后他每年休五周假每季度做八次爱,循规蹈矩地丧气,按部就班地窒息;由于父亲曾在他的婚礼上向前来搅局的索菲大发雷霆,他在十年不见索菲的同时亦十年不见父亲,借助迁怒将与过去有关的一切埋葬了个彻底。
但真正的过去怎么可能过去呢?
青梅竹马的相伴起始于无所谓性的年龄,以“伊甸园”段落标志了性别意识的觉醒,而后她面对他掀起裙子,为了拥吻爬上车顶。
这是一个普遍的困境:少年和少女为了彼此流血流泪、濒临上吊,最后她成为了一直想拨通却始终没勇气的号码,他沦为了征婚启事上冷冰冰的条件。
可是朱利安与索菲的羁绊太过强烈,它胜过麻醉剂、可卡因、LSD、性、口交与淫乱party,甚至胜过自由、胜过生命,这就促成了他们的幸与不幸。
这是两颗孤独的魂灵。
索菲的家长对她不管不问,任由她在朱利安家一睡十年;朱利安幼年丧母,与父亲间则始终无法交流。
小学时索菲在他母亲的葬礼上放声高唱,这象征着她就此接替了他的母亲。
战争小说里反复写士兵死前不停喊“妈妈”,因为母亲是他与世界之间的纽带,无论他们之间曾因琐事发生过再多摩擦,也无法割舍这层强劲的联系。
没有纽带意味着眼前是空白心中是黑洞,再贪婪的攫取也无法将这巨大的孤独填补;而索菲与朱利安竭力争取才获得了彼此,这段感情的纯度之高、烈度之猛,令朱利安的父亲也无法插足。
这个思路似可用于解读父亲的种种诡异行径:他允许少女索菲在家中一睡十年(从中可以窥见他对儿子真诚的关心),却不允许二人在成年后继续见面——我的猜测是,既然家庭的维系本需刚柔并济,那么丧母之痛大概令这对父子笼罩于“幸存者负疚”,调和缺失之下他们刚对刚、硬碰硬,本不存在的矛盾渐渐成型。
所以父亲之所以会对朱利安高喊“你要索菲还是要我”,乃是嫉妒在压抑多年后的一朝爆发:他没能在儿子的世界里占据哪怕一寸之地。
伤害源于在乎,爱与恨本系双生。
《两小无猜》妙就妙在,它以“敢不敢”编织了一张纠结的巨网,将一切人类情感收入囊中,以两个人的相爱相杀,表现了法国人对移民的复杂心态、现在与过去的紧密交织以及因无法面对自我而铸就的进退两难——倘若将之视作一种比拟而不以现实主义的眼光去批判,这个游戏也就无所谓“变态”。
影片的浪漫之处,恰恰在于它将“对抗”演绎到了极致:“敢不敢”是索菲与朱利安爱的形式,相杀是心理上的激烈交合,平淡的生活杀人于无形,毁灭性的激情绵延一生。
爱能带来安全感和快感,一般意义上的正常人一般躲在安全感中悄悄念叨,“我只是不够勇敢……”——可是于自幼就浸透于极端体验的两位主角而言,快感即是安全感,鉴于快感的极值早已牢牢拴在彼此身上,所以此后为寻求快感付出的一切,都不过是在寻求对最初巅峰体验的反复重现。
爱在很大程度上事关征服,所以我可以向任何人低头但就是不能向你认输,极致的挑逗即是战斗,势均力敌才配短兵相接——这种级别的刺激,朱利安那个大家闺秀的妻子给不了,甚至连索菲的尼莫夫维奇都给不了。
朱利安想当“暴君”,想打开后备箱拖出尸体再将尸体吊上路灯,但现实中的他只是一介工程师,点头哈腰、茫然赔笑,仿佛猛虎身罹抑郁症,优越感只剩“我比索菲过得好,假求婚那一局是我大胜”。
工程师在大风中唯唯诺诺地追图纸,一直追到了巨型广告牌下,广告牌上闪烁着世界级球星、国家级英雄——索菲的老公。
下一个镜头切到了索菲富丽堂皇的家里,她直白地对金牌制片人说:“你给我老公拍的这片,真他妈难看。
”朱利安就此输了,这就是为什么接下来即使粉身碎骨,他也要赢一个赌。
你问我,我敢不敢像这样激烈地伤害你?
我敢。
我不仅敢伤害你,还敢与你十年不见。
我只是不敢让你知道这十年来我每天都在想念你。
当一个人以十年为单位从你生命中过境,其间的十年反而会沦为为开启下一次重逢而进行的能量积蓄。
你会在看到疑似她的名字时一跃而起,在偶遇恍如他的背影时瞬间逃离;朱利安每天思考是否要抹去索菲的存在,激烈到要将之幻想成在铁轨上的生死相搏,高傲地对着她也是对着自己大喊“你下地狱去吧!
” 变态吗?
确实如此,只是尽管电影讲述了他们同等程度的相互思念,他们本人却并不确定对方是不是在思念着自己,因此思念愈深则折磨愈重:害怕我对你的思念不能被平等地对应回来,害怕我对你的思念摧毁掉现在我所拥有的一切……就这样,它几乎成为了发展心理学的范例:两小无猜是人生的原点与原典,它是如此地庄重、盛大、不可撼动,以致无论“成年”究竟在他们各自的世界中造成了怎样天翻地覆的巨变,对方都是当年一起折磨老师的搭档,相处模式亦永久地停留在了孩子气的争强好胜之中。
因此在片尾,二人在朱利安的工地里共埋水泥地后,糖果般的画面转为黑白,这个片段似在传达“假如他们把失去的机会都抓住,就能快快乐乐地白头偕老。
”但他们白头偕老的形式,仍是一起像儿时那样对着字母表念叨污言秽语。
我想,电影的本意或许是用黑白段落教育观众珍重所爱、莫留遗憾;不过现实中,并不存在这么理想化的时空。
一位年轻长辈如此同我论这个话题:“拉扯了非常多年,和她说话变得越来越难受,最后只能不说了……就当什么都没发生过。
”这种不刺激的结局,大概未必比更封水泥更好,但它充分降低了打击力度。
我们都和朱利安一样,被精神、物质、现实与野心等各种因素牵扯着,努力想在一团乱麻中取得平衡,身心疲惫、小心翼翼,因变数太多而身不由己。
从这个层面上看,对影片的如潮恶评才是真正的教育:激情虽好,不足以超越责任;不能跟随你的就必须要抛弃,斩断回忆才能前进,成熟的人应该有能力为了更大的爱去忘却过去,好好珍惜他的大家闺秀,她的尼莫夫维奇。
或许真的有个人会以十年为单位从你生命中过境,但你的大部分人生与其毫无干系。
纠结于此毫无意义,努力地进入新阶段才有可能发掘更好的体验。
越是黑洞般的过去,就越应当止步于凭吊:在其他因素真的无所谓的时期,我们曾经有胆量一起去做了那么多那么多疯狂的事情。
我对你的执念太深,你的一举一动都让我伤神。
当伤害的成分超过了温暖,爱或许也真的不能再被称为爱了吧。
THE END PS,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继续阅读柴斯卡的影评合辑https://read.douban.com/ebook/8803576/
如果评选影史上的十大经典死法,《两小无猜》中缠斗一生的两个人相拥凝固在水泥里的死法一定会入选的。
看的时候我完全震惊了。
当然,更令人震惊的是,拍出过这么牛掰的电影的导演Yann Samuell,迄今只拍过两部电影,另一部极度低端和无趣,就是美国版的《我的野蛮女友》。
1.我喜欢玩骨牌;大富翁只有当银行才好玩;弹珠我超级喜欢,而且每次都会赢;跳鹅棋实在够蠢的;西洋棋和俄罗斯方块更逊;我对猜谜也没兴趣;骰子、纸牌、跳房子还算好玩;抓人和跳马游戏嘛,勉强接受;可是有一种游戏千万不要玩,绝对不要玩,就算最好的朋友求你也不行,那就是把自己埋在水泥里。
2.朋友就像眼镜一样,让人看起来聪明,却容易刮伤,而且令人伤神。
幸好有时候会碰到好眼镜,像我,我就有苏菲!
3.上帝:从现在起,向伊甸园说再见。
你,小女生,你将忍受生产、穿高跟鞋、节食与除毛之苦,还有拉皮。
而且,你得做饭!
你呢,小男生,我把最惨的都留给你,酷刑、瘟疫、恐龙、火山、核战、印地安大屠杀、洗衣机噪音、油轮沉没和灾难,尤其是,生病的漂亮妈妈。
4.苏菲:你长大以后要做什么?
于连:暴君。
苏菲:暴君……统治一群顺从的子民?
于连:那当然。
还有后宫奴隶和每周四酷刑。
苏菲:酷!
于连:你呢?
苏菲:我……不好意思说……于连:快说啊。
苏菲:不要,你会笑我的。
于连:我已经说了,该你说。
苏菲:我想当布丁蛋糕,杏桃口味或原味的,热热的摆在糕饼店橱窗里。
于连:布丁蛋糕?
不错嘛,布丁蛋糕。
简直太棒了!
5.小时候做这种事是调皮,长大以后就叫变态。
你知道什么叫变态吗?
这是品味问题,像中国菜,有人爱有人嫌,但身为中国人就别无选择。
6.你的鞋配上烫过的长裤看起来好俗气,碍眼到我都无法专心听你说话。
7.于连:这几年我有句话想告诉你。
苏菲:告诉我什么?
于连:关于我的。
苏菲:你?
你向来只谈你自己。
于连:那就……谈我的感情吧。
苏菲,我谈恋爱了。
苏菲:你谈恋爱了?
突然间?
于连:不是突然间,好几年了。
我沉默了好几年,现在我想结婚。
你答应吗?
苏菲:你问我什么?
答不答应?
你……你真的想结婚?
于连:我结婚需要你。
苏菲:那倒是,一个人结不成婚。
于连:(拿出戒指,深情地)你帮我保管到婚礼那天。
苏菲:这个……于连:你答应了?
(苏菲点头)于连:(兴奋地)她答应了 !
她答应了 !
太棒了!
我要你当我的证婚人,苏菲,谢谢!
(牵着一个姑娘的手走过来)这是我的未婚妻,她叫克莉丝,很美吧?
苏菲:(震惊而尴尬)不会吧!
于连:她穿着跟你四年前一样的衣服,是我送给她的。
你还记得吗?
那天你说我永远无法伤害你,我可以!
8.这就是35岁的我,什么都有。
1个老婆2个孩子3个挚友,4份贷款5星期年假,6年没换工作,7套高传真音响,8星期做爱一次,9圈绕地球的不环保垃圾,10年没见过我父亲。
够幸福吧?
终于成了梦寐以求的暴君。
我有可以开到210公里的引擎,却开在限速60公里的路上,这就是长大成人。
9.这十年来我提心吊胆,就像小狗在地毯上撒尿,等着主人发现被处罚。
星期一晚上,主人赏了它一巴掌,让它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10.要命的苏菲,游戏又开始了。
这种纯粹狂野的火山爆发,比什么感觉都赞!
连嗑药都比不上。
它胜过海洛因、大麻,胜过迷幻药、摇头丸、快乐丸,胜过打炮、口交、自慰、3P,胜过花生巧克力、香蕉奶昔,胜过星际大战三部曲,胜过全套木偶秀、2001完结篇,胜过扭屁股的世界名模玛里琳,胜过披头四和韩翠斯的音乐,胜过登陆月球和圣诞老人,胜过比尔盖茨的财富,胜过达赖喇嘛念经和乞丐复活,胜过伍兹塔克和摇头派对,胜过萨德和蓝波的堕落,胜过自由 !
胜过生命!
11.(活埋在水泥深处)想赢这场游戏,只要有漂亮盒子和漂亮女生就可以了。
于连:有些事真想和你赌,但你从来不提。
苏菲:比如?
于连:生吞蚂蚁、侮辱就业中心门口的失业者,还有,疯狂地爱着你……就这样,我们赢得了这场赌局,永远在一起幸福快乐。
在水泥底下,我们终于可以共享童年的梦,和无止境的爱情美梦。
从2004年7月到今天,我一直都坚信她会红,Marion Cotillard,我甚至叫不圆她的名字。
她的眼神流露出着某种花朵的气质,尤其是在她却抬眼望着镜头的时候。
正好她也与关于这种花朵的一首歌有着不解之缘,歌叫什么来着?
哦!
La Vie en Rose。
2004年7月我在家里看了"Jeux d’enfants" ,相比起最为人知晓的翻译《两小无猜》我更习惯叫这部电影《儿童游戏》,这是04年“法国表情”影展给电影的译名,在娱乐新闻的快速播报的中我记住了天空中飞翔的孩子和雨中的红裙。
2004年我20岁,花了3个月的时间在碟店蹲点等碟,我很有幸的能够在电影展过后2个月时拿到这张碟片。
《两小无猜》现在成为多少人心中的经典不用我统计了,而在2004年时,在大众媒介的口中《两小无猜》只不过是一部《天使艾米莉》的跟风电影,不太知名的演员,第一次拍电影的导演,但也就是这部电影让我连看了两遍,晚上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觉,之后我写了我人生中第一篇影评,写的生涩无比,但我还是乐不可支的放在旧的blog里。
一年之后一个女孩回复我:“Sophie就是典型的法国女人”,我不知道典型的法国女人是什么样子,但是我知道Sophie在她最为珍视的感情破裂之后没有酗酒、没有吸毒、没有乱交、没有自残(我平时看的这都啥玩意啊?
),而是回家花了十年的时间把她的傻大个男朋友调教成法国第一球星(齐达内?
),十年后她在夜色中穿着红色的裙子对着Julian嫣然一笑,我不得不承认这女人就是一朵天生的野玫瑰。
我曾经多么希望片尾亲吻的老人是那对在婚宴桌下互相看私处的小恶魔,但现在我情愿他们是被混凝土封在那一寸见方的空间里,因为现在想来这两人的故事压根是这个凡俗世间无法承受的。
04年的Marion Cotillard头发蓬卷,有着珊瑚色的嘴唇与脸颊,完全不是我概念中的法国女人!
在我的脑袋里典型的法国女人应该苍白、清冷、荒乱、瘦削的,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Sophie不是,她甚至有一点儿胖,我曾经觉得她很像盛年时期的Angelina Jolie,只不过少了份生猛多了份甜美。
Marion的甜美是桔子汁般沁人的清新,就像她在奥斯卡那口法式英语,无端的让人舒服。
我从不记她的中文译名,她的长串的名字我可以很轻易的从《看电影》的豆腐块方格里面抠出来,如同Guillaume Canet。
但只有《漫长婚约》,一开始我真的不知道她有份出演。
我和小R挤在宿舍那台巴掌(真的是巴掌)大的小黑白电视前看碟时,我几乎快要睡着了!
直到那个镜头扫过那个冷艳的妓女。
那一瞬间其实我不太确定Jean-Pierre Jeunet会搞一个两代“爱美丽”大乱斗,但他确实就这么做了,从这点来说他真是个怪人。
Marion的脸色苍白(因为是黑白电视),妆容艳丽,一看就知道是擅风情,秉月貌的尤物,电影一半不到她就死了,作为一个想为爱人复仇的女人,一般的出路就是死;作为一个女配角她不死,将置女主角于何地?
那年的恺撒奖,她凭借着这半小时不到的戏份轻松的从《漫长婚约》云集的大牌中突围而出拿到了最佳女配角,看到报道时心里为她欢呼起来,这才是真正力透纸背的表演!
在Jean-Pierre Jeunet的电影中抢Audrey Tautou的戏,这就是实力。
之后她也算是红了吧,但还是没多少人知道她。
看电影还是用少的可怜的篇幅介绍她,介绍她新片是也一定会说一句恺撒最佳女配角。
其实她得不得奖我都一样喜欢她,但这个世界毕竟是现实的,所以我一直盼着她能红。
这样的心态就好似买了原始股,从心底盼望它泛红涨停。
中间的时间拉的很长,我看了好几次《终极杀阵》,我看着她穿着黑色Bra对着戛纳影帝以及影帝带回来的母子说:“你要给我说她是川岛芳子吗?
(港译)”狂笑,我始终叫她Sophie,经常听OST的13曲,认真地告诉别人La Vie en Rose不是出自《天下无贼》(更不是那个可怕的韩国电视剧!
)。
我没有再看过《两小无猜》,总觉得没有做好重看的准备。
我知道Guillaume Canet结婚了,妻子是特洛伊的海伦,我没指望过电影中的两人会有什么戏外故事,但我看着Guillaume Canet与娇妻的照片心里面还是会微微的发酸。
而Marion Cotillard此时与角斗士在斯科特发昏的电影里谈了场恋爱,这个我没看,我有够不喜欢罗素克劳。
在网上很轻易就能看到中国明星今天在哪放了个屁,却不能看到外国演员最近参演了什么新电影(好莱坞2000万俱乐部例外。
)我不是崇洋媚外,我只是视觉疲劳。
2007年初,我捧着罢买N个月了的《看电影》从页缝里看到了Marion Cotillard的身影,她的电影叫《玫瑰人生》,她的角色叫Edith Piaf。
我当时就从床上翻了起来,Sophie演Edith Piaf,这是神迹还是我和导演心有灵犀啊?
(现在来看这就是神迹!
)连《看电影》这种唯大牌是从的马屁杂志都很明显的对她的表演给出了好评,当然在最佳女演员这个位置上《看电影》更多的好评给了余男,《图雅的婚事》我没看,不好评价。
但这届在最佳女主角的评判上显然是有失公平的,用比较中国的说法就是被HX掉了。
事后,看八卦新闻说导演Olivier Dahan安慰Marion Cotillard说“亲爱的,你一定会成功的”,现在看来这不是八卦,从Marion Cotillard每次获奖时必说的“Olivier,Thank you so much”可以印证得出。
这个世界其实是公平的,《玫瑰人生》在柏林马失前蹄后开始在各大电影节上大打翻身战,Marion Cotillard更是拿奖到手软,豆瓣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推荐或讨论《两小无猜》,我经常可以看见那张红蓝相间的海报,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这句话真的很对。
本届奥斯卡,我一直没有关注过。
且不说强大的编剧罢工,就《老无所依》那见人杀人见鬼杀鬼的架势,都让这次的角逐没什么看头,以至于我在播出前连哪些人提名了都没弄清楚。
当我百无聊赖的刷着百度新闻看到获奖讯息时,我的震惊与Marion Cotillard本人估计没多大差别。
这种震惊不是来自对她演技的轻视,只是我到现在还记得当年Imelda Staunton凭《维拉.德维克》横扫天下时,人家老太太参加奥斯卡,在场外时说的那句:“我得不了的,我就是来看看。
”所以当英文都讲不太圆的Marion Cotillard获奖时,我确实很惊讶(当时我还不知道她也被提名了)!
况且台下还坐着奥斯卡亏欠10年的无冕影后Cate Blanchett,我当即对着电脑老泪纵横。
晚上看现场时哭了两次(别给我说奥黛丽赫本,卓别林出来的那段,你没哭)!
惠克特读出她名时,那一瞬间镜头里的她斜坐着的宛如一条美人鱼,当她真诚的说着“It is ture, there is so angels in this city”因为紧张而反复说着“Thank you so much”时,半买半送好多年的奥斯卡终于在这个浮华盛宴上给了我一个最真切的惊喜,当然这次我又哭了OTZ。
静下来想,很多事情真的是很奇妙,Marion Cotillard身上的有三个标签:被唤作“天使爱美丽第二”的《两小无猜》、正牌Jean-Pierre Jeunet的电影《漫长婚约》、以及La Vie en Rose原唱者的传记电影《玫瑰人生》。
后两者就像是从《两小无猜》中延伸出来的两条线,而这两条延伸之线均使Marion Cotillard达到了个人演艺事业的高峰,这不是意外,这是机缘。
顺便一说,Guillaume Canet已经离婚了,而他现在的约会对象正是Marion Cotillard。
电影真的圆满了。
小天:今天是你的生日,给你打通电话之前,我们有很久很久没有通话了,久的我都忘记了具体的时间,大概有1年了吧。
挂断电话,我一直在想我们之间,和电影《两小无猜》如出一辙。
两个小孩子玩一个敢不敢的游戏,一个人抛出问题,另一个人必须说敢。
于是,他们用人生的20年玩了无数个游戏,包括突然的结婚,突然的悔婚,直到最后一个问题:如果你死了,敢不敢爱我?
他们什么都敢,除了承认彼此相爱。
我们又何尝不是呢。
要经历多少次的磨砺,才有资格谈论今天的话题?
我并没有时时想起你,在任何时候也没有想过主动和你挂电话,而因为你对我的了解,当然知道我挂电话给你的心境跟原因。
我们太过于默契,以至于我执拗的问你早就知道答案的问题,你也毫不留情的拆穿我的目的。
你知道,那么多年来,我敢作敢为任何事情,而今夜,此刻,我才突然明白对你的一切忽而不见,是我不敢轻易打破这些年来的默契跟格局。
是的,我们都在经历了真正的爱和恨之后成熟了,或许这就是成人礼,它在我们一颗心千疮百孔之后,终于逼迫我们站在成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于是你问我敢不敢用3年的时间等待一个小男孩长大,因为他很爱我而我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你说这很值得。
其实我每天睡不着,同样在想这个问题。
当你把我一直不敢回答的问题抛给我的时候,我的回答就只能有一个——敢。
于是,当你真正成熟,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敢,并不是因为勇敢,而是因为责任和担当。
我知道,今天以后,我们不会再纠缠于我问你的蠢问题,你也不会再蠢蠢的说那些无边无际的话,我们的青春,都已过去。
我知道,我们彼此20年走过的人生,就此错过了交集,曾经离的那么近,也曾经辗转在不同的城市为了越来越远, 人生的轨迹,终究把我们抛向各一边。
我会好好的,你放心。
生日快乐。
有生的日子里,一定要天天快乐。
电影简述的是男女主从小到大在玩的一个游戏—敢不敢那个摩天轮的铁盒子是小时候男主妈妈送给他,不就妈妈就去世了
男主爸爸为了男主能够适应没有妈妈的生活,然后邀请女主和男主一起睡(睡一张床)这一睡就是十年女主在早上要去考数学,他们两玩了敢不敢游戏,女主要求女主将内衣外穿,女主要求男主去要一个陌生女孩子的项链,女主间接性向男主表白 男主以为他们还是在打赌……一年后,女主想要和男主表白,但男主答应了他爸爸……不久男主和一个女孩子要结婚了,男主游戏弄女主,让女主误以为那个人是自己,女主为了报复,将小时候两人的赌约拿出来(在结婚那天说不愿意),男主没有,但女主却说男主是受不了自己人性的谴责才和女孩结婚的……十年以后,男女主在相遇但彼此都有了自己的家庭最后男女主一起埋在水泥地里
和女友异地,只能语音。
于是我们一边语音一边看豆瓣,一边语音一边看电视剧,一边语音一边看电影,甚至一边语音一边谈人生谈理想。
后来我们发现,光语音可是挺无聊的。
我们甚至还推论,以后俩人一起生活可能也没什么意思...然后我们看了两小无猜,开了眼界了。
看看人家,真会玩啊,硬是把杯具玩成洗具,把无聊生活玩成精彩电影,让世界人民跟着一起乐呵。
但是直到最后他们一起进水泥柱玩不朽,我也没看出俩人之间有爱出来。
是游戏让生活精彩了,而不是爱。
哪个段子是爱,谁给解释解释。
有人说了,人俩都犯错误,都家庭不和了,最后都殉情了,生命因你而不同,还不爱?
我觉着,能有影响我们行为的事挺多的,不该把爱当成万能的,也不该把万能的都当成爱。
再遇见你,这比什么都好。
好过麻醉药,可卡因,海洛因,大麻,印度大麻,迷幻剂,好过sex,好过花生上的黄油,好过卢克预言,2001年的大灾难,玛丽莲·斯特劳菲特的舞蹈,好过劳拉·克劳馥;好过吉米·亨德里克斯,阿姆斯特朗,好过圣诞老人的礼物,好过比尔·盖茨,达赖喇嘛,好过帕梅拉·安德森唇边的胶原质,好过兰波·莫里森的迷药,好过自由,好过生活 ……” 我要跟你在一起。
不管过了多少年,遇到多少人,经历多少事。
有些事情我是敢做的就算我没有说出来。
比如?
吃蚂蚁。
骂法国就业局里那些失业的人。
以及,像疯子一样爱着你。
极致的浪漫是以不负责任为前提的。
死亡是一种逃避。
只有死亡,可以让我们忘记责任,忘记伤害,忘记世上所有的其它,除了你,除了多少年前那张晶莹的面庞,岁月更迭中未曾磨损的记忆。
看完之后开始怀疑自己有没有好好谈过恋爱...法国人对爱情的理解太超前,我这种生在传统东方家庭的人理解不了...
我也想问你:敢不敢?
原谅这爱情我体会不来
操蛋文艺电影还在害人
结尾处情侣凝固在水泥里还是印象深刻,除此之外,所谓浪漫云云,在我这土人看来,实在有些扯淡
清新明快的电影 不一样的爱情
这是豆瓣评分五星最烂的一部吧 我看过的 彻头彻尾都是装逼
女主角长相/气质都很像宁静。
讨厌死这电影了,看的让人非常不舒服
为什么有点看不懂呢
温暖迷离
还是中国的双双化蝶飞好=,外国竟整成水泥墩子了= =
看不懂的浪漫。和我的世界观里完全不一样的爱情。浪漫至死,浪漫以伤害他人,浪漫以包容不下任何人。这样的浪漫,玩转不来
敢不敢陪我一起游戏人生,一辈子作死糟践自己和亲人?任性疯狂偏执到了极致,这算浪漫吗?即便是,如此价值观也完全无法接受。即使扛着类似热内《天使爱美丽》的浓烈色彩和小清新童话风格,影片也还是如片中那句台词“这片子真是傻到家了”。这么伪文艺的作品竟然在豆娘上还进了Top250榜单。(6.5/10)
fuck!
原来我在很早就看过,只是不知道这片这么有名,不喜欢,人生不是游戏
Love me,if you dare。
俩二货死得真不可思域
一定是我打开的方式有问题。
MD,我讨厌两小无猜,我们这些偏执矫情别扭的人呐,谁没两小无猜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