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全是西递宏村的实景,对于徽州的当时的风土人情重现的也很到位,但是编剧是对那个时代有什么误解吧?玉芬的思想比新中国的时候都先进啊,私奔家里人还都支持她?编剧怕不是小学生吧?还有,朝代更迭那开始灌输清朝取代明朝是多么正义而理所应当的事?WTF?不错,我们从现在的角度看朝代更迭是很正常,因为我们已经知道标准答案了,但是对于生在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这是亡国之耻啊!
那是外族入侵,和日本侵华没有区别!
任何跪舔侵略者的行为就是叛国汉奸!
编剧让人物用现代的眼光想的这么开,你是给他开了天眼洞察春秋百代嘛?
你怎么面对扬州和嘉定以及整个中原地区被清兵屠杀的人?他们就活该被杀嘛?
如果每个人都认为朝代更迭同胞被杀是理所应当,都不去抵抗,那么哪怕是现在,任哪个国家来都可以再屠我们几次!
讲故事要用心,好的作家会把人物写活,让他们按自己的个性思考和说话,如果强行给人物加上自己认为好的思想,让他们说作者想说的话,做作者认为正确的事,那就难免让人物显得太平面,前后矛盾,甚至精神分裂……不记得从哪里看到一句话,你在历史书上划过的寥寥几笔,也许就是别人的一生,如果非要拍历史剧,那么请尊重人物和历史!
对此结局不够满意,致卿,她的丫鬟,致相都明确表示希望秀云和致成喜结连理(编剧却要体现徽州女人的贞洁),结局致相也不应该自杀(从长远来看致相并不是变节小人,所以这部剧拍的就是明末清初的人和他们的观点)……而且致成也是想和秀云再续前缘的。
感觉这部剧好多“历史的痕迹”,“贞节”二字其实也是一个枷锁,所谓的贞节牌坊是压在女性身上的重担,让她们不得不遵守那么多迂腐封建的规则,这部剧被压了6年才播出,历史正剧的拍摄要吸取教训了
大祠堂 (2012)8.12012 / 中国大陆 / 剧情 古装 / 阎建钢 聂造 / 林心如 赵鸿飞很好的历史正剧,被誉为心如的转型之作,因被压,可惜了
看完有一点沉重,有一丝唏嘘,还有很多感动。
谢家几代人的生死荣辱与政局的变迁息息相关,家族命运的每一次改变看似悄无声息却又轰轰烈烈,历史年轮的推进给大祠堂带来的是恢宏也是沉重。
祠堂传统给谢镇人以束缚禁锢,也给了他们凝聚力与团结意。
剧中每一个人物都是饱满而又立体的。
大奶奶明理又仁慈;秀才公迂腐又不失文人骨气;三爷能屈能伸有气节;谢格胜是宁死不屈的君子,是精明能干的徽商;谢格常叽叽喳喳讨人嫌有时却又不失可爱;谢致卿喜欢争强好胜,三分任性里带着一分少年意气,前期的他因疾病而与家庭生出种种矛盾,这种矛盾里有他的无理取闹,也有他的痛苦与真诚;吱溜由街头混混逆袭成为谢家少爷,有点滑稽也有点可怜,看似最不靠谱的一个人却迎来极其悲壮的结局;秀云为人妻为人媳简直无可挑剔,但是过于完美也就有点不完美了;谢格非与谢致相这一对可怜的为官者,他们真的是“叛徒”吗,好像是但好像又不是,会有人真正地理解他们吗;最喜巧珍与谢致成,从最初保持距离的相敬如宾到后来的家常夫妻郎情妾意,一路走来一路撒糖,让人在这沉闷平淡的谢镇日常里寻得到一抹温柔的亮色。
只是可惜啊可惜,后来怎么就变成了那样…如果巧珍对致成再多一分信任,如果致成对巧珍再多一分关注,会不会就有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可是没有如果,有的只是无尽的叹息。
谢致成带领族人剃发这一段,是让人泪流满面的存在。
身为掌祠人,他不能只为自己而活,更要为全族的存续而活。
他明白要怎么做才能保住整个家族,更明白一旦这样做了又将意味着什么。
一生隐忍且稳重的谢致成在我眼里一直是个成熟的大男人,为人遮风挡雨,可以让人放心依靠。
但是这一刻,我对他却只有心疼。
他无奈,无力,痛苦,但是为了族人他一定要硬着头皮向前。
在族人齐聚的祠堂里,他披散着头发,任剪刀在一片寂静里发出咔嚓咔嚓的击中心脏的声音。
所有人都沉默地看着他,看着他向过去告别。
但这种告别绝不是叛变,他将带着族人走向新的开始。
谢致成剃发人物形象塑造得真是好,剧情设计也合情理,音乐沉重大气,真的大赞。
墙裂推荐《大祠堂》啊,这是一部需要静下来慢慢观看的好剧!
大祠堂这部剧本身还是不错的,场景人物剧情都还可以。
但是我本来期待更多。
第一个不满意是这部剧还是脱离环境谈人物,让人很尴尬。
比如玉芬这个人物,就像是从现代剧中挪过去的一个不懂事的00后,从小听的是三纲五常的教育,周围是恪守妇节的榜样,她说跑就跑。
然后围绕着她离家一事,女主角失心疯一样忘记自己的身份,私放其跟一个戏子姘逃,不说玉芬有什么罪,女主角私放一事也是大罪。
然后守寡半生的大奶奶对这个孙女也是完全脱离时代的爱惜同情,封建礼教是人吃人不吐骨头的残酷冷森,这样的罪,千夫所指,为家族蒙羞,大奶奶并没有因此而耻因此而羞,反倒怪儿子不该开除玉芬的祖籍。
编剧不该对人物怜悯,玉芬的悲惨、玉芬的被残害该由我们观众来同情,来掬一把热泪。
其他人超越时代身份的情感是不恰当的。
其次是对徽州的刻画不够深刻。
主题曲唱: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徽州七山二水一分田,全年劳作吃不饱三个月,小小孩儿被迫离乡,离开家跑码头,音讯不通,生死未卜,而徽州的女人因为丈夫外出讨生活独自在家犹如守活寡——一世夫妻三年半,都是这穷山恶水逼迫的人间悲剧。
可是剧里没有体现这个必然的悲剧性。
虽然还是好剧,但是这样的题材,一座座贞节牌坊就是一个个的人间悲剧,沉痛没有体现。
有点可惜。
此一记。
剧集到后面,前谢后谢的斗争就越儿童化,仿佛乡村爱情故事里面的广坤和那个秃头。
再之后又引入了魏忠贤这个奸人,在这个过程中格非这个角色层次出来了,其他人表现很差,尤其是玉芬!
唉!
玉芬,她不是招人恨,她是不该出现在剧里,我对魏忠贤都没这么厌弃。
电视剧大祠堂,看到最后觉得太乱了,三纲五常人伦混乱。
这个编剧啊,导演啊,怎么搞的?
连中国的历史,中国的人伦道德都不讲了吗?
玉芬怎么能嫁给致成呢?
没有出五服的堂兄妹。
简直有点太道德败坏了。
这一段故事情节根本就不应该出现,简直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宣传导向。
对现在的青年人的这个教育是什么引导。
我觉得现在的影视剧。
应该多宣传正能量的,特别是对现在的这个青少年的,这个正确的引导。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
现在的影视作品一定要宣传真善美。
丑恶的东西应该得到抵制。
一部很用心的电视剧,演员演技棒棒哒👍感觉这才是真正的古代。
而不是那些不现实偶像古装剧。
希望多出一些这样走心的电视剧,演员们都演技在线,太敬业了。
真的非常喜欢这部剧。
非常好看。
有时间再好好写写。
喜欢大奶奶、秀云、致成、致卿。
真是感叹人生,好人不长命,坏人未必有恶报。
可是,即使如此,要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去做害别人的坏事,真的做不来。
在这部剧里,似乎看到了自己不同的选择铸就的不同的命运,一生,做了怎样的选择,走过了怎样的路,又是如何归于黄土。
于我自己,该怎样走完自己这一生
好久没有追大陆的电视剧了,很有文化底蕴的一部电视剧子,像着了迷一样,想读懂剧中人物的命运,都演得很好,跟导演采访时说的一样,这是一部对得起一个导演良心的佳作。
这部剧在电视上播到快结尾了我才看到,看见有林心如和神探狄仁杰前传的色子就看下去了。
我很喜欢看剧中展现的徽州秀丽风景、古朴建筑和明朝的人物风貌,连带思考了宗法制、家国同构与族权压迫等知识点,啊真是爱学习啊咳嗯……谢家人名字都很好听,复洵格非格常致卿致相,就是修文修武修斌取得有点懒啊这里批评一下2333,怎么现代人取名就张伟李亮王小强了呢。
也许是因为我喜欢这个演员演的色子,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谢致相。
剃发的清朝官员最后穿着明朝服饰死去,留给最敬爱的嫂嫂一封遗书,一句“致相一生虽然短暂,却经历了世间的荣辱悲欢”让我唏嘘不已多年不忘。
我回想他跌宕起伏、波澜诡谲的一生,从代兄成婚回门的机灵孩童到坚毅地说“谁伤害我未出世的侄儿就是我谢致相终身的仇敌”的蓬勃少年,到载誉归来的明朝士子,最后是众叛亲离的投诚官员,也许是他两朝为官的才能、深(恋)情(母)不(情)改(结)的痴心和他嫂子一番为大义而变节的屁话辩解让我不讨厌这个抛弃忠义背叛家国的人。
我痛心他的选择,有时候会希望他不然就奔赴国难战场捐躯算了,但我更伤心谢家人绝不屈服宁为玉碎的气节,我还记得前后两谢的长辈不愿剃发慨然自尽的那个晚上,明月朗朗照进宗祠萧萧,两个人一笑泯去恩仇,不再问天意从来高难测,不再争前谢后谢是非多,从容饮下毒酒,只留下盼望子孙生生不息的愿景,与他们一起逝去的,或者还有明前的宝贵文化与千百年来文人士子的脊梁。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道理说了数百年,累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逃不过天命衰微、气数将尽,唯有苦天下久矣的百姓在这如漂萍浮沉的命运中生生不息。
一个人的命途已足够令人叹息,国家的存亡和百姓任人鱼肉天下流血漂杵更是国恨难雪又哀怜民生艰难,但是最后我还是难忘致相,他天资过人却名节有亏,他其实脆弱多情但无人可依,他是一甲状元“坐中多是豪英”的栋梁也是两头不到岸的宗族“败类”,是变革中清醒而痛苦的一个矛盾。
他明白明朝去势已不可力挽狂澜却不知道,他可以让扬州惨案不在徽州发生却阻挡不了统治者移风易俗镇压汉人的决心。
致相着汉人服装手持利剑终结自己在别人看来应该死在战场上的生命时,他在想什么?
忆昔谢镇垂髫时,遇到一生中最重要最想陪伴的嫂嫂,兄弟同在各有各的期待与执着,天赋异禀考中状元完成士大夫的理想而他老爹半辈子就混了个秀才,可惜大厦倾覆,活着的人进门是满眼委屈思念声声呼唤老嫂子,出门已是跟着一堆清兵在父亲的斥责下转身, 毁誉参半的一生犹如一场大梦,不再是能说浑话的八岁孩童,只是此身虽在堪惊。
致相的秉性真的没变,嫂子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利禄名声不在意,不回谢家就不回但是老惦记嫂子,嫂子让他死,他也就利利索索地死了,别的人和事情他早已淡然,就是嫂嫂才是他身上成吨的稻草。
古往今来他人自己的事,就留给渔唱起三更吧。
有一点要说明的是,下面正文里的剧评是我只看了前38集写的,至于最后39-43集,当时还只是每集几秒钟简略看了大概,作为一个汉服同袍,明清易代的悲壮历史我太熟悉了,因此我不忍看,却又不忍不看。
时隔约一周,我才含泪补完最后几集。
谢致相是谢家最大的异数。
他选择以身入局,至于身败名裂,九死而不悔。
如果能用他自己一个人做贰臣的代价换来谢家子孙兴旺、生生不息,谢镇不至于上演第二个扬州十日的悲剧:“数十人如驱牛羊,稍不前,即加捶挞,或即杀之。
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
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籍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
行过一沟一池,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
至一宅,乃廷尉永言姚公居也;从其后门直入,屋宇深邃,处处皆有积尸。
”那么他即便被族谱除名,成为断了香火的孤魂野鬼,其犹未悔。
汉族人不肯剃发易服,因为他们从小读的圣贤书教育他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根据《孝经》的记载,在此之上,孔子还讲了“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
”谢致相在做到了前面所有“孝”的境界后,最终以“无我”之境超越了家族的所有人。
可,进入了满清时代的谢家人,最有可能会遇到什么命运呢?
《论语·雍也篇》记载:“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意思是,人活在世上应该是正直的,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谢致相在很多意义上已经达到了圣贤境界,然而他终归不是一个神仙,无法预知未来,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八年也没能使他认清满清的真实面目。
活到满清的谢家人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某个血气方刚的后生,无意中写出一句暗讽满清的诗,便被恼羞成怒的满清皇帝诛灭九族、满门抄斩。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文字之狱,华夏泱泱五千年,未有甚于此也。
剃发令削去了汉人的骨气,让活下的人永生永世活在“不直”的阴霾中。
谢致相的牺牲,真的值得吗?
--以下为仅看了前38集时写下的剧评:习惯了2020年代以来古装剧厚重的美颜滤镜、满屏小鲜肉、大美女,和一尘不染的古装布景间,刚打开这部已经上映十余年的正剧,会觉得不适应——男的没有长得帅的,女演员里高颜值美女也只有主演林心如一个。
再加上正剧特色情节拖沓反复、让人着急上火,作为男女主甚至迟迟都不能洞房,要不是提前知道这部剧的好口碑,真的会在前几集就弃剧。
然而,很快我就发现原来颜值在这部剧里是最不重要的东西——因为这部剧里出场的每一位谢家人,都有着鲜活灵动的灵魂、熠熠生辉的人格。
电视剧情节的推动需要很多冲突,而产生冲突矛盾的本质是一件事情在形而下的层面往往有诸多道理,这些道理在人世间自然无法万全,分歧丛生。
谢家这些性格各异的子孙们恰恰就是这些复杂事理在个体身上的显化,但他们终归用自己所理解的方式阐释着作为徽州谢氏这样一个荣耀的世卿大族应有的骨气和尊严。
理一分殊,月映万川;人有千面,大节无亏。
这部电视剧在豆瓣词条上的简介最后两段对这部剧是这样概括的:“个人、家庭、宗族和国家,欲望、道义、荣辱、情仇和生死。
《大祠堂》昭示了中华民族的连绵不绝、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大祠堂》代表了文化的无尚价值、也代表了生命的超越永恒。
《大祠堂》涉及复杂多样的人际伦理:恋人、叔嫂、夫妻、父子、妻妾、主仆、朋友和兄弟,在朴素平实和流畅自然之中讲述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故事。
”华夏文明在近世三百余年间遭受太多劫难。
走进明清易代这第一重门,天崩地解、认贼作父;走进五四新文化运动这第二重门,物竞天择、西方为强;走进十年浩劫的第三重门,红潮滔天、文脉尽绝。
《孟子·万章下》有云:“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这部剧的代入感很强,每个角色都有着生动立体的人物性格,从立身、齐家、治国,最后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故事在剧情中娓娓道来、层层展开,仿佛让人觉得自己也是谢家的一个成员、是在看自己家的故事,仿佛自己的生命能与谢家这样的勇气和尊严接续在一起,“光宗耀祖”一词,确实是我这样的凡人能在世间争得的无上荣耀。
从这部电视剧中,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是钱穆先生讲的用“温情和敬意看待本民族的历史”。
当满清的屠刀砍向一个个不肯剃发易服的忠臣烈士,明朝人,是站着死的。
大祠堂以前看过,是部有历史厚重感,展现中国祠堂文化的好剧。
对央视买了该剧首播权却压着不播似乎有了一些见解。
但我想先说说里面的人物。
秀云是本剧绝对主角,善良,勤劳,坚韧,大肚几乎完美,像个菩萨,事实上剧中也几次点出了她和大奶奶一样是菩萨,可这人物我再看后却不喜欢了在那个时代也许是完美的,以现在来看无疑她是有迂腐的东西,特别是最后想和致相同归于尽,而致相也真的自尽了,我甚至认为是秀云逼死了致相,因为致相听嫂嫂的话,嫂嫂让他死,他会照办的。
大奶奶具有菩萨心肠,神一般的智慧,每次对家人说的话就像人生导师,对我们观众也很有益,对老儿子格文的爱是整剧我认为最温馨,最醇厚的情感,母子俩老演员出色演技是本剧表演的最亮点,林心如和他们对戏很多,相信受益匪浅,事实上林在后期表现出人物的坚韧一面做的很好,比前面表演出色。
致成的人物性格即使用现在的眼光看也是完美的。
诚信,善良,有气节,有担当,特别是有大智慧(知道官场黑暗弃仕入商,清带领族人剃发归清是顺应大势,审时度势)。
对深爱秀云却选择隐忍很多人会觉得压抑,不敢爱,我想说这是真爱,是对整个家族的责任,是个以大局为重点好男人。
致卿放纵任性一开始有病如此我倒不觉得讨厌,可是看到因致成不愿失气节去巴结格非时和致成分道扬镳时觉得这人就是糊涂蛋,和前面救离娘母子人物性格不符,这应该是编剧的疏忽。
玉芬的形象如果是作为一个敢爱敢恨的反封建女性无疑是不成功的,这是一个要批判的人物,这人物我更多看到是任性,自私很盲目,是敢爱,可是跟庆春这样无能又没担当的人私奔放在现代也不可取,她和庆春是我最讨厌的人物。
致相是个让很多人痛惜喜爱的人物,我也喜欢这人物,聪明,果敢,忍辱负重,对嫂嫂的不伦之爱其实并不值得肯定,但就是让人同情,是个让人通惜的人物。
说说男主秀才公(我是按戏份来看),从人物生动性和角色塑造上看我最喜爱的人物。
偏执,懦弱,善良,清高,有点无能,有点老小孩太丰富了,演员赵亮是幸运的,这人物可发挥空间大,演员也出色完成了任务,整剧给我印象最深的戏有三场,赵亮有两场,一是格文参加科考不中后问苍天,二是格文准备自尽前夜向秀云下跪,三是致成责问格非送格非卑鄙无耻四字时。
我又看大祠堂后觉得该剧想要表达东西很多。
做人要善良,诚信,有担当,有气节。
对国家也要有个人,家族的担当。
可是看到最后我却有点模糊了,特别是清兵入关后,致相的选择是对还是错呢,整个谢族在致城带领下剃发归清是背祖变节吗?
都留给我们自己了。
而剧中最后似乎是告诉我们老百姓只要有好日子过,不论当朝者是谁,可是忠君爱国有这怎么说。
大祠堂中很多封建礼仪,习俗比较忠于事实用现代观点看是落后的。
清兵强推剃头令对汉人的屠杀也许给人看了会激起一些民族矛盾,据中最后透露的只要老百姓日子好,谢族人也就归顺新朝当政者似乎与我们现在的爱国主义教育有点出入,所以央视买了首播却不播。
只是我想当时央视如果播放了,像王雨,赵鸿飞,赵亮等演员一定会比现在知名度更高,可惜了。
大祠堂是部文化底蕴深厚的好戏,但适合观看的人群一定要有一些阅历,文化,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玉芬太烦人了
跨脸
不知道以前的好女人是什么样子,就看看这部剧的女主秀云吧,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从一而终,圣女光环。不像一个鲜活的人,而是一座丰碑,等人祭拜。
很有质感和历史感的电视剧,以一个女人为主线展现了徽州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可惜不火。
从第一集看起看到祠堂的忠孝二字以及谢格文开祠议事,让我很触动。平常去这些古镇的景点,看到的都是游客。这次在荧幕中看到了以前古镇人的生活及环境,原来这样古老大建筑里面真的是活生生人住在里面啊(我们现代人是不能理解前人的)。该剧中的演员赵鸿飞和林心如很养眼呀!致卿实惨,自从秀云嫁进前谢之后,祸事连连。二爷谢复浔是一代忠良,在被魏狗陷害入狱,他对进狱看望的格胜说人生不过一碗水,一碗茶(具体不记得了),看开人世;对格非说理解当官的难处,不为难格非,愿意自尽;还乡还开办私塾,教孩子们读书认字。吱溜少爷就如秀云分析得那样心眼不坏,很聪明。被架起来毒打也没有暴露离娘的行踪;跟致卿一起从狱中逃出对大哥一路相随照顾;最后确被官府莫名其妙杀死了(说是违抗剃发令)。吱溜四十多岁的人了都没安家,没跟阿贞成亲。
被埋没的好剧,节奏稍慢,但历史文化的厚重感也只有慢慢品味才有感觉吧。演技,服装,配乐,都非常到位,比现在的浮夸的雷剧简直不知好几万倍
人淡如菊
依旧没看完,也许跟着外婆妈妈就能看完了
大眼妹妹,真好看
评分居然这么高,可是,林心如的颜已经不如从前了,再加上当中渗透的对贞洁、无条件的贤惠等品质的赞赏,都让我坚持不下去。所以,5集左右弃了。
被政策所压制的好片
看不下去
可惜这部剧被压了好多年 其实真的很好看
最近迷上了看老电视剧,这部剧很不错,我是在安徽长大的,剧里的场景看着很有味道,就是故事差了点,人物角色的性格设定也不太好,除了男主女主等少数几个角色比较好,其他的都偏工具人了,人物性格逻辑不自洽,都是根据剧情需要变化,跟精分似的,时好时坏。几位主演的演技都中规中矩,没有特别出彩。最意难平的是出演男主谢致成的演员赵鸿飞了,演的好,人物的形象性格特点拿捏的很到位。很遗憾最后没有和女主在一起,意难平啊。2014年以后赵鸿飞就消失了,再也没有拍过戏了,好可惜,希望他还能复出继续拍戏,等待他,支持他!
心如太棒了!!!
小时后看的时候有点怕怕,但是林心如演的是真好
这部剧,可以称得上是史诗级别的了,平凡人的史诗,在历史的交替中挣扎与蜕变
这种男宝妈驴⭕玩意儿应该早进故纸堆
好看
一座祠堂的风雨沧桑,一个家族的荣辱兴衰,一台悲欢离合的家族命运大戏!蛮好看的,特别是看到后面更是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