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篇影评,看的快要哭了的激动,自己 再写什么都是faded,吴镇宇演的太好了,太伟大了,传统的好儿女已经不再是好人,坏人也不只是一个坏人了,大爱吴镇宇,就像现实中个,他对于feynman和太太的爱,或许因为这样,骨子里的爱家,他能把倪永孝这个角色演绎的如此的完美。
一个在他身边7年的卧底他能发掘并一枪毙命,而他的弟弟,他却是无条件的相信,余文乐剧里的一句话,“在做两年我就成了尖沙咀的老大了”,可见他是多么的信任他,就算曾经怀疑过,也只是在最后才临死前翻开他的衣服看到他的警察身份;在倪坤死后,来到大排档说的那段话,在倪家能当选香港政协代表说,“只要能当选,我们倪家就能抬头光宗耀祖了”之类的,在倪家快要倒时吧家人安顿好,自己一人面对困难……为什么这样的好人最后也要面对这样的结局?!
重看《无间道II》之后,我做的一件事是熨好了自己洗干净的所有衬衣,穿上一件,挽好袖口,坐在笔记本前重看倪永孝倒下的片段。
真是个很好的结局,对于倪永孝,这是最好的结局。
他拿枪指着韩琛的头,却没有扣动扳机,他倒在弟弟的怀里,发现了这个警察卧底的对讲机,却默默地掩上了他的衣襟,他死了,十几分钟之后,他竭力保护的全家人被枪杀在夏威夷,那里有大海和花园里盛开鲜花的房子,却没有他的归所。
但这真的是最好的结局,设想你是编剧,你能为他找到救赎么?
不能,对吧?
你总不能写一个黑帮老大因为有一颗顾家的心而让他逍遥法外,在监牢中一生悔过的结局也不适合他,那么何不让他用尽了一切努力之后死在全家人的前面,至少让这个男人不用去那所夏威夷别墅,亲眼看血泊中最爱的人们。
《无间道II》在我的感觉里远比第一部要好,但是我搜了一下豆瓣的评论,它的评分却显然要低不少。
也许是因为这个故事没有什么可期待的,第一部里,你可以期待梁朝伟这个精神濒于崩溃的卧底如何绝境一击惩恶扬善,或者也可以期待刘德华这个黑帮卧底能改邪归正,和他心爱的女人结婚生子,但是《无间道II》不同,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黑色过度弥漫的城市,少见阳光,每个人在故事开场的时候就站稳了立场,再不肯动摇,这些男人们搏杀,直到倒下,也不说一句忏悔的话。
我们可以这样比喻《无间道II》:两支完全由弓箭手组成的军队,他们站在射程之内,各自只带了一支箭,也没有任何隐蔽物。
而在开局的时候,他们的箭都已经射了出去,于是只能站在那里,听着箭刺破风的声音。
慢镜头,镜头在夕阳下的天空中缓缓划过,箭雨交错而过,奔向各自宿命的终点。
如果此刻你是那些弓箭手中的一人,你会怎么样?
哭嚎?
颤抖?
或者只是深深地吸一口气,站直了,默默地等待。
又或者,他们根本就是那些已经离开了弓弦的利箭,一往无前地冲刺,无论前面是鲁缟或者南墙,他们都射过去,洞穿,或者撞得粉身碎骨。
他们是这样出场的。
黄秋生坐在仿佛教堂的会议室里,细微的阳光从百叶窗中透进来,他的对面,曾志伟闷头吃饭,他在说一个不知有没有听众的故事,他说“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没尸骸”。
小混混陈冠希提着一只装着枪的纸袋,穿越嘈杂的闹市,凝视橱窗中昂贵的Rolex,下一步他要去杀一个年迈的黑帮教父倪坤,这个人的势力之庞大,只要伸一根小手指就能轻易碾碎他。
而陈冠希没有显露出犹豫,为了买一块Rolex,或者为了讨好一个叫做Mary的女人。
而那个叫Mary的女人点燃一支烟,用很平淡的声音对他说,“做女人其实很简单,只要男人好,叫我做什么都行”。
她的男人却不是陈冠希,而是那个闷头吃饭的曾志伟。
回到那间仿佛教堂的会议室,曾志伟抬起头,擦擦嘴,对黄秋生说,“我这条命是坤哥给我的,我帮你对付他,还算是人么?
你也会瞧不起我的对不对?
” 这是无解之局,谁也不会后退,谁也不会后悔。
而倪永孝呢?
他出场的时候是去找他的警察弟弟余文乐,因为他的父亲倪坤死了,“要通知所有的家人”。
编剧没有交代为什么倪永孝那么在意他的家人,也许他是个巨蟹座。
其实很多人都在意家人,但是他们更在意自己。
倪永孝不同,这个男人的智商和冷狠交织起来,组成了完美的教父,但是天晓得为什么,他屡屡把自己放在绝境中和警察相对,却始终把家人放在最安全的地方。
小时候看电视,总喜欢问的问题是,那是好人还是坏人。
爹娘总是很烦这类问题。
但那时这就是最常见的逻辑,坏人强大而狡黠,充满了私欲,终必倒在正义的手下。
倪永孝大概不会问我问的问题,不会区分好人和坏人,因为他早已选择了立场,他把人分为“友方”和“敌方”,在他的世界里没有“正义”,但是有“爱”。
他爱他的家人,也就是他唯一认可的友方,为此他可以冒很大的险,杀很多的人,乃至于坦荡地把自己的生命押上赌桌。
大概是因为没有了家人,他不能独自生存吧。
我觉得每个人其实都是为了其他人而活着的,如果一个人只为了自己活着,我会觉得他的日子过得很悲摧。
所以每个人都有弱点,倪永孝也有,他始终那么镇静,永远胜券在握。
在倪坤,他的父亲,被杀的晚上,所有家人都茫然失措,只有他站起来说要去给父亲买包烟。
买烟不需要很长时间,倪永孝在那段时间里解决了倪家旗下四个试图反水的大哥,用了三个电话,然后他去喝酒了,在他父亲经常光顾的大排档里默数过去的时间。
他很早就准备杀掉那四个人,但是他忍耐到他认为最合适的时机,在这个时机到来之前他甚至举办了一次家庭聚会邀请他们参加,其乐融融地和他们抽雪茄。
他从最初就决定要为他的父亲复仇,但是他一直沉默,直到时机到来,他忽然刺出了最凶险的一刀,对韩琛,对黄秋生,也对Mary,他在黄秋生面前打开密码箱的时候带着异乎寻常的冷漠,刻骨的仇恨和胜利之后的咆哮隐藏在他的冷漠中,异常狰狞。
但是他两次失去控制,第一次因为他的父亲,黄秋生说要开一瓶香槟庆祝他父亲的死,第二次因为他的家人,韩琛掌握了他远在夏威夷的家人。
两次都发生在相同的大排档,那里的黑夜和寒冷加深了他的狠厉,第一次他忍住了,第二次他没有,所以第二次他死了。
我想如果倪永孝当时没有激动地拿枪指着韩琛的头,是否黄秋生就没有开枪的理由了?
按照法律来说是如此的,最多不过被拘捕和终身监禁吧?
但是倪永孝只是说出了那句他铭记在心的父亲的教诲,“出来混,早晚都要还。
”他没有放下枪,却也没有开枪,所以中枪死去。
他准备为他所做的一切做出偿还了,这个男人在香港回归前、黑帮时代结束前用尽了全部力量,为了他的家人做了一次华丽的挣扎。
他耗尽了力量,他无从奋起了,这只黑色的鸟从天空里直坠下去,猎枪轰鸣仿佛礼炮。
黄秋生是持猎枪的人,自始至终他抓住了倪永孝的弱点。
从怂恿Mary杀死倪坤,派倪永孝的弟弟陈永仁去当卧底,直到最后的一枪,他始终握着倪永孝的弱点,让这个凶险的男人无从挣脱。
这个故事里的每个人都不开心,因为他们都太执拧,其实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倪永孝其实是唯一圆满的一个。
黄秋生完成了他对罪恶复仇的伟业,但他开心么?
我不觉得。
但是在倪永孝默默地掩上弟弟的衣襟,把“我的亲弟弟才是那个卧底”的秘密埋藏在即将停止工作的大脑中的时候,我想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他为他的家人,自始至终,直到最后一次呼吸。
他圆满了,因为他死了。
也许Mary也圆满了,因为她也死了。
这个故事就是那么灰色,用一些悲伤残忍的故事教人不要太执拧。
OK,就是这么样一个故事。
你是倪永孝,你是一个弓箭手,在你的故事开始的时候,你已经站在战场上了,没有隐蔽物,手中只有一张弓和一支箭,对面射程之内是你的敌人,你的背后是你最最在意的东西,家人,或者其他什么。
你该怎么办?
你会拉开弓,射出你唯一的箭,同时挺直身体当他们的盾牌么?
世界上总有那么多“狗尾续貂”的续集,因为太多,所以续集烂一点司空见惯;再考虑到《无间道I》的剧本就已经让人拍案叫绝,因此趁着热乎劲打造一部“还算过得去”的续集,不算难事。
只是真没想到,刘伟强+庄文强+麦兆辉创造出了一部足以匹敌第一集的续集;单纯从本子上考虑,这一部不像前作那样注重技巧,反而更体现了深度。
虽然没有刘德华和梁朝伟压阵,但是余文乐和陈冠希还是很好的完成了任务,而曾志伟和黄秋生,确实是这一部续集中真正的主角,只是他们都被吴镇宇抢了戏。
这一部II,印象最深刻的是吴镇宇。
考虑到吴镇宇演这样的角色不止一次了,只是没想到他这一次的演出,完全超越了之前的同类角色。
吴镇宇的特点,是带有神经质的演出,越是平静的时候越是癫狂,越是癫狂的时候却很冷静,经常有出人意料的表现。
这一次,吴镇宇隐忍到最后拔枪,终于到了无法再忍的时候,结束了自己的命运。
这本身也算是无间道的一种诠释吧。
曾志伟扮演的韩琛,从一个听话的小弟渐渐长成大佬,这一系列的改变在这一部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尤其是在最后的晚宴上,独自一人回想起离世的太太,两行伤心泪映在璀璨的烟火中;而一转身,又要和宾客把酒言欢,各种变化的苦痛,只有藏在心中。
忍到底,方可做老大;忍无可忍,则命运结束。
在这个变化的世界里,也许只有相信命运无常,做好当世的人,才能够长久的生存下去。
五星给《无间道1》、《无间道2》里取那些经典的片段。
所谓影帝就是,不改下台词,是不能止痒的。
《无间道》系列之所以被日本(《double face》)和美国(《无间道风云》)翻拍还拿了奥斯卡,除了背景设定之外,我想它成功之处还在于,它像盐吊出食材的鲜味一般地,吊出了各个影帝在这部电影中令人叫绝的演技。
1.《无间道1》里,曾志伟和黄秋生在警察局对话那一段,曾志伟前一秒还在津津有味地吃饭,后一秒就一掀桌子,剑拔弩张。
据说,那句"你见过谁去殡仪馆和死人握手的?
"也是曾志伟自己改的。
还有,当《无间道2》一开始,当看到他们当年居然如此亲密地也是相似的场景,谁都会感叹吧。
2.《无间道》应该是刘德华的演技巅峰了吧?
虽然称不上拍案叫绝,但至少也不会让人看了犯尴尬症。
3.当年的金像奖最佳男主角颁给了梁朝伟。
与其讨论梁朝伟的演技,不如说他的眼神是如此微妙;我想王家卫一定一眼就知道梁朝伟就是自己想要的那种演员:不需要大幅度的表情表现,只需要举手投足间的神态,随便一截图都可以当电影海报的,极度风格化的演员。
无论是《无间道》里的小混混,《重庆森林》的663,还是《色戒》里的易先生,每个形象的眼神都是那么深邃,意味深长。
4.黄秋生在《无间道2》面对爆炸时的那段戏,堪称教科书般的表演。
我见过游客在海边溺水昏迷不知死活,家人跪在身旁哭着四处望的样子;所以我看到这段戏时,真的是觉得太感同身受了。
瑞士女心理学家Elisabeth Kübler-Ross指出,人悲痛时会经历5个阶段:Denial(回避否认) Anger(暴躁不堪) Bargaining(纠结,企图讨价还价 ) Depression(抑郁消沉)Acceptance(接受现实)我们来看一下黄秋生是怎么处理这段戏的:他先是惊慌,崩溃,冲过去脱下西装扑火,不能接受现实地对胡军大喊,"出来啊!
";又无助地四顾,愤怒地大叫,对着空气喊着,"帮忙啊!
···帮忙啊···",继而冲到楼下拿灭火器来救火。
我认为他救火时的动作是非常值得玩味的:他边哭喊着边用灭火器救火,继而停下来,又继续按下握把喷了一会,最后丢掉灭火器,胡乱地来回走,像个小孩子般哭着。
这一系列动作,其实是他内心对接受现实和回避否认之间的矛盾冲突。
最后他接受现实了,瘫在地上,任雨落在自己身上。
但这两部里,我最喜欢的,还是吴镇宇对倪永孝的诠释。
吴镇宇似乎就是为反派角色而生的。
不是说他演正派角色演的不好,而是说,他的反派角色,实在是太令人着迷了。
我很庆幸他没有沿着《古惑仔》里靓坤那种形象继续走。
靓坤的坏,太张扬了,太汇聚在眉心了,看着他的眼睛就叫人发怵。
而倪永孝呢?
他戴着眼镜,总是穿着石色的西装,直到在和韩琛在大排档的对话之前,他一直都是那种斯斯文文的模样,不管什么事脸上都保持着平静。
从不流露其他的表情,所有事情以家族为重。
"以前爸爸做每件事都是为了这个家,我也是,我希望你也是。
"是不是想到了《教父》,想到了维托·唐·柯里昂?
而他那斯斯文文的模样,又像极了迈克尔·柯里昂:文文弱弱,但处理事情,却是绝对地毒辣,狠心。
让四个大佬向倪家交数那一段,短短几分钟的戏,却让人已经不得不倪永孝这个人物重新思考,也难怪黄秋生对他说,"看来这位子以后都是你坐了,辛苦了。
"最后,"孝"这个字,是倪永孝在这部片里所有行为的一个理由和原因,也注定了他令人叹息的结局。
相对于年轻时的陈永仁和刘建明,我认为吴镇宇,或者说倪永孝,才是《无间道2》的灵魂,而前两位更多的是一个witness 的身份,见证了倪家王朝的覆灭,韩琛的上位,以及1997的特殊的,"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大环境。
另外,看完《无间道2》,再回想起第一部里的种种,不由得感叹命运的戏剧性,以及人物之间说不清谁对谁错的复杂关系和瓜葛。
如果说《无间道1》是讲了陈永仁和刘建明的故事,那么《无间道2》则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将所有大大小小那些人物,置身于那个大时代中。
所以我特别喜欢《无间道2》的结尾:喜庆的背景音乐,警局里除旧迎新的蒙太奇,女播音员的声音。
韩琛望着烟花,回忆起是是非非,然后推开门,和大家一起举杯欢庆,共迎香港回归。
经历后97的香港电影滑坡,不难想象《无间道》的出现为香港电影市场注入了多么大剂量CC的鸡血。
且不论卡司阵容如何强大,“黑色电影”风格如何酷炫,单就“无间道”一名,就把电影捧上了融传统佛教文化与现代都市生活于一体的高大上地位。
所以《无间道》第一部,无时无刻都在强调电影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拥有一己私欲的凡人:黄SIR要抓韩琛,宁可派自己最得意的手下痛苦埋伏数年,以致身心俱疲临了惨死电梯;韩琛更是毫无人性光辉的大反派,杀人不眨眼,盒饭吃太快。
倒是梁朝伟和刘德华的形象,为了立体感而加入了前女友和现女友的设定。
只可惜女友们双双以打酱油角色示人,对情节性的推动既不够力,也不合理。
(所以有人质疑陈慧琳最后为什么会从局长那里找到梁朝伟的档案,前女友和孩子的交代不清也一度让我产生梁朝伟被戴绿帽子的错觉( ̄▽ ̄") )。
并且,究其电影主题设定,“寿长乃无间地狱中之大劫”,也就是最后活着的是罪最大的人,将享受的是永生痛苦。
但是让梁朝伟在双重身份中苦苦挣扎的罪魁祸首黄SIR,最终得以“惨死”他人之手成为英雄,而让一直服从上级命令的苦逼梁朝伟更加苦逼,似乎也不太符合主题设定。
所以《无间道》虽然足够酷炫,也足够有文化内涵支撑,终究难以引起本人内心深处的共鸣,尤其是看到被配音玩坏了的天台经典段落,彻底出戏。
但是《无间道》2让我十分惊喜,也看到了时隔短短一年就成长如此之快的编剧庄文强、麦兆辉,对好莱坞代言的商业电影叙事法则了然于胸的坦然。
首先是人物“人性化”,作为韩琛朋友的黄SIR,活脱脱是好莱坞电影里去英雄化的“悲剧英雄”:被胡军(合拍片的演员选择真让我由衷无奈,虽然看过《蓝宇》之后由其能体察到胡军对黄SIR关切的小眼神)默默照顾多年,结果被倪家老大搞死,于是彻底激发了黄SIR要搞死倪老大的决心,也将他率先推入了“无间”地狱(最后自己给自己搞了个将来把自己卧底搞死了的大敌);而黄SIR对韩琛近乎偏执的友情,和黄SIR骨子里面对兄弟就丧失理智的人性弱点,又将他的“罪恶”加固,由此成为最后活在“时空无间”中的罪人,合情合理。
而韩琛,开始作为享受着黄SIR的恩惠(还总请他吃盒饭( ̄▽ ̄”) )的“一根筋”小反派(执着跟着倪老大),在自己女人(刘嘉玲的角色是影片的一大亮点)被自己老大搞死后,同黄SIR一样被彻底激发出人性中的恶,并一步步借黄SIR和泰国佬之手了结了仇人,自己则堕入“无间”地狱,叙事链条同样滴水不漏。
特别要对比刘嘉玲的女性角色和《无间道》中几个女友的角色,我觉得此处省略一千字也能很明确地感受出刘嘉玲角色在推动主要角色心理变化、推进剧情合理展开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彻底摆脱了无间花瓶的角色设定。
尤其是刘嘉玲与陈老师的感情对手戏,使陈老师和韩琛两个人的角色都得到了立体化升华。
实在是不容忽视的牛逼一笔。
其次是背景“隐喻化”,《无间道》2特别聪明地将97回归与人物的心理变化融合在一起。
尤其出彩的是结尾部分伴随着回归实况的报道,平行蒙太奇切换着两位已经堕入“无间”地狱的主角迷茫、痛苦、隐忍的心理变化。
特别容易让人联想到97回归给香港人带去的那段身份认同的迷茫期(如陈果《去年烟花特别多》)。
同时强化了命不由人的宿命主题。
段落最后落脚在韩琛思念女友流泪的面庞与窗外庆祝回归的烟花相互交错,转眼以一个新的身份(黑社会老大?
)投入违心的觥筹交错之中,一悲一喜的极大反差,深深震撼了我脆弱的小心脏。
最后,虽然电影为了呼应第一部的花瓶女Mary而以陈老师迷死人的微笑这种非常俗套的方式结了尾,多少还带有卖笑的嫌疑。
然而首尾呼应的字幕,流畅的镜头语言,一以贯之的“黑色电影”色调和风格,仍然不妨碍《无间道》2成为一部巅峰“续集”。
P.S 我还是更喜欢余文乐演窝囊死的后巷男孩╮( ̄▽ ̄”)╭
没忍看完整,因看到中间已经无可救药得爱上那个倪家二少,但又知他会死,更加不敢看,深怕看得入迷了会更伤心。
直接跳到了他和曾志伟、黄秋生,一声枪响,他倒下了。
他弟弟扑过去扶住他,他看见弟弟的监听器,看了弟弟一眼,默默放回原位。
眼泪已是止不住流下来,掩面而泣。
曾经的教父里帕西诺的新一代教父让我深深着迷,而吴镇宇的这个倪永孝,颇有教父的风采,心狠手辣而又心思缜密,完美。
就此开始对陈永仁和黄sir心生恨意。
香港國際電影節 《無間道》三部曲 20週年 4K修復將就、快產,作為香港電影工業的特徵,多數時候只可謂粗糙,被人詬病。
20年後,第一次在戲院看[無間道三部曲],馬拉松歷時七個鐘。
當年乘勢追擊,一年內完成三部曲,也是創舉。
如今4K修復,第一印象,諸位影帝或油光、暗沉、坑坑窪窪的臉。
面色上疏於打理,映照當年大家靠演戲搵食的辛勤勞累。
好似起床洗個臉就來開工,根本也不怎麼化妝。
這種打工人的倦態,無心插柳般契合了片子沉鬱的氛圍,所有人的舉手投足本質也有隨性的瀟灑與酷。
加上劉偉強鋒利精準的色調變換和運鏡調度。
如今看來歷久彌新,現代而又質樸。
[無間道]的空降,基本定調了港產警匪片此後的時裝氣質,又不丟在地的本性。
慨嘆港版[教父];解析三部曲各有註解的佛教意味;大家演技怎樣好呀;和馬丁翻拍版孰優孰劣。
談論解讀早多如牛毛。
我的重溫感受。
尤指首集和續集,班底一流和成片一流,商業定位,票房飄紅。
種種高質和光環,倒推回去,設想肯定有很多計算,有很多製片意識的滲入。
結果,就是讓你一次再一次,收穫創作動機的至純粹。
寫個香港故事,探討忠奸難辨的警匪世界,身份認同焦慮。
之後野心再大,舊勢力追尋新時代的自身定位;江湖道義在新秩序下的斷然失色;港人的流離和復歸;對新體制不避諱的警惕意識,個體徬徨的狀態。
商業得來,似乎只為香港而拍,就是拍給香港人看。
那麼宏觀,這樣好的香港史詩。
20年過去,沒有再看到,之後也不會再出現。
摘 要香港电影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生了剧烈的变革,短暂的新浪潮运动如白马过隙,大多数新浪潮的新锐导演偶露峥嵘,很快就转入了主流电影的创作,从此为票房所累,先锋意识大为收敛,但相对于讲求实效的香港经验来说,这倒似乎是新浪潮应走的道路。
而就是在这个时代,香港形成了独特的类型电影,其中黑帮片和警匪片更是引人注意。
《无间道》以他复杂的叙事,超强的演员阵容,在香港电影极其低迷的时刻打入一个强心针。
并在传统黑帮片和警匪片中脱颖而出,引出一系列的跟风之作。
通过对《无间道》2中人物形象和故事内容的分析,折射出从1991年开始香港那个最好又最坏的十年。
关键词 商业 警匪 人物 时代 电影来自香港的“无间道”——浅谈《无间道》2序言每次提到《无间道》想到都会有很多。
这是一个三部曲,这是一个众星云集的三部曲,这是一个叙事宏伟的三部曲,这是一个拯救了香港影坛的三部曲。
其实在我看来最简单而又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个成功的打上香港烙印的三部曲。
《无间道》》第一部上映的时候,我在读高中,觉得这是一部很厉害的电影,因为有刘德华,有梁朝伟,有黄秋生,有曾志伟。
在当时少的可怜的观影量中,就凭这些演员阵容就感受到了这部电影的成功,同时也多少感觉到了整部电影故事的曲折。
当《无间道》三部曲全部展现在观众的面前的时候,还是和第一部的感受一样。
在高中阶段,对于《无间道》三部曲的感觉用一个在书上看到形容电影的词来概括就是“史诗”般的电影。
后来知道这个词都是形容类似指环王这样的好莱坞大片,但当真正的开始分析《无间道》,分析《无间道》的各个方面的时候,想到了香港,想到了香港的电影,想到了香港的那个十年,那个最好又最坏的十年,想到了香港的经济,香港的人,香港的各个方面,才意识到这一切的思路都是一个三部曲带来的。
于是我觉得可以用“史诗”形容《无间道》。
从高中到大学,从大学到即将毕业,从高中生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大学生,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大学生到一个即将找工作的大学生,经历了很多,也变化很多,对于电影的理解,对于《无间道》的理解同样也变化了很多。
在这个最好也是最坏的年代里,每个人都在发生变化,同样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标签,戏里的刘建明和陈永仁是这样的,戏外的刘德华和梁朝伟是这样的,同样我们周围的每个人的都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有轮回,每个人都在自己路上走,每个人都有过无间的感受,因为每个人,无论你是好人还是坏人都要有幸福与痛苦,都要有挣扎痛苦的瞬间,这样就陷入了无间的世界,也就有了要摆脱无间世界的欲望,这样就诞生了刘建明,陈永仁,韩琛等21个形形色色的无间人物,他们和香港的点点滴滴构筑了这个“史诗”般的《无间道》。
而无间2则在传统香港黑帮片和警匪片的基础上展现出了一个波澜壮阔的香港十年,尤其是90年代初到97那个敏感而动荡的年代,更能体现出香港电影与香港社会的息息相关。
一个论文,一个十页的论文也许是很详细的分析一部电影了,但是电影不是全部,何况当导演想用一部电影来承载一个社会的时候,一个时代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去分析他,去解读他,我们只能去观赏,用自己的思路来接受导演的灌输。
一 香港电影产业保持活力的因素首先,当然与香港的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关,特别是60年代开始,香港从半中半西,半新半旧的转口贸易港,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独立实力的工商业大城市,70年代中期进入空前的繁荣,经济发达,投资者多,对香港电影的发展起到了保障作用。
第二,在香港,电影始终是大众的一种主要娱乐休闲形式。
电视,录影及其他娱乐形式的兴起虽然对电影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并未造成如大陆和台湾那样大的打击。
这固然与大众的娱乐心理,消费心理有关,但更重要的应归于香港电影工作者的努力。
香港的电影工作者特别是导演们时常具有一种“危机感”,他们十分注重维系和扩大自己的观众群。
因此他们非常明白,一旦疏离了观众,就很难再把他们拉回到电影院来;而真的一旦失去了观众,自己和电影也就失去了安身立命之地。
因此,他们经常研究观众的需求,研究大众的情绪,尽力使自己的制作与之相适应。
二 90年代香港经济与电影产业90年代之后,由于香港社会的人心浮动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香港经济发展出现了颓势。
在这种大环境下,也由于香港电影自身的诸多问题,其电影工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低迷。
为寻求救市之策,香港特区政府和香港影人都在积极的努力,而中央政府也给以了大力支持。
香港电影产业模式中,传统的大厂体制及“卫星制”、院线营销模式等均已告亡,除和内地合作制片外,出现了产业重组、联合新媒体工业等多种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新产业模式。
在工业趋于个性化的同时,其美学层面也显现出了风格化特色,突破了繁荣时期流水线式的商业类型片制作模式,表明了香港电影在经过重大社会变革考验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三 香港的警察片警察片又称警匪片,着力表现警察如何制服为非作歹的匪徒,产量长居榜首,卖座率极高,并且常有佳作出现。
警察与匪徒在社会中定位是清晰的,警察代表正义,匪徒代表邪恶,这是不容置疑的。
但是,在社会现实中,警察并不一定廉洁奉公,不辱使命,也可能贪赃枉法,与匪徒狼狈为奸,但是没有证据又不能随便对不法警察进行调查或诉诸法律。
即使警察完全守法,也不一定能排除市民的狡猾和怀疑。
由此可知,社会上有一些事情令人很无奈,存在而又无法通过现有的法律去解决,于是把它搬到银幕上,让人们面对影像去想象和思考。
简而言之,警察处理的是执法者与社会的关系,它表现出人们对执法者的要求和警戒之心。
它展现出执法者在执行公务时的种种可能性。
在香港电影中,警察基本被分为两种类型:好警察与坏警察。
好的好到无以复加,坏到坏到千夫所指,都是极端化。
又一类影片,是专门描写匪徒黑帮团伙中卧底的警察,其身份具有两面性,表面是匪徒,实际是警察。
这类电影的高潮是卧底警察不顾个人安危,打入匪巢,经历反复考验,才取的匪首信任,然后一举捣毁匪巢。
这类影片渲染卧底警察的两难处境,以及被人误解,好心没好报的委屈,也有可能讽刺香港警察与匪徒其实是一丘之貉,难以区分,香港民众对港英警方的不放心。
四 《无间道》的警察警察片的重点是人物,而《无间道》的重点也是人物,每个人物都有无间的岁月,也在无间的路上痛苦挣扎。
先说总体人物,《无间道》三部曲中的人物已经很难用简单的“好人坏人”加以划分,其人物性格更复杂,形象也更丰满。
导演摆脱了对神似英雄的崇拜和魔式反派的理解,将角色塑造真正定位到“人”身上。
再说警察,陈永仁从小的志愿就是做一名警察。
当被发现他是黑帮老大倪的亲弟弟后,他便面临着被警校开除的困境。
警官黄志诚抓住他想做警察的决心,以此相要挟,逼迫仁做卧底,出卖他的亲哥哥倪永孝来作为保留他当警察的条件。
面对诱惑,仁毫不犹豫地答应,从此,他走上了两难的境地。
按仁的话说:“做卧底的就是出卖身边的人。
”一边是他想做好人的决心,另一边却是与黄合谋来出卖信任和爱护他的大哥倪永孝。
他能算是一个好人吗?
不能,尽管,他也不是个坏人。
虽然,在这里人性善恶的斗争已成为次要,导演关注的是,这个任务在如此矛盾的位置下的人的精神状态和压迫感。
这种通过深入角色内心以及精神层面来塑造人物形象在香港黑帮电影史上绝对是首次,而这一创作思路在塑造刘健明这个角色上更为明显。
五 《无间道》2故事概括从1991年说起,当时,倪氏家族稳坐香港的黑帮龙头位置,旗下有五大头目控制了不同的地区。
但龙头倪坤突然被暗杀,当晚,四大头目趁乱欲伺机背叛发难,只有新晋的韩琛仍忠于倪家。
重案组督察黄志诚及陆启昌亦紧密部署防范,三方一触即发。
倪家第二代倪永孝是个表面毫不起眼实际却城府极深的会计师,他出人意料地凭一己之力,不费一兵一卒便牵制住四大头目,成为新任龙头。
黄对他起了戒心,派警校学生陈永仁以成分不好为理由退学,并渗入倪家进行长期的卧底计划。
陆得知仁为倪的同父异母弟弟,极力反对,但好友黄仍一意孤行。
另一方面,韩为巩固势力,亦早已安排手下刘健明考进警察部通风报讯。
三年后,仁取得倪的信任,在家族中任居要职。
明也在韩提供的情报的帮助下在警队扶摇直上。
倪事业一帆风顺,社会地位日渐提高,野心勃勃的他决定除掉五大头目,令自己高枕无忧。
一夜之间,四大头目同时被杀,韩亦在泰国生死不明。
倪查到三年前MARY为扶助韩上位,与警方的黄串通策划暗杀倪坤,便派人制造车祸杀死她。
倪亦锁定黄展开报复,却让陆阴差阳错地成为替死鬼。
黄痛失好友,更被警队内部调查倪坤被杀一事,决意向倪反击。
1997年,黄找到潜伏在泰国的韩,二人寻求合作。
韩答应作为污点证人回港指证倪当年所犯罪行,令倪地位一夜崩溃,各方再度激烈交锋,倪终惨死于仁怀中。
韩经泰国一难性情大变,手段狠辣远胜于倪,黄知祸根已被自己亲手种下,全力追踪以望将来可拘捕韩。
仁亦因此转而潜入韩身边继续不见天日的卧底工作。
六 人物形象与内心情境韩琛——"师父说我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我不同意!自己的路自己选..... 韩为何那么狡诈,那么不择手段,在第2部中叙述的伶俐景致,他原本是个小人物,对老大倪永孝忠心耿耿,却屡遭暗算,不得不被老婆mary推上黑帮老大之位,最令人深思的镜头:一分钟前,韩琛看着与mary的合照伤心欲绝,他把这张照片放进自已怀里,不,是心里,推开面前的一道玻璃门,外面是欢声笑语的宴会场面,他举起酒杯加入人流中——他的人生变了,他巳走向无间的不归路. 黄志诚——"你觉的我这人怎样 " 黄警司的形象打破了人们对警察"高,大,全"的一般认识,警察也有私心,警察也非完人,他利用卧底调查黑帮内幕,引起黑帮仇杀,坐收渔利,却失去了最好的战友,他,从头至尾是个悲剧色彩浓厚的人物. 黄志诚还并非那个老大级的人物,他很干练、很诚恳,但是也很脆弱。
将自己与世界放在一个对立的位置,然后一次次因为受到撞击而枯萎,从电影一开头的娓娓道来第一次开枪却没杀死小混混,就说明了黄志诚那还未定型还未“硬化”的正义性格,对应到坐在对面吃得津津有味的中年韩琛,那一股未成熟的刚正与另一股未成熟的圆滑。
倪永孝——"出来跑,不论做过什么,迟早要还的." 倪永孝用自已的实际行动阐述了因果报应之说.他爹之死激起黑帮内部矛盾激化,他以一人之力,三个电话,化解四大家将的凌厉攻势,继而默默发展,在97回归之年把欲谋谋反的四大家将一一解决,手段干净利落而又潇洒万分.他对敌人毫不留情,对家人却关怀倍至.他想弃恶从善,却受警方阻挠,最后落的个惨淡收场,原了自己的因果报应说. 倪永孝是一个深沉至极却又平凡不过的人。
所有的权谋与杀戮在他眼里面只有要不要去“执行”的问题而已,宛如要不要吃饭、要不要睡觉一般。
他敬爱他的父亲,爱护他的家人。
自己让自己变得坚硬来扛起一切家庭中的责任,这个人并非坏人,他只是算好了每一步该怎么走,然后看看他选的这条路上有没有一些会绊脚的石头有的话就踢开。
刘建明&陈永仁——"我以前没的选择,现在我想做个好人." "对不起,我是警察." 刘,陈二人的冲突从一代中的针锋相对转入二代的暗中较量.作为无间行者,他们没有感情,也不能有感情.当刘建明对mary萌生爱意却遭拒绝,他痛下杀手,毫不留情,为的是维护自己好人的形象——警察.当陈永仁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兄弟倪永孝惨死,虽伤心欲绝却只能把泪往心里流.为的是不揭穿自己的身份——卧底.他们俩人都别无选择. mary——"做女人的,只要男人好,什么都可以做!" 无须太多的戏份来阐释这个片中唯一女形象,正因为她那女性最普通的贪欲,为了让老公韩琛出人头地,不惜挑起江湖腥风血雨,没有她,就没有轰轰烈烈的《无间道》!七 演员表演黄秋生、曾志伟两位老戏骨演的使得心应手,令黄志诚、韩琛的形象更加鲜明立体;吴镇宇扮演的倪永孝是全片最大亮点,成为招牌的形体表情及眼神被不动声色的内敛演技代之,更见演员功力;胡军、刘嘉玲所饰角色对黄志诚、韩琛各自性格的转变起了关键性作用,戏份虽然不多,但两人的精湛到位的表演已令观众难忘;配角方面,最值一提的是廖启智的三叔和张耀扬的警方卧底,从头至尾只有几句对白,但仅靠表情动作却已令观众无法忽视他们的存在,如此抢戏当然厉害。
相比之下,反倒是杜汶泽的傻强中规中矩,他诠释的这类角色观众未免太熟悉了。
我很欣赏曾志伟的表演,在我看来,他的表现是第一位的,而且很有层次感:开头只是一个跑腿的,没什么心眼儿;后来机场收买泰国人一段,眼神出来了,而且开始有了一种以前没有的“狠劲儿”;最后把网收紧只身赴约一场,明知几乎必死无疑,还是放手一博,结果,他笑到了最后。
最后的一结生死,精彩,两方人马,双方卧底,警匪之间互相利用者全都到了现场,就看谁先出手。
这一段用的全是近景和特写,而且很少转镜,各人的心思不定,尽在眼神中展露无遗。
我觉得,只有曾志伟的定力和表演最为到位。
韩琛不仅外貌不扬、又在倪家的阴影笼罩之下唯一能够凭借的就是圆滑的小聪明曾志伟将第一集韩琛的霸道收敛回来而将一种生意头脑的精明加进去,让韩琛从被出卖到拿出气魄来从泰国反扑回香港到最后置死地而后生反将了倪永孝没得救的一军。
这个血红色的历练由矮矮胖胖却浑身充满能量的曾志伟演出简直是天衣无缝,最后车上电话一场戏观众才赫然从一句冷漠的“好吧。
”(赞同泰国佬杀倪永孝全家)察觉到第一集当中那个笑得令人发毛的韩琛是这个时候长出来的。
吴镇宇不愧是演技派他的倪永孝是《无间道》二里面我最喜欢的角色最平常的穿著、最平常的眼镜、最平常的肢体动作....吴镇宇没有选择用一个神经质的方式来诠释倪永孝,反而用一种极大的爱与极大的残忍做为角色内心矛盾的中心点。
枪杀张耀扬饰演的卧底那场戏倪永孝、陈永仁和卧底之间的张力紧绷到了一个极致,最能看出吴镇宇和张耀扬两人的演技。
而倪永孝在一个仿佛勤勤恳恳公务员的平凡外表下他只是耐心地在一步一步堆起来自己的愿景这种人最可怕。
而吴镇宇就是这种能够将角色可怕之处极大化的优秀演员。
余文乐的演技,最后有一点梁朝伟的影子了,但是远远不够;陈冠希虽然努力,但是阴气太重,而且他的气质与刘德华相比差距太大,反而表现不出刘建明在无间的路上那种反反复复的感觉。
一干配角选得不错,几位老演员的绿叶衬得前半部还是精彩纷呈的,嘉玲的演技很好,但是戏份不够,铺垫也不足,但正是这种戏份的不足和人物角色的重要更体现出一个复杂的年代里一个不简单的女性。
八 《无间道》2角色定位其实从角色来说起就可以发现《无间道》二真正可贵的地方我自己的观感是所有在前传(第二集)活下来的角色在《无间道》一当中都有了完全不同的面目从现实生活的时间来说明就是像黄秋生和曾志伟都没有在演第一集的黄志诚和韩琛而余文乐和陈冠希当然更和第一集的梁、刘二人做了有意的区别黄志诚在《无间道》二里从个人的软弱中站起来到了第一集成为一个狂风巨浪也无法让他轻微摇动的沉稳英雄韩琛也从一个原本重情重义的人摇身变为拭去眼泪推开大门迎接自己世界的枭雄刘建明慢慢抓到如何让自己在警界更发光发热陈永仁则在街头地狱中持续追寻一些似是而非的人生意义而第二集剧情当中的惨烈牺牲也让一切都与过往不同昔日的好友也会变成最大的敌人(黄志诚,韩琛)。
九 《无间道》2的1991到1997与香港的1991与1997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香港电影迎来了他如日中天的时代,这也就是香港电影人至今缅怀不已的“黄金十年”。
尤其是1992年,全港票房总收入达到了15.72港元,其中。
港产电影的总票房收入达12.4亿港元,创造了香港影片年度票房的历史最高纪录。
“东方好莱坞”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黄金十年”的“含金量”成色十足,香港电影人无不陶醉在这一片繁荣昌盛的祥和气氛中。
在这样的一片繁荣昌盛的祥和气氛中,龙头倪坤突然被暗杀。
票房中暗藏杀机,香港经济暗藏杀机,而影片中,有人已经开始动手,无间的路正式开始行走。
“黄金十年”之后,香港电影却仿佛从盛夏的喧嚣逐渐步入了凋零的深秋,甚至于遇到了极度深寒。
1993年以后的香港电影票房逐年下降。
1997年,全香港影片的收入仅为5.4亿港元。
至1999年更是跌到谷底。
港片票房仅为3.4亿港元。
而这个时间正是“如火如荼”的亚洲金融危机,票房和股票都是一阵混乱,而票房受到冲击的最根本的原因则是一窝蜂抢拍类型,粗制滥造之风盛行,于是电影中有了四大头目趁乱欲伺机背叛发难。
几个关键人物都是在紧张而压抑的进行每个人无间路上行走。
香港人心更是混乱到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怎么样的身份定位。
回归前后,人心惶惶,每个人对于未来都不清晰,而影片中的每个人物更是不清楚,在无间的路上痛苦徘徊。
于是,倪永孝在报仇,刘建明在报恩,陈永仁在报功,黄志诚在报效,韩琛在报恩与报仇。
199 7年7月1日零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成立,按《基本法》规定,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五十年不变”。
周日凌晨,在滂沱大雨中,查里斯王子搭乘英国皇用坚挺,徐徐离开这由他们管治了长达155年的“东方明珠”。
当一切尘埃落定,大雨带走了旧的尘土,也带了新的雨水。
于是倪家不见了,那些青涩的人不见了,韩琛成熟了,一切留下来的人都成熟的在无间的路上徘徊。
当新的千年到来,香港的经济复苏了,SARS消失了,香港人开始真正反思这个最好又最坏的十年的时候,开始思索每个人在这个十年的所有一切的时候,开始思索每个人在这个十年究竟扮演的是什么样的角色在什么样的舞台上演出的时候,就有了这个极具香港烙印的“《无间道》”。
不知道为什么,一直以来,似乎我们总在一次次地陷入一种怪圈:对于我们异常喜欢的片子,我们打心眼里盼望着一部续集的面世,比如当年的《英雄本色》;而另一方面,伴随着几乎所有续集的差强人意甚至一塌糊涂,我们便只剩下失望了,一如《英雄本色》。
这应该是一种情结吧,对于我这样的人而言。
好在总有一些导演和演员会来揽这样的出力不讨好的瓷器活来做,纵然是一次不如一次,也要满足我及我的同类的愿望,因为毕竟我们是影迷。
于是我也几乎从来没有把刘伟强和麦兆辉他们当作金刚钻的。
但我还是急切地盼望着《无间道2》的面世,虽然我知道这只是一部前传,虽然我知道我所喜欢的伟仔华仔都不在了。
所以我最想看的便是黄秋生。
说句实话,《无间道》里最震撼和感动我的地方,不是那个让我茫然的结局,而是黄秋生的从天而落。
黄sir的死伴随着一段慑人的音乐,当时我差点哭了。
很早之前我便想过,既然是前传,应该主要是黄秋生和曾志伟的戏了,心里很是盼望他能有更好的发挥。
好在没有太过失望,只是黄sir这个角色在前传里未免有些太复杂了,深沉、阴狠、紧张、窝囊,统统都有,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性的复杂、社会的复杂,以及无间之道的复杂。
而正集里,无非只是一个正直、无私而又充满悲剧色彩的好警察罢了。
前传的海报上写着这样两句话:一个传奇的诞生,从未公开的结局。
前者自然是表明身份了,后者则体现在了影片刚刚开始时对正集的回放,更是对结局的重构。
正集里的结局虽然我很不喜欢,但我还是清清楚楚地记得华仔应该是被拘捕了,并且戴上了一副手铐,而他此后的人生路也必将是一条无间道,虽然我其实心里是希望华仔能做回一个好警察的(呵呵,我比较心慈手软嘛)。
然而前传的一开始便颠覆了这一结局,华仔从电梯里出来的第一句话便是那句“我是警察”,之后在伟仔和黄sir的墓前那个端正的警礼,俨然表明自己从此将飞黄腾达了。
我在想,这是导演抖给我们的一个包袱,还是对我们大家的妥协?
此后的一切都更加表明了这两部电影乃是一个系列,从音乐到台词,再到细节。
《无间道2》里的电影音乐延续了正集的整体风格,尤其是在剧情紧张,高速发展的时候,音乐也伴随着紧凑得让人如临其境。
歌曲方面,蔡琴的《被遗忘的时光》仍然成为一个标志,在影片里再次频频出现;主题曲则请来了Beyond三人组,虽然没有去年那首刘梁合作的《无间道》精彩,却也别有一番风味。
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便是总共出现了不下五次的判断句:我是警察。
这句简单的主谓宾只有四个字,却蕴含着说话人极其复杂的情绪,需要细细地去体味。
细节上也能和正集相比。
我向来是很看中细节在电影中的运用的,即就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插曲,比如正集里那个女孩拉着萧亚轩说妈妈我6岁了,而Elva刚刚对伟仔说的却是5岁;比如前传里胡军和黄sir用作赌具的那副只有一张Ace其他全是老K的扑克;等等诸如此类。
虽然说电影是不能以细节论英雄的,但我自己就是好这个,没办法。
整个无间道里贯穿始终的情节和场面应该就是死了。
正集里黄秋生的惨死,曾志伟的该死,伟仔的冤死,或者震撼、或者解气、或者郁闷,都算得上精彩。
前传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且不论尖沙咀四个老大的死有多惨烈,单单胡军一个人的死便足以赶上当年的黄sir。
胡军其实是一个无关紧要的角色,但既然进了无间之道,便不可能有始无终。
老实说,在他问黄sir要钥匙打开车门的那一瞬间,我是没有想到那车会爆炸的。
而车外黄sir的惊魂未定和手足无措更为胡军的死抹上了一层重重的伤感。
刘嘉玲的死是在意料之中的,陈冠希的那个电话已经告诉了我们。
只是刘嘉玲从头到尾的美丽就这样毁灭在车轮之下,我无法不为那个浑身是血的她深深地一叹。
吴镇宇的死几乎是正集里伟仔的翻版,只不过凶手成了督察黄秋生,而被解救的对象则变成了曾志伟。
平心而论,吴镇宇的加盟应该说是出了彩的,平静之中的杀气成功的写在了他的那张脸上和举手投足之间。
不过,黑社会老大这种角色对他而言原本就很拿手,这也只能看作正常发挥。
对于陈冠希和余文乐来说,这也许是他们最重要的一次机会了,因为到了《无间道3》的时候,天下自然又会回到刘、梁二人手中。
余的表现应该说是中规中矩,陈则努力地挖掘出了刘建明这一角色更为复杂的一面,尤其害死刘嘉玲那一场戏,让人心寒。
其实最近在看一篇同人文,地点架空在香港,刚开篇刚开始看就想到了无间二。
简评里说了,看过两遍半的这部片,在进4个月前才彻底看懂了。
喜欢他们有张力的表演。
警察就一定得是正义的化身?混黑道的就一定得没个是非曲直?
不是的。
印象很深的镜头如下,现在仍映在脑中:镜头一:4+1的火锅,倪三少的四两拨千斤故事刚开始,倪坤被刘杀,4个帮派的老大聚首吃火锅,谈笑间达成共识,坚决不予倪家数了。
琛赶到,看似一家,实则在帮倪家。
倪三少几个电话拨过去,四家人马分崩离析,马上乖乖上贡,手段实在高明。
喜欢吴镇宇带来的这个儒雅的倪三少,口气并不强硬,反而软软糯糯,话中却带满了刺,扎的人防不胜防。
最终一个儒雅的三少爷摆平了他们,也盘活了倪家的生意,稳固了倪家本来岌岌可危的地位,高手一个。
出来混,迟早都要还得。
解决了这些眼前事,三少爷还是记得,自己出来是给阿爹买烟的。
点一支烟,插于饭上,眼中含泪,高举酒杯,撒酒入地,众人皆仿,此幕戚戚,也昭示着他的命,与此事相关的命,都不再是自己的了,而是这一场轰轰烈烈的孽路上彼此的靶子和资本。
镜头二:4人被杀,友谊地久天长的口琴声。
4年后这4人终究留不得了。
而倪坤之死也有了眉目,看起来是帮琛,其实是把他诱到泰国诛之,好阴的一招,最后落得满门抄斩,后话。
4人死法可怖,配上友谊地久天长倒是讽刺的紧。
早去早超的生吧,省的在这尘世继续被虐了,倒也干净了。
想到那篇同人文中,一锹一铲的埋人,是给那人从天上到地下的感受,一点一点的闷至再无气可吐可纳,人活活被憋死,脑中闪现镜头无数,心再高也给你憋到最下面去。
人活着多难,死了就死了吧。
镜头三:陆警官进车,车轰然爆炸,黄扑地不起,孩子般痛哭。
说实话这一幕我看哭了。
黄的演技确实好,前一秒还笑嘻嘻的同伴,那个一直知道自己耍千也要信任自己尊重自己决定的同伴,代自己先行一步了。
黄从不相信的慌,到疯狂扑火的急,再到二次爆炸的无望,大雨瓢泼倒下自己无助的倒在雨中的极度伤心,让人实在受不了。
想想没过几年,黄也殉了职,也算解脱。
这么多年在他心中的人,弟兄变成了仇人,爱人嫁作他人妇,该解脱了。
镜头四:琛一身白色西装,一个人笑看1997年回归的烟花,泪盈眶,顺脸流下。
再回头,开房门,与众人谈笑,举手中香槟一一致敬。
我想他心中是孤独的,因为从老婆死后,他再不会爱一个人了,那么热烈的爱一个人了。
老婆也是因他而死的,他不敢忘,也不能忘。
老婆生前就想助他一臂之力,登上宝座,如今终于如愿,身边人却不在。
烟花灿烂而易逝,常留爱人于心吧。
我做到了,你不在了。
当然还有好多好中意的片段。
没有冷场的地方,really。
只是截几个自己顶喜欢的放在这儿,就当是个小小的评吧。
许多年前看过无间道1,当时可能是年龄小没看懂,没什么特别的感觉,最近无聊豆瓣找到无间道系列的电影,把无间道1和2都看了一遍,3还没有看,目前对我来讲,2比1更好看(因为我个人比较偏好那种描写细腻情感类的片子),吴镇宇的演技自然不用说,吴镇宇和余文乐之间的兄弟情看似波澜不惊但却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下面我会从我自己理解的角度解读这段兄弟情(我说的是我自己理解的角度,理性讨论没问题可是不要杠,更不要骂,一个电影不至于,下面我会用演员名字代替剧中的名字,防止大家看着麻烦)。
在剧中吴镇宇第一次见余文乐是他们的爸爸被杀,吴镇宇通知弟弟回家,吴镇宇当时说“爸爸之前有话,如果有一天他出事了,要通知所有子女。
”这句话乍一看似乎没问题,父亲被杀,吴镇宇身为哥哥遵从父亲的遗言通知自己的弟弟,可是仔细想一下,似乎没那么简单,首先作为一个黑帮大佬留这种话的可能性有多大?
自己都死了,自己的葬礼上来的不是朋友就是仇家,让一个已经离开家好多年关系不太好甚至都改姓的孩子来参加葬礼,如果为孩子着想不想打扰他的生活大概率不会说这样的话,当然,毕竟是自己的孩子留下这话也是情理之中可以理解,但是如果父亲没留下这话吴镇宇却这么说,他的目的是什么?
余文乐早年就离开家并且已经改姓证明和这个家的人关系都不好,而吴镇宇通知弟弟并且还让余文乐的上司看到,在我觉得,就是为了阻止他弟弟成为警察。
他们家是黑道起家,虽然余文乐改了姓但是改变不了血缘,一个黑道家族里出了一个警察会是什么样的后果?
父亲在的时候吴镇宇可以不管,可是父亲现在不在了,黑道势力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就凭他们的关系,难道让余文乐成为警察后天天查自己?
到时候怎么办?
杀了余文乐?
我相信吴镇宇办不到,或者说还没到那个地步,可不杀他自己的弟弟天天跟自己作对。
怎么办?
只能让他当不成警察,只要余文乐当不成警察,那他对这个家就没有威胁,这时候我想吴镇宇和余文乐其实没什么兄弟之情,毕竟这么多年也没生活在一起,也不是一母同胞,互相对双方更谈不上好感。
后来余文乐被开除出警校成为卧底,第一件事就是进监狱“镀金”他的黑帮身份,然后余文乐在黑道混的不错,吴镇宇主动找他希望他回家帮助自己,我觉得这时候吴镇宇找余文乐是真心的,吴镇宇一直想洗白自己家的生意,在这个过程中总要有人接手家里黑道的生意,余文乐是最适合也是唯一合适的人,毕竟他们是亲兄弟自己家的生意还是找自己人最放心,但是吴镇宇不是傻子,他也在试探,吴镇宇叫余文乐回家吃饭,用纸条引诱余文乐,看余文乐的反应,果然余文乐上钩了,而后他又说要谈一笔生意,让余文乐跟着去,其实严格说,那件事(委托国外侦探查父亲的死因,爆出黄秋生指使韩琛老婆杀害他爸爸的视频)算是生意吗?
也算,毕竟是花钱找人调查父亲的死因,但要说不算也不算,可是吴镇宇说是“生意”,这话听在卧底余文乐的耳朵里却是一种“信号”,结果大家都知道,吴镇宇利用余文乐拿着录像带啪啪打脸警队,然后呢?
回来后当着余文乐的面杀了罗继,这是什么?
赤裸裸的警告,吴镇宇人狠话不多,但是也算是给余文乐警告了,我想这时候吴镇宇知道了余文乐是卧底,余文乐也知道了如果下次他再这么做吴镇宇绝对不会放过他。
在往下想想,吴镇宇为什么要设这么一个局来警告余文乐?
用录像带的内容在黄秋生和余文乐之间制造矛盾,杀了身边的卧底,段落余文乐所有念想,可能他是真的想让余文乐彻底死心,踏踏实实的帮助家里的生意。
再多想一下,这个时候如果余文乐做出了特别极端的事情,比如出卖家族,出卖他,做了违反吴镇宇底线的事情,吴镇宇会不会干掉余文乐?
我觉得看情况,如果这个时候真的触到吴镇宇的底线的话我觉得他会杀了余文乐,首先吴镇宇本身就是个杀伐果断的人,做事从不拖泥带水,而且他还是个家庭观或者说是家族观念很重的人,很有家族族长的风范,他的格局很大,看事情的角度是整个家族的角度,他在乎家族里的每一个人,但是前提是这些人不能损害家族的利益,因为他做的所有事的所有目标都是为了家族的利益,如果有人触犯了这个底线,我想即使是亲兄弟,即使是余文乐他也会干掉他,但是这种是特别极端的情况,只要不是极特殊的情况我觉得吴镇宇应该是大概率会用其他手段惩治余文乐,比如可以直接把他送到国外,不让他在沾手家族的事情,对于吴镇宇会不会杀余文乐这件事,在这个时候我觉得看情况,感觉五五开吧,我也说不准,毕竟这时候他们的感情还是很一般的,至少我觉得他们还没到后来的那种兄弟情。
这时候有个细节,吴镇宇走出门遇到刘建明杀他的时候,余文乐救下了他,从余文乐角度来讲,我觉得他是本能,从吴镇宇的角度讲,可能他想的就比较多了,当时余文乐保护吴镇宇中枪受伤而吴镇宇第一反应不是看余文乐的受伤情况,而是迅速起身看向杀手的方向,按理说吴镇宇家庭观那么重的一个人,自己的家人救自己受伤了应该第一时间看余文乐,可是他没有,也许情况突然这时候他是懵的,但是最本能的反应更能反应出当时吴镇宇对余文乐的态度。
不过这也不是一件坏事,我觉得是从这次以后吴镇宇对余文乐的态度变了,即使表面没有太大变化至少在心里他对余文乐的态度变了,再后来黄秋生因为感觉愧疚两年不敢联系余文乐,这两年余文乐也做的不错,具体的细节片子里没说,不过我推想,这两年其实是余文乐真的走到吴镇宇内心的两年,吴镇宇是把余文乐当成了真正的亲人,从家人的角度讲吴镇宇是个好哥哥,他做的所有事都是为整个家族着想,也许他内心也是孤独的,毕竟黑道是刀头舔血的日子,所有的的血腥都要他自己扛,依他的性格即使再艰难他也不会跟家人说的,身边唯一能帮助他理解他的人就是余文乐,让吴镇宇觉得在这个黑暗的世界里他不是孤独的一个人。
如果说之前我拿不准吴镇宇会不会杀余文乐,在这两年后我可以肯定的说,即使余文乐做再过分的事情吴镇宇也不会杀他,毕竟这时候他们真的有感情了。
再后来就是吴镇宇希望洗白家里的生意,黑道的生意就准备让余文乐来接手了,可是洗白失败,最后被黄秋生杀死,死之前无意中发现了余文乐衣服里的卧底装备,这一段可以说是整部片的经典片段了,吴镇宇发现了卧底装备,翻看后又赶紧拿衣服盖好,有个细节,当时吴镇宇抬了两次头,第一次看到卧底装备后赶紧拿衣服盖好,当时他的这个做法我觉得是本能的反应,可能当时他想的只有,弟弟是卧底,这里有黑帮的人,不能让别人知道自己弟弟卧底的身份,要不然会有生命危险,然后头歪了下去,本来其实这就可以结束了,但是吴镇宇马上又抬起头看向余文乐,紧接着又歪下头,这次彻底结束了,第二次抬头看向弟弟在我感觉他是想说,既然你是警察,那么你一定要保住那些被韩琛抓住的家人,也许这时候只有这个弟弟能救他们了,但是那时候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最多就是抬头看向弟弟,然后什么也做不了。
说到这想起之前看评论,说吴镇宇没有把余文乐当家人,要是当家人的话为什么要让他沾手黑道生意?
为什么要不给他找个正经生意做?
我的理解是,余文乐也许是最好也是唯一的选择。
首先黑道这条路是余文乐自己选的,其次家族里其他的兄弟姐妹都是正经职业,整个家族里唯一跟他一样的只有这个弟弟余文乐,在家族生意洗白的过程中,他不可能让自己那些正经职业的兄弟姐妹沾手黑道的生意,就算是让他们接手也不一定能镇的住那些黑道的人,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像吴镇宇那么聪明,果断,这时候唯一的选择就是余文乐,毕竟黑道的生意交给谁也不如交给自己的家人。
另外在吴镇宇的认知里是需要有人为这个家族做出牺牲的,可以推想一下,吴镇宇的兄弟姐妹四个,为什么只有他接手了家族的生意?
他心里就真的心甘情愿的接手黑道生意?
也许他也想做个普通人?
但是没办法,他不做他的兄弟姐妹总要有人站出来,如果放弃可能之前得罪的人会把你整个家族毁掉,吴镇宇没的选,同样余文乐也没的选,没有理由,如果有理由就是你生在黑道家庭里,这都是命。
最后说一句题外话,黄秋生杀吴镇宇有点公报私仇的味道,手里有证据,周围一堆警察,打死吴镇宇不是唯一的选择,而他非要一枪打死吴镇宇,可能是想为胡军报仇的吧。
要是没有配角123,我还看什么?
看到吴镇宇倒下那段,我都要哭了
比1厚重,败笔出在阿仁这个角色,余文乐的演技太差了,被陈冠希秒杀,人物也立不起来,写成倪家的孩子,无论怎么解释,最后被琛收留都是BUG。三星都给吴镇宇,拉高了整部的档次,确实有教父的味道,但剧情配不上吴的演技。
三集连看的后果就是觉得这部的主演实在撑不住,前传故事,也算基本完成任务,但其实对俩主角的人格建立并没有达到预想效果,想表现他们很挣扎吧却觉得差那么一丢丢,韩琛在第一部和第二部里面有点像俩个人……但吴镇宇和张耀扬,神了!
吴镇宇太棒了!!!!完全是香港版教父!!全体卡司无比出彩,给十颗星都不为过!
黄警司的CP真是越来越多了……
印象就是刘嘉玲很美,陈冠希太帅。
不太喜欢给余文乐加的强大背景。陈冠希的几个邪魅一笑看得我快晕过去了。曾志伟真的应该永远怀念刘嘉玲,她可是为了他拒绝了陈冠希的女人!
从电影纬度上来说,这个剧作过于随心所欲了:不拉清楚任何一段人物关系,东来一段西来一段,完全没有个观众可以带入情绪的角色。虽然有第一部的铺垫,但这样的叙事更像电视剧而非电影。
强行编凑的前传像吃苍蝇般恶心。陈永仁的亲爸死于黄警官的阴谋,亲兄弟也死在他手上,这对于后来陈永仁依旧忠于警队并听命黄sir的第一集简直说不通。韩琛与孝哥反目并杀了他全家,这些人也都是陈永仁的亲人,韩琛明知这些居然还收他当手下,傻子也知道斩草除根啊!吴镇宇气场强大,其他简直就是屎
对于阿孝,还需要多说什么呢?有人说给三部的影帝排排名次,Francis第一,胡军垫底。或许两个后生仔的演出给这一部打了些许折扣,但因为故事的完整性和对立性,这部始终最可看。阿孝是整部戏最沉静但是最耀眼的一个。但是04年的金像奖,着实令人唏嘘。
比起1来,这个前传拍的一点都不精彩...
虽然吴镇宇的倪永孝确实很棒,但这部前传看完是失望的,人设的补全反而让人物变得拧巴奇怪。特别是陈永仁,当警察的动机不再那么让人信服,第一部中向警校校长遗体敬礼的一幕那么经典,前传却完全丢开这个点。黄志诚和韩琛的关系还勉强过得去,但张耀扬的这个角色实在是浪费演员,全程花瓶,可以说整部电影优缺点都非常明显。
一众男人戏中,刘嘉玲真真让人过目难忘。我想我能理解那种得不到、便毁掉的心情...
相比较第一部剧情没这么扣人心弦,没有什么节奏可言,配乐不怎么样很让人感到困惑,综合来看,人物关系错综复杂,镜头切换也光怪陆离,是一部散乱的黑帮片。有点没看懂,是部烂片。
两颗星全给吴镇宇 真的不想让倪永孝死啊啊啊啊啊 好多情节真的很难不让人想到教父
第三集黎明刘德华,四大天王有二;第二集镇宇耀扬加上秋生,枪火阵容过半……真可谓一集得道系列升天,有名的没演过的大牌恨不得都要找来演过。此现象非港特产,英人更是变本加厉,也才有了马丁弗瑞曼那个著名的笑话:我可能是英国电影圈里仅有的六个没有参演过哈利波特的演员之一!
余文乐的演技在陈冠希的对比下拉垮的一塌糊涂,这部比第一部更符合无间地狱的主题吧,人人皆作恶,人人皆沉沦。吴镇宇于平静外表下演出了一个黑帮老大应该有的气派,佩服!
额,真的不能跟第一部比,演员都是很棒的,只是剧情过于牵强,拖沓,感觉是在挂羊头卖狗肉,不知所云
逻辑太差,人物关系过于混乱。一直念叨着,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于是编出了一堆莫名其妙的还债事件。然后呢,为了配合第一部的剧情,还要凑出乱七八糟的角色和性格。弄得警察不像警察,卧底不像卧底。真是让我由衷地怀念梁朝伟啊。还好还有吴镇宇,稍感安慰,否则真不要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