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这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剧情电影:《犹大与黑弥赛亚》,太无聊了,强忍着看完,剧情真的是一言难尽,一味地为了政治正确而拍,最后留下一地鸡毛的煽动仇恨的满目狼藉,这译名简直劝退很多人!
影片改编自真人真事。
讲述了1960年代美国黑人社团黑豹党历史上的真实事件,故事聚焦于Hampton之死,他于1969年被杀,死于芝加哥警察局和FBI组织的一次突袭行动。
警方开了80枪,而“黑豹党”成员一共只开了一枪,这一枪还是来自于一位成员被警方打死后的肌肉收缩。
Hampton与怀孕的未婚妻正在睡觉时,头部被近距离射杀2枪,他当晚被下了药,根本没听见任何警方的动静,死后尸体被拖进小巷中,年仅21岁。
经过审讯,他的死被判定为“正当杀人”,后来在1982年,以185万美元的赔偿数额,达到了民事诉讼的庭外和解。
a.以这种方式描写Hampton是值得怀疑的。
1.它把重点放在Hampton的自我牺牲上,而不是黑豹党及其合作力量的集体行动上。
2.把他的死说成是“必要的”,赋予它一种不必要的悲剧性品质。
b.影片始终关注个人行动和决定,这唤起了一种对暴力的非人性的认识(如黑豹党成员射杀躺在地上的警察)。
所有暴力都是非人性化的,但影片没有区分有一定政治意识的自卫行为和警察的暴力行为。
c.后殖民主义的主要角度,涉及到它选择在哪里找到它的戏剧性以及它所呈现的视角。
影片不是以Hampton的政治为中心,而且讲述了他与奥尼尔之间的故事。
大多数决策时刻都涉及奥尼尔。
比如在1:19处Hampton的演讲。
镜头在奥尼尔,Hampton和fbi特工之间切换,这表明线人面临着痛苦的抉择——牺牲自己,声援Hampton还是背叛他。
奥尼尔的视角代表了导演的政治选择,即关注他们认为最有趣的元素。
对他们来说,Hampton故事中最有趣的部分似乎是一个告密者的心理,一个充满矛盾并面临道德和生存困境的人,而不是Hampton本人所实际代表的政治潜力。
游行、枪支、抵抗、卧底,权力,谁才是正确呢,历史从未告诉你我。
影片大量提到猪这个词,是在暗示黑人的权利还是直指政府的政治手段呢,说不清楚,只是汉普顿最后真的睡的像猪一样,躺在床上任人宰割。
大量的演讲场面让人斗志昂扬,但语言总是优美的,现实里行动才是至上。
对于那段历史不想过多的探索,场面很热血,也很差劲。
热血的是感受,差劲的是结局。
不是谁都可以看完毛选就能革命成功。
4星,作为历史真人真事改编的影片,整体拍摄水准还是非常不错的,脱离了人物纪实的流水账拍摄风格。
已两个主角的视点,同时还原了当年的时代背景与种族冲突。
有点犹大与耶稣的意味, 这个片名又增加了一些历史厚重感,往往人类的悲剧就是这样的在无线循环当中,作为少数群体的黑人有的是革命的理由,但并没有革命的广大群众基础和人群优势。
所以不可能成功,但也足以震撼人心。
出乎意料的好看。
一部发生在黑豹党内的耶稣与犹大的故事。
节奏紧凑,剧情完整丰富,最精彩的当属两个黑人主角的演出,尤其是象征着耶稣的汉普顿,个人魅力四射。
他目标明确,富有大局观。
演讲时,他极具煽动性和感染力,斗志激昂,直接、尖锐、真诚。
游说其他帮派加入合作,也是一针见血,开门见山。
而私底下,感情如此的腼腆且细腻,充满人文关怀,关心弱势群体的未来,关心组织人员的遭遇…而且他也不是那种只会纸上谈兵、侃侃而谈的人,大难临头不逃避。
而象征着犹大的卧底奥尼尔,我们当然可以轻易对他咬牙切齿指指点点,但他身心总是徘徊在黑白之间,一边是迫于无奈,一边是愧疚,每天活的战战兢兢,焦虑不安。
他只是“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的活着。
他只不过不是耶稣。
之前,我们聊了聊奥斯卡夺奖大热门《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以及1960年代全世界轰轰烈烈的左翼运动。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中最具象征性的一幕,便是在庭审上被五花大绑,封住嘴巴的黑人鲍比·希尔。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美国的黑人们依然在被暴力对待。
为什么受压迫的黑人依然无法团结?
为什么少数族裔,在美国依然受到迫害?
为什么平权运动失败了?
在这部获得奥斯卡六项提名的电影《犹大与黑弥赛亚》中,我们或许能够得到一些答案。
“黑弥赛亚”意即黑人的救世主,片名就告知了整个故事,这就是现代版的叛徒犹大背叛耶稣。
1969年12月4日,“黑人救世主”——怀揣着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黑豹党领袖弗雷德·汉普顿,因受到叛徒出卖,在家中遭一队FBI探员连开99枪射杀,死时年仅21岁。
黑豹党在美国历史上仅仅存在十几年,星星之火很快被扑灭。
然而,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抗争, 依然像幽灵一样,在美国上空徘徊,直到现在。
发掘这段尘封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在半个世纪前的美国,同样有一批年轻人想要去走那未曾设想的道路,哪怕为此付出生命。
第一章:“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黑豹党诞生的上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也已经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多年。
虽然通过了明确规定黑人各类自由和平等权利的《公民权利法案》,但黑人们仍然面对着3K党的猎杀,政府的系统性歧视和警察的随意酷刑。
黑豹党作为一个以暴力手段反抗压迫的黑人民族政党应运而生。
民权运动中被白人警察和警犬攻击的黑人,1963比起马丁·路德·金提出了争取黑人经济平等的空洞口号,黑豹党采取武装争取权利的方式,要求美国政府承诺包括黑人社区自治、保障就业住房、平等教育、黑人拒服越战兵役、公正司法待遇、反对白人警察暴力执法以及释放一切黑人政治犯等要求。
黑豹党崇拜毛主席,视他为肉体和精神武装的双重导师。
认同“枪杆子里出政权”,把它当做黑豹党创立之初的中心思想。
黑豹党起步时缺乏购买武器的经费,于是他们在华人众多的旧金山大量购入毛主席语录,卖给加州大学伯克利学院的学生们。
纽约市哈林区黑豹党办事处贴着的毛主席画像但黑豹党的领袖们当然知道,最重要的力量其实并不是枪杆子,而是人民。
在贫民窟,黑豹党中组织失业的黑人进行生产,为超过十万名黑人儿童提供免费的营养早餐,召集志愿者开展扫盲运动,同时为没有条件上学的黑人青少年授课;提供免费医疗,大力改善黑人中流行的镰状细胞性贫血疾病;在治安方面,黑豹党建立了在建立了自己的武装队伍,他们以黑皮衣,贝雷帽的统一制服形象出现在街头巷尾,保持常态化的巡逻,内防犯罪事件,外防3k党与警察暴力。
黑豹党为黑人儿童提供免费早餐,1969可以说,当时黑豹党控制的黑人社区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自治。
如果只是在黑人社区做福利,搞民兵联防,那么黑豹党绝不至于引起美国政府如此重视。
他们真正怕的,是黑豹党背后这套完整的政治哲学和政治诉求。
1966年,黑豹党建立之初,曾仿照《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发出了著名的十点纲领。
黑豹党的《十点纲领》有了武装力量后,黑豹党继续从李德胜大大思想中学习,决心团结黑人民众。
黑豹党创始人之一鲍比·希尔曾说道:“黑豹党是人民的党。
黑豹党生存的核心原则在于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并取得人民支持,发掘人民的力量。
我们最关心的一件事,就是把全体人民从各种形式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以便人人成为自己的主人。
”黑豹党的集会也欢迎各种族的支持者,嬉皮士和越南老兵都可以自由参加黑豹党的公开集会。
而黑豹党的演讲在现实中也确实常有大量白人和犹太人参加,他们与波多黎各裔,拉丁裔和底层白人一起建立了彩虹联盟,宣传种族平等思想。
黑豹党集会,19701969年,由白人左翼阵线和黑豹党领导的“反法西斯联合阵线”开启了第一次全国会议,会议达成共识:民权运动目前的性质是一个有白人阵线的黑人运动,在未来计划组建一个“新党、新的工人党”,并希望按照非洲和拉丁美洲“解放阵线”的模式, 建立一个“包括美国全体人民的美国解放阵线”。
1970年黑豹党的势力达到巅峰,在全美68个城市设有据点,总共数千名成员。
他们有纲领,有实践,有领袖,也有朋友。
但是星星之火,只燃烧了数年,便很快被扑灭,成为美国历史上一个小插曲。
后世看来,恍若隔世。
黑豹党第二章:Hasta la Victoria Siempre!
直到永远的胜利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浪潮。
现在的我们,无论如何想要复原当时的时代,可能都难以完全理解为什么当时有这么多年轻人,愿意为了社会的改变而付出生命。
上世纪50到60年代,随着英法等殖民帝国在二战后丧失霸主地位,全世界出现了一波争取民族独立、权利平等的浪潮。
这是一个属于革命者的年代,是一个孕育英雄的时代,是一个普遍相信只要通过行动与抗争,就能让自己的同胞摆脱霸权与剥削的时代。
刚果年轻人在游行队伍中举着毛主席的画像在非洲,1960到1970年这十年间,前后共有32个地区从宗主国的控制中摆脱出来并成立国家。
1961年,南非一位名叫纳尔逊·曼德拉的43岁黑人,已经组织了多年的反种族隔离抗议斗争,他因为深受马列主义的影响,被以“叛国”罪入狱与审判。
出狱后,他成立了激进的武装抗议组织“民族之矛”,他从遥远的东方古国学到了游击斗争。
在他的自传《漫漫自由路》中这样写道,“在埃德加·斯诺的光辉著作《红星照耀中国》中,我发现是毛泽东的决心和非传统思想把他引向了胜利。
”
叛国罪审判期间的曼德拉1959年,一名叫亚西尔·阿拉法特的30岁年轻人刚从战场回来 。
他曾加入埃及军队,在第二次中东战争打败了英国、法国与以色列的联军,夺回了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
就在这一年,他创立了一个名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的组织,这个组织后来又一个更加著名的简称“法塔赫”,作为阿拉伯世界少有的世俗主义、社会主义政治团体,开始为巴勒斯坦人民的独立奋斗一生。
法塔赫武装分子游行,1970年也是在1959年,31岁的切·格瓦拉与革命同志,33岁的卡斯特罗,在经历了5年山区游击战后,推翻巴蒂斯塔的独裁统治,在美洲建立起首个社会主义政权。
古巴革命完成后,切·格瓦拉帮助卡斯特罗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对外则因为对美国的强硬态度为西方世界所闻名。
切·格瓦拉(左)和菲德尔·卡斯特罗(右),1961年切·格瓦拉支持非洲的民族解放事业。
1964年作为古巴的高官,他相继访问了阿尔及利亚、刚果民主共和国等8个非洲国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1965年,他离开古巴,出走刚果,希望利用自己的游击战经验,帮助刚果人民完成起义。
临别古巴,他说了那句流传至今的名言“Hasta la Victoria siempre!
直到永远的胜利”。
两年后的1967年,在玻利维亚进行游击作战的切·格瓦拉,因为遭到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渗透,被政府军逮捕,结束了37岁的生命。
玻利维亚政府军军官与切·格瓦拉的尸体这位“像鹰一样战斗”的男人,把短暂的生命全部献给了他心目中的革命,将浪漫主义发挥到了极致。
切·格瓦拉的死,给当时的年轻人内心造成了极大的震动,成为了反抗权威和世界左翼运动的象征,一直到现在。
1967年,百万古巴人云集革命广场,送别他们心中的英雄。
卡斯特罗在悼词上这样说:“如果我们要找一个典范的人,一个不只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典范的人,一个属于将来的典范的人,我衷心地说,这样一个在行为上,没有一丝污点,在举动中毫无瑕疵的典范就是切!
如果我们想表达我们要我们的子女成为怎样的人,那么作为热情的革命者,我们一定会从心底说:‘我们要他们像切!
’”第三章:他们能杀死革命者,但不能杀死革命全球反对民族压迫、反对帝国主义的浪潮,深刻推动了美国国内的黑人平权运动向革命化的转变。
60年代初期,马丁·路德·金还怀揣着那个梦,希望通过非暴力和平抗议的方式,为黑人争取到与白人平等的待遇。
1963年,在他完成那篇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想》演讲后,他获得了美国精英阶层的支持。
1964年,《民权法案》获得通过,同年,马丁·路德·金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声望达到顶峰。
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堂发表《我有一个梦想》演讲然而,全世界的革命浪潮让他的思想很快发生转变。
他开始意识到,真正的问题不是立法禁止公共场所的歧视,保护黑人投票权就能解决的。
他开始频繁地谈及美国政治经济生活亟待根本变革,渴望看到资源重新分配以改变种族和经济不公平。
而这,真正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
1967年,在他遭到刺杀的前一年,他在纽约发表了一篇在西方世界没有那么有名,却更加振聋发聩的演说《打破沉默》。
他说:“这是一个革命的时代。
全球所有人都站起来反抗剥削、压迫的旧体系。
一个脆弱,但公平公正的新秩序正呼之欲出。
这个国家受苦受难的人民正从未有过地站起来了。
黑暗中的人民已经看见了曙光。
我们西方世界必须支持这场革命。
很悲哀的事实是,因为舒适,自满,对共产主义病态的恐惧,以及我们对不公正的倾向,西方国家曾经孕育了现代社会如此多的革命精神,现在却成为反革命的庇护所。
这导致很多人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有革命精神。
因此,共产主义是对我们民主失败的审判,也是我们开启的革命道路上践行者。
我们唯一的希望,是重新找回革命精神,对充满敌意的世界宣战,永远战胜贫困、种族主义,以及军国主义。
”马丁·路德·金对平权运动看法的转变,实际上在几年前就被另一个人所鼓吹,他就是马尔科姆·X。
马丁·路德·金(左)与马尔科姆·X(右)马尔科姆·X批判马丁·路德·金的看法,认为他的目标是让黑人原谅那些四百年来粗暴对待他们的人,让他们忘记白人对他们做过的一切。
马尔科姆认为非裔美国人被视为美国内部的被殖民者,尽管并不存在一块实存的殖民地,但美国黑人的存在即是殖民地本身。
白人从美国黑人在棉田和工厂里付出的劳动中剥夺剩余价值,非裔美国人因而与他们在非洲受到英国和法国侵略的黑人同胞共享了历史和斗争目标 。
正是在这种更为广泛的意义上, 运动者认为美国黑人争取黑人权力,要求自决的斗争是全球反帝解殖运动的一部分。
马尔科姆·X演讲在生命中的最后几年,马尔科姆·X建立了非裔美国人统一组织(Organization of Afro-American Unity),作为对大洋对岸非洲统一组织( Organization of African Unity)的回应。
他1965年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说道:“我们的问题不是公民权利被侵犯,而是人权被侵犯。
我们不仅被剥夺了成为美国公民的权利。
我们还被剥夺了做人的权利。
”一周后,他在一个不准携带任何影像记录的会场,演讲中遭到离奇暗杀。
在马尔科姆·X遇刺的一年后,30岁的鲍比·希尔和26岁的休伊·牛顿创办的黑豹党诞生。
对于他们来说,前人已经尝试了所有道路,要改变黑人以及美国其他受压迫群体的现状,只剩下一条路:革命。
鲍比·希尔(左)和休伊·牛顿(右)没有意外,黑豹党成为美国政府的目标。
FBI将其视为美国国家安全的头号威胁,并实施了其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计划:“COINTELPRO”。
在一份此后泄露出的FBI内部备忘录中,FBI局长埃德加·胡佛提了四点:第一,首要任务是阻止黑人武装团体的联合,因为这“将是美国发生黑人革命的第一步”;第二,要阻止“黑弥赛亚”的诞生;第三,集团内的首要目标,可以先行消灭;第四,要对黑人领袖进行污名化。
白人警察让黑豹党成员靠在墙上排成一排巨大的国家机器对黑豹党的大量领袖与成员进行了系统化的监听、暗杀、监禁、公开羞辱,以及虚假指控。
两位创始人先后入狱,第三任领袖弗雷德·汉普顿在遭到FBI的99枪射杀前,说出了这句著名的话:他们能杀死革命者,但不能杀死革命!
若不是1971年,一群活动者闯入宾州FBI办公室,偷取超过1000份机密文件。
FBI的这些活动,包括汉普顿的死因,可能永远成为历史谜团。
这件事后来还被拍成了纪录片《1971》。
直到现在,半个世纪过去,美国的黑人们依然高呼着喊“我不能呼吸”,终究没能等来他们的“黑弥赛亚”。
如今,《黑豹》被拍成了爆米花电影,马尔科姆·X和马丁·路德·金成为漫威电影中万磁王和X教授的原型。
当抗争的意义被消解,被消费,被娱乐,也许,害死黑弥赛亚的真正的犹大,并不是这位叛徒,而是被消费主义与享乐主义所浸泡,再无斗志的犬儒。
【B站/视频号/知乎搜“脑飞Mindflix”,了解屏幕背后的精彩现实】美国黑人为何仍不能呼吸?
教员思想武装的黑豹党差点燎原,终遭最野蛮剿杀【犹大与黑弥赛亚】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注意,有剧透——————————————————虽然对美国黑人的那段历史并不了解,但在看本片时,彷佛真的置身其中感受到当时的那种氛围,黑人为了反抗压迫而群起奋斗的精彩瞬间,这也是我近年来看到过的最精彩的黑人影片,好于今年的另外几部,如《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迈阿密的一夜》、《蓝调天后》等等。
现在的中文译名确实有点不搭调,还不如直译为《犹大与黑人弥赛亚》,因为片子本身讲的故事,就如同犹大陷害耶稣的故事一般。
勒凯斯·斯坦菲尔德饰演的比尔·奥尼尔代表着犹大,背叛了丹尼尔·卡卢亚饰演的黑豹党领袖弗雷德·汉普顿,代表着黑人版的耶稣(这也可能是丹尼尔近年来的最佳表演,至少获得一个奥斯卡提名没有问题,勒凯斯的表演也同样值得奥斯卡!
)。
弗雷德作为当时黑豹党的主席,他说的话,做的事,无不是为了整个黑人斗争,他就代表着黑人版的耶稣,带领兄弟们去反抗当时的社会压迫。
而代表犹大的奥尼尔,受到警察的威逼利诱,还有他自身的认知问题,最终选择了背叛,加入刺杀弗雷德的行动之中,弗雷德和黛博拉的孩子还未出生,就惨死在自己的公寓床榻上,年仅21岁,令人唏嘘不已。
片中还用了那个时候大量的真实录像,人们的反应,还有比尔·奥尼尔的采访记录,2位演员的表现也是精彩纷呈。
尤其是弗雷德的那场演讲,充满了坚定的信念,激情,真实,极具煽动性,话语简单,却道出了当时人们的心之向往。
影片结尾,后续如下: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威廉·奥尼尔一直活跃在黑豹党中,他同时也是联邦调查局的线人,他总共的收入相当于今天的20万美元。
1989年,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为纪录片《美国民权之路2》接受了采访。
《美国民权之路2》于1990年1月15日(马丁·路德·金纪念日)在美国公共广播公司首次播出。
播出当晚,威廉·奥尼尔自杀。
他执行暗杀任务那年,弗雷德·汉普顿年仅21岁,同样遇害的马克·克拉克也仅有22岁。
在暗杀行动中,警察开了99枪,黑豹党只开了1枪,然而,七名幸存者受到多项指控,包括谋杀未遂。
1970年,幸存者们以及汉普顿和克拉克的母亲,提起了4770万美元的诉讼,指控联邦调查局、芝加哥警察局和州检察官办公室密谋暗杀了弗雷德·汉普顿。
经过12年的漫长斗争,该案最终以185万美元的金额达成和解,成为当时美国历史上最长的民事审判。
暗杀发生25天后,黛博拉·约翰逊生下了孩子。
直到1978年伊利诺斯州分会解散之前,她一直作为党员活跃在黑豹党。
如今的黛博拉,又名叫AKUA NJERI,是黑豹党顾问委员会的成员,这是一个继续在为黑人的自决而斗争的革命组织。
弗雷德·汉普顿二世是该党的主席。
犹大与黑弥赛亚,看完了。
开篇就点出黑豹党相当之激进,但我们现在都知道黑人运动没让美国变成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可能很多运动都是这样,口号非常激进,里面的一些人非常激进,领袖可能也说过很激进的话,但最终在漫长的时间过去后,社会却没有发生那么激进的变革。
我还是反对这些过于激进的观点,尽管抗艾,lgbt,黑人等等运动现在所带来的改变相对是正向的,进步的,但我始终对这种激进的口号保持警惕,包括现在的女权运动,我相信它会带来正向改变,且已经发生了一定的正向改变,但我依然会对其中的极端观点持明确坚定的反对意见,毕竟革命,运动,太容易失控,反面的例子数不胜数嘛。
尤其女权运动与其他运动又有所不同,因为它反对的目标相对来说是最明确的,抽象性的,它是反对父权制,但明确一点说,是反对男性的强势话语权与政治和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其他运动都没有这么一个广阔的反对对象。
共产运动反对资本主义,这非常抽象,就算具象化,其也是反对资本家,即少数群体。
抗艾,lgbt,都有明确的反政府色彩,抗艾要求政府提供干净的针头,鼓励合法吸毒,避免艾滋病传染,lgbt要求同性婚姻合法化,以及要求各种身份认证上对于性别的二元限定,仍然是反对对象是抽象的,不过其具体的细分要求非常清楚。
黑权运动应该是和女权运动最像的,它的支持群体较多,反对的对象较为广泛,它反对黑人的社会不平等地位,警察对于黑人群体的执法不公,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反对白人,但也没有女权那么明确。
所以你会发现女权的反对者也非常凶悍,非常激进,甚至远远比女权中的极端派更极端,且由于反对的太广泛,大到女性议员数量,小到企业男女比例,再到同工同酬,反对男性凝视等等,没有一个特别集中的细分的诉求,也让女权运动的推进很困难,一直被津津乐道,却一直没太多实际改变,尤其在国内。
所以我对于女权运动是担忧的,漫长的舆论撕扯只会加快极化,而长期的推动无力又更难以促进运动,如果最终几乎什么都没改变女权的风潮就弱了下去,那很有可能会遇到极端男权的报复性反弹。
所以要回到我看那部非常敏感的时代革命时的观点,那就是非暴力合作在道德上无懈可击,在现实中脆弱不堪。
很多男权都以一种认为自己绝对会胜利的心态,一种看乐子的心态,一种“天下大乱,形势大好”的心态,说着加速,加速,等不及了…但我还真的挺想加速的,现在这种舆论战,互相玩了命的想着怎么羞辱对方,男的都得死,女的都别活,男方小*子(我用的已经是和谐版了,居然还是“被禁止的词汇”,正好对应上后面写的了),女方欠栓了,毫无意义又非常恶臭,尤其这种现象和简中的言论审查还特别有关,因为骂都不敢直接骂,都不能直接骂,新造一个词被屏蔽后又要各种方式和谐,同音字,相似字,缩写,扩写,看着更恶心了,从他妈和谐成特么我还能接受,甚至我还会用,但“称冯”这种傻逼东西看着真的太恶心了。
所以就是这样,街都不上,旗都没有,成天要改变这要改变那,别他妈扯蛋了。
一个不激进的诉求配上激进的手段,在我看来可能是更合适的。
所以甚至我回望时代革命,为什么失败了,因为手段不够激进,回看光州,可能结论也是类似的。
当然最终会发现成功的革命也非常需要运气,韩国六月民主的成功除了参与的人特别多以外,还跟1988年的奥运会有关,而时代革命的结束,则与疫情紧密相连。
太棒了,导演技巧很好,剧本也不错,它的硬设定都清楚的给你,所以不会有狗血的感觉。
这才是黑豹党的崛起史,比看什么漫威黑豹所获取到的信息量根本不在一个级别,应该先看这个,再看黑豹,会理解更多,毕竟斯坦李再这么否定,黑豹的灵感来源也当然是黑豹党。
影片的配乐也相当有意思,把噪音变乐音,同时配乐声音很大,配乐每次出来也都是高音开始,就是要吓你一下,让你心脏一疼。
这个片对政党结构也有一定的呈现,让我想起了柯文哲最近的事,就哪怕没贪污,也不是执政党,你会发现党主席显然也不是普通人,他的作风与口吻,就带着一股趾高气昂。
它的摄影明显用镜头炫光做文章。
我不记得我看过几部黑人民权片了,除了黑色党徒,为所应为,底特律,不知道还有没有了,不过这部应该是我看过最喜欢的黑人民权片。
信息量确实太爆炸了,比如说男主要给主席拿酒那段,从观众视角看,觉得他是因为知道主席要死了表情才那么难看,但主席视角看,则会觉得是因为不舍得他坐监狱表情才那么痛苦,可想到之前报纸里的药,才猛然惊觉给他拿酒是要往酒里下药,那他的表情又可以理解为因为要下药而紧张和愧疚。
一些小问题:角色塑造略刻板,警察上层坏的纯粹,主席如片名版颇为弥赛亚,影片中其实有他的一段演讲,想着把警察都弄死,但影片没有展开。
同时底下警察杀人毫无顾忌,和底特律里警察还是要与法律周旋一番的情况完全不一样。
还有就是有些地方拖了,比如一些谈话戏,还有结尾的字幕交代后续也有点拖有点啰嗦。
片尾曲不好听。
黑豹党主席原型人物比演员帅多了啊…原型事件的冲击力就很强了,沾了这个光。
一边打了七把lol人机一边把电影看完了 。
我看这个主要是因为戴锦华老师的推荐 ,还有就是我一看视频里的电影封面,这不是亚特兰大里那个神神叨叨的老黑嘛(名字忘了...),于是我抱着对这哥们儿的好感把电影看完了,果然演技不差。
女主是堕落街传奇里的那个胖妞,她演的也挺好的。
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这个说法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哈哈,有受到教育。
至于能受到多少启发,害,早就被娱乐消解掉了,我不是因为一部电影就坚持道路自信了,发展才是硬道理,随着我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好,自然会有人去思考道路选择这些问题。
这部电影给我的最大启发其实是存在即合理,也许山那边的人们就适合那样生活,所以那边就总会有犹大站出来跳反。
不管电影是怎样叙事的,我们是我们,他们是他们,那个风起云涌的、共产国际的、第三世界主导的六十年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对面的大楼玻璃上的蓝天白云反射在坐在没改造的老旧小区的七楼里的我的眼睛里的中午,天气闷热,电风扇和电脑的噪音相得益彰,我得赶紧再来一把,杀杀时间。
毛主席带领中共取得革命的胜利,成为世界诸多有革命意志团体之战神,被诸多革命者学习膜拜。
与此同时,西方世界的当权者,也在研究我们的战神毛主席,并系统的研究反革命战争,以当代法国学者加吕拉为代表提出“权力的技巧就在于依靠支持的少数,以便拉拢中立的多数,并迫使敌对的少数中立或消除之”,美国的彼得雷乌斯将军接过了加吕拉的论调,并把美国反叛乱理论放在自己编辑的《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战地手册》中,从毛主席到加吕拉,再到彼得雷乌斯,汲取的不仅是反革命战争的精髓,还有核心的政治愿景,这是一个政治理论,并非简单的军事策略。
这是一种世界观,一种处理所有情况的方法——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战场外。
吾辈庆幸领导中国革命的领袖是毛泽东,只可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没有压迫的时候咱就好好过日子,让“面包和马戏”充满我的人生,增智慧者,增苦恼。
重要台词1“我们要的不是民主,我们要的是社会主义”2“改革只是主人教给奴隶怎样做个更好的奴隶”3“你们猜怎么着?
美国现在就着火了,在大火熄灭之前,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了”4 “如果我们输掉这场战争,世界可能就是他们的了,我们的生活会天翻地覆”5. “你们能谋杀革命者,但你们杀不死革命,你们能谋杀自由斗士,但你们杀不死自由”
5/10
电影本身不好看,粗口好多,剧情破裂
没有军人和财阀的支持,在美国谈社会主义,就像在虎口里夺食
街头版《芝加哥七君子》。相较于前者,胜之于核心人物有血有肉,复杂而丰富,历史悲剧感在小人物的挣扎中油然勃发;然而既限于一隅,单纯注视小人物的人生转变,又缺乏以小见大的妙笔,便不能以细微处见大寰宇,人物虽存,却不能见时代,这是剧本与主题上的根本局限,虽在“犹大与黑弥赛亚”这个题目中可见偌大野心,但显然眼高手低了
黑豹党枪杆子里出政权,组织学习论持久战、游击战。亚伯拉罕三教确实派生出许多现代政党和意识形态,🐱想也确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红脖、老墨、意大利裔、爱尔兰裔那些底层群众怎么没跟黑豹党联手改造美国呢。
第三幕强有力的张力拉回了整部戏
默认黑人卧底就是犹大,就像默认所有女性都是女性主义者一样
Revolution is the only solution. 很powerful. 在anticommunism propaganda 已经成为宗教的美国, 这样的题材并不是所谓的主流政治正确. 说什么黑豹党臭名昭著的,是对zf与系统的暴力恶行视而不见,也是对黑人社区经受的一切充耳不闻。电影还是可以做到更好,比如到1968年,2/3的黑豹党员是女性, 这点完全没体现。新一轮的左翼革命必须由劳动女性主导。
Kill Bill.
。。。搁这拍时尚片儿呢
看了个机翻的字幕 片中那哥们叫sam 你告诉我他叫地对空导弹!!!影片改编自真人真事。讲述了1960年代美国黑人社团黑豹党历史上的真实事件。
能拍出这样一部黑豹党电影,只能说导演对黑豹党真是一无所知。片里弗雷德一再强调他是人民的一员,而导演则像愚蠢的信徒一般,用这犹大与弥赛亚的神话将弗雷德举向神坛。片中大量充斥的形式与摆拍台词,确定不是在给黑豹党摸黑?同是今年同类型的《小斧子》,不知道真诚多少倍。
隔壁雷吉娜金可以来偷师,你看弗雷德爱情确定那一场戏,对白简洁有戏,那给了演员多大的发挥空间,黛博拉走时,弗雷德说“you want some coffee?”"sure""how you take it?"最关键的对白这里来了,“black,and sweet”这里两位演员还有看的我完完全全被这个剧本带入了情境,他们演得陶醉沉浸,我看得心湖荡漾,这场戏处理得特别的细腻,他们喝咖啡的那个纸杯,不是普通的纸杯,是橙色的花纹,和主角的衣服是同一个色系,这里的橙棕显得尤为温暖。《迈阿密的一夜》里的服装风格也是这个常见的黑人所穿的色系,但就是一种普通,
你可以谋杀自由斗士,但你不能谋杀自由。颁奖季黑人题材里相对最好的一部。
讲道理我觉得拍得还不错 特别是摄影 提这么多居然是男配 那男主是Bill吗 这样一讲显得剧本更差了(剧本是真的不咋样啊
三观不合无法共情,影片试图立体呈现的那个青年“革命者”,他的大无畏、他的牺牲精神、他对信仰的坚贞、他无与伦比的鼓动能力、他的爱和内心力量在磨难中的冲突与成长,这些都被精心的(权且认为也是真诚的)刻画和渲染了,但他和他所代表的组织和意识形态是我完全无法认同的,而那些可能导致我们无法认同的事实、角度和讨论,在影片中是缺位的,所以这是一种真的“立体感”吗?就更别提我们这位线人同学和他背后的FBI大佬们了,为了衬托“英雄的立体”,他们已经褪化到了扁平的极致,快缩成一个奇点了...管你多么政治正确,这种拍法,就是在逃避严肃的讨论,就是在媚俗,就是在消费真实的历史和真实存在过的人。
说实话真的不太好看…也没啥深度,看汉普顿演讲就知道了,剧本写得不行,都是煽动民众的话,也没有什么深度。
愈发凸显出《刺杀神枪手》的牛逼,以及名字翻译的是什么鬼?Bill O’Neal成为FBI线人的时候年仅17岁,Fred Hampton死时年仅21岁,结果这片直接找了俩三十多的人来演可真行
在芝加哥七君子中也有提到黑豹党这条线,二部电影结合起来就非常容易理解全貌,Bill的内心挣扎贯穿全片,也是最值得细品的部分。为何而战,美帝今年还有弗洛伊德事件,足够回答了。
勒凯斯第一黑帅哥!回归影院第一片,听英文专注很多,台词很好,配乐里的黑人打击乐元素也很好。很正的黑人历史片,多回顾总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