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看似简单的蜡笔动画,简单清晰的笛声旋律,关于男孩一生的简单快乐和无奈心事,却获得了动画界最高荣誉——法国安锡动画影展首奖。
带着一颗童心,导演展示给你无限天马行空的快乐。
也带着一份失落,寻找现代化城市里最初的心灵家园。
本期麦田电影院,带你欣赏,《男孩与世界》。
童真·家园在蜡笔画的万花筒中开始,一个只有简单线条四肢的男孩出现在画面中间。
沉浸在乡间的花草牛羊,跳跃在蓝天和绿地之间绚丽色彩越发复杂,缤纷的巴西丛林,渐进的笛声和悠扬的弦乐,演奏着男孩的简单快乐。
突然的安静,男孩父母低沉的对话之后,爸爸为男孩演奏了一段笛声,便被火车带向了远方,男孩的世界从此天翻地覆。
在他童年彩色的天空下,看到的每一位男子都是爸爸的模样,听到的每一段笛声、都是爸爸的声音。
对爸爸的思念是空中的音符,是埋进地里的妈妈的歌声,是天旋地转男孩的心情,是妈妈在月台黄昏无尽的守望。
导演完全用儿童的视角,天马星空的想象,心中所思都成绚丽的实在。
追寻·迷失终于在一个雨夜,学着爸爸的模样,男孩带着全家福,在快速变换的线条间,在噩梦一般的气氛里,男孩离开乡村,来到新的世界。
男孩所见的世界始终是儿童的视角,无论是云朵一般柔软的棉花,时而响起欢乐的笛声,符号化为规则方阵的工厂,都是孩子童心的绽放。
和爸爸的笛声一样,音乐是男孩的心灵家园,每一次乐队游行男孩心中都会飞起彩色的凤凰。
男孩纯真之眼所见,并不止于一个色彩和线条的世界,还有种种成人世界的现实。
从第一位被解雇的老爷爷开始,男孩被卷入了城市的河流,在红尘翻滚中颠簸流离,男孩从乡村走过原料生产厂,走进纺织厂,走到大城市销售中心。
工业一层层进步,色调却一层层暗淡。
工业化所象征的军乐团的黑暗色彩,情绪混乱的城市生活景观,一切让男孩慌乱不已。
第一次,像个大人,男孩露出了悲伤的表情。
与乡村的绚丽不同,城市里满是消费的符号,男孩被迫迷失在这座金字塔的最底层。
是底层人民的笛声再次拯救了男孩的失落,卖艺人的万花筒带着男孩看到了城市的全貌,光怪陆离的世界却让他更加思念乡村的三口之家。
导演却执意要把乡村现代化的图景勾勒完毕,于是用集装箱把男孩拉过码头,在另一番颠沛流离中,手工业制品变得充满了电子感。
男孩来到了更大的城市,消费世界变得更加复杂,男孩心中的音乐只能在城市边缘狂欢。
手工纺织厂被黑色的机械取代,在资本家的欢呼中,工人被迫失业,再次回到乡村做原料采集的工作。
导演用男孩的眼光将现代化之路勾勒完毕,在男孩的眼里,一座座城市像金字塔一样孤独压抑,其间只有淳朴人民的音乐点亮了城市的色彩,如同彩风飞舞。
然而这只彩凤最终也敌不过工业化的大炮,在哀鸣中,摇摇坠落,城市里属于男孩的最后一丝寄托成了一地碎片。
家园·轮回世界只剩无尽的难民,无尽的机械恶魔吞噬着树木,工厂的硝烟把彩色的梦幻彻底烧毁。
一段现实的影像加入,钢筋水泥疯狂攻击着城市,城市只剩下无奈的哀嚎。
影片的政治隐喻显而易见,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带给人们是家园的摧毁,阶级森严的城市带给人们是同化和压抑。
然而悲剧在于,乡村人们除了城市,也无处可去。
不只是巴西,所有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进程皆是如此。
而普通人,一颗纯真的童心能带来的快乐,也终将迷失在城市的颠簸里。
为了生存,踏上一辆离开家乡的火车,踏入这条红尘翻滚的河流,故国再难回首。
男孩又回到最初的那颗树下,他变成了爸爸的样子,回到白发苍苍的妈妈身边。
看到了深藏心中的种子长成了树,却又不得不离开家乡,踏上爸爸的那辆火车,作为大人,再走一遭城市谋生之路。
博一曰:2014的最后一天,我想用一部电影来结束它。
男孩与世界,the Boy and the World。
这部漫画风格的巴西电影,其英文名和我自己的名字有那么点相似,因此选择了它。
原以为故事情节很像他,独树一枝的,画风一样,带你从头至尾的享受,因为他开场的极简画面,和似Bossanova的音乐,无需字幕的配音,给电影定了极高的基调,但可惜的是,整部电影电影,最终,没有能够超越它的开场,即使首尾呼应。
怎么说呢?
电影如果去拍摄宏大的道德说教电影,若不能出其不意,便易成为平庸之作,即使是被奉为大师的新海诚亦然,那部《追逐繁星的孩子》,主题定义过于宏大,对环境污染的担忧,对工业社会的质疑,对乡村文化的怀念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可以说这类电影面面俱到,只是皆为蜻蜓点水。
男孩最后没有找到爸爸,他的爸爸已经泯然众人矣成为千人一面的工作僵尸。
男孩的初心不在,顿时长大,照顾不了年老的妈妈,沉浸在儿时的美好时光里,直至憔悴容颜跃然脸上。
再听到爸爸吹过的笛声也没有了当年的莫名兴奋,甚至连面部肌肉的一丝抽动都没有。
直接说,我不喜欢这样的电影。
它是甜味儿的毒药,久则伤人。
弥漫着loser的酒味,在深夜无人的马路,扯着嗓子高喊——花花世界,与我无缘。
我知道你说的是真实,但我的人生不会如此狼狈。
踏着2014年的钟声,补上一篇笔记。
简单却不简单,虚幻却极其真实。
梦想与现实的对抗,杂糅在一起的五味陈粮。
孩童般的画风外,是极为具象的声音,极为考究的细节,极为真实的经历。
虚幻的构思外,是从天而坠时的心跳,是水中捞月的皱面,是狗狗撒娇时的挠头,是萤火的抖光。
彩色与黑白,孰优孰劣?
梦想与现实,孰真孰假?
在时代的车轮面前我无法分辨,但逝去得历史会得出答案。
稳固的结构面前是面对还是逃避?
打破还是妥协?
是千磨万击还坚韧还是采菊东篱下?
我不知道,因为这是男孩的世界。
看完后我很感动。
那棵树,长啊长啊长… —2020.4.2
海报的暂停脸做的太内涵,因为看到最后,没人愿意播放到那个物是人非的年代。
音符成为了一个代表价值观,甚至阶级的符号象征,充满了满满的爱,以及人文,生活在里面,他甚至可以物化出来一只凤凰。
而老鹰则是有军乐队演奏出来的形象象征,他会因为军队,砍伐,商业主义变的越来越大。
故事最后演绎出来的,凤凰无法战胜老鹰这一事实,让人看后无限感慨,特别是面临消失的树林,闪烁中的金钱至上主义。
再切到小男孩,他在这样一个历程中的确做不了什么,唯一做的就是被动的流浪,寻找,体验。
但是他的身上却深深的烙上了每一个人的影子,不愿意长大的小男孩,好奇,体验,失望,然后寻找一种寄托,然后继续寻找,尽管最后可能没有任何结果,但是你经历了,你充实了,你没有白来这一遭。
唯一的遗憾依然是回不去的童年。
20160418《男孩与世界》试试用三首中国古诗,概括该电影主旨这部片子也算是厉害了,巴西社会所有的标志性符号,多多少少都有涉及,一揽子全兜住:城市化、留守儿童、农牧业大国、工业化、失业潮、音乐、足球、贫民窟、狂欢节、对政府的示威游行、环境污染……但故事的主线其实是简单的,如果用中国古代诗歌来概括,无非是三首诗:第一阶段(童年):父亲离家,渴望归来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第二阶段(壮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刘希夷《代悲白头翁》(节选)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第三阶段(暮年):故乡山河在,旧人无一识汉乐府《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所学有限,能想到的大抵如此。
虽然故事的主线没什么新意,但动画和音乐配合得实在太漂亮了。
以上。
荣获动画界最高荣誉——法国安锡动画影展首奖。
童真如何面对成长的苦涩与世界的现实?
宛如巴西版的囧男孩,一家务农生活穷苦却过得快乐。
然而为求谋生,父亲只得离乡出外谋生。
小男孩不忍母亲伤心,踏上寻父的大冒险旅程。
沿途光怪陆离的人事,城乡风景,媒体,贪婪嘴脸的美国老板与压榨扁瘦得劳动者,美丽又悲伤的世界景象。
五彩的泡沫承载着年少轻狂的想象,却终有幻灭的瞬间;跳动的音符舞动生命的活力,也终有曲终人散的时刻。
作为现代文明的创造者,我们想方设法谋求生存之道。
出卖肉体,亵渎灵魂,冷落亲情,消耗精力,只为追求那存在于泡沫之中的美好未来。
或许那么一点物质回报会让我们忘却现实的残酷,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但我们有没有想过整个过程我们是否真的快乐?
有没有反思真正令我们快乐的因素到底是什么?
有人会说,我们现今疲于工作是为了今后更加自由充裕的人生。
于是乎我们每天朝九晚五,到点吃饭,到点工作,到点睡觉,像个被设定好的机器人往返两点之间,在一个近乎封闭的区域做无限循环运动。
唯一与人造人不同的是我们内嵌了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担负着离职的风险;又有人说,我们现在疲于工作是渴望能为家人创造更舒适的环境。
于是乎我们除了睡前一句“晚安,好梦”醒后一句“亲爱的,早上好”就再也找不到交流的素材。
家庭临近破碎边缘自己却浑然不知;还有人会说,我们现在疲于工作是为了能够充实自我,不虚度光阴。
于是乎我们在不断创造现代物质文明的过程中又不断消耗现代文明成果,由完美几何学构造的现代都市磨平了我们桀骜的棱角,弱化了我们独特的人格,剥夺了我们作为动物最根本的权利。
我不断回忆着小时的我是一个怎么样的男孩,一个模糊却真实的形象浮现在脑海里。
那时的我每天最开心的时刻便是和邻居同伴奔跑在大街小巷,捉蚂蚱,追蝴蝶;那时的我每天最温馨的时刻便是和父母、爷爷奶奶围坐在一张大桌子上吃饭;那时的我每天最疯狂的时刻便是入睡前的一小段时间,幻想自己驾驶着月亮为漆黑无助的夜晚提供沁人光泽。
那时的世界五彩缤纷,充满欢乐;绿树成荫,花草芬芳。
那时的我古灵精怪,无拘无束;奇特的想象常常令自己心花怒放,激情澎湃。
然而,现代文明的步伐终究会超越年龄的增长,残酷的现实终将束缚想象的翅膀。
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男孩注定被驯服为一个现代文明的铸造者,一个自认为是为自我为将来拼搏实则为现代文明打工的机器人。
我们常想抓住时间,却不知是时间定格了我们。
我们常说创造了一个时代,却不知是时代造就了我们。
我们常认为最至高无上的任务是延续人类文明,却不知人类文明并不能延续人类无穷尽的欲望。
动画中彩凤出现的那一刻我彻底被导演征服。
彩凤与黑鹰,这两个象征载体选得真好。
无论多么美丽的颜色,如果只是把它们随意糅合在一起,那么只能得到脏脏的黑色。
但是如果把各种颜色组合在一起,就能得到绚烂的彩凤。
我想这就是动画想说的。
在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的步伐下,原本多彩的各色文化渐渐被相同特征所取代,最后变成乏味的复制品。
文化是这样,人也是这样。
男孩在工人大军中寻找父亲,却发现每个人都变得一模一样。
工厂里每个人都穿着相同的工作服,做着相同的重复的机械动作。
在一个几岁的孩子看来,真的跟复制人没什么区别吧。
其实工业化城市化本身并没有那么可怕。
动画中男孩的家乡也好,城市也好,都有美丽的地方。
单纯赞扬某一方贬低另一方都过于简单粗暴。
唯一的区别就是,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各不相同,而城市越进化,重复的元素就越多。
重复的阶梯,重复的大门,重复的建筑,重复的生产线,重复的交通工具,重复的广告。
就像每次我去各个城市看到的一样,单看街景,每个城市竟然都差不多。
全球化为我们带来便利,也为我们带来很多共同话题。
但如果有一天,全地球各个角落都变得一样,人们喜欢的对象都变得一样,那也是很可怕的事情。
没有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世界只会让人觉得灰暗无趣。
甚至不用扩大到全球范围,即使只是在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不同的画面,没有不同的声音,没有不同的思想,都是很可怕的事。
要让世界多彩,要让彩凤不被黑鹰吞噬,我们需要多元化的思想和声音,也需要包容多元化的眼界和胸怀。
希望彩凤永不消失。
p片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小细节。
随着越来越接近城市,男孩眼中的动物形象越来越少,最后在空中浮城那里,所有的动物形象终于彻底消失了。
下载这部电影时并不知道它是讲什么的 ,冲着简洁可爱的造型和绚烂充满童趣的画风去的,之前一直以为它是旅人日记那类的动画, 看完之后却让人久久的心痛,影片几乎是无对白的,偶尔出现的那两句也没能听懂,射手被关了之后我也放弃了满互联网找字幕的打算。
影片一开始如观众预想的是个充满幻想与童真的世界,色彩斑斓的草原,小男孩在现实与幻想的世界里自由奔跑,风吹动他的头发还有母亲的裙子,美丽的母亲,年轻的父亲,还有充满希望的未来,父亲在临走之前用笛子为小男孩吹了段曲子 ,乘上火车远去,我开始预感到了悲伤。
父亲走后风依旧吹着草原上的每棵草,小男孩整天幻想的都是父亲在时的情景,而母亲一个人提水一个人做饭,一个人点燃路台的灯,小男孩心疼母亲想念父亲辗转反侧不能入睡, 他跳下床拿出那张照片决定出门寻找父亲。
小男孩的出门影片用了超现实主义手法,在一阵狂风暴雨中小男孩离开了家,当他醒来正躺在城市的吊床上,墙上贴着自己带走的那张照片,或许这个也暗示了小男孩这段历程的艰辛,影片很多次用了这种方法让小男孩任意处在任何世界通过the Boy 来展示the World给观众看,而此后影片中也再没出现小男孩的母亲。
The Boy and the World这到底是怎么样的世界?
同一个世界却分很多国家,国家分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社会分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一如影片中很多次出现的金字塔形建筑和机械流水线般的社会环境。
小男孩醒来是在一个孱弱又疲惫的陌生人家里,他是这庞大系统的一份子,影片将现代社会的运作具象到了制造业上,陌生人无疑是这条产业链最低端弱小者,粗狂的蜡笔线条,明亮鲜艳的色彩,有趣的表现手法让人缓解了内容本身所承载的沉重,就连这群最低端的弱小者也面临被淘汰的压力和被抛弃的命运,陌生人没能躲过命运,他拉着自己的小车被迫离开,在颠簸巨浪与狂风暴雨中小男孩与陌生人漂落到一处如梦境般静谧的夕阳下,此时小男孩发现父亲的信息沿路奔跑而去,留下了陌生人孤寂的身影。
小男孩找到了父亲工作的地方,一座森严冰冷毫无人情味的工厂,如果说陌生人所处的是生产链原料生产的第一环节,那么小男孩的父亲所处的就是原料加工的第二环节,而这些都是不发达国家主要的就业方向,巴西是不发达国家,我们国家比巴西还要差一些,金字塔下层的人消耗自己的人生来换取上层人的优越生活,第三世界国家牺牲自己人民幸福来换取国际地位,影片中那座空中城市就是指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原材料,而发达国家赚取了制造业中最富利润的部分,最终将产品销售回发展中国家同时剥削掉了成倍的利润。
当小男孩找到父亲时,父亲正在流水线上机械的工作着,头上戴着临走时母亲送的那顶花线帽子,拉长的身体疲倦的近乎要睡着了,接下来就是匆忙和疲倦的都市人群,拥挤而麻木的公交车,巨大的印刷这巨乳红唇的广告牌,具有尖嘴利齿的塔吊正来回吞噬这城市,小男孩跟着父亲下了公交车后回家的路好长,父亲住的地方好远,万家灯火,小男孩疲惫失落的跌坐在台阶上,父亲将他背在肩上一路走到了小屋,吃完那只为能像机器般活着的食物,父子两坐在电视前,小男孩拿出自己带在身上的那张照片想让父亲看而父亲却睡着了,电视里正播放着购物广告。
镜头顺着父子两睡着的身影一直往外拉,拉出金字塔交代社会地位。
任何时候即使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也有自己的娱乐方式和梦想追求,第二天父亲骑着自行车,小男孩带着草帽 ,还有那把富有创意的伞一起逛这个城市。
父亲用自己制作的奇怪乐器为小男孩演奏,有无数音乐泡泡,相比之前离开时为小男孩用笛子吹出的泡泡多了好多,影片中音乐泡泡有特殊含义,代表社会底层人的力量,与此同时也表现了小男孩的父亲从未放弃梦想与希望,在父亲的音乐声中小男孩看着眼前的万花筒开心的走着,而上帝自会照顾他脚下的路,无数美梦如音乐泡泡般浮现,小男孩在万花筒里看到了草原上自己的家, 而窗外却浮现了那个如阴影般的金字塔城市建筑,梦被现实一瞬间打破了,小男孩随同那些出口的原料一起被送到了另一个地方,那座浮现在空中的城市,这里的人们享受着和谐与美好文明与发达,无数导弹在为他们保驾护航,小男孩在噩梦一般的制造过程中目睹这一切,所有的原料最终变成了产品被再次送回,城市上空烟花绚烂,举国欢庆。
影片中还表现了随着技术的革新新生产工具的运用,无数手工业者下岗和返乡,即使在任何一类世界中总有创造梦与希望的人们,片中那些弹奏乐器载歌载舞的人就带表这类人,小男孩的父亲也是这种力量的一部分,无数音乐泡泡汇聚成一只五彩斑斓的大鸟与那些工业兵器所形成的黑色大鸟相对抗,这两种力量分别代表梦想与现实,善良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纯真美好与自私贪婪,在强烈的对抗中彩色的鸟败了下来,现实世界总是残酷的,任何冲突牺牲的都是弱小者的利益,而这类人群大多数是金字塔下层的人,上层建筑掌握力量,控制资源 ,并在媒体上大肆渲染。
小男孩和父亲回到了他们曾离开的地方,什么都变了,家已破败不堪,母亲也再没有出来,父亲回忆自己离开时的情景,然后把自己在工作的地方偷着做的那张彩色桌布铺在草地上,眼前又是一片美好景象,孩子们又奏起了音乐,一只新的雏鸟诞生,小男孩和父母一同种下一颗梦与希望的种子。
PS:小男孩在城市中找到的不是他父亲,是他未来的自己。
他的父母、亲情的记忆,已经被这个世界扼杀,仅留下了残缺的记忆碎片,和老来的孤独...小男孩自己和父亲的角色的合二为一是慢慢转化的,并不能只单纯的理解为始终只有他自己,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下,儿子和父亲的命运几乎是一致的,所以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人,直到影片最后小男孩的恍惚中自己和父亲才合二为一,你可以注意父亲离开时的帽子和工作时的帽子子,小男孩找到父亲后一起逛街时戴的正是父亲当年走的那顶帽子
如果我可以去做一部动画电影,或者绘本,这是我想要做的风格,或者说风格之一!
看的时候萌萌的小男孩不禁让人想起小侄子,所以了解一下小男孩成长的世界,学习了解他更好的对待他,有一天我也遇见一个我生命里小男孩当然最好还有一个小女孩……有人说这个画风简单,其实它可一点不简单,不管是线条的运用,色彩的搭配,还是几何图形的组合,都是超专业水准的,因为有关服装的生产和男孩一直织出的那块彩色的布匹,让人觉得制作组里有人懂服装设计也不一定。
他采用正叙,倒叙,插叙,相互穿插的手法,为人们描绘出一副如梦似缓瑰丽的诗篇。
看之前不知道怎么弄错信息以为是西班牙的作品,但是里面特别明显的巴西音乐的风格,使我非常好奇怎么会不是巴西的作品呢?
巴西的国鸟,巴西的棉花……甚至那个足球场地,但是外行的我这样做判断会不会被笑话呢,看完影片再去看简介的时候发现,本来就是巴西的作品呀,所以要相信自己的判断,即使它是错的也没有关系。
而影片中出现的《疯狂约会美丽都》中那种象征工业社会人的某种神秘力量异化控制的呆板的黑色方块人 ,大概是对这部法国影片的致敬吧!
一边看的时候想起《如果有来生》这首歌,这个词写的真的特别棒呀!
谭维维不管是最初那种少女安静期待一个童话的梦的安静的唱腔还是后来用摇滚的表现都特别的棒,还有那个催泪的动画短片《父与女》都和这首歌一样,写尽人生的爱与悲欢离合,“等我们都长大了,就生一个娃娃,他会自己长大远去,我们也各自远去”100年来时代的飞速变迁工业,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冲击,一百年的孤独,小男孩终其一生对父母的追寻依恋,以及与世界.一次次的相遇,童年与父母恩爱相伴那美妙的乡间生活,动听的犹如爸爸一次次吹响的笛声,飘散的音符融进人生的背景中。
长大后城市的纸醉金迷,艰难的奋斗,青春的生活,梦想的追寻,他一直一直在织一个美丽的彩虹羽衣,年老时战战兢兢面对农场主的挑剔,最终回到家乡,回到”父母”的怀抱也是追寻了一辈子,父亲,许多普通人的人生写照吧,也是《百年孤独》巴西版的映照。
看完的时候还想起了以《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命名的诗集,于是断章节选几句诗句,并取取其中一组抽象的名字作为本篇的题吧!
我生活在苹果园和天空,在第一次欢欣和绝望之中,我生活在云朵和火花之间,生活在一块正在成长的石块里,“你是谁?
你要选择谁?你朝向何方——上帝 ,或魔鬼的深渊?
”"我不选择上帝,也不选魔鬼,两者都是墙,难道我要用一堵墙去换另一堵墙?
"我的困惑是照明者的困惑,都会将我的双眼蒙上。
我的道路比神灵和魔鬼的道路更为遥远我在我的书中跨越在明亮的闪电的行列中跨越在绿色的闪电的行列中跨越我的歌声列成一队。
我正集合鲜花,动员松柏,我爱,我生活,我在词语里诞生,在早晨的旌旗下召集蝴蝶,培育果实我和雨滴在云朵和它的摇铃里、在海洋过夜。
我向星辰下令,我停泊瞩望,我让自己登基,做风的君王。
我把岁月交给……我把岁月交给深渊任它在我的座骑下起起伏伏我在双眼里挖掘我的坟墓我是鬼魅的主人,我把同类交给他们昨天,我把语言也向他们交付我对着历史失落地哭泣踉踉跄跄,哭声从唇间跌出我向着恐惧哭泣,我肺里把天空铺展为华盖。
但愿来自幽谷和岁月的雪杉向我张开怀抱,但愿它守护我远离珍珠和船帆的诱惑。
但愿我有雪杉的根系,我的脸在忧伤的树皮后面栖息,那么,我就会变成霞光和云雾呈现在天际——这安宁的国度。
http://changba.com/s/U3L_YOOWjDyRvvUzKNUZVQ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3b411u7PS/柴油朋克+波普艺术的感觉,总让我想起《黄色潜水艇》……森林、棉花、足球真的太巴西了,背后的主题偏现实主义,有点小扎心,但全程无刀,GOOD END,各处细节也趣味盎然,可放心观看。
3.5
简直是个半成品。
主题很深刻,画面很超现实,但观赏的愉悦性较弱。如果它是绘本,我一定会买一本来收藏,但作为电影,我还是希望它再强叙事一点。
极简画风,极简的心
改成短片更合适
小孩的世界简单美好得 听听音乐就仿佛获得全世界
1,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富而后教“孔子强调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基础,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对人的德性培养来服务社会的。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率先提出"富而后教”的教育思想。
这种画风完全看不下去
本届电影节遇到的大惊喜。画面又美又萌,最后交代时间线一下子提高了电影层次,虽然反资本化的议题不新鲜,前一段时间刚好看过雨林保护者被利益集团暗杀的纪录片,动画里穿插的唯一几个实拍镜头让人揪心不已。动画的体裁美好,讲的故事却很沉重。唯有家是永在的温暖。
配乐很好听,可惜我看的时候一直在分心。
过于注重形式,更何况形式也没牛逼到突破天际
很一般
画风真是正中我的下怀,配色好美。每个孩子都是白日梦想家。
本片获第88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提名。既然这么痛恨物质世界,向往它干嘛?虚伪!
简约但绝不简单
看到砍大树就知道是巴西的了。被掠夺的发展中国家对掠夺者的控诉
看得我眼花缭乱,目眩神迷
7/10。抽象隐喻构建了高高在上、天空之城的发达国家,生态毁灭的纪录片在美元的快闪影像中结束,直白控诉了机械化生产的劳动压榨、进口原材料返销的经济入侵,男孩遇见象征人生各个阶段的角色描写底层生活,铁罐聆听笛声、深夜偷制布毯、万花筒和家种红石头等细节成最大亮点,画风舒服但内容空乏无趣。 @2017-02-03 20:32:56
结尾写实了还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