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看《珍珠港》的时候,还是在大学寝室里,上铺被子乱作一团,傍晚夕阳的余晖从窗户照进来,我坐在木椅子上,塞着耳机,情绪跟着屏幕里的战机高高飞起。
那时候刚值自己飞行员体检没通过,却觉得肾上的小石头迟早会落下,心中依然热血。
几天前云音乐突然推送了《珍珠港》的主题乐,Hans Zimmer配出一副田纳西温暖的夏天,钢琴音响起的时候,仿佛看到农场广阔的麦穗在金光中飘荡,两个熊孩子在老爹撒农药的小飞机上手舞足蹈。
于是把片子翻出来,这次窗外雷声低沉,雨水稀稀落落滴在窗户上,我坐在床沿又跟着片子度过了三个小时。
2001年的电影,视效做得出色,放在今天看,十几年过去了,一样是大片,“卖拷贝”的爆炸,一直都那么带感。
成就视效的,往往是细节上的功夫,鱼类击中舰体的瞬间、被炸飞的海军撞向船桨,每一帧都做得那么细致,仿佛真实。
说到细节,偷袭前有一个镜头是在日本飞行员的机舱里,冰冷的仪表盘旁贴着爱人的黑白照片。
轰炸过后,美国大兵举枪对着飞机残骸,白色围巾染着血搭在破碎的玻璃罩上,敌人已死,他捏着一张照片。
爆炸再耀眼,战争对于双方都是可恶的疼痛。
卖拷贝在这之后,似乎再无这样的情怀,《变形金刚》系列炸得越来越凶猛,看IMAX整屏幕的烟火乱蹿,总少了一种心一紧的感觉。
Evelyn实在太美,准确的说,是Kate太美,红唇金发,却又很温婉,水蒸气散过月台,车厢里她笑起来,皓齿洁白,看得心醉。
红唇金发的美女很多,可是大多太热烈,Kate这样细致的,甚至还带着丝丝东方的含蓄,太少。
她穿着比基尼,轻轻把海风吹乱的头发别到耳后,海浪拍打在礁石上,夏威夷好沙好水。
她穿着红艳的旗袍,身材修长,旗袍褪去,露出吊带袜满是诱惑,Evelyn和Danny在降落伞的白绸布上云雨欢乐,汗珠在她的肌肤上晶莹剔透。
2001年的小Ben还没有当导演,还没有拿奥斯卡,亦没有跟马达一起坐在导演椅上一本正经地宣读“绿灯计划”。
可是十三年前的小Ben,戏里的Rafe,脸就已经那么方了,为了打飞机不要妹子不要命,好像被多打的那一针给打傻了。
Rafe和Danny,从熊孩子,变成小青年,Rafe变得沉稳,Danny还是有点小害羞,两人喜欢上同一个女人,两人合力击落7架敌机,最后Danny舍身救了Rafe,一辈子被大哥保护的小弟终于救了一回大哥,这么拧巴的感情,如果没有Evelyn的存在,想必Danny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Rafe会向他告白吧,我们一起打飞机这么久,就是注定要在一起的。
电影里真要扯到演技的话,虽然那不是重点,还是可以说说Jon Voight的。
我不知道真的罗斯福当年被日本人偷袭了珍珠港的时候是怎么讲的,但是当Jon从轮椅上放下残废的腿,挣扎地站起来,镜头切给他脸部一个特写,说,so don’t tell me , it can’t be done的时候,还是很带劲儿的。
动作和台词都不多,却有着很内敛的能量。
最后镜头从海底的沉睡的亚利桑那号回到了温暖色调的田纳西,片头的配乐再次响起,Rafe牵着小Danny,在余晖下,飞过片片田野。
我看了看窗外,雨已经停了,深圳的天蓝得出奇,远处白云前一架客机缓缓飞出去,我合上电脑,尝试把被电影勾出的所有关于飞行的情绪再次抚平。
昨天晚上央视六套又重新放映了这部电影,我也数不清这是我第几次看了,反正从很小的时候听Faith Hill的那一首There you 'll be开始大概就已经对这部电影有了解了。
确切来说,这部电影并不适合小朋友去看,哪怕你是一个英语的学习者,因为剧情有些传统意义上的狗血。
兄弟间的三角恋的乱入使这个宏大战争主题的电影变成了好莱坞特色的意识形态宣传品,而且基本上你去看这部电影就能够意识到大体故事结构应该是什么。
之所以还能够给这部电影三颗星,还是因为它的音乐确实还是不错的,还有Kate Beckinsale迷人的面庞,这几乎是我年幼时对异国美最深刻的印象,绝对影响我的审美观。
迈克尔贝还是不太适合驾驭这种战争里的爱情片,三个小时的跨度过于漫长,想拍成战争史诗,结果弄得情节生硬虚假成了文青们喜欢的美式宣传品了。
不如还是欣赏他的勇闯夺命岛吧。
最近国内空天猎的上映,并没有让我有太多的感动,相反,让我反而回忆起了2001年曾经最爱的电影珍珠港,《珍珠港》和《泰坦尼克号》一样,有太多让我感动的地方,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今天重温了一下,太经典了。
感情经过生死的升华,折射出战争的残酷,又通过战争反应了感情的不容易。
结局的处理是完美的,让人感动又能接受的结局,比神剧强多了。
比如说雷夫和伊芙琳在船边月光下接吻的画面和丹尼带着伊芙琳在空中看日落的浪漫等等,都让我很感动……先说雷夫吧,雷夫是个铁血真汉子,他有理想有抱负,他想在战场上展现他的才华,实现他的抱负,同时他的志愿参战还可以保护丹尼,所以丹尼不必上战场拼杀。
但他并不知道他的这个决定牺牲了他和伊芙琳之间的感情,当伊芙琳决心将自己给予雷夫的时候,雷夫婉言谢绝了,他不知道他能否活着回来,他不想给伊芙琳留下遗憾,他不想对伊芙琳做出这种不负责任的事情,虽然他也很想得到,只是在努力控制而已。
无疑,雷夫对伊芙琳的爱是真爱,是大爱,同时,也是因为这种爱的信念,支撑着雷夫让他活着回来了……然而,当他回来时,他不知道的是,此时他和伊芙琳的感情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于伊芙琳来说,她也是个受害者,她被命运所捉弄,她也有她的无可奈何。
当她收到雷夫的死讯时,她整个人彻底崩溃了,她终日以泪洗面,彻夜难眠,备受煎熬,这个时候丹尼出现了,他们在一起谈论的话题几乎全都是雷夫,他们一起怀念雷夫的点点滴滴,伊芙琳在丹尼那里找到了安慰,找回了自己,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虽然她心里最爱的是雷夫,但当时“雷夫已经死了”,她不可能守着一个“死人”过一辈子,她有选择幸福的权利,重新开始,所以伊芙琳没有错,她的决定是对的……对于丹尼来说,雷夫是他这辈子最重要的人,从小到大,雷夫一直保护他,连这次雷夫的“牺牲”都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他,所以当他知道雷夫死讯的时候,他的内心也是崩溃的,但更多的是内疚,所以他想要弥补,那就是——照顾伊芙琳!!
一开始有些个镜头,导演向我们表露了其实丹尼也是喜欢伊芙琳的,只是因为被雷夫捷足先登,再加之丹尼本身性格腼腆,缺乏自信,所以也就放弃了……但如今,雷夫“死了”,所以丹尼他有权利追求他的幸福,再加之本身对伊芙琳就有感情,so…but…就算不是伊芙琳,换着其他的女人,我相信丹尼也同样会去照顾她保护她一辈子。
在后来轰炸东京的行动中,丹尼主动要求参战,如果丹尼真的自私,那么他完全不必去送死,只要雷夫真的死了,他就可以放心大胆的跟伊芙琳在一起,而且也不必担心伊芙琳对雷夫的爱比自己多……然而他并没有这么做,他还是毅然选择和雷夫一起共赴沙场。
三角恋固然恶俗,国内很多人觉得男主喜当爹,或者绿帽之类的话,有些人接受不了雷夫帮丹尼养孩子,但,这正是我最受感动的情节,失去丹尼,雷夫的痛苦我们无法体会,孩子是丹尼生命的延续,当雷夫带着孩子飞行,当他温柔的问孩子“小丹尼,你想飞么”的时候,我能感受到,雷夫将自己对丹尼的爱延续到孩子身上,这是对自己感情的一种寄托,更是他爱丹尼的一种方式。
最后,雷夫带着小丹尼飞行,我的感觉是无尽的悲哀,于雷夫也是如此,壮美广阔的天空,再也没有丹尼与自己同行,这种惋惜,使丹尼的死显得更遗憾,使战争中失去的那些年轻生命显得更有价值……这时的雷夫,也不再那个是血气方刚的战斗英雄,而是一个成熟的军人、父亲!
经过了战争与死亡、失去与获得,雷夫更能体会如何在痛苦和挫败中坚强。
在千千万万个从战火中走出来的军人中,雷夫只是其中的一个,他们懂得了奉献与牺牲的意义、生命和信仰的价值!
只有在这样的人手中,才能托起未来的希望,小丹尼就是这个希望,他也会承继父辈的志向、成为勇敢坚毅的战士……,所以,一切都有了希望……出现的穿帮以及细节吐槽:1.幽灵山峰 当成年的三个主角第一次出现在画面上时,他们是在长岛,背景上可以看到一些很高的山峰,至少在海拔千米左右。
而每一位长岛居民都知道,长岛地区最高的山丘也只有海拔100多米。
2.午夜快车 雷夫到旅馆伊雯琳(凯特.贝金赛尔)的房间,告诉她自己要去英国,当时是夜里,旅馆窗外,一个现代的公共汽车站清晰可见。
3.魔术围巾 同一场戏中,伊雯琳给他围了条围巾。
其中一个镜头从本.阿弗莱克的身后拍摄,观众可以看到他没带围巾。
跟着一个镜头是从他面前拍摄的,那条围巾又出现了。
4.海底隧道 本.阿弗莱克在纽约跟朋友告别,去伦敦参战时,地点不是海港,而是火车站。
5.化悲痛为饭量 丹尼(乔什.哈奈特)和伊雯琳在餐厅吃饭时惊闻雷夫的死讯,这时镜头显示,伊雯琳手里的奶昔是满的,下一个镜头,奶昔只剩一半了。
6.左右为难 丹尼和伊雯琳做爱后的第二天早晨,他们在一起谈话,她把头靠在他右肩上哭了起来,下一个镜头,她的头却靠在他的左肩上。
7.高难动作 丹尼和伊雯琳一起乘飞机去看日出时,途中他们居然在狭小的机舱里换过座位。
8.真假纸鸽 本.阿弗莱克在英国最后一次执行任务时,英国人把他的私人物品送到机场,其中有他的折纸鸽子。
可是,刚刚他下飞机时,驾驶舱里挂着的那只,是哪里来的?
9.天罗地网 英国空战中,本.阿弗莱克被击落,他想跳伞,但打不开机舱,他拔枪把机舱打出了两个洞,下一个镜头——那洞不见了,机舱仍然天衣无缝。
10.好深的水 本.阿弗莱克在英国被击落,他的飞机入水时,是白天,等到他从飞机中游出来,浮到水面时,天已经黑了。
11.假车牌 本.阿弗莱克在夏威夷开的车子上,挂的车牌是1943年的。
12.时差问题 在一个镜头中,一张日本日历被撕下来,在上面标出攻击日由6日改为7日。
可是,攻击发起是在夏威夷时间的12月7号上午7点55分,按照东京时间,那是12月8号3点55分,撕日历的人忘了国际日期变更线。
13.太阳从西边升起 12月7日,珍珠港之战以一个大广角镜头开场,前景是整个港口,远方山峰后朝阳冉冉升起,这镜头非常漂亮,可是,按照珍珠港的地理位置推断,银幕上的太阳是从西边出来的。
14.科技先驱 日军飞机起飞时,航母上满是蒸汽,这是不可能的,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帮助舰载飞机起飞的蒸汽弹射器要等到五十年代才被发明。
15.镇定的夏威夷土著 日军轰炸珍珠港时,影片拍摄了大量惊慌逃窜的平民,其中居然没有一个夏威夷土著。
16.玩忽职守 小古巴.戈丁操纵高射炮向日军开炮时,在画面右下方可以清楚地看到高射炮的弹链,上面都是没有弹头的空包弹——怪不得他什么也没打中。
17.无绳电话 船长打电话时,电话机周围居然看不到电话线。
18.杀人不见血 亚利桑那号沉没的段落中,一次爆炸把一个人抛到空中,被螺旋桨搅碎,神奇的是,那螺旋桨居然仍是干干净净。
19.孪生机场 发现自己的机场被轰炸,本.阿弗莱克和几个飞行员开车去另一个机场,结果他们再次来到同一个机场,布景师没有做过任何改动。
20.听话的日本人 这些飞行员看着飞过的日军飞机说,这些飞机已经没有弹药了,必须返航。
虽然画面上可以看到一些飞机明明挂着鱼雷,但它们还是听话地返航了。
21.飞来的星星 片中出现过一幅巨大的美国国旗,上面有五十颗星,可在40年代,美国国旗只有48颗星星,代表美国的48个州。
夏威夷和阿拉斯加是在1959年建州的。
22.殉职成瘾 轰炸开始时,盯住人群中那个拿手提摄影机的记者,他被炸死了两次。
23.空欢喜 在珍珠港之战后,当两位男主角向杜利德报道时,后者提升他们为上尉,一个月后,他们在航空母舰上出现时,还带着中尉军衔。
24.不该出现的绶带 罗斯福开会时,在座的一位陆军将军身上佩带了一条越南战争的绶带。
25.候补队员 飞机出发轰炸东京前,军官们反复提到参战飞机是16架,在起飞的镜头中,如果你认真数数,会发现美国人带了一个候补队员——天上一共有17架飞机。
26.阳奉阴违 轰炸飞机的轰炸机起飞后,航空母舰的舰长下令“全速前进”,下一个镜头中,你可以看到航母纹丝不动,而且下了三枝锚。
27.自杀飞行 轰炸东京后,美国飞机们向西飞往中国境内着陆,可在这个镜头中,飞机们背向夕阳飞行,照这么飞下去,他们只能在太平洋里沉没。
28.很像飞行员 影片结尾,本.阿弗莱克带着小丹尼飞行,在远镜头中,我们看到驾驶舱里的飞行员带着飞行帽和风镜,下一个特写显示,本.阿弗莱克的头上什么也没有,小丹尼带着飞行员和风镜,可是,小丹尼不可能是飞行员。
还有一处严重穿帮:杜利特的轰炸东京行动中,由于所带汽油量不足,当B-25从“大黄蜂”号上起飞后,根本就不是像电影里演的编队飞行,而是各自单独飞向东京的。
更不用谈后面花大篇幅渲染的“架机扫射日军救另一飞机上的战友”这一段凭空臆造的情节了。
29仁慈的日军,日军飞行员竟然挥手让白人小孩躲避空袭。
30现代化的军舰,多次出现日军飞机在诺克斯级护卫舰边飞过及三艘斯普恩斯级爆炸的军舰空袭前居然还有宙斯盾级巡洋舰
在我们中国人传统的爱情观里,真正的爱情应该从一而终,所以,自古以来才有那么多贞洁烈女被歌颂赞扬,贞节牌坊才成为很多女人莫大的荣誉,在片子中,女主角的行为让很多人想拍砖了,我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是在课堂上,周围坐着很多女生,当伊芙琳以为雷夫死了,好不容易下定决心开始新生活,她和丹尼两颗寂寞的心再度在海上相遇,电脑上那段感情戏在播,教室里开始有女生给配音,不过我听到的都是嘘声,各种嘲讽不屑不解不满愤怒“这个女的怎么这样啊”,“这才几个月啊就这样啊”“那个丹尼也真是的,朋友妻不可欺啊”······我们一般看的爱情片应该是男主角死了,女主角伤心欲绝神经几度崩溃产生亲生念头之类的跟着殉情,亦或是过了几年最好十年之后也许会再次遇见那么个人重新唤起沉睡的爱情,这样观众就会觉得”嗯,这么多年了一个女人也怪不容易的,这时候我们就觉得女主角可以”移情别恋“了,而伊芙琳不过几个月就爱上了别人,爱上别人也就算了,但爱上的还是自己男朋友最好的朋友,这也就算了,她竟然把自己的第一次也给了这个男人而不是给前男友,这就让众女生鄙视不满了,尤其在最后她和雷夫说她想全心全意爱着丹尼,但每天想着雷夫,她最爱的还是雷夫,在丹尼和她做最后的道别时,她又说她爱的是丹尼······凌乱了,估计此时此刻连伊芙琳自己也搞不清楚究竟爱谁了吧,这个问题我还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评价,面对已经”死“了的人,你不能要求一个女人孤独终老吧,她不讨观众喜欢的原因应该是时间问题吧,你试试让故事来个十年之后,那就必定是另一番褒贬了吧。
第二个问题,看到最后我得出的结论是:兄弟比女人重要。
尽管雷夫丹尼因为一个女人闹了矛盾,但是后来的经历还是让他们情同手足,所以,女人和兄弟对男人都是重要的,千万别让他在其中做出选择,在当今这个社会,男人没有女人并不可怕,大不了就搞基嘛!
(我有点邪恶了)这个片子看完之后很容易煽起反日情绪,日本太不地道了,侵略你就侵略,非干见不得人的事情,不过日本偷袭的事情屡试不爽,从高升号事件尝到甜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谁让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呢。
最后,战争的场面太震撼了,那些求生的渴望夹杂着海水席卷而来,让人揪心!
爱情诚可贵,生命价更高!
为了二者,让战争滚远一点吧!
其实是听了主题曲there you will be然后看电影的,电影还是不错的,不过里面的 一条爱情线真的不是我所能接受的,女主角在得知男主角的阵亡消息之后转眼爱上男二,最无力吐槽的是发生了一夜情,顿时整个人都三观全毁,或许是文化认同感的差异,所以我不是很喜欢外国的爱情电影,不是很适合我的爱情观,不过说回来除去这一点电影本身还是挺值得一看的,空战画面还是很震撼。
整体情节还不错
遥想当年,第一次看这部影片还是我在小学四年级和家人一起去电影院。
彼时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事的小屁孩记忆最深的是男一号被误认为挂了之后,男二号和女主角火速上位还怀上了小孩。
当时只是模模糊糊的记忆,觉得女主角男二号多么不忠,男一号回来以后多么多么的可怜。
(在小孩的眼里只有单纯的好和不好,是不会想那么多的)此时再一次看,就是去年的时候了。
相隔了十二年。
现在已经步入成年人的康庄大道。
那天躺在床上静心一看却让我理解了导演这番安排的心思。
其实很简单的,每一个少女心里最初都有一个英雄梦。
梦里的英雄永远都是侠骨柔情,肩负重任。
他需要一个强烈的自我和大男子主义,但又拥有恰到好处的幽默和温柔,当然,这一点仅仅是对所爱的人。
这种人是少女们都钦佩并且爱慕的人,他的优秀会让你沉醉其中,念念不忘。
这就是RAFE。
这种人往往可以在你的生命里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这就像一个梦想终于实现过一样。
而danny,就像一个人经历太多疲惫之后,内心想拥有的温柔和关爱。
年轻的爱情,你希望你的另一半能够实现自我的梦想,你鼓励他远行,自己愿意背负思念。
然而到了一定的时间,你累了,就希望有一个可以愿意为你付出,爱你的人存在。
但是这个人却不一定是你最爱的人,你需要他,因为他给你安全感。
男二号和女主角的靠近和相爱,归根结底是两个人在失去至亲至爱之后唯一能找到依靠,找到安全感而开始的。
也许可以理解为,在动荡的战争时期,失去爱人和兄弟的那份悲伤也只有彼此可以了解,俩个人本想依靠彼此慢慢走出这种悲伤的气氛,但是不小心相爱了。
因为比起RAFE,DANNY更加愿意付出,心思也更加的细腻,更会照顾人。
这是一个女人在经历悲伤的初恋之后最需要的。
所以能够理解他们顺理成章的在一起的理由。
女主角在最后一次男一二号参战的时候对RAFE说:“你永远都在我心里,但是我不能够辜负DANNY。
”其实这是女主一个正确的选择,这也是最现实的选择,有时候最后被选择的那个不会是女孩们心里最爱的那个,而是最能够给她安心和快乐的那个。
和英雄谈一场恋爱太过于苦情,也太需要奉献精神。
DANNY愿意为她留下,证明了她在他心里的地位。
十年前我喜欢RAFE,是因为他的男子汉气概。
但是现在看起来,他是有勇气而没有一颗愿意为爱人考虑的心,他明白那样会使对方难过,但是因为实现自己的梦想放弃了另一个。
现在的我喜欢DANNY,因为每一个女孩到最后都希望有一个把自己放在心上,可以给自己快乐和安定生活的人。
但是他又注定在这部片子里是一个炮灰。
也许作为补偿,或者作为一个需要完美又有那么一点不完美让你们能够记住和品位的故事,导演最终安排男一号和女一号还是如愿以偿的在一起了。
毕竟这还是电影。
不是现实。
另:凯特.贝金赛尔当年真是美到CRY。
西方乃至整个人类的崛起,都始于伟大的“大航海时代”。
让我们翻开任何一本讲述大航海历史的书籍,它一定会提到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攻占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这件事:正是因为向东方的陆上通道全部被封死,西方人才不得不通过航海来寻找印度。
跌宕起伏的大航海时代持续了整整四百年,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可谓“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并最终在一场血腥的让全人类震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落下了帷幕。
整个人类的历史简直就是一部战争史。
任何改变人类命运的大事,无不由战争而起,由战争结束。
前几天我看了血战中途岛,然后又重温了本片。
要说感受,俩字概括:尴尬。
军人和护士的职责,统统输给了一场尴尬的三角恋。
稍有些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珍珠港事件前的东亚和欧洲,侵略者正在疯狂地进攻,无数生命遭受无情的战火和杀戮。
当时的美国虽然还没有卷入战争,但是作为军人,再这样的敏感时刻,最应该做的是加强戒备厉兵秣马。
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事件。
而片中的大兵哥哥和护士姐姐们,似乎除了男一号直接到欧洲参战去了之外,没有一个人这么做,全都在吃喝玩乐谈恋爱,要么就是黑人水兵用没啥意义的拳击比赛来赌钱和刷存在感。
护士们的心态也不对,珍珠港对她们来说似乎不是工作地点,而是“婚介所”和度蜜月的地方。
就看她们穿礼服、睡衣和泳装的时候,远远多于穿护士服的时候。
挨炸之前几乎全是恋爱戏,大兵们各种撩妹的伎俩层出不穷。
对象们也都来者不拒,投怀送抱。
总之都为怎么干正事。
只有男主的参战能显示出些许男子汉的责任。
本来剧情可以以这个“男子汉的责任”为主题来展开,这也才更符合这种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原则。
但是随着男主的疑似战死,责任和男子汉气概又全没了,三角恋开始了。
矫正飞机机枪那场戏,好不容易大兵们工作了一回,但只要女主一来,配角们都很识趣地哪凉快哪歇着去了,留下男二和女一继续尴尬的三角恋。
男主偏不识趣,大难不死回来之后,尴尬进一步升级,女友被发小横刀夺爱,解决争端的方式是当众打架,还招来了警察!
警察叔叔也挺无能,“主犯”谁也没抓住,白跑一趟。
男一也好,男二也好,都干出了严重的违纪行为:一个带着女主坐上玛丽女王号游轮的升降机,一个带着她乘坐军机飞上天去兜风看日落,而且都没被发现,更没被惩罚。
不知道当时的美军军纪真的松懈到这个程度吗?
想必不至于,如果真是这样,他们不大可能在半年内就扭转了战局。
这只能说明本片的剧情,尤其是恋爱的部分,基本不靠谱。
所以本片与其说是战争片,不如说是戏说的爱情片。
但是偷袭珍珠港毕竟是重大军事历史事件,这样戏说,似乎不合适。
杜利特轰炸得情节,表现的相对好一些,男子汉气概又回来了。
但总体来说,本片难说成功,也难成经典。
同时还有两点疑问,其一,似乎美军机场没有高射炮或者高射机枪(军舰上还是有的),所有防空手段都是士兵用轻武器对零式飞机射击,为了能射中,还得让地勤人员端着重机枪爬到十层高的塔楼上,这个情节恐怕不对吧?
日本兵工厂还有放空武器呢。
其二,杜利特轰炸之后,飞机上的人员为啥不跳伞,而是跟着飞机坠毁在地面?恐怕不妥,《中途岛》这一段飞行员是跳伞的。
总之,这类重大历史题材的影视剧,特别是近现代的,不宜戏说,更不能胡说,还是拍的相对主旋律一些比较合适,这一点还是《中途岛》做的更好一些。
我个人认为珍珠港拍的很好,同泰坦一样,给了我很多的震撼。
这两部片子都让我了解了西方主义中的人性价值观。
这个我不细说。
在珍珠港中,我理解了他们对人本身价值的看法,对信仰的看法;在罗斯福的镜头里,我又被深深的陷了进去,他不愧为是美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总统。
说说对信仰的看法吧:不知道大家记得在片末,那场最后的对日轰炸中,他们在出发后,在去东京的飞机上,上校(忘了名字了,就是那个总领队的)问了架机员一句话,“你有信仰吗?
”,架机员回答:“我以前不信,但我现在开始相信”,然后他做了个祈祷的动作。
一来一回一次简简单单的对话,却道出了人类精神生活中最本质的品性,没有那个人是不需要依靠的,哪怕那依靠是虚无缥缈的。
看到这里,我自己也从此从以前的全无神论者,转变为有了自己信仰的人。
(提示:信仰的方式可以有很多。
)。
其实,当代的中国,很多地方就是缺乏了自己的信仰目标,不是么。
在说说美国伟大的罗斯福总统,下面是影片中的一小片段,但,让我彻彻底底的对他树起敬意。
海军上尉:但我们不能无视危险,总统先生。
如果日本继续进攻,他们可以打到芝加哥。
罗斯福:先生们,在我双腿残疾之前,你们大多还不认识我,那时,我强壮、充满自信。
现在我时时刻刻在问自己,问为什么上帝让饿哦做在轮椅上?
国民流露出失落的情绪...而你们也是如此。
我想可能上帝就是让我,提醒大家永不放弃,决不低头!
陆军上尉:总统先生,恕我直言,您的要求是可不能做到的。
这时,罗斯福总统,推开轮椅,缓慢吃力,物理疼痛,但很坚决的让自己硬是站了起来,在那句坚定的“别扶我,乔治,别扶我”下,他的这一举动征服了所有的议员,然后,很有征服力的说了一句:Do not tell me,没有不可能。
就是这一句征服了我,给人带来信心和力量的魅力,这句震撼的魅力。
让我透过影片了解了罗斯福。
同时了解了这部片子对西方人性的阐示。
我喜欢这部电影,我喜欢Titan,这是我上大学后重新看片,才有的一些个人看法。
他们让我开始喜欢了美国大片,特别是故事片!
这些天一个人的日子有些无聊,又拿出《珍珠港》来打发三个小时被雨水淹没的时间。
谁都知道我爱《珍珠港》,谁都知道我对《珍珠港》百看不厌。
我不管在那些所谓的影评人对它是贬是褒,我不是专业人士,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看电影的人。
只要是触动观众心灵的、能引发观众深思的就是好片。
《珍珠港》它确实是部商业片,但又有几部商业片能让人这么震撼,能让那么多人一遍又一遍地去重复感受。
作为电影,三角恋确实是个恶俗的话题,但放在战争这个大背景下,又显得是十足的无奈。
为了有一个算的上圆满的结局,看到一半处大概都会猜到结局Rafe与Danny必须有一个面对死亡。
头几次看电影对两个男性人物,我是没有偏爱的。
Rafe作为主角中的主角,自然要尽可能的包含优点。
他英俊帅气,他的飞行技术一流,他是空军军官,他有饱满的自信,他向往飞向真正的战场,他对爱情忠贞不二,他对朋友处处保护与包容,他有时候会有小男孩儿的可爱与冲动,他在临行的前夜为了责任自愿放弃了幸福的一夜。
他几乎是完美的,所以吸引了美丽的Evelyn。
再看Danny,也许就觉得不是那么完美。
起初我也是不太喜欢他的,胆小,懦弱,不太敢去追求。
他总是活在Rafe的光芒之下,飞行技术没有Rafe高,处处要受Rafe的保护,甚至连爱情都掩盖在Rafe之下。
面对飞机Danny总是很自信,可以镇定地指挥,但转身遇到Evelyn,立刻就会语无伦次、面带红晕。
渐渐就有些喜欢这个带点悲情色彩的人物,这样的有着缺点的人物才显得真实,腼腆的Danny或许更招人怜爱。
有一句话,男一号是女一号来爱的,而男二号是大家来爱的。
Danny虽然处处需要Rafe的支持与保护,但最后他却用生命保护了Rafe。
还有很多人在批判Danny和Evelyn不该在Rafe离开之后就展开新的爱情,但毕竟那时候都因为情报的不准确以为Rafe已经牺牲了,大家都需要新的生活、如果Rafe真的离开了人世,他也一定会希望自己最好的朋友用一生去替代自己照顾爱人。
难道Evelyn非要像梁祝那样殉情、或者在思念中孤独终老大家才满意?
凄美的爱情只是传说,而我们需要的是生活,谁能说他们俩在一起了就对Rafe没感情了,就忘掉Rafe了。
只能说错误、不及时的信息造成了后来的尴尬局面。
为了电影的结局,也许只有Danny离开,小Danny来延续他的生命是最完美的。
别在说什么Danny抢了Rafe的女友,Rafe还得替他养儿子之类的无耻话题。
Danny用生命拯救了Rafe,小Danny是Danny生命的延续,Rafe和Evelyn会倾尽所有感情去爱小Danny,小Danny可以说他们三个人共同的孩子,他代表了战争结束后美国的未来。
他会为自己的父亲感到骄傲,会继承父辈们的影响继续为祖国而战。
在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一切感情都是放在爱情热情之后,所有的矛盾都可以抛在国家利益之后。
电影之初,Rafe为了自己飞上云霄的梦想,离开了深爱的Evelyn远去英国参战。
电影之后,Danny也同样为了自己的梦想和国家的尊严,与Rafe一起参加危险的“奇袭东京”计划,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保护了最好的兄弟,没能活着回国见自己的爱人,没能见到自己的儿子出世。
Rafe与Danny一起生长在战争的年代,有同样的冲上云霄作战的梦想,甚至还会爱上同样的女人。
他们早就不单单只是朋友,更是兄弟,是亲人。
不管有什么矛盾,什么误会,最后还是会解开,还是会共同飞向东京的上空为祖国为尊严而战。
除了这三个主角,罗斯福总统不让你震撼?
杜立特将军不让你钦佩?
那个黑人水手多利·米勒不让你感动?
当杜立特将军清清楚楚地告诉被挑选出的空军士兵,“奇袭东京”计划是冒着生命的危险,那一排士兵毫不犹豫地迈出的坚定地一步,那个特写,那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没震到你的心上?
那十六架轰炸机成功地从航母起飞,那电影中的气氛没让你感同身受?
就是这部电影,让我第一次了解了罗斯福总统,并且从此成为我的偶像。
再说日军方面。
这部电影只是为了弘扬美国人民的爱国情感,没有必要重新勾起日美两国的矛盾,对日军方面的描述也并不是单纯的丑化。
当然,作为商业片,为了打入日本市场也要求必须这么做。
但是这样的处理并没有引起观看者的不舒服,总比那些中国的很多作品里把日军当傻子写强很多,那样描述反而会被认为你当年被一个傻子国家打的爬不起来不觉得自己很丢脸么?
片中那个日本士兵给写家信的那个片段很真实。
日军也是人,也有感情,他们忠于自己的国家接受上级的命令是军人的天职,他们又有浓重的武士道精神,更是要求自身必须为国家奉献生命。
当然,想南京大屠杀、细菌战那类惨无人道的行为不在之列。
还有一个很感人的地方就是,一个日本士兵在轰炸珍珠港时看到小孩子在玩耍,打手势告诉他们要蹲下,防止伤害到无辜的儿童。
这部电影还有太多太多感人的细节与镜头。
电影是没有国界的,从电影中得到的震撼更是没有国界的。
Evelyn说American suffered,but American grew stronger。
同样的We suffered,But we grew stronger。
作为经历了这么多大灾大难中国人,同样可以从苦难与伤害中走出来,变得更坚强。
美国农民三四十年代就用飞机撒种了,资本主义社会真是水深火热
高中中央六看的,又是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不过还不错
蓝光重刷。剧情主干是个三角恋爱情片,三个小时的片长,前一个半小时基本全是这段三角恋,可爱情戏呈现的毫无惊喜,内容上就是个teen爆米花片的程度,无非男主和女主一次次穿着衣服配着弦乐拥吻,能称得上亮点的就是贝金赛尔穿旗袍去军营找哈奈特那场戏的剪影画面很漂亮,做B站那种剪辑小视频可能用的上。中间的珍珠港事件呈现了十几分钟,技术在2001年还是很精细的,被扣在船舱里的水兵、死前竭尽全力下命令的舰长、误以为是臭弹的机枪手,中间还有段手持摄影好像在模仿斯皮尔伯格。之前的戏铺垫了情报部门发现日本袭击珍珠港的蛛丝马迹,似乎本片编导有回应珍珠港阴谋论的意图但不明确。片尾轰炸日本本土实施报复,哈奈特死去完美解决了这段三角恋,但感情戏跟珍珠港事件究竟有何呼应之处?难道是阿弗莱克得老婆,而哈奈特以身许国,一切很完美了?
突然想起买拷贝也拍过正常电影的...
迈克尔·贝想转型的作品,可角色写得太不动人,少了点史诗气质,还是偏言情剧了点,倒是配乐够经典!
主旋律战争片插播狗血三角爱情。但配乐赞,卡司炫,凯特美极了!当年最粗浅的印象只是片子很长,现在看却不断感慨。不过最近看凯特的作品还是更喜欢早期在英国的。
多么强大的爱国主义教育片
183分钟的电影,谁都知道那是历经了多少年的战争和伤痛,每次看战争片都觉得好无力哎,我百看不厌的珍珠港,看一次便要泪流成河一次~
二战离不开冷酷的战场与浪漫的爱情
等了三个小时只为一首There You'll Be。。。
每年9月央六必播,广大群众最熟悉的二战片之一,给Zimmer的著名旋律配的大型MV,附赠无敌大三角故事,男神女神的颜值巅峰,爆炸贝。
其实挺好看的,但是到后面有点收不住,还有黑人那个角色加的很各色……
好好的战争片非得掺和点狗血感情线… 真的服了 ,三星打给汉斯季默的bgm。
这种极富时代感的油画般调色真是令人心醉神迷
跳过所有护士的情节,只看剩下的一半就好,补充了虎虎虎那个年代拍片技术所限欠缺的投弹沉船镜头。
断断续续的看完的,看的时候眼泪都要出来了。。。总是被这种大爱的战争片感动的一塌糊涂
Pearl Harbor is not so much about World War II as it is about movies about World War II. And what's wrong with that?《珍珠港》与其说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不如说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电影的,从中可以看到《泰坦尼克号》和《拯救大兵瑞恩》等一系列大片的痕迹,三角恋的情节充满精心设计和拼凑感,不过不得不认可其关于日本人轰炸段落的惊人特效。
电视老放,拼拼凑凑也算是看过了吧,反正咱就是爱小本~顺带还洒了点狗血泪= =
拿來試試音響還行……
又要打仗,又要谈恋爱,还要三角恋。。。换作现代可以学姜文,让他们3p阿,当然要隐喻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