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迪·艾伦给埃里克·拉克斯列过一个清单,介绍自己最爱的电影,《里夫金的电影节》戏仿(parody)的《公民凯恩》《八部半》《筋疲力尽》《野草莓》《第七封印》均在列中。
一个导演戏仿自己最崇拜的几部经典,自然会被当作致敬,片中的致敬很直接,没有隐喻或暗指,只要看过那些原作,就很容易识别,所以反倒没什么好谈的,直接看片子就行了。
值得谈的是片中伍迪·艾伦对自己以往电影的戏仿,即我所谓的“自我致敬”——这当然是夸大其词,他可能根本没意识到某些镜头、情节在自己的作品里早就出现过,他对自己从前的电影似乎很冷漠,多次提及自己甚至忘掉了《曼哈顿》《安妮霍尔》是讲什么的。
所以,“对自己以往电影的戏仿”“自我致敬”都不成立,其实就连“致敬”也言过其实,单从拍法来看,本片对经典的态度不算正经,《祖与占》《精疲力竭》统统被弄成喜剧,算不上致敬。
这样讲,我的题目就整个取错了,但也没关系,只是个说话的由头而已。
不管叫什么名目,出于什么原因,《里夫金的电影节》中有不少“故技重施”,以及导演思想的直接流露。
尤其是电影审美方面,片中的Mort几乎就是伍迪·艾伦。
2010年,采访者让伍迪·艾伦在体育比赛和电影里二选一,他说:“At this point,I'll sacrifice movies,cause they really are not the same as when I grow up.But sporting events remain thrilling.”恰如Mort对心理医生说“……But the film festivals are no longer what they were”。
Mort只爱看带字幕的电影(“And Mort’s only sin is that he only likes subtitled movies.”),伍迪·艾伦觉得看太多带字幕的电影甚至影响了他的创作:“有意思的是这些年来我喜欢的都是外国电影,因为语言的缘故,我一直都是看字幕的,这就导致我自己在写电影对白的时候,几乎像是在写字幕,而不是写口语对白。
”都认为欧洲胜过好莱坞,特吕弗和戈达尔伟大;都不喜欢比利·怀尔德的《热情如火》。
至于前面讲的“对自己以往电影的戏仿”,姑举六例说明: 1. Mort谈到医生,医生就出现,与《安妮·霍尔》中请出马歇尔·麦克卢汉如出一辙,而且两人都是从右侧进入画面。
有趣的是,伍迪·艾伦本来是想在《安妮·霍尔》中请出费里尼,“因为在影院门口聊电影的时候提到费里尼听上去更顺理成章一些,但费里尼不愿意为此远道来美国,这当然可以理解。
”
2. 戏仿《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部分,Mort和Rojas坐在车里,Rojas说要去巴黎街头漫步。
之后Rojas带Mort逛圣塞巴斯蒂安,两个人坐在船上,Mort说很向往雨中的圣米歇尔大道。
难免让人想到《午夜巴黎》。
3. Mort总疑心自己患病,偏执如《汉娜姐妹》里的Micky,都是hypochondriac(疑病患者)。
4. Rojas给Mort看病,接丈夫电话,大吵,屡屡中断诊病。
这一桥段在《解构哈里》也出现过。
附带提一句,这一段有全片我最喜欢的一幕,即情绪崩溃的Rojas竭力止住哭泣,告诉Mort纽约的可爱之处。
5. Rojas的车突然爆胎,《魔力月光》中Burkan开的车引擎突然故障,都在郊外被迫停车,都有一只手搭在方向盘的镜头。
似乎连景色都像。
6. 和《安妮·霍尔》一样,结尾处用了配乐闪回。
詹姆斯·伍德在《小说机杼》第46节的脚注中用到了“自我抄袭”一词,举了托尔斯泰、狄更斯、司汤达、亨利·詹姆斯、麦卡锡的例子,伍德说:“……这些例子绝少是草率的结果,反而常是风格实现自我一致(self-consistency)的例证,达到柏拉图式理念的境界——那些对象,如此描写已臻完美,因此一字不易。
”他讲的是小说,所举的都是有关小说描写的例子,难以直接移用于电影,我当然也不觉得伍迪艾伦达到了理念的境界,但起码能说明创作者有意无意地模仿旧作,在艺术领域不算少见。
能偶然发现艺术家的自我抄袭,怎么说都是件很有趣味的事。
现如今还能看到伍迪·艾伦的新作,我们更应该带着一种“庆幸”的心情,毕竟因旧案而在美国丧失创作权的他,只能再次把舞台转移到更加宽容的欧洲,去歌颂和缅怀那些逝去的大师名作。
在西班牙最古老的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上,艾伦附身于一位电影教授,游历影史和这座美丽的小城的同时,也畅想与异国知音的邂逅偶遇。
从结构上看,这部新作和十年前大获好评的《午夜巴黎》颇为相似,男主都是和妻子旅行时触发了一段时空“穿越”,艾伦再次用黑白影像打造了属于他自己的《筋疲力尽》、《朱尔与吉姆》、《男人与女人》、《公民凯恩》和《第七封印》,但相比之下,堪称金句的犀利台词越来越少了。
艾伦娜·安纳亚饰演的医生乔安娜是艺术的缪斯;克里斯托弗·瓦尔兹则是歪嘴的死神,可他俩谁都没能把里夫金带走,他孤独的余生就要在这种无所适从中度过,这大概,就是如今艾伦自己的心态吧。
如果说伍迪·艾伦上一部作品是写给纽约的情书,那么这部新片《里夫金的电影节》就是一封写给电影的情书。
伍迪·艾伦并不是第一次用自己的创作向影坛大师致敬,他早在80年代的《我心深处》就已经向偶像伯格曼导演精彩地致敬过,不过在新片中如此密集地向各位大师“献媚”,表露其忠诚的迷影身份实属罕见。
考虑到导演年届八旬的年龄,影片越看越有一丝黯然神伤的意味,也许这就是电影大师的共性,他们到了创作晚年总免不了要怀旧一把,在昔日的辉煌岁月里找回安慰感。
影片故事发生在电影节举行期间,一对美国夫妇去参加电影节,中途却双双出轨:妻子和一个有才华的法国导演发生婚外情,丈夫爱上了一个漂亮的当地女子。
片中穿插了影史经典作品的标志性段落,从《野草莓》《八部半》到《祖与占》《筋疲力尽》再到《第七封印》等等不一而足,充满戏谑和幽默的意味,比如男主角在梦中看到两位女演员用瑞典语重现《假面》的一幕,或者是《第七封印》里的死神劝诫男主角多注意养生的建议。
对这些大师经典作品了如指掌的资深影迷来看,艾伦这些妙想天开的致敬场景想必迷人而惊喜,而对于不熟悉的朋友来说,应该和片中餐桌旁的宾客听到陌生的日本演员名字后的反应无异。
这个偷情出轨的故事和艾伦过往的作品相差无几,人物和主题还是老一套,其中女医生和她丈夫的情节像是10多年前的《午夜巴塞罗那》的粗糙复制品。
也许是拍摄场地和时间的关系,剧本看起来有点紧促。
偷情出轨的故事哪里都会有,而发生在国际电影节上的出轨事件,显然多了一点讽刺电影圈的味道。
在这部半命题的作品里,艾伦透过人物的嘴巴说出私人的感情观,又在角色身上投射自己的形象,算是交足了功课。
不过,这种精英自嘲的视角没太多新鲜感而言,在婚姻感情的话题上也没有深入精辟的分析见解。
到了艾伦这个年纪,他的创作更加随心所欲,不再着眼于社会热点和历史政治,这种云淡风轻的创作姿态再加上近几年的性侵事件,令他在美国备受冷遇。
幸好,他终归在欧洲找到知音,在晚年的创作中延续他对爵士乐的钟情,以及对无意义人生的思考。
看了这么多伍迪,今天看完《里夫金》想到一个词来总结他的“症结”——“怕被愣”。
“怕被愣”原文是papelón,西语,来自《艾拉医生的神奇疗法》,书中的意思和词语本身意思不相符,推测是形容一种太过自觉的现实症状,也就是被潜意识或用蛮力将潜意识带到逃离象征界的扫描范围外但没有被实在界完全接受的结果。
总之,在伍迪这里是“You know, I can have a wonderful world. I really can. I dreamed myself living there for thousands of times. And, I have to say, I think I’ve been there my whole life. But the problem is, I won’t let me do it. It’s myself that I can’t control...” 但是,但是,到《里夫金》这里,伍迪竟然愿意让自己真正开口说话了。
同样是发生了妻子出轨,遇到喜欢的人不能在一起这种balabala问题,跟以前发生在伍迪电影里的男主身上的事情一样。
但是这一次,伍迪打算转移注意力了,他要把目光暂时移到别的地方去了。
虽然没有达到和解或妥协(因为死神总会来的,就像电影最后死神提前退出棋局一样),但是伍迪终于愿意把喉咙眼打开让大家看了,他问观众“听我说了这么多,你觉得怎样呢?
”(当然,我总觉得不能排除伍迪有在讨好大家的意味,毕竟之前发生了那么多事)。
除此之外,伍迪这里安排电影的方式我真是太喜欢了啊,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伍迪用了一些他以前都不太会用的镜头(比如突然从菲利普在酒吧打鼓到莫提和苏睡在一起)。
还有各种致敬新浪潮导演的方式——看来伍迪真的打算move on了。
伍迪·艾伦自从1960年代末投身电影创作以来几乎从未间断,每年一部,除了1974和2018年。
《里夫金的电影节》(Rifkin’s Festival)是他作品名录中的最后一部,出自2020年,艾伦85岁的时候。
这部电影无法进入他几十部作品中的最佳之列,或许连平均水平也没达到,但就像厨艺大师用最后的边角余料做成的一道告别小菜,即使拍个黄瓜也仍有风骨,值得品尝。
艾伦电影中经常出现的环境与语境熟悉而亲切,一群不用为通胀和房贷发愁的人永远将时间花在琢磨性、爱与生命终结的意义上,以神经质中透着幽默的方式。
他们打心眼里着急的是通俗创作固然挣钱,可怎么也无法实现想象中的高雅追求,所以为写得好剧本但写不出小说而感到深刻的自卑,另外的主要苦恼往往来自模仿能力不错但总感觉原创性缺乏。
扮演主角的演员Wallace Shawn最早出现在艾伦电影中是1979年的《曼哈顿》(Manhattan),身份为教授,40多年后的这部作品中他的身份仍为教授。
画家形象也常在艾伦电影中出现,当然其中没有任何一位能够抵抗住裸模的诱惑。
也跟伍迪·艾伦从前几乎所有的电影里一样,世界上没有幸福的婚姻,只有出轨的男女。
这部电影中的妻子建议丈夫引入一位英俊导演共同生活,她和导演睡床,丈夫睡沙发,巴黎左岸常见的样式。
丈夫听到后的反应跟问早餐煎两个还是三个鸡蛋一样,根本没有震怒,而是温和地问到,这个想法对于纽约布朗区长大的中产阶级犹太人来说是否有点过于波西米亚?
他们身上明确有着相似的地方,不仅仅是爱好与志趣,也有对爱情那近乎自我惩罚式的忠诚与洁癖。
但个体的道德感已然无法对抗复杂的现实,莫测的末来不比严酷的当下更值得寄托。
人性无常,或许把握自我才是生活的超越之道。
里夫金的虚无主义,被死神的一些世俗建议击退了:放奔写作、安心教书,在无聊的爱情里寻找快乐,便是通往解脱的路径。
里夫金想到了被西西弗斯这一意象折磨的过去,他第一次认识到了,加缪于《西西弗斯神话》 中阐明的真正的智慧。
《里夫金的电影节》 讲的是两个电影节的故事。
浅层的是现实中的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深层的则是里夫金自己,于潜意识层面建构起的“电影节”,前者浮夸、造作,后者诚实、深刻,两相对照,妙趣横生。
梦境中的电影展示迷影气质十足,致敬、戏仿片目的选择也是颇具巧思。
伍迪艾伦的电影一直都有一种复杂的特质,它明确承认幻想的诱惑,又在幻想后带我们回归现实;它毫不掩饰对于超越思维的向往,却又总用看似犬儒的现实逻辑消解崇高精神的光环。
前者是反好菜坞主流叙事,是彰显人性的艺术精神;后者是悲观的人生观念展露。
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明确为一种救赎方式,艺术创作便是西西弗斯的受罚过程,尽管无法动摇人类悲剧的本质,主动性与选择便能使意义得以呈现。
近年来伍迪艾伦最好的电影,没感到千篇一律,是一种久违的快感,一种迷影式的表达。
主题看似依旧是关于存在的虚无,“所有人的人生都没有意义,但这不代表人生必然空虚”,还有电影嘛(关于这一点,我想到大傻逼查理考夫曼的电影,我可以津津有味地看50部伍迪艾伦的“无意义”式电影,却忍受不了查理考夫曼的任何的一部那么直白、那么无聊的只是面相上可以勉强称作“电影”而不是幻灯片的破玩意儿)。
电影挪用了诸多经典电影的桥段,像在电影中的一个个巨型彩蛋,这是化身里夫金的伍迪艾伦以影迷的姿态表达他对自己热爱的电影的爱,不是致敬或什么情书那么牵强附会的玩意儿,只是爱,单纯的爱,就像一个孩子喜欢他的小猫并打算用自己的方式把它画下来,孩子不在乎对不对,像不像,高不高明,它还是不是那么回事儿……这只是一种对业已存在的电影的影迷式描摹,往往这种孩童般的天真描摹才更动人,可贵的是一个八十多岁的人依旧有这种天真。
剧作结构上一点点像塞林格的短篇《为埃斯米而作——即有爱也有污秽凄苦》,尤其是最后与女医生离别的片段。
讲的是里夫金夫妇去西班牙参加电影节各自的奇遇,开头他沉迷于对三人行电影的表现,或拿来一种经典的三人行式电影模式(虽然并非新浪潮独有,似乎却是新浪潮将其发扬光大),并挪用了《祖与占》等经典的三人行电影镜头,新浪潮的出现在他之前的电影里是少有的,女医生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模式,继而出现《假面》、《八部半》与《野草莓》等电影仿段,《假面》的部分突然出现的瑞典语让人笑出猪叫,这也行?
直至最后的绝望时刻出现《第七封印》的死神,这是第三次出现伯格曼了,真爱。
与死神表示还是会好好活下去,“不抽烟,多吃水果蔬菜,戒饱和脂肪,每天做强度不必很高的锻炼……”还是要好好活下去,还是要继续拍电影,即使一切都无意义。
比如政治上可能出现一个完美的体制,但人本身的矛盾永远存在,这是他关心的big problem,而不是叙利亚或者北朝鲜。
里夫金的电影节更像他理想中的电影节,把他热爱的并认为自己永远无法超越的电影展示出来,作为从业者,在影片中他也通过里夫金提到想写出陀思妥耶夫斯基或乔伊斯那样的小说,与大师比肩,但他最终认识到自己的局限。
即使在我们看来他当然早已是大师了。
观影全程就像在吃一块太妃糖,甜甜苦苦暖暖,电影质感当然越来越好,但老头的态度依旧乖戾、充满讽刺,希望他活200岁。
👑如果电影创作有品牌的话,伍迪艾伦应该自成一派!
👑 这部电影讲述的一对在文艺界工作的美国夫妇(丈夫是作家,妻子是明星经纪人),去西班牙参加电影节,双双感情出轨的故事。
电影中充斥着对于人性、婚姻、情感的思考,又结合了轻松幽默的表现手法和有深度的对白,让人不禁会心一笑。
经典台词:1.“你这样做,等到了上帝面前,要怎么开口?
”“上帝做的事让我跟他无话可说,还是让他跟我的律师谈吧。
”2.不管我们的婚姻收场的多么狼狈不堪,曾经这样一段前途光明、不带半点犹豫的关系,是无法轻易从记忆中抹除的。
3.“我需要向你彻底摊牌。
”“你这是有多少张牌?
52张?
”4.“公寓那么大,如果没有你,会变得空荡荡的。
”“放心,我不带走家具。
”5.有人说,电影是胶片上的梦。
伍迪艾伦的新片,豆瓣简介非常知音体,美国夫妻到巴塞罗那参加电影节,双双出轨...伍氏风格一如即往,噼里啪啦的台词打前奏,唬得人停住准备塞到嘴里的薯片,话题要多要广,但点到为止,抛出几个镇得住人的名就够,面无表情礼貌的讽刺,再洒点恰如其分的自嘲,就能刻画出“才华横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有趣人格和洒脱形象。
比如此片主角,不受身边人待见的想写出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伟大作品却一页未成的纽约客,自己已头秃嘴瓢,妻子却仍性感热辣,在电影节与成功的商业电影导演擦出火花,只睡了三次,不算出轨。
纽约客对妻子和导演的眉来眼去竟像是旁观者的八卦,见到美丽的内科医生第一反应就想隐瞒已婚事实,一边献殷勤一边对妻子对他人两眼发光感到心痛。
我说的秃噜了点,但真的看不出导演到底想干嘛想表达什么。
豆瓣7点3分,给5分不能再多还是看在巴塞罗那的份上。
想着自己年幼无知看完赛末点就想吐槽这什么打着艺术无罪烂三观教坏小孩的片,碍于喜欢这部片的朋友不好批评,只能默默怀疑自己不懂艺术,现在只想给那时的自己道歉🙇♀️
趁着出差间隙,看了伍迪艾伦最新的电影《里夫金的电影节》,其实也不算新了,是2020年的片子。
这部影片完全回到了老头早年的轻喜剧风格,调侃婚姻、调侃爱情、调侃知识分子、调侃文艺创作,以及最重要的,调侃电影。
他在这部片子中大量引用了过去一个世纪来的经典影片,例如《公民凯恩》、《野草莓》、《祖与占》、《八部半》、《第七封印》,等等。
这种引用是毫无遮掩的,直接就用了主人公一行人来复刻表演这些影片中的经典场景,还用上了黑白滤镜。
这种做法乍看是偷懒,实则完全不同,因为老头只是借用了老电影的形式,而内容则是当代的困境,二者形成互文,非常有意思,这是一种相当高明的喜剧手法。
观影过程也非常愉快,我一个人独自在宾馆房间,把灯光全部灭掉,在黑暗中欣赏,看着看着就忍不住会心一笑。
老头是真正懂得喜剧的。
最近几年冒出很多所谓致敬电影史的片子,比如去年上映的《巴比伦》、《造梦之家》,以及更早的《好莱坞往事》,只不过这些影片都流于表面,看着流光溢彩、郑重其事,其实核心编剧相当孱弱,只是为了致敬而致敬。
反观伍迪艾伦的片子,他是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的,而且并不停留在电影世界的流金岁月中,他随意地把过往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片段信手拈来,便有了打动人心的效果。
这种举重若轻的能耐,不是人人都具备的,而且相当重要的一点,他本人就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他自己就是一本活的电影历史年鉴。
伍迪艾伦曾说自己毕生的目标是拍出一部真正的杰作,一部从各个角度都无可指摘的电影,然而始终未能如愿。
其实在我看来这部影片虽然称不上完美,但已经很接近最好的那一类作品了。
老头年事已高,还能保持如此高质量的创作,真是令人敬佩。
愿他身体健康,文思不竭,在未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好作品吧。
一个电影粉的大满足!!那么多经典影片的还原,真爽
因为华莱士肖恩已经弃看小谢耳朵了,为什么这里还有他?全世界男人都是普通自信,包括伍迪艾伦,总要意淫七老八十会有青年靓女哭泣示弱向才华失意的自己扑上来,太令人反胃
对白配乐都很woody allen好喜欢啊 可会讽刺 看得我乐得不行 namedropping也致敬好多欧洲名导 我看的欧洲片太少了 就认识祖与占野草莓第七封印这几个 西班牙这个san sebastain好想去 希望老爷子健健康康长命百岁
希望伍迪艾伦健康长寿,多吃水果蔬菜低饱和脂肪饮食,一定要锻炼,强度不用很大但每天都要坚持,别吃加工食品,也别忘记做结肠镜检查。
还是熟悉的老一套,美国人和欧洲大陆人的婚外互相探索,只不过加多了迷影的梗 例如祖与占、假面、第七封印什么的在里面,不过看得出伍迪艾伦就算没有metoo事件影响自己本身也在高速下滑,同一种调调已经拍了二十部电影了
作为伍迪艾伦的粉丝,他的每一部片子都是我的快乐假期。
伍迪艾伦一如既往的嘲唧唧唠唠叨叨,不过唠叨的东西总觉得似曾相似,不知道是不是因此加进去了对电影圈的怨念和影迷梗,挺私人也挺偷懒的。然后看的人也一如既往的在夕阳的橙色光下懒洋洋得听伍迪老头唧唧歪歪,但是就~~~还是挺有趣,听不腻呢,就是每年都听一遍,但我好像不太记得他具体都在念叨个啥了~~~~
电影节版午夜巴黎 在电影节看到这部太幸福了吧 希望他身体好好多活几十年
“探索真正的自我,而不是成为必须成为的角色。”虽然是这样说,但人们也经常性地掉入名为“自我”的圈套,不是吗?真正的自我是怎样的自我呢?很多时候,这个问题大概不堪细想。不过思考这个问题还是非常必要的,毕竟,认知自己才能让某个机会出现。至于那个机会是带来出口还是带来毁灭就不好说了。所以伍迪.艾伦在最后也借着伯格曼的灵魂写了这样的对话,“你的人生不空虚,而且无意义。别混淆它们,这两者是不同的。所有人的人生都没有意义,但这不代表人生必然空虚。工作,家庭,爱,这些俗套的玩意,某程度上也是有用的,就算失败了,尝试本身对你也有好处。”“你读过加缪的《西西弗神话》吗?它让我做了个恶梦,我一次次推石头上山,每次它都会滚下来...终于我成功了,可然后呢?我究竟得到了什么?山顶的一块巨石罢了。”
迷影老头子再次上线,费里尼、戈达尔固然很好,但伯格曼才是永恒的真爱。
和上部纽约的一个雨天对比下也太拉了,才一年就断崖式下跌……小老头近几年最乏味无聊的作品,大段的对话丢失了以往的神韵与犀利,只剩一地絮叨。
《野草莓》、《假面》、《第七封印》、《公民凯恩》、《精疲力尽》,真的是影迷才能明白的片段啊,老头是真的喜欢伯格曼,瑞典语突然出来那段我真的笑傻了
典型的WA式选择:Your life is not empty. It's meaningless. Don't confuse the two. WA可能真的累了,连同他那被highbrow culture所累的主人公,我感到深深的疲惫。
烂梗串烧。一生中最美好的是那些基于他人经验的黑白妄想,真的悲哀。
大段的经典电影翻拍致敬,确实很“电影节”。
太一般了,可能是作为一部讲出轨的片子,男主角又老又丑又没有魅力(虽然人设是曾经才华横溢的作家),根本无法吸引观众 。
非常伍迪艾伦。我喝了好多年咖啡了,现在还是很喜欢喝,并不期待咖啡变成别的东西。只不过现在男主小老头不是那个瘦的小老头了,有点遗憾。女主们很好,但也没有用我熟悉的人。穿插的各种黑白电影和梦,非常好玩,这根本不是什么高超的招数,甚至可以说有点玩闹的意味,但又如何。。。我也没觉得伍迪艾伦现在有什么电影家的抱负,他只是在不停表达,不停玩。所以这部有关电影的电影,让我很开心啊,好多次会心一笑外加拍腿。
吐槽和写段子对于伍迪艾伦是最容易的部分,主要取决于他想加多少;直接cos自己喜欢的电影,是能提供一些迷影的趣味,但到此为止了,毕竟这么多年、这么多部拍下来,各式各样的情感关系早就给他拍穿了,他喜欢的作家、导演和片子也早就门儿清了,我甚至有点惊讶于他提到的全是那些预料之中的老面孔,这么多年没发掘点新喜好吗?整部片子看下来就像听一位熟识的老爷爷讲故事,你心里默念:这段听过了,这段也听过了,但你又不忍(也无法)打断他。另外老头的片子里论迷影浓度,还有《曼哈顿谋杀疑案》,论行业吐槽,还有《好莱坞式结局》,都是更有趣的片子。
这是最近看过的老头子的片里,最不得劲的一部。打脸自然依然是啪啪响,关键这男主选角实在是过分了,不用化妆就跟《指环王》里的半兽人一个气质,哪来的爆棚的自我感觉良好。
It's lovely. “所以我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伍迪艾伦问,“我觉得死神说得很对,多吃水果和蔬菜这生活很操蛋,但又能让人活得舒服。”我说。抱紧自由,放纵别羁。重现经典《精疲力尽》《祖与占》《假面》《野草莓》《秋日奏鸣曲》《第七封印》,和医生的约会像《爱在日落黄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