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个字也不高,看起来不过十二三岁的样子,身上穿着一件失去原来面目的灰黄上衣,裤子明显偏长,裤脚与大地有太多的摩擦。
表情严肃而又很不讨喜,声音倒不难听,犹犹豫豫的靠近一家小店“你好,请问这是商店吗”“恭喜你,猜对了,你想买什么?
”这哪个旮旯里过来的穷小孩如果不是故意来找我茬,就肯定是没见过什么世面“我要慕斯蛋糕、香草冰淇淋、大面包,嗯,再给我来一份韩式炒饭吧!
”“你有那么多钱吗?
”我几乎看着不屑两个字从他的鼻腔里冒了出来,当时我并不知道自己递过去的是两分钱,毕竟那是我仅有的全部家当。
“要不要在老婆孩子附送给你,滚滚滚”哪来的臭小子,居然跑来消遣老子。
——选自电影中的一个小片段当我将电影的一部分写成文字的时候,想起了一句很烂俗的话:喜剧演员从来都不觉得自己演的很好笑,但是却总是让观众们哈哈大笑;不过比较公平的一点在于喜剧演员从来都不哭,想哭的时候,他们只是笑笑而已。
请不要被我前面的描述影响对电影的定位,电影并不伤感,相反它有着许多搞笑的片段,尽管有时候我后知后觉的发现导演是在搞笑。
如果有人提起集中营三个字,你会想起什么?
肯定会想起二战、希特勒、德国。
我第一次清楚的认识到,二战时期的德国他们犯下的罪恶,有一个成语能够表达的言简意赅而又精准至极——罄竹难书。
因此,电影、书籍等等,让我们错以为如果灾难有一个上限,那么上限就是希特勒对犹太人的疯狂大屠杀。
你看宣传的力量远胜于人们对事实的了解,大多数人并不会去认真、详实的探究事情背后的一切真相,毕竟这些细枝末节的事情对于他们认识事情的态度并无裨益。
大家总希望用一个定义来归纳一系列问题,然而总是很混乱的在于,归纳法并不适合说明事实,它只是简单的适用于公众去接受各种观念。
战争会有结束的时候,犯罪却不会。
为什么要说这么多让人听不懂的话,难道还想着为二战德国辩白吗?
电影其实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二战时发生的一切惨绝人寰,都是事实,但惨绝人寰并不等于二战。
它在这场战争结束之后依然存在于世界的某个角落,在那里互联网都不能触及。
电影之前,有多少心怀疑问,这是二战?
不,电影并不是二战,它起源于二战之后的劳改集中营。
约翰大卫:“我一点都不想活”约翰:“以后不要再说这种话了。
”大卫:”为什么,这里一件好事都没有,活着有什么意义呢!
”约翰:“信仰不同的人容易互相憎恨。
活着能改变事情,死了就不能。
”心态积极的时候,会和自己所,活着就当做是一场游戏好了,玩游戏总是需要各种打怪升级,玩游戏就只是一场个人体验,入了场就得对得起门票钱,尽己所能的玩出点新花样。
有时候还觉得,无论辛苦还是顺畅,反正也就一次,一切终会成为过去式。
一个人年龄是不是按岁月来计算的,是按照个人经历来判断的。
有些人一辈子都不需要长大,而有的人是拔苗助长里的那颗小幼苗,努力的活成被要求做到的那种大人。
既然那么多路都被断掉,那就是上帝对你另有安排。
老生常谈里总是说:有时候话说的次数多了,自己也就信了。
我想一句话是否有力量,就入庙必拜一样,信则有不信则无。
大卫做错了一件事。
陀斯绥耶夫斯基说俄国底层的老百姓,手里留不住几个钱,这些人干着最累的活,一整天未歇片刻的做完苦力,挣到的钱在傍晚时分一大半都进了伏特加。
你总是能看到一群醉汉像丧尸一样晃悠在莫斯科的街道中。
即便是再苦再难的境遇里,人都能适应、生存下来,只要活着就会有期待,会有侥幸,会犯错。
小孩子都会犯错的,唯一的区别在于,他们并不能预见性的知晓错误会有多严重。
我能看到屏幕前,许多人都会说“为什么要去偷东西呢?
”“这下好了,害死了唯一能够帮助自己的人”。
我也很生气的想,在那么艰难的环境里,不应该谨小慎微的想着如何能活下去吗?
不能轻易说“不想活了”,并不是因为需要活着,而是因为需要改变。
我们做一切事,如果说结局里有值得期待的事情,那么这么做是值得的。
大卫可以每天做苦力,然后让自己一直活在这个集中营里,最后因为体力不济而被打死,亦或者被那些比自己还要重好几倍的石头砸死。
他拿了一样东西,是因为在这暗无天日的时间里,这样东西带给了他“活着的改变”。
我们总以为,每一次经历了最难的事情,会觉得这辈子不会有什么过不去的坎,事实却是,你永远都猜不到明天还会有什么重大变故降临在自己身上。
电影总会在最幸运的时候戛然而止。
我看《魔戒》一书的时候,脑海里不断出现电影《指环王》的画面:米那斯提力斯白树再次开花、帝王后裔重新归来,而人皇阿拉贡带着大家向四个霍比特人下跪。
那一幕壮观得令人五体投地。
而后我一度的回想这些片段的细节,只有一句话,唯有那么壮观才能付给那么艰难的一路坎坷。
但是小说里,夏尔并没有如山姆他们所期待的那样,人们手捧着鲜花,站在那热烈的欢迎他们。
相反他们在历经劫难之后还得平定内部的战乱。
路总是很远,一切都需要慢慢来,就像每天的日子你需要慢慢的过。
电影《房间》中杰克,第一次进入到真正的世界时,过往一切都那么生疏而又新鲜。
我看着他坐在货车上,手触摸风,两侧的树不断后退,唯一想到的就是“杰克快点跳车呀!
”看电影的我总是好着急 ,而拍电影的导演总是像个老头一样慢条斯理的一点一点说完。
当大卫停下来的时候,我变得好焦虑,“为什么好不容易逃离集中营这个魔窟,不听话的停在那里了,难道就因为爱情?
”不得不说,这是本剧最尴尬的一处;小演员的演技平平无奇,拍摄的手法简约得像小孩子玩游戏。
这让我不得不再次赞叹《人工智能》中小孩那近乎于完美的演技。
因为苦难会让人成长,所以总是会遗忘掉,其实他也只是一个小孩,哪怕经历过太多的事情,始终有一部分是需要岁月沉淀、发酵后才能获得的。
久经风雨的时候,总是喜欢有一处安逸的收留之地。
什么时候,老喜欢责备别人不够坚强,不够有恒心,不能坚持到底。
成长中最难的一课是:我们需要不断的强迫自己去做许多事,而这些事并不会因为一件或者几件就此终止,它将随着终点到来才会消失。
善良的苏菲奶奶苏菲奶奶“小家伙,你叫什么名字啊?
”大卫“我叫大卫”苏菲奶奶:“大卫这个名字真是太好了,米开朗琪罗有一部特别棒的作品,就叫大卫。
我也有一部作品叫大卫。
”跋山涉水、沐风栉雨后其实需要的并不是豪华别墅,一座可以遮蔽风雨的小房子就已经心满意足。
大卫离开的乡下庄园别墅,而停在苏菲的小屋里。
电影总是把话说在了故事的背后。
可爱的兔子那只在睡觉时打搅了大卫的兔子,他走过街道时店铺里挂着的兔肉。
前脚和自己说去给自己拿新出炉的面包,后脚就叫来了警察。
我不过是看着桌上放了一块白色的肥皂,为什么那么多东西,他却对一块肥皂记得那么清楚。
还真是很远的一段路若能见到上帝的时候,苦命的人肯定会有很多话想说,比如“为什么我的人生已经如此艰难了,不过是在马路边睡了一觉,就一命呜呼了”。
如果说我们怀疑上帝的存在和上帝不愿意解除人的不幸是有一个概率的,有时候会想这个概率值应该是一致的。
信仰是很重要,但是支持信仰存在的事物同样重要。
如果没有苏菲,那故事的结局便是另一番风景。
但我并不怀疑,当你有好的期待,愿意有好的期待时,一切还是会发生改变的,而这也会成就最初的那句话“活着才能改变,死了不能。
”PS:西西弗的笔记本 发现生活真的好累,原来周更这么艰难,那就努力当个快乐的人,去做快乐的事。
片子很早以前看了,记得是深夜。
整体感觉很舒服,剪辑也很棒。
被小男孩的勇敢与坚强深深打动。
记得他的眼睛,不相信任何,却又渴望得到关怀,不愿别人看的更深。
在想如果是我经历着一切,有没有勇气与他做同样的事情逃出控制逃脱摆布,奔向自己美好的人生。
一切看来我们现在的生活如此美好,有些事情还是不敢去做去追求,真是可悲。
哭的我稀里哗啦,虽然很多剧情有些虚构,我都在跟着小男孩的心里猜想这些人是好的还是坏的,夏日周末在空调房里看完,儿子因为外婆看到抖音里四川的水灾开始哭了,他觉得很可怜🥺,小男孩👦真是可爱,偏题了,瑞士真的好美,希望可以去看看呢!
面包店的老板,办婚礼的女人,都是坏人啊,船上遇到的大叔后来又在路上遇到,哈哈哈他傻傻的很可爱
自由,如果不是以上帝之名,它又何以如此美妙以至让如此之多的恶人从那善良的人们手中将其剥夺?
自由无疑是上帝给予人类最美的馈赠,它美妙的似天堂,但同时又脆弱地不堪一击。
它本是人类的天性,是上帝的馈赠,但历史却又不断重演着人类得而复失的故事。
那些独夫刽子手永远不会让人们如此轻易地获得自由,他们总是以各种宏大的名目阻挠并剥夺人们本该享有的自由,以致在追往自由的路上,人们永远不会是轻松而安逸,它需要人们付出艰辛的努力和代价。
我看过很多电影,我也喜欢过很多电影,但真正能够深深打动并引起我深刻共鸣的电影只有两部(目前为止),一部是《肖申克的救赎》,还有一部就是这部《我是大卫》,有趣的是这两部电影都是关于自由的。
《我是大卫》讲述了一个让我两度落泪的追往自由的故事。
电影的背景是在二战之后的东欧国家保加利亚,二战之后的东欧建立起了许多社会主义国家,许多东欧人因不满新政府而被关押到集中营劳教,无数的家庭因此而破碎。
影片在一片漆黑中开始,在嘹亮而深邃的歌声中,有两个人在进行着对话,一个是集中营的监管者,另一个便是主角大卫,一个12岁的小男孩。
就像前面介绍的,大卫的父母因为反对新政府而被政府关押到集中营劳教,集中营里没有欢笑没有爱,只有愤怒和仇恨,没有自由,只有奴役,而大卫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长期的集中营生活让大卫过多地见证了人性之恶,到处都充斥着奴役与殴打,没有任何人可以自由的言笑,以致在大卫的童年里没有快乐,而大卫也没能学会如何欢笑。
大卫在集中营里有一个朋友约翰。
有一天,大卫对约翰说,“我不想活了。
”约翰听完他的话后,停下手中的活,一脸严肃地对他说,“不准这样说,不准这样想”,“为什么不呢?
这里没有一件事时好的,活着有什么意义?
”约翰说道,“因为如果你活着你就可以改变事情,但如果你死了就不能了,所以想办法活下去!
”我感动于这段对白,它让我不禁想到胡适说过的一句话,但有一息之尚存,则终有一毫希望在,若一暝不视,则真无望矣。
后来大卫因为偷了集中营监管者的一块香皂而被卫兵发现,就在卫兵排查时,约翰将香皂从大卫手中抢去认罪,而这一幕被一位集中营的监管者看到,于是约翰被当成小偷被当场枪决,他是为大卫而死的。
那位集中营监管者也许是被这一幕触动以至最终良心发现,安排大卫逃出集中营并向大卫指明他要去的目的地丹麦——自由之地。
于是就有了电影开头的那段对话。
就这样,大卫开始了逃亡旅程。
在通往丹麦的一路上,大卫遇到了许多的困难,有好几次都险些被再次关进集中营。
很难想象,在长达上千公里的路上,一个只有十二岁的男孩只身一人前往,这期间他要承受多么大的艰难困苦与孤独落寞啊。
大卫就一直这样在这条路上不停地走着。
当大卫遇到一位在郊区画画的老奶奶时,这位老奶奶请求让她为大卫画一张画,在仔细刻画大卫的过程中,老奶奶似乎看出了大卫眼中所隐藏的孤独与忧伤,也从大卫的脸上看出大卫所经历的不寻常的岁月,虽然她不知道那些岁月具体究竟是什么。
也许就是因为这位善良的老奶奶感受到了大卫受伤的心灵,于是她请大卫去她家做客。
大卫乘坐着老奶奶的汽车来到意大利与瑞士的边境。
在这里发生了一段非常著名的对话,边境卫兵要求检查证件,但大卫没有证件,于是老奶奶向卫兵求情,“他是我的孙子,他的证件出门时忘带了,你就通融一下让我们过去吧!
他只是来贵国一下,推翻政府之后马上就走。
”卫兵顿时大笑,并笑着说道,“好吧,安德森太太!
年轻人,掌握政权之后帮我们加加薪水吧!
”于是大卫越过边境就到了瑞士老奶奶的家中。
老奶奶非常关心大卫所遭受的经历,她希望大卫能告诉她,但经历过集中营生活,在集中营见证过无数丑陋邪恶之举的大卫已很难再相信任何人了,他不敢说,怕被再次送往集中营。
于是大卫便哭着说他不能向任何人讲述他所遭受的一切。
看到这里我已热泪盈眶。
大卫向老奶奶讲道,为什么人们要做恐怖的事情?
打人、杀人、把人关起来。
大卫继续讲道,我朋友约翰告诉我,不要相信任何人。
老奶奶听后说:“如果那样的话,生命就没有价值。
小心没错,但不能拒人千里。
大多数人都是好人,他们都有家庭和朋友,他们只想过快乐的生活。
世界上确实有坏人,...但你不能因为这样就拒绝自由自在的享受生活。
拒绝交朋友,或者看不到人的优点,如果这样的话生活永远不会快乐。
”在自由的社会里,大卫开始慢慢改变在专制的集中营中形成的偏见。
在自由的社会里,大卫走进了一间教堂,看到人们在上帝慈爱的光辉下唱着圣洁的歌曲,大卫在这个自由的社会见到人与人之间充满着友爱,他没有见到如专制集中营中的仇恨和罪恶。
大卫无意间在一家书店发现了他母亲写的一本书(这本书讲述的就是大卫一家在专制社会下的故事),向老奶奶询问他的母亲,最后大卫将自己所遭受的一切全都告诉了老奶奶,并将记载着他一切信息的信给老奶奶看了。
于是老奶奶带着大卫找到瑞士当局,联系了他的母亲,最后大卫坐上了飞往丹麦的飞机,最终见到了他因失散多年而记忆模糊的母亲。
电影进行到这时,我再一次流下热泪。
自由社会人爱人,专制社会人恨人。
在一个自由的社会里,人们相互友爱,自由往来,而在一个专制的社会里,人们互相揭发,相互仇恨,在那里人们之间没有友爱没有同情,也没有生活只有独夫政治与强制奴役。
人性之恶在这里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
人类在专制社会下生活了几千年,而自由社会最终出现才不足百年,就在上个世纪,就在大卫故事发生的二十世纪,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国家建立在独夫统治之下,专制、仇恨、奴役、杀戮,人们在这样的政体下承受着一切。
而那美妙的自由却在人们手中一次次地得而复失,这是为什么?
为何人类都知自由之妙,却仍被独夫统治在强制和奴役之下?
我想其中的一个原因便是我们大多数人由于独夫所宣扬的美好新世界抑或是其向我们给出的种种美好承诺,以致我们迷惑了自己的理性思维,而最终让独夫和专制者满足了他们的权力欲望,达到了他们最终的邪恶目的。
或许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知晓自由的人儿而在面对谎言和诱惑时表现得过于软弱。
正如帕尔默在《实现自由》中所说,自由的挫败首先发生在思想领域,然后才出现了恐怖的压迫形式,而未来最紧要的战斗也将在思想领域爆发。
自由意志论者千万不能从思想较量中退缩,或者——在公开的辩论中——回避集体主义、暴力以及统治思想的挑战。
我们千万不能像过去的自由主义者那样怯于争辩,将思想阵地拱手让与自由思想的论敌。
用F.A.哈耶克的话来讲,就是:“我们必须将自由社会的构建重新看作是思想的历险,是一项需要勇气的事业。
”罗斯巴德说,自由的代价便是时刻保持警惕。
警惕自由的敌人,警惕一切可能再次将人类带到那曾使人类受困千年的强制奴役的深潭中去的各种形式的理论与说教。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追求自由的路上走得越来越远,人类的生存状况也得到了越来越大的改善,人们开始享有更多的自由选择。
而这一切都是人们不断努力斗争获得的,自由永远不会像空气那样唾手可得,因为自由的敌人永远地存在,并异常的强大,它们不允许人们轻而易举地就得到自由,它们必然会想法设法地阻挠人们。
就在这样的斗争中,人类走到了现在,走过了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走过了上个世纪最庞大的乌托邦运动。
今天我们得以幸存,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无数善良人儿的生命和自由永远地被留在了人类追往自由的路上,他们应该被铭记而非被遗忘。
我们应加倍地珍惜并保卫今天我们所享有的自由,并在此基础上去努力争取并帮助人们争取更大的自由。
因为自由是人类的天性,是上帝给予人类的馈赠,历史一再演示,自由给人类社会所带来的是和平、安定和繁荣以及一切的一切,而专制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只能是仇恨、强制、奴役、饥荒、杀戮和战争。
自由必须是绝对的而非相对的,这种绝对是建立在财产权之上的绝对性,也只有当立基于财产权之上的自由绝对时,我们才能更好的实现并保护我们应该享有的自由,我们必须为此而战。
和以往一样,未来我们还将在追往自由的这条路上面临更多的困难也将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代价,但我们不该为此而有丝毫的退缩,我们应该像大卫那样勇敢地奔向自由。
只是我们要时刻明白,在追往自由的路上没有免费。
注:1、电影《我是大卫》观看地址:http://v.pps.tv/play_31FNVY.html2、原文发表于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89e2854f01017taf.html
--看着实在是太令人感动了,想不到竟然竟然,最关键的是约翰竟然做出这样的决定来,想不到让他活着就有可能改变很多事情,可以帮助很多人,而死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从小都被弄到里面的人实在是想不到有什么理由来支撑着他走的更远更久。
-最关键是那个军官竟然保护着这个小孩,而且帮助她老妈办理假证件逃出去,然后还在一直惦记着她,爱情亲情家庭友情国家的情谊,以及活着的理由一一都通过小孩的眼睛展示出来,你可以想到他们是如何来面对着以前的恐怖生活。
---不敢想象,实在是不敢想象所受到的磨难有多少,感动到内心深处觉得我们是不是很幸福,或者来说因为有美好的存在,困难就离我们非常遥远了吗。
-因为有了生活,然后才是有了爱。
大卫的朋友自始至终保护着这个男孩,最后因拿了一块肥皂替男孩顶罪,大卫的想法是在集中营里结果是死,出去也是死,还不如一死了之,是他的这位朋友一直引导他,给他希望。
营长觉得已经不能保护大卫了,引导帮助逃出去,叮嘱他“不要相信任何人”。
大卫回家之路甚是艰辛,途中屡次三番遭遇不幸,也因记住了营长的话不相信任何人。
但经历了救火事件与苏菲给他画画事件后,他也慢慢放下了恐惧。
最后借助一本书,“这个作者还活着吗?”,苏菲带他去警察局,从而找到了妈妈。
这部剧最感人的一段是苏菲说自己也有一个孙子叫皮特,患肺炎去世了。
聊天中大卫慢慢放下防备,大卫说“不要把我送出去”,苏菲说“那你只要知道这里很安全就够了”,那一个拥抱让我相信了世间还是存在美好的。
好人占大多数。
通过这个故事,最大的启发应该是“活着还可以去改变”,坚强一点、努力一点、觉得生活很难的时候想想还有比你更难得人还在咬牙坚持,所以加油。
这一次,从集中营里逃亡的是一个年仅12岁的孩子。
他的逃亡路线,竟然是从保加利亚前往丹麦。
一路逃亡,一路成长。
学会信任,学会微笑。
沿途诗画般的风景,却始终无法安抚一颗充满阴霾的心灵。
能够挽救人心的,终究还是人心。
这是一个充满救赎意义的童话。
一段时间没有看到让我感动的电影了,也没有看到一部让我有想看第二次冲动的电影了。
直到前几天看了《送信到哥本哈根》。
只是当我想写些什么的时候,各种想法、感受像许多水泡匆匆浮出水面,不知从哪里说起。
那就像人生的旅程,一段长长的旅程,要经历很多东西。
一段关于追寻、经历和体现爱、自由、信任的旅程。
男主角David是一个十多岁的男孩,他的脸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正如电影中一个女画家说的,他的脸可以看出善良、聪明,也很清秀,可是很严肃,有着年龄不相称的失落和悲伤,很好地说明了童年的经历和生活,电影剧组挑选角色的人选了一个很好的演员,那是一张会说话的脸。
关于善良。
David从小在保加利亚的集中营中生活,看了太多关于人的残酷和恐怖,在逃出集中营之前,也被别人告诫:千万不要相信任何人。
可是,他的心地还是善良的,没有完全被人性的黑暗所吞没。
当他去救被困在火中的玛利亚时,当他默默地请求圣伊丽莎白保佑玛利亚时,他的善良让人感动。
——在电影中,David说他是不值得接受那些美好的东西的。
我想说,你是完全配得上那些美好的东西的,无论是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或是你喜欢的书。
关于祈祷。
David迷失在一座森林里,指南针也坏了,他要一段向北到丹麦去,现在却被困在意大利的森林里,他躺在地上无助地望着高大的树木,忽然想起那个面包师送他的一张圣伊丽莎白的画像,面包师告诉他圣伊丽莎白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David虔诚地向伊丽莎白祈祷,让他走出这森林,他要到丹麦去。
祈祷完后,他发现他看着的这棵树正好有许多枝杈,他爬到这树上,放眼看去,原来他已经在森林的边缘了!
真心一念,感天动地。
关于美好和命运。
是的,有另外一个新世界:自由,美好。
不同于那个人与人之间的残暴、压迫,不同于束缚、麻木的世界,人注定要解脱,要逃离那个世界,享受爱、自由和信任。
那个新世界对David来说,就是丹麦,就是妈妈,就是逃离集中营。
为了这个目标,能忍受风吹雨打,能忍受警察的追打,能挨饥受饿,能长途跋涉,只为心中那美好的世界。
实际上,当他想逃离集中营的时候,生命已经为了准备好了一切,结果早已呈现了,只等他去经历,去展现而已。
命运是多少地奇妙啊,一切的安排真是天衣无缝的,可以用四个字来说:有惊无险。
命运不是一帆风顺,却只要进入了那个世界,只要走下去,一切都很好,很平安。
David什么也没有,没有钱,没有经验和知识,甚至不知道刀叉怎么用,可是一路下来,虽然有人差点把他举报给警察,却也一直有人帮助,遇到各种人,各种事,有人正好叫他去加油,给他一些小费,他就有钱买面包,偷渡的时候正好遇到还算好的水手,而后又再次在意大利重逢,让他搭便车到米兰,后来又遇到一个善良的女画家奶奶,带他过了边境进入了瑞士,也终于让他明白怎样去信任别人,怎样真正地敞开自己。
正如电影的海报中写的:Believe in the power to change your destiny。
那个力量是强大的,超越的,只要充分地信任就好。
顺便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的配乐很优美,舒缓而圣洁,与电影中的情境很好地溶合在一起。
电影中的自然风光非常漂亮,意大利海边壮阔蔚蓝的海湾,意大利的郁郁葱葱的森林,一望无际的一大片的金黄色的向日葵,路边金黄的麦田,瑞士的小村庄,寂静的山林,瑞士小镇的宁静和安详,尽管David是在逃离,在担惊受怕,当他看到这些壮丽的大自然的美丽时,他还是被吸引的,无论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人总不能对身边的美无动于衷。
没有什么事能永恒,何必让一时的困苦遮住了你的天空?
“活着能改变事情,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
"于是, 为了活下去,大卫带着挚友约翰给予的信念开始了颠沛流离、浪漫写意的逃亡生活。
从克罗地亚到丹麦,东欧至北欧的跨界旅行。
常人无法想象的事情,却在一个孩子深浅、蹒跚、迷惘、坚定的脚步中,仿佛通向世界尽头般肆无忌惮的蔓延开来。
本是为了生命的逃亡,却在一幅幅的诗情画意中,将一种名为浪漫的情愫烙印在了大卫的心里。
于是,我们同大卫一同忘却了深夜平原的黑暗孤寂;一同翻越了高高栅栏对自由的隔离;一同摒弃了苍茫大海的随波逐行;一同尘封了过往不堪回首的记忆。
再回首,童真的大卫在水池里嬉戏的怦然心动(私认为这是本片最唯美的一个镜头 呵呵);阳光下灿烂的一望无际的向日葵田;比天使还要美丽善良的少女玛莉亚;以及懂得用乐观填补疮痍的老者苏菲。
一切的一切,只要微笑,不再悲伤。
由地图的此端至彼端,大卫在流浪、在寻找、在旅行、在成长。
挚友约翰让他学会相信自己;水手罗伯特让他明白处世与沟通;老妇人和年轻夫妇使他懂得等价交换;少女玛莉亚让他初尝暧昧的心跳及家庭的美好;老者苏菲则是教会了他相互信任、保持微笑。
地图上的旅行,生命之途的旅行。
旅行的策划者,劳改营里的军官。
因为命令,拆散青梅竹马的一家。
因为救赎,绘出了一张地图,安排了一次旅行。
大卫目的地的到达,也是他对自身沾满罪恶的灵魂的一次涤洗。
总是在梦中见到,那张熟悉却又陌生,靠近却又远离的脸。
每次触碰,将梦惊醒得支离破碎。
一本《旅行的哀愁》,大卫赫然发现,自己同作者一样,同在这个惨败的世界踽踽独行。
作者的容颜,脑海中若隐若现。
闪电般的复苏,那已被压迫至枯萎的记忆。
于是,旅行的目的地:彼端的丹麦。
即是,早已淡忘却永恒隽永的温暖的港湾。
“船上偷来的那张印满番茄的意大利地图还皱巴巴的躺在口袋里;被解雇的罗伯特会不会用我交换给他的珍珠柄小刀重新开创一番事业呢;美丽的玛莉亚,你是否感受得到我留下的温暖???
那是我对圣玛莉亚的祈祷;安闲的苏菲奶奶,我和画像上的自己已经不太像了,欢迎么,我一定会回来看你。。。。。。
”影片的另一个译名加《送信到哥本哈根》。
信,即是生命的寄语;哥本哈根,则是地图尽头的幸福彼方;而大卫,就是那传递光明的天使。
传递着最后的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
从克罗地亚到丹麦,从生命的低谷走向转折,一生一次,一次一生———永不停滞的地图上的旅行。
临逃走前,他的朋友约翰对他说,不要相信任何人。
他也一直是这么做的。
为了生存与人沟通,他学会了微笑,从僵硬的笑到真正柔软放松的笑容,带一点羞涩。
女孩玛丽亚的世界对他而言如天堂,但女孩父母对他的款待只是出于报答与客套,不触及内心。
瑞士老太太给了他真正友善的爱,她失去了她的儿子,却帮这个孩子找到了母亲。
还有开往意大利的货船上的水手、面包师傅、要他送酒的农妇、汽车需要加油的年轻夫妇,这些都让他一点点地认识到了世俗世界的真实表情。
影片中最出人意料的是,那个指导David逃亡的声音,一直未出现的面孔,竟然是集中营里那个士官,而不是和他一起的那个年长囚犯。
那一幕回忆出现在音乐中,没有对话,但是人物的眼神很到位。
士官在与年长囚犯目光交流后达成默契,年长囚犯从David手上迅速抢走香皂,士官把枪口对准囚犯……在最黑暗肮脏的地方,也可以开出人性美丽的花朵。
可是又该如何评判士官的善与恶……我很喜欢影片中的各种配乐,以及不时穿插的一些小细节,David与水手在意大利重逢,David坐在顺风车上享受着风和田野,以及刚从海里上岸时伏在草地上享受阳光的表情,这些细碎的美好,是支撑他一路前行的勇气。
如果David没有开始相信人性的善良,没有对美好的事物生出一点点的好奇,那么,他抵达丹麦的路途可能还会遥远曲折得多,甚至未必能够抵达。
影片很美好,让我看到人性的力量,相信的力量。
看到最后哭了。
烂俗、媚俗之至。能感觉到作者拼命地想做出有深度和有分量的假象,结果却匠气十足,欧美的婆婆妈妈和伤春悲秋,而今算是见到了。他们写不出分量,就偷师俄苏,学就学吧,还学的那么小家子气。
美国电影√
好感人的故事,当然这是编出来的故事,理想化,寓言化!真实世界里一个12岁的男孩不太可能独自逃出保加利亚的集中营吧?
比起"I am David",更喜欢《送信到哥本哈根》的译名,虽然作品有些地方有些刻意的引导,但琼普莱怀特的天使面孔搭配对白,以及剧作最后的解密,这封特殊的信还是让人泪目了,儿童节这一天因为这部二战儿童电影圆满了
片尾的 Damien Rice < Cold Water > 太有feel了 TT^TT
21/3/31
看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年如何应对这个世界的..简单的人更容易遭遇良善
难下到的片看的时候都觉得好看一点
改编的很多,但仍是一部好电影。
我对战争与儿童结合的电影总是毫无抵抗力,赚我一公升眼泪
真的比小说差远了,整部电影显得很仓促
结尾好梦幻。如果是我,可能都饿死在半路上了。
叠加了很多元素,战争,儿童,追寻父母,但是不知为何拍出来很平淡。
剧情稍显简单,但整个电影基调从黑暗可怖慢慢转向温暖明媚,很温暖人心的一部,更适合青少年儿童观众。
吉姆几个镜头呀
英汉同传最后一节课,陈亦峰老师在课上放的。他说,本来想放《真爱至上》,但太多人都看过了,故放此片。片中的David坚强而敏感,在一路的游历中,终于放下心结,看到美好。可参看王怡的影评《成长就是一场逃亡》。
励志,一点有趣,安德森太太带小大卫过境的时候要求小孩出示证件,对官员说“不能通融一下吗?他只是到贵国来一下,推翻了政府之后马上就走。”O(∩_∩)O哈哈~太油菜了~~
集中营,12岁,哥本哈根
un海蒂和爷爷,同样的与世隔绝生活后走进真实世界,甚至同样的瑞士。更喜欢这部。
沉默平静中的勇气,唉,trust no one,怎样的伤害与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