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一人拉扯六个孩子长大,可到头来6个孩子没一人愿意照顾都急着将老人送进养老院,就连选择养老院都不愿选择市里而是廉价的乡下养老院…声音——该片音乐极具时代特色,片中出现的多首歌曲都是一几年脍炙人口的歌曲,增添了影片的时代气息同时也与画面的时代感相吻合。
更重要的是音乐的隐喻作用在第一个儿子家时“外面世界”暗喻这长大成人的儿女终究会离家走向远方,也为后面大外孙女像她父亲一样拉着行李箱走向车站去外闯荡做铺垫此时的背景音乐则体现了满怀志向的青年对未知世界的向往;除此之外各种画外音的使用也暗示这人物的境遇和心理镜头——该片多采用固定镜头加长镜头的方式去拍摄,这种第三人称的纪实视角增添了影片的真实感当观众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看这个三世同堂的家庭、去看那时农村生活里家家难念的经、去看人性的纷繁复杂、冷漠无情、阴暗可憎,镜头之内的是一个家庭的琐碎与无奈,可镜头之外却是千千万万户农村家庭的缩影,同时该片演员也并非都是专业演员加以特色的方言,这样的呈现手法与其说是看电影更不如说是看一部老人如何向死亡逼近的纪录片,让人沉浸其中由此反思角度——多采用侧面拍摄还是导演为了增强影片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可最巧妙的还是背面拍摄的手法,以大儿媳为例摄影机一开始选择从背面和侧面拍摄,而不是直接拍摄正脸甚至只有一个正脸镜头,这恰恰代表着大儿媳这个人物是一类人的缩影,导演通过这一巧妙设计展现了许多类似家庭中的儿媳的人物特点她们从来都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而是具象化的某一种人象征、符号与隐喻——1.“菩萨保佑我的孩子平安”老人在影片中多次拜观音时提到这句话及讽刺有让人心酸,片中老人还多次向儿子询问养老院消息她既期待又不期待,期待不用再在儿女家仰人鼻息,不期待自己在养老院终此一生2.老人不停的发笑,是在子女蛮横的对待自己之后,既是用笑掩饰内心的悲伤与尴尬更是笑自己那无助的没有一丝光亮的老年生活,最后一次笑是在拜完燃烧的蜡烛之后在服下那一把药之前,她知道这是自己最后一次笑了,或许发自内心或许万念俱灭再无牵挂,总之极具反讽意义3.三世同堂下外孙、外孙女的关怀显得格外珍贵,可这微不足道的光亮并不足以让老人对这个家对这个世间有过一丝留恋或许是因为那次跪着被儿媳训斥、或许是因为听见了女儿说自己要是老了就先死绝不当累赘、或许是因为那个被摔碎的观音…4.喜丧,及喜丧的一切流程(具体详见下一段)“何为喜丧?
”是看老人活得长?
是虚情假意立牌坊?
还是终于不用再照顾这样一个“累赘”…影片最后儿女们在老人葬礼上搭建的戏台、吹响的唢呐、邀请的低俗切不堪入目的表演再一次将讽刺二字展现到了极致,看了一些评论说现在有些农村依旧保持着喜丧的风俗习惯,究其根本“喜丧”这种形式本身不是原罪,那些人性背后的冷漠、贫穷产生的愚昧、社会关注不到的阴翳才是我们最应该斥责与反抗的…
原载“文慧园路三号”first青年影展一直致力于挖掘国内青年新导演的作品,比如去年号称平顶山科恩兄弟的《心迷宫》,今年吓坏了影评人的低成本伪记录恐怖片《中邪》。
都是非常优秀且有才气的作品。
但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是另一部作品,《喜丧》。
这部作品,虽然不如《中邪》那样有着抓人眼球的惊悚题材,但却拿下了今年first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两大奖项。
还被称作是残酷版《东京物语》。
因为王家卫特别喜欢这部片,称其“让我想到了《东京物语》”。
《喜丧》之所以会让人想到《东京物语》,是因为都讲的是儿女各自成家,老人孤独无为的故事,但是整体看下来,《喜丧》却透露着比《东京物语》更加残忍的,更加现实主义的意味,这让《喜丧》的故事看起来与日本著名影片《楢山节考》更加相似。
《楢山节考》有着两个版本,分别是木下惠介执导的1958年版和今村昌平执导的1983年版。
讲的都是同样的故事。
在信州时代的日本,由于山中粮食短缺,老人一到了70岁,就要被子女背到山中,明着供奉山神,实则等死省粮。
在木下惠介的版本中,老母亲由有“日本性格女演员的活字典”之称的田中绢代饰演。
在《喜丧》中,80岁的老人郭林氏在丈夫早逝的情况下养育大了3对儿女,而当她摔伤腿时,这6个儿女非但不愿意照顾她,还想把她送进敬老院。
但是敬老院床位紧张,郭林氏只能一边在儿女家轮流借住,一边等着敬老院中的老人死去腾出床位。
而当敬老院空出床位时,老太却自杀去世了,儿女们便给她办了一场热闹的丧事。
因为老太太在这个年纪去世,不仅自己少受罪,也给儿女减轻负担,是为喜丧。
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喜丧》足足讲了128分钟,但其中固定镜头和长镜头的使用,不仅不让人觉得烦闷,反倒为人物带来一种凝聚情感力量的雕塑感。
《喜丧》的故事主题,也从影片标题,到影片一开头的声画间的关系,一直贯穿影片始终直到结尾。
那就是“对立“。
就像影片的片名,“喜”和“丧”,本身就是字义上的对立。
或者更确切的说,《喜丧》展现了多组对立的意义。
这种对立既是“乡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对立。
也是老一代与中年一代,中年一代与年轻一代之间的对立。
它还是日渐式微的农耕文明,与迷失在现代化道路上的消费主义之间的对立。
影片开头,伴随着破败的农村居所的画面图景的,是工地嘈杂的施工声。
影像与画面在这里构成了一组对立元素,那几乎淹没画面的强大声场,是无可阻挡的现代化进程和消费文明。
而那代表着传统的、守旧的、与破败的农村石屋构成衰败的意义共同体的农耕文明,则在影片一开始就被压制在现代化的力量之下。
片中一直诚心拜佛的老太太郭林氏,总是念叨着“愿菩萨保儿女平平安安”,便是传统信念最外化的代表。
导演张涛非常明显地将城市放置在了乡村的对立面。
乡村是淳朴的、没有危险的;城市是混乱的、充满骗局的。
乡村在某种程度上是敬老的,那出走到城市的子女却连葬礼都没有参加,只是不断的寄回为数不多的钱。
城市既是乡村身处偏僻之地的富庶幻想,也是乡村那个充满了邪恶的想象。
而乡村,也不由自主的,在城市消费主义和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攻势之下,发生着自我的移位。
片尾,因为二儿子家的孙子进城打工了,二孙媳妇也想进城打工,二儿媳由最开始的不同意,转变为“你进城打工要小心,咱们农村人可千万别被城里人骗了“。
这句叮嘱,也更加直白地揭示了农村与城市间的对立。
这种对比我们可以在影片的多处地方看到,在二女婿送老太去敬老院的路上,两个城市装扮的骗子,用公文包和捡钱这种富含城市意味和城市背景的骗局,抢走了二女婿身上的钱。
在三儿媳妇眼中,外面的世界是充满混乱和危险的,她不允许自己的女儿去浙江打工。
而女儿的执意出走,既是青年一代的逃离,也揭示了中年一代与青年一代的对立关系。
而小孙子则数次提及“去到上海”的逃跑的妈妈,并要去上海找妈妈。
上海作为现代化都市所代表的城市与外部,接纳着乡村的出逃者和摒弃者。
片中,导演多次拍摄火车站,它是片中唯一通往外部的象征,而外部世界,却从未在影像中体现出来。
这种外部世界的缺席,就像是乡村与城市间的对立,不可见但却切实存在。
在儿女的冷漠对待中,老人最终得了“笑病”,笑声取代语言成为了悲凉的讽刺,指向了老人最后“不得以”的死亡。
在这个日常乡村的图景里,残酷并没有刻意展现,反而用一种生活化的必然展现出来。
就像是影片结尾处那场闹剧般的大腿舞葬礼,并没有讽喻指向,只不过是乡村喜丧的最普遍不过的景观罢了。
可惜的是,导演张涛在访谈中说,会对这个场景在最终的剪辑版中有所取舍,也不知到时候是否能再次在大银幕上见到。
《喜丧》的整体呈现冷静而直白,老人最后临终梳头的镜头长达9分钟,而实际拍摄的镜头则比这个更长。
非职业演员的出演、现实主义的布景、凝固的长镜头让《喜丧》在形式上看起来像一部纪录片,但在内在的构建中,《喜丧》却是非常剧情化的。
对于这样的一部关照社会现实的影片而言,《喜丧》做了大胆的尝试,其结果也足够有力。
这或许是在商业院线之外,我们所需要的一些微小的影像力量。
一、写在前面:看完这部电影,我甚至怀疑就是以我老家为原型拍的纪实电影!
因为实在太真实了,每一幕我都似曾相识,每一幕都曾亲眼目睹,方言是我老家那的,电影中每一个角色都能对上,甚至有过之无不及,这么说并非危言耸听,我就曾亲身经历,而且现在仍在上演,老人葬礼上大跳艳舞…影片中压榨老人到最后一滴血的儿女,历经磨难拉扯几个孩子,又处处遭人嫌弃、谨小慎微、住牛棚的老人…人性的恶你根本无法想象。
二、为什么要写这篇影评?
我很少写影评,一因恐自己不熟悉情况乱发言容易引人误入歧途,二因没有遇到过哪部影片像这部一样真实。
写这篇影评,不为别的,只为求实;因看到“不真实”、“中国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等言论,一来因为愤慨,二来不愿影民遭人蒙蔽,更不愿自欺欺人。
实际上,我并没有认真看完这部电影,而是通过解说了解的电影内容,因此不会涉及太多剧透。
二来是,——不敢看这个电影,光是解说的内容就已经勾起了太多的回忆,残忍、黑暗、一段永远不愿意想起的回忆,所以我真的不敢仔细看电影情节,我没有勇气再“重温”那段回忆。
三、关于电影情节真实性1.背景地区:电影中背景设定鲁南地区,楼主皖北地区,方言、口音完全一样,感兴趣可深入考究;2.老人葬礼大跳艳舞:自我记事以来,不论婚丧嫁娶,大跳艳舞之风盛行,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部分儿女在老人生前不管不问,看病钱都不给,却在死后“热热闹闹”风光大葬,只为了做样子求得众人口中的“孝”字;甚至有大摆宴席,借此赚一笔,榨干老人最后一滴血。
听上去很讽刺,但人心往往比电影更残酷。
2.住牛棚:21世纪了,肯定没人相信,会有人把生养自己的父母赶去住牛棚的。
当然,我们孝顺的子子孙孙才不会让老人住牛棚,毕竟谁家还养牛?
给老人在自己院墙外建一个6平米的小矮房子问题不就解决了,老人去世后小屋一推,这样老人就不会脏到自家了。
3.儿女劝父母去死:久病床前无孝子;“那么多儿子呢凭什么我管?
就这么生病吃药谁家受得了?
活着还要人伺候还不如死了” ,不给饭吃,有病不给医,这些都不是个例。
不一一细举了,此前曾想找个载体把人性这最黑暗、最丑恶的一切展现给世人,这部电影做到了。
对于网友关于不真实的评论,【我也真的很希望这不是真的】,如果这一切没有真实发生在我身边的话…而更可怕的是,这一切,就如电影中一样,仍在不断重复轮回着…四、关于那段记忆
最后,愿世间永无痛苦,天堂满是欢乐
也就是一个星期以前,楼下邻居老人过世了,在此之前,我路过经常会看到他门口摆着“成人尿不湿”的垃圾,还有开着很大音量的戏曲,永远开着一条缝儿的门。
他家里人为他搭了灵棚,那天晚上唢呐鼓匠,一路从“东方红太阳升”吹到了“路边的野花你不要采”,高分贝的大喇叭连回音都响彻小区。
现在距离灵棚拆掉彻底结束这场白事已经差不多三四天了,每天路过他家都能听到各种欢声笑语,路过小区里都能看到那些电量未耗尽稀稀拉拉的引魂灯……大概这就是喜丧吧,对活着的人来说,将死之人能快点死去就是一种“福”。
片子里好几次给门上贴的“福”特写,可这哪是什么有福之家?
开货车被撞死的外甥,因为养老咄咄逼人大打出手的子女,被扔在牛棚里自杀的母亲。
这“福”就像老人每天供奉的菩萨,是多少中国人的信仰和希望,但这个字和佛一样,无论贴了多少磕头多少,它们都沉默不语无动于衷。
晚年是多么可怕的字眼,对社会丧失价值之后,不仅仅是社会不再关注他们(就像这样聚焦老年人的片少之又少,看的人就更少),连子女们都把老年人当做包袱,那种无助和凄凉,就像日本把老人送上山自生自灭的古老习俗。
片子里老人的孙媳妇问“你怎么不再嫁了?
”老人说“最大的13岁最小的9个月,孩子不能没有娘啊”,但孩子长大了却不要娘了……看这部片子并没有憎恨那些不孝的子女,就像影片一开始注明的“均为非专业演员”,它带给我一种就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每一个农村/城市的底层人民,这就是真实的生活,真实不是简单的爱与恨也不是黑白分明的好与坏,没有钱,每个家庭都是吵不完的架和解决不完的困难,一地鸡毛……这是何其残忍的世界啊!
片子里老人把自己的首饰和钱都分给子女,最后拜一次菩萨,然后服毒自尽,老人倾尽一生榨干最后的一点“价值”为了子女,而子女却连最后白事都不来,我想到那本《自私的基因》,它确实做到了“自私”,但在上一代有用的宿主上,它又可以无私至此。
这片子更像是恐怖片,让人害怕。
害怕自己的父母变老,而自己也因为生活的焦头烂额而变成那种不齿的子女。
害怕自己变老,也会成为那样丧失所有社会价值的包袱累赘,它拍的不是别人,是每个人都公平抵达的终点。
就像结尾儿子走后,母亲倒在地上,这是新一轮的“喜丧”。
孙女到车站时候,背景音乐唱着“生老病死不用愁,一切国家包揽……中国梦……”讽刺到无以复加。
梦该醒了,这才是血淋淋的现实,底层人一生都大抵如此。
各家有各家的闹腾:三女盖房子三男禁闺女二女丧子痛二男住破洞老人总是笑,然后死了,大男大女寄钱来而没出面。
葬礼上跳了轻佻的舞,然后在坟上埋了。
喜丧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喜丧的含义,它大概是指老人活到很大的岁数然后无疾而终,生前没有遭受什么折磨,相对比较满足没有遗憾的离世,这样的老人去世丧事一般称为喜丧而电影里的每一个细节都与这个电影名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简直是喜丧的对立面。
老人经受的病痛和子女的折磨、孙子的意外车祸离世、重孙的辍学和偷盗、孙媳妇的离家出走和老人最后的服毒自杀,甚至死后的丧礼上的三俗表演都在讽刺片名这个电影牛逼的一个地方在于,电影里的每一个细节我都见过或者听说过,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就在我的家乡的村子里。
真的,每一个细节,什么服毒自杀,虐待老人,子女不孝,子孙意外离世,各种都有对应。
当然这样的情况集于一个人身上,也有可能是剧本的故意为之老人最后动不动就抽动地笑,我猜测是不是类似于《小丑》里的狂笑症?
每当情绪处于崩溃边缘的时候,不是哭而是狂笑,从这样的可能去理解比较好接受,老人的每一个笑都是哭电影的时间应该是2014年左右,在这样的一个村子里,这样一群人过得这样贫困。
大儿子和大女儿都不在这里,甚至老人去世也没有回来。
二儿子是破财小学的教师,二儿媳妇烙煎饼;二女儿路边摆摊,女婿开小卖铺;另一个出镜的儿子家里过得相对比较富裕,住楼房,开桑塔纳,家里就一个女儿(猜测可能是公职单位或者事业单位,响应计划生育号召)我小时候镇上还有敬老院,专门为农村的鳏寡孤独老人设立,后来不知为何没有了,敬老院的地方改成了宅基地盖了房子一开始老人独居摔了,几个子女计划送老人去敬老院,老人不同意,提出了想去子女家里住一住的想法。
而后三个孩子家里都住了一遍,经历了各自家庭的变化,又回到了老二家,最后被安排在了牛棚里,直至自杀也没有去敬老院老人兜兜转转回到老二家,先是在一件破屋里住,二儿子买了好多包红色的报纸包着的老鼠药放在老人的床周围,狭小的空间里放了那么多包,我觉得是二儿子有意为之,想让老人吃老鼠药自杀,最后老人也遂了他的心愿,这也是为什么最后一晚上的时候二儿子问自己母亲是不是恨他的原因之一二女儿家的孙子开大车跑长途酒驾车祸去世,孙媳妇一边哭一边给老人收拾行李,老人把自己母亲传下来的银手镯给了孙媳妇,说了一句“你还年轻,再找个人吧”,我想她是真心这么想,太苦了,老人自己也是年轻守寡一辈子这么过来的,不想再让孩子如此回到二儿子家里,最后的时候把另一个玉镯子给了二儿媳妇,二儿媳妇的嘴脸瞬间变化,又讽刺又生动老人一辈子信菩萨,每次祈祷都求菩萨保佑孩子,从来不求自己如何老人在三儿子家的时候,孙女平平离家出走去浙江,三儿媳妇质问老人的那个镜头非常巧妙。
第一眼看过去都会以为是老人跪在儿媳妇面前被质问指责,等到儿媳妇被拉来,才能看到老人最开始跪拜的是菩萨老人一生善良,信菩萨,帮助他人,爱子女,不争不吵不闹,最后却落得这样下场。
农村许多老人都有多年的重度抑郁症和阿尔兹海默症,却因为大多数人对这些病症的不了解不在意导致老人晚年悲惨没有尊严。
昨晚熬夜看完了这部片子,我觉得太过沉重,本不想说些什么,但思索再三,想着如果不说,又何时能说呢。
鲁南张庄,86岁老太太林郭氏,身体硬朗,在农村老宅独自生活这是电影梗概中的第一句。
这个时候的老人生活平静,子女也相安无事,直到老太太突发脑溢血摔倒的那一天起,一切就改变了。
所有人想的就是尽快把她送到养老院里,不管她愿不愿意。
因为他们都不想去照顾她,或者说谁又能有精力照顾她呢。
老人年轻守寡,一个人养育六个子女,但到头来六个子女却没人能养的了她。
二儿子二儿媳在农村生活,为了送老人去养老院跑东跑西,还没送走老太太,就先把老人的房子霸占了。
城里儿子家,生活条件很好,但儿媳妇的眼色不好看,嫌弃老人的吃穿,嫌弃老人不会说话,老人呆不下去了。
女儿家又能好到什么地方呢,女儿女婿开了个小卖部,外孙媳妇带着孩子一起生活,外孙军团常年在外跑货运,生活拮据,老人又得了笑病一激动就会止不住的笑,笑的像哭。
女儿带着去看病,花了不少钱。
屋漏偏分连夜雨,外孙军团又因为喝酒开车死了,这一家人该怎么过呢。
女儿家过不下去,又去了二儿子家,本属于自己的老宅,被二儿子一家住着,二儿媳尖酸刻薄的对待,他们嫌弃她的笑病,把她赶到柴房,赶到牛棚,甚至希望赶到看不见的地方。
三儿子一直在外打工,老婆跑了去了上海,留下一个儿子小道,成了一个叛逆少年。
小道先是跟二儿子家生活,被嫌弃,后来跟着去了女儿家,家家嫌弃,家家不要,小道就是孝道。
最后老人最后一次梳妆,最后一次祷告,祷告着“菩萨保佑孩子们都平平安安”,吞完了一大一把老鼠药。
被二儿子发现时,蜷缩的躺在冰冷的地上,手里握着家人的照片,想必死前是无比的痛苦,无比的悲伤。
家人风风光光的办理了她的葬礼,一场喜丧这就是这部片子的大概剧情,我在这里只是简单概述,我们都能想到的情节,真实的出现在我们身边,甚至有点过于真实了,让我们难以面对。
农村、养老、自杀、孤独。
这些词每一个都是极为沉重的话题,是有无数篇社会学论文去研究的话题,但他们叠加到一起,就是当今千千万万家庭的现状。
我们可以用很多专业概念和机制话术来分析,由于城乡的二元结构从而导致的农村空心化,城市化下的农村养老的不足,使得农村老人的内心无意义感凸显,自杀率的提升,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传统文化的断裂,孝道文化的缺失,社会失范等等,这些学术的话术来解释无疑是有用且必须的,但我总感觉,这个问题背后,还有着更重要的事情没有讨论到,那就是:农村在今天到底扮演着什么角色?
我不是在农村长大的,但我还是有时候会回农村老家拜年。
大量的青壮劳动力去了城市,要么已经在城里有了房,举家搬迁了,要么常年在外打工根本不回来,他们早都已经脱贫,过上了“好日子”。
空荡荡的村庄,只有村口零星坐着的老人在闲聊,连狗都不怎么狂吠了。
我当时想到了一句话“富裕的农民,贫瘠的农村。
”农民是富裕了起来,但他们也搬离了农村,不再回来,似乎他们从未属于过这里,但别忘了,农村依旧很贫瘠,房梁随意倒落,石子伴着土灰,青苔满地。
有什么人去管呢?
管它又怎么样呢?
毕竟这里已经成了废屋,这里的地成为了撂荒地,反正这里的一切都是要被淘汰的,要被抛弃的,就像那个老母亲一样。
有的人会说农村是稳定器和蓄水池。
畜出来的水流向城市,流向各种工厂,流向各种小摊,当城市不需要了,再放回去呗。
反正水是源源不断的,可以一直流下去,直到流干。
片中的一个重要情节,就是老人经常在拜菩萨,一个瓷做的菩萨像,在家的时候在拜,在儿子家的时候在拜,在女儿家的时候在拜,儿子嫌母亲烦人,一把打碎了菩萨,老人默默捡起,死前对着碎片还在拜,拜的时候嘴里只有一句话“菩萨保佑孩子们都平平安安”。
这样的老人你身边一定有很多,他们一直在祈祷,他们是最虔诚的信仰者。
她从未自己活过,即使到了死前,也做不到为自己活,想着还是子女,传统中国式的父母很伟大,很可怜。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马克思,恩格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鸦片是毒品,会使人上瘾,鸦片也是药,麻痹人的神经,可以短暂让人忍受痛苦。
宗教是假的,是逃避人们现实的鸦片,但现实是存在的,现实里的苦难是真实的,如果一味强调宗教的虚假,而忘记了宗教背后真实的苦难,是否是更加无情,更加充满叹息。
片中有一幕我哭了很久。
二女儿和外孙媳妇在送她走的那一段,外孙子军团死了,这个家容不下她了,他们在给她打包行李,又挽留到“那么着急走干什么” 老太太说“其实我也不想走,因为我怕再也见不到你们了” 他们哭着抱成一团,老人在笑,在笑中哭,老人清楚的知道,“这一走就是永别了,这就是的一辈子。
我看不得这些人世间的苦难,如此真实的苦难。
中国自古以来崇尚孝道,皇帝以孝治天下,百姓以孝正纲常。
但也流传着“老而不死是为贼”“久病床前无孝子”“忠孝不能两全”这些矛盾的话语。
楢山节考 (1983)9.01983 / 日本 / 剧情 家庭 / 今村昌平 / 绪形拳 坂本澄子日本电影《楢山节考》楢山,那个日本东北部的荒野雪山,为了村子的延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要被背上楢山自生自灭,楢山之神才会保佑村子风调雨顺。
楢山没有神,残忍的也只有人。
山顶白骨森森,在茫茫大雪中被掩盖着。
老太太被儿子发现时,儿子没有急着去救,而是确认有没有死,这样养老院也不用去了。
老人被风风光光的下葬,村里人说八十多岁去世,这是喜葬,对于这位孤独绝望而自杀的老人来说,喜从何来?
写完这篇影评时,正好是三月八日妇女节,在这里祝天下的女性、妇女、母亲,节日快乐,你们都很伟大!
二刷和妈妈一起,看到母亲“偷钱”那段心里抖了一下,假装去厕所洗了个手,直接回到屋里,打开豆瓣开始写下这些。
前半段和母亲没有任何交流,或者是我根本没想,没敢侧过去看我妈,有意思的是,是我提出来要和我妈一起看喜丧的,因为平时她总会提到我奶,我奶有8个孩子,我爸是第七个孩子,我小时候是我妈和我姥看大的,我妈说过,她连掉在地上的馒头渣都吃了,也没有人管她。
“她记恨我奶”从小,我就对我妈有这样的认知,同时也导致年幼的我也开始记恨我奶,每次过年她要抱我的时候,我总会不由自主的抗拒,原因有二,一窝确实与我奶不熟,二我认为那样会显得我与母亲一心,会得到她的肯定,男孩都是想得到母亲的肯定的。
可见,我妈与我奶的关系,在其中一个段落完全吻合,之后我妈不断努力,钱也赚到大把,换了百米房子,我奶在某一年过年的时候来了一次,后来因为我感冒很重,奶就回去了,也许也不是这个原因,记不清了,能记住的是当时我妈,甚至是我爸都认为我奶在我家住的时间太长,我爸与我奶的关系也很复杂,不想展开来讲。
看《喜丧》,就像剖析我的家庭一样,我不清楚我妈在看完是什么样的反应,我也不想,不敢与她谈论这些,我后悔了,我承认当初让她看喜丧的原因是,她总会标榜自己家,嘲弄我爸家的孝道,我对此颇为反感并明确说过,这其实是一种普遍现象,与人恶与否无关,证明这些正确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么做真的值得吗?
这么做以后我妈又会怎么看待我那?
我想象不出。
或许我应该让她一个人看,而不是我俩同时,这是矛盾的根本。
最后,幸运的是,我奶还健康,甚至比我妈还健康,我很想把我奶与他们孩子的关系拍出来,力道绝对比喜丧还要猛,可惜我缺乏胆量,或许给我准备的时间不多了。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孝道文化已不在。
不是人心的恶,而是在文化教育上,物欲横流中,传统文化已经不能适应了。
撰稿/Lava个人链接https://www.douban.com/people/53072554/ 喜丧,包揽了七年前那届first最重要两个奖项,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
农村现实主义家庭片,这几个标签一贴,仿佛在我眼前已经出现了那样一幅画面:封建愚昧却又淳朴的农村人,如《盲山》《盲井》般千钧一力的故事,如《东京物语》之类的家庭片带来的复杂的情感冲击。
一想到这,心里便为《喜丧》打鼓。
我害怕人物落入脸谱化的窠臼里,害怕故事一味地以卖惨来博得观众在评论区扣下“真实”两个字,害怕由于成本过低请不到好演员,导致演员的表演让人出戏。
由此,这部2015年首映,2016年在first大放异彩的片子,一直在我“想看”列表里挤压到今天。
“片尾字幕伴随咕咕鸟叫声缓缓现出,我知道我要写长评。
”这是我在看完后第一时间,在豆瓣写下的一句话,我发现我在一瞬间难以概括出《喜丧》给我的感受,这种失语的瞬间只在为数不多的大师作品身上发生过:《太空漫游》《乡愁》《鲸鱼马戏团》等等。
我可以像报菜名一样列出这些令人敬仰的神片,显然,《喜丧》和他们在某些角度上是相似的。
他没有完全避开我预想的缺点,小演员们的念白感还是很重,有些技术点很糙,人物出场太多且杂乱,几乎舍弃了剪辑的节奏。
但我对几位担任主角的非职业演员的表演完成度深感惊讶;导演在不到两个小时里,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如此众多人物纷繁出场时的脸谱化;多人关系镜头在此类片中常用来大力渲染狗血片段,此片中的关系镜头却削弱了单纯的狗血,给现实主义的表达加上了几尊砝码。
老人自子女决定将她送入养老院以来,经历了和老二一家同住旧房子,到城里老三家借住,再到去摆摊的小姑娘家,最后又回到旧房子的过程。
刚开始老人在旧房子里与二儿媳产生的矛盾是不想被扔到养老院,这其中拜访养老院那段,当着古稀老人的面在门口大谈“等她死”的场景尤其给人强烈冲击。
城里三儿媳极其嫌弃老人的场景和回旧房子被迫住进马圈的几个镜头都给了所有观众很大的冲击力。
剧作上几幕戏都用天真善良的小孩来充当《东京物语》里儿媳的功能,这似乎屡见不鲜。
这样看,好像前文写的狗血和脸谱化的问题并没有减少,那为什么此片给我的感受和其他此类型片有这么大的区别呢?
原因大概就是第三段在小女儿家中故事和情感的复杂性。
小女儿显然家境不是那么殷实,从买猪头肉比价,交通工具是三轮,住所之简陋都能觉察一二,但小女儿相比他那些毫无良心的哥哥们显然是善良的,她老伴是那么典型的底层老百姓,贪财却又淳朴。
他可以为了出摊时间短,少赚几块钱和老婆斤斤计较,却也可以为了迎接老人,买平常不舍得吃的猪头肉。
女儿对老人不是没有猜忌和抱怨的,只是相比三儿媳多了体面和孝道。
所有一切三人之间复杂的感受都在丢钱这条线里一以贯之。
穷,所以女婿要精打细算五十块钱;猜忌,所以女儿要小心的问老人真实情况;对子孙真挚的爱,所以老人才要撒谎承认自己拿钱。
而这,才是农村老人和子女最真实的情况,难以割舍的亲情,却又夹杂着无法言说的穷病,不多的几场戏就把人物立住是最展现导演和剧作能力的地方。
老人被三儿媳羞辱 看完一查,发现所有演员都是非职业演员,不同于去年看到《隐入尘烟》,《喜丧》的表演更能展现出非职业演员的双刃剑。
国内电影演员最常被诟病的地方是话剧感,夸张的,格式化的表演方式让现在的观众感到厌倦,此片则不然。
诚然,小朋友和部分配角在长镜头下尤其显得念白感重,没有节奏,职业演员显然不会出现这种问题,但是双刃剑的另一面就是造型和气质明显更贴切,单场戏的还原度更高。
巩俐在《秋菊打官司》里的表演几乎是职业演员演农村人物的教科书,在这往后二十多年都是没有再见到的,即使是去年大受褒奖的海清。
而片中饰演老太太,二儿媳,小女儿的演员却可以作为特型演员,演出极出彩的几段戏。
例如小女儿在老人中风后回去开家庭会议要钱的那场。
六人关系镜头 我们跟随摄影机的视角看到二哥二嫂和小女儿女婿已在堂屋落座,随着二哥二嫂进屋,渐渐形成了这场戏以三个女人为中心的对位关系,小女儿背对摄影机,面对着二嫂和三嫂,我们看着无言的三个男人在画面边缘默默地看着三个女人起争执,但又没有游离出整段戏外。
一直到二嫂和小女儿指着鼻子互骂,我再次感受到这场戏惊人的真实感,争吵中的脏话都是有地方特点的,骂人的节奏都与我印象中农村主妇为了家长里短争吵的样子非常相似。
到最鄙夷老人的三嫂加入骂战,二嫂被打坐在地下,我大受震撼。
一个科班出身的演员想要还原这种场面有多难无需言说。
有趣的是,对白中还提到了大哥大姐有寄钱,但直到老太太去世,大哥大姐仍然只是寄钱却从未回家,我更为剧本的贯穿性而感叹。
菩萨和老人的笑。
这是两个反复出现让所有观众都有记忆点的切片,他们形成了很有趣的对位关系,一侧是老人对子女的关心,一侧是老人无奈又伤痛的叹息。
菩萨贯穿始终,高潮点来自二哥摔掉老人的菩萨像,老人又捡起来为儿女祈祷。
老人在中风后的苦笑让人想起《小丑》里华金的表演,每一次笑都有无数种解读方式,但你又可以将老人的情感凝练成:悲痛,讽刺,伤心。
无需拆解,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力感受。
喜丧?
喜丧!
配乐真棒,在明知这种现实主义必然是以大量对白和环境音作为声音主体情况下,选取的几段流行乐仍旧情感落点很准,明明在街上听起来略显流俗的片段,在影像和故事的双重冲击下焕发出了别样的活力,情感更复杂了。
对剧本的夸赞无需多言。
摄影相对平庸多了,但是长镜,固定镜还是把情感传递到位了。
表意十足的构图 我是山东人,离片子里拍的枣庄农村地理位置并不远,但整个故事让我感觉很遥远,却又有一种我坚信他正在发生的真实感。
当一个人老去,失去自理能力之后,所谓道德赋予的社会责任,即孝道,在慢慢瓦解。
也就是任何家里有一个这样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个“累赘”,亲人们照顾她,是出于一种道德责任和亲情,爱在慢慢瓦解。
这是人性里重要的一面,在农村这个特定的环境下被“穷”给揭开了。
富裕家庭的老人与年轻人同样也被血脉紧紧相连,他们也会在某个时刻因为照顾老人感到疲倦,也有和老人感情不深的年轻人,比如儿媳、女婿,但是几乎从没有听说任何不赡养老人的富裕家庭。
这都指向了本片的一切前提条件——钱。
它可以带来更多解决方式,让富裕家庭恪守那份基本的孝道,遮住人性里丑恶的一面。
城里和农村差别究竟有多大,我很难回答,也不得而知。
我能明确感受到的是当我看到如今政府部门定义一家人不贫穷的标准时,仍然很震惊于如此低的收入只是让大山里的家庭一年不至于饿肚子,不禁感叹:贫穷似乎一直是一种相对的标准,而一切美好的品质似乎都能够以不贫穷为前提,就像《喜丧》里所有扮着黑脸,以恶人形象示人的角色都可以把邪恶的原因归结为贫穷。
贫穷是病,然而这病,很难治。
小孩视角太真实了,奶奶坐在院子里用自来水洗衣服,孙子?
扔自己的衣服在地上,一句台词没有,l see you。
奶奶不想去敬老院,儿子们都想要奶奶去,但是没空床。
弟媳找奶奶借钱,理由是儿子不给钱。
奶奶喜欢烧香拜佛,喜欢听收音机“我们要飞到那遥远地方”,奶奶洗完脸,拎着暖壶摔在门槛上。
二哥掌权人,一家两千,一共六千,奶奶提出挨家住两天,被二哥拒绝,大姐埋怨早去敬老院就不会摔腿了。
奶奶屈从了,去了敬老院,大姐想住老宅子,奶奶却担心四孩回来没地住。
大姐的儿媳想让大姐帮忙看孩子,自己出去打工,奶奶在一边听着,大姐埋怨奶奶没给自己看孩子,太真实了,我奶和我妈就这样。
二哥是老师,奶奶找到学校让他找小道(不见了,实则偷电车被警察抓了审讯ing)大姐家的儿媳还是进城打工了,大姐帮忙照看孩子。
奶奶上了小汽车又回来了,把房子的钥匙给了大姐盖楼。
奶奶跟着三哥来到城市,果然进屋少不了换鞋,包袱放到储藏室,饭桌上儿媳问奶奶多久去敬老院,孙女性格还行,想去浙江皮鞋厂逃离这个地方,儿媳觉得一辈子呆在这个小破地方挺好,还能看孩子,奶奶就低着头听着,此刻,中国传统的家庭悲剧完成了闭环。
孙女吐槽父亲跑出那个小山沟,奶奶生了那么多孩子老了却被丢敬老院。
儿媳把奶奶的碗筷单独的放到一边。
奶奶把毛巾晾在沙发上,被儿媳用衣夹夹起来扔回奶奶房间。
儿子回来和妻子说,敬老院那人没死。
孙女给奶奶洗头,问起奶奶愿意让爸爸离开小村庄吗?
奶奶给了标准回答,见见世面。
枣庄,山东,孙女走了,小道拉着客人帮人提行李,也到了车站,这都不认识吗?
小辈间的亲情诶……儿媳质问奶奶孙女一声不吭就走,奶奶跪在地上,天呐……儿子拉走了媳妇。
奶奶跪在地上,为孙女平平祈祷,求菩萨保佑。
儿媳把奶奶的碗筷收好,被褥也打包了,出门看了一眼,发现奶奶还没走,就又回去擦桌子,换下的床单、沙发巾都不要了,穿过的拖鞋也丢了。
奶奶回了女儿家,和小道一屋睡觉。
奶奶给小女孩——重孙吧,钱买芭比娃娃,小女孩说别跟爸爸妈妈说hh,跟我小时候一模一样。
开小卖部的?
女儿摊煎饼的。
奶奶嘴斜了,中风了?
丈夫埋怨奶奶花钱打针吃药。
奶奶偷钱给圆圆买本子?
啊真的吗?
奶奶承认了。
丈夫捡包,失主说少一千块钱了……奶奶经常傻笑,唉,可悲啊。
子女们又聚在一起开会,怎么办,说什么谁家摊的谁管。
女儿说大家补贴点,二嫂说没钱,女儿问大哥大姐寄给二嫂的钱,争吵。
三媳问钱呢?
二嫂骂她狐狸精,三哥打了二嫂一巴掌。
女儿的儿子当兵死了,留了点补偿金,官家给了合同?
奶奶把自己的围巾给了圆圆,银镯子留给了小娟,唉,女儿这家是对奶奶最好的了。
奶奶劝小娟再找一个,小娟问姥爷走的早,你咋不再找一个?
奶奶第三次笑,在小娟说过年带着圆圆去敬老院看你。
奶奶到了儿子家,好简陋,石头屋,儿媳怼奶奶老笑,儿子撒火,把菩萨摔了。
奶奶自己一个人住在土屋,窗户上放着女菩萨头,窗没个窗户也,天呐,旁边就是牛一起生活?
儿子跟奶奶说二奶奶死了,跑来问奶奶小的时候自己的样子,儿子问“娘,你恨我不?
”奶奶纳鞋垫,让儿子给他们分了,把玉镯给了儿媳妇。
奶奶天刚一点亮,洗了脸,想找个镜子照一下,确实碎片不全的镜子。
奶奶又在祈求菩萨保佑孩子平安,唉。
奶奶打开布,喝了药,唉,应该是儿子之前洒在墙角的老鼠药吧?
养老院的车也来了,奶奶也死了……大儿子始终没出现,哪怕是葬礼,姑奶奶爱听戏,本来好好的唱戏,把遗像放到对面台下,结果上来了艳舞一段,一个胖女和一个瘦男,太生猛了……😅女儿丈夫找到了丢的钱“花花我爱你”,那为啥奶奶要承认呢?
小道去了上海,寻母。
小道临走前去了奶奶最后待的土屋,破碎的镜子、全家福,然后走了。
最后是某儿媳干活儿摔了?
…….
我更想把它看作是中国版的《楢山节考》。作品中包含了舍弃与被舍弃,养育和被养育,青壮年面对的残酷现实和老年人的生存危机环境。真实的生活在电影里被放大,却鲜有人知,残活下去的理由是什么? 当娱乐至上的社会出现后,除了明星、偶像、战争剧之外,农村有那么多的题材,却没有几个人能看到,算是我们所有人的悲哀。
@2024-05-31 17:33:23
老太太临走前的那个早上,起床,倒水,抹脸,篦头,照镜,拜佛,服药。破旧的棚子里,晨光从豁口透进来,远处有鸡打鸣和狗的晨吠。生而为人的孤独啊,在这悠然的一幕中,淋漓尽致。
并不比戛纳奥斯卡差啊
真实,可这荒诞的一切的确令人发笑,但老太太是在笑吗?她其实是在哭吧。冷眼窥视每家每户,掩不住的悲凉。其实每个人都在陷入这种轮回与困境。所有的演员都讲方言,这真好。几乎所有的主要演员,都演的极好,真实自然,真好。还算给了些许希望,不过结尾应再做减法。
节奏慢
发现我对于北方农村题材的片子都很苛刻;虽然我没有真的在农村生活过,但因为我自己所在的大家庭,听到的看到的,还是有心结吧…)无法忍受这个片子剧本的单薄、人物的扁平和表达的刻意。
安乐死要是无条件对40岁以上的人开放就好了
名为“喜丧”,实则“先丧后喜”;人呐,着实没什么意思,都死了罢;(老太太的几次笑太有意思了,仿佛灵魂在颤抖);
关注老人👵
谁人都有生老病死,请善待老人
4.5
即使大量客串演员、低成本,也不至于这样吧。国内的电影也不至于在豆瓣被这样惯着吧。
搞伪纪录片还不如直接搞纪录片
这位活到80多的老人 可能不是导演刻画的那么无辜。不真实
说实话,真的挺一般的……
这个实在是没啥可看的
题材分。自杀那段看得太难受了,不过剧本本身实在是欠想法。
我相信这不单单在批判子女不孝,而是在记录一种无奈的残酷轮回。很多人爱站在道德高点指责人心,忘了什么样的土壤会长出什么样的人心。当你被贫穷与困厄缠身而自顾不暇,对老人能做的未必比片中的儿女好多少。所以寄生虫会发出因为有钱而善良的感慨。所以有些赤贫山村为了下一代将老人抛弃。能在泥沼中坚守德行的人性光辉并不多见,也没有人能知晓那些道德楷模的幕后生活。信仰是被摔碎的观音菩萨,崩坏是葬礼上的大腿舞。无力是老人的自嘲发笑,轮回是儿媳桂花的摔倒。克制的镜头与非专业演员如纪录片真实。中国九亿多农民老龄化才刚刚开始,我儿,敬老院来信了吗?
肤浅刻意,视角选择上有问题应该说是。比起今村昌平社会学式图景呈示的《楢山节考》差得有点远,意图靠一些暧昧的配乐,暧昧的景别表意,这对这样一个沉重的议题来说是不负责任的。你们就消费吧!!(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