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的险恶是选了两个不同类型的美女,让这个失意的男人迅速从绝望中逃脱出来,有没有觉得这个男人很贱?
!原谅我不得不这样说:在心仪的女人那里找不到爱,就跑回到另一个身边,尽管另一个女人是如此的通情达理,是如此的关爱他,了解他,会欣赏他,会“保护”他......他是全然不care 的,因为他喜欢追求那个根本不属于他的东西,因为他愿意为未知而努力,而心甘情愿放弃生活中的一切。
最可悲的是他最后的回归,真是让人想“唾弃”!
刚刚看完这部影片,缓缓叙述的故事给人以真实的感觉,我的心也随着剧情的发展猜测着,害怕着,期待着,结局虽在意料之中,但还是纠结着郁闷着,不知做何表述。
一个男人面对两个截然不同的女孩的态度与选择,让人觉得真实而又无奈。
一个是光彩照人的美女,爱玩,嗑药,与一个已婚男人保持情人关系,可种种这些都不会削减男主对他的迷恋,为博美人青睐,可以在舞池中展现并不高超的舞艺,可以夸张自己的工作,可以为了一个短信而编造理由推掉其他约会,可以放弃事业,可以离开父母·······一个是温柔质朴的平凡女,也许也有其他闪光点,但是男主看不到,也没有兴趣挖掘,虽然没有感觉,但不影响男主的邀约、亲吻、激情与敷衍。
对待爱的人疯狂承受着种种不平等,而又将不平等施加于爱他的人,这样做值得吗?
大概心之所愿甘之如饴不存在什么平等与计较。
哪种是爱情呢?
是那种舍弃一切也要追求但却不得,还是攀高不得的退而求其次?
无奈的故事让人心酸,感叹。
我们是谁的求之不得?
又是谁的退而求其次呢?
Joaquin Phoenix是个很有特色的演员,既能演黑帮浪子,也能演火场硬汉,还能唱歌,在导演James Gray 2009年的作品《两个情人》中他则演了个软弱的情场败将。
我没想到这个脸部线条刚硬棱角分明的大男人演员这次竟以如此柔弱的一个角色作为自己告别表演舞台的收山作,而他演得又是那么真切动人,连我都忍不住要怀疑他是否受了角色影响才闹出David Letterman“晚间秀”节目上的笑话。
《两个情人》的故事非常老套:未婚妻离去的Leonard住在纽约父母家,平日给家里的干洗店帮工送货,情绪时常摇摆不定,屡有自杀自残现象发生。
Leonard家的洗衣店打算与老友科恩家联营,科恩的女儿Sandra爱上了Leonard,但Leonard却钟情于邻居金发女郎Michelle,而后者竟是一位已婚律师的情妇。
这个四角关系的爱情故事本身并不新鲜,无非是“我爱你,你爱她,而她却爱他”的千年老套;新鲜的是导演兼编剧James Gray的处理方法。
这位以纽约黑色电影出道的导演赋予了爱情故事一种新鲜的暗色质感,焦虑而紧张的节奏,不动声色的情绪积累,令人叹息却又合乎情理的结局让一个原本俗艳的爱情故事拥有了Film Noir特有的神秘张力。
不论是夜幕里逼仄的公寓楼,室内局促拥挤的摆设,还是灰白萧杀的寒冷冬晨,电影都直指人心中最为隐秘的,逻辑感所触碰不到的黑暗角落——什么是爱情?
什么是快乐?
什么又是合理与疯狂的分界点?
片中的两个情人,褐发邻家女孩Sandra(Vinessa Shaw 饰)与金发的性感尤物Michelle(Gwyneth Paltrow 饰),都有非常打动人心的精致细节。
Sandra是沉静的,内敛含蓄,她注意到Leonard在寒冬里的光手,会送上一双剪裁别致装饰精巧的手套;Michelle则有一种让人发自内心怜爱的引力,她直白放纵,孩子一样任性脆弱,她会央求Leonard在她手臂上划字,就像小时候在祖母的怀里入睡一样。
如果Sandra是女性的力量一面,那么Michelle则是令人心碎的孱弱反面。
Leonard这样活得一团糟的男人,无可救药的被如同他镜像般的Michelle吸引,但面对双重的伤害,却往往要到Sandra那里汲取继续活下去的力量。
Joaquin Phoenix在前后两个场景表现出了天堂般的喜悦与地狱之苦痛的对比,直叫观者心疼。
这种心疼,我想不仅仅出于对一个男人的同情,应该更是出自每个人对自身的理解与怜悯:每一个梦想粉碎之后,我们终于抓住并说服自己选择了理性出路,这样的抉择,无奈中蕴含着真诚,决心下面又总潜伏着不甘。
归根结底,理性面对人心,只能是收拾残片的马后炮。
感情的迷人与恐怖都基于这不可预测的一点,无从解释不能解释。
我们可以说服自己在漫长的一生里选择最优化的人生道路,却无法同时管住自己的心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白日梦。
每一次的伤害都让我们从危险的迷途重返正路,正如Leonard一次次重返Sandra的怀抱一样,我们说这便是“成长”或“成熟”,而拒绝它的另一个名字“妥协”。
我更愿意将这个黑色故事中的爱情理解为一切的梦想,包括爱情。
我久久不能忘怀卫西谛在影评中那诗一般的结语:“爱情是黑夜里的一匹黑马”。
(http://vcd.cinepedia.cn/?p=926)而许多的梦想,也许终与这匹黑夜中的黑马一样吧,披荆斩棘头破血流,依然只是暮色中的一个暗影,左突右撞后,仍只有放弃,才能迎来一个悲壮的黎明。
我们有了欲望想要满足,如果欲求不满,我们就不舒服,闹脾气。
我觉得女主角之一邻居代表了梦想,而朋友的女儿代表现实,最后,当梦想破灭时,当然是向现实妥协了,代价就是几滴眼泪,不然我们要怎么做呢?
男主角最后送珊卓戒指的时候流泪了,她问他,“你哭了吗?
”他回答,“我是快乐才哭的。
”,我们知道你不快乐,可是,就是不快乐也要生活。
难不成再去自杀一次,所以我们只有无限制地妥协。
有人说男主角孩子气,可是谁没有孩子气的一面呢?
任何人,面对心爱之物的割裂,谁又能高兴得起来呢,可是这样一来,就有人说他们孩子气,要知道,这只是脆弱的人性罢了。
再死脑筋一点的,遇到诸多不如意,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像一个除了苹果派就拒吃任何食物的孩子,男主角虽然有些柔弱不够坚强,可是还是没有去自杀,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选择了“理智”,却流泪了。
但是,我尊重男主角的“脆弱”和人性的脆弱。
我们都生活在暗无天日的世界里,人生就是一个接一个的妥协,要想解脱只有靠自己了,然后,说服自己说,“我是快乐的。
”,虽然,谁都知道我们在撒谎。
而那些不肯对自己撒谎的“傻瓜”们,就活得很悲很不解风情。
对人生而言,理性只是维持生活的那一根稻草 首先得说一说看这部电影的缘起。
多年前看过杰昆的《her》,当时只是把这部电影当作一般的人工智能电影来看,很新奇。
如今,将近不惑之年,再看《her》,已是剧中人。
人们常作人生规划,我想想这不过是一种想象罢了。
每一个十年,是一个时代,算不上沧海桑田,却也是时代变迁,甚或是巨变。
人生的下一个十年,真的很难预料自己会向左,还是向右。
总之,未来是不确定的。
过去已既往,未来只在想象,当下却怎么也抓不住。
不知,这是否是映和了《金刚经》中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her》中杰昆的表演,那种与世事格格不入的孤独和忧郁,真不知道他本人真是这样的,还是在表演。
他的那种灰色的情感与剧中的灰蒙蒙的天气相互映衬。
以心观世界,心里的灰暗,把天空也照成了灰色。
正是感叹杰昆的表演,真正第一次想要了解这个演员。
自然就会找他的所有电影来看。
接下来要说的是《两个情人》。
《两个情人》,这部电影比《her》要早5年。
介绍里说这部电影是杰昆的息影之作。
时间证明,杰昆,一个如此独特的演员,能够演绎《小丑》这样角色的伟大演员,没有在盛年息影,真是吾等之福,因为可以看到如此精湛的表演;也是吾等之痛,因为杰昆的角色确实让人心下纠痛。
有一点担心的是杰昆本人一直在这样的精神角色中走下去,会不会真的走向自我崩溃。
《两个情人》正是比《her》更让人纠痛的电影。
表面看来,《两个情人》是左右为难,理想与现实,激情与理性等等一系列俗套的情感纠葛的爱情电影。
如果是换着一般的演员来演,也许可以这样评价。
但是由杰昆来演,则要另作评价。
看这部电影,有一个潜在的基础就是不能把杰昆(角色叫“莱纳德”)当作正常的爱情选择来看。
在电影的故事之前,杰昆因为与未婚妻因为病理原因无法正常生育孩子,感情被迫中止。
这段感情对杰昆来讲是真正刻骨铭心的,(杰昆开始跳水自杀时潜意识里又出现未婚妻离去的告白,以及它一直保存未婚妻的照片。
说明这段感情对他而言,是不能放下的。
),他也因此而陷入了抑郁症不能自拔(剧中说是精神分离症)。
总之,杰昆是一个患有重度抑郁症的人。
这样的人有很强的不安感,一直想逃。
他的母亲,一个真正爱自己儿子的妈妈,在剧情的最后段,当杰昆想要与蜜雪儿逃的时候,妈妈表现出无比的爱与包容,“莱纳德,你要离开吗?
.......这是你的家,你任何时候回来都行。
”其实。
儿子的一举一动都在妈妈的观察中。
自杀是精神彻底失序的行为。
逃,还是比较清醒的认知。
逃,得有一个缘起,有一个理由。
很多时候是无所逃避与天地之间。
正是这样的一种困境,让他这样的人喘不过气来,想要呐喊,但是真正发出声音来却是暗孤泣。
了解了他的精神境况,再来分析行为表现就有了立足点。
两个情人(汉语讲情人多少有点贬义,这正是这样一个重视道德立场的文化的狭隘之处。
)首先说桑德拉,一个理想的女性。
桑德拉与莱纳德的相遇实际上是桑德拉的“预谋”。
可见,这个外表温柔的女子,实际上内心是极有主见的。
她想要结识莱纳德的初衷仅仅是因为在纳德家的洗衣店偶然见到莱纳德邀请他母亲跳舞的场景,最直观的感觉判断莱纳德是一个“很可爱”的人。
桑德拉温柔,漂亮,善解人意,家事殷实。
当她越接近莱纳德越发觉得莱纳德是一个单纯的人,表里如一,尽管她知道他有自残的经历,依然想要照顾他。
她想要照顾他。
这个温柔的女子内心该有多么强大。
蜜雪儿,一个永远只会把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团糟,毫无主见,没有独立生活能力,莫名其妙的女人。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除了外表而一无可取的女人,却能激发莱纳德的勇气。
对!
就是是勇气!
莱纳德的生活最缺乏的就是勇气。
实质上蜜雪儿能吸引住莱纳德的根本原因不是漂亮的外表,而是她的孱弱。
蜜雪儿是一个灵魂虚弱的女人。
正是这些,激发了莱纳德生活的勇气。
在桑德拉和蜜雪儿之间,很显然的,莱纳德选择的是蜜雪儿。
看似是莱纳德想要照顾蜜雪儿,实际上,是莱纳德能通过蜜雪儿的孱弱激起自己生活的勇气。
很遗憾,蜜雪儿这样的女人是危险的,蜜雪儿最需要的不是情感的照顾,而是有人给她“交房租”。
任何时候,普通的男子见到蜜雪儿这样的女子都是要躲得远远的。
可惜,莱纳德这样的男子不缺乏别人的爱,恰恰相反,而是需要付出爱(莱纳德想要表达的爱,本质上是一种强过命运的强力意志)。
只有在付出“爱”的体验里,莱纳德才能拯救自己,把自己从那种向下堕落的下坠感中吧自己拉扯起来。
在一般人看来,莱纳德不去选择桑德拉这样的女子,杰昆是该死的。
但是,前面已经说明了,对于莱纳德不能以正常的理性去分析。
剧情发展到最后,蜜雪儿终于还是选择了给他交房租的人。
莱纳德独自在海边向大海走去,剧情可以有两个写法:一种是莱纳德直接走向了大海。
命运中不能选择自己的人生,但最后却还有选择生死的自由。
这是悲剧!
而电影选择了另一个发展,当海水涌上来的时候,莱纳德退却了。
独自孤泣,这不是忏悔的眼泪,是无力的孤泣。
他捡起了沙滩上桑德拉送给他的手套和准备送给蜜雪儿的“惊喜”。
此时,吉他音乐响起来。
吉他舒缓的的音乐实际上具有相当大的欺骗性,好像是莱纳德最后在理性上终于明白了真实的生活的意义。
但是实际上,这一切对莱纳德的人生而言,理性只是维持生活的那一根稻草。
重新回到家里。
家里一切依旧,众人依旧欢声笑语,莱纳德推开门,轻轻走进坐在墙边。
这一逃一回,好似只是出门去“打了个酱油”搬的平常。
妈妈转头看见儿子,那微微变化的表情,儿子给予妈妈的眼神的回应,这短暂的眼神交流中,妈妈知道儿子“回来了”。
当莱纳德给桑德拉戴上戒指时,他哭泣了。
他告诉桑德拉是“喜极而泣”。
但他们拥抱在一起时,莱纳德的眼神已经说明了他无喜可感。
在汉语中,哭与泣本不同,哭有声音,是一种向外的情感表达。
哭可以有声调俯仰,所以是一种理性的表达。
哭,相对于别人,相对于天地。
哭与歌可以混同而为狂歌当哭。
泣往往没有声音,是一种向内的情感表达,泣只是为自己。
莱纳德,只要泣,没有哭。
莱纳德的内心的那片阴霾正好遮住他孤泣的灵魂。
尽管妈妈理解他,包容他,但却不能驱散那一片阴霾。
莱纳德的精神“疾病”从精神分析视角来看是抑郁,亦或是分离症。
在西方医学里无解。
在禅而言,是一种我迷我执。
无论是与桑德拉或是与蜜雪儿,都只不过是一个相。
理性也好,激情也罢,都不会是莱纳德能超脱那片阴霾的方法。
他的那片阴霾的缘起处是自我与命运的纠缠。
世人总想超越命运,却不知不昧因果处是解脱。
百丈禅师每日上堂。
常有一老人听法并随众散去。
有一日却站着不去。
师乃问:"立者何人?"老人云:"我于五百年前曾住此山。
有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我说不落因果。
结果堕在野狐身。
今请和尚代一转语。
"师云:"汝但问。
"老人便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师云:"不昧因果。
"老人于言下大悟。
告辞师云:"我已免脱野狐身。
住在山后。
乞师依亡僧礼烧送。
"次日百丈禅师令众僧到后山找亡僧,众人不解,师带众人在山后大盘石上找到一只已死的黑毛大狐狸。
斋后按送亡僧礼火化。
——载《五灯会元.百丈怀海禅师》
首先说,电影结构很完整,首尾呼应。
两次没死成,所以才有了一如既往,而且会继续下去的好死不如赖活的生活。
画面语言中规中矩,无论是盖下前女友的照片,还是拾起未婚妻的手套,都是很必要和老套的镜头诠释。
你以为你可以改变生活,你以为你可以改变自己,你以为你可以得手那个dream girl。
拜托,只有懦弱的人才会身在福中不知福,然后自以为是地把一切都弄得FUCKED UP。
不能说连死都不会,因为自杀其实才是最积极的反抗以及救赎,但绝对不是男主角这种人可以做的事情。
所以,就让这种生活继续吧。
无奈着,怨恨着,重复着。
没有勇气结束的,才是生活。
男主角没有勇气退婚,所以他才会有没有幸福的婚姻生活——所以他也许在接受了妻子的家族企业后,变成一个有钱无闲,再到处找小三的人——也就是女主角的混蛋男朋友——于是才会再有一个美丽又白痴的律师助理——接着难说会再有一个永远只能当女生rebound guy的摄影师——所以,这才构成了世界——构成了我们的生活——那个没有勇气结束,才造就了一切的,生活。
早已将【两个情人】网罗进必看名单,理由很充分:此片之后,Joaquin不再接演电影,而是转投音乐事业。
于是,我非常安分地在电脑前坐了1小时40分钟,为的是不愿错过他在告别演出中的每一次流转。
幸运的是,Joaquin也当仁不让地将整部影片化成了精彩的个人秀,一个孩子气的大男人,在爱情面前表现出的摇摆、鲁莽、懦弱,於每秒24格的画面中,表露无遗。
故事老得像一尊文物,很讶异时至今日,还有人愿意甩钱拍这种电影。
三角关系似乎该有一副好莱坞式的惊悚面孔(如【致命诱惑】),或者是一副中国式的调侃脸蛋(如【手机】),而 在James Gray手中,却变得非同寻常的小巧细腻,低调怀旧的画面,甜而不腻的配乐,简约朴素的布景,在如今周遭一片浮躁喧哗的反衬下,显得分外古典。
三角情事,是讽刺也有同情。
绝望过后的Leonard还是悄然地回到家,这个孤注一掷的局外人再次及时获救。
当他拿出事先为另个女孩准备好的婚戒给眼前的她带上,我感觉到对世事的一种嘲讽和荒唐。
也许男人天生是惯于撒谎的动物,当他深情对你说"I LOVE YOU"时,你永远不知道他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唯一知晓秘密的母亲,意味深长的转然一眼。
人群中的Sandra只见欣慰,她便还并不知情。
戒指,求婚,一切于是顺理成章。
美中不足的只是眼泪。
深夜,莱昂那德走到桥边,跳进了刺骨冰冷的水里。
又一次的恋人离他而去,让他绝望了,他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可是,求生的本能让他重新浮出了水面,在路人的帮助下,他被救了上来,踉踉跄跄地自顾走了,连句感谢的话都没有,只留下诧异的人群。
他湿漉漉地回到了家,三十多岁的男人,和父母住在一起,可以看出家里并不富裕,很普通的一个家庭,全家靠着一家干洗店支撑着。
他和父母几乎没有什么交流,话少的可怜。
父亲邀请朋友一家来家里聚会,这次聚会其实是一次相亲。
朋友的女儿SANDRA对他有意思,而且他们家族也是做干洗生意,并且规模很大,双方父母还想进行合并,这对于莱昂那德一家来说尤其划算,生意扩大,以后的生活可以上一个档次。
莱昂那德不置可否,在半推半就中,算是默许了和SANDRA的关系。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楼上的一个漂亮女孩米雪儿,相比SANDRA,她年轻,性感,活泼,他疯狂地迷上了她。
一开始知道她有男朋友,他非常失望。
可是后来发觉米雪儿的男朋友是个有妇之夫,而且米雪儿向他透露想要分手的意思,他觉得有机可乘。
他一边若即若离地和SANDRA保持着模糊的关系,一边和米雪儿出入各种场合,这时我们发现,原来莱昂那德并不是那么地沉闷无聊,他讲笑话时神采飞扬,在舞池里魅力四射,成为全场的焦点,是米雪儿激发了他的各种优点。
可是当他向米雪儿表白时,米雪儿说他只是把他当成好朋友,并且那个男人说了,说会和他老婆离婚。
莱昂那德失望之极,于是下定了决心,要好好和SANDRA相处,他经常利用自己的专长,为SANDRA的家人拍摄聚会照片,渐渐地,米雪儿远离了他的视线,他已经融入了到了SANDRA的家庭生活中,尽管他是依旧的沉闷和机械。
然而,米雪儿的一个电话,又让他平静的心沸腾了起来。
当米雪儿告诉他,那个男人是永远不会离婚的,她已经彻底和他结束了,莱昂那德冲动地又一次表达了自己的爱,他说可以让米雪儿一辈子都幸福,他们可以远走高飞,彻底抛弃过去的一切。
于是他一面和自己的准老丈人虚与委蛇,并且答应家人留在家中参加双方类似定亲性质的晚宴,一面偷偷地去商场买了求婚的戒指,并订下了双飞的机票,等待在晚上的那一刻向米雪儿求婚,并和她远走高飞。
家中,人声鼎沸,充满了喜庆的氛围,谁也没有注意到他的离开。
知情的妈妈追到楼梯口,眼里都是不解和伤心,而他则是一脸的兴奋,他说,妈妈,我现在很幸福。
楼下约会的地点,楼道中缓缓映出的米雪儿的脸,她告诉他,那个男人为了她离婚了,她不能和莱昂那德走了。
“你是一个好人!
”她说。
其实,这句话彻底地击溃了他,我觉得莱昂那德应该是听过很多遍了,之前的女朋友分手时说的应该也就是这句话。
好人,可是好人为什么永远也得不到自己的幸福。
他来到了海边,把手中的戒指扔向了大海。
他想再一次结束自己的生命。
可是戒指偏偏又重新出现在他眼前。
他向命运屈服了,收起戒指,回到了家里,面对SADRA,把戒指套在了她的手上。
SADRA无比幸福的脸,让人觉得这个场面更加的伤感。
她永远不会知道这个戒指后面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故事到这里结束了,但是我觉得这只是一个开始。
结婚了,只是一个阶段的结束,米雪儿离开了莱昂那德的生活,可是在他以后的生活中,还会出现LILLY,ANGELA,ISSABELLA...就像童话故事的结尾,公主和王子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真的是这样吗?
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证明了“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那些大量的温馨的爱情电影只是用以抑制疼痛的鸦片而已,吸上几口,疼痛缓解了,等药力过后,疼痛依然无边蔓延。
主演杰昆菲尼克斯,在影片里,焦躁,眼神飘忽,手足无措,是因为这个人物是卑微的,永远没有安全感,缺乏勇气,既缺乏生的勇气,也缺乏死的勇气。
注定了,他只能一辈子就这样浑浑噩噩下去。
1979年,有一部苏联影片,叫《永远的马拉松》,说的是一个中年的大学教授,公认的好好先生,可是内心里一直很厌恶自己的现状,很想做真正的自己,终于有一天矛盾爆发了,他想极力维持,可是终归失败,他转念一想,也好,彻底放松了,和过去的日子告别吧,以后就要做自由自在的自己,但就在他为自己庆祝的时候,妻子回来了,情人打电话来要求原谅,同学仍然求他帮忙。。。
他颓然了,原来终究逃离不开自己的轨道。
这个电影更加的现实,更加的让人信服,什么样的性格,注定了什么样的命运。
命运就像是牢牢抓着缰绳的骑士,而我们就是他胯下的那匹马,偶尔他开了个小差,让你信马由缰了一会,可是马上又让你回到了原来的道上。
他们的故事,埋藏在都市的每个角落,只是有些人不能认识到自己正处于一段三角恋情。
有的三角恋情是外露的,如火如荼;而有的三角恋情只有偷腥者自己心知肚明。
这部片子就是为小三而量身定制,必须当作功课一样来看,直至认识自己,认识对方,乃至情敌。
每个人都是自私的,没人不为自己着想,总想着给自己留一条光明的后路,情非得已,情有可原。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像我一样明白事理,看了片子,就会明白,你可以把自己当作观众,或者剧中的每一个人去看待这件事,每个角度的观点和看法都不一样,但大致的对于错一目了然。
爱与被爱,并不是那么简单。
爱,像火焰,但不长久,因为激情只是一刹那,不能带给安全感;被爱,也许有些枯燥,有些强求,但可以接受的话,也可以培养一下细水长流的感情,被呵护着总归是一间幸事。
还好,他被抛弃了,至少还有下一位。
我喜欢那顶楼,虽然风很大,但是两人相拥的画面出现于镜头,那是美丽的极致,浪漫的极致。
我喜欢那公寓,旧旧的,很温暖。
我喜欢那酒吧,音乐,灯光,制度,很特别。
我喜欢那餐厅,格调很别致。
我喜欢《两个情人》,很写实。
看不下去了,太闷
这算是我看过的比较折磨的 过于沉闷 无高潮 无情节 就是累 几度想快进
这么伤感啊,别总是让男人扮演受害者好不好,劈腿的往往都是男人。也不要责怪女人的多变,本来就没那么爱你,还不是出于寂寞?
一个愿意为你付出一切的女人,一个你愿意付出一切的女人,你选哪个?
A / 着实化腐朽为神奇的情节剧写作。种族的、阶级的、性别的、家庭的,种种以微微怪异而阴冷的语调缓慢聚积的生活线条,在最后不到半小时高强度纽结,迸发出澄澈却又绝对混杂的情感力量。《世界末日》里缺乏的或是过于声张的,这部里都有了。
如此拖沓就为了讲一个“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道理,其实有点没劲
第一次发现格温妮丝还算好看~
太闷 看睡着了
还挺现实,生活化的~有点虐,有点老套
DVD的原因,没看完,据说结尾很无奈很精彩
喜欢影片的调调,灰暗,精致。“每一次的伤害都让我们从危险的迷途重返正路,正如Leonard一次次重返Sandra的怀抱一样,我们说这便是“成长”或“成熟”,而拒绝它的另一个名字“妥协”。” ——艾小柯
贱男,最后还是没勇气跳海,还要回去祸害Sandra!
断断续续三天才看完。这个关于摇摆的爱的故事不太decent但挺伤感的。pheonix的演技真精准,喜欢这样细腻的表演。
这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影片探讨了一个在现实爱情生活中经常面对的一个问题“应选择你爱的人,抑或爱你的人?”英格丽·褒曼与罗西里尼的女儿伊莎贝拉·罗西里尼在片中演男主角的养母,长相与演技都比妈妈褒曼差多了~~
what the fuck... anyway best ends for everyone
节奏好缓慢的一个电影 看的人心里凉了半截 现实呀
这就是报应...
毫无亮点可言。除了苍蓝色的屋顶平台。
Joaquin Phoenix以前像小乔,这片里面戏感像吴镇宇。。。作为息影最后一部片子也忒废了点吧,什么角色啊!
实在不理解这个是怎么获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