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普通了点,从小姑娘进入梦境之后那幻想的世界就开始异化。
精美的画面是最受推崇的地方,Close to me的魔音是亮点。
在灵魔臆想的世界里,能保持头脑清晰是相对难得的。
黑暗和光明的俩女皇对比相对明显些,但黑暗和光明这俩小孩还真没啥区别,反叛和较劲是成长的必要,都尽力从茧中突破而出,过程一样的挣扎和煎熬;挣脱束缚后,成蝶成蛾只是结果。
梅达尔多子爵是哪儿人,我忘了。
记得他好像跟土耳其人打仗了,然后被劈成了两半,从此世界上就有了两个梅达尔多子爵。
其中一个子爵被怀疑有中国血统,大概是“四大恶人”的亲戚,总喜欢干一些拿小石子砸孤寡老人采点毒蘑菇送给自己外甥还不忘嘱咐“用油炸”之类的事情,所以被群众称为“坏子爵”;另一个也被怀疑有中国血统,大概是雷锋他大哥,虽然没见他雨夜帮助老大娘回家然后什么都不说一直等到领导发觉了摸着他的脑袋嗔怪地说“你这个小鬼”,但是这个子爵经常会把一些被“坏子爵”劈成两半的燕子用点树枝什么的帮忙接骨治疗,所以他被群众称为“好子爵”。
我想起梅达尔多子爵,一方面是因为看了《Mirror Mask》之后觉得有点似曾相识,我老是觉得如果卡尔维诺的文字能够变成图像浮现在我眼前,情景一定跟Dave McKean在本片中向我展示的差不多,可能色调会稍微晴朗一点,但大致不差;另外一方面,有读者反映我的影评开头总是讲述我小时候的同学老师或者老家某亲戚的故事,套路太过纯熟,不能引人入胜,所以我今天就做点改变,让大家看看我不靠回忆过去也能写文章。
好了,接下来我说说我小时候的事情。
我在成长为一个成年人之前有一个足以让爸妈意图或者直接会掐死我的想法:我是一位王子,我老爹老妈其实只不过是照顾我生活起居的仆人,等到我成人之后君临天下,他们就会在我面前俯首称臣,大气都不敢出一个。
以我现时的情况来看,当初的假想到底只是假想。
这个假想首先说明我欠揍,其次说明我欠揍的理由是对物我关系的认识太过肤浅,以为太阳存在的理由,也不过是为了围着我转。
Helena的妈妈如果知道我小时候的想法,也要像批评她女儿一样批评我:自我中心。
《Mirror Mask》在我看来是一个简单的成长故事,它告诉我们成长其实是一个不断与外部世界交战,事实上也是一个“我”与另一个“我”不断斗争交替上升道路曲折但是前途光明,最终确定自我真实身份的过程。
我这么说不是为了给电影的教育意义做总结发言,我只是想说这部电影讲述的道理十分简单,丝毫不存在难懂的问题。
成长是怎么一回事呢?
就是无限膨胀的自我暴露在现实阳光中之后,被无数的巴掌不断拍打,随后你就渐渐有了人形,知道自己并不是什么王子,爹妈就是爹妈。
鲁迅先生一定非常同意我的看法,他曾经说自己的鼻子扁平,是因为不断碰壁所致,由此可见外界力的作用足可影响一个人的外形。
说这部电影难懂的人,要么是膨胀的自我还没有被揍过,要么就是被揍得太多太狠,已然完全忘却了自己从前未曾挨打的时候是怎么一个模样。
就Mirror Mask本身而言,它不重要,它只是一个孩子最终变得成熟时的标志。
当一个打败过怪物遭遇过背叛的Helena,经过这些巴掌的拍打,与黑暗的自己对视,了解了种种不是,并将其变成了自己的人生经验,终于出落得乖巧可人之时,戴上面具这个动作就变成了一个仪式,一个成人礼。
在我们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成人仪式这种重大的事情一般会发一个红色的破卡片,上面写着我成年了可以为社会做贡献了云云。
在《Mirror Mask》中,一个神奇的面具代替了我曾经收到过的红色破卡片。
《分成两半的子爵》末尾,好子爵和坏子爵决斗,最终他们各中一剑。
这一剑把全部的血管切开,从两面再次打开从前将他们分开的伤口。
于是医生终于有机会把“两位”子爵拼在一起,伴随着血管重新连接的声音,一个新的子爵重新回到了人世间。
他不再代表恶,也不再单纯代表善,他是一个健康的成熟青年了。
帕梅拉于是大声感叹:我终于有一个样样俱全的丈夫啦!
是啊,一个人成熟之后应该忙碌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赶紧享受性生活吧。
如果竟然发现还没有性生活对象,赶紧恋爱吧。
于是,Helena顺理成章地在电影结尾遇见了,或者说再次遇见了Valentine。
http://bigteeth.blogbus.com/logs/4043194.html
据说他是编剧之一然后找来看的。。
感觉跟他的一个中篇《卡萝兰》很有共通之处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去爱,不是去占有”呃 盖曼小时候受家里怎么滴了么?
少时多梦,有时稀奇古怪,有时理所当然,有时追寻,有时逃亡,有时欢笑,有时淌泪,有时怅然若失,有时庆幸未有,有时没有有时。
人是怎样的构造啊,在以肉身世间行走之间息,还有另一个我让自已看着,听着,触摸着,感受着...梦就像回忆,不经意时涌现一次,想抓住它时它却走了。
梦就像回忆,费尽了心思,还是具体不起来:什么声音,什么颜色,什么味道...痕迹全无。
真的是部不错的电影,我想我会收藏,给我的孩子看。
很用心的一部电影,虽然故事情节有点糟糕,但是细节非常好,但是我看得过程中想起如下几个事物:那个动画片《Robot》,是不是很像?
那个童话《水孩子》,虽然我忘了大多数的内容,但是还是想起这个那个电影《美梦成真》,画面感~《木乃伊1还是2》里面全是甲虫的那部……《潘神的迷宫》那种色调~哈哈,我虽然又走神了,但是承认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很漂亮的画面,里面的动画形象设计也很好,化妆也好,喜欢喜欢
那个人不曾梦想过离家出走?
在我们年少轻狂的时候,我们梦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好像我们都曾渴望一种冒险生活:我们是那个白色世界的女王,一切都归我们管理与统治,我们得到所有臣民的喜爱与崇拜,当然,还得有一个对立的充满邪恶的黑色世界。
于是,善恶争斗,而爱情自然而然地出现,击败邪恶,拯救正义。
就是影片开始时候,海伦娜用她的一黑一白两双长袜套在脚上给我们演绎出她的也是我们每个小孩的渴望。
黑色白色是海伦娜的最爱,她在房间的墙上,临海的阳台上,甚至在阳台的门上都画满了窗户和门,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而在她的画里,她还画出出各种奇形怪状的动物,扭扭歪歪的房子,变形扭曲着的脸孔,长着人脸和翅膀的猫。
海伦娜和自己的父母一起生活在一个马戏团里,她厌倦了这种流动的生活,这种一天到晚地带着面具扮演小丑,成为被人取笑对象的尴尬生活,她所要求的生活刚好和我们平常孩子的渴望相反:没有任何烦心事,一切都很平常,每天背着书包去学校,不用担心如何事。
妈妈来催促她换衣服去表演的时候,海伦娜和妈妈大吵起来:她不要这样被人当做白痴,她也不要为了父母的梦想遭罪,她要进入真实的生活中去。
妈妈被气坏了,说你要气死我了,而海伦娜竟然顶嘴说我真希望如此。
妈妈上台表演,下台换装时候却晕厥过去,被送往医院,手术在即,马戏团因为缺少了妈妈而停演,面临倒闭。
海伦娜痛苦万分,她觉得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是自己害死了妈妈,是自己毁灭了爸爸的梦。
妈妈做手术的前夜,外面雷电交加,海伦娜愁绪满怀地睡去,噩梦连连,突然她听见一丝隐隐约约的琴声,她起身循声出门。
在一个拐角处,她看到了一个很像自己朋友的小提琴手戴着面具在演奏,还有两个在玩杂耍的人也带着面具在排练。
那个玩杂耍的人要她做志愿者,正在这时,黑暗浸袭而来,小提琴手瞬间就变成僵硬,接着,另外一个杂耍演员也被吞噬掉了。
海伦娜和那个带面具的小丑瓦伦泰逃进一间储存室或者书屋里,一只长着人脸和翅膀的猫出现,呲牙咧嘴。
小丑瓦伦泰让她扔一本书给它,借机打开了一扇门,却不料门外却是峭壁,他灵机一动,教海伦娜责斥一本书,被嫌弃的书漂浮起来:一旦被嫌弃,它们就会漂回到图书馆去,而海伦娜和小丑瓦伦泰如同跳上滑板一样地踩在书本上,安全逃离了那块黑暗之地。
可是接下来的境遇却更离奇甚至奇幻了,在空气中自由游动的鱼儿,奇形怪状的居民,踩着高跷的卫兵,能说话的小鸡,这一切也只能在梦中出现,而梦总是发展的,也总是有各样的情节推进。
猜猜后面发生了什么?
被捉到宫殿之后,海伦娜了解到这个光明之城即将被黑暗毁灭,一个和她长相一样的的女孩带走了光明之城的符咒,碰坏了黑暗与光明的平衡,女王陷入了沉睡,城市面临毁灭,看着熟睡的女王,海伦娜想到了妈妈,她决定努力去做点事情,这是她自己的梦,她就要不畏艰险去为女王找会符咒。
小丑瓦伦泰并不勇敢,而且贪财,他们去图书馆里用网套住了一本故事书,故事里的那个爱画画的女孩所经历的好像就是海伦娜自己的故事。
还有一本书自动找到了海伦娜,给她许多有用的提示,比如说牢记妈妈说过的话;朝窗外望去。
海伦娜明白了符咒位置所在,但是黑暗再次出击,悬空的巨人别毁掉,所幸,他们将钥匙抛给了海伦娜。
长着人脸却又有翅膀的猫,一直在阻拦着他们的进程。
借助那本有用的书的提示和自我牺牲,他们成功摆脱了纠缠。
在长着母鸡脸,却能飞翔的勇敢的大猩猩的帮助下,海伦娜不仅逃脱了黑暗的捕捉,还飞到了城市的黑夜和白天的分界线上,从窗户里看过去,她看到一个和她长相相似的女孩在自己的卧室里和爸爸争吵,和马戏团的混蛋鬼混。
边界线上的梦之国,是人们所有的梦想和渴望,还有回忆的聚聚地,在这里,我们经常将我们所希望的当成现实。
在这熟悉的画面里,妈妈在梦里和海伦娜相逢,她鼓励海伦娜不要放弃,不要害怕,继续寻找。
海伦娜说,既然这是我的梦,我就要在湖中心建一个小屋子,还要一条小桥通到那里。
哈,一切如她所愿,她过了桥,看到一个白色的梦幻圆顶小屋,进入屋子,他们看到一座由各样锁子搭建起来的圆塔,海伦娜兴奋地一把一把地尝试着钥匙,却被窗户里的公主在她的画里看见了,她发狂地撕扯着海伦娜卧室墙上的画,梦幻小屋开始晃动,海伦娜的胳膊被摔伤了,她刚给予信任的小丑瓦伦泰骗走了她的钥匙,将她出卖给了黑暗女王。
被劫掠到黑暗王宫里的海伦娜被那魔幻柔美醉人的魔法音乐催眠,在铁臂机器人的舞蹈和歌声里,不知不觉中,她被换上了华贵的黑衣,画上了浓浓的晚妆,那清亮的双眸也变成了漆黑看不见低的深渊她成了黑暗女王的乖乖女!
小丑瓦伦泰良心发现,回到湖中,发觉了公主的留言,悔恨万分,他以玩杂耍球的方式唤醒了海伦娜,两人在公主卧室的镜子里找到了符咒---魔法镜子,因为瓦伦泰的耽搁,公主在海伦行动前就烧毁了她的所有画,没有了窗户,海伦娜再也回不到自己的世界里去了!
公主逃出家门,来到海伦娜常来的海边阳台上,海鸥翻飞,她为自己获得的自由狂笑,不料海伦娜在通往阳台的门上也画了一扇窗户,海伦娜斥责公主无法处理好现实,通过这面窗户,她将公主赶会她的世界,而与此同时,光明女王苏醒,世界恢复平衡,海伦娜也回到了海边阳台上,爸爸找来,告诉她妈妈的手术成功了。
马戏团实现了爸爸的夙愿,来到了苏格兰,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要求加入马戏团,竟然是瓦伦泰!
海伦娜梦想出走,可是当她在梦里真的出走之后,她才意识到以前生活的重要性。
就如同公主给黑暗女王的留言里说的:没有人的出走不对别人的世界造成损害。
等意识到这种损害,想要再回到原来却不那么容易了,但是,既然是自己的梦,那就要努力来处理这一切由自己引起的祸端,海伦娜经历了许多磨难,最主要的是学会了勇敢承认自己的错误,及时地给自己所爱的人说 “对不起”。
原来,真实的生活就在我们身边!
而出逃,并不像我们想象的你们轻松,那么美好。
这部电影始于现实,情节却如花般绽放在梦境里。
跟着海伦娜,我们回到了自己少女时代梦想过的出走之旅,也跟着她一起艰苦挣扎在我们相似的梦幻里。
梦是我们自己的,危险可以来临,可是我们也总会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和我们在自己的梦里的感觉一样,我们在经历着凶险却不觉恐惧,清清浅浅的故事在那些奇异的画面中舒缓而又紧张地演进着,一切都美丽美好奇幻得让人沉醉,让人迷恋,让人不忍走出。
我在夜里做梦,梦里妖魔当道邪物横生让我无处可逃,在黑夜中惊醒,元凶竟是入睡前喷得过多的花露水味道。
我已经好久没有做过美妙的梦,白天的困顿总是让脑细胞过度疲乏或兴奋,要么昏睡沉沉,要么噩梦连连。
《Mirror Mask》(《镜子面具》)让我的噩梦得到终结,我不想说它的精彩内容,因为那些瑰丽的画面和迷人的音乐很难付诸文字,并且,我不想让你只把它看作一部消遣的电影,或者是电影海报上宣传的所谓的“科幻片”。
我把它视作一个美妙梦境,以此弥补我夜晚受损的脑神经。
“我想要过真实的生活”在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心里,怎样才是真实的生活?
其实不清楚。
但反正不是红色光晕下的缤纷马戏团,不是使人笑声连连的杂耍表演,不是现在所过的生活。
H笔下的涂鸦黑白分明:如果这不是我想过的真实的生活,那么我必须挣脱。
这样的结果是什么?
母亲病倒住院,父亲经济危机,H满怀歉疚却又继续不甘,当爱与想要过的真实的生活相矛盾,我要怎么做?
爱?
真实的生活?
对于成年人来说这也是个艰难的选择,对H,更加如此。
前一秒还听到母亲唠叨:“你根本不能应付真实的生活”,下一秒便陷入选择的困境,这已经不是简洁分明的黑白涂鸦能够解决的问题。
那么,H拥有一个成年人不再拥有的权利,做一个彩色的梦。
成年人做梦,多乏陈无趣,鲜有精彩奇妙的则必定问个究竟寻个出处。
弗洛伊德主张:“心理界与物理界一样,无所谓偶然”,所以梦也绝不是机会造成的错误的联想。
被压抑的欲望与潜意识,梦就是它们的产品。
导演Dave McKean一定深谙此道,所以梦境中处处巧立玄机。
无论是H一心寻找的镜子面具,还是那位出逃的黑暗公主,或是梦中出现的和H的黑白涂鸦里极为相似的场景,无一不在表述:H的生活造就了这个梦,这个梦的目的在于让H看清自我,找到自我。
尤其是梦境中H变身成黑暗公主的那个片段。
“close to you”空灵的前奏响起,斑驳的金属木偶开始机械舞蹈,柔软的手抚摸上H的脸庞,所到之处皆留下了温暖的黑色阴影。
笼罩在黑色烟雾中的眼皮,盛开在嘴唇上的黑色花朵,凌乱的短发向后梳成高贵的发髻,黑色礼裙慢慢爬上身体。
黑暗,正温柔地吞噬着H,没有痛楚,毫不犹疑。
这里,不得不提及作为此段插曲的“close to you”。
这首来自卡朋特乐队的乐曲实际上是由Burt Bacharach于1963年创作的“they long to be close to you”改编而成。
影片《夕阳天使》的片尾也曾采用此曲,但作为《Mirror Mask》的插曲,“close to you”在卡朋特乐队的版本上再一次进行了改编,曲风延续了卡朋特乐队的舒缓情调,添入了更为空灵的音乐元素。
可以说,它的存在更加有力地诠释了H心中黑暗面的潜滋暗长,以一种毒药的姿态,从一开始便温柔地捕获人心,然后悄无声息地将它腐蚀。
就像“我想要过真实的生活”的念头,本身无可厚非,却在压抑与争吵中慢慢变味。
但这些,都不是H的梦。
这些不过是导演Dave McKean所营造的梦境假象,符合成年人逻辑,却毫无孩童趣味。
值得庆幸的是,以蝙蝠侠漫画《ARKHAW ASYLUM》成名的绘画师Dave McKean,也就是此片的导演,几年来一直不断尝试插画师、媒体大师、MTV导演、数码美术大师等不同职业,始终抱持着一颗追求新奇事物的心,才能浮想出无数想象力爆棚的场景,并用古典油画般的浓郁色彩去描绘出那些魔幻画面,为H打造出一个真正属于孩童的彩色梦境。
在空中恣意游动的鱼群,长着人脸和翅膀凶狠得要命的猫,说话啰嗦重复的飘浮在半空中的连体巨人……奇妙构思完全不亚于童话中的想象力巅峰之作《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当那些个性十足的图书遭人抛弃毅然返回图书馆,面对H的选择调皮地满屋子飞来飞去,又在不被选中后极度的消沉甚至绝望到腐烂时,弗洛伊德这个无神论者在无法从中找出与其真实生活的因果时恐怕也不得不大叫上帝了——“OHMY GOD!”《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结尾这样写到,“蒿草只是迎风作响,池水的波纹摆动了芦苇。
茶杯的碰击声实际是羊颈上的铃铛声,王后的尖叫起源于牧童的吃喝。
猪孩子的喷嚏声,鹰头狮的尖叫声和各种奇声怪音,原来只是农村中繁忙季节的各种喧闹声。
而远处耕牛的低吟,在梦中变成素甲鱼的哀泣。
”任何的风吹草动,甚至是空气流动的声音,都会成为孩童梦境中的一部分。
即使你知道它们都来自于现实却永远无法找出逻辑。
就像H找到镜子面具并从睡梦中醒来便发现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一样,不可解释。
爱?
真实的生活?
这个选择或许并不是那么难,或许我们只是需要做一个好久不曾做过的梦,一个属于孩童般的彩色的美妙梦境。
但如果你和前段时间的我一样无法做出那样的梦,那么你可以去看《Mirror Mask》。
而现在,我要去做梦了。
压了很久的片子,骡子上很龟速的下来的片子,真的很龟速,以至于真正下完的时候反而没有了看的热情,于是积压到了现在。
情节并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只是那些华丽丽的色彩啊,很美的梦境,让我很是着迷,传说导演是PS大师,刚刚逛了他的官网,虽然不完全欣赏所有风格,但某些风格很赞。
那种光怪陆离的颜色让我想起《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但是画面处理上,绝对这部超有感觉,我总是被华丽丽的画面吸引唉,比如秒速,呵呵,很喜欢这样的视觉享受。
因为如同梦境,童话般的感觉,结局自然也是童话式的结局,可以轻松的看着。
mirror mask会集中你的欲望,愿望,同时实现你的需要。
窗户和镜子,是主线,寻找MirrorMask的同时,也是在寻找丢失的另一个自己,从窗户望出去的景象,以为是自己,却最终发现是另外一个人,相似的却异样的感觉。
我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说没有看懂,其实,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童话般的故事,有很分明的善恶和美好的结局,并不难懂啊。
喜欢那些会飞的有感情的书,喜欢那个神奇的世界。
Close to You很好听。
恩。
每一个画家都是自己二维世界中的神与救世主,而他的世界也在影响着他自己,自己的心境,自己的生活,内涵很深的一部电影,真的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
这是我第一次写影评,因为看了一些评论,实在是为这部电影打抱不平,外加补充其他影评的作者可能没有看到的层面。
主人公是一名杂耍艺人,也是一名很有想象力的画家。
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她的画作里面也处处是生活的影子,而整个故事中主导的那个梦境正是她所有画作构造出的一个二维世界,而她就是这个世界的神与救世主。
因为与母亲的争吵加上母亲的病情,主人公的内心收到了很大的打击,对于自己没有勇气道歉以及对自己叛逆的悔恨,加上自己画作中的材料,构成了这样的一个梦境。
她需要在这个梦境中说服自己,拯救这个属于自己的纯洁的,平衡的二维世界(就是拯救自己内心的平衡)。
这和心理医生给病人做催眠治疗有异曲同工之处,只不过她完全是自发的。
除了这个层面,还有一些更具有想象力的东西,甚至足够在这部电影的类型一栏加上“科幻”二字。
我们常常在思考四维世界与三维世界的时候用三维世界与二维世界做类比,这部电影正好是用二维的眼光看待三维的世界。
梦境中的人与怪物都是二维生物,他们胡言乱语,他们愚蠢无知,他们透过窗户看不见他们的神(主人公)能看见的三维世界,就像我们无法窥见具体的四维世界一样。
当另一个黑暗的主人公在撕毁烧毁这些绘画的时候,他们的世界也就面临末日了,这个时候他们的神,主人公,必须拯救这个世界。
而有趣的地方就在于,这似乎能够反映一个大胆的假设,就是低维度世界的事情也会影响高维度世界的事情,主人公拯救二维世界之后,现实生活也被拯救了!
主人公的母亲手术成功了!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荣格的共时性原则。
既然电影的主线是梦境,弗洛伊德的解析方法肯定也是大量的反向应用在了电影中,我就不一一分析了,举例就是主角把自己不敢道歉的愧疚放在valentine身上解决,经过伪装变成了他与他的塔之间的过节。
除了以上所说的层面,还有一些有趣的意象和教育意义方面的东西,这我也不说了,最后说一下我对镜子面具这个意象的理解。
剧中,梦境里的人都戴着面具,而主人公是唯一没有戴面具的人,大家都觉得他不正常(反思一下我们是不是也经常觉得与我们不同的人就是不正常的人呢?
也许这些人会有更出色的能力。
)而最终她必须带上的面具却是一个镜子面具,面具本身是一个阻挡自己真实表情,给别人误导的东西,而镜子面具却让别的戴着面具的人看见自己给别人的错误信息,这颇有圣人做事的风范。
这部电影还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不过我说这么多也就够了,文笔不好,写点东西也是心浮气躁,可能说的不够明白,大家见谅。
不得不先说影片的导演Dave McKean,Dave McKean是PS大师,曾做过不少影片的艺术指导,比如[哈里波特]。
Dave McKean这部[镜面具]大部分情节都发生在梦境里,所以画面是虚幻而唯美的。
影片画面里很多地方的处理,让我觉得有点[阿瓦隆]的风格。
不过,[镜面具]要处理得到位些,其实[镜面具]你大可把她当作一部真人动画片来看,关于故事情节你也大可放在一边。
到不是因为讲的事情很复杂,相反是很简单的,只是因为影片中很多东西是幻想的,可能很多人无法一下子接受。
这部影片让人想起[爱丽丝游记],爱丽丝无意中闯入一个梦一样的世界里。
这种奇幻类的影片在这几年大行其道,赚足了人们的口袋。
[镜面具]虽然也有奇幻的人物和绚丽的布景,但比起其他,象[魔戒]这类,就多了几分童趣和宁静。
当然他们所表达的主题是很大差别的。
[镜面具]的风格可能更象[入侵脑细胞],虽然后者更激烈些,但同样表现出非一般的想象力。
[镜面具]里充满了黑与白的讨论,黑与白的平衡。
主人公海莲娜对生活迷茫与反抗心理,海莲娜用手中的笔发泄着。
黑色的线条,白色的画纸。
充满怪异略带颓废的画风表现出了海莲娜内心的矛盾与性格上的挣扎。
但海莲娜对母亲内心是怀着歉意的,像任何一个青春期孩子那样,总是不善于表达内心的感受,海莲娜与母亲的关系就是绷紧的绳子。
这样的关系终于被一场突如其来的事情打破——母亲病重,海莲娜开始自责,她认为是自己与母亲争吵才使妈妈生病的。
她给妈妈送去亲手画的卡片,祈祷着妈妈能够康复。
事情似乎就应该在这里结束了,然而这却是海莲娜的梦的开始。
海莲娜的梦其实就是她亲手画的那些黑白线条的世界。
有一天,光明与黑暗两个世界的平衡被打破了,只有“镜子面具”能够恢复往日世界的平衡。
于是海莲娜与另一个新认识的伙伴踏上的寻找“镜子面具”拯救世界的路途。
寻找“镜子面具”的过程其实影射着海莲娜逐渐成长的心理路程,海莲娜必须面对自己的真实感受、真实的自我,勇敢的去面对自己的事情。
黑与白、平衡。
导演似乎在引导着那些年青人的心,平衡心态、走出迷茫,认识真的自己。
制作精良的魔幻童话,需要点耐心欣赏~
有意思 但意思不大
开头好看类
看的吹替版,说真的剧情蛮烂的。特效透着一股子早期感……
很诡异的英国电影哟
很达利
很無聊
不够优秀
对于这种傻逼装逼得电影要坚决打击。
小众的魔幻 晦涩 精致
小女孩的瞳孔由小转大,又由大转小..
特效巨烂。故事巨诡异。以为自己是爱丽丝漫游奇境么。受不了。
6/10。大量的半透明和叠影视觉处理方式,强化了纯真怪异的空间表现:穿过梦境的房间墙体为浮雕的人脸/门为嘴巴、书作为飞行工具,鱼群空中游动、斯芬克斯面相的谜语猫和爪子构成的装置错落在奇幻空间,海伦的插画中镜像世界相互重叠,色彩氛围由土灰变为粉红天空象征海伦对环境的陌生到产生爱与希望。 @2018-06-29 12:04:02
小女孩还行
呃,我真不知道怎么评价...
天马行空
邪恶版妈妈真好看,“讨厌书”那段真令我印象深刻啊~~ 也许各人看了感想不同,最后我就觉得这是讲母女相处的故事。。结局居然伤感了 - -
真的是太漫长了
从现实生活进入幻境的老套,新鲜之处是幻境是小女孩画的,实在难看到有趣close to you 那段比较美妙
惊人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