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幕+看图说话寒冷的水下,冰川的阴影中回荡着不知是哺乳动物还是冰架摩擦发出的短促的回声。
韦德尔氏海豹找到她的呼吸孔——一个冰洞,用力地用牙齿摩擦,以防它凝固。
她在冰层下游动,回到这里呼吸。
严寒使她远离天敌,她在冰面上分娩,小海豹从温暖的母体来到冰雪世界,经历了生命中第一个残酷的剧变。
它瑟瑟发抖,发出婴儿般的呜咽声,母亲用庞大的身躯为它遮蔽风雪。
风里夹着冰碴,如同白色的海浪般席卷南极洲的冰原。
结块的冰凝结在幼海豹的绒毛上,它的母亲难以承受寒冷,从呼吸孔回到了水下,留下小海豹在冰面上,幼小的身影被暴风雪淹没。
有些刚出生的海豹没能抵挡这份严寒,但它挺了过来,直到暴风雪停止。
它用稚嫩的叫声回应母亲的呼唤,从冰洞钻进零下两度的海水里,这里已经足够温暖,让它有很大的希望活下来。
在南极洲大陆的边缘,成群结队的帝企鹅在不结冰的岛屿上繁衍。
小企鹅已经和父母长得一般高了,长着蓬松的棕色绒毛,像驼背的老头那样四处溜达。
它们与象海豹为邻,好奇地探查,又受到惊吓一哄而散。
成年企鹅带着半消化的食物在企鹅群中寻找自己的孩子,在纷乱的叫声里,他们只有在十五米的范围内才能分辨彼此的声音。
小企鹅的叫声如其它鸟类一般明亮悦耳,也许那发音是它或者它父母的名字,才能让每一个家庭团聚。
等幼鸟褪去绒羽,它会长出纯黑和金橙色到白色渐变的羽毛,显得优雅而锋利。
它引吭高歌,尖锐的鸟喙在橘红色的天空中留下利剑般的剪影。
棕色的海滩是象海豹的领地。
一头雄性享有与六十余头雌性的交配权,因而被游荡的雄性虎视眈眈。
他的脖颈上布满疤痕和血迹,为了守护这片领地无暇进食,此刻已饥饿而疲惫。
一头体型巨大的象海豹爬上海滩,连地面都随之震动,占有领地的雄性睁开眼睛,张开大嘴发出恐吓的声音。
然而挑战者坚定地向前,两头四吨重的动物直起上身,重重地撞在一起。
他们眼球突出,眼白血红,坚厚的皮肉在撞击中如波浪般抖动。
他用短小的牙齿在对手身上犁出疤痕,用全部力量试图击倒对方,却也因此受了重创。
占领者再次扬起上半身,挑战者力有不逮,转过身来狼狈退场。
从高空俯瞰南冰洋,如同一块凝固的深绿色的锤纹玻璃。
一道白色的曲线从海底深处缓缓上浮,逐渐呈现出螺旋形的全貌。
白色的气泡不断浮上海面激起细浪,直到螺旋形的中央,座头鲸露出巨大颌骨的冰山一角。
大群的磷虾被气泡驱赶到螺旋形的中央,捕猎者张开巨口大快朵颐。
巴布亚企鹅在这玻璃般的海洋中跳跃。
它以极高的速度游动,每隔一段就跃出水面,像火箭加速一样扎入水中,溅开一朵白色的尾迹。
海水中极少有动物能达到这样的速度,然而它做了一个转弯,紧接着灰白的身影从海底逼近,清晰的眼斑标志着海洋中顶级猎食者的身份——虎鲸。
两头虎鲸从左右逼近这只快速游动的企鹅,企鹅扭动身体直接调头,捕猎者同时弯曲身体调转方向。
企鹅穿过狭窄的缝隙向相反方向逃离,另外两头猎食者迎面而上。
企鹅依靠敏捷的转向与四头虎鲸周旋,不断走着S形曲线,然而它渺小的身躯对虎鲸而言不值一提,它的身长甚至不到虎鲸的背鳍。
距离越来越近,它不得不从虎鲸的身体上方越过,虎鲸跟着滚转身体,如此几次,它逐渐落入围猎的中央,不幸转错方向,被前来的虎鲸一口咬在嘴中。
大多数巴布亚企鹅顺利返回了栖息地,它们顺着海浪跳上岩岸,前面的企鹅来不及走两步,就被后面冲上来的企鹅挤到在地。
它们每天跋涉80公里,为幼企鹅带回食物。
小企鹅的喙伸进父母嘴里,父母从嗉囊中挤出半消化的食物——今天收获满满,褐色的磷虾碎多得落在了地上。
正在换毛的幼鸟会最后褪去脊背上的绒毛,此时就像马鬃一样有些滑稽。
它们将离开栖息地,到远方开阔的海域觅食。
庞大的冰山崩解,坠入海面,发出轰然巨响。
海湾中布满杂乱的浮冰,像草莓果酱一样粘稠而停滞。
企鹅既不能顺利行走,也不能自由游动,它们仿佛在浮冰的沼泽中艰难跋涉,而水底下潜伏着它们的天敌——豹海豹。
它体型远远大于巴布亚企鹅,银灰色的身体像细长的鱼雷一般灵活而凶悍,企鹅无法判断它从何处攻击,它从海面下咬住企鹅白色的腹部,就像咬住一只皮球一样轻而易举。
此刻它正逗弄它的猎物,用微笑般的吻部推搡惊慌失措的企鹅的后背,企鹅拼命挥舞鳍肢爬过泥泞的浮冰,趁着豹海豹潜入水下嬉戏,一举跃上一大块平坦的浮冰。
豹海豹失落地把下巴搁在冰块边缘,回到水里转了个圈,将上半身滑上冰面。
它离企鹅不到一米远,企鹅冲它嘎嘎叫,它也张嘴回应,露出短短的尖牙。
在只有蓝色海洋和白色浮冰的南极洲,两头动物就这样对峙着。
过了片刻,豹海豹失去兴趣,回到水里,巴布亚企鹅也从另一头跳入海中,游向前方开阔的海洋。
在南乔治亚岛,生锈的轮船停泊在废弃捕鲸站的码头上,老房子凄凉惨淡,荒无人烟。
造型怪异的巨大机器默然地矗立在斗转星移的苍穹之下,它们曾肢解上百万头鲸鱼,用肥厚的脂肪熬制人造黄油和肥皂。
记载中最大的蓝鲸,体长33米、寿命或许超过一百岁的鲸鱼,就在两小时内消失在屠宰台上。
这种肆无忌惮的屠杀行为标志着人类与自然世界关系跌至新低。
在短短几十年里,有3.5万头南露脊鲸被猎杀,只有35头雌性存活下来。
直到198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通过法令禁止商业捕鲸(除日本、挪威和冰岛),南露脊鲸的数量才缓慢恢复。
在南极洲的象岛海岸,海平线上出现了一道道水柱,那是一百五十多头鲸鱼聚在一起,享受磷虾盛宴。
这些长须鲸体长26米,是连座头鲸都有些相形见绌的庞然大物。
成群的企鹅、海狮等动物也向这里进发,成百上千的海鸟在上空盘旋。
南极附近海域及其孕育的无数生命吸收大气中碳元素的含量比亚马逊雨林吸收量的两倍还多,保护南极洲不仅是保护其生物多样性,也有助于恢复整个星球的自然平衡。
* 南极磷虾成年时的体长约六厘米,但死去的磷虾因为自溶酶而容易变质,通常原地加工成虾粉,不怎么好吃。
地球上的磷虾总量估计有400万亿只,其总质量超过地球上任何一个其它物种的重量总和。
* 巴布亚企鹅是海洋中游泳最快的企鹅,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35公里。
* 没有写南极信天翁和海蛞蝓,海蛞蝓超级可爱……
语言无法描述
七个世界一个地球.南极洲 最美丽的确实最危险,在这片经常变化的大陆上,所有的生物似乎都面临着生存的考验——时速110km的狂风吹袭、幼崽也要忍受寒冷的天气、天敌的虎视眈眈。
但这里也有珍稀的生灵、活了一百多年的露背鲸、海底五彩斑斓的古老生命。
有时候感觉作为人类是幸运的,因为人类的天敌只有自己。
但是作为人类,不能感受到自然与自然同呼吸,无疑也是一种悲哀,不能担负地球之灵长的责任。
南极洲真的很美。
七个世界一个地球.亚洲亚洲一集对海洋生物着墨不多,印度漂移和亚洲大陆合并挤压而出的喜马拉雅山脉,南金丝猴幼崽看见两只雄性同类打架,蓝色的小脸上露出的惊恐表情,有着艳丽色彩为了占领高地打架的蜥蜴。
还有尾部进化成蜘蛛一样的吞鸟之蟒。
随着人类的砍伐,森林正急剧缩小,物种多样性似乎是一个遥远却有近在咫尺的事。
能平衡生态与发展吗?
视频的答案是肯定的。
七个世界一个地球.南美洲南美洲的地形地貌都很特殊,但是森林很多,尤其这里还有亚马逊雨林。
亚马逊河的水流量是世界其他几大河流的总和还要多,真是不可思议。
美洲狮妈妈捕猎原驼、企鹅穿越旧日栖息地和海狮群、数量不多的眼镜熊和棉冠胥、指甲盖大小把蝌蚪分开抚养在花朵水坑的箭毒蛙父母、一起相伴生活的金刚鹦鹉、清水跃起吃果子的鱼儿,穿越瀑布为了活命寻找新居的小雨燕们……生灵们生生不息,循环在这片土地上,时间似乎因为每一个美妙的瞬间停滞了。
美好,真好。
(但是摄制组真的很勇敢很艰辛、致敬)
七个世界一个地球.澳洲从多样性的动物活动,我看到了一个自然循环的美丽轨迹。
每种生物都努力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不幸运的,如袋狼,就在近一百年之前灭绝了,只有远居民刻在石头上的图样,历史兴衰,时代更迭,我们能看到这些可爱的生灵,是一件幸福且幸运的事情。
ps:澳洲和南极洲之前是一体的,大陆板块漂移裂缝扩大分离,才成为了四面环海的澳洲。
七个世界一个地球.欧洲虽说主要拍的是动物和荒野,但是出人意料,欧洲的很多画面都是在城市,发达地区果然有所不同。
能生活长达一个世纪十年不进食的蝾螈、保护领地半吨重的麝牛,阿尔卑斯山脉附近的野狼群、等级分明的无尾猕猴社会、墓地吃鲜花的原仓鼠、寿命只有三小时尽情交配只为延续的雄性蜉蝣、当然还有数量只剩几百只的猞猁。
生命或长或短,都在努力地活着。
动物世界和人类世界没什么不同。
七个世界一个地球.北美洲北美洲地方很特殊,北边连着北极,南边又在赤道附近,所以才有了南北对冲的气流奇观龙卷风。
看这个鱼的时候有点感叹,雄性要搭好房子吸引雌性,这本能真是适用于整个社会啊。
萤火虫死后还会发光算是新知识。
小hu这种鸟也太愣了,真好玩。
走hu作为恐龙后裔,空有30km每小时的步速,但食物太少了。
佛罗里达海岸人鱼共游也是服了。
海牛头一次见,是大象近亲。
北极熊因为加拿大北气温升高,没办法在夏季开辟了水中捕杀白鲸的办法,真让人感叹生命对生存本能的追求。
七个世界一个地球.非洲非洲内陆的黄沙、干枯、燥热给人留下很深印象。
老大爷抚摸着世界上最后两只雌性北白犀,似乎也是在拍打着我们人类自己。
像杜鹃一样的慈鲷、艰难觅食的猎豹、濒临灭绝的穿山甲、猎杀大象后拔下成堆的象牙……人们在满足自己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生态共建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这不仅是对邻居们的关照,也是对我们自己的回馈。
真的是超级棒的一部自然纪录片,利用周末的时间一口气看完了,对我们所生存的星球与自然又多了一点了解,震撼于大自然的美丽丰富多彩,生命的神奇简单纯粹,生命一体,息息相关,感受到了人类的渺小,世界的辽阔,自然的伟大,生活的焦虑与不安也都随之消失了,观看自然纪录片真的超治愈。
幕后拍摄真的不易,感谢团队成员为我们呈现了这部视觉与心灵盛宴。
疫情😷在家online school,全家一起看的纪录片🎬 小小的幸福!
今日看了《北美洲》里面的萤火虫太感动😹了,森林中一片片的亮闪闪的萤火虫,美呆了!
👍 大卫爱登堡真得太厉害了,能坚持真么多年,让人类认识了地球🌍的美、神秘、珍贵!
保护自然,珍惜当下!
七个独立世界:亚洲、非洲、澳大利亚、南美洲、北美洲、欧洲、南极洲🇦🇶……组成我们独一无二的地球🌍
以前一直不喜欢南极洲,因为寒冷,极寒,想到零下四十度就头皮发麻,条件反射地头疼。
我讨厌暴风雪和寸草不生的萧杀,一个冰冷,没有生机的无人之境。
直到偶然看到一个船只过德雷克海峡的视频,浪打在窗上逶迤磅礴。
发现我现在更喜欢这样的无人之境,宛如科幻片里异星的表面,干净寂寥,没有人类气息。
找了这个纪录片去看,第一集就是南极洲,太美了,那些深沉的黑色海岸,一望无际的冰原,硕大的冰川,深邃广袤无际的汪洋,漩涡之下影影绰绰的鲸。
一番追逐之后海豹可以放过累得精疲力尽的企鹅,放弃唾手可得的猎物。
最动容的是它们对人类的视若无睹,即使人类站在角逐厮杀的象海豹面前,它们不伤害,也不害怕人类。
而人类却对这些生灵赶尽杀绝。
看到那些冰川融化,是正在消亡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看的时候,看到暴风雪中冻得奄奄一息的、刚出生十天不到的小海豹,被吹落到巢外奋力挣扎的信天翁雏鸟,老公说他们(拍摄的科研人员)不能救助它们吗,我说,他们不能去干涉自然法则,这也是他们的伟大之处,能只做观察记录而忍住不插手。
也许他们救了一只海豹,就有五百只企鹅被吃掉,海豹的命是命,企鹅的也是(当时随口打个比方,但是看到后面解说鲸鱼,人类为了黄油、肥皂,几十年间杀了几万鲸鱼,仅存35只南露脊鲸,仅仅因为它们生性单纯好奇,对人类不设防。
86年到现在恢复到了2000,要多少年以后才能恢复到之前的数量呢。
怎么能够这么残忍呢)科学家们一定是怀揣着对自然深深的敬畏与热爱才能远赴重洋,经历十天昏天地暗的航行,在零下四十多度的极寒天气和一群臭哄哄的动物生活三周,他们能看着眼前的生命消逝而不救助,我觉得很厉害,很了不起。
如果是我,早就捡起来那可怜的奋力挣扎的小信天翁,丢进妈妈筑的巢里。
但是最后花絮里科学家还是哭了,他说今天热的时候有十五度,我们都感觉炎热,那些企鹅和海豹什么感觉呢?
有这样一个地方存在,希望能保护它。
可能这种纪录片看的越多,越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浩渺,神奇;人类的渺小,傲慢与残忍。
越觉得极寒的南极洲,那也是生机勃勃的,即使是再严酷恶劣的地方,也有那么多样而美丽的生命。
反而因为是无人之境,所以生机勃勃。
《南极洲》:信天翁只认窝不认崽,蜜汁操作不理解;一场较量之后,海豹似乎是心软放过了一只企鹅,有点感动;《亚洲》:海象跌落悬崖; 蛛尾拟角蝰 ,真正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伪装的太逼真了完全没看出来,全篇最佳!
华丽扇喉蜥争着站高吸引雌雄而打架,第一次见这种奇怪的生物;《南美洲》(最喜欢的一集):美洲狮捕食羊驼受伤,体会到捕猎者也不容易; 燕尾娇鹟拉帮结派组团跳舞吸引雌性,跳的啥玩意啊哈哈,失败后还自我反思练习,太好玩了; 希氏石脂鲤跟着黑帽悬猴游可以吃到掉入水里的果实,知道了位置还可以跃出水面觅食; 大黑雨燕住在瀑布后面,真·水帘洞;《澳洲》: 鹤鸵长得真少数民族风;澳洲好多动物都有袋啊,袋鼠、袋熊、 袋獾、袋狼 ; 棘蜥这一身刺丑到无敌了;《欧洲》:夜视下山庄边灰狼过马路追马鹿,被牧羊犬截胡;墓地里的仓鼠可可爱爱;只有三个小时生命的蚍蜉争相交配,雌性飞到上游产卵,卵又流回到交配的地方;《北美洲》:北极熊捕食白鲸,不可思议;《非洲》: 慈鲷用嘴当育儿所孵卵和保护鱼苗,但也可能会孵出来天敌并当成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杜鹃”; 木椋鸟吃长颈鹿和河马身上的跳蚤和蜱(pí)虫;大象竟能两脚站起来觅食,把人逼到啥份上了
不需要。
以前觉得婚姻是人类发明的,性是上帝发明的,所以性比婚姻崇高,后来觉得性不是上帝的目的,只是手段,让人类繁衍后代的手段。
毕竟地球上所有的动植物都在干这件事儿。
于是又在想,上帝为什么要让所有生物拼了命地繁衍?
无论是生命周期以小时计算的某些昆虫,还是以世纪计算的一些海洋动物,无论生存环境多么恶劣或安逸,它们都要拼了命地繁殖,甚至某些动物繁殖下一代之后就马上就去死了,似乎繁殖是它们生命里的唯一意义,从来没想过算球老子不干了,不跟傻逼们头破血流地争夺交配权了,余生吃好喝好爱谁谁……所以上帝为什么这么干?
为什么让所有的事物不停地生生死死?
还有,是否上帝的发明就一定比人类的高尚?
作为目前所能想象到的金字塔顶尖的神秘存在,万一上帝只是个混蛋呢,万一他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呢?
就像人类之于猪一样,每天好吃好喝供着的唯一目的就是等着他的肉吃…难道上帝靠吃熵过活?
这就是看这种记录片的好处,它能让我从整个物种活动之中反思人类的社会活动,以及反思自己生命的意义。
人类自始至终其实都不是在呼吁保护动物,也不是在拯救地球,而是保护人类自己,拯救人类自己。
因为地球根本也不需要人类拯救,地球已经存在几十亿年了,从地球诞生之初就没有生命,全是岩浆和二氧化碳,所以人类减不减排对地球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人类需要保护的只是目前这个最适宜人类生存的生态系统的环境而已。
而除了是在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外,也是在保护我们眼里的生物多样性,丰富我们的精神和视野,更别说人类从诸多动植物里直接或间接获得的灵感以及发明创造,也在物质层面上时时刻刻服务着人类。
承认人类的自私,并在自私的前提下找一条我们和我们子孙后代共赢的道路,就是人类真正需要做的事。
认清这一点,至关重要。
前天看了《七个世界,一个星球》的第五集,欧洲。
看之前,我们对这一集是非常期待的。
期待的原因大概有下面这三个:原因之一,BBC 要讲我们这里了,要讲我们这里的动植物和山水了!
我们最近九年都住在意大利,再加上六年前搬来山里之后,又看鸟又看植物又看昆虫又采蘑菇什么的,所以我们算是既把这里当家,也对这里的自然略知一二。
原因之二,看 BBC 怎么拍「空荡荡」的欧洲!
如果不是年初偶然关注起了环境问题,我们应该还是会跟每一个人说出那些大家都无比熟悉的话吧——欧洲哪哪都好,蓝天白云,山清水秀,你瞧那雪白的阿尔卑斯哟,你瞧那湛蓝的地中海哟。
但我们说这些,其实没有比你说这些更不瞎扯,因为我们是前阿尔卑斯(prealps)乡巴佬(villager?
),哪都没去过。
意大利境内,我们最南就到过罗马。
意大利以外,我们去过的国家十有八九比你少(如果你来过欧洲的话)。
所以那些好,除了一小部分亲身体验,其他都是道听途说的好——还不是因为喜欢自己待的地方就爱屋及乌咯。
我们在小石头谷住了六年了。
前三年,基本就是一次次实现着出门就有山爬和安全溜猫的梦想。
第四年,我们买了望远镜和鸟书,开始观鸟。
接着,树书、花书、蘑菇书、虫书、蝴蝶书、哺乳动物书就这么一本接一本的住进了我们家,带我们把小石头谷的动植物认了个遍。
来过的人都知道,我们介绍起小石头谷有多激情四射:手抓这个叶子一小时就会死哦,这个花可以做通筋活络油哦,当年达芬奇就站在你站的这里欣赏瀑布呢,快来看木星和它的四个卫星(喂,怎么木星也成你们谷的啦?
我们谷够黑,所以才能看到木星,能看到,就算我们谷的),听到土拨鼠叫了没有!
,看到土拨鼠没有!
,看高鸦飞真是美的享受(自说自话,把客人晾一边)……注:高鸦=高山黄嘴鸦。
看我们在博物学的道路上走得既坚定又快乐,自然决定带我们进到下一个阶段。
我们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之前那种天真快乐,因为根本不是真的,被戳破了。
在「一二二不小心意识到环境问题」事件里,以全球鸟类状况报告和珍·古道尔的保护课为导火索,我们推倒了自己苦心建立了31年的三观。
怀疑一切的我们,自然也怀疑起了这种口耳相传的欧洲之美。
就好比太阳下山之后大地被黑夜接管了一样,当盲目的高光退去,我们第一次睁大眼睛看了看周遭,就看到了一种敌视生命的阴影,它在目之所及的一切东西上都留下了印记。
发源于欧洲的它,在欧洲待的时间也最久,它用了几千年的时间改造欧洲,使其贫瘠。
接着,欧洲人用船把它载出欧洲,经海路送到世界各地。
阴影所到之处,文明覆灭,平衡失衡,万物凋敝。
在大殖民时代笼罩全球的阴影,直到今天,也没有消散一丝一毫。
虽然距离殖民地独立狂潮已经有半个世纪之久,在很多曾经被欧美殖民者殖民的国家,为了摆脱由于长期殖民导致的极度贫困以及社会不稳,没有选择的当地人只能继续沿着殖民者开拓的老路往前走——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以不公平的价格出让自己的自然资源,给谁?
给以前的殖民者,现在的出口国。
欧洲人把阴影送出去之后,终于没有了继续折腾自己的必要,或者说,也没剩下什么东西值得继续折腾的了。
终于,空气又变好了,天也变蓝了,水也变清了,秃了的山头又给种上了树木,就连区域性灭绝了的动物也花巨资给你整回来。
但其实,对于中国游客而言,只要空气好,一切就美得不真实。
在蓝得不像样子的天空之下,古城古镇古街古建筑,花田葡萄园橄榄林,纷纷以你不曾见过的高分辨率向你袭来,于是,你就看到了传说中的欧洲之美。
谁又会在意天上除了鸽子空无一鸟呢?
我个人觉得,一个人,只有在她读了欧洲的自然史和殖民史之后,才能更好的理解欧洲的自然风貌。
前面说的那些鸟书、虫书和花书,它们只会跟你讲事实(facts),不会跟你讲真理(truth)。
比如,灭绝只是一个事实,为什么灭绝才饱含真理。
如果你刚好熟悉前面说欧洲之美,那我想邀请你透过一个看过欧洲自然殖民双史的人的眼睛,看一下欧洲。
这是一个劫后余生色彩浓厚的地方。
此刻还活着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没有一个不是幸运儿。
它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再加上一点点运气,成功活到了大部分欧洲人觉得不应该把别的生命赶尽杀绝的时刻。
在这个过程中,好多倒霉蛋消失了,有些是局部灭绝,有些是整个灭绝。
这些生命也拼尽全力想要活下去,但无奈运气实在不佳,没能撑到欧洲人民的觉醒时分。
你知道什么是「空森林」(empty forest)吗?
空森林里全是成熟的大树,看上去很适合动物生活的样子,你会期待看到大型哺乳动物频繁出没,但事实上,空森林里几乎没有大型哺乳动物。
知道这个概念之后,我们往周围一打量,哎哟,咱这,除了连空森林都够不上的小树林,剩下的,可不都是空森林么!
原来如此,好些动物——你可别让我数,我能数到明天——一旦被牧场主、猎人杀光了,那就是光了。
你要是哪天反悔了,你就尽管折腾吧,禁猎?
建保护区?
种树?
不好意思,爷们走了就是走了,绝不轻易回来。
我们算是明白了为什么北上广的人来了都夸我们这里美,但我们这的动物还不如他们那多。
北上广,没有牧场主和猎人呐!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你们那里空荡荡不代表别的地方也空荡荡。
那你看看下面这几个事:1. 冰岛以前几乎半个岛,都是森林。
欧洲人砍光了所有的树,冰岛才变成了什么地球上的月球;2. 欧洲以前80%的地方,都是森林。
欧洲人砍掉了一半,欧洲才变成了发达国家扎堆的大洲,以及 BBC 口中的「被人类改造得最狠的大洲」;3. 欧洲只有一处原始森林,在波兰和白俄罗斯的交界处。
波兰政府现在不顾其他欧盟成员国的反对,铁了心肠的要砍它。
4. 2016年的世界各国物种多样性排名,按总量算的50强,一个欧洲国家都没有;按单位面积算的35强,有两个欧洲国家,它们是排第23名的克罗地亚和排第34名的葡萄牙。
不管你信不信,我还是完成一下我的讲述啊。
综上,我们觉得,如果只是想要展现自然之壮美的话,与其花钱拍一集欧洲,还不如用拍欧洲的钱再拍一集南美洲。
但很显然,这一次 BBC 是有立场的,他们早就放了话:《七个世界》要坚决把环境保护放在中心位置。
这就牵出了最后一个但是是最令人期待的原因。
原因三,看 BBC 怎么反思导致全球环境危机的西方文明!
既然 BBC 一句话描述这一集说的都是:「被人类改造得最狠的大洲」,既然 BBC 早就说了《七个世界》要把环境问题放在中心位置,既然西方的发展观和发展方式变成了地球上唯一的发展方式之后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那么,在我看来,欧洲这一集最大的意义莫过于,反思。
假设啊,人类成功的将环境危机对人类的危害控制在了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也就是社会不崩,文明健在,法制安好,国家国家不打仗,社会里面不内乱等等(尽管往坏了想就好),那么欧洲的现状,很可能就其他大洲未来的模样——好的空气,好的水质,看起来很自然的景色但其实完全是人造自然,空森林,空海洋,空天空,猫狗还在,等等。
(这样讲实在太乐观了,我有一种对大家撒谎的罪恶感。
)如果着重刻画欧洲的「空荡荡」和「人造性」,大家会不会被活生生的例子和真实的画面冲击到,从而有所思考呢?
在我的想象里,全集凝成一股子呼喊的话,就应该是:大家看看西方文明都对欧洲做了什么!
朋友们,请你们认清人类的缺陷、资源的有限、自然复杂性的无限,请珍惜你们此刻还拥有的,不要重蹈我们的覆辙啊!
对,大致就是以屎为鉴(shitstory)的意思。
我们当然没指望 BBC 会有种到讲述欧洲人是如何搞惨全世界的地步,但欧洲人怎么搞惨欧洲的,总是可以讲一下吧?
如果这样都拉不下脸,那 BBC 你就讲欧洲大陆人怎么搞惨欧洲大陆的嘛,反正英国迟早要脱欧不是?
还有一点,不知道你们想到没有?
英国不仅出了弗兰西斯·培根、亚当·斯密和查尔斯·达尔文,英国还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是鲸吞印度一百年不吐的日不落殖民大帝国,更是第一波高举「绝不走向奴役之路」旗帜走上新自由主义道路的国家。
BBC 作为英国的国家电视台,如果可以反思一下,这个情商非同一般。
之前听人说过一个想想还挺在理的观点:发达国家在这个十年(2020-2030)的表现,将决定发展中国家在下个十年(2030-2040)的表现。
发达国家已然掠夺了世界资源长达500年之久并且还在继续掠夺,发展中国家被发达国家掠夺了500年并且还在继续被它们掠夺。
如果发达国家不能在需要它们行动的时候展现出绝对的诚意,那么谁都可以想见,到了需要发展中国家行动的时候,他们是绝对不会配合的。
结果,两个十年都将没有建树,温室气体和温度都将爆表。
在体现诚意这件事上,反思跟行动同样有效,且不花钱。
所以,如果我是《欧洲》这一集的导演,我不仅要反思,还要是那种把面子丢到楼下去的反思。
by yoko原文载于微信公众号:建筑大王
南极洲:真震撼,刚出生的小海豹好乖呀,好害怕被暴风雪冻死。
企鹅好绅士,要保护环境啊,泪目。
制作人摄影师幕后人员太辛苦了,致敬,拍摄好危险呀。
亚洲:好多海象都要小心被踩死。
喜马拉雅山随着板块挤压会越来越高。
金丝猴抱团取暖好可爱。
伊朗的蛇太牛逼了进化成尾巴像蜘蛛吸引鸟然后把鸟吃了。
蜥蜴跑起来好搞笑双手插兜仰头跑。
森林没了犀牛也要灭绝了,红毛猩猩也无家可归了,真的要保护森林不砍伐树木呀。
南美洲:美洲狮捕猎原驼都不知道希望谁赢了,都好残忍。
企鹅路过海狮去洗澡好搞笑。
亚马逊的鹦鹉吃土好漂亮,求偶表演跳舞很新奇。
澳大利亚:蜘蛛交配也好搞笑,还要挥舞双桨。
虎皮鹦鹉好像树叶成精了。
鲨鱼吃小鱼好壮观。
欧洲:无尾猕猴妈妈被抢走宝宝好无奈呀,居然可以梳毛吸引绑匪把娃还回来。
原仓鼠脸好大,走路好可爱,为了吃花大打出手。
蜉蝣只有3个小时生命。
北美洲:萤火虫好美啊。
龙卷风好多。
海马的伤疤太触目惊心了。
北极熊吃白鲸还是有点血腥。
非洲:黑猩猩好像人吃东西呀。
牛椋鸟帮长颈鹿清洁好有爱。
棕鬣狗在沙漠里好无助。
穿山甲吃蚂蚁。
大象站起来吃树好厉害,看到象牙堆起好触目惊心。
偷猎者向大象开枪太可恶了。
和地球自然的神奇与美丽相比,人类文明的成就从古至今都相形见绌,狂妄的人类自大毁灭了世界原有无限的美好与生灵,也在将自己一步步送入文明的坟墓。
当一个文明吞噬万物直到有一天只能吞噬自身时,这样的种群毫无疑问是地球之癌。
祝愿人类早日灭亡。
不婚不育不只是保平安,更是向地球这个美丽的星球赎罪。
太美啦,大自然的故事丰富纷繁啊
完全是动物世界……每一秒都是煎熬
画面是重点,很惊艳,但解说有点无力
满分
七大洲动物大观。大卫爱登堡出品必属精品。这次是中外合拍,航拍、慢镜头、多角度,摄像捕抓让人赞叹,使用4K和8K拍摄,影院级别的质感。通过使用手持相机、无人机等设备,让镜头跟随动物移动,简直身临其境。所有的自然竞争极其残酷无情,光是第一集南极企鹅就让人无限伤感,自然法则便是如此。每集片尾的花絮,冒着生命危险的摄像组,着实太敬业。主旨仍旧是呼吁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不幸的是,片里非洲的北白犀牛,在2018年人们所知的地球上最后一头生于野生环境的雄性北方白犀牛去世,北方白犀牛物种理论上已经走向灭绝。物种灭绝其实是相对人类文明而言的,于地球而言甚至人类灭绝也无所谓。工业污染森林破坏,象牙犀牛角这类东西至今居然还有市场,那些人是有多坏?9.5
The world has kissed my soul with its pain, asking for its returnin songs。生命以痛吻我,让我报之以歌这个时候的地球还没有经历疫情
第二集亚洲被伊朗的蛇吓到的请举手🙋♂️。还有希望人类可以放自己一条生路。
画面想象要是能在电影院看IMAX会怎样。BBC的镜头给的真是已经到了神鬼莫测的地步了,开头蛇舞如惊鸿一现,镜头给鲸的眼睛想到这不就是我们心心念念的龙一样的存在吗(以及那本Beneath the Surface),如果哪一天地球上鲸不存在了,未来人类有多少人只能看着这片悼念啊。+最后一集提到大象,黑猩猩,犀牛,穿山甲等的生存状况太震撼了,以及传统医学的愚昧对野生动物的影响真可怕。
就挺微妙的,bbc可以不要把每一部自然片都拍成环保片吗?我也不是对呼吁环保有意见,也请点到为止一点啊,好了我早就知道人类是地球上的病菌了,请不要每一集都复读。
企鹅叼着毛毛撅哒撅哒的走,信天翁憨憨只认窝里的鸟,海豹放过了精疲力尽的企鹅,水母一挑五翻车现场,这个世界太可爱了,希望人们爱惜他
BBC+阿滕爷爷+寂寞大神=100星!!!看完第一集觉得这次绝对超越自我了!每一帧画面都是技巧和巧思的结晶,说是高傲的炫技就问谁敢不服。
亚洲最好看,其他一般
画质超好啊!1080P已经能干过其他很多4K了!视角、剪辑、台词等等就不说了,整个就是艺术!美极了。
在结尾,九十多岁的老爷子站在白犀牛旁,手抚摸着它的皮肤,这样说道:“这是世界上仅存得两只雌性白犀牛,如果我们不努力保护,就将眼睁睁看着这个延续数百万年的动物在我们眼前消失。”突然就想哭。突然想起之前看的一本书,里面的观点是,我们如今处于第六次大灭绝时代,而人类无疑加剧了这个过程。但真的有些人在努力。为了我们这个共同的星球。
Jacob Shea之前参与过寂寞哥近年几部BBC纪录片配乐,包括Planet Earth Ⅱ和The Blue Planet Ⅱ,但这次是头一回独挑大梁,除了主题组曲有寂寞哥挂名外,其他配乐都是他一人完成的。总体质量尚可,但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不多,未来的进步空间还很大。
南极洲:灰头信天翁只认鸟巢不认雏鸟的认知让人无语,一只巴布亚企鹅在虎鲸围追堵截下上演真正的生死时速。亚洲:俄罗斯海象的度假场所比黄金周旅游景点有过之而无不及,伊朗的蛛尾拟角奎蛇的进化让人惊诧不已。挖掘机下对那片森林恋恋不舍的红毛猩猩掉下去的身影久久难忘。南美洲:亚马逊雨林的鸟儿求偶居然还有伴郎团助兴,虽然最后功亏一篑,但这舞蹈设计真是别具一格呀。欧洲:原仓鼠偷烛油的场面简直爆笑。蜉蝣几分钟的求偶场面杂乱不止,但这几分钟却已是它们生命的全部。即使是野性、原始如非洲也面临大范围的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我们总把野生动物围栏在保护公园,其实最应该圈养起来不得突破的是人类。
屁股太歪了,亚洲非洲就大谈特谈物种灭绝,欧洲就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连仓鼠都能拉出来凑数。
虽然是按七大洲分了七集,不过真混起来看看问题也不大。
画面一如既往惊艳,文案用人类社会心理解读所有人类以外的动物行为,作为自然类纪录片叙事过于主观。说道自然不自然,说道人类分门别类。
一口气看完 太伟大了这部关于地球的纪录片 每一秒都是美轮美奂的屏保 故事挖掘得很深入 把许多鲜为人知的动物行为给人性化了 非常具有戏剧性 让人欲罢不能 每一集都表达出人类活动对于自然和这些动物的影响 结尾升华了主题 看到全球仅剩的两只北白犀牛时 真的很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