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第八集 一家之言,结局崩坏了表拍我)在刚刚看完的第八集里,邰伟因为邢娜的失踪愤怒焦急,跟踪嫌疑人被拍,结果嫌疑人无端死了,他跟踪的照片被曝光,直接被媒体扣上警察杀人的帽子不说,自己也被停职了。
方木拿着盒饭劝坐在车里的邰伟吃饭,连问三遍“你吃不吃”,邰伟就是不搭理他,然后方木随手就把饭盒扔出了窗外。
接着又拿出一盒饭,再问三遍吃不吃,然后又把饭盒扔出窗外,到拿出第三盒饭问吃不吃的时候,邰伟怕他继续扔,只好一把接过来吃,然后方木问他,你怎么知道我前面扔的两个饭盒里不是空的呢。。。
作为一个原著党,我看到这个剧情的感觉首先是黑人问号脸,邢娜出事是《暗河》剧情的开端,那个被杀的嫌疑人是《教化场》里的第二个死者,而邰伟因为得罪媒体被停职就已经是《城市之光》后期的内容了,编剧不由分说地把来自三本书的剧情揉在一起,到底是闹哪出?
整部心理罪2是由《教化场》和《暗河》两本书组成的,原以为会像第一季一样案件按照先后顺序发生,结果,完全不同的两个案子却被编剧改成了同时进行的两条主线,复杂庞大的线索交缠在一起,实在为编剧的把控能力捏一把冷汗。
第二个感受是好有新鲜感!
在我个人看来,IP剧对于原著党是没什么吸引力的,特别是刑侦剧,不同于微微一笑那种爱情剧,哪怕小说都可以当电视剧的剧本了也没关系,观众们看着屏幕上的情侣发糖虐狗甜甜甜就很满足了,但刑侦剧讲求设局,通常的套路是,观众跟随侦察者的调查取证,抽丝剥茧一步一步接近真相,不到最后一刻,大boss绝对不会轻易被发现,就算发现也是抵死不认的。
但是大IP存在的问题是,原著读者基础广泛,所以电视剧如果只是把小说视频化往往由于毫无悬念导致枯燥乏味。
因此,刑侦小说的改编如果对原著照搬照抄,就会毫无新意;如果大量删改导致面目全非,又会被一群举着板砖的原著党拍死,改编的度在哪里就变得相当微妙。
在心理罪2的改编上,宾馆里针对邢志森设局的那种给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有所保留,这样的经典场景能带给原著党熟悉的味道。
此外无论是警察的牺牲,还是方木的奋不顾身,我一直觉得心理罪小说最让人感动的,也是不同于其他刑侦小说的地方,就是正义的那一点光。
哪怕社会有不平有黑暗,但是总有人会不顾一切地维护正义。
网剧里一直有在有意无意地强调。
但是,由于情节设置的改变,就算是原著党也没法剧透了,那大家就总算可以坐在一起好好看编剧打算怎么鼓捣了,这种熟悉又陌生的体会,蛮新鲜的。
第三个感受就是人性化。
受限于小说的篇幅,方木的形象更多被定义在孤独阴郁的孤胆英雄,除了邰伟,作者给他搭配的警察搭档无论是肖望还是郑霖,都无法真正得到他的信任。
他的过往让他背负着沉重的使命,他不断付出,不计回报地付出,让读者觉得很心疼。
相比之下,网剧里的方木就要幸福得多,剧集延续了邰伟的人设,无论暗河还是教化场,邰伟一直都陪在方木身边,就像一种坚定有温暖的力量,让方木不再孤单。
而网剧中有了邰伟的方木,也有了更多的人性,就像开篇描述的,会关心邰伟,会用心理学的知识开玩笑。
再加上例如邢志森和邰伟的过往等等的背景交代,让故事相较于小说更加人性和丰满。
但是,不得不吐槽,创伤后应激障碍属于一种心理疾病,常见于遭受或目击重大的打击及灾难真的没有这么普遍好么不是所有心理阴影都叫PTSD好么也不是只有杀人和自杀二选一的道路好么像罗家海这种只不过是女友被强奸的过往遭到公开就受不了的真的不能算PTSD好么编剧应该好好去读读心理学相关书籍吧。
最后,祝不烂尾!
———————————————————分割线————————————————————充了个会员,刚看完了24集,结局感觉暖暖的,比想象中好。
警察就是警察,哪怕有黑暗有不满有愤恨,但是法理、正义,却一直无条件地坚持着,这是雷米书里面一直强调的一点,在剧里,无论是方木还是邰伟,抑或是大壮阿展他们,都充分地展现并且传达出了这一点——一个警察的尊严。
我觉得,仅此一点,这就是一部好剧。
剧里的确有不少瑕疵,这种双主线的处理方式,个人觉得过于复杂,对于一部周播剧并不讨喜,很容易在下周看的时候遗忘掉上周的部分情节内容,连贯性较差。
方木在剧中被神化的有点过,最后大boss的犯罪动机也稍显牵强。
如此小心谨慎居然还是被和谐了,还能说啥,呵呵……
作为看过小说但不是记得很清楚的路人粉。
我只能给两颗星⭐不能再多。
这两星还是看在大壮和阿展牺牲得如此壮烈的份上。
下面进入正题。
说说这剧多到没法子说的各种槽点。
【一】直男麦麸每集最后的小剧场总是强行麦麸。
各位观众,因为你们喜欢男男cp,我们特别为你们准备小彩蛋,是不是很意外?
很惊喜?
看着被迫营业的方木邰伟刻意说的那些虎狼之词,我觉得这糖太硬我吃不下去。
【二】糟糕的女警设定小说看过太久,我不太记得是不是有黑客女警唐悠这么个人。
印象中是没有的。
唐悠一上场,就看出她智商上的硬伤,开始一通分析说是连环杀人,然后自己打脸说是复仇杀人。
这么飘忽不定,我是局长我也不相信她。
每次看到编剧塑造一个有点特长就随意蹦跶出来质疑男主本事,然后就被他秀一脸的笨蛋女警,我都想骂人。
公安局招女警,不是让你们这些编剧承托人物用的。
【三】随意删减小说剧情在小说里,教化厂的案子和暗河的案子好像并没有合二为一。
而且小卖部大姐那里还有条支线,反正没有电视剧说的这么简单。
简单的说,就是没有改编好小说,重要的不写,没用的写了一堆。
【四】抄袭?
说抄袭可能有点重,但我刚看完毛骗终结篇,对小宝套路耿晓辉找沙地里的冬冬记忆犹新。
所以我看到方木去挖杨芸,立刻想到了毛骗,一想到毛骗,就觉得开枪劫狱都是假的,是用来套路幕后黑手的。
结果,果然。
如果说毛骗是我没想居然有这样的反转,那心理罪就是,我早猜到是这样老土的反转。
【五】会自己切镜头的监控方木最后同大boss说自己是怎么骗到他的时候,说做了假视频黑监控,然后就看到了,一个挂在电线杆上的监控,可以自己切镜头。
看到这我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除了编剧,导演的智商也不在线啊!
时过两年,过来补剧评,我竟然还记得我想吐槽的话,可见这部剧当时对我的刺激有多大。
抱着对心理罪2的期待,看了前几集,嗯,还可以,虽然有点小bug,比如女主播被绑架到卡车里,方木竟然可以通过光线做出判断,但是无所谓了,选材也很新颖,网络女主播被绑架,嗯嗯,可以可以,追!
然后,公安局长的女儿被绑架了,绑匪说你要单独来才能救你女儿哦,然后公安局长竟然真的一个人去了,还被人拔枪打伤了,女儿没救成自己还住院了,最后还被人诬陷了,哦好棒棒哦,你这能力让我很怀疑你是怎么坐到公安局长这个位置的???????
哦,对了,公安局长的女儿直到最后一集才被救出来哦,还没有受什么伤害,哦,不对,正要惨遭毒手的时候方木及时出现,被救了下来哦。
一直被救了十好几集哦,都没抓住嫌疑人的马脚哦,还是邰伟被炸昏迷的时候听到嫌疑人的谈话才确定了罪犯哦。
罪犯还没有抓到哦,被一群自认为正义的人杀死了哦,好棒棒哦。
中间穿插了几个心理医生,我忘了剧情了,反正是天雷滚滚。
记得好像广电说第一季邰伟抽烟说脏话什么的对警察形象造成了不好的影响,那么第二季我觉得应该是对警察的高级黑,毕竟这么天真的警察,让我对警察的能力产生了怀疑 。
不得不说第二季真的很让人失望,第一季前20集觉得挺不错的,仅仅是结尾改编有些差强人意,可到了第二季真的感觉改编得有些肤浅甚至荒唐,且不说里面邪恶催眠师的影子太深和暗河那段的轻描淡写,一个世界级大学的心理学实验,意外导致的实验失误居然被编剧改成了陈哲一个人的变态和野心,不禁让人觉得可笑,不知道是不是编剧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以至于最后的成品有些流于表面,两季看下来编剧给人的感觉就是,好像心理学学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人都会变得不正常。
两颗星给演员和导演吧,感觉整体上制作也算是用心。
作为原著粉还是期待雷米大大亲自操刀的《城市之光》能给我惊喜吧
两星给邰伟,剧情生硬,有点强行制造悬疑的感觉。
主角的台词功底实在有待提高,感觉用配音会好点,字幕实在是不走心,很多错字,比如PTSD有时会打成PDST等。
可能是之前看过白夜追凶,再看心理罪真的觉得逊色很多。
推理过程中很多地方都模棱两可的就得出一个很笃定的结论,让人觉得满头雾水。
为了制造悬疑的感觉,强行把两个案子混在一起,又理不清其中的关系,只有在最后揭底的时候才让人觉得,居然是这样的。
在揭底的时候我甚至忘记了他说提到的那个犯罪嫌疑人到底是谁,前后衔接不好。
强行切题,很多时候都觉得那个PTSD简直患得莫名其妙,比如唐悠在公交站差点被强行带走的时候,之后表现出的那种崩溃简直很假,让人觉得作为一个身经百战的警察,未免有点太。。。
,之后被邰伟几句话就安慰好了,然后又很跳地出现,真的不奇怪吗?
画面处理也略有逊色。
唐悠那个角色刚出现的时候真的很傻,简直是思维有问题的那种,凭借自己的猜测很笃定地推翻方木的推测,直接判断。
邰伟的角色很棒,跟他在白夜追凶中的表现不相上下,台词功底,演技都很棒。
这部剧真的只能靠着邰伟的演技撑着了。
另外想说的是,这部剧普及的心理学的知识还是蛮多的。
说到有深度,引发思考的高逼格影视剧,前有汉尼拔,西部世界,Mr. Robot等等,网友们总是吹捧欧美日韩等舶来剧各种思想放飞,内涵深刻,同时吐槽国产剧快餐文化,是阉割的主旋律,但是,大家似乎忽略了近期一部国产网剧。
是的,“网剧”,“国产”,打上这两个标签基本上就和逼格,深度就此拜拜。
那么,心理罪2将是一部颠覆这种概念的剧。
究竟是什么让她区别于其他的悬疑推理剧,甚至是所有的网剧?
故事的开头,就讲述了网红主播被直播残杀的案件。
喷子一看,网红?
直播?
马上大喷这破网剧!
又瞎改原著,蹭当下的low格话题!
而细心的观众只要略微思考,就会震惊于其中的寓意。
因为这涉及到行为心理学的基础,也是雷米原著教化场中最核心的理论-斯金纳箱子(skinner box)心理学与人类行为:人和动物真的有区别吗?
skinner box,是一个看上去非常酷炫有逼格的词,它是行为心理学奠基者B. F. Skinner (1904-1990)最著名的动物行为学实验,在Skinner的实验之前,心理学的研究偏重于哲学思考,从他之后,心理学开始看重行为研究与动物实验观察。
实验本身很简单,在隔绝外界噪音影响的箱子内放一只小白鼠,并设置一个按键,只要小白鼠按下按键,它就能得到食物。
这种奖励机制下,小白鼠学会了按键这一行为。
网红女主播与斯金纳箱子实验中的白鼠行为的相似性看到这里,就可以发现这个实验和网红直播的惊人相似之处,都是在与世隔绝的盒子(直播间)内发生,你给奖励(食物或金币),动物就会被驯化(老鼠按键或主播表演你想要看到的行为)。
这将是一个非常时髦的概念,不禁让我们扪心自问,人类究竟有没有自由意志?
我们的行为真的是由我们自己的意愿支配的吗?
还是只是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因素共同塑造出来的?
人和动物真的有本质区别吗?
心理罪2就这样以网红直播被杀案,生动又惊悚的热点实例,缓缓展开了雷米整个教化场——“以城市为实验室,人类为小白鼠”的巨型实验,何其创意,又何其恢宏。
这样的创意在心理罪2里比比皆是,比如第10集女警唐悠被当街绑架案,为什么单身女子在众目睽睽下被绑架,却无人伸出援手,甚至还会起哄帮手。
这其实源于社会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责任分散效应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也就是说围观的人越多,大家的责任感越低。
每一样热点事件都是心理学的体现,甚至人们各式各样的日常行为,各种经济体获益的崛起,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其心理学基础。
为什么网络直播会兴起,这也许是普通人的窥伺欲甚至驯化欲的释放,也是人类行为驯化的具现。
网游是逃避心理的避风港,微博是表现欲,对消息最先接触的渴望催发的产物,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心理学,可以被说到很大,大到决定人类的全部行为与历史的走向;也可以被说到很小,小到实验室里一个斯金纳箱子。
从一个个小故事,心理罪2就铺开了这么大的一个局,是不是有点“毛骨悚然”的感觉?
然而这部剧并不止停留在高玄学的领域,作为一部刑侦剧,她毫无疑问也把目光投放在“法与情”(法律vs感情)这个刑侦剧亘古不变的核心讨论上。
她不仅仅体现了广大人民警察队伍的艰辛与残酷的牺牲,还更进一步深刻探讨了终极问题,正义与法律的存在必要性。
法律与感情:正义究竟是什么?
早在第一案结束时,主角方木就提出了这个终极问题:“人已经死了,正义真的实现了吗?
”那时的方木刚刚成为警察不久,敏感又有些忧郁的他即使在成功解决了案件之后,仍是沉浸在这个终极拷问中难以走出。
而历经沧桑的老刑警,也是方木的师兄边局斩钉截铁地回答他:“正义看不见摸不着,她也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但这时,观众也不禁会问:“迟到的正义还是正义吗?
”在暗河案中,警察局长邢至森兢兢业业一生,却因办案连累了家人,得不到亲人理解,甚至要面对生死之危局,如果不是方木的机智和邰伟的勇敢,他甚至可能含恨而终,那么这种得不偿失的牺牲,也是正义吗?
不用质问,剧中男主给了你答案。
方木说:生者为大。
他说,活的人,都在认真努力的活着。
他不知道万家灯火下究竟在发生着什么,但只要亮着灯,就意味着生活,意味着希望。
而我们(人民警察),不就是为了守护这些希望而生的吗。
方木以自问自答的方式,首尾呼应,这是对他成长的体现,也是对剧中对正义诘问的终极答案。
正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正义也是会迟到的,但只要正义这个理念还存在于每个警察,每个人的心中,她就永远不会被抹灭。
警察为何要探究真相,不只是告慰死者亡灵,也是安慰生者之魂。
现实犯罪案件中,受到最大伤害的,除了受害者,往往还有他们的亲人,破获白银市连环杀人案,也许受害者已经长眠地下,但得到宽慰的是她们饱受折磨与煎熬数十年的家人,甚至还包括这个世界上所有相信正义,愿意遵循社会公理与公平的普通人。
正义是一种信仰,她不同于宗教信仰,没有拟人化的虚无缥缈的神,她更多的是一个概念。
但是如果失去她,这比失去任何东西都更要可怕,她是安稳生活的基础,这就是方木为何说生者为大的原动力——他并非要忽视死者的诉求,而是他看到了更重要的,对信仰和人性温暖的保护。
这也终于让我们理解到,为什么这个社会需要法律,为什么这个世界不能没有警察。
特殊的警察:翱翔于破晓时分,黑暗与光明交界处的白枭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这些人在黑暗中为你负重前行。
”说到警察, 70,80后观众们的眼前也许还会浮现出那些经典的国产影视剧中的铁汉形象。
他们大多身材魁梧,面容刚毅,虽然饱经风霜,眼神中却透着不可忽视的锐利。
随着近些年欧美日韩刑侦剧的引进,人们对警察的印象也受到了巨大的文化冲击。
为了吸引眼球,国产网剧中的警察形象也随之变得多样化且时髦起来。
他/她们可以造型时尚,走妆容靓丽范儿,也可以言行出位,痞气十足,还可以走一边听着古典乐,一边剪裁服装的高逼格范儿。
其实对于心理罪系列网剧来说,想打造同类型的欧美日韩式主角并不难。
套路大家都懂,只要流水线一般地给主角设定个高冷毒舌高智商属性,搭配以T台走秀的精致服装,再加上方木扮演者陈若轩的高颜值和演技实力,混搭出这类典型的出位形象简直不要太容易。
可是另类的导演程浩却选择了特殊的电影式打光,把剧中人物整得个个灰头土脸,颜值直降数个百分点,也是辛苦了心理罪2里的女演员们。
放弃了手到擒来的康庄大道,选择走这么一条接地气的路,导演这是要搞事情?
查看导演的履历,原来程浩的父亲是公安系统内的著名编剧程琳,从小耳濡目染,这就不难明白导演放弃了遵循热门模式这条省事途径,选择还原真实警察形象的初心。
那么什么才是真实的人民警察形象?
雷米老师这样说过:“方木身上的坚强,勇敢,担当,是从事这个行业中很多人都具有的,脱了警服他们是普通人,穿上警服他们就有一种职业使命感,希望帮助别人沉冤昭雪。
”心理罪2里的方木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却又很难被归类定义的警察。
即使写过长篇的方木解析,但直到今日我也很难找到恰当的词藻去形容他,方木很复杂,他的身上有无数个谜团,他究竟有没有黑化,甚至是否曾跨界,利用教化场和梁泽昊去自相残杀,这些也许永远无法得到答案。
所以我越想去看清他,却越模糊。
这让我有些困惑,也有些着迷。
直到偶然看到一个bo主形容的她喜欢的角色属性。
“我佩服的还是那种,本身特牛逼,却依然对世界友好,心怀善意,从不恃才傲物仗势欺人惹事生非,也有足够的能力保护自己,主动来犯者虽远必诛,诛完继续做回老实人,柔软而坚韧。
身怀绝技,却不炫耀锋芒,不释放戾气滥杀无辜到处怼人,说到底温柔才是最大的力量,喜欢牛逼而又温柔的人。
这真的不是照着方木写的?
牛逼而温柔,这个词用的真好。
即使是心理学天才,方木也不过是一个最普通的警察。
他从不吝惜以最大的善意去迎接每一个人,即使走过地狱,即使身处无间,他终究还是那个方木,以最动人的泪去感受别人的哀伤,以最温暖的笑去渡化善良。
他就像一只白枭,既是游走于暗夜之中的猎杀者,也是翱翔于破晓时分,引领我们看到穿透阴霾的第一缕曙光的生灵。
其实人民警察并不需要什么具体的形象,他们都是普通人,却拥有普通人所没有的使命。
影视剧中的警察也不必被定型,因为影视改编都是取材并放大普通人身上的各种特点。
只要观众接受,警察可以通过任何形象来表现。
但无论是何种形象,以何种模式来展现,真正的人民警察,都是正义这种信仰最坚定的守护者。
科学与伦理:人可以拿来作实验吗?
方木的白枭,取材于心理罪2宣传时期的概念海报“兽念有形,人心无状”,我觉得这个创意可能来自于雷米老师这段话。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头怪兽,坏人有,好人也有。
善源于人性,恶也止于人性,人性的堕落或升华都在于内心的克制与支配。
” 善恶只在一念之间,同样是天才,同样都是拥有卓越实力的强者,方木可以因为温暖的本性克制自己的魔念,而陈哲则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毫无辖制的走上了邪路。
提到陈哲的贪念,心理罪2这部剧又大胆的踏入了又一个哲学大坑,那就是科学与伦理之争。
在第23集结尾的小剧场,方木和邰伟就探讨了这个问题。
在理解他们对话之前,我们首先要看人类心理的生理学基础,是多么的复杂。
科学界普遍意义上认为,人类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源自于大脑。
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科学家试图通过解码大脑皮层活动来研究人类的思维。
比如,现在流行的“读心术”(多体素模式分析MVPA)就是通过复杂的算法,从大量的脑部的血流信号中,解码出来大脑要表示的信息。
其运行单位就是体素,而1个体素 数十个功能柱 1,000,000 神经元。
而且这种多体素分析也仅仅能解码简单的视觉图像投影。
由此可见,人类的神经科学究竟有多么复杂,而想要把小鼠身上的动物行为成果,直接套用在人类身上的举动,又是多么的狂妄自大和不科学。
当然陈哲也可以反驳,强调科学的进步需要莽撞,也需要做出牺牲云云。
但且不说推进科学的发展从来靠得不是盲目自大,只说这其中涉及到的伦理学问题。
生命可分轻重吗?
为了整个人类的进步,可以牺牲少数人的生命,这句话真的成立吗?
这是一个经典的伦理学困境,典型的例子可参考1967年由英国哲学家Philippa Foot 提出的有轨电车难题(Trolley problem),其中假设你看到一辆刹车坏了的有轨电车,即将撞上前方轨道上的五个人,而旁边的备用轨道上只有一个人,如果你什么都不做,五个人会被撞死。
你手边有一个按钮,按下按钮,车会驶入备用轨道,只撞死一个人。
究竟是按下按钮,杀死一个人,还是什么也不做,任由那五个人被撞死。
功利主义者也许会选择保护五个人而杀死一个人。
但如果那一个人是你的亲人呢?
又如果另外一边不是五个人而是五百个人呢?
或者说那一个人是希特勒的亲人,就是他的死造成了世界大战,届时所有人都会被卷入浩劫,那么这个时候又要如何做选择?
这根本就是一个伦理困境,是无法给出答案的问题。
生命是不可测量的,也无法拿到天平上去权衡轻重。
是否应该牺牲少数,成全多数,这个概念从来就不能被判断。
科学的推进也从来都不是以舍弃生命做为代价。
放射性元素的发掘很有意义,但是原子弹的发明源自于他,进化论改变时代,但是纳粹主义利用了他。
科学本身并无对错,他的影响只是取决于应用他的人对他正面开发,还是肆意妄为。
从这个角度来看,牺牲少数,换来所谓社会的进步,根本就是一个谬论。
如果新世界新科学的执行者是陈哲这样的疯狂利己主义者,那谁又能保证,你不会成为他的实验的下一个牺牲者?!
当然从个人角度来说,并不是说不能拿人体来作实验,基因编辑技术,干细胞移植,个性化医疗都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专业前沿,为人类医学的进步贡献良多,我相信只要实验的策划者和执行者心存敬畏,操作规范,这些具有正面意义的科学试验是不可或缺的。
心理学与心理疏导 (实用性,非常有意思的改编)一部好作品的意义不局限于她多么时髦,或者多么细思恐极,而在于她对普通观众的启发,和其隐含的教育意义。
心理罪并不是单纯的曲高和寡,故弄玄虚的作品,她最难能可贵之处,是在用故事去启发,去教诲观众心理治愈,以及对自我精神困境的疏导。
早在心理罪2发布会的时候,主创们就表明心理罪第二季的主题,区别于第一季的人人都有心理罪,而是如何治愈心理罪。
当时我脑门上就接连跳出数十个问号?
心理罪原著暗河与教化场中似乎并没有强调这治愈心理罪的主题吧,主创你们莫要瞎改啊!
然而观看完心理罪2全集之后,我觉得这个改编是非常的有意思。
从第一件罗家海案,编剧就提出了心理疏导的最基本流程,那就是很多心理矛盾与疾病都是源于错误的判断与认知。
而最终案曲蕊的救赎则是一个对这个主题的升级与画龙点睛之笔。
心理治愈是需要外力的,我们的文化让我们很多时候不善于表达自我,也羞于去求助心理问题,连生理问题都讳疾忌医,何况承认心理疾病呼。
很多时候,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患上了心理病,莫名的心悸与失眠,古怪的身体疼痛与肠胃问题,脱发与饮食紊乱,这些多数都是心理问题的生理表现,然而我们却对此一无所知。
比如,焦虑症常常伴随由心跳加速,这在进化心理学角度,是因为焦虑源于对自身在危机状况下的保护,自然就伴随应激状态(瞳孔放大,心跳加速,肌肉紧张,准备逃跑),但是社会进步的今天,人们显然不再需要面对捕食者(狮子老虎狼什么的都被圈禁成吉祥物了),可是我们身体里这些古老的保护机制仍然存在。
我们面对潜在的危机时仍然不自觉的会有这类生理反应。
所以有的人觉得自己心脏不适,但是去医院就诊却毫无所获,这很可能就是被忽视的焦虑症的症状。
我很喜欢大结局方木对曲蕊的心理剧,他带她回到她心中一切怨愤与焦虑的根源,去斩断那痛苦轮回的起点。
其实方木的做法很简单,他只是在温和地辅助曲蕊自己走出深渊。
圣者渡人,强者自救,方木提供了支持和突破口,曲蕊靠自己走了出来。
这个办法需要两个人心意相通,互相合作,所以同样的方式用在谭纪身上就未必合适。
我觉得,只要看完大结局,都能感受到心理罪2中的正能量,这是一部看完了虽然知晓生活荆棘丛生,但依然心存温暖,笑对深渊的好剧。
消灭犯罪的引申思考(来自笔者的思考)我曾在心理罪前8集首播之后写过一篇短评,“也许我们都是斯金纳箱子中的老鼠”当时就表示了对这部剧的期待,也在短评的结尾处留下了这些问题。
“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主题,人为什么会产生心理罪?
而心理罪又能不能被治愈?
是不是有一种方法,让犯罪被从根本上消灭?
而教化场这个巨大的,以城市为斯金纳箱,以人为白鼠的实验,究竟会何去何从?
我希望,看完整部心理罪2,能得到一个答案。
“相信看完心理罪2之后,每个观众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我认为,如果一部剧可以引发思考,引发想像,那就是相当不错的效果,而提出的问题,也根本没有什么标准答案。
如果觉得这篇剧评太长懒看,那么可以直接跳跃到这里。
以下总结了个人对这些问题的答案,人类是动物的一种,受到刺激肯定会产生相应的应激行为,所以人类是可以被“教化”,但是,未必会产生预估的教化效果,就和Skinner动物实验里的白鼠一样,它们也会产生很复杂的行为变化。
而与之相较更为复杂千倍的人类,其教化结果更是难以预估的。
就像曲蕊等“实验品”虽然会畏惧刺激源,但同时也会展开各种报复行动一样,也好比现实社会中杨永信的学生为什么会杀死亲人一样。
人的先天与后天非常复杂,行为并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自由意志的概念需要进一步去细化以及等待科学的深度探索。
人并不是单独的个体,就像细胞一样如果没有和别的细胞接触,会很快凋亡。
每个人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我们这个社会。
人可以被看得很微小,只是构成社会的一个小小分子,也可以很重要,只有人维持对正义的信仰,社会才不会坍塌。
也许有的人会觉得相信正义很吃亏,尤其会被那些投机的人占了便宜,可是从长远来看,谁能一世都在占便宜呢?
就算拥有最大的权利,可以决定亿万人生死的强者,难道就毫无制约,丝毫不怕被教化吗?
我觉得,如果大家都愿意像方木那样拥有同理心,坚信正义,守护幸福,也许这个社会就会更加平稳。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没有任何一部剧比心理罪更具有正能量。
心理罪,真的是一部非常有深度的作品。
方木,没有人比他更适合当警察。
End
心理罪2中的每一节环环相扣,不断有新的线索产生,又不断被推翻之前的结论,如此循环往复,让进入情景的观众因新的线索而频频被打脸。
心理罪2的出现显然打破了观众对固有刑侦剧的观念。
在此之前的刑侦剧一集破一个案子,以此来歌颂我们主角们的光荣而伟大。
而心理罪2呢,主角不断犯错,一点点摸索着寻找线索,从而告诉观众没有人是万能的,警察也会犯错请学会包容。
当然这可能只是心理罪2想表达的一个极小极小的主题之一。
而今天我想探讨的心理罪主题是如何扼住罪犯的喉咙。
剧中的陈哲说:"终止犯罪永远不能只靠语言和赞美还有鲜血和疼痛。
"由此我开始思考暴力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之前我和同学曾讨论过一个问题:"绑架小孩是否要判死刑?"有人说:"要判死刑,因为只有给予最为严厉的惩罚才能让那些心存侥幸的人望而却步,同时给那些无辜的家庭一点慰藉。
"也有人说不能:"当法律不再有其量刑,那么会有人觉得犯一点也是犯,犯很多罪也是犯。
也就不存在有人会幡然醒悟,浪子回头了。
而且那些家属需要的是那种以死亡为借口的慰藉吗?
死亡其实根本无法弥补他们心中的痛苦。
"怎样扼住罪犯的喉咙,怎样终止犯罪的产生是一个及其高深的话题。
即使是主人公方木也对其抱有困惑:"三起杀人五起抢劫,凶手抓到了受害者却足足有十一个。
犯人我们是抓到了,但是正义真的实现了吗?
"以我理解来说就是,抓住的罪犯已经是惨剧之后的弥补,而在这之前警察却无法扼住罪犯的喉咙,以此来减少犯罪率。
就好像法律确实落实了,但道德是否又重新建立在每个人心中?这么看来道德和法律似乎是处于比较矛盾的空间。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是所谓的正义。
那是否有人去关注人为什么会杀人,为什么会欠债呢?现在我们大多数人会只关心法律有没有保持公平,却不关心社会犯罪率逐渐升高。
没错法律实现了,道德也丢失了,于是罪犯开始膨胀生长,越来越多的人忽略法律,开始肆无忌惮。
如此看来,是否悲剧发生后的弥补就显得那么苍白而又无力了呢?
无法在人沦为罪犯前,扼住他的喉咙,那么正义便永远无法被伸张,道德无法在这个社会扎根。
丁尼生曾说:"与其责骂罪恶,不如伸张正义。
"由此可见,正义并不等于惩罚邪恶。
正义应该是让每个人学会真善美,每个人能够扼住自己内心恶魔的咽喉,只有这样社会才会有正义。
正义才能够不仅仅是到来而是准时到来。
我觉得第一部挺好的呀。。
握草。
这第二部怎么这么烂。。
看到第21集实在看不下去了。。
请每个导演和编剧尊重,小说作者雷米,,,好好的小说剧情。
硬要改的跟大街上电视连续剧一样的恶心剧情,,真的几十年的电视剧套路了。。
你们拍的不恶心看的都恶心了。。。。
改也请适度。。。。
导演和编剧。
你们根本就不具备,编写故事的能力。。。
创造不是拼接和抄袭,,,
看过第一季,很多年了,具体剧情已经不记得,但是确实从头到尾乖乖看完的,虽然台词有点尴尬哈〈深渊〉二字贯穿始终,无时无刻不在点题……说回第二季,终于没有深渊了,好家伙!
PTSD 至少每集一次,其实观众不是傻子,即使你只说一遍,我们也能琢磨出来第二集的中心思想是啥,阅读理解那么多年也不是白做的,真不用您每集都喂我们一遍!
咱们再说悬疑犯罪推理这类剧最重要的是什么?
剧情,有一个大众能接受,非常自然的剧情,不需要为了突出主角的英勇就把其他人编的像啥X,这是最基本的,在此之上如果能烧脑到需要观众二刷的程度就更棒了,如果做不到,请先把故事讲好,人物和剧情发展都设计的合理些!
有人说这剧有深度,需要您细细品味,然后才有资格去评判。
我真是呵呵了,我看个剧,你剧情好能让我坚持下来,我才能品味它伟大的立意好吧?
非要让我咬牙坚持,去体会深度,这……又没有工资,为啥要让自己这么痛苦?
总结一下,我认为,深度是需要观众从情节,感情,人物经历和成长以及反复观看中体会到的,并不需要反反复复目的明显的给你喂鸡汤,然后让你知道我们立意深远,目标远大!
首先我没看过原著先不说剧情,不得不说每集之后的小剧场的科普还是不错的。
剧情来看整体观感还凑合,但是感觉影片里面的漏洞还是挺多的。
1.方木在开始怀疑陈哲的时候曾经让杨芸带回诊所一个毛绒玩具,我还特意观察杨芸脸上的表情,一点迟疑或者变化都没有,但是按照之后的说法,教化场其实是没有办法治愈PDST的。
像这种对物恐惧症是不可能克服这种恐惧的感觉,装的跟没事人一样的。
拿熊2. 钢厂的时候,你们就不会拿根杆子把妹子拉上来吗,或者把你们几个衣服脱下来连成绳子救人也好使啊,当时看到这俩居然牺牲了我都惊了。
爆炸前的钢厂3. 陈哲从手机里看方木“枪毙”四海老总的“实况”,明明应该是连接的是很高位置的摄像头,包括唐悠笔记本也是连接到摄像头上方便导入视频,但陈哲手机里看到的居然和上帝视角的观众看的一样,还会切镜头的?
连接摄像头
杨哲手机画面4. 你这催个眠还带预知功能的?
以后都不用破案了,直接催个眠预知一下犯人是谁好了。
预知催眠5. 梁泽昊陆大春前面一直表现的反侦察能力各种强,包括做假的剪报纸做慈善,笼子里面换成猫等等,然后到头来居然一点警惕性都没有会被警察成功开车跟踪?
要知道梁泽昊他们可是经常年在车里面偷运绑来的人的,最不济也要多兜几圈或者多开几辆长的一样的车做烟雾弹吧,陈哲就更不用说了,这么聪明的一个人,都能判断出来方木会来诊所找他,但是最后梁陆还有陈哲其实全是折在这一块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地方的,其中包括:找到基地(精神病院),找到给邢娜做手术的医院,钢厂等等。
大概就先吐槽这么多吧,其实还有好多无伤大雅的小细节都有问题,不是特别影响观感就不赘述了。
强行组Cp +傻白甜女主,编剧死妈,把这么好的剧本给毁了,跟第一部完全不是一个等级
看了两集,弃。剧情拖拉。
大情节挺不错但细节太多经不起推敲的地方了,用了原音立刻舒服不少仿佛演技都跟着变好了一些!
女演员怎么就不能好看点,整体剧情不如第一部。
我说沙子那段怎么那么熟悉,大壮和阿展s的那段也很无语,最后的反转也能猜得到。。。王泷正多拍点电视剧吧
比第一部还拖沓,还弄了个卖基情的小剧场,男1毫无进步,整季翻来覆去解释一个ptsd是毛意思,简称、翻译、全称…真特么啰嗦,和第一季一样女性角色毫无意义和魅力
导演装你大爷的文艺
整体比第一季差太多
第二部我觉得不好看...会飞的野马这首歌用的真的很尬(在绑架的时候)导演功力真的不够
个人觉得比秦明跟蜗牛好
中间一度有些拖沓让我怀疑24集怎么拍得完,细节也没有第一季用心。好在13集开始紧张的感觉又回来了,主线展开之后真的好看,像第一季一样越到后面越是重头戏。结局很满意,治愈PTSD的方式是爱啊。最后表白陈若轩的方木,虽然方木变圆木了,但是很喜欢第二季木木成熟坚毅的气质,原音也是好评!
没有第一部好,王泷正真不错
处理有些纠结= =
真是比1差多了,故事老套且无聊,但是拍摄和制作勉强算亮点吧
国产悬疑剧能拍到这个水平,绝对是佳作了!!!
好
按国产剧的标准可以及格,加上邰伟比第一季增长的颜值加一星,对国产剧还算用了点心的鼓励给一星吧..
相比来说还是第一季更好看些。这一季的有些推理有点牵强。
艰难的实在是看不下去,剧情太拖沓,案子夹案子,枉费第一季拍的那么精彩
虽然相较于第一部略失望,但看完了。新团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