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本该是一个民族的希望,而这个国家却拿孩子的生命去替成年人排除地雷,真是讽刺。
孩子在这些炮弹筒的空壳里喊着爸爸妈妈,也许在他的认知里,已经死去的爸爸妈妈就住在这里面。
战争、灾难、事故的出现会使一个孩子极速长大,跳过童年,因为童年没有美好的记忆,身体会开启保护的机制,直接成年。
兄妹俩的交谈就好像一对饱经沧桑的中年夫妻,谁也不知道到底发生了多么痛苦的事情在这两个孩子身上,因为他们没有了懵懂,失去了幸福的日子。
只有和平才是一切平凡的开端,平凡地过完一生,对于世界上的有些人来说,是他们遥不可及的愿望。
原来这个孩子是这个小女孩的孩子啊!
难怪她说这个孩子是魔鬼的产物。
创伤永远都存在于身体的记忆里,“机器的声音”也是令人恐惧害怕的声音。
我一直都觉得,电影一定是要有情绪的。
这个影片让人难过的不是它所呈现出来的画面,而是事实本身——即我们世界真实存在着的这一幕。
落荒而逃的人们就好像一群群迁徙的动物,让人感觉生命的渺小,也让人觉得战争的残酷。
同样是人,却因为意识的不同,在战争面前,把自己的同类当做动物。
当武器成为有一种贩卖的生意时,战争就已经悄然而至了。
(可恶又可恨的战争!!!
为什么善良的人没有美好的生活,为什么总是恶在操控着这个世界!!!
)魔鬼的孩子,总会有天使去救它,甚至搭上天使的性命,而这也许只是魔鬼的圈套,魔鬼终将胜利,因为天使太善良了。
但是魔鬼会一直孤独致死,因为他们都是自私的。
把自己漂亮的紫色鞋子留在世上,因为她觉得自己是罪恶的,想要获得解脱,但是她也希望这个世界是美好的,所以她把她觉得美好的事物留在了这里,而自己却离开了。
不想说太多,实在令人太难过了
乌龟也会飞 (2004)8.82004 / 伊朗 法国 伊拉克 / 剧情 战争 / 巴赫曼·戈巴迪 / 索兰易卜拉欣 阿瓦兹拉蒂夫
看着这个在讲述伊拉克库尔德难民中儿童的片子,我想到了在和以色列冲突中的巴勒斯坦儿童。
战争让他们失去了美好的童年,更失去了父母,家庭,幼小的心灵就要承受本不属于他们的创伤和体会生活的残酷与无情。
这些库尔德难民的孩子挖地雷来换钱,搬弹壳来换钱……住在帐篷中,或用拆除炮塔的装甲车改装的家中,如同我们现在的孩子认为肯德鸡,电脑游戏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而战争,杀人的武器,死亡也从小陪伴他们长大。
他们从小就和战乱打交道,我不知道他们长大了会变成什么样。
战争,人类文化也可以说是一部战争文化。
战争又是到底从哪来的?有三种,一是为了得到更多,或利益分配不均,如一战二战,各种边界战争和冲突;二是因为不和:或者因为事,如卢旺达的战争;或者因为观点,如宗教战争,种族战争;三是因为生存,如以前匈奴和汉朝的战争,以及在殖民地统治下的国家独立战争;这些导致战争原因的归根到底就是,一,人的贪婪;二,人缺乏爱和宽容;三,人不愿帮助和分享;我很认同佛教的观点,这个世界纷乱其实就是因为我们自己内心的反映,就是我们社会的反映。
看看街上人和人之间的打架,争吵,原因和战争的原因何其相似。
很多人都讨厌战争,可是有多少人反思,其实自己在对待很多事情的态度不也是这样吗?
原来,我们是自做自受。
我们都习惯把战争的原因归结于经济,文化,政治,可是很少思考,真正的原因还是我们自己。
我们从小耳濡目染,让我们相信拳头是解决问题最快,最有效,最省力,最痛快的方法。
比如,我们有的人教育孩子,不听话就打,就骂,因为没有爱,没有耐心去教育,沟通,交流;或者和别人讲道理讲不过,就不讲道理,只讲拳头。
或者因为自己觉得自己有文化有钱有地位就轻视侮辱甚至奴役攻击他人,如城市人在对待农民工的态度,还有西方文明人对亚洲,非洲,美洲等人民和国家所使用的方法等。
我们喜欢看好莱坞火爆大片,肾上腺得到强烈的刺激,眼睛耳朵在高科技音响和视频设备中极大地得到满足,杀人不眨眼,好象割草一样。
可以想象,这样环境下长大的我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当我们希望过得更舒服,因为希望占有更多,于是我们自然和别人会发生冲突,因为资源就是那么少,如同以前我在各个城市经历的抢公共汽车的位置一样,只有抢,你才有。
如果我们不能学会分享,不能学会宽容和爱,我们将永远和别人,和这个世界发生战争。
如果你真的反对战争,首先先从自己做起,尊重别人,爱他人,帮助他人,去包容和忍让;如果你真的讨厌战争,那么你应该多和别人分享,应该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占有,而不是拼命去强占;如果你真的不希望看到战争,首先化解你内心和你周围世界的冲突吧。
如果你真的希望消灭战争,那么你应该多反思自己,净化自己的心灵,去掉轻慢,骄傲,狭隘,自私,学会用爱和对待自己周围的一切。
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因为我们改变了自己,我们周围的世界因此改变,世界也因此改变。
回想我的童年,没有太多玩具或电子产品,也许有些枯燥,但是回忆起来依旧甜甜的因为无忧无虑。
一直觉得不管是谁,童年一定都是最快乐的时光。
然而原来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童年。
影片里的孩子除了稚气的脸,生活似乎和我印象中的童年毫无关系,做着我完全无法想象的事。
他们拥有的东西很少,而武器却随处可见。
让我害怕的武器,对他们而言确实赚钱的工具。
如果说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是正常的,恐怕只有男主对爱情的渴望,然而在这个不正常的世界里又显的如此格格不入。
作为孩子王,也许他曾经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或者伪装的无所不能。
就算是孩子王也想要一个可以照顾他的人吧,他也只是一个孩子而已,疼了也会哭。
很多时候我真的觉得女主太残忍,可是如果我是她,我能作出比她更好的决定吗?
一开始以为女主面无表情是迷茫,后来才发现她是绝望。
我以为男主可以改变她,给他带来光明,可是生活不是言情剧。
我们常常没办法了解一个人的过往,也没办法化解甚至了解他们的痛苦。
女主没有错,孩子也没有错,可是在这样一个世界对错还重要吗?
我为everything will end tomorrow开心过。
然而就像那些涂了颜色的假金鱼一样,伪装的和平又能持续多久?
曾经男主也相信war will end。
看到小男孩的尸体,女孩的拖鞋,他是否还能继续保持乐观。
我真的不敢相信,也没办法接受这些事在某些地方真实发生过,甚至是现在进行时。
我的生活虽然不如意,但至少还算安稳。
感觉最近看电影越来越浮躁了。
不知道是不是同类型的电影看太多的缘故,譬如迪士尼动画、漫威英雄电影和韩国犯罪片,看多了发现也都大同小异,就连是枝裕和的两部新片(《真相》、《掮客》)看到中间也没了兴致。
于是乎现在在电脑上看电影,几乎都窗口最小化,一边刷着别的网页,一边时不时往小窗口瞅个两眼,简直违背了欣赏电影的原则。
朴赞郁曾经对于观众在手机上看电影表示震惊和惋惜,残念自己精心设计的音效在小型设备上消失殆尽。
但今天终于还是遇见了一部打动人心的片子,名字叫《乌龟也会飞》,标签是战争、儿童,评分高达8.9。
我喜欢看战争片,喜欢看被颠沛流离的命运拨弄的人性,不管是暗黑还是光辉,因为在最至暗的时刻,它才显得深刻。
但看多了诸如《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芬妮的旅程》这类的片子,发现套路其实也差不多,无非就是用小孩来煽情,批判战争给无辜人民带来的横祸。
所以这个电影一直躺在我的想看列表里,应该是在浏览相似战争片时随意标记的,因为是一部伊朗-伊拉克的冷门电影,所以找不到资源。
看标题和封面海报,会觉得是一部温情烂俗的儿童励志片,譬如经典的伊朗电影《小鞋子》,平凡如乌龟的小孩凭借努力和意志最终飞了起来。
但看完之后才发现,落后贫穷的小孩诚然是真的,但飞起来只是一个让人心疼又心碎的愿景罢了,海报上小清新的蓝在电影里其实是一片灰。
伊朗和土耳其边境,战乱之下民不聊生,那里的孩子靠挖地雷换钱为生。
孩子,也是这部电影里的主角,他们或多或少都身患残疾,象征着这个被外国掠夺残缺的国度以及从小便缺失的幸福童年,印象中他们在这个片子里很少笑。
会预言的男孩被炸断双臂的男孩只能用嘴继续叼起地雷,这一幕真的太过震撼与揪心了。
并且他还能看到未来的景象。
这种超现实般的设定不禁让人感叹战争的波诡云谲,无数难民每天都提心吊胆,担心第二天随时将至的士兵与枪炮。
另外,它也让每次预言到灾厄却无能为力显得更加残酷。
电影结尾,男孩看到一片湖中游过一只乌龟,不幸的是,它飞不起来,只能在水里挣扎翻滚,紧接着旁边出现了妹妹和妹妹儿子的尸体。
男孩抽泣着赶到湖边,但为时已晚了,妹妹早已带着自己的儿子坠湖自杀。
穿红衣的女孩封面的女孩就是妹妹,她的眼神和无数战争中的儿童一样惊恐和呆滞,她老是穿着一件深红色的衣服,在雾中犹如幽灵。
封面上她还背着一个小男孩,看不见脸,直到电影里人们才发现小男孩其实是个瞎子。
妹妹已经不止一次自杀了,她还想过要在湖中自焚,当点燃自己的衣服却转身看到自己孩子的身影时,她还是恍惚罢手了。
电影的另一处情节也叩问着人们的道德防线,妹妹把盲小孩放在雨中转身擦泪离去了,导致小孩自己走进了地雷区...小女孩为什么这么早就生育了呢?
她为什么要抛弃自己的亲生儿子呢?
她为什么想不开一定要自杀呢?
....小女孩被一群士兵强暴的镜头让答案不言而喻。
红衣小女孩无疑是这个被蹂躏国度的隐喻,而有意思的是哥哥一直不同意抛弃孩子,更像是站在道德制高点绑架的他者。
叫"卫星"的男孩这个名叫"卫星"的男孩仿佛是电影灰暗调子里的一抹亮色。
他戴眼镜、会英语,领导其他的孩子拾地雷,给村子装卫星接收电视信号,帮忙翻译英语给村子里的老人。
他爱上了女孩,跳进湖里给她抓小红鱼,最后却眼睁睁看着她自己变成了"小红鱼"而无能为力;看到盲小孩困在地雷区里,他不惜冒险推着自行车去救他,最后却被地雷炸伤了腿。
他以及另外几个小孩让人们看到了战争中的一点仅存的希望,亦或是在身不由己的战乱中只能苦中作乐、苟且喘息?
《妈的多重宇宙》让人看到了生命的多重可能性。
如果有平行世界,希望自己会是一个战地摄影师,勇敢去到战乱之地,这样感同身受会更加真实。
也希望另一个平行宇宙的乌龟们能无忧无虑地笑着飞翔。
Imagine there's no heaven,It's easy if you try,No hell below us,Above us only sky.——John Lennon 《Imagine》
这部影评主要讲了:在伊拉克与美国的战斗中,有许多的孩子失去了亲人。
这时,一个13岁的孩子一卫星,他凭借着一点科学知识,帮助长老们按好了电视天线,成为了战地难民中的孩子王。
为了生存下来,卫星带领着这些“难民”到战地上去挖地雷。
后来,有一个断臂的小男孩来挑战卫星在“难民”中的形象,但是卫星却爱上他妹妹。
于是便开始了一系列的故事。
这部影评告诉了我:要多为他人着想,用自己全部的尽力去帮助他人。
就像卫星一样:在断臂的小男孩的孩子误入雷区时,毫不犹豫的上前解救,还使自己断了一只腿。
也无怨无悔。
故事倒是很简单,在美伊战争爆发之前,伊拉克和土耳其的边境上,一群孩子的生活。
因为战争,他们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双臂,失去了脚,失去了眼睛。
要自己谋生——挖地雷卖钱。
故事的背景其实是很重的,战争,民族仇恨,难民。
但是导演没有用浓墨重彩地用那个背景说话,只是把焦点放在孩子身上。
十分的朴素,十分的真诚。
那些孩子哟,那些不像孩子但又非常孩子气的孩子们哟,让人心疼。
孩子的小头领,卫星,戴着眼镜,走街串巷,砍价还价,有一群小喽罗,俨然一副孩子王加很有责任感的工头模样。
他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照顾一帮孩子的生活,也时时刻刻不忘记在孩子们面前做出老大的样子。
——看他熟练地装卫星,和人讨价还价,敷衍村长们,还和那个难民女孩子说你是我这一生难得中意的女人,你真不知道他是十三四岁的孩子。
直到他为了救那个小瞎子,被地雷炸了脚,躺在屋子里(似乎是一个旧装甲车之类的改装的)呜呜呜地哭着,呜呜呜,呜呜呜,谁也劝不住地哭。
才让你发现,他原来也是个孩子啊。
疼的受不了了,还有断了脚的将来,他有什么办法?
作为一个孩子,只有哭啊。
而那个难民女孩子,亚格林,初看到这张脸。
让人震惊。
震惊之后,就是眼泪涌上来。
她对着镜头,一句话也不说,年轻的脸上写满了无穷无尽的哀愁、忧伤、疲倦,这些都写在一张十分十分平静的脸上,一张堪比任何经典镜头的脸——苍老和年龄没有关系。
可是,她也只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
所以,卫星的那个爱哭的喽罗,总是被人甩耳光总是哭的那个娃娃,一边哭还一边模拟大人甩自己耳光以告诉卫星是怎样挨了欺负的,是一丝丝亮色。
很感谢导演用这样一个朴素的视角去讲这群孩子的命运。
而那些批评,那些反思,都是非常平和地隐藏在孩子的日常生活里了。
在那个情境里,似乎只是看到了一群孩子的喜怒哀乐,在战争的间歇,一大帮的孩子,涌过来涌过去,只是为了谋生,但也仍然是该哭就哭,该笑就笑。
为了保护自己,也一样会学着去用枪。
等跳出来,仔细想想。
那么小的孩子要去挖地雷,挖到的地雷以极便宜的价格卖给贩子,然后,贩子以高出千倍(忘记了在哪里看到的说法)卖给联合国。。
那种愤慨,那种怜惜,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
而电影里头,只是卫星爬上山顶和贩子的一番看似随意的对话。
翻下石头来,卫星还要假装轻松地和孩子们说谈成了一笔生意。
——为了谋生,孩子只有接受剥削。
而最后卫星在美国的坦克车之前背过身去,也是一个无声的态度吧。。
开始的时候,卫星真的有美国梦么?
最后,他是以这种背过身去的方式来宣告一个梦的破灭,以及一种新的生活态度的开始么?
我不知道,因为实在是不太了解库尔德人和伊拉克人、美国人之间的爱恨情仇。
最后,这个片名,会飞的乌龟,据说是导演用来形容自己这个苦难深重的民族,虽然背负了重重的历史和苦难的现实,但仍然是要用细弱的脖子挺起来,飞起来。。
是种象征。
正因为爱之切,知之深,所以,才能够用这样平实的方式来表达。
而当年与他竞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那个张某人,正是一个绝妙的对比——正是因为内心空洞所以才要扯个历史做虎皮大旗。
(要我,真是不去做这样没脸没皮的参照对比。
)
“百分之九十卖给开发中国家的武器,是由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所贩卖的。
这些国家一直声称他们愿意推广和平,而法国和美国发出那么大的声音自称是人权和民主的泉源,这简直是猖狂的伪善。
事实上,他们推广的是大规模的战争。。。。。
世界上最大的一家地雷制造商就是飞雅特(Fiat)的工厂。
现在地雷全部是用塑胶做的, 真是奇迹般的进步!
现在地雷没有任何金属元件,所以无法侦测。
飞雅特公司的董事会和股东持有者对他们的产品应该会感到骄傲,因为战争结束后有那么多的妇女和儿童,会被他们所制造的地雷炸死。
或许飞雅特可以进行下一笔生意:替幸存着制造义肢,这一定可以赚很多钱。。。。。
英国的皇家法令公司和美国IBM同样为这一批地雷制造零件。
当然在法国也有许多工厂在制作武器。
真可惜这些公司不能满足于只卖汽车、电脑等等。
”《僧侣与哲学家》里父子对谈之中,提及世界武器制造商的面目。
(249页)
而戴安娜前王妃反地雷的形象如此感人,面容姣好的戴妃慰问黑肤色的缺腿小孩,标题打上抗议地雷运动。
(安哥拉,1997)
可这样的扑光率和提醒,是不是杯水车薪?
(取自daily mail.co.uk)对于战争,大多数人类从来只有束手无策的机会。
而照片中的女孩,又是如何在战争的伤害中自处呢?
有时在电脑荧幕前或电影院里喝可乐吃爆米花的我们,会不会闪过这样一个念头?
面子书以外的世界,有时残酷得非我们可想象。
匪夷所思的世界,身为界外的大人,无法理解这个难民营里,同为大人的思路。
几个别村的长者站在山坡上对小孩们呐喊:“喂,那我们境里的地雷怎么办?
你几时派人来清理?
”身为孩子王的卫星宛如一个领导,指挥者数个残疾的小孩去做这个工作。
邻村的领导又出声:“这些孩子可以用的吗?
他们没一个是健全的,都少腿少手的。
”卫星打包票:“没有比他们更好的了,他们已经没剩什么可失去的。
” 因为残疾,所以才更搏命,更勇敢,才可以拆更多地雷。
我以为孩子是“明天的希望”,是普遍性的,不论种族国境的。
在这个战区的孩子却以拆活地雷,捡弹头挣钱过活。
这群孩子中众多的畸形手脚和拐杖,如针扎进眼里,不忍久视。
悲剧以最不矫揉造作的形式徐徐道来。
孩子们没有一丝的苦难悲容,即使撑着拐杖,依然满山坡飞快地奔驰,追逐他们天然的嬉戏乐趣。
努力拆地雷换钱,食物有着落之后,工作的同事还是玩耍的同伴。
生存之外的命题,谁理得着呢?
卫星以一个工头之势安排着难民小孩的生计,跟武器商贩论价,协助村里一切跟科技有关的活儿,如竖起卫星碟盘接受电视频道。
然而他跟我们家里的15岁男孩一样,也会对美丽的女孩倾心。
然而啊,面容洁净的红衣女孩,带着无法稀释的抽离,眼神没有任何神采。
她背上的弟弟,原来是被兵士强暴后生的儿子,13、14岁的妈妈和2岁的宝宝。
小母亲皎洁的眼睛,永远不肯正视自己的瞎眼儿子。
并且三番五次故意弄丢小宝宝,让他突然走失,希望他失踪,还自己和宝宝一个自由,一个未来。
扭曲的心态在小心脏里膨胀,后来,宝宝的小舅子,她有预感能力的无臂弟弟,预知美军将进攻,营里的人都走了,他们却还留着。
小舅子坚持要带上宝宝一起离开,姐姐却反对。
某个早晨小舅子梦里看到宝宝浸在河水里,姐姐临崖往下飞翔。
预知都是悲惨的,但也是真实的。
在战区风暴眼中心的小朋友,如狂风中的芦苇草,不能自己。
29/11/2014
这也许是巴赫曼·戈巴迪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电影,将写实和诗意、现实和超现实结合的最为精妙、浑然天成的一部作品,既充满着儿童的纯真,又充斥着无处可逃的战争的残酷,笼罩在战争阴影下的儿童的生活。
战争、丧亲、残疾,使这些儿童被迫经历了许多人一生也无法经历的事,他们的出生和童年就如此悲惨。
他们生活在伊拉克和土耳其的边境。
影片开头是红衣女孩跳崖的场景,苍茫天地间,晦暗无光,女孩的红衣在黯淡的背景中显得触目惊心,她带着绝望跌落悬崖。
为全片奠定了凄楚悲凉的基调。
这部电影的人物塑造也是非常个性鲜明、立体、生动的。
卫星,一个孩子王,周旋于孩子、军火商、当地大人之间,许多孩子在他的带领和庇护下成长。
他富有领导力,一呼百应,大人们需要劳动力,卫星就指派孩子们分工。
和军火贩子谈价钱,一副不卑不亢的样子。
勇敢追爱,对红衣女孩一见钟情,三番五次大胆示爱,帮助她。
他象征着一股顽强不屈、积极乐观的生命力,然而最终他的腿受伤,拄拐走路,对美国大兵失望。
他曾希冀着美国军队的到来可以救他们于水火之中,就像那个红鱼的故事,是灰暗生活中的一抹亮色,是他对仰慕的女孩子的承诺,是战火纷飞中的一线生机,他潜入水中却不见红鱼踪迹,然而当另一个男孩把他期待已久的红鱼带给他时,他晃了晃水袋,原来鱼是染红的,是美国人的骗局,所谓的新世界、新生活也只是虚假的谎言,幻想破灭了。
如同美军直升机向山坡上的人们撒下报纸,宣称战争已经结束,和平即将到来,“不公平、不幸、艰难将结束”,这也是一个骗局,幸福真的到来了吗?
旁边的小孩问他你不是一直想看美国大兵吗?
他沉默不语。
在影片结尾,拄拐的卫星在路边看着美军的大兵和坦克纷纷入驻村庄,他失望地转头离开,卫星用地雷租界武器,他认为孩子在学校学习是不够的,教孩子们使用武器。
卫星善良,他愿意冒着踩地雷的风险去救孩子,机智地用自行车吸引盲人小孩的注意力。
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极力挽回一个生命。
卫星之所以得名卫星是因为他给村庄安装了卫星天线,让大人小孩得以看到被禁止转播的节目,比如性感和跳舞节目。
卫星有责任感,负责照应村庄的孩子,帮他们寻找收入。
红衣女孩,她和哥哥、孩子是流浪到此,他们的父母在战争中丧命,哥哥失去双臂,女孩被一群士兵强奸,生下了盲人孩子,但她一直想抛弃或杀死孩子,因为这个孩子对她来说是噩梦,是魔鬼,是耻辱,是敌人强奸她诞下的杂种。
红色,醒目的颜色,象征着战争带给库尔德族无法忘记、无法释怀的悲痛。
红衣女孩无法摆脱耻辱和痛苦,最终选择跳崖自杀。
当卫星对她示爱时,她无动于衷更想要逃避。
战争对她的心灵造成了巨大创伤,她不再有小女孩的羞怯或者心动,她有一双看透世事炎凉的深邃眼睛。
红衣女孩被强奸的回忆通过闪回的方式呈现,燃烧的大火,发疯的士兵,嘶哑的吼叫,两个孩子拼命反抗却遭敌人钳制不得脱的痛苦。
无臂男孩,他是红衣女孩的哥哥,悉心照料着妹妹和妹妹的孩子,他有预言能力,能预知未来发生的事,上帝关了一扇门又给他打开一扇窗。
对于妹妹的孩子,他和妹妹的态度迥然相异,他珍视这个孩子,因为他是无辜的,他是天真可爱让人不忍伤害的,即使他流淌着仇人的血液,他也是一条生命,库尔德人对生命十分重视。
无臂男孩胆大镇定,用嘴挖地雷。
他不是冲动的,却也血气方刚,卫星把他从自己的地盘赶走,并辱骂他时,他沉默着离开了,又翻身折回,用头将卫星撞到在地,警告他有自己的尊严。
他心怀慈悲,将预言告诉其他人来帮他们避免一些灾难。
盲人小孩,患有梦游症,睡觉的时候脚绑着绳子,象征了库尔德人的迷茫,在下一代面前眼前一片迷雾,看不到光明,也寻找不到出口,只能在黑暗中负重前行。
乌龟也会飞,乌龟虽然背着沉重的壳,但它渴望飞翔,而不是当一只缩头乌龟。
库尔德人被战争压迫了许久,每天在心惊胆战中活着,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就死了。
比如孩子们挖地雷,随时都有死亡或者伤残的危险。
这部电影也展现了库尔德人生存的自然环境,群山环抱中,人是天地中小小的。
孩子的情感自然真挚,卫星的随从誓死追随卫星,对他忠心耿耿,在卫星冒着被地雷炸去救盲人男孩的时候,他一直劝阻卫星,焦急地哭了起来,在卫星腿伤残后,他带着红鱼来看望卫星,并用自己全部的地雷换取萨达姆雕像的手臂,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先给朋友,把朋友最期待的东西带给朋友,他们的友谊是如此纯洁无私。
孩子们非常团结,他们听从卫星的差遣,总是聚集在一起,相依为命。
战争对人们的影响非常大,壮丽的自然风景下是危机四伏的地雷,稍不留心就可能丧命,谋生手段是挖地雷,在刀尖上跳舞,在刀刃上舔血。
孤儿、残疾儿童非常之多。
影片赞扬了孩子的纯真、坚强和友情,控诉了战争的残酷,质疑了新政权代替旧政权就一定会带来光明未来,对统治者的不信任,看穿了权力的更替,表达了对真正和平自由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在向世界发问,幸福的生活、真正的和平何时能降临,结尾意味深长,令人意犹未尽。
第一次看伊朗导演的电影,没想到居然是如此的深刻和渗人心底。
心中的久久陷入那巨大的情感之中,无法自拔。
无数个画面在脑中反复的萦绕,不能抹去。
事先并没对她寄予多大希望,因为一直觉得获奖过多的电影反而不能证明她有足够的好。
反战题材的电影很多,虽然属于同类题材的影片,但[会飞的海龟]的特别在于她的故事背景,和她的视角。
其实我觉得[会飞的海龟]她到最后真正的反思已经不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一切一切,她已经超越了这个主题,表现出了非一般的人文主义关怀。
影片的思想和手法让人想到高畑勲的动画片[萤火虫之墓]。
战争虽然终会过去,但心灵上留下的创伤是不可回避的痛。
故事从美攻打伊前几周开始,围绕一群生活在边境上的孩子讲述。
生活在战争的孩子,是坚强的,也是脆弱的。
在他们身上呈现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他们靠挖地雷卖钱来维持生活,很多孩子为此失去腿、手、乃至生命。
或许他们对于战争的概念并不是那么反思,因为他们生下来就面对着满世界是枪、炮的世界。
想到[萤火虫之墓]中,清太看到飞机轰炸时,那股高兴劲,“炸吧,炸吧”,不竟让人深深的叹气。
不能忘记这些人物。
“卫星”——他在孩子中有绝对的权威,即使是和大人交涉他也毫不示弱。
戴着一副大眼镜,反扣着鸭子帽,骑一辆插满小玩意的自行车,偶尔吐几句英语单词。
“汉高夫”——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人物,一个能够预言的人,忘不了他用他仅剩下的“手”和牙拆地雷那幕。
“亚格琳”——久久不能忘记她把[里加]拴在树上,走后回头擦拭眼泪。
她可怜,让人不忍,难以释怀。
还有那个边说边哭边示范的孩子,是如此的善良,如此可爱。
无法忍受里加的结局,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高兴就笑,难过就哭,在那个什么都不懂的年龄,对世间一切充满了好奇,每一天对世界的理解都是新概念。
为人父母见不得小孩子受一点委屈,现在唯一希望的就是扮演里加的演员现实中是个身体健康的孩子,查遍全网都找不到演员的更多信息,话说现在也应该有20岁了。
苦难的中东,早熟的儿童,小演员们难民的身份让他们几乎不用表演就足以动人。乐观的卫星俨然一副孩子王的模样,带领一帮小孩苦中作乐。导演虽然一方面呈现了彼时此地混乱悲惨的境遇,但也并未过多的渲染苦难,而是有意通过卫星和一干小伙伴的故事克制这种沉重绝望的情绪,而这种内敛式的克制往往比外露式的渲染拥有更强的感染和表现力。
纪录片的角度很完美,从电影的角度看观感很难受,心看完很堵不舒服
整体的感受就和他们说的语言一样,没有什么节奏停顿,音线单一,声嘶力竭。这个民族的未来在哪里,光“反战”是远远不够的,也许他们自己也是迷茫的。596
战争对于大部分平民都是劫难。电影其实拍的一般,但触动了大部分平民的怜悯之心,所以高分
当他们拿起枪械与弹药时,当他们排除并贩卖地雷时,当他们的工作是捡拾炮弹残留下的危险物时,当她在那一晚失去纯洁时,当她失去爱的能力并逃避时,当她抛弃与亲手害死自己的孩子时,当她一次次的站在悬崖边最终选择跳下去时。当这一切都在发生,战争的硝烟摧残的就不仅仅战场上的士兵们,它的残酷开始遍布在每一个人民的生活中,让这些孩子变得不再是一个孩子,让这些灵魂变的不在安宁,如果战争一天不消失,也许相似的悲剧就还会上演。乌龟会飞吗,不会,它只会慢慢的沉入水中。
预言却无法改变现实,悲剧~~花季的孤儿们一直在努力挣扎生存~~我们看到真实,伸手却够不着~~
哪怕是乌龟也渴望展翅高飞,像镜头中的卫星和一群靠着挖地雷维生的孩子们一样都渴望自由,可战争从来没有胜利者,他们只是幸存者,挣扎着却无法逃出水面。红衣女孩让我看到了一个孩子灵魂的寂灭,像那红鱼死在血泊中、像那善良的红裙变得暗淡,哪怕是惹人心怜的大眼睛孩子都没能拯救她,残酷沉重。
1.关乌龟什么事情?2.纪录片战争片都是糟心片 3.我还是想问关乌龟多大关系啊喂
(3+)水中嘅美國紅魚丶崖下嘅紅衣女丶湖泊底嘅紅褲細路。
欲哭无泪。欲言又止,这样的电影,让我没办法跳出来对所谓的导演手法说三道四……
残疾,预言,电视,武器,战争,帐篷,挂满杂物的破旧自行车,缺席的长辈,萨达姆的手臂,飞机洒下传单,浪花冲打海礁,雾中风景。太震撼了,小朋友表演得真好,画面美得就像摄影作品一样。明天一切就会结束。水中只有金鱼,没有孩子,没有孩子。
对于这样一部影片实在不忍心对导演说三道四,只是我需要一篇专业的影评来帮助我理解这被翻译地支离破碎的伊拉克语以及这难以揣测的片名
这部伊朗电影是我看得第一部也是记忆最深的一部。。女孩跳入山崖的那一幕让人垂泪
how can be如此惊悚 伊朗拍儿童片真的有一手
一直要将自己的弟弟弄死是怎么样!!!
9/10,UTSC ENGC84 Week 3电影。现实和魔幻完全割裂但互相并存:两辈战争难民逃不开的权利斗争怪圈,爱情和希望,侮辱和苦难,天才少年与寓言之子,国家,民族,精神,肉体,象征意义之乌龟“飞”入池中;全都是战争。(不过阅读材料的分析依旧歪,建议学校把这门课标题里的cinema去了,直接教migration理论我也不反对)
战争的残酷在没有血溅出来的这部电影里 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看着一群小孩子在挖地雷的时候 无法抵挡的心痛就像没有预料到的风暴般向我侵袭过来
以题材取胜
贫瘠之苦,战争之殇,坚强的孩子,请不要悲伤。
可以跟【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媲美的战争电影。想要预知未来的人们啊,你们不知道,未来其实没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