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美在天上,温暖留人间——观看电影《天上的菊美》有感周六起了个大早,去看9点档的《天上的菊美》。
这种主旋律电影我看得不多,印象还停留在《地道战》《刘胡兰》这种黑白影像中。
《天上的菊美》给了我视觉上很大的惊喜,在精神层面上,更是感慨良多。
一、小清新与真性情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出现,温暖的男中音独白,小男孩转镜头成为青春洋溢的大学毕业生,回到藏区家乡基层工作。
翠绿的大草原,洁白的哈达,葳蕤的雪山,四川藏区的美丽风景在电影镜头下多次展现,帅气的故事主人翁菊美多吉以及美丽的妻子巴姆,都给影片增加了小清新的感觉。
菊美为村民办的第一件大好事就是修路,村民都支持但都不愿意修路占用自己的土地。
菊美上门找老乡,给老乡讲修路后的便利,会通电再也不用点松油灯等等,说服了因长期使用松油灯患有肺结核的老乡,使得村里顺利修好路并通电。
然后就是修桥,在菊美的努力下新建了一座石桥,与破烂不堪的木桥形成了鲜明对比。
菊美把待办的事情记录在随身的小本上,完成后就撕掉对应的纸页,纸片飞舞的画面和菊美的笑脸一起,很美。
在追求爱情方面,影片里菊美的真性情显露得淋漓尽致。
怀着对爱情的向往,菊美骑着摩托车去接村里的女教师,却接到邻村的女教师巴姆,第一次见面就直突突告白了。
再之后,去巴姆的学校,在学生的围观下第二次直率告白。
告白后大雨将至,菊美来不及等巴姆的答复就要赶回村做疏水准备工作,就在转身要走的一瞬,巴姆答应了菊美的求爱。
二、爱百姓与轻自己菊美在工作中总是亲力亲为,事无巨细,除了大的利民项目,老百姓的家庭利益也事必躬亲。
格朗大叔的牦牛丢了,村民的女儿生病了,沙石厂老板拖欠村民工资了等等事情,菊美都放在心上,一一解决。
真正践行了女书记给刚工作不久的菊美的教诲:“在工作上,要学会尊重,打成一片,不厌其烦。
”而与此同时,菊美总把自己以及自己的家人排在后位。
家里的老房子承诺了好些年也没有修,老婆生儿子也没时间陪伴,自己的高血压也不重视。
在找县城农牧局局长要到土豆种子回村的货车上,那时候的菊美因为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风吹日晒,仅仅30岁出头的菊美被货车司机点评为“农民工”“苕”,这与现实生活中很多官员满脑肥肠,大腹便便的形象迥异。
倔强的菊美在妻子巴姆的劝说下去成都看病,却不愿浪费时间和金钱住院观察,坚信自己土生土长的高原人是不可能适应不了高原环境的。
就是这样一个爱百姓胜过爱自己的菊美,最终因过度劳累病死车中,年仅33岁。
在车后座躺着的菊美,透过车窗,正好可以看到圆柱体形的路灯罩,让他想起了自己最喜欢吃的母亲做的锅盔,可惜却再也吃不到了。
三、让好的基层干部活得更久一些我生长在鄂西山区的小村子,至今都不知村长是谁,只知道村子里人都叫他们村干部。
随着西部大开发,国家的一些政策也惠及到我们村,眼看着村干部一个个都富起来了,盖起了新楼,儿子结婚办起了大酒。
可是,村民们的日子却没有像村干部一样蒸蒸日上,对村干部的怨言越来越多,村民几乎感受不到村干部的关怀。
所以看到菊美这样的好干部,真的触动很大,如果每个村都有一个好村长,相信小康社会的目标也会更好更快实现。
现实是残酷的,好的基层干部本就很少,却还不能长寿。
不禁想到,很多如菊美一样爱民勤勉的优秀党员干部都是在鞠躬尽瘁后被宣传被追加表彰。
死后的荣誉对已故之人有多重要不得而知,但我认为,如果有这样好的基层干部,党的领导应该早发现早表彰,让他们活得更久一些,让更多老百姓感受到基层干部的温暖,让党的光辉照到更多的人。
菊美在天上,温暖留人间。
愿菊美多吉的姐姐可以治好眼疾,父母长寿,妻子巴姆和两个孩子可以健康幸福。
愿如菊美多吉一样的好干部可以越来越多,也请这样的好干部爱惜身体,才能把更多的温暖带给老百姓。
写完这一句,放佛又听到菊美微笑着应答:“哦呀哦呀”……
《兰辉》和《天上的菊美》影片落幕了,兰辉和菊美的音容笑貌却久久回绕在我的脑海。
忽然想到“生命的意义何在”这个无论古今中外人类一直探索的母题。
祖国的彼岸,伟大的高更就曾经发出了震惊世界、发人深思的三个问题: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
叔本华说:“生命本无意义。
”,孟浩然也吟诗唱到:“念天地之悠悠,独创然而涕下。
”生命的意义到底何在?
快而立之年,踏入公职行列不久的我,抱怨过从前的自己很傻很天真,什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什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现实的灰色蒙住了我们的双眼,价值观和人生观彷徨在十字路口。
我想,兰辉和菊美的一生就给了这个命题很好的阐释。
家里是喜气洋洋庆祝春节的鞭炮之声,外面是寒风凛凛漆黑的高山深处,为了工作,兰辉选择了后者;自己的孩子锦衣玉食,供他人的孩子上大学,兰辉选择了后者;在泥石流濒临之际,快速逃生还是耐心劝导花甲老太太跟着一起离开,兰辉选择了后者;在自己病情急需卧床休息时,是安心的静养还是心系民众焦急的前往灾情第一线,兰辉选择了后者。
菊美亦是如此。
家里是娇妻和幼童,菊美选择了孤身住在村委会,只是因为早出要为民众工作;父母住的房子破旧不堪,菊美选择了为藏区放牧人盖固定聚集点,让他们住上舒适、安逸的新房子,虽然对父母抱有深深地内疚;自己患有严重高血压,继续留在高原工作还是听妻子的话,到成都坝子里找份工作,菊美要为自己的家乡做出回报,他毅然选择了留在离天上最近的地方。
同样是因公殉职。
因为他们的选择,成千上万的老百姓眼噙泪水为他们送别。
昔日的言行,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经久回忆。
老百姓自发前往哀悼的场面, 忽然想起“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诗句,懂得了其中的深意,那里面所包含的情怀是那时朗诵的我所不能体会的。
看完影片,并没有曲终人散的悲凉之感,相反,内心激情澎湃,感动至极。
这是一场正能量的洗礼,也是一次思想境界的升华,以往的质疑一扫而空。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兰辉和菊美告诉我的,我将加工保尔的一句话来表达:“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
公职人员的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奋斗。
”
本片作为迄今为止我国第一部反映藏区基层民族干部工作和生活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
以菊美生前的先进事迹为蓝本,真实、感人的向观众娓娓道来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怎样带领藏区人民改变藏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水平。
另外,《天上的菊美》作为一部时代主旋律的影片,在影片的形态和表达上,相较于其他主旋律影片更有新意和突破,摆脱了以前主旋律影片的“固有模式”,在使影片情节内容更加贴近老百姓的基础上,在影片的艺术表现形式上也是充满了诗意,视觉上的美感更是冲击着观众的眼球。
菊美同志先进事迹是我们的标杆,我们的镜子,我们的教科书,菊美精神同焦裕禄精神一样,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
党员干部要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做立场坚定、政治过硬的好党员、好干部,积极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学习他心系群众、为民尽责的公仆情怀。
党员干部要始终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冲得上去、豁得出去,维护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做真情为民、一心为民的好党员、好干部。
学习他忘我工作、务实进取的敬业精神。
党员干部要视责任为泰山,把全部心思用在工作上,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做夙夜在公、埋头苦干、攻坚克难的好党员、好干部,以身作则带领龙泉群众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努力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学习他克己奉公、敢于担当的崇高品格。
党员干部要自觉遵守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做坚持原则、秉公用权、清正廉洁的好党员、好干部。
《天上的菊美》用简洁、唯美的表达方式展现了菊美多吉与妻子昂旺巴姆的爱情以及他为基层群众办实事的故事。
菊美多吉一心为藏区民众服务的梦想,促使他不畏艰难、忍受着病痛的折磨、抵抗着对亲人的思念将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到每村每户每个人。
由于每天奔波劳累,夜以继日的工作,强健的康巴汉子毕竟是血肉之躯,过度疲劳致使年轻的生命停止了跳动。
该片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
在我眼中一部真正优秀的电影能给人以行云流水的一气呵成之感,因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电影主旨在最后得以升华,给人以真正触及心灵的感悟。
《天上的菊美》以真实的故事为主线,由著名演员阿旺仁青、江疏影、陈瑾的倾情演绎,展现了一名优秀的基层共产党员怎样带领藏区人民改变藏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水平。
主人公菊美多吉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给我们以忧伤而又热血澎湃之感;妻子巴姆对丈夫多吉的爱与支持,体现了一个唯美而坚毅的爱情故事;姐姐英措觉姆与弟弟多吉的亲情,犹如香雾侵润了金殿里祈福的真言。
同群众一起修公路、修牧民定居房、筑水渠,刻画了菊美作为藏区基层干部帮助农牧民的奉献情怀。
在巴姆临产的当天,菊美还在龙灯乡为牧民定居政策的实施而忙碌着。
当菊美决定回去看望巴姆和儿子,但在路上却遇到了患重病的村民,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掉头把村民送到了医院。
对菊美来说回家成了奢望,不按时吃饭成了一种习惯,身体的疼痛却是家常便饭。
他用年仅33岁的年轻生命向我们诠释了一名少数民族党员干部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菊美去了天堂,但他影子留在了我们心中。
菊美多吉的故事感召着康巴儿女,激励着那些默默为人民服务的基层干部和共产党员,沿着他走过的脚步,把为人民服务这条路继续走下去。
我本身就对主旋律的电影不是很感兴趣,是被单位逼着看的这部电影的,虽然不太想看,但也不是特别排斥。
开篇还是很正常的,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回四川的藏区当村干部了,上来就要解决修路的问题,修路过程中占了藏民的地被阻挠,再被老干部教育要耐心对待藏民,我觉得可能这个剧情会跌宕起伏搞出很多大事,但我错了。
这大学生干部去劝说藏民,藏民还刚好因为家里烧煤油灯被熏的得了肺结核,这大学生保证说路修好后会修电站,就不用烧煤油了,然后藏民就同意修路了,同意了。
这个故事前后不超过10分钟,10分钟。。。。
然后是修桥,请了几个大领导,看了一下危桥,然后桥就修好了,然后大家各种开心庆祝,加一起估计也就只有10分钟,而且其中还有5分钟是庆祝的描写。。。。
男主衷心为藏民服务,但一个老干部要他赶紧找老婆,然后他就发春了,让他去接一个藏区小学的女老师(这女老师年龄、照片他都没见过),就觉得自己的春天来了。
春风满面骑个摩托去接人,到地方后在街上看到一个美女,然后就一边盯着别人看,一边骑着摩托绕着人转圈。
这哪是普通人,完全是流氓!!!!
这女的遇到这种情况还完全不害怕,在这女的告知男的自己不是他要接的人之后,还要这个男流氓骑车载她(这女的也不是一般人),这男的竟然要求载她一辈子。。。。。
这种偶像剧的剧情都能硬塞到这里。。。。
其他都是这种背景还没有交代清楚就匆匆结束的小故事,剧情也越来月夸张,越来越不靠谱,而且男主的表演特别容易激动,表情极为夸张,台词呢,基本可以参照党中央各种文件以及新闻联播中的播音内容,看的实在让人受不了。
这种政治任务的电影真实委屈了陈瑾了。。。
人的一生,应该追求什么?
在观看《天上的菊美》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这个思考持续到了影片结束之后很久很久。
生活在城市中,喧嚣、物欲、华服、美食,也许占据了一些人的内心。
而在遥远的青藏高原,菊美多吉,生于斯长于斯,在自己身患高血压、医生建议调离高原工作的情况下,坚守这片土地,坚守内心的信念,为藏区人民谋福利,最后在开了2个村大会、走访了10多户村民后因工作劳累殉职,年仅33岁。
在青藏高原甘孜州,有一片未经开发的土地,没有热水器、人们住在阴冷潮湿的棚子里、没有像样的桥、甚至没有公路和电网。
而在菊美多吉的带领下,这些都发生了改变:公路建起来了,电网拉起来了,桥搭起来了,藏民们搬到了宽敞明亮的新房里定居下来,还将安装热水器......每一处都可以见到菊美多吉亲力亲为的身影,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块泥土,都记录下了菊美多吉的辛劳汗水。
“菊美多吉”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坚贞永恒的不变金刚”,的确,工作中他充满激情,群众有困难他总是说“没问题,我帮你解决”,他总是奋战在基层第一线。
他正是这样做的,他做到了。
“群众那里一分钱的小事,在我这里都像金子一样重要”,菊美多吉如是说。
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利益大如天。
像这样视群众利益为第一位的共产党员干部,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诠释,是对群众路线的忠实践行。
他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留下的脚步,一直引领着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踵武前贤。
“胸怀像草原一样辽阔,忠诚像雪山一样圣洁”,这是对菊美多吉的评价。
我想,菊美多吉所追求的,一定不是浮躁和享乐,他只是用自己的全部精力为群众办事,就这么简单。
如果上升到一个高度,我认为应该是“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必定是充实的,快乐的。
这个平凡的康巴汉子,成为了一座丰碑。
《天上的菊美》讲述了藏族基层干部菊美多吉短暂但感人的一生。
他是川內藏区的基层干部,扎根基层,在他心里,像牧民家的牛丢了,为当地修桥补路等都是头等大事。
正是由于过分操劳,他患上了高血压等疾病,但也没有能够耽误他为当地百姓服务,直至他在一次深入牧区的走访后,因突发疾病,在睡梦中去世。
和其他片子不一样,电影中没有刻意制造催人泪下的故事,没有做作的台词与空洞的口号,有的只是真实的一件件小事:工作,学习,家人,生活,爱情……让我们看到一个血肉丰满的菊美。
电影中,藏区的风景很美,蓝净的填,皑皑的雪山,无边的高原牧场,雪白的哈达……然而那只是看上去很美,主人公工作的地点,海拔大多在四千米以上,生存环境恶劣。
高原,让人距离太阳了近了,但距离死亡也近了。
菊美多吉的的无私付出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学习的,他时刻践行着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是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人。。。
菊美被称为“最美基层干部“,他十一年如一日,扎根基层、真抓实干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舍小家顾大家,把真情、青春和热血倾注到本职工作中。
我们要学习菊美多吉,以开阔的胸襟,有情有义,大度开明,团结人、凝聚人、感召人、包容人,与群众打成一片,结为一体,形成“铁关系”,成为真朋友,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宽广的胸怀,赢得信任,获得支持,争得主动。
要勤勉尽责,干事如牦牛般有劲。
人生在世,活一日须尽一日之勤;缺少干事奉献的人生,是一部残缺不全的人生。
菊美多吉坚持用脚步丈量民情,把一生的情和爱都播撒在高原,奉献给了生他养他的土地和人民,值得我们钦佩,他那33岁的青春和生命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单位因七一组织了《天上的菊美》一片的观影活动。
片子还是不错的,藏区风景实在太美。
菊美的事迹也很感人,最后我都落泪了。
可是请问,基层干部们只懂得解决问题,以舍弃小我的精神用生命为百姓付出,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片子有几个场景我印象特别深刻,其一是,菊美准备回家看望刚刚生产完毕的妻儿时,一位老大爷求作为乡长的菊美帮忙解决问题。
菊美之前刚刚帮这位大爷找回了十头丢失的耗牛,不一会儿,这位大爷又上门要求菊美讨要工资并且劝说儿子搬入新房。
菊美暂时放弃了回家,而是帮助了大爷。
这样当然没有不对,可是乡民一有问题就找乡长并不应该是正确的解决之道。
这一方面说明了村民受教育水平之低(当然这也不能怪他们),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其他乡干部的不作为和乡政府部门的不完善。
其二是,巴姆要求菊美去成都看病,在成都的小旅店里,菊美安慰巴姆的话,等房子都建好了,路都修好了,人民都好了,我就有时间了。
颇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风范,值得大家敬佩和赞赏。
不过另外一方面,这也是对自己家人的不负责和不尊重,是对自己生命的不珍惜。
难道我们需要的是让基层干部用自己的生命和家人的惋惜来服务群众吗?
难道“家家户户都过上好日子”这一天是永远不可能到来的道理他不懂吗?
最后是,影片的结尾的字幕显示菊美多吉在死后被追授“四川省优秀党员”等称号,并且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向菊美同志学习的活动。
为什么每次都要等到死后才发现这位同志的好,为什么不能在生前就及时表彰?
为什么要开展向菊美学习的活动,不权衡好身体和工作,家庭和群众也值得学习?
客观地宣传菊美的事迹,就算人民群众的眼睛不是雪亮的,心也是通透的。
好人,典型……希望结局不要都是这样。
我对主旋律片子一向很宽容 所以觉得还行 毕竟短短的片子要概括菊美一生 特别是展现他的工作成绩和贡献 事件只能一件件堆砌 有些故事发展 人物思想转变很突然 另外不太喜欢自述式的旁白 有些怪
单位组织看的片子
很纯粹的一部作品,不管是生活还是爱情,都足以触动人内心,也许这种感觉只有当你真正去过藏区才能体会,亲情,爱情,工作,愿望,是如此简单,如此干净。。。
本片拍得很美 既展示了四川藏区的优美风景 更刻画了藏族乡干部菊美多吉的优秀品格 影片没有将一个藏族干部的共产主义信仰与藏族传统信仰对立起来 而是通过尝试着把它们交织在一起 来展现一个藏族基层干部高尚的道德和情操 影片是根据真人真事来演绎的 我们试着从藏族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菊美的生活
很美的藏族风情与人情交融一体
剧情在哪里?在哪里?
主旋律电影 能说什么呢。
深夜失眠看电视电视电影频道播放,又红又专,模范干部,歌功颂德,真人故事改编。排除故事不说,部分镜头拍的还是很美的。
全片看完,我只能说康定的美景吸引了我。不由的要拿一部同类型的片子做比较,《第一书记》由沈浩日记改编,不论在情节安排,浪漫情怀,人物刻画上,都比本片强太多。我记得李援朝同志在沈浩日记中说,他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夜熬夜看完了沈浩的日记,我后来也是一口气读完的。希望相关部门在拍片的时候也要
按照**要求观影…主旋律拍成这个样子,已经可以给呱唧呱唧了…ps. 里面的美女是“阮莞”耶,由此可见电影还是花了钱去拍的……
导演编剧就是个坑。
相应号召去感受党的光辉,看过以后觉得自己既能当演员又能当导演,信心倍增,效果良好。(*^__^*)
单纯从电影的角度看不咋地,女主还是很漂亮的
记得还是单位组织去看的,主旋律教育片,看完后完全没有被感动,总觉得男主得行为有些难以理解,换个地方完全也可以为人民服务的,非要不顾身体状况在高原工作
第一次组织看电影。在上海长风景畔广场五楼华谊兄弟影院导演婷。。真是享受
景色很美,还穿插这小清新的自述,怎么一说话就像开枪炮一样呢?
我有两个疑问:1 为啥最后出菊美真实照片的时候,他一年比一年胖?他们乡不是穷地方吗?2 开头用老乡的地修路,啥都没谈好就开工了?征地补偿没有吗?
风光很美,菊美的精神更美。我们现在需要更多像他这样的共产党人!!
公司组织观看的,比想象中的红色电影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