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只想给一星半。
所以豆瓣什么时候出个半星半星的评价。
密室迷表示超级喜欢这种题材的电影和综艺。
还记得当年看第一部的时候,它的题材和剧情展开就深深地吸引了我。
第一次看完之后,好几天都陷在里面,走不出来。
更甚者,逮人就强行按头安利hhh。
所以,第二部出来的时候,也是满怀期待地踏进影院,甚至自信地没有带任何零食和饮料。
然而,在看的过程中和看完之后,我唯一的感受就是:感觉自己的智商受到了巨大的侮辱……首先是人物方面。
第一个死的居然是壮汉,我可是把他当作队伍的坦克,负责武力拆卸和搬运物件之类的二等或三等重要的人物,结果第一个场景就死了。
他死的时候,我整个人都大受震撼,最后只好无奈接受。
当我以为这只是一个失误设计而已,结果影片狠狠地“嘲讽”了我。
为什么每一个人物的死亡都是因为个人的一时脑抽和智商下线?
特别是牧师,他大喊“我是天选之人”然后就乱跳格子,让我一度怀疑我看的是不是疯子题材的影片……不是说每个人都是以前游戏的唯一幸存者吗?
真的很好奇做出这些迷之操作的人以前是怎么逃生的?
难道全靠同行衬托?
真的让人一时不知道怎么评价这些人物,是该说他们聪明还是愚蠢。
骂蠢吧,好歹也是残酷游戏的幸存者;夸棒吧,又实实在在违背良心。
所以最终只落得一声长长的叹息。
特别是酸雨那一场,很怀疑导演是在强行煽情……只想说:可以,但没必要好吧。
没有感情高潮就没有呗,你是一部悬疑烧脑片,感情不是你的必选,不要强行煽情,真的很尴尬。
就算要煽情,其实完全可以用金发女子(忘了名字dbq)和她女儿的故事来煽情,多好的一个母女情深,结果就轻轻带过去了。
真的是在不该发力的地方发力,在该渲染的时候熟视无睹。
其次,解谜剧情也就一般般吧,无功无过,勉强及格线吧。
如果从创新的角度尖锐地看的话,那就是平平无奇,毫无波澜,新颖度完全不够。
所以,为了掩饰这个缺点,就用人物声波来制造紧张感吗?
影片可谓是毫无美感可言,整场电影看下来,仿佛在看菜市场大妈大爷们吵架:每个人都在那里大吼大叫,一边喊着大家别吵了一边自己又吼地那么大声。
我的耳朵表示做我的耳朵很辛苦……此外,拍摄手法也是不容恭维。
解谜的补录镜头让我梦回综艺,严重怀疑我在看综艺而不是电影。
如果按综艺标准来看的话,这种镜头是很不错的,能够让观众更加细致地看到细节。
但是,作为一个大电影大制作,这种镜头的切换就太过朴素了吧!
看得让人很跳戏,非常跳戏,非常突兀!
整部影片的亮点估计就是结尾了吧,悬疑max,紧张度max。
其实如果这一部能够按照结尾悬念的这个剧情展开的话,应该会出彩很多。
总之,就算有下一部,我也不想买单了,真的有被敷衍到,就像是为了续作而续作,割韭菜似的。
所以说,人生美好的两个小时做什么不好,何必要……
节奏非常快,但是是不正常的快,听说是被剪辑了。
快到整场电影看的过于累,从一开始就马不停蹄,一个场景接一个场景,从头紧张到尾,没有张弛有度,没有思考的空间,就是看着他们仿佛什么都知道了一样在不停的解谜,女主角的开挂人设看的累了,一抬头就是一个线索,所有人都疯狂的加速加速!
oh no!
look at here!
吵得头都大了...我是很喜欢第一部的,但是第二部真的为了突出解谜的快感,完全失去了那种叙事的节奏感和故事性,不再交代每个人的背景,不再插入每个人的故事,没有情感的细腻表达。
而且我意识到这种电影挺考验编剧的,因为大家对套路已经了然于胸了,猜每个人的死法,猜每个密室的含义...天然就失去了一种神秘感。
而且结尾真的是太仓促了!
莫名其妙就跑出来了进警察局了!
每个人说的话都像二倍速!
女主突然那天就克服恐惧上飞机了!
而且按这个套路就跟柯南一样了,抓不住我,就是玩可以拍无限的续集,但是这样一直重复不停的死亡密室真的就太爆米花电影了。
唯一的创新点在于第一部结尾给了飞机的提示,大家都以为第二部上来就会解飞机密室,但是第二部开头说实话挺平淡的...而且最后不能免俗的给了第三部的提示好吧终于还是得坐飞机。
为了反转而反转的感觉,而且谜题都给的不是很高级。
有点失望。
女主的演技还得继续磨练,Ben死的时候她眼里居然平静的看不见一丝波澜。
当我和朋友讨论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她和大部分影评一样,认为密2的设计师有两个版本:院线版是阿曼达,网络版是克莱尔。
但是!
注意⚠️院线版观众听到的设计师,是佐伊视角的。
也就是说,佐伊听到密2设计师是阿曼达。
但这是事实吗?
🤔从米诺斯的目的,和阿曼达的表现两点来看,我个人认为,并不是。
(院线的观众朋友们,你们听到的只是米诺斯让你听到的啊喂)先单从院线版本来看,密2更像是,飞机密室的前传,伴随着佐伊的恐飞机症状的心理治疗。
来分一下结构:整个电影分为4阶段,分别是“问诊”、“刺激”、“治疗”、“康复”😂
那么,已经知道佐伊克服心理阴影后上的飞机是第一部结尾测试的密室的我们😂倒推一下呢?
“问诊”=“米诺斯得到让佐伊上飞机的两个条件,米诺斯得到制裁,佐伊他们不再被伤害”;而“刺激”=“冠军赛”(仅在院线版本视角来看);“治疗”=“米诺斯给佐伊专属的专属表演”,这个阶段中,先是把人证阿曼达送上门(物证佐伊用手机拍了),然后送邀请函让佐伊答应设计密室(这是一个“密室已经结束”的暗示),接下来在警察局满足佐伊的要求:从电视的视觉新闻报道,警察说逮捕他们的“官方消息”,本说 一起逃出来的、人证阿曼达招供了,三个方面,让佐伊安心。
“你举报成功啦!
新闻报道了公之于众了!
警方去追捕了!
员工和客户信息又有!
已经“死亡”的人证也招供了,多么强有力的证据!
”所以经历了一场逃杀的佐伊,一口气松下来了,释怀了,决定坐飞机回去了。
米诺斯的目标就此达成。
🤪第三部可以拍飞机了。
那么,在大背景中,被当作“送给佐伊的人证”的阿曼达,她真的会是设计师吗?
😂还是说,她被教着说出“我女儿被绑架了,她们威胁我设计密室”这一个信息而已。
实际上她只是被威胁来找佐伊说这件事?
🤔前者需要专业素养和扭曲的人格,而后者,说几句话就行。
😂哪个可能性大呢?
且不说经历过密逃1的退伍女兵,很清楚设计密室的人就是杀人凶手之一,她的道德和能力是否允许她这么做。
单看她在佐伊“我拒绝”之后的表现:跑到墙边,“放我出去!
我都按照你们要求的做了!
放我出去!
”儿童卧室与水牢是同一个场景,如果她设计了密室,会不知道怎么出去吗🤔可能有人会说,米诺斯增加水牢后她就不知道了,但是,密2设计师已经害死好几个人了,和米诺斯是一条船上的,她在害怕什么?
她在恐惧什么?
再者,已知邀请佐伊当设计师不是真心的,整个过程就是为了让她成为飞机密室的玩家,那阿曼达作为一个输家,凭什么被邀请成为设计师?
所以,院线版本的密2,并没有对设计师人物画像进行刻画,而是口述了一个“阿曼达是设计师”。
密1结尾就已经刻画了米诺斯的设计师和测试人员,那密2为什么没刻画?
因为她不是啊😂😂当然,其实网络版本的密逃2刻画设计师了,是克莱尔!
😂“刺激”那一阶段也被赋予了找人救自己的其他意义。
题外话,比起一些豆友关于电影拿“已经在第一部死亡的阿曼达出来救场改剧情”这样的说法。
我个人更相信,网路版和院线版,在由于上映时间差被分割前,是一个版本。
我更认为,阿曼达本来就没有死😂而这个设定涉及到两点:1、密室比赛的可看性需要控制人数,2、下坠陷阱并非致死。
我先从密2本身说:1地铁,2银行,3沙海,4酸雨,5童年从米诺斯的客户群来看,最精彩的结局,当然是经过五个密室后,得到最后的赢家啦🥰6个玩家,5个密室,但这个比赛精彩之处就在于,你无法预料结果。
那么,米诺斯怎么能保证后面的密室有玩家呢?
答案是非致死性的下坠陷阱。
为什么这么说?
从密逃2的沙海密室可以看到,瑞秋陷下去之后,内特去救她且成功了。
这说明,沙海下有一个不会立刻致死的下坠通道。
由于其他玩家视觉的局限,或者说影片蒙太奇的剪辑,我们观众和主角一样,会认为,掉下去最后的结局是死亡。
可事实上地铁上的小哥,和酸雨中拥抱的两位女配,都是不可拟的死亡。
而下坠通道下面是什么?
主角猜测的死亡不等于真的死亡。
你看到的只是米诺斯想让你看到的🤪我认为这个下坠通道的作用,是暂存玩家,用来填补后几个房间中可能出现的人数缺失。
来理一遍人数变化:1、地铁(死1,存5,合理),2、银行(死0,存5,不合理),3、沙海(应该进4,存3)就开始调控人数了,先是通过下坠通道挪走一人,让四人开始游戏,这就是为什么瑞秋忽然陷进去了,明明离后面的沙漫上来还有好久。
当内特救瑞秋后,😂😂😂不知道眼尖的小伙伴有没有看到,拉内特的绳子,是被抢打断的!
有火花!
拉两个人都可以拉上来!
不是拉断的⚠️。
所以结果是极限1换1。
之后4进3,所以当本跑出小木屋后,门关了,本往灯塔上爬,扶手缩进去了🤣。
4、酸雨(死2,存1,不合理)其实这里设计是合理的。
解题错误了。
电话亭中接电话的行为,本质上是留一个人牺牲,来开门。
5、童年(应该进2,存1)按原设计,应该会把内特挪过来,经历一系列解密,内特死,女主存。
以上就是展现给米诺斯客户的完美表演。
在密室之后,阿曼达出来就是为女主的表演了。
所以,阿曼达说垂直掉落之后,被床接住了。
完全可以是原始设定。
浅排一下密逃1的人数控制哈🤣1、烤箱(死0,存6,不合理)水都被喝了还给你全过了?
2、冰雪(目标是进5,死1,存4)又开始控制人数😅,拿打火机企图犯规的老玩家丹尼,脚下冰裂开了一个非常整齐的🕳️把他带走了…最后是存5个人,3、桌球(进5,囤1,存4)4、医院:杰森对麦克下手,监控坏了以为佐伊必死无疑,所以米诺斯的视角(死2,存2,合理)5、幻觉(死1,存1)两部电影,都是6个玩家,5个关卡,人数多的时候会“脚下攻击”,居中的第3关会通过“下坠通道”,利用视觉差囤人,来保证后两关不出意外。
看过网络版第二部的朋友😂设计师在电脑上问克莱尔设计的安全屋是什么的时候,是可以看到一条通道的,所以
当然电影密室可以运动必不长这样,意思差不多是这么个意思而两个版本密逃2,唯一救场的演员,可能是本🤣毕竟“阿曼达不是设计师,她说谎”成立后,两版本的差别,只不过院线版是佐伊视角,而网络版是上帝视角可以看到设计师的真面貌。
但两个版本中,本作为人质,两个关押空间是不一样的。
所以,是补拍了吧?
😂而且男主作为最后杀青的演员,补拍也方便🤣🤣🤣
一则笑话。
一个恶贯满盈的坏蛋坐轮船出海,结果狂风大作,巨浪滔天,眼看船就要倾覆了,他急忙对天祈祷说,我知道自己死不足惜,但不能让这一船无辜的人跟我陪葬啊。
这时候天上传来一个声音,你以为我凑这一船人容易么。
如果真是不容易的话,那这个组织的本领还真是通天彻地了。
如果说将所有需要的人凑到同一车厢,并且没有任何一个其他人,属于玄学范畴。
那在市政设施范畴内的土木建设,可是权力和财力的极大体现了。
所以我迫切的想要知道,这是多大的赌局,才能让设局者收回成本还能大赚特赚。
密室的设计是否精巧,逻辑是否通顺,或许是或许不是,很抱歉我来不及想。
整个剧情的发展似乎在赶时间,作为一个密室解密类的电影,居然没有给观众时间思考留下足够的时间,线索的出现和脱口而出的我知道了,基本上都是同时发生。
观众的反应应该是,“啊,什么,哦,是么,好吧。
”这让过程显得相当仓促,而且吵吵闹闹乱乱哄哄,电车男还没太熟悉就死了,流沙陷下去两个(虽然Ben没死),酸雨化了两个。
Claire和Zoey说你逃出后,客户希望看冠军赛,所以我们才让后面有人能够逃脱,你是唯一真正的靠自己逃脱的人。
因此主角光环和炮灰性质都异常明显,该死的快点去死,能活的怎么都活。
显而易见,以后的续集应该都是Claire和Zoey的斗智斗勇了,但我更好奇的是,要怎么拍她俩的关系,流媒体版,Zoey虽然知道了密室是Claire设计的,但是以为她是被逼的,而Claire是必然作为以后的大boss出现的,她俩一旦见面,必然要上演,“啊,原来是你。
” “哈哈哈,是我,没想到吧。
”的戏码。
但院线版两人根本不认识,甚至观众都不知道Claire是谁。
到底会如何处理她们之间的关联,这比密室的设计还让人期待。
另外,这的确是我看过的最可以说即使同一部电影又不是同一部电影的同一部电影。
看的时候发现有两种资源。
一种是THEATRICAL的院线版,一种是EXTENDED的加长版(流媒体版)。
看的是加长版,但是上豆瓣打分才发现故事情节和结局都不太一样,又把院线版看了。
接下来是推理和猜想部分 。
先借用一下高赞答主的两版本流程图,再慢慢分析:院线版:前情回顾→zoey的心理咨询→开车前往大楼→地铁密室→银行密室→沙滩密室→酸雨密室→Sonya童年密室遇到Amanda→收尾报警→飞机密室→剧终。
加长版:前情回顾→Clare母亲死于桑拿密室→Clare被关为父设计密室→开车前往大楼→地铁密室→银行密室→沙滩密室→酸雨密室→解救Clare→收尾报警→Clare弑父解放→剧终。
黑体字部分为两个版本不同之处,以及需要着重分析的情节。
首先最需要注意的是,收尾报警这一段。
两个版本的Zoey在这一段均收回了项链/吊坠。
只不过一版是ben给她的,一版是FBI探员给她的。
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两版无论有没有探员或者ben,Amanda都没出镜,更没交代下文。
好歹也是第一部重要角色,好不容易逃出生天一点后续交代都没有?
所以我猜Amanda的情节都是补拍。
这也符合逻辑,毕竟第一部就死掉的人这么出现确实突兀。
而且第一部雪地密室并没有Amanda给zoey念经的桥段,所以那句记忆变成财富的屁话也是补拍。
其次是飞机密室。
飞机密室作为第一部最大的悬念和引子,以及第二部的噱头,我认为原案是有的。
众所周知,好莱坞人工比较贵,凡是人多的戏份都很花钱,况且还要搭建飞机内部那种场景。
所以飞机密室也是一块比较重头的戏肉。
接下来是Clare及其父母的戏份。
Clare的演员之前是孤儿怨的主演,现在长大了。
虽然不是什么大牌,但咖位还是有的。
豆瓣词条只收录她,并没有收录Amanda(IMDB两者皆有),也说明她的戏份可能较早在原案中。
因为豆瓣更新不勤,所以演职员名单版本较早?
值得注意的是,IMDB三版预告片中,都同时出现了Clare她妈被桑拿蒸死、Zoey烧煤气的镜头。
现在看过影片的诸位,也都知道这两个镜头不可能出现在同一版本的电影中。
Clare和她妈妈的戏份,只在流媒体加长版;煤气烧毁童年屋,也只出现在院线版。
预告片放Clare她家的镜头,又放点火烧煤气不玩游戏的女主宣言,是不是院线方也有点举棋不定想要通吃的意思?
或者说至少院线方也无法忽视Clare的戏份只得放出?
总之从这大概也能猜想到,Clare的故事大概率确实在原案,并且同样是重头戏。
最后是最不重要的童年屋密室,真没必要纠结这段情节。
这段情节无论是否存在于原案,都不影响故事的走向和大局。
更不会影响我接下来的推理和猜想。
这一点我之后再解释 。
况且也没什么解谜要素,破解方法也比较拉胯。
靠煤气烧毁玻璃旁的木质结构,从而利用超厚玻璃+金属框+水的重力和水压怼坏墙壁,自己冲出来?
有点太过依赖暴力破坏,打破规则了。
总而言之,两个版本不同的场景和戏份之间,我们能很明显地意识到:有一些场景和戏份甚至于角色,是重头戏,大块的戏肉;有一些则没那么重要,不影响结局和故事走向,比如心理咨询、取消登机、FBI探员啥的;飞机密室,Clare的所有戏份,重头戏;收尾报警,童年屋+Amanda,次重点;心理咨询、取消登机、FBI探员什么的,无足轻重。
有这个共识,我们才能往下继续讨论。
先说说我对导演原案的大致猜想:1.先讲Clare家的往事、以及Clare长大后的遭遇、顺便让Zoey取消登机,去做心理咨询;前后顺序无所谓,总之让观众知道Clare她家,以及让男女主开车前往大楼即可。
2.地铁、银行、沙滩、酸雨密室挨个来。
在沙滩密室埋下扣子,为ben之后的人质遭遇作铺垫;两种版本他都是人质,所以他这块的故事走向真的大差不差。
唯一的区别是人质的作用会有两种分支,院线版是用来劝降zoey,加长版是用来救出Clare;至于Nate在沙滩用不用死,无所谓。
因为之后Amanda那场戏,导演也可以让Nate来帮忙救人。
唯有酸雨密室,拍完之后的情节发展,都是重头戏,都会对观众体验产生重大影响。
所以导演拍完酸雨密室,之后才会面临需要大改和切分的抉择。
3.酸雨过后,Ben被当作人质,扔进童年屋/桑拿房。
女主救出Clare,然后和ben一起出逃报警,Clare这边也帮不了太多。
最后男女主一起乘上飞机,组织的势力太大,为第三部做铺垫。
Clare可以黑化也可以不黑化,不黑化就第三部和女主并肩作战,完。
试着从创作者的角度,模拟一下主创需要作出抉择的境遇,谈谈这两个版本为啥这样剪:之前我也说过,酸雨密室之后的情节都是重头戏,都是戏肉。
作为导演,现在两个金主带着五大三粗的一群人进来管你分肉吃,而且还不能重样,都得是大肉。
这些戏肉都会影响整个后续剧情的发展,换你怎么办?
怎么剪辑切分拍出两个结局还不得罪人?
首先,原案当中你得有飞机密室吧?
第一部的坑总得填啊。
电影基本法则,第一幕出现了枪,第二三幕就一定得开。
要不你就别给枪特写。
那这块大肉分给谁?
院线方拿走了。
流媒体一看,好家伙,你把飞机密室给出去了,那我就剩取消登机的场景了?
那不干,你得给我点大的。
导演一想,没办法,原案有密室设计师的戏份,还都是重头戏,你拿走吧。
从创作角度来看,第一部结尾已经涉及到了密室游戏的高层画像。
第二部要想在第一部基础上继续推陈出新,就得加入密室游戏设计方的生态描写。
而游戏设计师,显然是一个不错的创作切入点。
还要加强游戏反抗方的力量,所以冠军队的点子也就出来了。
于是全片时长和戏份都很吃重,演员咖位也不错的Clare相关戏份,都给了流媒体。
院线方也不爽,妈的,这算是暗线女主了吧,被你流媒体拿走了。
Clare这条线要是第三部好好写,黑化了能当主角宿敌,八神、小茂、流川佐助那种;不黑化也能充当主角队友,很给力那种 。
因为帮助主角报警出逃,被米诺斯收拾,扔去跟第三部Zoey关一起。
而且孤儿怨女主参演,既有咖位也有噱头。
咱不能落后啊,所以把Amanda拉过来,用来平衡缺失Clare戏份后的真空。
说起来Amanda的演员我是从真爱如血认识的。
虽然是电视演员打出来,但是环顾一周,貌似也就她的咖位好像可以用来填补Clare戏份的缺失。
这也不光是戏份缺失的问题。
院线版时长只有88分钟,连90分钟都撑不到,就是整条Clare的线被拿走所导致。
用Amanda的戏份填补也才把时长撑到了88分钟,可想而知不补拍的话时长有多少。
人家流媒体加长版有95分钟,多出来的就都是Clare的戏。
所以是两位金主你切一块大肉,我拿一块蛋糕,才导致了最终成品如此撕裂。
但我打四星就是因为给得多。
两个结局一次看完还可以合起来细细品味,而且还都说得通。
挺有意思。
顺便再说说这个童年屋不影响结局和表达的原因。
童年屋如果不是原案,那很简单,就是为了让Amanda把时长撑起来补拍的。
劝降出逃者反过来当设计师,这个点子也能补充一下游戏方的相关设定,能圆回来,还算精妙。
当然Nate也可以起差不多的作用,只不过咖位不行,请Amanda没准好点。
无论如何,本还是要作人质的,最后还是破坏了密室,出逃报警。
童年屋如果是原案。
那么本作为人质的理由就是救出Clare。
最后还是破坏了密室,出逃报警。
说白了这个密室跟桑拿房一样,根本不重要,反正结局都是出逃报警。
最多加上Clare是否黑化的伏笔,埋个扣子。
当然导演处理是要黑化,那就看第三部怎么圆能做到兼顾两个版本的结局了。
我很期待。
最后,扯这么一大堆,终究还是我不太熟悉欧美文娱八卦圈,缺乏这方面索引能力导致的。
如果我像那些美娱文作者一样,那稍微搜索一下这方面的剧组信息即可。
假如,万一有什么换演员的八卦,比如Clare演员罢演,所以院线方才找人补拍之类的新闻。
就用不着猜这么辛苦了。
开头是满满的第1部回忆。
感觉第2部整体逻辑和游戏设计都差很多,而且很多思路都是复用第1部的。
不过寻找线索、解谜、肉搏的戏份还是很爽的!
最后男女主登上了飞机应该预示着游戏还没有结束、还会有后续,希望后面可以设计的更精彩吧。
现在这么短的影片很少了,是部不错的商业片/爽片!
密室逃生2 (2021)6.22021 / 美国 南非 / 悬疑 惊悚 / 亚当·罗比特尔 / 泰勒·拉塞尔 洛根·米勒
你想要有官能刺激,有是有的,不过想要什么新惊喜的话,那就相当失望了,估计创作团队还没有想出来吧。
《密室逃生》也许玩得太大了,要想解释得通背后所发生的事,确实难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想得出来。
创作团队一合计,不如先多拍一部续集出来试水,看看观众们的反应。
电影即便有一个接一个的《密室逃生》,除了规模更大之外,其实跟上一部电影没有太大的区别,还是流于一味的玩梗。
何况这部电影的角色性格比上一部电影更扁平。
这个完整的故事应该要两个版本合起来看,还要自己再加一点想象力。
提前声明一下,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不一定准确,也不一定完善,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先说一下,为什么出现了两个版本。
其实主要还是因为现在流媒体的影响力在逐步上升(有一部分疫情的因素),作为制片方来说,既不想得罪院线,又不想放弃流媒体,所以对导演有了一鱼两吃的要求。
两个版本的话,就逼着观众院线和流媒体都不能放弃。
对于资方来说是皆大欢喜,对于观众来说是十分恶心。
片中讽刺资本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不知道是不是也在反讽自己。
然后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两个版本差别如此之大,而且明显看起来都不是很流畅呢?
我个人的猜测是,这是制片方和导演博弈的结果。
其实导演原计划是没想拍两个结局。
也就是说原本的密室逃脱2,应该是两个小时左右的单一结局影片。
可能在考虑流媒体上映的情况下,分为院线版和流媒体加长完整版。
但是制片方不同意这么操作。
于是导演在制片方的要求下,不得不把最后一个小时左右的剧情分别剪成了两个半个小时的不同版本的结尾。
并且分别修改了最后一个密室的拍摄内容,并进行了补拍。
我这么分析的依据是,这部电影是属于顺场顺景拍摄。
密室逃脱这个系列非常省钱的地方在于,它和其他电影拍摄的方式不同。
一个原因是绝大部分都是室内景,成本低,一个摄影棚基本都能搞定。
另一个原因是,一个场景一段完整的人物剧情,没有一个场景两段不同人物剧情的内容。
而且它还有一个非常讨巧的地方在于,基本上是每一个密室淘汰一到两个人。
也就是说,一个场景下,参与的演员人数基本是固定的。
从节约成本的角度上考虑,肯定是先拍人数最多的。
拍完了,演员结钱走人。
然后第二个场景是人数第二多的。
以此类推,人数最少的场景最后拍。
按照这个逻辑,最先拍摄的部分可能是飞机密室的那一段。
然后这一段导演应该是准备留到正片结尾,作为密室逃脱3的引子。
这段参演的演员最多制片方干预拍摄进程的时候,应该是拍到了酸雨密室的那一段,因为从这部分之后,剧情明显就开始衔接不上了。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分别梳理了一下两个版本的剧情内容。
(加粗部分为两版剧情不同之处)1、 流媒体版本:开片前情回顾密室1→2003年小女孩回到大宅母亲死于蒸汽桑拿密室→引出长大后的克莱尔设计密室→幸存二人组开车前往大楼→进入地铁车厢密室→进入银行大厅密室→进入海洋沙滩密室→进入街头酸雨密室→解救克莱尔出密室→收尾报警→克莱尔复仇父亲→剧终。
2、 院线版本:开片前情回顾密室1→心理医生咨询佐伊→幸存二人组开车前往大楼→进入地铁车厢密室→进入银行大厅密室→进入海洋沙滩密室→进入街头酸雨密室→进入索尼娅童年密室→收尾报警→进入飞机密室→剧终。
推测的拍摄顺序是:拍摄飞机密室→拍摄地铁车厢密室→拍摄银行大厅密室→拍摄海洋沙滩密室→拍摄街头酸雨密室→拍摄索尼娅童年密室→拍摄克莱尔被困密室根据拍摄顺序推断,制片方应该是在拍摄索尼娅童年密室之前,提出了修改意见。
而当时又来不及对剧情和场景进行大改,于是强拉阿曼达过来救场。
把原本索尼娅童年密室的部分修改成了阿曼达设计密室,三人组强行破拆米诺斯游戏。
在看完院线版本后,我仔细回看了密室1。
阿曼达根本就没有在冰雪密室中和佐伊说过那段什么回忆变成财富的鬼话。
完全没有这一段也就是说,这段话是在密室2中临时加的,只是为了给后面阿曼达的突兀出场创造条件。
据此推断导演为了不破坏结尾飞机密室的剧情,对心理医生咨询的部分进行了增加。
保留剧本中飞机密室的线索提示,同时加入了密室1剧情里没有的对话而且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两个版本里本都是人质,但是本死而复生之后的剧情衔接生硬。
流媒体版本里,解救本合情合理(解救克莱尔就是解救本),但是对后续剧情推动不大(只用来给了个吊坠)。
院线版本里,解救本的部分不合理(用火烧碎玻璃有点扯),但是对后续剧情推动巨大(本只有活着,佐伊才会坐飞机)。
本的存活对后续剧情的推动,是属于充分必要条件。
本是属于密室3的主角之一,他必须在结尾存活。
但是由于没有时间大改剧本,而又需要拆分结尾,所以他在结尾的戏份也被拆分成了前后两部分。
也就是流媒体版本中的前半段,后院线版本中的后半段。
然后,本再补拍了院线版本中的前半段。
所以我总结一下,我分析的,或者说是我猜测的原版剧情经过。
开片前情回顾密室1→2003年小女孩回到大宅母亲死于蒸汽桑拿密室→引出长大后的克莱尔设计密室→佐伊进入飞机密室失败→心理医生咨询佐伊→幸存二人组开车前往大楼→进入地铁车厢密室→进入银行大厅密室→进入海洋沙滩密室→进入街头酸雨密室→进入索尼娅童年密室→解救克莱尔出密室→收尾报警→克莱尔害死父亲→进入飞机密室→剧终。
但是在这一段之中,还有一个疑点。
加粗这一段,剧情会脱节。
我根据上下文脑补一下,大家看看是不是合理。
从院线版,佐伊通过出租车进入索尼娅童年密室的过程来看(跌落方式,光影变化),这个应该是原版剧情的路径。
通道中蓝色的光+跌落的方式我猜测 ,原本应该是将索尼娅童年密室设计为一个二元密室。
通常密室应该是每关留下一个人,经过触电、激光、流沙、酸雨四关后,幸存者理论上只能有3位。
为什么这么说呢?
酸雨密室里,电话亭只能躲两个人,打伞还能再躲一个。
无论之前的幸存者有多少,这一关最终只能剩下3个人。
考虑到可能会有偏差,流沙这种不是立刻死亡的关卡,就会起到储存备选玩家的冗余作用。
对于密室的客户而言,让棋子有一次返场机会也能增加趣味性。
之前在流媒体版本里,有出现过一段,过渡滑道故障,克莱尔父亲发现蒸汽桑拿密室的镜头。
然后在解救克莱尔的那一段,本没有死,好端端的活着。
结果在等待室里被扔进了终极蒸汽桑拿密室。
从上述剧情来看,传送滑道传送的是跌入流沙的人。
也就是说,这一段剧情在原来的剧本中,是发生在众人从沙滩密室出逃之后。
为了剧情的需要,导演把这一段剪辑到了流媒体版的酸雨密室剧情之后。
按照原来的剧情,表面上看好像是流沙密室里众人分头选择出口,滑道故障让大家在酸雨密室里聚首。
实际上是本后面出场的伏笔。
此外有滑道还说明除了本,内特也应该是活了下来的。
既然是过渡滑道,那就应该还有后续的密室等着他们。
本因为过渡滑道故障退出了密室逃生游戏,但是内特没有。
他是作为储备进入了下一个密室,也就是索尼娅童年密室。
而第五关的童年密室的目的应该就是3人存活2人,或者2人存活1人。
根据之前在车厢到银行密室过渡阶段,众人在电梯里的交流来看。
密室是针对各个参赛者的心理特点来设计的。
其中比较有特点的两个人,一个是内特,一个是佐伊。
这两个人属于都有幸存者内疚心理阴影的人。
佐伊表现的比较明显,经历过空难的她,因为没能救下母亲而内疚(猜测可能的原因)。
所以在两部密室逃脱里,她都尽可能的去拯救别人,避免自己见死不救。
而从内特非常消极的精神状态,以及他自己讲述的密室过程里可以看出,他经历的应该是测试神性与人性对抗的关卡。
稍微想一下就能猜到,让一群神父进行一个类似于电锯惊魂模式的大逃杀。
看看最后是上帝信仰打败求生的本能,还是求生的本能打败上帝的信仰。
影片里暗示了这一部分从在车厢里宿醉的状态,随身带酒的习惯,到在银行密室里亲自试机关,在沙滩密室里跳入流沙救人来看,内特明显是因为严重的负罪感,而陷入了酗酒以及自我毁灭的边缘。
比如杀掉了其他幸存者使自己最后胜出。
内特因为背叛了自己的信仰,所以想通过这种近乎于自杀的救人方式来拯救自己。
根据流媒体版本里,幼年克莱尔极强的占有欲以及控制欲来看,索尼娅童年密室的主题应该是选择。
让两个玩家分别处于不同的密室里,然后让双方分别选择让对方还是自己活下来,玩一出类似于电锯惊魂的人性比拼。
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内特将会再经历一次是不是需要除掉对方的选择,而佐伊则会是面临是不是要见死不救的人性考验。
结果可能是内特选择自杀,或者再次求生本能作祟,试图干掉佐伊失败而被游戏淘汰。
在佐伊成功通过童年密室之后,因为克莱尔做了的手脚,进入了关押她的豪宅,而不是终极蒸汽桑拿密室。
然后就接上了解救克莱尔出逃的剧情。
再然后就轮到我们的小笨本隆重登场了。
原版的结局应该是,本进入蒸汽桑拿密室,克莱尔说服佐伊先救她再救本。
解救成功后,本陪同佐伊坐飞机,进入飞机密室的结尾。
但问题又来了,我个人觉得哪怕是合并了两个版本中本的结局,这样的结尾仍然非常生硬。
这里我想再次猜测一下原本剧情可能的走向。
可能是因为时长或者档期的原因,本理论上的戏份被童年密室里的水牢戏份挤占了。
导致不得不让保全恩斯勒上场负责处理克莱尔她爸。
我觉得比较合理的剧情规划应该是:发现情况不对的克莱尔她爹,胁迫本进入终极密室,逼佐伊停手。
然后带枪找到关押女儿的玻璃房,把正要出逃的佐伊和克莱尔逼回房间。
这里再加上一段让俩女从此在房间里一起为他设计密室的对白。
然后本神兵天降击败克莱尔他爹,将俩女解救出来。
询问之下,发现是小笨本在没有克莱尔的帮助下,自己破解了关卡,逃了出来。
由于终极密室是没有经过审批的,本可以逃出密室是非常合理的设定(估计克莱尔也是想让更多的参赛者能够逃出密室)。
此处呼应本之前在旅途上,对克莱尔说的救命之恩的忠诚感。
也打破了观众对本是一个废柴的思维定式,完成角色转换。
这样的设定除了观众会觉得惊喜之外,还有两个好处。
一个是伏笔二人未来的爱情,互为救命之恩,互为忠诚。
第二个是将本从一个佐伊的追随者上升为合格的玩家,为在未来与佐伊在密室逃脱里的相互配合进行铺垫。
综合院线版和流媒体版的结尾来分析,克莱尔应该是最终成为了密室3里的大boss。
未来的密室逃脱电影,是佐伊和克莱尔之间的对决。
很多人吐槽密室逃脱这个系列有太多的bug,我个人觉得最大的bug其实是密室难度太大,而且破解密室的时间太短。
难度太大时间太短导致剧情在赶着观众往前走,很多细节不能深究。
比如在流媒体版,索尼娅牺牲的蒸汽浴室密室里。
她其实完全可以用手上bling bling的大钻戒把玻璃门划个洞钻出去,但是为了凸显密室的难度,就只好让她热死了……
她的这个钻戒真的是好闪啊!
而这次众多的密室设计里,我最喜欢银行大厅那一关。
有才有趣又刺激,高能激光什么的,太爱了!!!
激光,biubiubiu!
确实没第一部好,也确实有点倍速的感觉,很多迷宫感觉都有点bug。
Bug1:Welcome back这么常见的词语,出来三四个字母就想到了吧,还用找那么多吗?
Bug2:激光那个伤害那么低,都没有点的高,或者拿点重物试试是不是也可以?
Bug3:沙滩场景,明明知道每个迷宫都限时,不明白为什么很多那个沙滩场景下一堆人在说笑发呆。
为啥最后只救Ben不救牧师呢?
场景结束了,去验个尸没毛病吧?
那么大财力建造场景,毁尸灭迹,花点钱雇点保镖不行吗?
然后2个出口对应一个场景,那个印度阿姨突然跑出来都吓我一跳。
Bug4:酸雨的场景看起来只有一个人能活,那不是还没到最后一关吗,就剩一个人了?
不巅峰对决了吗?
Bug5:最后的场景Ben没解开谜底。
和开头的谜题也有点重复。
Bug6:一堆壮汉把Ben扔到密室,然后回去工作吗?
然后Boss一个人拿枪去找女主?
赚那么多钱不知道多请点保安吗?
控制室一定要放在家门口吗?
Bug7:女主瞬间消失,啪镜头一转就出现在了房间,然后要开车大老远跑回去找男主???
恰好给你停了台大G?
把女孩悄无声息的带到孤儿怨面前也太Bug了吧……还给你那么长时间解谜...Bug8:人都锁起来了,孤儿怨为啥不跟女主一起走,特意留下来黑化吗?
既然那么猛可以锁人,直接一开头把人都锁起来,你约女主单聊呗?
或者直接找人报警啊,反正最后都是找警察,找女主救你干啥?
最大Bug:和第一部Boss知道每个人的身世完全没有讲,这一集跟背景毫无关系。
最后,确实看到后面就像看了三倍速,直接到了结局,然后强制反转,结束。
Boss就是你爹,你爹都挂了,还要啥证据啊……无了个大语... 测试飞机失事那么强的财力,请不起保镖是真的搞笑。
彼时还是19年初,真的还是令人羡慕的一年,还是在影院看的第一部...谁知第二部已经疫情之后的两年了,可能剧组也是拍着拍着没钱了吧……但愿疫情早点过去,别瞎限制了
紧张感不输第一部,而且密室的难度和复杂程度整体上高于上一部,可见剧本创作者是下了功夫的。
虽然新鲜感不及第一部,但作为续集,还算及格吧。
佐伊和本寻找幕后总部的过程中,被扒手误导进入了地铁,紧接着地铁的那节和主轨脱离,组成了一个密室,而其余几个乘客竟然全都曾参与过密室,而且都是获胜者。
以下文字剧透======================================他们发现,各个密室组合起来是在讲述某个人的故事,这是和所有参与者无关的。
渐渐地,参与者一个个挂掉,佐伊进入到最终密室,见到了身处玻璃密室中的克莱尔,克莱尔告诉佐伊,是她父亲逼她设计的所有密室,她需要佐伊的帮助才能逃出,并且能够帮助她营救身处另一密室中的本。
这时候佐伊明白,原来之前所有密室的线索都是和克莱尔有关的,为了营救本,克莱尔救出了克莱尔。
克莱尔投桃报李,送佐伊离开密室,并为警方保留密室罪证。
克莱尔的父亲是幕后Boss,她被父亲利用来设计所有密室,她更设计密室除掉母亲以向父亲展示自己的能力,但还是被父亲关在密室,失去自由。
现在风水轮流转,父亲被克莱尔关进了密室,而且克莱尔启动了清除程序。
佐伊见到了本,两人再次成为密室的幸运儿。
克莱尔的能力这么牛,她的未来如何,影片没有交代,不知道还有没有续集。
私信+++q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