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诺

Juno,Juno少女孕记(港),鸿孕当头(台)

主演:艾利奥特·佩吉,迈克尔·塞拉,詹妮弗·加纳,杰森·贝特曼,艾莉森·珍妮,J·K·西蒙斯,奥莉薇·瑟尔比,艾琳·佩德,雷恩·威尔森,丹尼尔·克拉克,达拉·费伊,阿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加拿大语言:英语年份:2007

《朱诺》剧照

朱诺 剧照 NO.1朱诺 剧照 NO.2朱诺 剧照 NO.3朱诺 剧照 NO.4朱诺 剧照 NO.5朱诺 剧照 NO.6朱诺 剧照 NO.13朱诺 剧照 NO.14朱诺 剧照 NO.15朱诺 剧照 NO.16朱诺 剧照 NO.17朱诺 剧照 NO.18朱诺 剧照 NO.19朱诺 剧照 NO.20

《朱诺》剧情介绍

朱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高中生朱诺(艾莲·佩奇 Ellen Page饰)大大咧咧,是个可爱的精灵鬼,正经历着青春期到成人的蜕变。这一天她突然做出决定:要和帅气的田径队员布里克(迈克尔·塞拉 Michael Cera饰)共尝禁果。朱诺这次可闯了大祸,她一不留心竟然珠胎暗结,接下来的麻烦可想而知。 和布里克谈婚论嫁显然还为时过早,但朱诺并不想堕胎,她和好友商量,决定把孩子生下来,然后交给一对善心的夫妇抚养。然而,父母终究得知了朱诺的秘密,反应并没有朱诺料想的那么糟糕——一家人因为腹中的孩子团结起来,共商计策,为她分担怀孕的点滴苦乐。但是,朱诺毕竟是一个超级年轻的妈妈,小小年龄如何应对这一切,恐怕还要经历一次心灵的蜕变。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超级名模借口公司2艺术空间教授与疯子郊区男孩夏日烟火纯平,再想想枫糖大劫案诱惑出击非常夏日吉尔莫女孩第四季发型师公主出山末日骑士校园时代越界告白实行委员会:从很久以前就喜欢你了亲爱的锦鲤女孩鳕鱼角第三季值班警官猫猫的奇幻漂流步之物语狂野飞车你的伤,心理师都知道第二季Voice4长安异闻录杀机四伏合葬威尔·加德纳抢劫案

《朱诺》长篇影评

 1 ) 因为人性的不美好我们提出了道德,因为道德的不美好我们提出了宽容

电影《Juno》讲述了一个十六岁的美国女孩Juno在初尝禁果后怀孕生育的故事,她打消了堕胎的主意,挺着大肚子上学,并通过杂志广告为孩子找到了理想的养母,最后把孩子生了下来。

而这整个过程中,她没有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受到审判和惩罚。

相反,她的家人和朋友以理所当然的态度理解和支持她——当她向父母坦白自己怀孕了,并且决定把孩子生下来的时候,她的继母即时的反应是为她的勇敢而赞叹,然后立即想到的要给她补充维他命——而Juno由始至终的表现和成长也没有辜负这个善待她的世界。

在我们声称的文明社会的伦理风俗看来,Juno在影片开始就犯下了严重的错误,在现实中这种“错误”甚至可能是致命的——并非其行为本身导致悲剧,而是来自道德审判和惩罚。

但在影片里这似乎“没什么大不了”,只是年青人有欠妥当的一次冲动之举,正如这件事情本来的性质一样。

人类最初为社会的稳定存续提出了道德,然而在社会文明发展的过程中,道德的发展总是滞后而沦为人们脑中的僵化教条,因此世上到处充斥着偏见、蛮横、压迫和戕害:人们以“道德”为武器自相残杀,尤其是针对个性独特或智识超脱者。

而另一类人则以道德之名实行自我禁锢,以自罚的方式无望地企图超越人生的绝望,比如清教徒。

实际上人类文明一直处在道德困境中。

这部影片的基调越是轻松,我们的内心就越沉重,因为仍向往着真善美且理智成熟的人都意识到影片里的情节在我们的现实中“不可能像这样发生”。

我们所有人终生都在犯错中成长,尤其对于还缺乏能力的青少年来说犯错可以使他们避免在成年后犯下更严重的错误。

这并非说孩子们犯错值得鼓励,而是成年人应理性地思考这些错误的本质和性质,而不是诉诸教条或情绪,动辄进行蛮横的干预甚至惩罚。

有一句被说滥的套话却是至理:教育在于引导而非约束。

约束永远是容易的,只要你的力气比孩子大,就可以禁止他们做各种事情,但这不会令他们向往和变得更好,只能(迟早地)激起他们的叛逆。

而引导却是用好的事物吸引孩子,告诉孩子为什么好和鼓励他们去追求,从而使他们爱上生活,继而懂得自爱和爱别人。

不过《Juno》并非一部以青少年成长为主题的影片。

“人生的错误对人生是必要的。

”尼采说。

但我们也知道终其一生反对道德教条的尼采死后,他的“强力意志”和“超人崇拜”被纳粹教条化,从而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伤害——如果我们对伦理道德和人性缺乏深刻和清醒的认识,而盲目地溺爱和偏袒孩子(现实中不乏这种人),那就不是宽容而是纵容。

简单地对道德去教条化最可能导致的后果是人们按照各自的喜恶和利害去解释道德,而这只会使世界变得更糟。

因为现实中人们的普遍品性、智识和一个理想世界需要人们达到的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所以尽管不少人已经意识到道德野蛮的一面但我们仍然用野蛮的道德去匡扶社会——正因大多数人本身就不美好,所以道德也只能随之不美好,否则就功利的角度而言反而会适得其反。

伦理道德始终是实用主义的,所以也是“功利”和“善变”的:道德价值只在理论中是绝对的,在实践里从来都是相对的。

我们要记得尼采还说过:“高贵者要求自己不使他人感到羞愧:他要求自己看到一切受苦者而自感羞愧。

”——他的“超人说”是建立在如此崇高的人类品性之上,而不是针对卑微、麻木和愚昧的人,比如崇拜他的纳粹。

其实纳粹分子和我们并无本质的区别,他们并不都是比我们残暴的人,而只是在特殊的时代、社会、文明传统和民族处境下迷失于价值判断中而已。

要成为尼采所说的超人,首先要做的不是向外的强力扩张,而是向内的自我修炼。

和读尼采一样,看《Juno》这部影片使我萌发由衷的向善之心,并希望自己变得更好,尽管这部片里丝毫没有说教的意味,甚至不少内容看起来还相当地“离经叛道”。

因为我们深察片里登场的人物身上近乎完美的宽容和善良,正是因为他们首先具备了高尚的品格才使他们生活在了一个(影片虚构的)相对完美的理想世界里。

当我们怪责自己生活的时代和社会有多么糟糕时,我们更应该意识到我们自己也并不那么美好。

如果可以的话,我们不应为了让生活过得更顺利而适应这个社会,因为这只会让这个社会的糟糕得到巩固。

正如前述,我们应做的是自我修炼和提高:为一个更好的世界做准备。

(我并非指来世,而是指精神的现世。

)正如《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所说:我爱那样一种人,他把自己的道德变为自己的偏爱和宿命,因此他甘愿为自己的道德生存或死灭。

(尼采说的道德是关于自我意志的实现,和我们一般说的不同。

)——一本好书或一部好电影往往会使我们的人生获得增益;在适当的时候认识某个适当的人也有同样的效果。

《Juno》里并没彻底虚构一个美好的世界,里面也有现实的一面,比如校园里的闲言碎语,但Juno性格上的独特之处使她免疫于这些影响:她比我们大多数人更勇敢和自我,把别人对她的不恰当的评议视如不见、听如不闻,且恰度地并没变得自负和自我中心。

自我首先应体现在对自己和别人的个性和差异的尊重,保存自己的同时又不贬损他人,特立独行但不指手划脚,既不认为自己比别人了不起(自负),也不觉得别人应围绕自己运转(自我中心)。

尽管一般而言总是任意时期和社会环境下某方面的“主流多数”更容易忽略和否定差异,横蛮地把“多数和少数”理解为“正常和不正常”,从而激起少数一方猛烈甚至悲壮的反抗。

Juno是一个具有品性上的纯粹性的天才,这种人非常罕见:她很单纯,但她简单直接地抵达了我们通过艰辛的努力和复杂的过程才有可能抵达的境界。

或者说她的天性是那么完美和使我们向往:在她面前,我们都希望自己变得更简单。

我们可以察觉Mark的转变,他重拾自我的勇气也或多或少地获得于Juno的影响。

偏偏Juno喜欢上的Bleeker却看似平平无奇,如果说她主动和Bleeker对性的尝试带有好奇的成分的话,那么在婴儿出生后他们则真正地开始相爱。

Bleeker长得并不帅,而且有点木讷,除了擅长长跑(这在美国是冷门运动)以外似乎并无突出之处。

不过Bleeker很坦诚,他确实很稚嫩,但他从不尝试表现自己不真正具备的成熟、趣味或性格等,而同样率性的Juno(也包括我们)欣赏的正是他这点。

影片里的另一对重要人物是Mark和Vanessa夫妻,他们年届不惑仍膝下无儿,于是在杂志上刊登领养广告并被Juno相中。

随着Juno和他们深入接触,我们知道这是一对居住在郊区的富裕夫妻,真正渴望一个孩子的其实只是妻子Vanessa,而丈夫Mark只是在曲意配合而已。

实际上他对婚姻也几乎只剩下配合了。

我们一眼就能看出,Mark和Vanessa的差异是如此明显和巨大:Mark是九十年代那批朋克青年,并且他内心的火焰从未真正熄灭。

Vanessa则是个有“教养病”的高级白领,虽然片里并没交待她的职业,但我们从她的着装打扮、家居装潢和聘有私人律师等方面可以大致掌握她的身份阶层。

她待人接物总是很拘谨,她像患有强迫症似的表现出异乎寻常的谦恭、友善和体面,使和她打交道的人禁不住要怀疑自己接触到的是否真实的她。

然而她的虔诚使这些都变为了她的“可爱的瑕疵”。

像多数女性一样,她渴望平凡安定的生活和幸福美满的婚姻。

毫无疑问Mark和Vanessa曾经彼此深爱对方,因为Mark为了和她一起生活而屈居于平庸乏味的中产社区,他和这个地方根本格格不入,并且他放弃了对自由和音乐的追求而从事枯燥无趣的广告歌曲创作(尽管也因此赚了不少钱)。

而Vanessa则一直尽量体谅着丈夫的那些在她看来不切实际的个人追求,比如忍受他穿着“幼稚”的摇滚T恤和特地在家里辟了一个音乐房给他。

可是尽管他们曾经相爱并一直相敬如宾,但当他们为了爱而长年压抑自己的本性后,爱的火焰便渐渐消耗殆尽了。

实际上所有夫妻的情况都是如此:纯粹的爱只是片刻的火焰,而婚姻则是漫长的契约关系,当爱消失后维持婚姻的将是另外一些人类感情。

这是人性使然。

永远忠于爱的人反而会不断“背叛爱情”,因为他们永远忠于的是内心的真实感受。

而大多数并没这样做的人是因为忠于纯粹的爱将使人无法避免地损害另外一些我们重视的感情。

婚姻并不总是爱情的升华,有时候两者甚至誓难共全:如果说婚姻是道德的,那么人性就是不道德的。

Vanessa直白地向Mark摊牌:他对摇滚的追求不可能实现,而她想要一个孩子的愿望却可以实现,并且因为Juno的出现眼看就要实现了。

但问题是成败对Mark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即使他永远不能成为摇滚明星,但只有从事自己喜爱的事业他才会感到幸福,哪怕最后他凄凉地面对自己的失败,但这种失败仍比妥协的胜利更值得骄傲。

何况“永不妥协”本身就是一种高寒凛冽的胜利。

如果不是因为Vanessa急于收养一个孩子并且Juno迅速地出现,他俩的婚姻大概还能依靠双方共同的牺牲而维持一段时间,但那样的结局未必更好。

当Vanessa听到Mark提出要离婚以继续自己的音乐追求时,她当即的反应是不无赞赏地叹道:“你真是了不起。

”——没有埋怨、没有指责,而是赞美(因为针对Mark的追求而言,他的年纪确实不小了),这种超越了私心的爱和理解使我们动容。

尽管像她这么有教养的人很难不使人觉得她身上的一切包括她的幸福婚姻和美满家庭都是粉饰出来的,但此刻我们终于相信她的虔诚是表里如一:她对待Juno的态度确是发自真心而不是仅出于对礼仪的讲究——和我行我素、口无遮拦的Juno相比,Vanessa尽管显得平庸却并不虚伪,她具有的是另一种真诚:她的真诚并不对自己的感知刨根问底,也不残酷地迫使自己面对事情的本来面貌,或许在很多敏感的时刻,她意识的深处已察觉到Mark的犹豫和厌倦,但她虔诚地把救赎寄托于自己对幸福的信仰之上。

信仰(并非指宗教信仰)是一种付出而不是索求,是承受而不是逃避。

纯粹的信仰是这样一种东西:即使它一再令你失望你仍永远相信,而不是去怪责和质疑。

(这并不反对人进行价值思考,只反对功利的权衡。

)所以当Mark使她的希望落空后,她既没有为难他,也没改变自己的初衷。

如果说Juno是一个真诚的女孩,那么Vanessa则是一个虔诚的女性。

实际上她在每一处体现的对Juno不怀偏见的尊重早已赢得了我们的好感;她那过于教条的修养由于她同时具有的宽容精神也变得无伤大雅;她身上洋溢的温暖母爱使我们完全信任她会把婴儿抚养成一个热爱生活的幸福的人——正是这些使她在我们的心目中从凡尘俗世中超脱出来,迈进理想世界的门阶。

可以说,这部影片里的人物对待彼此总比对方和作为观众的我们预期的更好——更宽容和无私、更尊重和耐心,以及互相信任和理解——换言之这是一个比现实更美好的世界,一个我们既向往也有可能真实地追求到的理想的世界。

2012.11.大理

 2 ) 我觉得现在很幸福

今天晚上看了《JUNO》,对人生有了另外的感觉。

故事其实很简单,说的是一个16岁的高中生怀孕,到孩子生出来这段时间的故事。

整个影片格调很轻松。

Juno很cool,也很幼稚。

自她知道自己怀孕开始,她对孩子的父亲,那个男孩的态度始终是无所谓的。

在动过打胎的念头後,她终于还是留下了孩子,并迅速给宝宝找到了合适的养父母。

让我感动的一幕,出现在无法生育却又那么渴望当母亲的Vanessa讲手放在juno肚子上,轻轻呼唤着宝宝,而宝宝也感应到踢她的时候,vanessa的眼睛湿润了,而juno,眼神也突然变得温柔起来……看到这里,我突然很强烈的觉得,很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宝宝,我想和他一起成长。

在见到外表上看起来如此完美的养父母发生分歧,要离婚的时候,juno哭了。

回到家中,有了下面这段与她父亲的对话:JUNO:我想知道相爱的人是不是有可能永远在一起?

DAD:可以肯定那不是件容易的事。

 你看,我的建议是, 你所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找到这么一个人,他/她爱你,并接受你的一切,不管你开心还是生气; 不管你丑陋还是魅力,或者帅气; 不管怎样,爱你的人还是会觉得太阳是从你的屁股升起的。

那才是我们值得相守的人。

听了父亲这段话,juno说,我明白这个人是谁了,于是转身就去找了孩子的父亲,那个她一直不屑的男孩子,她送给他一整个信箱的糖豆,男孩看到她,只是笑着说,可以吻你吗?

于是他们很幸福的接吻。

爱就是这么简单。

我们要找的幸福也就是这么简单。

我现在觉得很幸福。

一想到真的有这样一个人存在,我就觉得很幸福。

 3 ) 每一段青春都是彪悍的

本来抱了嘻嘻哈哈的心情去看朱诺,窝在被子里,烧一杯奶茶,因为音乐实在太轻松。

到最后看到大肚子的朱诺躺在车前盖上发呆,我就跟她一起忧伤起来,人们为什么不能永远的快乐的一起呢,为什么要分开?

身体的变化并不能被理解为小孩们已长大,只有当他们开始考虑,一些成人世界里的分离和不得已,还有爱,怎样有勇气去选择爱,去保护爱。

非常彪悍的出场和开头,Juno和Bleeker在椅子上做了他们一直很好奇的事儿,然后是桔色外套的Juno提着一大桶的果汁边走边喝,一路进了便利店,第N次用试纸终于确信自己已经怀孕。

决定把孩子生下来的高中生、打扮的非常美国青少年的女孩子,豪爽的语言,喜欢60年代的朋克、乱七八糟的音乐和血腥的恐怖片、疯狂的决定、冷静的父母……自由主义精神换了一个更合理更人权的面具在美国文化里重新流行。

但是Juno并不是一个打扮很怪异的16岁女生。

她的装扮清洁休闲,跟每一个每天早晨离开家门赶去学校的女生没有什么差别。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没有反感的原因,因为Juno就是我们平常见到的,犯下了错误,有点叛逆但决不夸张的成长期少女。

但是十分彪悍的就是,Juno自己把问题解决了,并且找回了爱情。

十六岁的爱情,就是片尾里,坐在台阶上两人弹者吉他,合唱一首歌,云淡风轻,一点点的年轻的爱,不激烈不过分不伤怀。

在没有皱纹的年纪,所有的爱都是平整的。

编剧是位爱穿乞丐服的芝加哥美女黛伯洛·考迪,这位同样很彪悍的美女曾经白天是广告公司的白领,晚上就变身妖娆的脱衣舞娘。

《朱诺》就添加了她的个人成长经历。

我严重怀疑黛伯洛是位女性主义者兼人道主义者,比如,在影片中间安排了一个亚裔女生举块反对堕胎的牌子一遍一遍喊:All babies want to get borned;比如,虽然女孩子们没有办法决定自己是否能有个宝宝,但是有绝对的权利决定继续还是终止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

Juno的善良是非常理想主义甚至伊甸园的善良,她决定把孩子生下来送给需要收养的夫妇,这样既没有谋杀婴儿的性命又帮助一对夫妇有了自己的孩子,这难道不是天使的行为?

那么,发现了吗:我们被影片的打动之处,竟然和Juno的青春一样彪悍。

Juno的强大语录:1. Juno:为什么今天你的短裤看起来格外金灿?

Bleeker:我妈妈用了颜色保鲜的漂白剂Juno:去唱颂歌?

2. Bleeker:我还留着你的内裤。

Juno :我还留着你的处子之身呢!

 4 ) 心上的十字

1.对于一张试纸来说,是一条线还是两条线的问题;对于一个精子来说,是使命的成功还是失败的问题;对于一个党派来说,是自由还是保守的问题;对于16岁的JUNO来说,是生,还是堕的问题。

没有一个女人能在这个问题上轻易地作出回答,无论她多么开明、自由或者无畏。

作出选择的理由往往有很多:心态是不是成熟,时机是不是合适,经济是不是允许,身体是不是健康,孩子他爸是不是一个混蛋,等等等。

但让JUNO从堕胎诊所走出来的理由竟然是:这个阶段,胎儿已经长出了指甲。

“嚓嚓、嚓嚓、嚓嚓”,她满脑子都是小胎儿的指甲在腹中挠动的声音。

无疑这是一个动人的片子,很funny,很stylish,也很refresh,是今年一部阳光之作。

但不知道为什么,我老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Juno》的女编剧Diablo Cody,曾经是一个火辣的脱衣舞娘,此次居然杀入面色凝重的学院派奥斯卡,一举获得最佳原创剧本,成功转型、风头正劲。

说实话,我很为她高兴,但还是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Juno》被定级为PG-13,也就是说年满13岁的小男小女都可以观看。

在影院里,打扮入时的美国小情侣们看到16岁的Juno最终生完孩子找到真爱,都扔掉爆米花手拉手站起来鼓掌,啪啦啪啦啪啦。

我更觉得有什么东西不对劲了。

2."pro-life"(亲生命)还是“pro-choice”(亲选择)向来是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多年争议不休的话题。

但奇怪的是,美国近年的电影作品中,几乎是清一色的pro-life。

从 "Knocked Up" 到 "Waitress" 到 "Bella",怀孕母亲的选择,无一例外地决定生下来,而且无一例外地都最终冠以美好、动人、清新的结局。

“Knocked Up”中,酒后一夜情导致的怀孕最后把孩子他爸从一个懒鬼变成了一个成年人;在 "Waitress,"中,怀孕使孩子他妈得以从混账老公身边逃走,重新找到了意中人;而"Bella,"中,孩子的存在使母亲能够得以融入一个温暖的拉丁家庭。

从编剧角度,我能理解,因为孩子打掉了,故事还说什么。

多个生命,起码多个角色,虽然不会说话,但几乎是万能道具。

所有人物的重大的性格转型、心灵成长、人生选择,都因为有了这个道具而变得顺理成章、感天动地。

而在银幕外的现实生活里,小甜甜布兰妮年仅16岁的妹妹Jamie,去年12月,在一本叫《OK》的杂志上,高调宣布自己怀孕,经手人是从高中就交往迄今的男友Casey。

注意,这个杂志的名字叫《OK》,潜台词就是,16岁怀孕是OK的,面对它是OK的,生下来也是OK的。

为了买下这个怀孕声明,OK杂志花了100万美元。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已经花了10亿美元在宣传青少年对欲望的节制上,但美国的少女怀孕率依然在增长。

按估计,美国今年将有75万少女面临怀孕。

现在好了,除了Jamie,又多了个Juno。

其实这也没什么,如何度过青春期本来就有很多选择。

只是,Juno这个片子里描述的美国,是真正的美国吗?

有句谚语叫:“reel life is not real life”——“胶片生活,并不是真正的生活”,我严重同意。

在这个片子温情、愉悦、轻松、喜剧氛围的裹挟背后,充斥着的,是:想当然、天真、理想主义,以及政治正确,是的,非常非常“正确”。

因为在美国,自由派和保守派在堕胎问题上各持一见,结怨已久。

但他们对待相关现实的态度,却存在着一个颇有意思的悖论:一方面,自由主义者们希望孩子们学会避孕和选择堕胎,但同时,他们又不愿批评那些没有堕胎,而把孩子生下来的单身母亲们,并必须为她们的权利鼓呼;另一方面,保守主义者们一边希望年轻人在婚前禁欲,一边又衷心赞扬那些拒绝堕胎,把孩子生下来的少女妈妈们。

于是,《Juno》很聪明地迎合了两边。

Juno既展现了让自由主义者们喜欢的对性开放、生活自由的态度;又满足了保守主义者希望她不要“堕胎”的愿望。

并且,用“领养”这个路径,化解了青少年非婚生子的尴尬。

貌似不仅是赢、双赢,而且是三赢!!

Diablo Cody作为一个曾经的声色场中人,能写出这样让政治双方都无话可说的脚本,我只能佩服她把握个中微妙的聪明。

但是,在跟一个美国朋友们讨论的时候,我迟疑地问了一句:如果……Juno是个黑人女孩,大家还会这么一片感动和赞声吗?

那个朋友愣了一会,说:不会。

是的,你随便开车去一个口碑比较差的黑人社区,象Juno这样的未婚少女妈妈,大街上一抓一个。

但她们大多数会辍学,或直接被学校开除,舆论会普遍质疑和批评她们随意的性态度,她们的孩子估计也没什么白人中产家庭会有兴趣领养。

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她们酷、有型、拉风、值得效仿。

即便不是黑人,作为家境一般的白人女孩儿,也做不到象Juno那么幸运和潇洒。

“童话”是演出来的,“自由”是相对的,但我不知道影院里那些本来就在肾上腺激素的过盛分泌下头昏脑涨的小孩儿们会不会这么想。

3.不管怎样,2008年16岁的Juno,比起1969年21岁的诺玛·麦考维来说,实在是“酷”得太多了。

当那个德克萨斯州的流动剧团女售票员发现自己意外怀孕的时候,简直是愁眉苦脸、惊慌失措。

她已经离过一次婚,有过一个5岁的女儿,现在生活窘迫居无定所,她实在不想要这个孩子。

但当时的德州,依然是一个严格禁止堕胎的州。

所幸的是,她的困境正好被几个寻找由头推进堕胎运动的女权主义者捕捉到,一番筹谋计议,双方一拍即合,从而引出美国司法历史上公认的最有影响力的案例之一:罗诉韦德案。

从1821年康涅狄格州率先的“反堕胎法”,到诺玛·麦考维所在的1969年,这项被大部分州通过的法令已经实施了近一个半世纪。

有趣的是,从历史角度看,当时积极促成“反堕胎”法的,很多反而是女权主义者。

因为美国早年禁止堕胎的立法动因,并非起于宗教和伦理,而是来源于医学界,来源于堕胎手术本身给妇女带来的危险和身体隐患。

但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在民权运动、反战、性解放、嬉皮士盛行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接棒的女权主义运动的后起之秀们,选择了跟前辈们截然相反的立场,她们渴望妇女的选择自由,积极筹划和期待着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以促成全国的“堕胎合法化”。

于是,在她们的帮助下,麦考维化名“简·罗”(Jane Roe),状告得克萨斯州反堕胎法违反了宪法第十四和第九修正案。

因为德州达拉斯县的检察官叫韦德,所以史称“罗诉韦德”案。

(Roe v. Wade)整个案情非常有趣和复杂,双方律师激烈辩论胎儿何时才具有“人权”,宪法是保护“胎儿”的人权,还是保护孕妇的“选择权”;禁止堕胎的法令本身,是否侵犯妇女的隐私权等等,从地方法院一直上诉到最高法院。

1973年1月22日,最高法院以7比2的表决,确认:妇女决定是否继续怀孕的权利,受到宪法上个人自主权和隐私权规定的保护。

这项判决广泛地波及了美国51个州,正式促成了美国早期堕胎的合法化,并对美国后来的妇女权利、宪法解释、甚至党派立场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罗诉韦德案”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毋庸置疑,但我总觉得,之后三十年,此案当事人发生的极其戏剧性的转变,从更深的角度,展现了这个命题的复杂和无解。

在当年的漫长的诉讼中,化名“罗”的麦考维已经无奈把孩子生了下来,这个赫赫有名案件的最核心人物,从一出生就被送了人。

高院判决后,麦考维成为众人皆知的“堕胎”和“女权”符号,并加入一些诊所,从事宣传堕胎的工作。

然而,具体的鲜血、死亡的胚胎、每天大量的生命流失,象冲刷沙滩的海浪一样,一天一天,侵袭并清洗着她的信仰。

她逐渐认为,堕胎是非人道的。

之后,在一个基督教牧师的影响下,她彻底背叛了自己的阵营。

1995年8月8日,麦考维在一个私人泳池受洗,从此正式反对堕胎。

此后,她还成立了一个“不再是‘罗’”(“roe no more”)的机构,促进反堕胎宣传。

1998年,她用一整本书描述她如何从一个堕胎标志人物变成一个坚定的反堕胎激进份子的心灵巨变,书名叫做——《被爱征服》。

而今年美国初选期间,共和党候选人Ron Paul公开发言说:“‘罗诉韦德’案是完全错误的,它根本不是一个“宪法”问题。

宪法,包括宪法修正案,没有一个字,有支持堕胎的意思。

那些无辜的、未出生胎儿的权利,是美国自由理想价值的核心。

”而曾经的当事人“罗”回应道:我支持他竞选总统,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目标,那就是 —— 有一天能彻底颠覆“罗诉韦德”案。

4.回到《Juno》,我只想说,这个如此纠缠和多义的命题,远不是一个16岁的少女能够弹着吉他、叼着烟嘴,酷酷地handle的。

用一个轻松喜剧的形式把它简单化和美好化,不是四两拨千斤,是装傻。

顺便说一句,美国的怀孕试纸,跟国内不同。

它显示怀孕的效果,不是两条平行线,而是一个“十”字。

这个重重的十字,不是来自于上帝,而是划在每个人的内心。

 5 ) 小金人的棕榈叶

貌似是第一年在Oscar颁奖前把提名最佳的影片都给看了,终于有机会冒充专家来自我点评预测一番。

我之前愿意把《Juno》看做独立制作在Oscar最佳提名里一个传统的延续,从03《Lost in translation》,04《Sideways》到07的《Little miss sunshine》。

在其他财大气粗的敌手面前,它们拿最佳影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最佳原创或改编剧本通常是它们最好的归宿。

今天看到组数据,觉得这届Oscar有些别致,《Juno》竟然是提名最佳里票房最高的,本土加海外大概收了1亿5千万。

其他几个兄弟在美国的票房,《No country for old men》6千万出头,《Atonement》和《Michael Clayton》差距微弱,都不过近4千8百万,《There will be blood》最惨,3千万多点儿。

这完全不能反映去年美国电影市场的火爆,四个续集,Spider-Man3, Shrek3,Pirates of the Caribbean3再加上Harry Potter,全球都是8亿,9亿的抢钱。

难怪负责多届Oscar转播的Gil Gates说:The Oscars celebrate excellence, they don't celebrate box office.这话估计有些人听了会嗤之以鼻,在他们眼里,Oscar还是太商业了,最多把今年算做个艺术当道的特例。

毕竟科恩兄弟同时是戛纳的宠儿,三夺最佳导演的战绩傲视群雄,《No country for old men》去年在电影节上也是好评入潮。

Paul Thomas Anderson同样是文艺青年的大爱。

不过正是他们今年的入围,让我很难从传统Oscar的视角来评判谁能最终摘得小金人。

放在去年,我喜欢《Little Miss Sunshine》,但身旁有大导演大明星大制作的《The departed》,还有政治正确,讨评委欢心的《Babel》和《Letters from Iwo Jima》,胜算大小很明了。

但今年吧,我个人觉得最好看的是《No country for old men》,把叙事的娱乐性和艺术性结合到了很高的水准,只是剧情一黑到底,杀人魔头最终逃之夭夭,这样的设计能受多少评委待见,难说。

《There will be blood》让我大跌眼镜,我原来以为又是Paul Thomas Anderson拿手的群戏,结果是我的大爱Daniel Day-Lewis一人撑起荒凉的西部。

这部电影更像在以小说的节奏叙事,有韵味,够大胆,但太小众,能入围我都觉得很惊叹了,要得小金人,不可能。

《Juno》绝对是五部中最讨人喜的,属于我很偏爱的电影小品。

但它过小的格局,多少让我有点儿怀疑它问鼎的几率。

金球奖上先下一城的英式史诗《Atonement》和政治惊悚片《Michael Clayton》,和它们的票房成绩一样相似,都长着副Oscar的嘴脸,但也最为平庸。

我隐约觉得《Atonement》最具小金人相,但这又是我内心很不希望看见的。

在数据面前,我发现应该修正自己对Oscar的看法。

我的印象还停留在90年代,那10年间,《Dances with wolves》、《Schindler’s List》、《Forrest Gump》、《Braveheart》、《The English Patient》、《Titanic》的相继折桂,让我认为Oscar最佳影片就是叫好又叫座大片的代名词。

小金人嘉奖的是平衡的艺术,说到底,是如何把电影艺术最完美的商业化,名财两得。

2000年最佳影片《American Beauty》是我早年的大爱,它的投资仅在1千5百万,首映周末票房在全年排第137,影史票房最慢达到1亿的统计中名列第五。

它描绘了一匹黑马凭借自己优秀素质不断攀高的轨迹,最终得到Oscar的认可,并且全球入帐3亿5千万。

这种气象在这几年愈演愈烈,05年的赢家《Million dollar baby》投资三千万,而它的最大对手《The Aviator》制作费用高达1亿,大导明星兼备,票房成绩也与前者旗鼓相当,最终却刹羽而归。

06年《Crash》的制作费低得让人难以置信,only 6百50万,而最终全年票房竟在50名左右。

今年若是《Juno》外的任一影片捧得小金人,全年票房都在50名开外,而《Juno》本身的投资,据说也不过千万。

这当然不能表明Oscar就多么艺术了,但小金人仿佛在说,我也不是浑身散发铜臭的粗鄙商人,我有自己不俗不羁的趣味和个性插片棕榈叶吧,也挺和谐的。

 6 ) warm girl and cool girl

16岁的juno,再普通不过了,不漂亮,不性感,怀孕两个月零四天。

16岁的juno,再幸运不过了,有一个包容她的爸爸,有一个爱护她的继母和一个无论何事都可以告诉的闺蜜。

16岁的juno,太cool了,为未出生的孩子找一个可以顺利成长的家庭,挺着大肚子在校园里穿梭,开着车去做B超,吃醋伤心委屈,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

16岁的juno,太warm了,格子衫、牛仔裤、烂书包、假小子,那么多麻烦,却从不逃避,依然乐观真实痛快。

All I want is you ,will you stay with me?Hold me in your arms and sway me like the sea.校园啊,青春啊,爱情啊,这些字眼的组合总是无比的美好。

回头想想,我的16岁是怎样的情形?

有不太自由的校园,没有彪悍的青春,还不懂什么是爱情。

还有大片大片的留白。

于是,太多的遗憾在19岁的时候一一补上。

纵然记忆的画面会随着岁月的淡漠流逝而斑驳,那些有你出现的片段都会让我永远铭记。

而现在,奔三的路上,我已经很难记起究竟是为了未来的哪一天而努力着,只求每天都实实在在,现在不犯错,以后不后悔。

 7 ) 《朱诺》:美利坚的欺骗性

有人把《朱诺》比作去年的《阳光小美女》,一部充满独立精神的精彩影片,事实上观赏此片时并没有遭遇《阳光小美女》时的那份触动感,说实话这部影片固然有我喜欢的一部分,但彼此之间大体上不起化学反应,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当然艾莲佩奇饰演的女主人公朱诺还是相当吸引人的,一副特立独行的吊样足可迷倒众生,这个人物的塑造绝对称得上偶象级,一个新世代的偶象诞生了。

一个十六岁的高中女生意外怀孕后,电影为她营造出一番太过风调雨顺的完美环境,与我们祖国的现状形成了强烈反差,大大刺激了部分国内观众,于是文化差异,民主开放性等等帽子齐刷刷飞了出来。

美国梦的奇光异彩太吸引人了,电影更是为这个虚幻梦境作完美包装,而导演贾森雷特曼正是典型的造梦者。

雷特曼以往只导过一部喜剧《感谢您抽烟》,还略显才气。

有时候在某些特定的电影作品中会彰显出导演的意识形态,诸如《朱诺》这样题材的影片,从中完全可以看到其中流露的女权主义思维的痕迹,特立独行的朱诺在怀孕这件事上自始至终都是自己在作决定。

她主动引诱布里克,然后不要布里克负责,自己选择堕胎还是生产,自己去找领养父母,在各个方面都显露出一个十六岁朋克少女的强势姿态。

如果一切都太过完美,就很值得人怀疑,朱诺的选择没有受到父母的任何反对,反而帮助她去处理领养事宜。

在影片之中如此开明的父母,没有一句措辞严厉的话语,仿佛只存在于童话之中,即便开放性如美国社会,也未必会如此这般地民主的家庭关系,美国的保守主义从来就没有减少过,教堂依旧林立。

导演只是从其自身立场设计出如此一个完美家庭,只能是愿望而非现实,所以当你被这部电影的温馨感动得一塌糊涂之时,我有必要将这只被吹大的泡泡戳破,然后告诉你这是一个自由主义者按自己想象所粉饰出来的假像。

当然如果有人较真说美国难道不存在这样的家庭,当然一切皆有可能,但这绝非常态,而电影所呈现的具有普遍的欺骗性。

虽然对影片的故事很不以为然,但对女主角却是没来由的喜欢。

实际上更打动我的是朱诺为孩子寻找的养父迈克,一个并不成熟的成年男子,热爱摇滚乐电影却又被束缚在家庭生活之中。

实际上很多人并不会认同迈克,认为他不够成熟,认为他总是在逃避。

实际上成熟的另一层含义便是世故和务实,实际上我们都太过成熟,成熟得安于现状,于是也早就失却激情与梦想,连冲动都没有了。

朱诺的出现是迈克发生转变的导火线,她对音乐的共通性激活了他的梦想,他最终选择了离开瓦内萨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或许正是这份不成熟才令他真正有勇气去坦诚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再如以往掩饰自己的真实感受。

在过去的生活中迈克在瓦内萨主导的下丧失自我,而当他发现自己还有梦可以追,便终于敢直面瓦内萨说出自己的选择,这究竟是逃避责任还是勇于实现自我,一切都见仁见智,生活没有标准答案,只能自己去寻找。

影片最终安排朱诺重新爱上了保利,这倒底算不算爱情,或许这里面未必没有某种青春式的争强好胜因素。

当影片戛然而止,所有一切画上圆满的句号,那么再往后呢,所有对生活构成麻烦的因素就此清楚,只为保留一个温馨的故事,有时候我们会想起那个孩子以后会如何,朱诺现在可以不关心曾经发生过的一切,当她成长以后呢?

所有的麻烦真的可以如此轻易地解决吗?

影片最终象是座空中楼阁,只让观众看到云端上的美丽,然后令你忘记如何下楼这件事情。

这就是我认为《朱诺》远比不上去年的《阳光小美女》,它始终在刻意粉饰某种美好假象,也许在美好与残酷之间大家更愿意选择美好,但是成长始终是伴随着一步步认识这个世界的另一面,面对现实是必须的。

文:眉间尺

 8 ) 青春依然纯净

Juno这片子,刚一开场看到那卡通处理的文字和画面,我就觉得很对味。

清澈干净的音乐,温暖灿烂的阳光,渲染出酷酷的青春。

其实我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去陈述这样一件事,这样一件其实很沉重或者可以被描述得很horrible的事情,用如此一个轻松的基调去讲述。

16岁的孩子,一路走着喝完一大桶橙汁,为了制造做三次pregnent test的原料。

用可爱的汉堡型的电话打给women now,中途电话接触不良,还要晃上一晃。

跟男孩说,我想,我应该把它扼杀在萌芽状态,因为,生理课上说,一旦怀孕了,就很可能会生出孩子。

男孩说,一般来说,是这样的,就像妈妈和老师们一样。

男孩的同学说,你知道Juno怀孕了吗?

……就像我们的妈妈和老师一样?

……你知道是你的吗?

……你太厉害了!

……我看你应该留胡子了。

……为什么大家都看着我?

因为你的肚子是个球面。

哇你开始学几何了。

一次一次,忍俊不禁。

原来,事情也可以被描述得不那么horrible.有些细节其实很感人。

继母说,无论如何,还是感谢上帝的这份馈赠。

继母在B超室里跟护士争执以捍卫“出轨犯错”的女儿。

或许在中国人的眼里,一个母亲,在这样的时候,应该为自己的女儿感到羞愧,应该和别人一起指责自己的女儿,但是,Bren没有。

她说,你怎么知道我的女儿就不会是一个好母亲。

她对护士说,做好你自己的事情的就可以了。

她或许是要说,不要随便去评价别人,你并不能知道别人到底是怎样的。

于是我的眼泪突然掉了下来。

父亲说,我以为你是一个知道适可而止的女孩。

Juno沉默一会,眼中有难得的严肃和无奈,说,我也不知道我是哪种样子的女孩。

其实谁也不知道谁到底是怎样的。

仅仅是不要随便去评价别人。

其实,她并不因此就应该被定义为一个坏孩子,是不是。

至少她能勇敢地去承担,去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去承担怀胎十月的痛苦。

她不能跟同学们一起看电影砸甜甜圈,还要忍受所有人奇怪的目光,但是,她不责怪任何人。

她甚至仅仅在男孩约了别的女孩出去的时候有些生气,而后来还是觉得是自己不对。

面对以及承担,是多么需要勇气的一件事。

她尽自己所能,付了责任。

或许青春就是这样。

父母总是希望孩子不要摔跤。

能不摔跤当然更好,但是,就算摔了一跤……又怎样呢。。

也许会有些疼,但至少不会摔成残疾,不会对于在未来的路上继续走下去构成障碍。

那就行了。

阳光依旧鲜艳,青春依然灿烂。

经历过泪水,懂得了即使相爱的人很难永远快乐地在一起,却终究可以寻找到一个爱你的可以接受一个最真实的你的人——不管你开心还是生气,美丽还是丑陋——爱你的人还是觉得太阳是从你的屁屁里升起的。

那才是你值得相守的人。

虽然,或许你要经历很多才能遇见,甚至是一场失败的婚姻。

但也许,他已经就在你的身边。

影片的最后,女孩穿着帅气的衬衫骑着帅气的赛车背着帅气的吉他去找男孩,暖暖的色调,阳光软软地洒在房子前面的台阶上,男孩女孩唱着清澈的歌,温柔地相吻。

这样的画面,温暖到落泪。

青春依然是纯净的,是不是。。

很喜欢的片子。。

有喜欢的色调。

喜欢的音乐。

喜欢的车子。

喜欢的房子。

喜欢的阳光。

喜欢的青春。

 9 ) 谁的青春不迷茫

初尝禁果、未婚生子,不论在现实生活还是影视作品中都不鲜见。

加拿大、美国合拍的喜剧电影《朱诺》里,高中女生朱诺在某天决定和她的男朋友偷尝禁果,即使她对男朋友并没有到迷恋不舍、想要嫁给他的地步。

然而朱诺怀孕了,在美国这样一个法律禁止堕胎的地方怎么去处理朱诺肚子里的小孩成了一个难题。

在与知心好友里尔商议之后,她们决定先将孩子生下来,然后再找户想收养孩子的人家将孩子送出去。

在几番打探和斟酌之后,朱诺最终选定了一对富有的夫妇马克和维尼撒,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样一帆风顺。

影片中最让人感慨的是在发现朱诺怀孕后,她爸爸和继母除了最初片刻的震惊后,便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团结在了一起,老师和同学也没有认为她道德败坏,正是身边所有人的理性、包容,让朱诺变得更加成熟、自信。

当然,我不支持早恋,也不认为未婚生子正确,只是觉得一旦有意外发生、看到有人迷茫在十字路口时,作为身边人的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是值得每个人去深思的。

这部获得2007年度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的影片,用快速又意想不到的对白给人带来惊喜,按照秋、冬、春、夏的叙述展现朱诺不同时期的故事,在博人一笑时也带给人们思考,是一部想推荐给所有人的小成本佳作。

 10 ) 当一个未成年少女意外怀孕,她决定弃养

郑爽代孕事件的余波已经渐渐消退,昨晚我又重温了获得2008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的小成本青春喜剧片《朱诺》(Juno),这是一部在讨论郑爽事件时被屡屡提及的电影,是一部少有的直面了未成年性教育、意外怀孕、堕胎和弃养等尖锐的社会问题的电影。

故事很简单,16岁的少女朱诺刚上高中,怀着强烈的好奇心第一次与田径队的帅气男孩布里克偷尝禁果,就不小心怀孕了。

她本来准备偷偷地去堕胎诊所打掉这个孩子,在门口遇到一个强烈反对堕胎、主张每个宝宝都应该诞生的「反堕胎人士」,恰好是她的亚裔同学,她告诉朱诺,她肚子里的宝宝可能已经有指甲了。

联想能力十分丰富的朱诺立马感觉到这个孩子不再是一个无生气的物件,她决定生下这个孩子。

她回家与父亲和继母摊牌,说出了自己的计划——她要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但她认为自己从各方面来说都没法做一个好妈妈,所以想通过合法途径为孩子选一对靠谱的养父母,在生下孩子之后将孩子送给他们抚养。

最终她的计划成功了,她获得了成长,渴望孩子的养母也实现了愿望,皆大欢喜。

十几年前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并没有太大的感触,只是再一次感叹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

朱诺身处的环境,似乎对未成年少女怀孕这件事接受度太良好了,当她对父母宣布自己闯了个大祸的时候,他们都猜测她可能是吸了大麻或是酒驾了,好像意外怀孕这件事对他们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大问题。

他们就非常顺畅地陪着朱诺去找领养夫妇、做产检,就像朱诺只是去外面捡了一只流浪猫说是自己要养上半年再送人那么轻松。

我想,每个未成年人,都会羡慕朱诺拥有这样开明的父母,就像当年看《成长的烦恼》时的感觉一样。

但在重温这部电影之后,我又有了更多的感触,终于懂得了它为什么能入选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的提名名单。

因为,它不仅仅是在讨论青少年的性教育问题,它更多的是在想象,一个让女性更加自由的世界应该是怎么样的?

豆瓣电影详情页里被顶到最高的一篇影评《爱丽丝梦游政治正确仙境》里一针见血地指出:这部电影描写的不是目前还活着的美国人的生活。

也不是以前曾经活着现在已经死了的美国人的生活。

甚至不是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角落的人……的真实生活。

它描写的是「温和的美国自由主义者头脑中理想的政治正确的美国。

」或者说,影片里的朱诺,并不生活在现实中的美国,而像是生活在一个对女性更加宽容和友好的乌托邦。

在这个乌托邦里,没有对早恋或性行为的污名化,也没有将堕胎上升到道德高度,更没有在生育之后随之而来的「母性绑架」和「母职惩罚」。

面对意外怀孕这个难题,中美两国国民关注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中国人普遍会认为堕胎是最好的解决方式,孩子生下来的话,绝对是大麻烦。

这也是为什么在郑爽和张恒感情出问题之后,郑爽一家人都想让代理孕母把孩子打掉的原因,在这个性教育严重缺位的国度,那些号称无痛人流非常轻松的广告却随处可见。

「开始了吗?

」「已经结束了。

」这样的对话,会让人产生堕胎就跟打了个盹儿一般简单的错觉。

如果两个孩子是郑爽自己怀的,她就算是在大月份选择引产,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下也算不上是黑点,相反可能还会因此强力虐粉,再狂吸一波流量。

弃养,才是中国文化的痛点,俗话说「宁跟要饭的妈,不跟做官的爹」,就是默认母亲会比父亲更负责任、对儿女更好。

在众多社会新闻的评论区里,那些在厕所生下孩子不知所措的女学生,那些因为无力抚养而遗弃孩子的女性,会比选择堕胎的女性受到更多的口诛笔伐,人们默认了,既然你选择生下孩子,你就应当抚养他长大,这就是「母性绑架」。

这种认知,其实是将孩子当成父母的私有财产,或者说附属物,所以才会发生亲生父母虐待孩子,但却鲜有剥夺他们抚养权的案例。

我们不敢承认的是:很多人就是不具备当父母的能力,先天没有,后天也无法习得。

而深受宗教思想影响的美国和其他国家,则将堕胎视为最大的问题,因此产生了很多「少女妈妈」,以及随之产生的连锁问题。

《朱诺》里有一幕场景,是朱诺去医院做B超,听到她要将孩子送给他人抚养,操作B超的技师说了一句「太好了,谢天谢地」。

朱诺的继母追问她是什么意思,她说,因为之前看到很多未成年妈妈,她们的生活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太有害了。

毫无疑问,她的话非常政治不正确,因此被朱诺一行人怼了,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她说的话是对的。

而政府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很多国家,母亲主动放弃抚养权是合法的,而且政府也会主动剥夺一些不合格父母的抚养权,将孩子交给其他有意愿有能力的家庭收养。

林毛毛说过,在德国,女性不管因为什么原因主动放弃抚养权,都不会被法律追究。

(注意,不是随便往街上扔,而要走合法途径去安置好孩子。

这种做法,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孩子的权益,避免因为将孩子和母亲的强行绑定,导致后悔的母亲疏于照顾或者虐待孩子的事件发生。

比如被亲生母亲虐待致死的小苏丽,她的母亲燕志云憎恨她,是因为她是违反计划生育出生的孩子,母亲因此丢了工作,将一腔怨气发泄到她的身上,长期吃不饱饭的她,在三岁多的时候抓吃鸡食,被她母亲用针和膨体纱线将嘴缝住……这恶行一时轰动了青海高原,《人民公共安全专家报》、《青海日报》、《西宁晚报》都作了报道。

但是她的母亲没有丝毫悔意,依然变本加厉地虐待女儿,两年之后,可怜的小苏丽还是惨死在燕志云的手下。

我们在谴责燕志云这样的「恶母」之外,需要思考的是怎样才能让类似的悲剧不再重复,如果,她在生下小苏丽的时候,就可以主动放弃抚养权,如果,她在最初虐待小苏丽的时候,就会被相关部门剥夺抚养权,那么小苏丽,都有机会好好地活下去。

既然现在全世界都在面临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就不要再想着靠道德绑架和社会舆论去逼女性生孩子了,相反,想要提高女性的生育意愿,应该给予她们更多的自由和帮助才是。

给她们生育或不生育的自由,堕胎的自由,生下孩子后不想抚养的自由,而不要再用「这是一个女人/母亲应该做的」之类的话术去绑架她们的人生。

像朱诺这样的未成年人,或者其他实在无力抚养孩子的普通女性,谴责她们不负责任没有任何意义,整个社会应该思考的是,该怎样去帮助她和她的孩子,让她们的人生都不至于因为彼此被毁。

就像《朱诺》里幻想的那样,朱诺只是将一个新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而已,除了少部分说闲话的,大家都报之以足够的善意,她的生活也很快回到了正轨。

当然我并不是支持代孕和随意弃养,而是这个社会应该更加完善制度,去帮助女性实现不被母职惩罚影响人生的自由。

只有生育这件事给女性造成的影响和压力越来越小,保障越来越多,女性的生育意愿才有可能提高。

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坏处大于好处的事,是没有人愿意去做的。

《朱诺》短评

Juno shines and the guy sucks...Just can't believe how can a girl love a guy like him...

9分钟前
  • flowerowl
  • 力荐

难道那个男孩就从来没想过责任,没想过他对JUNO和孩子都应该有的起码的担当?一方面是关于忍耐和以柔克刚,另一方面与其说宣扬坚强不如说逃避责任的西方价值观。电视总是赞女人对男人死心塌地理解包容,付出忠诚,成熟冷静,而男的却总是做着相反,成全的‘美事’= =不知道该片导演有没有试图反讽和无奈。

14分钟前
  • m1ss Y 。°●
  • 较差

非常真诚的影片,小休闲小轻松。所谓青春,就是一路轰轰烈烈,跌跌撞撞的成长,整个过程都应当是疯狂而愉快并且迅速痊愈的。Ellen Page是个精灵,动作,神情,说话口气都拿捏的很绝。

19分钟前
  • 私房歌
  • 推荐

又一部小成本的影片,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国外的家庭教育方式和国内真是天壤之别,面对现实,既然发生了就让事情变得好起来吧。珍妮弗·加纳在商场的那段戏非常精彩,小朱诺的演技也是非常了得,把一个个性独立、率真的高中女生演绎的活灵活现。

23分钟前
  • 雷斯特雷波
  • 力荐

可能是我老了,觉得没看头,太假了。

27分钟前
  • 住在心里
  • 较差

复杂问题简单化,严肃问题轻松化,成人问题低龄化。各种不现实的酷。原声还不错

28分钟前
  • 七宝
  • 还行

看不下去……

33分钟前
  • AG
  • 较差

08年2月2日。早上收到Clinique的生日祝福,但今天并不是我的生日。当时我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但却写了我姐姐的名字和生日,我姐姐是2月2日的生日,不过是阴历的,所以这个日子对我并没有任何特殊意义。电影里一个情节:Juno在卫生间在手腕上抹Clinique Happy香水。这些勾起了我当时去Clinique柜台买礼物的一些回忆,然后这些回忆又勾起了另外一些回忆,一些曾以为会忘掉却没有忘掉而只是深埋了的回忆。

34分钟前
  • 蒹葭苍苍
  • 还行

一开始是冲着最佳编剧去的,不过尔尔

36分钟前
  • 曾于里
  • 还行

评分很高8点多。而且在票房异军突起。排上了前10名 可看了片子觉得不知道那里这么吸引老外,是不是讲老外的心里去了 难怪老外也就是喜欢搞那些东西。。 打6.5

38分钟前
  • 南风吹梦
  • 还行

The best thing you can do is to find somebody who loves you for exactly what you are, good mood, bad mood; beautiful, ugly.

40分钟前
  • 小小
  • 较差

The best thing you can do is to find somebody who loves you for exactly what you are, good mood, bad mood; beautiful, ugly.由轻快的音乐,装成熟的鬼精灵小P

44分钟前
  • 小子路
  • 力荐

you are a part-time lover and full-time friend.Along at Bingka home

48分钟前
  • 0932313
  • 力荐

清新一如三年前

5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爱 爱 爱 爱 爱 !!!~不过美中不足的是那段未婚先孕的恋情。我根本看不出爱情的眉目。ok,但是结尾依然甜蜜。

54分钟前
  • 至尊寶『x_x』
  • 力荐

……真心觉得她们的生活太混乱了

56分钟前
  • 开心
  • 还行

简直要呕出来,保守派为了宣传反堕胎真是无所不用其极😅美化未成年少女生子,完全忽略生育对女性的危害。抛去这一切,对人物的刻画也极其混乱,小清新无法掩盖这部电影的缺点

59分钟前
  • mia
  • 很差

这件事即混乱又复杂。

1小时前
  • fallingraining
  • 还行

nice girl, awesome spirit, but not a fancy boy she chose in the end, personal preference.

1小时前
  • 姚叶经年
  • 还行

BGM满分

1小时前
  • 小耳朵图吗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