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拍得不错,不像改编的。
关于影片内容及性格的复杂刻画得还不错,关注畸形人格及社会问题,综合起来使情节真实曲折。
犯罪动机一是人格问题,而且畸形人格有两种,一是嘉文,二是陈和平的自恋,就使犯罪不容易被揭穿,情节就有了层次。
二是台湾社会畸形的媒体环境导致犯罪被扩大。
很多人对电影里的媒体表现表示质疑,应该是不了解当时台湾的媒体环境。
经常看看中国国际频道里对台湾的报导可见一斑。
还有就是对郭晓其的刻画也非常深刻,不是简单的正义凛然,而是自有其动机和缺点,这使人物更真实,也使情节更有曲折。
演员的选角很讲究,陈和平的角色和《夜行者》的主角神似,其他主角配角也个个精神出彩,连怡君的爷爷都性格突出。
其他摄影的用光,构图都很讲究,有淡淡的怀旧与忧伤,对血腥的表现极为克制,尺度很精准。
推理不足,但反思有余啊。
还是值得一看。
整个连环杀人案,是自恋型人格假面凶手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场大型沉浸式真人秀。
他擅用符号化的叙事手法、残忍血腥的镜头语言,以无数真实鲜活的生命喂养无关意义逻辑的末日狂欢,嘲弄人性的阴暗面与集体行动的无意识。
他还声称,是乌合大众的猎奇欲望,与他共谱了景观社会之中的人伦尽丧。
Noh面具的设定,或者说模仿犯概念,很容易联想到电影《V字仇杀队》以及《小丑》,而对于镜头的强调、大众的无理性狂欢,又自然联动到《乌合之众》《集体行动的逻辑》《娱乐至死》《景观社会》,至于受害者均为女性、对女性主义话题的触碰,又显露出对女性处境的关切,乃至辐射到以弱对强的权力结构关系的探讨,而以主人公们身处检察体系及新闻行业的职业设定,更是自然牵引出了司法公正与新闻正义的讨论。
可以说,整部剧作是相当有野心的。
虽然面对着失焦的批评,但整体完成度还算可圈可点,只能说其中一些的蜻蜓点水,或许又是升一维度影视娱乐泛而不精的隐喻吧。
是真人,还是秀用女性被害人的鲜血作引,用特制的大红礼盒包装,寄回一些有特殊释义的物件或残肢,凶手意图被关注、被讨论。
他的心理画像一早就被鉴定为自恋的表演型人格。
他眼中的新闻不过是一场场的真人秀,要被“创造”成最博人眼球的样子。
表象盛大狂欢,内里空无一物。
他以表演为手段,目的回归到表演本身,意义完全中空,镜头过处鲜血淋漓。
不是谋财,不是好色,他没有尽头的伤害欲只是一场作秀。
他小时候虐猫连带烧房子的戏份,甚至有一丝《燃烧》里无意义感的富二代凶手烧大棚的气氛。
没有意义,只是刺激。
回过神来,“真人秀”这个名字何其吊诡,在“秀”面前“真人”的主体性地位被抹杀,沦为一场闹剧的不动声色却伤亡惨重的牺牲品。
技术中立,还是工具选择剧情设定在上个世纪90年代,还仅仅是电视大行其道而已,而电话评论里不具名的对于被害者家属的攻讦,在网络匿名时代只会更喧嚣和恶毒。
诚如尼尔·波得曼在《娱乐至死》中预言的,传播方式对传播内容是有所“选择”的,表达手段对于表达内容的影响不可能完全无偏。
娱乐至死的时代,我们是否终将毁于热爱?
田村义死前的自白表达的正是这两点:一是镜头下的叙事真假莫辨,与真实生活的距离使得客观上求证难度加大了,二是隔着镜头人的共情倾向减弱,我们在道德上会更为懒惰,更容易对他人的苦难漠然以对。
人类进化论,或许已经从自然选择走向了工具选择,还是人自己创造的工具。
我们生活在日益全景式的镜头监视社会之中,却也日益被这缺乏主体性的凝视所改造。
变化悄无声息,且不在一朝一夕。
以程序正义,以有限理性整个连环杀人案除了加害方团伙外,主要牵涉了以检察官为代表的公检司法体系和以记者为代表的大众传播行业,如果说司法人员始终面临着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之间的天平摇摆,那么新闻从业者也总是面对着话题性与真实性的考量。
更因为无论职业何种,均生而为人,且处理的是人的话题,其间始终交织着复杂的人文选择。
职场菜鸟路妍真,坚信要以人为本。
或许是她有过相似的痛失所爱,又眼见被害者死后仍被污名化堪称二度死亡,于是她能对新闻对象多一些关切与共情。
这份简单的坚持自有一丝天真,但这份天真又弥足珍贵,是我们仍相信明天会更好的希望之光。
不忘初心郭晓其,他践行程序正义,以十二万分的精神投入案情工作。
他是有棱有角的冷面热血检察官龟毛其,他也是个走不出过去、总在警惕内心幽暗的受害者,因此他更坚持程序与理性。
郭痛失所爱之后,在凶手的挑衅面前失控、激情伤人,在第九集让第三集出现的警枪响起。
因为挑衅成功论证了“人人皆可作恶”,诱发了多地多起模仿犯案件,又因反复杀人却因证据不足脱逃于法网之外,凶手愈发嚣张膨胀,最终面对郭的诱导式圈套在镜头面前自认了罪行。
而郭在之后的牢狱岁月里厘清了黑暗无法全消,只能不断创造爱与温暖加以平衡。
正因此,程序正义才是别无他解之中的相对优解吧。
一路受挫到结尾,终于等到了新律师郭晓其和新主播路妍真浴血新生后的正道之光。
眼下危机四伏,面前内忧外患,历史还总会恼人的重复。
但我们总还是要站在,希望的田野上。
很久没看过槽点这么多又让人停不下来的剧了。
和很多人一样,几乎是一口气刷完的,所以给三星。
前六集看完:就这样?
7-10集:原是我太天真。
(第8集:高能!
)看到很多人夸了,我就补充点不同声音。
总体上显而易见的槽点还是很多的。
1. 媒体。
剧中主要推动剧情的力量有三方:检警(检察官+警方)、媒体、罪犯,其中媒体占比非常大。
但本剧中的媒体,不论是记者还是电视台主播都非常不贴合现实。
第三集马主委做客林心如节目。
这段真的太假了,也是全剧让我最愤怒,最想骂脏话的一段。
面对一个刚刚失去外孙的可怜老人,现场call in进来的观众说“你孙女出入不三不四的地方,她自己有问题”“她就是活该”。
人家都死了孙女,能说出这种话的怕不是反社会人格?
这个桥段极其不符合实际,先不论现实中会不会有人打电话进入一个直播节目说这些反人性的话,真实情况现场导播一定会控场的,因为这种舆论导向会影响媒体口碑和公信力。
导演这样拍究竟是想展现人性的残酷还是台湾民众的脑残,又或是花式秀下限?
第七集。
柯佳燕饰演的胡允慧在弟弟死后做客林心如的节目,后者上来就问,“你和弟弟一直住在一起,请问你对他了解如何?
” ???
拜托,这真的是资深新闻主播兼制片人问出来的吗?
那不如直接问“你和你弟熟不熟”算了。
这部剧中大部分记者的提问都比较白目且毫无水平和营养,不知道台媒的真实情况如何。
2. 胡建和。
对剧情推动不大,挺讨厌一角色,讨厌的点在于懦弱且是非不分,也算死有余辜。
3. 作为本片中的检警代表,郭晓其和林尚勇都很喜欢冲动地把枪口朝向罪犯啊。
4. 胡允慧。
犯罪心理师,在本片中虽然不算什么资深的咨询师,但她展现出来的总是一副唯唯诺诺,委屈巴巴的样子,有点儿魂穿陈韵如的感觉了。
咱就是说,这样的心理师,可信吗?
5. 检警的办案能力在这部剧中真是一言难尽。
眼看着一个个知情人、证人、共犯死掉,永远事后诸葛。
第9集。
既然都知道凶手是谁,竟然猜不到他会对证人下手??????
作为本案唯二(父女)活着的证人兼受害者,警方都不加强保护的吗?????
怎么能够让他可以长驱直入地进入证人病房?!!!
还有,凶手是公众人物,在他正常大摇大摆工+警方已经暗暗锁定他为头号嫌疑人的情况下,警察都不派人盯着他的???
还能让他轻轻松松继续杀人????????
我的个天,导演,这么多所谓的咖来演这部戏就是为了死而死吗?
6. 剧中女性除了被害似乎一无是处。
女一女二女三对推动剧情到底有什么用?
7. 最后一集,都已经判了凶手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终身,媒体采访的时候还叫“陈主播”?
门口一众信徒一样的人举着牌子喊“无罪释放”???
这是认真的吗?
真是三观尽碎。
很多人可能都评说这是一部日式推理风格的剧,我不否认,但日式推理不等于无能推理。
总结:槽点虽然不少,但还是那句话,可看性不错。
最后,全剧最喜欢的人物是马主委。
从小迷恋电视剧,看到高度近视,也算阅片无数。
其中数不清的瞬间被蠢哭,但这部剧,绝对是不同的,我第一次被一部剧这么耍弄。
倒是点题,陈和平为什么是模仿犯,他模仿的对象是谁?
编剧本人。
对象劝我冷静,说这是对社会的批评。
这是批评吗?
它刻意给观众希望,立起主角的光环,在成功近在咫尺的时候,突然让主角崩塌,无理赋予忙碌的杀人犯超能力,把一切摔得稀巴烂。
这和陈和平故意引导郭检,让他看到雅慈刚死没多久有什么差别?!
批评社会是希望社会进步,而报复社会,是对社会绝望。
这剧带着对社会无法释怀的恨意,耍弄无辜的观众。
珍爱生命,远离《模仿犯》。
最后,吴慷仁是帅的。
一次十集,非常痛快地看完了模仿犯。
没有看过小说,电视剧整体很棒,氛围感拉满,剧情也很抓人,结局也是比较满意的。
但有一点不太喜欢,就是尸体特写镜头太多了,会有些不舒服。
说说我最喜欢的角色,姚雅慈!
一个标准女强人,工作能力强,强到老板都不敢太多废话。
做事雷厉风行,工作中永远一副盛气凌人,为了热点可以不择手段。
这是她给身边人大多数的感觉,也是给我们的初始印象。
外号母豹!
但人不可貌相!
她不折手段,但她固守着她的底线;她强势刻薄,她保护着自己的另一个身份——母亲。
一个普通的单身妈妈,也会为孩子学习成绩发愁,为孩子学校表现不好上火,当她意识到因为工作疏忽了孩子,她也愿意放下工作多陪陪孩子。
孩子是她坚硬盔甲下守护的唯一柔软。
所以在她发现被凶手绑架在家里,她没有表现出软弱。
可是当儿子的电话打来,她哭了,她哭求凶手不要接,不要说话。
很多人疑问为什么,她要说那些话刺激凶手!
因为她知道凶手是不会给她时间拖延的。
她和其她被害者不一样,是被绑至仓库地下室之类,而是她家。
是别人找她第一要去的地方,再加上和凶手常年有积怨。
她已经没有活命的希望。
所以她要做最后的反击。
用她最善于最犀利的声音狠狠反击。
因为她恨……
她恨,恨凶手让她失约不能接孩子回家。
恨凶手让她的孩子没有了妈妈。
作为一个媒体人,她又深知媒体的力量。
单身妈妈,未婚生子,私生子,女主播陈尸家中,这些会如阴云一样笼罩着孩子,永远伤害她的孩子。
作为一个母亲,这是她想想都让她死不瞑目的痛。
所以她恨,所以她用她最后的力量反击,用语言化作刀剑扎破凶手自以为完美的伪装,扎进他的心里。
我好喜欢林心如这里的表演。
在与凶手声嘶力竭对峙时,明明没有话外音,我却在她对凶手一声一声蔑视嘲讽的质问中,听到她和儿子的最后诀别!
我听到她说:宝贝,对不起,我失信了!
宝贝,对不起…… 宝贝,再见…… 宝贝,我爱你……最后她遗憾,不舍,无力,然后什么都没了!
这里真得不得不夸下,林心如演得很棒!
戏里的姚雅慈戛然而止,戏外的林心如未来可期!
期待更多作品!
终于看完了,简直就是折磨。
因为太影响观感了,所以主要讲讲缺点。
优点也有很多但是不在这里说了。
【以下内容包含剧透】1. 剧情拖沓从第4集沈嘉文犯罪现场给观众露脸,到第5集前半部分各种蛛丝马迹 间接直接证据指向沈嘉文嫌疑,最后居然一直抓到第6集还没抓到?
你要知道你这部剧总共就10集啊!
明明一集就可以搞定的事情非要拍3集。
从沈嘉文死后到幕后主犯登场,又花了两集铺垫。
而且全是那种嫌疑最大的怼脸拍然后营造诡异气氛但是最后还又给你来个谜底揭晓好像真的想要震惊一下观众一样。
2. 奇葩剧情前几案多条线索指向kink酒吧,你不去调查酒吧人员,仅仅因为他们给出工作人员名单的时候没有一点犹豫就放弃了这条线,甚至连迪厅最核心的DJ不在名单上都没查出来,各位是纯吃白饭吃上岗位的吗?
连著名青春恋爱番名侦探柯南中都有熬夜盯梢(谈恋爱)的场景,你们手握沈嘉文多条线索,甚至后面怀疑陈和平的时候都不肯多安排几个人去熬夜盯梢,去跟踪一下嫌犯,那你们凭空找什么证据啊?
明明知道田村义和彤妹是重要证人,却没有派任何警卫保护重要证人,田村义信件寄出要重重审查,但是寄给田村义的父亲的照片却很轻松到了他手上。
你们是有多傲慢才会觉得犯人不会去刀重要证人?
还是编剧纯脑瘫觉得搜查人员连这点最基本的都想不到?
最简单的设局智斗都没有,更别说什么多重博弈了。
换别的剧放后面陈和平身边的几个人以及郭检身边的人可能早就已经被安排去做诱饵了,就等你一去绑人立马给你铐起来了。
有了彤妹被绑走的经历这点教训都吃不了真的难以理解。
开头被郭检亲手送进局子里去的学长,最后还是靠他提醒,以及靠他扮演noh才成功抓到陈和平。
那这不就更说明了你郭晓琪办案能力不行,处事不行,情商更不行了吗?
我搞不懂,这案子要换学长来可能真一集就能拍完了。
检察官不去盯梢,不去设局,不去搜证据,最后还是靠嫌犯自己认罪才找到的证据。
女主播被烟灰缸砸死的现场没找到凶器,你第一时间不去找凶器,你在查你马呢?
到头来人家就光明正大把烟灰缸放办公室,甚至你派你记者小女友去偷点东西出来化验一下都行,但我就是皮我就偏不。
编剧要么是太自大,开始幻想自己也能完美犯罪 白痴检察官找不到一点证据最后还是靠自己嘲讽性地在镜头前说出来不然永远不会落网,甚至还意淫自己在电视台公然骑脸检察长也不用担心事后被穿小鞋。
要么就是想讽刺一下郭检的无能,用最后一集亲自下场打人被送进监狱来讽刺他的正义立场,讽刺他亲手把学长送进监狱结果自己也进了监狱,最后还是得靠学长出招才能找到证据。
不管怎么说这个剧情都很难以入眼。
3. 评价我看完第1集后对郭检的评价:愣头青白眼狼一个,人家学长待你也不差,教你做人在世处事要圆滑,这么真心的学长在职场不多见。
人家把你当家人,你把人家送监狱。
但是你立场坚定,做事有原则,我看好你在10集中靠自身努力改变检察界风气,相信你一定能坚持你的正义。
我看完第10集后对郭检的评价:愣头青白眼狼一个,人家学长待你也不差,教你做人在世处事要圆滑,这么真心的学长在职场不多见。
人家把你当家人,你把人家送监狱。
纯纯一伞兵。
我对整部剧的评价:重口味下饭肥皂剧,要主旨没主旨,要推理没推理,要悬疑没悬疑,要剧情有惊悚。
开头我以为主旨是想批判业界风气,把贪污检察官都送进监狱,结果这只是一个为了打郭检脸的伏笔。
中途我以为是悬疑推理,甚至还在找凶,结果推理要素做的虎头蛇尾。
后面我以为是犯罪心理剧,想展开新闻放大犯罪对社会大众的心理影响,结果又做的太过脱离实际,莫名其妙一堆支持者没有铺垫,搞得好像真的所有人都是那种喜欢猎奇真人秀的变态一样。
《模仿犯》。
6分。
马克明编剧,张荣吉导演,吴慷仁、林心如主演作品。
追剧真的好累啊,10集诶,10个小时,真的不想再贸然追剧了。
作为一部犯罪悬疑剧,前几集的犯罪手段确实很吸引人,愿意跟着镜头去破案找线索,尤其是嘉文主动露脸之前,剧集对案件的线索卡得很严。
但嘉文主动露脸后,线索开始失控,警方和检方对嘉文的布控开始跑偏。
作为一个已经有相当多证据指向的犯罪嫌疑人,警方竟然没对他进行24小时监控,这搁在TVB简直是犯罪本身。
在嘉文车祸死亡后,陈和平莫名其妙被曝光了,这时候剧集开始垮了。
检方就像吃了通灵药一样突然盯上了陈和平,但面对如此嚣张实则漏洞百出的罪犯,检方不仅没有申请搜查陈和平的住所和办公室,还让他在工作之余去杀了林心如饰演的女主播以及郭检的前女友心里博士——摄像头都装不起吗?
隔壁邻居都是聋子吗?
然后,郭检就开始发疯了……看得出来,松岩市确实经常路上空无一人。
心疼心如姐,那么强悍的职业女性,竟然被罪犯这么糟蹋……
(1-6) 其实很多人都说这剧的悬疑梗被用烂了,但我每次看到这种情节还是会收到触动。
无非是原生家庭的关系,父母和孩子的沟通问题。
很简单,却又很复杂。
在镜头进入夜店的时候,其实很多人都知道真凶是谁了,电视剧也在第五集正式揭开了真凶的身份。
每每情绪失控,他都会想起那个披头散发,穿着碎花裙的小姑娘,小姑娘叫沈嘉雯,他说,他才是沈嘉文。
“你连名字都是和别人借来的。
” 没有脸的姐姐,成了他的梦魇。
记者和检察官并不是最吸引我的地方,他们只是推动故事发展的角色,二者真正故事的主角,是沈嘉文和胡建和。
胡建和的疤在脸上,沈嘉文的伤在心上。
伤好了,疤还在。
最后害死他们的,是那个早就已经不存在的沈嘉雯。
“死者身份是叫胡建和,救他出去。
” 此刻的胡建和和沈嘉文都已经死了,检察官却只说,“救他出去。
” 尔后,允慧问郭检,“你觉得我弟是凶手吗?
” 胡建和在这故事中,小时候是个弱者,沈嘉文保护他。
长大后,沈嘉文惹了麻烦,胡建和说要保护他。
胡建和没有杀过人,但他是凶手吗?
他不过是想帮自己的朋友而已,他也在劝他回头。
只是他是最早知道沈嘉文是凶手的,死者家属说他是杀人帮犯,这句话,是错的,也是对的。
沈嘉文不过是畸形原生家庭的产物,他母亲是产后抑郁症,女儿的死亡将她的内心扭曲,似乎大家都是恶人,可所有的恶,都有迹可循,说不清到底恶的根源是什么?
难道是引起这一切的沈嘉雯吗?
如果她不死,母亲不会把他当姐姐,他不会病,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郭晓其如果不叛逆,就不会遇到阿宏,郭晓其一家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惨剧。
“他们知道我们的痛苦吗?
” 郭晓其的舅舅这样说。
所以一切痛苦的来源,是恶吗?
是因为罪人犯下的罪行吗?
这社会就是这样子,你没有错。
一切的恶的根源,是痛苦。
而痛苦的根源,是更为痛苦的不幸运。
那么,不幸要向谁问罪?
向天吗?
谁是真的犯人?
拿刀的那个?
还是造成一切的那个?
还是说,沈嘉雯。
在恶与痛苦中的人。
都是沈嘉文。
7-10幕后主使陈和平喜欢被关注喜欢掌控一切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姚雅慈打开了陈和平罪恶的开关。
“我不重要?
” 我们总是说,天地万物之间,自己最重要。
这句话无非是在劝,要爱自己,而陈和平将所谓的“爱自己”扭曲为,所有人都要爱我,我是所有人生活的主角。
他将杀人视作一种创作,所有以恶为名的Noh,都只是他的模仿者,他享受着所谓原创杀人所带给他的至高无上。
就连临死前都在嚎叫着他是这个世界的主角。
可是,杀人并不是什么伟大的创造,杀人只是一种罪恶的复制,本质上,他也不过是一个模仿犯。
我们常说的模仿犯,将其定义为对别人犯罪手法对模仿或复制。
陈和平并不是所谓罪案的“创作者”,更不是世界的主角。
复制罪恶与痛苦,粘贴到别人身上的,才是真正的模仿犯。
同样是追求正义、坚守初心、正直善良的角色 郭晓其比王赦和叶建德放开了很多 对细节的把控、情绪转变的处理更加娴熟个人觉得演技好最起码的一个标准是,哪怕脱离剧情,看图也能让人感受到丰富的情绪
洞悉人心
西装白衬衫 年轻帅气许多坚定、执着
霸气宣告
隐秘的眼神 不可告人的过去
这个眼神太戳了
悲痛
看向心爱的女人
悲痛欲绝,无声却震耳欲聋
决绝地扣下扳机
如果不是怀揣着对编剧左踢脚右正蹬的心我都看不完这部剧。
写的是什么狗屎烂剧情,前面写的好好的,后面就好像开上了高速公路的二手桑塔纳破车一样,剧情走偏,车直接散架,我直接分裂。
男主的人设简直烂得可以,一整个一个双标狗,受害者不是他亲人朋友他可以劝别人冷静是吧,一旦涉及到他前女友了,提枪就去找人直接开干,把自己弄进局子他不会以为自己很酷吧??
对抓凶手有什么实质性作用吗??
给勇哥背黑锅是不是很伟大啊??
这样的情节有啥用啊?
完全不理解。
明明胡建和就是有重大嫌疑,虽然说勇哥有私心,但是如果能早点调查胡建和,是不是就能早一点发现沈嘉文?
你相不相信的有啥用啊?
杀人犯家里人还不想相信自己亲人是杀人犯呢,这么不客观做什么检察官啊?
整部剧所有人都是用来做男主的工具人的吗?
为了映衬他很帅气是吧?
一个检警,每天废寝忘食,觉也不睡,饭也来不及吃,没日没夜看资料,看出来个啥啊?
还不是毫无头绪,一点线索没有,就知道叫别人查:这个我要知道,那个我要知道,没有我的允许他不准走,bking是吧?
里面警察和检察官都是废物,前面就不说了,后面知道凶手都是谁了,没有监视,没有跟踪,就让他堂而皇之想杀谁杀谁,受害者病房来去自由,我看他不是凶手,他快成神了。
叫的上名字的警察就那几个,勇哥快退休了,他浑水摸鱼,大超每天就知道无能狂躁,想法单纯,为什么有这么多煞笔警察啊,无语。
女主也是,怎么死的也没说清楚,草率下线,她都知道凶手是谁,她待在家里,就这么被杀了?
我看编剧懒得想了,他非得让女主祭天吧?
胡建和也是纯纯一个大撒比,怀疑好朋友杀了人赶紧报警行不行,后来基本上都已经确定了,还要凑上前去说我帮你,以前你帮我现在我帮你,自己都有心理疾病,你别指望拯救杀人犯好不好?
最后被误认为共犯,那你姐被人扇耳光你开心吗?
呵呵。
沈嘉文,大傻子经典童年buff,各种离谱操作,杀人手法一点不高明,愣是找不到一点证据????
离谱 田村义的自杀也服了,不会保护证人吗。
就等着从他嘴里敲出来东西,不保护他爸???
离谱。
在我以为沈嘉文就是幕后黑手的时候,爆出来其实陈和平才是主谋,就在我以为有点意思的时候,我才发觉自己才是个笑话。
最后靠自爆抓人也是牛的,真牛,牛啊,呵呵。
一开始是马主委吸引我去看的,这个人物很饱满,我非常喜欢,前面演的非常好,后面他说的话非常有哲理,不要限于怨恨,无穷无尽,不要去电视台二次伤害,还有能冷静地记录下和凶手的对话,甚至能感觉到说话方式不一样,和男主几乎同时猜到有共犯,之后又鼓励男主,人物弧光太大了,不如让马主委做男主!
烂片一个,浪费我这么长时间时间,要不是没有负分,连一星都不给,煞笔。
直到最后一集才知道为啥要叫《模仿犯》,之前一直以为应该叫《共犯》。最后陈和平走出法院,眼前一半抵制还有一半居然是支持,这社会的割裂和讽刺啊……最后陈和平在闪光灯围绕之下死去——这对他而言真是最好的结局了。太不公平。话说他真的从一开始就莫名可疑,后来浮出水面也是真的可恨,以至于最后直播跳反虽然略显草率,还是觉得大快人心,果然前面压得越狠,后面打脸越爽!姚雅慈证明了林心如也还是可以有演技的。朱令冬至那天去世了,郭晓其最后那句“真相总会找到回家的路”不敢苟同,但确实,“无论是我还是这个世界,黑暗永远不会消失,我们只能用更多的光明和温暖去平衡。”。PS:没想到会被剧里一首插曲的一句歌词给突然治愈了。“爱过几个错的人,才能够完整你的人生。”
客观来讲我会给四星,前面五集非常精彩紧凑,第二集和第三集爆哭简直,选题的切入点是家庭关系,成长中的陪伴,延伸至性别认同,青春期,校园霸凌,太善良的人好像真的没有善报,阿伯的台词清晰又悲凉,从不同角度对于事件的讨论,新闻媒体和警察公检法之间的对立面。从一个理性分析他们的委曲求全救不回自己的家人,但感性的一面往往是人之所以为人,另一方面我看来是他们在为自己不能保护到家人而减轻的负罪感,类似于“我”都尽力了,可他是杀人犯都怪他的推卸责任。结局有点乏力,没有韩剧的复仇来的痛快,让人看完心中还是压抑憋屈更贴近现实吧,还学会了一个道理,不要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我们好像都是在痛苦中寻求那一点光亮
同样是讲女性,同样是破案,整个剧情就水一样,缓缓流过来,偶尔波涛汹涌,但也是滋润人的。台词写的也很好。
好看却不太精致
烂剧。破案不靠刑侦手段,靠煽情喊话?
一次性看完真的太爽了,柯佳嬿好强
网飞用霓虹的推理小说拍了部台剧,从团队到配置都让人期待,但成品就是……十个小时看别的不好吗。P.s.吴慷仁是怎么做到一脸大油田都能这么帅的?
全剧有很强的撕裂感,检方警方永远比犯人慢一步,犯人永远先你一步,让人十分难受,与其说想营造犯人的高智商强大,不如说是制片方故意营造影片和观影者的矛盾感。这算什么特么的社会派,没一个智商在线的。最后几集与其说高能,不如说看的那叫一个恶心,我真的奉劝制作方,你想吸引观众,制造对立要有一个度。看完跟吃了屎一样。
不是悬疑就一定好看,故事本身的支撑力就不够好,细节也是让人不忍直视。第一集的玩游戏,还要检察官自己亲自上阵,还要自己在案发现场解释刀上指纹。吴慷仁的演技一直是情绪至上,这也是大多数台湾演员的通病,喜欢洒狗血的大鸣大放。直观的是说:个人讨厌吴慷仁的脸,从来就不觉得好看。其他脸谱化人物设定和简单的剧情,近几年套路的切近特写的拍摄手法。对比最近看过的电视剧“重启人生”,就知道这部电视剧有多普通。想念你,台湾妈妈桑,张艾嘉吴大维,有些连名字都无法让我想起来的电视剧,就是台剧现在的处境。以为自己很不错,但其实很俗套。
检警智商低能,最后破案全靠变态自爆,最聪明的怕是马主委了,坚强智慧清醒。
@@(2023-03-31)模仿犯(Copycat Killer)(1-10)(日本小说改编。林心如太老了,怎么看都像是妈妈桑。柯佳嬿戏份不多。第6集揭露凶手。第7集揭露首恶。第8集林心如领便当。第9集柯佳嬿领便当。犯罪动机很牵强,不过是希望获得关注的变态而已。)
很矛盾,因为真的不好看,但要是不看它,我就得去看宫部美雪的大部头,那还是看它吧。问题出在过时上,大梗放今天看没惊喜了。我知道是有年头的小说改,是九十年代背景,但刑侦手段也不该这么差劲吧,何况也没有完全贯彻程序正义,那就可以设计用不正义的方式抓凶手啊,至少显得大家别这么蠢……节奏拖,剧本不取舍,影视改编把社会派推理的优缺点都保留得很明显,分还是靠演员滤镜捞回来的。结尾改行做律师太像《我恶》前传了
日本自己前几年都拍过的东西,一直反响也没有很好。期待了这么久,翻拍其实也没有什么新意,前五集还有悬疑罪案的壳,后面直接变成伦理剧透析社会,一口气放出来看完对于这种节奏的变化来说不知是好是坏。但是别的不说,正经起来的吴慷仁可真帅啊…
奔着吴慷仁和柯姐看的,结果好无聊。
噱头大于内容。这不是模仿犯,就是个神经病小团伙。
柯佳嬿演技也太差了吧!
痛,真的太痛了。一口气看完,已经很久没有这样一口气追完一部剧了,不愧是网飞出品,人物刻画非常细腻,演技都太好了,中间数次泪奔。节奏略有拖沓,但是为了人物刻画可以接受。
3.5星
不知道该怎么评价的改编
~当看到制作组做了个山寨FF6,又看到吴慷仁插卡带之前还会吹一吹,他是懂红白机的!我对这部剧有了莫名的信任感~~看完,中间部分稍有点慢,但最后2集我真的是喜欢~这种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情节真的是太真实了~还有那种对无良媒体的各种控诉,敢想敢拍棒棒!看了些吐槽嘿嘿~很想说,大概没经历过90年代吧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