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看了这部电影,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Halle Berry站在01年奥斯卡领奖台上时的激动万分了。
仿佛2001年是美国白人集体意识到他们是爱黑人朋友的,也是01年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颁给丹尼尔华盛顿。
但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电影只是给了我们一种希望,而这种希望也只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从马丁路得金到丽莎派克,这些人长期的斗争似乎,在《死囚之舞》中感性化了。
很多电影以这种沉闷的方式开头,后续的发展只会有两种可能,其一就是以比这更沉闷的方式结尾死掉,另一种就是通过这种事先酝酿起来的气氛继续发展,定下一个基调以后,将主题升华。
这样似乎有些冒险,因为,这种沉闷的开头就意味着电影会失去一部分观众,但只要你留意导演的手法,他很长时间让镜头停留在一个视野,人已经走光的房间里面还余烟缭绕,还有特写人手的动作,停留在装子弹的小瓶子,或者是不均匀的让人物分布在镜头中,等等,一个认真而且负责任的导演就是这样让细节征服观众,告诉观众他的电影不是低成本,低水平的东西。
《死囚之舞》就是用这种方式来感动我的。
从电影开始不久Halle Berry红着眼睛出现,你就知道,这个演员很有戏。
她非常精准的表达出那个可怜女人的痛苦,坚强,以及得到意外幸福地感动。
她在医院中痛哭,在家中痛哭时说话的声音以及语调都毫不夸张的以一个女服务员的角度来诠释。
所以,在这整个基调都是沉闷的电影中,她毫无粉饰的表演更是一个亮点。
Lucille,是一个无比坚强的女人,正如大部分黑人一样,她非常艰难的生活着,在整部电影中她向Hank回忆她的儿子时说,在美国,作为一个黑人,不应该那么胖,我一直在这么跟他说。
她将整个美国和黑人的矛盾推得更高了。
因为黑人,几乎连肥胖的权利都不应该拥有。
还有结尾部分,她迷离迷茫的眼神都不禁让我们猜测,他们今后会如何,她也有同样的疑惑,因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戏剧,她和送她丈夫走向电椅的男人生活在了一起。
电影的另外一个重点铺陈就是Hank的生活的改变,是从他儿子的死开始的。
这个被导演冷淡处理的情节,我们看到无比悲凉,但却能够从电影后面得知,Hank内心是多么的痛苦,而正是这个痛苦,让他看到了,那些黑人和他们没有任何区别。
导演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绝对没有用“上帝之声”来宣读人物的内心活动,或者让人物在自己的内心说出来,他摒弃了所有第一人称的心理描写,而是用人物的眼神,动作等传达,这无疑对演员的表演技巧要求增加不少,所以才能让这部电影如此震撼。
我想,很多时候,避免直接的心理活动的“宣读”都会使电影显得聪明一点。
如果这一切是一场怪兽的舞会,用一首老jazz的歌名来说就是,the masquerade is over,人们找到了一丝内心中的希望。
生活本是残酷的,一帆风顺更像在写童话故事,各种不确定因素夹杂在一起,才是生活的本质。
男主人公一家三代都是狱警,在看管着他人的同时的,自己的生活也像是监狱。
下一代的热情被上一辈无情的扼杀,机械性的在完成传代,从思想到行为,早已僵化。
于是在一次父子对抗中,孩子绝望的自杀了。
恰恰是这个悲剧,唤醒了男人的内心,他认识到自己的过往是多么的愚蠢。
新生不难,难的是追求新生的勇气。
女主人公更是个悲剧角色,丈夫是死刑犯,唯一的寄托就是孩子,结果还死于车祸;付不出房租要被赶走,车子坏了也买不起新车。
可以说,生活中她所能遇到的杯具,都集中到一起了。
最重要的是,她是黑人,在这个仍然带有种族歧视的地区,简直濒临绝境了。
也许是负负得正,也许是天无绝人之路,两个悲情人物却凑到了一起。
从同情、到安慰、再到互相依偎,这个过程可以说是偶然,也能说是顺其自然。
同病相怜的他们,在带给绝望的彼此以新希望,同时也是给予自己新生。
其实最后还是有个小转折的,当女人意外发现,喜欢的男人竟然曾经处决过自己的丈夫,这种绝望不亚于对生活失去信心。
那种无力、那种失魂,实在没办法用语言来极尽表达。
不得不赞叹哈莉·贝瑞的精湛演技,把此时女人的极度失望、面对男人又十分混乱的心情,表达了相当到位,从她的脸上,你完全能读懂那种意境。
不说实至名归吧,起码没有辱没奥斯卡的标准。
《死囚之舞》终于在央六看到这部片子,据说brokeback的制片编剧导演是看了这里头heath演的tommy决定让他来试一试ennis这个角色。
不知道是否被剪得乱七八糟的原因,对比利鲍勃松顿演的父亲只觉得在情感和逻辑上前后混乱,不可理解,而哈里贝瑞的死囚遗孀只是中规中矩,回想居然凭借这个角色得到奥斯卡小金人实在是太没有说服力。
本来满有张力的剧情在平实的镜头面前显得疲软无力,匪夷所思。
或许还是偏爱的原因,一直觉得影片值得追究的倒还是这个家庭里父子之间的关系。
身体不好的老巴克固执而不自觉地活在对周围的人和事物近乎冷酷的痛恨之中,包括因为他的冷血背叛他的妻子,自杀的儿媳,和这个只有男人的家庭里不服从他的管教和黑人孩子们交朋友,“性格软弱”的孙子。
他唯一可以视为自己人的只有人到中年,从来没有忤逆他从来不用自己的声音说话自己的头脑思考的儿子汉克,如果他的精力还健盛那么他会统治这个家庭,而他现在疾病缠身,一切都由儿子掌握,于是他控制他的方法只有唯一的一句话:我们是真正的一家人。
听到这些的儿子就会拿起步枪或者同样的冷漠将侵入他生活让他恐惧的一切东西赶出去:无论是黑人孩子,还是自己的妻子。
Tommy在父亲的眼睛里只是个心肠太软弱的孩子,直到他自杀,对着同样失去了儿子又被自己爱着的女人,他只是说他是个好孩子——是个好孩子,但不见得就被爱。
从电影里看不出汉克有什么原因这么痛恨自己的儿子。
在两个人发生最致命的争吵的时候,汉克骂儿子与母亲一样,心肠软弱,只是个娘们儿,或许这中间有什么隐情,然而电影却什么也没有交代。
于是tommy在盛怒之下作了反抗,把父亲打倒在地板上,问父亲是不是恨他,汉克看着坐在沙发上的儿子说是,于是tommy回答“可是我一直爱你”然后吞枪自杀。
在tommy的葬礼上,牧师询问汉克需要挑哪一段祷文为死者送葬,汉克回答:我只想听到棺材碰到泥土的声音。
父亲在遇到莱妮娅之后似乎就从从前生活的阴影里走出来,不仅仅抛开送到养老院去的老头,还有他自杀的妻子与儿子。
迅速得让人怀疑他骨子里还是有那个暴躁老头的最深刻的冷酷骨血。
然而同一个他,试着去救莱妮娅的儿子,突然因为对莱妮娅的爱背叛自己的父亲和过去的生活。
这实在是太无法解释的行为和感情,或许他想在莱妮娅身上寄托的是几十年来没有用过的爱,是对过去行为的补偿——他把儿子的车送给莱妮娅,把加油站的名字改成莱妮娅 ,这或许是没办法解释的一次新生。
Tommy和父亲发生争执的原因是因为在处决一个犯人时出了状况,第一次接手家庭传承的职业成为一个行刑人的tommy因为没办法面对硬生生剥夺生命没办法做到父亲要求的毫无错误,被判死刑的是一个黑人画家,莱妮娅的丈夫在吃了断头饭坐在单人牢房度过的最后几个小时里犯人情绪开始激动不安,tommy试图不顾父亲的警告让他恢复平静,画家最后为tommy画了一幅画像,也为汉克画了,然后由狱警带领走过长长的通道。
Tommy最后还是没有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在带领死囚走向行刑室的通道里,他忍不住停下呕吐。
第一次行刑就这样不了了之。
在监督团的众目睽睽之下,死刑执行完毕,盛怒的父亲在厕所里找到tommy,大打出手,同事们尽力阻拦才避免了两个人更大的冲突。
回到家之后的第二天早晨,汉克冲进tommy的房间要教训他,于是发生了tommy自杀的一幕。
在儿子的自杀上不同于巴克的无动于衷,受到打击的汉克辞去了行刑警察的职务买下了一家加油站,开车在路上的汉克发现抱着儿子坐在下着大雨的公路上的莱妮娅——她没办法一个人抱或者背的动儿子,虽然没有告诉孩子父亲已经被裁定死刑,但敏感的儿子仍然感受到了生活的变化,对压力无法适应使他拼命的吃巧克力来减压,因此肥胖的他对母亲来说实在是太重了,这一天从莱妮娅打工的咖啡店出来,儿子被一辆车撞倒,车主不知去向,汉克把两母子送到医院,等到的却是孩子医治无效死亡的消息。
之后的时间,汉克在公路上遇到莱妮娅,于是主动送她回家,听她说起她懂事的儿子,两个人慢慢熟悉起来,把儿子留下的车翻新送给莱妮娅, 并且把侮辱了莱妮娅的父亲送到养老院。
最后莱妮娅在tommy的房间里偶然发现了丈夫在临刑前送给tommy的画像,才知道原来眼前的这个人就是处决丈夫的行刑人。
两个人的结局如何没有交代,好像是一个冷漠的黑色讽刺。
死囚得不到生的权力,活着的人却被冷漠和无情逼上了死路,从这个绵长无尽的灾难里走出来的莱妮娅和汉克就这样到了一起。
代价是两个年轻人的死亡,一个被无情的杀害,一个被无情的抛弃。
电影的情节很简单,故事也没有什么起伏。
甚至在看电影前半段的时候,多少还感觉到沉闷。
不过,在看完之后,我还是非常庆幸能看到这部电影。
我爱这部电影。
观影的整个过程,压抑的感觉难以避免。
充斥着死亡、仇恨、歧视、误解、冷漠...这是美国的南方,当今的世界。
也是我们现实的生活。
就像生活中那些微小的不起眼的简单的事情,往往是多少年之后印象最深的记忆。
那种力量来自真实。
他人是地狱,人们仍然呆在这个森林。
但是莱茜娅和汉克得到了他们的救赎。
我喜欢整个剧情的发展。
也喜欢看到影片中带来的一些希望和安慰。
莱茜娅在痛苦中对汉克说出“我需要你”;汉克兴奋的对父亲说出“我买了个油站,现在它是我们的了”;莱茜娅和汉克坐在门廊前吃冰淇淋,他对她说“我们会好起来的”...我喜欢这么去认为,这是一部关于爱的电影。
男主人公真幸福 hoho看了演员表才知道原来自毙的小伙子是Heath Ledger~看到有人质疑Halle Berry的演技,我是很佩服了,第一处是他俩回到家时Berry翻出小黑胖的绘画时笑中有泪那一段,第二处就是最后Berry看到了自己的老公给父子画像那段。
很考验演技的两段,Berry拿捏的很到位。
行刑那段让我不得不联系起Green mile,如果的确是这样的话,对临终的死刑犯的关怀还是很到位的。
以死赎了自己的罪,但是可以死的有尊严。
挺不错的电影。
这让我想起早年看过的悲情城市,抱歉,悲情城市有两个版本,侯孝贤的是正宗的法国人拍了一个,中国也翻译成这个,但它有个更直观的名字:操我十大禁片我不知道现在想指的是哪个片子侯孝贤的只用了12个运动镜头,150分钟的片子,让老外呆了操我用了真实的a片演员,实际上就是a片让中国人呆了片中爸爸和儿子做爱的场景相对比,证实了一句话,威士忌中酒精的麻痹作用比较明显时间更长一些。。。
两个空虚的人在一起就能忘却悲怆么?
这是种互舐伤口的慰藉,这样的基调,刺骨寒心想想这三部片子的共同点:让我哭不出来,也笑不出来丈夫、儿子的死了之后,贝瑞把结婚戒指当了,这意味着新的开始、意味着重生么?
导演出道不深功力不浅,stay和寻找梦幻岛都是我的挚爱
不记得是哪个佛教禅师说的,恨是一种死亡,一种情绪与情感上的死亡。
而爱呢,按克氏的说法,则意味着生命。
这个观念在这部电影中得到了印证。
HANK的家庭只有三名男性,HANK的父亲在电影中表现得是个冷血动物,特别是对黑人的歧视,是一种骨子的恨。
而HANK的儿子,却并没有继承他的父亲和爷爷这一点,他心中还有爱。
电影中HANK的改变是从他儿子当知道他父亲HANK说恨他时,一枪结束了自己生命,之前他的话是:我爱你,但是你却恨我。
是的,如果一个人爱只换来了别人对自己的恨,没有人会不绝望的。
而正是HANK儿子的死,让HANK开始发生转变:恨只能带来死亡。
随着剧情的发展,他的心中开始滋生爱。
这个电影的结局让人不由思考:莱茜娅会原谅他,这个送自己丈夫死亡的刽子手吗?
再或者,如果你是莱茜娅,你会如何处理这段感情?
根据电影的逻辑,我个人希望是最后双方都走出过去的阴影,把过去埋葬,也把仇恨埋葬。
因为恨只能滋生死亡,只有爱才能让生活美好。
从没有看过如此绝望的电影 儿子说 :“you hate me ?” “you hate me ,don`t you?” 父亲说:“yes, i always did.” 儿子说:“but i always love you .” 于是举枪自尽。
画面迅速切到贝瑞那边。
而我却仍旧停留在那短促的枪声上面。
一个人,又这样残酷地死去了。
说“又”是因为前面已经有一段死囚坐电椅死掉了。
一个活生生的人,在电椅上嘴被堵上,不能呐喊。
却承受着巨大的疼痛。
大小便失禁,肉体被烤熟后散发出的焦炭味,心脏停止跳动。
那一刻,我把指甲深深地嵌入脸上,留下三个印记。
贝瑞的儿子死去的时候,她变得歇斯底里,不停叫喊“my baby son ”,我的宝贝儿子。
想到她打骂儿子肥胖的时候,那种极端又强烈的爱。
最后他绝望的对松顿说:“他是黑人,他们会尽力吗?
” 片中还有一点,送顿把他父亲送到养老院时,养老院的人对他说:“你一定很爱他(指他父亲)。
”松顿平静地说:“不,我不爱。
他只不过是我的父亲。
”人们以该怎样对待亲人和陌生人。
有时候最伤害最扭曲你的人是和你有血缘关系的人,而那些陌生人却给你慰藉。
想起《沙雾之宅》,也是一部不错的片子,比较——绝望,意思是比《死囚》还好接受一点。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对待我们身边的所有人呢?
这部电影的基调是绝望的,还好结尾的时候还给我们留下了希望,要不然,这部电影实在是太过残酷了。
贝瑞和松顿坐在台阶上,吃着巧克力冰激淋。
绝望、绝望、还是绝望。
推荐各位看一看,虽然老了点,但现在他奥斯卡的光环已经褪去,更适合我们坐下来平心静气安静地欣赏。
对了,还有一点《死囚的妻子》,原名为《Monster`s Ball》,耐人寻味。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汉克不爱他的儿子,汉克他爹不爱他吗?
他不爱他爹吗?
传统的白人家庭在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父子2代思维方式方面都迎来新的挑战与反挑战。
整合灰色基调的发展,僵化的思想,没有更多的感情流露。
甚至对白都是惜墨如金,靠表情和剧情来推动。
汉克选择了过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去复制他父亲,该背叛了,所谓的将门虎子【三代监狱行刑员】,他已经失去了儿子,不要再失去他自己;他把父亲送进了养老院。
Halle Berry有个坐牢十余年的丈夫,他终于不去看了,因为他被执行死刑了。
她对此的解释是tired,没有哭泣,心在哭泣。
她看电视,,她想改变她儿子的肥胖,禁止他吃零食。
终于再她打骂贪吃的儿子,她的情感喷薄而出。
由于车祸她再次失去儿子。
她无助,快崩溃了。
通一个一次性的需求来需求解脱,如同在黑夜在封闭的大墙内寻求了一个角落,一个缝隙,放出些许光亮。
结局给了他们希望,也给了人类希望。
不知道是否片子被剪了,那场激情戏里有几个镜头是给鸟笼子的。
似乎有只手想抓住小鸟,又像是有人在窗外透过窗帘偷看。
以为是他们中的一人太过激情而抓到鸟笼,我又看了几遍发现他们离鸟笼很有一段距离。
谁能来说一下?
多年前看的 平缓的节奏中随时要爆发的感觉 女主对隐忍坚毅的情绪拿捏的恰到好处
和色戒一样 越是不能调和的东西越是要身体去冲击。哈莉贝瑞能拿影后不在为艺术献身而在结尾5分钟。
原来疗伤可以越疗越痛,原来失去以后可再失去,原来美好的开始只是一口冰淇淋,原来大团圆也能让你流泪。终于明白为何当年安吉丽娜.朱莉会爱上比利.鲍伯.松顿,他真是帅到人神共愤!
两个破碎的人因两颗破碎的心交织的小调,多余的裸露只为了成为学院的盘中餐。
希斯莱杰的死是转折点睛之笔。哈莉贝瑞的裸体不好看。
哈莉贝瑞好性感啊!
您特么到底想表达什么,种族?父子情?还是香艳的画面?似乎哪点都不够深刻。
唔知up乜。。。
死囚遗孀与狱卒间的爱情略显违和,而且比利·鲍勃·松顿总有种要干掉女主的气质,他对家人的冷漠缺乏合理的交代,也就让人无法信服他与女主的感情线,看哈莉·贝瑞在台阶上哭泣总觉得其陷入了一个逃出绝命镇的故事漩涡中。
很赞的种族片。哈利贝瑞太美了。。。。。。。。
有人知道穿插在床戲之間鳥籠中抓鳥的畫面有什麼涵義嗎?故事情節簡單不深刻,有些平淡,不過最後的我們一定可以過得更好,還是讓人溫暖。荷莉貝瑞很漂亮
死刑犯,种族问题,自杀,家庭问题···这片似乎什么都涉及到了。虽说前半部分有点压抑,结局却给了人希望,两个生活受挫的人彼此安慰,继续生活下去。
monster ball 是指女主角的波嗎?看不懂这陰暗悲慘劇情有什么可看的,除了那些激情戲,一星給女角
希斯莱杰干脆利落地向自己胸口开的那枪着实把我震住了!“You hate me,but i love you”父子间让人绝望到极点的对白。当然这只是本片的转折点,而不是焦点······
刽子手与遗孀之间的爱情...不是很能接受
爱情2/丈夫被处决,儿子死于车祸。汉克的儿子在与他争吵中,开枪自杀。影片结尾莱茜娅最后拿着在汉克家找到得自己丈夫临终前画的画时的表情压抑得使人透不过气来。莱茜娅最后才发现就是汉克把自己的丈夫送上了电椅。
剧本到演员都透着一股刻意;哈利贝瑞眉眼青涩,并不像个母亲。
halle berry演这戏真是玩了命了/其实这风格显得有点over了,尤其是配乐/原来Heath Ledger和Joseph Gordon-Levitt真的长得是很像啊/原来老男主还是当年Angelina Jolie三年的老公……我真八卦/最后,这电影为啥要叫这名呢
哇喔!當年HalleBerry那一句make me feel good!徹底震撼了我!哇喔!這個故事沒有那麼好吧。完全不理解怎麼會是最佳女主角的,不過,那場戲我喜歡,太刺激了!
孙子和儿子爆发冲突那一刻,爷爷坐那一句劝慰的话都没有,任由悲剧发生,孙子下葬时他的感言竟是“他太脆弱了”哪有半点怜爱之情。。不得不说,这老头真是个混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