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朋友刷小视频偶然看见这部电影的片段,讲述的是一个士兵在一次战争过后打扫战场时捡到一张照片,照片里是一个女孩,男主之后多次遇险,但这张照片似乎在保护着他,让他一直活着,退伍的男主换上了战争焦虑症,决定去寻找那个照片里的女孩,一人一狗,坐了无数趟11路公交车,最后找到了她,开启了一段奇妙的缘分。
女主是离婚的单亲妈妈,她最大的遗憾是哥哥的离去,哥哥也是一个士兵,在战争中牺牲了,但军方始终不愿透露哥哥死亡的真相因此对男主存有芥蒂,在女主妈妈和儿子的双重助攻下,俩人逐渐相爱,期间又历经波折,偶然发现原来女主的那张照片来自一个战友,却一直没有机会跟女主说,在前夫的占有欲行为下,两人终于有机会坦白,女主为此想和男主绝交,但最后还是奔向了男主。
虽然故事有点离奇和最后前夫的死亡十分的鸡肋,但是男主捡到女主哥哥的照片,代替女主哥哥继续守护着她,倒也不失为一段奇缘。
就像陈奕迅的歌:把一个人的温暖转移到另一个的胸膛。
看完这部剧,似乎这首悲情的歌突然拥有了美好的结局。
美国温情片一贯的套路,编剧方面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加上有些刻意渲染美国士兵的情愫在里边,这点是我不喜欢的,不过在豆瓣的评分才6.2,觉得不止,总体来讲,看完后给我的感受就是温馨有爱,画面唯美感很强,扎克·埃夫隆在这部剧里的络腮胡是我的最爱,比起大家都熟悉的《歌舞青春》里的角色,
和女主角还有小班的三人情感令我有些憧憬,希望我未来的家庭也能像这样温馨。
我在吃饭的时候看完这部影片,在马桶上写完当下的文字的。
男主人公帅气的胡子相当有魅力,只是影片中他回答自己只有二十五岁时,着实令我唏嘘不已,他的冷静和成熟显然不是这个年龄所具备的品质,尽管参与过战场。
而女主角的复杂背景让她本身更清楚自己的选择和行动。
爱情在所有的影片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分量,不难想象,这么一位成熟冷静干活卖力的帅哥出现在女主角的生活里,本身就是女主角的福音,女主角的天使。
她当然没有理由拒绝这从天而降的礼物。
只是最后女主角在绝美的清晨中奔向男主角,挽留他”don't go".如果结局可以换成淡淡的一句“wish u all the best”该多美。
最让人肝肠寸断的不正是唯美中的一丝丝遗憾么。
如果有一天,我若是那男主角,更期待那爱过或爱着的女主角送上一句“let u go ”.
男主角是海军陆战队队员,一次战争结束军队休整时,在废墟中看见了一位充满阳光的女孩照片,正当他捡起来准备四下询问时,忽然一个原子弹爆炸在他们驻扎的地方,幸存下来的只有他和跟他走向废墟的好兄弟。
画面一转,这次是在车上,他好兄弟正说这张照片是他们的幸运符时,忽然第二次爆炸,这次只有副驾驶的男主活了一下来。
男主退役了,“护身符”没人认领他一直揣在怀中,他暗暗下决心,这次他一定要找到这个女孩。
他和他的狗,徒步行走,询问,询问,行走。
机缘巧合,他来到了女主所在的地方,被狗狗康复训练的她认作应聘者,得知他的身份她拒绝,但是外祖母却留下了他。
她未婚先孕有个十多岁的男孩还有一个前夫。
但在他们日复一日的训练狗狗过程中,带它们奔跑,游泳,跨越障碍时,男主慢慢表露爱意,女主由敌对到暗生情愫。
前夫用孩子的抚养权逼迫她离开男主,女主挣扎,放手,但最后在祖母的刺激下勇敢追爱。
就在男女主爱意正浓,也克服小男孩心魔时,“护身符”出现了,一时间痛苦,自责,压抑充斥女主,那本是他同为海军陆战队队员哥哥的护身符却意外保守了男主。
那是她相依为命的哥哥,也是她在友军混战尸骨无存毫无意义的哥哥。
分开是最好的选择,或许她的生命里本该不应有男主。
痛苦总是相互的,持续的,冗长的...但缘分的线总是不停撕扯,前夫出现,试图重归于好,威胁要抢走孩子。
偷听的孩子疯了似的跑去秘密基地,电闪雷鸣之时,木桥断裂,随之而来的是落入水中,前夫和男主奋力救援,轰的一声,秘密基地倒塌,前夫顺流而逝。
男主的出现是为了带来他战场有关她哥哥最后的回忆,看到照片他认出他哥哥了,于生命最后一刻之时,友军碰面没有争斗而是同时被埋伏了,而她哥哥为了救受伤的部下有意义的牺牲了。
心里的柔软坍塌,化成了一汪春水,女主追着跑着拥吻着,还好没有错过命中注定的春天。
最后,在青山绿水中一家三口开着帆船渐行渐远,他们的故事远远不止于此...
最近看了美国言情大师nicolas sparks的新电影the lucky one,剧情么依然和以前的那些桥段一样。
不知道是受911的影响,还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大师的很多小说都把男主角写成了当兵的,不是中途去当兵,就是开始就去当兵,然后基本桥段就是那个当兵的了传说中的ptsd(是这样写嘛?)反正就是心里创伤了,然后遇到了一个美国某地最普通的女孩子,心灵创伤就这么慢慢好了之类的。
当然所谓言情,中间还是得发生点什么,什么家庭反对啊什么自我献身啊什么前夫烦恼啊,诸如此类。
在the lucky one里zac饰演的男主角因为在战场上捡到女主的一张照片,幸免于导弹的轰炸,然后回国适应不了生活,还差点掐死自己的侄子等等,然后开始执着于寻找相中人的故事。
当然我想讨论的事情不在于此,而在于男女主角的选择:zac efron和taylor schilling完全是败笔,如果两个人拆开来,我能说是不错的选择,但是放在一起实在是不搭taylor简直就是某人的妈,让人看得完全出戏的说。
想想之前几部nicolas电影的选角都很不错,无论是ryan gosling和rachel macadams,或者是channing tatum和amanda seyfried的组合,都很是不错,而且没有意外的是,四人都在出演这些言情剧后更加活跃了。
如果说导演的目的是想捧红zac和taylor的话,估计本次是要失败了。
当年金发碧眼的zac efron实在不是很适合这种过于man,然后肌肉发达的角色,之前的bact to 17还是不错的,可这部所谓的转型,不是很合适。
而对于名不见经传的taylor来说,那更是惨不忍睹。
没有rachel当年的惊艳灵动,也没有amanda那种邻家女孩的气质,虽然原著中的主角是一个孩子的妈,但是也是有一大把演员可以把这个妈演得活灵活现的啊!
所以直到看完,我实在是质疑如果不是zac捡到了她的相片,并且帮助他幸免于难,他们两人究竟会不会擦出火花?
忍不住想到了zeta-jones当年演得the rebound,这才是典型的姐弟恋好不?
辣妈形象那是一个好所以说好的剧本也是需要外形合适的演员的,casting是一部电影成败的因素之一,不然再好的剧本也是浪费。
一场极其失败的姐弟恋,票房什么的也当然没啥起色咯!
首先我要做两个坦白:一,对于一个喜新不厌旧的花痴女,扎克·埃夫隆的片子我势必要掏腰包去看的。
二,对于这样一部走出电影院就会忘记剧情的片子,我之所以写了一篇影评是因为被我拖去看电影的两个女人强烈呼吁:“写一篇吐槽文来看吧!
”“要又文艺又二逼的那种!
”——所以,咳咳,您将会读到一篇充满槽点、人格分裂的糟糕影评,如果观看过程中您有任何不适请点击右上角的红色叉叉文艺版的剧情梗概是这样:战火纷飞的伊战战场上,士兵罗根发现了一张女人的照片——这张照片仿佛冥冥之中保佑他躲过了一劫又一劫。
战争结束,他带着疲惫的灵魂回到家乡,并开始履行他许给自己的承诺:如果他能从战场上回来,他就去找那个救他一命的女人。
在汉顿的明媚阳光中,他第一次见到了她,贝丝,经营一家宠物狗训练营的单身妈妈。
阴差阳错,他开始在这里工作,并带给贝丝的儿子本很多欢乐,弥合了在伊战中不明死亡的弟弟带给贝丝心灵的伤口,并让她坚强、走出前夫的阴影和威胁。
二逼版的剧情梗概是这样:为了饰演一个在伊战战场上回来的士兵,扎克除了把自己锻炼得壮得像头牛之外,还留了胡子,剃了平头。
从路易斯安那走到汉顿跟一个女人搭讪——虽然我觉得她长得一般身材也一般——然后就厚脸皮地留在人家帮佣。
然后我就一直等啊等啊等啊,终于等到了接吻镜头——嗯,扎克还真是矮...——接着等啊等啊等啊,终于等来了激情戏——嗯,好在导演还没有辜负我们,镜头多光线好,色女们表示很满意说这部是扎克蓄意转型之作有点夸大其词了(这小子不是嚷着转型好几年了么...),说这是他“最有挑战”的一个角色也没啥说服力(唉...只能说孩子之前演的角色都太没挑战了...),说这是扎克首次挑战床戏也暗含着宣传上的噱头(拜托,除了这个就没啥好看的好不...),总之,对于我个人来说,扎克的表现差强人意,还算好看,那张小脸虽然胖了还在没残,比较有挑战的地方就是几乎整部片子里你再也看不到小扎在《歌舞青春》中那笑得全世界都灿烂起来的迷人微笑,苦大仇深面无表情变成他的招牌,眼神深邃而忧郁——这还真挺考验演技的。
关于这部片子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我想想...啊,我必须说,画面还是非常美的!
导演为了要炫耀那弥漫了整个银幕的醉人夕阳经常摇一个逆光镜头过去,漏过来的光真是频频闪瞎了我们的狗眼。
取景地在广阔而宁静的美国郊区,看上去非常舒服非常田园也非常唯美。
主题,终于说到主题。
除了原著作者尼古拉斯·斯帕克斯本人所说的“把视角转移到海外”,描述伊战中年轻人的生活(《分手信》时他已经开始关注此类题材),我倒是觉得,学术一点说,本片更多关注的是伊战后年轻人的生活:他们没有多高的文化水平,还要经受战争对灵魂造成的创伤的折磨。
这也算是一种反战的表达吧。
而且那种宿命感和命运的偶然性让人虽然不愿接受,但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事实。
最后一个吐槽点就是结局为什么要安排本的亲身父亲死掉呢?
虽然他是个混蛋啦没错,不过这样罗根心里不会留下更多阴影么......要是我拍就让罗根死掉吧,这样的结局才虐才唯美不是么(番茄、鸡蛋、板砖飞来)所以...就是这样。
让我用微电影排行榜(www.miclook.com)上关于这部影片的评语来结束这篇糟糕的影评吧:“总而言之,它就是很尼古拉斯·斯帕克斯。
”没错,如果你喜欢《恋恋笔记本》和《分手信》,我相信你也会喜欢它。
充满夕阳余晖的唯美风景+扎克·埃夫隆的帅脸+不小篇幅的激情戏,这就是个人总结的所有看点。
看不看,那就萝卜青菜,各取所爱吧
我如饥似渴翻了两天电影条目,第三天才找到一部称得上好看的爱情电影,就是这部。
其他的有看了二十几分钟看不进去的,有拖着进度条看完连电影名字都没有记住的,还有一些对情节的感想是“哦”。
而这部电影并不让我觉得如此。
所以在我看来评论区的影评说这部电影只是响应美国关怀战争的主旋律,以及是一个没啥看点非常俗套的故事,这些评价对这部电影是不公平的。
片头有几分钟的战争情节我拖进度条跳过就不评价了。
往后说。
男主阴郁不是出于性格这个男主服兵役出勤三次,战争结束的生活状态是这样的:他听到打仗电子游戏声音会受不了,别人爬上他床他会把人摁倒,想着自己为什么活下来他会内疚,从始至终板着一张过于淡定忧郁的脸。
这个并不是一个人天生的气质,而是战争结束以后的一种特有的症状。
这种症状的名称叫“创伤后应激障碍”。
而且不仅如此,这个疾病是美国退伍军人呼吁以后才得以关注最终纳入医疗体系的一种疾病。
当一个人短则几个星期、长达数月数年地去,执行战争环境的任务时,他们神经会二十四小时紧绷,走路需要前后左右看,睡觉要提防偷袭,退役以后精神就会失代偿没有办法放松,所以就会出现男主这样的情况。
(创伤应激诊断标准会要求当事人回忆创伤情节。
片中没有细节交代所以他不是真的能够达到诊断标准。
参与战争任务的退伍军人,其他可能出现的情况还有:重性抑郁障碍,广泛焦虑,广场焦虑,强迫,物质成瘾。
对一整套情绪障碍基本上齐全了,全部可以通过战争引起。
所以人们才认为实际上情绪障碍是同一个谱系的精神疾病。
)亲历战争是一件很容易怀疑人生的事,比如,声音极大的轰炸,生命危险,士兵、贫民、敌人都很轻易就可以死去,惊吓,时刻紧绷的神经。
所以军人经历这些后侥幸存活,退伍后很容易丧失对生活的兴趣。
有的走在路上可能会总是根深蒂固地幻觉他背后有人偷袭。
有的会有“闪回”(flash back,对,这本来并不是电影术语),搞不清回忆和现实,会突然感觉“亲历”过去的场景。
有的看待正常的事物平静的生活,却只能感到持续的恶心,就好像健康人重感冒时才会有的那种感触。
和健康人不一样的是,重感冒一个星期就能够恢复,有一个盼头;而抑郁障碍这一类的疾病如果治疗失败几乎就是慢性的状态,即使康复也不会完全恢复。
电影二十二分到二十三分钟的时候演穿帮了,男主进门和外婆喝茶的时候挑眉,回答女主问题的时候因为感到有趣而炯炯有神地看女主。
这个场合下男主演员演的情绪状态和电影之前之后的完全不同——你们发现了吗?
至于为什么说情绪状态不同是演穿帮,大家可以对比一下这个TED视频里做演讲的记者,他也是重性抑郁,他就有一张很典型的创伤后的面具一样的脸,这种表情并不会因为所说的话题有趣而得以轻易地改变: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2945195他们虽然不困,但是永远是没睡醒的样子,眼睛睁不开。
这个就是创伤史带给人很典型的状态。
其他的细节还包括男主犹犹豫豫讲不清楚自己为何而来,觉得乡村看起来也不错直接留下来,这实际上也是和他的创伤史有关。
美国像有两个世界接下来的剧情是女主的外婆不停撮合他们。
然后女主的前夫来阻拦他们。
这个看上去不真实,但是实际上美国就是这种怪怪的两个世界。
一方面它可以推崇司法独立,推崇民主,推崇一些信条和荣光,让警察、消防员、退伍军人社会地位很高,可以永远在搞一些进步提案。
另一方面它的个别州法律允许童婚,地方法官和村里人会团结一致同意把被强奸的女童许配给强奸犯,特别是那些怀孕的;并且一部分人总是在试图恢复立法禁止女性堕胎;他们的议员可以自称是外星人的后裔;基督教牧师和反同性恋政客都可以是鸡奸犯;为了使得民主选票的选区对自己有利,他们可以把选民选区形状搞成“唐老鸭踢高飞狗”,对的美国政治就是这么离奇。
所以电影里,只要有了一个议员老爹,警察前夫在村镇就可以为所欲为。
男琼瑶的世界观这个作者兼编剧据说以写纯爱小说而出名,个人有虔诚的基督教信仰。
虽然他比其他美国基督信徒开明的一点是他能够接受再婚以及婚外性行为。
食色性也,影片中并没有压抑人的本性。
所以影片中女主希望男主和他分手的时候,男主说:“我只希望你有更好的生活。
”就是很简单很朴素的生活诉求。
然后出于基督信仰,作者应该是真的相信宿命还有护身符一类的东西。
并且他的角色在他看来本性都不坏,女主外婆和男主之口都会说别人本质不坏。
因为基督教世界观认为,人如果是坏的那就是一念之差,是受到魔鬼的诱惑。
然后剩下的世界观就比较说教了。
比如为他人牺牲而死去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死得其所。
以及正因为男二是一个任性的角色,所以相信命运安排的作者非要安排男二去死。
也就是认为行为不好的人,拥有不好的命运。
然后女主懦弱是要受命运惩罚的,当然她高中时无知也要受罚,所以命运给了她一个渣男前夫。
当然不好的命运是可以破解的,比如变勇敢变宽容理解他人不嫉妒爱儿子……男二去死作者也是在“告诉”男二他爹:不教好儿子就要失去儿子。
命就要被上帝收回去。
还有作者拿全奖读了一个地方大学,出版小说前生活颠沛流离。
所以里面的男主女主也是要么念地方大学要么因为社会因素辍学。
他们的生活才非常朴素。
(电影里面交代男主女主都是幼年不幸而且男主颠沛流离。
他们好像是都很早就没了父母。
这种情况下没有机会完成大学教育或者为了奖学金而念很差的大学,在美国乡村是非常常见的。
甚至有的电影连农村孩子去伯克利音乐学院学音乐都可以展开成一个故事讲。
因为它罕见。
)然后不少美国男性都喜欢一种士兵情怀,不管他们是否服真实的兵役。
有的有情怀是因为服过兵役,有的是因为国外的童子军活动,有的是因为念书选择了有军事特色的学校。
(美国中小学学校有很多种。
有公立。
精英私立。
可以不教进化论的宗教性私立。
有要求干农活的。
艺术特色的。
解放天性的。
特殊需求的,比如孤独症睡眠障碍阅读障碍注意力障碍需要教学安排特殊支持,也有专门的特殊学校,歌手霉霉就是念的这种。
)综上,这个故事虽然就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但是它并不是烂片,因为它把来龙去脉说得很圆。
这种片实际上美国乡村风情展示得很完整也很真实,可惜一些观众不知道为什么看不进去。
当然那个谁被木屋砸死的情节是令我不满的一点。
但我个人并不觉得这点需要扣分。
20190617补一张图:
田纳西州探长布道说根据圣经,基佬应该抓起来杀掉。
然后他被停职了。
所以电影里面保守州的坏警察真的很真实。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宿命。
但并非每一个人都选择认命。
我很幸运做了选择。
冥冥中注定的缘分,也是需要自己来争取的,他的选择是对的,造就了幸福的一家。
许多说外国人对感情不专一,对家庭不负责,但是总是从这种片子中看到他们对感情的专一,对家人的感情深厚,对家庭、对孩子的付出和认真负责。
可能这并不是完全体现,但是,对这种完美结局的温情的片子很有好感。
首先我要做两个坦白:一,对于一个喜新不厌旧的花痴女,扎克·埃夫隆的片子我势必要掏腰包去看的。
二,对于这样一部走出电影院就会忘记剧情的片子,我之所以写了一篇影评是因为被我拖去看电影的两个女人强烈呼吁:“写一篇吐槽文来看吧!
”“要又文艺又二逼的那种!
”——所以,咳咳,您将会读到一篇充满槽点、人格分裂的糟糕影评,如果观看过程中您有任何不适请点击右上角的红色叉叉文艺版的剧情梗概是这样:战火纷飞的伊战战场上,士兵罗根发现了一张女人的照片——这张照片仿佛冥冥之中保佑他躲过了一劫又一劫。
战争结束,他带着疲惫的灵魂回到家乡,并开始履行他许给自己的承诺:如果他能从战场上回来,他就去找那个救他一命的女人。
在汉顿的明媚阳光中,他第一次见到了她,贝丝,经营一家宠物狗训练营的单身妈妈。
阴差阳错,他开始在这里工作,并带给贝丝的儿子本很多欢乐,弥合了在伊战中不明死亡的弟弟带给贝丝心灵的伤口,并让她坚强、走出前夫的阴影和威胁。
二逼版的剧情梗概是这样:为了饰演一个在伊战战场上回来的士兵,扎克除了把自己锻炼得壮得像头牛之外,还留了胡子,剃了平头。
从路易斯安那走到汉顿跟一个女人搭讪——虽然我觉得她长得一般身材也一般——然后就厚脸皮地留在人家帮佣。
然后我就一直等啊等啊等啊,终于等到了接吻镜头——嗯,扎克还真是矮...——接着等啊等啊等啊,终于等来了激情戏——嗯,好在导演还没有辜负我们,镜头多光线好,色女们表示很满意说这部是扎克蓄意转型之作有点夸大其词了(这小子不是嚷着转型好几年了么...),说这是他“最有挑战”的一个角色也没啥说服力(唉...只能说孩子之前演的角色都太没挑战了...),说这是扎克首次挑战床戏也暗含着宣传上的噱头(拜托,除了这个就没啥好看的好不...),总之,对于我个人来说,扎克的表现差强人意,还算好看,那张小脸虽然胖了还在没残,比较有挑战的地方就是几乎整部片子里你再也看不到小扎在《歌舞青春》中那笑得全世界都灿烂起来的迷人微笑,苦大仇深面无表情变成他的招牌,眼神深邃而忧郁——这还真挺考验演技的。
关于这部片子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我想想...啊,我必须说,画面还是非常美的!
导演为了要炫耀那弥漫了整个银幕的醉人夕阳经常摇一个逆光镜头过去,漏过来的光真是频频闪瞎了我们的狗眼。
取景地在广阔而宁静的美国郊区,看上去非常舒服非常田园也非常唯美。
主题,终于说到主题。
除了原著作者尼古拉斯·斯帕克斯本人所说的“把视角转移到海外”,描述伊战中年轻人的生活(《分手信》时他已经开始关注此类题材),我倒是觉得,学术一点说,本片更多关注的是伊战后年轻人的生活:他们没有多高的文化水平,还要经受战争对灵魂造成的创伤的折磨。
这也算是一种反战的表达吧。
而且那种宿命感和命运的偶然性让人虽然不愿接受,但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事实。
最后一个吐槽点就是结局为什么要安排本的亲身父亲死掉呢?
虽然他是个混蛋啦没错,不过这样罗根心里不会留下更多阴影么......要是我拍就让罗根死掉吧,这样的结局才虐才唯美不是么(番茄、鸡蛋、板砖飞来)所以...就是这样。
让我用烂番茄网上关于这部影片的评语来结束这篇糟糕的影评吧:“总而言之,它就是很尼古拉斯·斯帕克斯。
”没错,如果你喜欢《恋恋笔记本》和《分手信》,我相信你也会喜欢它。
充满夕阳余晖的唯美风景+扎克·埃夫隆的帅脸+不小篇幅的激情戏,这就是个人总结的所有看点。
看不看,那就萝卜青菜,各取所爱吧
在金色秋天暖洋洋的时光中,看了有美国“男琼瑶”之称的尼古拉斯·斯帕克斯(nicolas sparks)的小说改编的电影《The lucky one》(幸运符),别有一番况味。
好多年前,第一次看尼古拉斯·斯帕克斯的《Notebook》(《恋恋笔记本》),那唯美浪漫的治愈系爱情故事,让人唏嘘感动。
于是记住了这个作家。
几年后又看了他的小说改编的第二部电影《Dear John》(分手信),俊男美女的纯爱故事架构,911的大时代背景,一抹有意无意渗入的经典电影《魂断蓝桥》的影子,再加上女主角是我喜欢的好莱坞小天后阿曼达,喜欢是不言而喻的。
于是,当我在图书馆发现了尼古拉斯·斯帕克斯的新电影《The lucky one》(幸运符)后,毫不犹豫地把它借回。
《The lucky one》(幸运符)的电影故事和《Dear John》(分手信)的故事背景很像,以伊拉克战争为背景,男主角都是大兵。
女主角都是小镇的乡村姑娘。
没错,只有这样的人物组合,才能比都市人物的背景更容易营造简单纯爱的故事。
男主角扎克·埃夫隆曾经看过他演的几部青春歌舞片,印象中的少年如今也长成壮实的汉子蓄起了络腮胡子剪成了平头,最大的惊喜不再是他脸上那永远阳光灿烂的笑容,而是深受战争创伤所凝结在脸上眼睛中的沉默和忧郁。
好莱坞这位当红小生正在由本色的偶像路线向演技路线转型。
我觉得,在这部电影里他的尝试是值得肯定的,不违和。
《The lucky one》(幸运符)最值得称道的是摄影画面,美国郊区农村秋天里那一片片金色的原野风光,树丛,湖水,船坞,农舍,女人,孩子,狗狗……这一切在刻意挑选的秋日晨光里,显得那么迷梦而令人沉醉。
如果,你曾游历过北美大陆,如果你在秋天的北美大陆生活过,那么,你就会理解这样的一幅幅自然与人的和谐美景对人心的安抚。
与子携手,现世安稳,宁静致远,岁月静好。
这世界上最浪漫的故事,不过如此。
如果你喜欢《恋恋笔记本》和《分手信》,我相信你也会喜欢《The lucky one》(幸运符)。
而此时此刻,正沐浴着同一样的秋色,阳光。
放眼蓝天,湖水,有一种爱在心中挥之不去。
珍惜爱你和你爱的人。
退伍大兵 大战 乡村单身少妇妈妈。
you should be kissed every day every hour every minute
俗套 这类体现战争对人伤害的影片不少 好的的确不多 这一部就很烂
摄影是我喜欢的风格。唯美,剧情就弱爆了
zac efron不再是《17 again》中留着justin bieber发型的稚嫩模样,从青少年偶像跨度到硬汉真是太令人惊喜了。女主角快去保养下头发好么,那深邃的抬头纹和枯黄的头发老的可以当他妈了。
好吧,那个谁谁的转型之作,转型很成功,故事很平淡,但是情节很有爱
不喜欢在爱情电影中掺入战争元素,女主太路人甲了。
还能有多无聊
还蛮唯美的耶 不过为什么看了记不住呀。。。。
2012.8.22 反正这种爱情小说改编的电影也就这样了。。。够帅气,会格斗,爱狗狗,弹钢琴,跟小孩下棋会输,这么有爱,可是那张圆咚咚的脸真的和女主一百个不搭呀~
男主不是我的菜 女主美腿 小男孩很萌 男小三很美国的大下巴 景色真美床单还行
结了婚,对爱情题材的电影没了兴趣了
I DONT KNOW Y UA PLAYED IT ON THE FLIGHT...SO DEPRESSING..AND MEANINGLESS LOGIC!
他是怎么从歌舞青春的正太摇身变成大叔的...!!!
生活中我们错过了很多,那是因为我们始终没有听懂命运的召唤。
救我一命一生相许的典范么,求老天给我个这么个好男人喎
算是一部不看没有损失、看了也不会后悔的片子…风景跟摄影很美,OST也很好听。剧情就那么回事儿…Zac Efron的转型之作,但是在扮演成熟男人方面还有点生硬…女主之前是做什么的…?没见过…长得也超像水果姐…
回归分手信么
乏味到脚趾都猜得出剧情
bug是解释相片和来找她的目的这段,有点牵强的制造最后的结局,其他都很好,典型的美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