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讲述了两个停职的警察,因为缺钱,试图抢劫犯罪分子的故事。
S. Craig Zahler身兼导演和编剧,他擅长塑造硬汉形象与白描男性角色之间的友情,女性角色往往是主角行为的动机。
事件发生在两天两夜之内,分为两条故事线,三个主角,两警一匪。
警官线:Ridgeman和Lurasetti因为被市民拍到粗暴对待少数族裔的嫌疑人而无限期停职停薪(改变主角命运的危机产生)。
R的妻子患病,女儿被社区流氓骚扰,急需钱搬家(行为动机);L尝试向女友求婚,需要钱来担负起未来家庭的开销(行为动机)。
于是R决定黑吃黑。
从动机来看,R与L都不具备十分必要的理由使自己陷入到危险中。
当他们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却进行可能危及到自身甚至家人生命的犯罪活动,这样的理由并不能说服观众。
导演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故事里多次加入L对于黑吃黑的犹豫。
R也抱怨过,如果L没有在盯梢时叫醒自己,就什么事都不会发生。
但这个动机瑕疵在银行劫案发生之后,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掩盖。
当R与L瞥见银行里的惨状,出于人类良知和执法人员的义务,懊悔没能提前阻止悲剧的发生。
他们的动机掺杂了为无辜民众复仇的义警心理,抢劫黄金的需求大大降低。
至少从观众的视角是这样的,需要这两位警察代替我们伸张正义。
匪徒线:Johns刚出狱,到家才知道自己母亲通过卖淫赚取生活费,家中已拖欠了半年的债务。
因此他在发小的介绍下,参加了犯罪活动。
相比较而言,J的动机就充分很多。
作为有前科的黑人,他只能通过这种铤而走险的方式才能让自己家人的生活重回正轨。
当两个警察跟踪犯罪团伙的货车来到银行门口时,两条故事线合并。
故事框架分为三幕:起因:对R、L和J的家庭关系与困境做介绍,直到R和L在深夜上车为止。
经过:盯梢与银行抢劫,直到R与L的车抵达劫匪的换车处。
结果:车库枪战以及各人物的结局。
这是范本化的电影故事架构。
观众感觉159分钟的片长过于拖沓,是因为导演加入足够多的细节。
这种细致冷峻的叙事手法,是其个人风格的体现。
Jennifer Carpenter贡献了令人动容的十分钟精彩演出,其饰演的略带神经质的母亲是片中旁出的一条支线。
在观影过程中,我思考导演为什么要在影片中段加入一个很快就死亡的新角色,事无巨细地描述她的生活。
经过反思,她的加入是十分必要的。
银行抢劫这场戏,是对片中人物的道德审判。
观众需要对银行里被劫持的受害者们产生共情,而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分辨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R和L始终在表达对于自己作为停职警察,虽然没有执法权,但或许提前打匿名报警电话就可以阻止这一切,他们是好人。
J和他的发小也表示对劫匪的残忍行径不满,因此他们也是好人。
尽管抢劫帮凶、黑吃黑这些行为是犯法的,但剧情需要通过道德的共情判断来强化观众的体验。
只有当三个主角的人格立住了,才能够让各个人物的结局具有张力。
因此,如果没有Summer这个角色,观众根本无法将自己代入银行职员们所承受的苦难,三个主角的故事也将变得很苍白。
导演试图在电影中加入其对于美国公共舆论以及种族主义等社会问题的思考。
摘取一段R和L与警长Calvert的对话:CALVERT: Being branded a racist in today's public forum is like being accused of communism in the 50's. Whether it's a possibly offensive remark made in a private phone call or the indelicate treatment of a minority who sells drugs to children. The entertainment industry, formerly known as the news needs villains.(如今被公众当成种族主义者,就如同50年代被认作赤色分子。
无论是在私人电话中,说过一句冒犯的话语,或是对向青少年售卖毒品的少数族裔人有任何无礼行为,曾经被称为新闻业的娱乐行业需要这样的负面新闻。
)LURASETTI: There's certainly nothing hypocritical about the media handling every perceived intolerance with complete and utter intolerance.(媒体以零容忍的态度来处理每一个无法容忍的问题时,也并不算虚伪。
)CALVERT: It's bullshit. But it's reality.(这是扯淡,但现实就是这样。
)S. Craig Zahler的作品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故事非常简单,但他可以通过大量的细节填充和气氛渲染,让观众看得津津有味。
当被劫持的女人一声不吭地爬向L,是本片最让我感到最惊悚的桥段。
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围绕着停职白人警察和出狱黑人的困境展开。
违规执法而被停职的老警察Ridgeman和他的搭档 Lurasetti 因生活所迫打算打劫罪犯一笔,却不料跟上了抢劫银行的劫匪;刚好,出狱的黑人Henry也因为家庭困境,和他的朋友给这伙劫匪当雇佣司机放风。
在劫匪成功打劫了银行逃走后,打算解决Henry和他的朋友,但是被Henry逃脱;同时跟上的Ridgeman觊觎赃物,却被劫匪设计杀死了同伴。
最后Ridgeman干掉了全部的劫匪,也和一直观望的Henry形成对峙。
两人协议共分赃物,但是还是不免互相猜忌。
最后Ridgeman出手威胁Ridgeman要拿回对自己不利的犯罪录像却被Henry反杀。
而最后Henry还是给了Ridgeman家人一份。
整个故事是一场劫案,三方势力,基本合理和完整的,而且不到最后也看不出结局是怎样的。
整个劫案细节上也没有漏洞,简直可以作为抢劫的教科书了。
但情节设计要体现的“水泥地”占了电影太多的时间,以至于整个节奏被打乱了。
除了有枪出现的部分,其它时间都是极其平淡,看的人云里雾里。
每一个场景单独拿出来都是非常精彩的,演员的台词和表演功底都极好。
但是场景切换,故事连接安排,以及情节的急缓轻重让观众很难了解电影要讲的内容。
影片主题就是展现那些处于社会底层人的艰辛生活状况,生活的艰辛又逼迫这些人铤而走险、步入不法事件中,这些底层人在本片中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受种族歧视的最底层的黑人阶层,另一种是白人中的工薪阶层如警察和银行职员,影片大致以三条线简单地叙述……亨瑞出狱后发现吸毒的妈妈靠性交易赚钱,弟弟伊森残疾做轮椅,父亲是个基佬跟着男友私奔了……波尔奥克警局警官布雷特、安东尼在清晨抓捕毒贩时被居民偷拍投诉暴力执法,为此被停职6周;布雷特的妻子梅拉妮是退役的警察患有肌肉硬化症而拄拐,家境贫寒而长期住在黑人社区,为此女儿萨拉时常被社区黑人男孩欺负;而搭档安东尼也穷的连结婚戒指都买不起。
另一方面,毒贩洛伦兹·沃格曼在其秘密隐藏的房间里收到银行保险箱动静的消息……家道艰辛就逼着人铤而走险……洛伦兹·沃格曼戴面具持枪打劫超市和毒贩混混,靠打劫的钱买了一辆运钞车……布雷特与安东尼准备打劫毒贩洛伦兹,发现洛伦兹买了一辆运钞车与亨瑞、安德雷等5人一同假扮运钞员打劫银行。
银行职员凯莉产假休完后被丈夫杰弗利逼着去上班,到银行后适逢洛伦兹打劫银行被爆头……洛伦兹5人抢劫到金条后,带一女职员里德做人质逃离,布雷特与安东尼跟踪其后欲黑吃黑……到达垃圾场车库,洛伦兹黑吃黑打死黑人司机,亨瑞逃离;黑人司机将钥匙吞入肚里,备用钥匙在亨瑞手里;于是,洛伦兹让同伙刨腹取出钥匙。
但刚启动车,布雷特就及时开车撞翻运钞车……洛伦兹让一歹徒冒充女人质靠近打死安东尼,而布雷特一怒之下将女人质打死,事情过程被一旁的亨瑞用手机拍下……布雷特往运钞车里扔进一催泪弹打死剩余歹徒,亨瑞开枪与布雷特搏斗,之后二人达成协议平分金条……最后,布雷特拔枪要挟亨瑞夺手机时被亨瑞反杀打死,全部金条归黑人独享……11月后,亨瑞寄出一个包裹给梅拉妮,里面装有金条……
开头停职的时候还大骂政治正确,中期组织抢劫,有点交代不清,就为了突出劫匪的凶残,为了杀而杀,抢劫一个便利店,就把启动资金弄到了,还浪费时间的介绍了一个银行职员,后面就不得不让黑叔叔活下来,黑叔叔都是好人不得不犯罪,最后还墨迹半天,还住上大房子,成了富翁,没有狗咬狗和大烟枪那么干净利落败笔。
5星主要给导演和编剧,都是一个人。
导演知道什么样子更标准,可是他偏偏要玩自己喜欢的,喜欢那个对刚出生的孩子痴迷的角色,长得漂亮不说,演技很好,最后死前的动作掏出一个袜子,把我看神了。
虽然对于一起观影的朋友来说,觉得很多余,节奏很慢,不懂既然这个人物出场几分钟就死了,为什么要铺垫这段戏。
还有找装甲车的劫匪,正式打劫前也铺垫了两段打劫他人的戏,虽然这两场戏其实和主线没什么关系。
这就是导演要玩的自己的风格,每一个人物都讲到位,不紧不慢,不为走节奏而丢人物,反而这种慢悠悠一本正经吊着你也是一种节奏和风格。
再举个例子,警察二号去给未婚妻买戒指的时候,说自己有些忧心事。
珠宝商说我知道了,你要分期付款吗?
警察二号否定,说是别的麻烦。
珠宝商说,我老婆有两个兄弟是心理医生,三个姐妹是律师,你需要我联系吗?
珠宝商服务周到,做足会做生意的犹太人设。
这也涉及到下一个点,台词的功底,几句话能把犹太人写出神,有记忆点。
台词很见功底,有些点是那种在脑子里面转一圈才能心领神会的笑点,也有些痛痛快快直给的种族歧视笑话。
还有些是人物的聪明和反应,要不就是导演脑子非常好非常跳跃,要不就是他写的时候是真的用心,不管哪一种,都值得表扬。
随便举几个例子:Henry的残疾弟弟打游戏的时候说:I wouldn‘t wanna be hunting animals for real. It is like some white rich people shit. 讽刺白人喜欢打猎炫耀。
警察们吃早餐被领导临时叫走,于是不得不打包,警察一号说服务员你来打包下。
服务员一脸不情愿的婊里婊气说:你要我把刚给你这么辛苦端上来的食物,再给你打包?
警察毫无歉疚又贱兮兮的理直气壮:Correct!
再接了一个服务员吃瘪的表情,好笑又小爽。
Henry说:You don’t know nothing. 被白人警察一号反驳:正确的语法是You don‘t know anything. 接着Henry说,反正你听得懂对吧。
几句台词充满了种族之间斗嘴的小乐趣。
还有一个个人比较喜欢的,是一些反高潮细节的设计,比如最后警察男二临死前问女友是不是答应求婚,结果是否定。
一般电影处理都会是让好人在临死前如愿以偿,但这个设计就很反套路,也很喜欢。
S·克雷格·扎勒的犯罪电影优雅而令人吃惊,但它有一个硬伤。
如何解决像“穿越混凝土”这样的问题?这部由S·克雷格·扎勒执导的暴力犯罪片证实了他作为B级片制片人的实力。
在过去的职业生涯中,扎勒是一名低俗小说家,他的故事包裹在迷人的黑色美学中,以优雅而惊人的方式展开。
他身上存在的问题嘛?他对待种族主义的态度就像一个网络喷子一样傲慢。
言归正传。
让梅尔·吉布森饰演一名脾气暴躁的顽固警察,并不是导演对获得提升漠不关心的行为,吉布森在片中饰演布雷特·里奇曼警官,在虚构的巴尔瓦克市的黎明时分,拿着枪蹲在那里,与志趣相投的搭档安东尼·卢塞蒂就一名拉丁裔嫌疑人进行了不友好的交流。
嫌疑犯很快就受到了严厉的惩罚。
一段有关该事件的视频浮出水面。
现在,里奇曼和卢塞蒂被停职了,在工作多年后,他们被金钱的忧虑所折磨,无奈地愤怒起来。
一个计划被酝酿出来,一个新来的海洛因贩子监视着“看看他是否有不需要的钱”。
当他们的猎物负责巴洛克式恐怖的银行抢劫案时,计划变得复杂了。
这也是另一条情节线的交点,因为除了里奇曼和卢塞蒂,扎勒还勾勒了一对黑人角色,似乎是为了模仿他们,骗子行家亨利·约翰斯和童年好友饼干,他们被招募为逃跑司机,现在实际上是他们邪恶老板的俘虏。
扎勒做事并不着急。
接下来是一场流氓警察和两个强盗之间的追逐,但它以无尽的耐心展开,就像经历了漫长的一天后进入美国的夜晚,一场电影般的奥德赛,点缀着令人难以忘怀的画面。
但是,如果你不把手指塞进耳朵里,你就不会听到扎勒给里奇曼和卢塞蒂设计的精彩对话——远远超过亨利和饼干的对话——以及从对话中发出的傻笑的欢乐。
给人的印象是,在这部令人头疼的电影中,其他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让梅尔·吉布森在银幕上说些难听的话,因此,正如他们所说,触发他的即兴表演——这是对扎勒才华的软弱运用。
By: Danny Leigh
反派一专业不够啊,起码司机应该找自己人。
反派二刚开始牛逼要死,死时不明不白。
男一最起码先拿钱,处理视频或者灭口事后再说。
黑人运气好,人也好,反衬男一有多么的不果断,怪不得几十年无法晋升。
现实感很强的一部作品,特别是对于还了4年债还欠300万的我来说,世事无常,机会没把握好,只能怪自己。
一生做一件事就够了!
一部标准的八十年代风格警匪片,故事、拍摄、完成度都很好,但是,节奏、画风明显有拖沓沉闷之感,两个半小时的片长,有些冗长了。
两个敬业好警察,家里日子可怜兮兮,又因抓毒贩有粗暴执法被停职,老警察带着年轻拍档决定利用掌握的线索玩次黑吃黑,发笔横财,结果玩砸了,横死荒野。
影片最后又来了个生硬的神反转,内讧的黑人小弟在最后鹬蚌相争中成了最后赢家,打死了老警察,告诉他应该相信黑人,并且也寄了金子给老警察的孤儿寡母。
大量的冗长的对白、空镜来揭示人物和故事,还有些貌似深刻的水泥地、猎狮子之类隐喻,其实没啥意义,两位主演这种爆裂刑警的脸谱,本就该是说干就不的轰天炮的主,总之,影片看得很不爽快,完全不是梅尔吉布森的风格。
大约
今天介绍美国电影《逃出水泥地》。
片名Dragged Across Concrete (2018),别名高压制裁(台) / 黑吃黑。
本片由狮门出品,狮门以B级片著称,在影片一开始就奉献了一幕惊爆的肉搏戏,瞬间调动起了观众们的热情。
但随着影片发展,整部《逃出水泥地》带动的情绪呈现从高到低的平滑曲线。
影片最开始的激情随着时间流逝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废话和拖沓的情节。
老硬汉梅尔·吉布森 Mel Gibson在本片中担任男主角Brett Ridgeman,他是一名年仅60的老警察,一把年纪了还奋战在抗击罪犯最前线。
一次他和搭档Anthony Lurasetti抓捕罪犯时,采取了过度暴力的方式,遭到“热心”市民拍下向媒体投诉。
在圣母情结泛滥、政治正确第一的情况下,警长选择息事宁人,Brett和Anthony被停薪停职6周。
这让脾气火爆的Brett十分不爽,心想自己拼死拼活一直兢兢业业抓捕罪犯,却落得一个出力不讨好的结果。
而自己几十年前的搭档则早已升官发财,坐在办公桌后训斥自己。
同时,他的老婆身患疾病行动不便,只能依靠拐杖艰难生活;女儿上下学路上总是被路边小流氓骚扰欺负。
一桩桩烦心事积压在一起,Brett决定弄点钱,改善生活条件。
同样被停薪停职的Anthony一样也有很多生活的烦恼,没了生活来源,他甚至连准备好求婚的钻戒都负担不起,结婚大事也遇到了大麻烦。
Brett找上Anthony,想要做一些法律不允许的事情去赚钱,Anthony原本内心是拒绝的,但架不住金钱攻势。
有道是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当活下去都成了问题时,什么公正道义都先免谈吧。
Brett想到的办法是黑吃黑。
他依靠以前的线索推断出有一伙歹徒会做坏事,于是想要监视他们,打劫这群歹徒,赚一笔钱走人。
随后剧情就在黑吃黑的过程中进行。
要么是黑警吃了黑帮,要么是黑帮灭了黑警,具体结局大家可以在影片中寻找。
俗话说的好,黑吃黑,越吃越肥。
而在这里却变成了黑吃黑,越吃越废。
影片十分详细的描写两方势力争夺最终战利品的过程。
黑警的优势是专业战斗素养和技能,黑帮的优势是人数优势和先发制人,鹿死谁手成了影片最大的悬念。
唯一可以预见的是,不论哪方获胜,最终结局都是极其惨烈的,想着一网打尽赢家通吃几乎是不可能。
想逃出水泥地的人,最终都深陷泥潭。
下面的人幻想着野鸡变凤凰,可是按照《刑法》里的方法绝不是出路。
当水泥凝结变硬,水泥地里的人只能永远陷在其中。
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
影片立意是在这个基础上,兢兢业业干活的永远赶不上投机取巧的,懂得经营的人早早地爬到安全高位,闷头苦干的人则只能成为别人的垫脚石。
为了强化戏剧冲突,再给他们安排上一场黑吃黑的枪战,于是让老实人吃亏似乎就成了唯一出路。
缺点也同样明显,电影实在是太拖沓了。
159分钟时长的电影,有一大半时间在说废话,拍完这个人说话再拍下一个人说话,好像导演在练习他的正打反打。
《逃出水泥地》编导把时间全用在描写无关紧要人物的日常生活中。
或许导演看《冰与火之歌》看多了,觉得POV的方式特别酷,一定要事无巨细地表现小人物,让观众对这个角色产生感情,然后再把这个角色用很普通残酷的方式写死,让观众们觉得很震撼。
可是就影片的时长来看,观众完全来不及对这些角色产生认同。
出场人物太多太密,详细描写地又缺乏重点,结果只能让人昏昏欲睡。
屌丝互斗黑吃黑,叙事拖沓没重点。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生活型电影,各种细节太tm生活了。
前30分钟的铺垫有些冗长,后面有意思起来,但仍然像我奶奶给我讲故事一样慢条斯理,我可以想象到坐在电影院里抱着一桶爆米花慢悠悠地看这个电影的样子。
善与恶,信与疑,优柔与果断……那些存活下来的,既不是最聪明的,也不是最强壮的…………………………………这是我写得最长的一篇影评了,居然说不够字数
一群神经病
节奏拖到飞起
白描,喜欢。
原来是拍战骨斧那家伙,怪不得找钥匙那场戏让我感觉似曾相识。这个导演的作品是传统右派视角——文明反抗野蛮,所以反派形象一定是反人性的,超市和解剖两场戏刻画的很明确,在超市里拿枪肆意乱射零食架、在车里开膛找钥匙的反派,只不过披了一层现代文明的外衣,骨子里仍是挥舞战骨斧用女人作生养畜的嗜血蛮族,主角有血有肉嫉恶如仇遭到停职,形象对立刻画的自然。节奏依旧慢悠悠但叙事丝毫不松懈,仍以人物刻画为基础构建叙事,好处是基础扎实爆发力强,几位主角完成度都可以,缺点是受政治风向影响夹杂太多无关政治表达影响了自身表达专注度,啰嗦多余,整体不如战骨斧利落,好在银行女会计回家看孩子倒也生出几分林奇式黑色味道;文斯沃恩表演真差劲,总一副别人欠他钱的样子;女人质的行为设计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虽然拍的有点沉闷,但反派的阴险残忍展现出了极致
太简单粗暴政治正确了,臭贫也太多。部分枪击场面还是过瘾的。
节奏很慢 杀人很快 出血量很多
Qnmd :)
剧情两个小时的白开水,脱离现实色彩的瞎掰,极其简单粗暴的政治正确
6.5-7.0/10 分。初看,蓝光。长达2小时38分22秒。前面铺垫的节奏太慢了。整体可圈可点,也有不少瑕疵,真的很难打分。。人物众多,非快节奏爽片。这片要是放30年前算不错,但在今天实在是剧情老了点。全片节奏都比较舒缓,包括所有人物个性,非常有特色,如果耐得下性子的话,还是值得一看的。梅尔·吉布森的儿子米洛·吉布森同年演的《所有邪佞之人》,枪战就比较爽。
结局不喜欢,太理想化了,应该同归于尽
卧槽卧槽古早味的tequila
逃出水泥地的能有几个
无法理解这电影想说啥,枪随便开人随便杀,最后团灭,留下一个双手同样沾满血腥的过上幸福生活。枪战场面爽也不是对着平民打掉胳膊手这么个爽法吧。各种慢节奏铺垫。一小时的事儿讲了160分钟
这要是杜琪峰来拍
废话实在是太多了太多了太多了
明明抢劫的部分拍不错非要搞那么多聊天戏干嘛!罔顾良心,罔顾逻辑,罔顾人类生活和公共财产,老老实实拿你的金酸梅吧!
没怎么看懂
黑人混混身为社会底层因卖淫的妈妈和瘫痪的弟弟只能走上抢劫的道路,白人警察快60岁职位却和27岁时没差别,社区治安差导致女儿连连受欺负,毒贩野心膨胀不仅贩毒还抢银行,一切都是为了钱,将三路互不相关的人吸引到一起。 形象刻画很好,节奏慢但叙事严谨完整,写实感很强,三条线过渡合并自然。
还是冷冷的风格,有些杜琪峰的电影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