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

Frank,法兰克(台)

主演:多姆纳尔·格里森,迈克尔·法斯宾德,玛吉·吉伦哈尔,斯科特·麦克纳里,弗朗索瓦·西维尔,卡拉·阿扎,肖恩·欧布莱恩,莫伊拉·布鲁克,保罗·巴特沃斯,菲尔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爱尔兰,美国语言:英语,法语,德语年份:2014

《弗兰克》剧照

弗兰克 剧照 NO.1弗兰克 剧照 NO.2弗兰克 剧照 NO.3弗兰克 剧照 NO.4弗兰克 剧照 NO.5弗兰克 剧照 NO.6弗兰克 剧照 NO.13弗兰克 剧照 NO.14弗兰克 剧照 NO.15弗兰克 剧照 NO.16弗兰克 剧照 NO.17弗兰克 剧照 NO.18弗兰克 剧照 NO.19弗兰克 剧照 NO.20

《弗兰克》剧情介绍

弗兰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乔恩(多姆纳尔·格利森 Domhnall Gleeson 饰)是一个热爱音乐的年轻人,某天误打误撞加入了一支有点神经质的地下乐队,乐队的主唱兼灵魂人物是弗兰克(迈克尔·法斯宾德 Michael Fassbender 饰)——既是才华横溢的天才、又是终日戴着一个硕大头套的 怪人。乔恩跟着乐队到爱尔兰某个偏僻的小木屋里录制专辑,他们在此过上几近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一年来,乔恩一直私自将他们的生活以视频的形式发布在社交网络上。终于,乐队的奇特经历引起了某个音乐节主办方的关注,乔恩说服成员们远赴美国参加这个叫西南偏南(SXSW)的音乐节,藉此成名。 本片根据乔恩·强森的回忆录改编。片中的乐队领袖弗兰克以Chris Sievey为原型。Chris Sievey在七八十年代红极一时,他同时是个风趣演员,以喜剧形象“Frank Sidebottom”驰誉。在弗兰克身...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恋战冲绳200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N号栋晚酌的流派3漫画少年的遐想世界凶城计中计云芊传龙虎纪之忠义关云长高级项目重力小丑偷拐抢骗第二季水底禁锢全权委托重生红海潜水俱乐部理由夏目友人帐第六季爱如落雨决战狂沙镇天使之恋金银花开湖畔的女人们第一个国王移动的枪口杨门女将一键倾心半碗村传奇秋香怒点唐伯虎不知怎么说再见毕科

《弗兰克》长篇影评

 1 ) 短评字数超了

我觉得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关于追寻的故事。

对这世界上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常常犯的错就是妄图追寻不属于或者不适合自己的东西。

你想要绚烂而璀璨的存在,却没有勇气承认那不属于你,所以你假装爱它,你为了得到成功试图改造它,耗尽了所有的力气才明白,有的东西天生就不属于你,而你只是回到你所在的世界就好了。

 2 ) 值得同情的伪天才

说弗兰克之前,先要说梵高。

梵高是个天才,或者说,梵高最终被炒作成了天才。

但是,大部分艺术史学者都会告诉你,梵高的心理疾病阻碍了他的艺术创作。

换句话说,梵高的绘画能力和他的心理问题没有因果关系。

不是说,因为梵高得了焦躁抑郁症(或者癫痫,或者美尼尔。。。

看你相信哪种理论),才成就了他的绘画天赋。

恰恰相反,梵高本来就对色彩表现很有灵感,心理疾病让他无法专注创作,甚至英年早逝(自杀)。

弗兰克跟梵高的处境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我并不认为他是一个梵高级别的天才(如果梵高真的是天才的话。。。

这一点上我有所保留)。

说实话,电影也根本没有把他当成一个天才来表现。

电影里有些人物把他当成天才,但是他本身到底是不是天才,其实电影本身并没有定论。

但是很多人在看完弗兰克之后,理所应当的就把这个电影理解成“不被世俗理解充满童真的天才,改变自我去迎合世俗,最终返璞归真”的文青故事。

而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个“本来有希望成为天才的人如何被心理疾病毁掉音乐前途,最终只能自得其乐,但其实也不错”的故事。

我没看之前也一直以为这是一个“不被世俗理解的天才”的故事,一个神经质,不愿意长大的彼得潘,不愿意承担责任,却以一种童真吸引周围失去童真的人,在他身上获得一种满足感。

电影前半段也的确是这样一个故事,一群不用工作,神奇的有吃有穿,整天被一些形而上的“first world problem”折磨的hipster 的故事。

但是电影后半段慢慢开始把这个只存在于乐队视角中的独立王国跟现实世界结合在一起。

我想大部分人会同情特立独行的弗兰克和他同伴,也有人会对乔恩心怀怨念。

但是乔恩又有何过错?

弗兰克的伙伴们以不知所以然的弗兰克为中心搭建了一个虚构世界,而外来的乔恩不过是捅破了这层含情脉脉的窗户纸而已。

于是摘掉头套的弗兰克只能投奔父母,失去弗兰克的乐团只能在空无一人的酒吧演唱,乔恩则面对真正的弗兰克,一个家庭幸福的精神病人,一个本来很有前途但是却被精神病拖累的伪天才。

大家都从乔恩的镜子里看到了真正的自己:没有才华,毛病大把,根本没有独立生存能力,对自己的价值存在不切实际幻想的几个音乐票友。

最终,弗兰克和伙伴们又回到了自己建造的空中楼阁。

但是,如果不考虑生计问题(电影人物大多不会考虑这些),只要自己过得开心又有什么不好呢?

===我忍不住要冒天下之大不讳说一句:这个电影的音乐真的是非常难听。

不好意思,说我是俗人也好,不懂独立音乐的精神也好,我当真是无法欣赏这种连调子都没有的音乐,配乐也各种吱哇乱叫。。。

拜托,并不是说把风马牛不相及的音效混在一起就叫天才的好吗。

 3 ) 我写的什么玩意儿???别读了

第一句话,和短评一样: “千万别在B站这个智障遍地的地方看电影,你会绝望的”真的。

Frank真的是部好电影。

不太文艺,不算鸡汤,相当...致郁...是你在奔波忙碌了一天后回到空荡荡的家里,然后可以静静的开着昏黄的书灯,平缓的呼吸以使自己平静,然后再观看的电影。

每一部电影都需要它的伯乐,知音,或许你感受不到它的美,活着就想弹幕中撕逼的那样,“什么玩意”“看不懂啊”....额......好吧。

于是乎我怀着极大的悲愤来写一篇长评以扒主旨、内涵、以及细节,送给那些生性爱撕逼的人们。

电影是形象的,形象到当你看到的第一眼就可以清晰的辨别人物的特点与性格;而同时却又是抽象的,让你看不出这到底想要表达些什么。

其实很简单,整个乐队,就是我们本身。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个孤独的乐队、一个孤独的Frank。

抽象的讲了本我自我的矛盾与救赎,其实整个乐队就是一个人——每个人。

Frank是“本我”的象征,惊觉自己的天赋,却总因格格不入而将它戴上头套,考上枷锁,羞于示人。

总觉得自己和世界格格不入,否认自己,却又变态的委曲求全,渴望得到世界的认同与祝福——尽管这个世界只是把你当成笑料来看待。

而男主,则就是那个平凡的“自我”,也是最接近我们所有人的一个人,他就是我们自己啊。

平平凡凡,却自命不凡,最终也不过是落得归于俗流的下场。

他渴望出名——这当然正常,所有人都渴望出名啊....于是他第一次从Don口中听到Frank的身世——悲惨的童年,可怕的父母亲,痛苦导致了Frank的优秀,以此找回平衡感。

小心地希望自己也有这样的天赋,却安然自得的把自己不能出名的原因推给自己的童年、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命运,安慰自己,惋惜自己,说服自己,像一针安眠药,迷惑自己——难道这不像我们吗!?

平凡又世俗,却不承认自己的平凡,遇到强者就推诿给他人,以此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对我来说,这就是人性,男主的设定也是最为贴近“人”的设定了,立体饱满,情感丰富,会埋怨,会生气,但更多的是尽管平凡却依然默默的努力着,会失落,会内疚,会自责,也会默默的慷慨解囊,资助乐队。

 4 ) You don't care,but I love you all

给这部电影写影评是一件很心塞的事,因为这部电影本身就心塞无比。

我已经记不清上一次在电影院里哭是什么时候了,当片尾开始滚字幕,I love you all响起,那一刻真的是,眼泪吧嗒吧嗒停不住地掉,想跟旁边的朋友开个自嘲的玩笑却连话都说不出来。

Frank虽然是在说一个独立乐队的故事,也以Frank作为电影名,但我觉得它其实不是一部”音乐电影“,也没有打算给一个特殊的音乐人作传,事实上,它的主题依然还是那老套的主题:人生的无可奈何,与必将清醒的梦想,只不过用了乐队这个载体来说这个故事——但该死的,它讲得真好。

——————电影的视角是以Jon这个普通青年展开的。

为什么由他展开,这一点之后再说。

总之这个一心向往音乐却只能被困在办公室里肖想的青年,机缘巧合下偶遇了一个古怪的乐队,他们一起生活、创作音乐。

也是透过他,让观众认识了一个拥有独特精神世界的Frank,从不以真面目示人,却拥有特殊的魅力,天真、善良、脆弱、才华横溢。

这个神经兮兮的乐队里,每一个人都看上去很不合常理,和人偶做爱的Don,暴躁的Clara,都怪诞一如Frank的头套,电影的前半部分时间,Jon这个代表正常社会的人反而在那个与世隔绝的木屋里成了格格不入的一方。

但他们一定程度上还是维持了相当的平衡,不正常的他们靠正常的Jon提供的资金维持了一年的自给自足,正常的Jon依靠不正常的他们在这一年里第一次看上去更接近了自己的音乐梦想。

可惜,这种平衡没有维系太久,故事很快在乐队因为Jon管理的网络媒介,而被给与在西北偏北音乐节表演机会的面前急转直下。

如果这是好莱坞,那也许电影会让这群怪异的人能够终于在机遇下发光发彩,完成一个”怪咖也能成功“的励志童话。

可惜它不是,事实上观者逐渐不安地意识到,影片越向音乐节这个高潮段落而去,就越加有一种失序脱轨的心慌。

而最后这种心慌,也终于被应证了。

在这里我们先讨论一个问题,在音乐节最后的那场演出,如果一切都如常,乐队没有人缺席,这次表演会成功吗?

答案就是,不会。

永远不会。

还有一个问题,这部关于音乐的电影,为什么在音乐节之前,从未完整呈现这个乐队的作品?

身为观众的我们,似乎无从得知他们耗费一年心血集体创作出的专辑里到底有什么样的歌曲。

我们只知道他们用了哪些怪异的元素,却不知道它们最后组合成了怎样的模样。

因为其实,它们的那张专辑并不重要,它必将堙没无闻,就像他们注定会在音乐节上失败一样,无论是他们自己,还是他们的音乐,本质上,就不属于那个地方,它们属于无名的山区,属于颓败的酒馆,属于没有回音和欢呼的死寂。

这是矛盾的根本所在,他们之所以是他们,Frank之所以是Frank,就是因为他们不属于正常的社会,他们就像能在真空里生存的鱼一样,在和寻常世界不一样的另一个领域里能够自由呼吸,而一旦上岸,就只能窒息死去。

身为一份子的Clara是深知这一点的,所以她才那么反对乐队去音乐节上台,反对乐队有任何成名的可能,因为她知道结局必将失败。

其余两个人其实也心知肚明,但是Frank,这个乐队的灵魂人物,只有他配合着本来就是普通人的Jon坚持到了最后,直到倒下之前,他才承认现实一般地对他和Jon试图迎合观众口味的曲子说,”这些音乐真糟。

“因为Frank,其实和Jon一样,都在试图当一个跨越界限的人。

Jon想要到水里去,Frank想要到空中来。

Jon想要从庸常的碌碌无为中摆脱,抓住自己真正热爱的梦想,而Frank,他咬牙坚持在这越加难熬的空气里,整个人已经如弦一般紧绷,但还是离开Clara去抓住Jon的手,还是在听到Jon说有七万人已经看过他们的视频后,勉力坐起身,留了下来。

他始终是个羞涩的孩童,他不愿意让人看到自己的样子,但他的梦想,一直很简单,他想要告诉更多人,他爱着这个世界,爱着所有他理解或者不理解的东西,有生命的人或者没有生命的板凳,他都愿意倾心以待。

这也是这个角色让人觉得很心痛的地方,他是一条为了想要和更多人说话,而努力游到岸上,最终搁浅的鱼。

他用全部的努力,想要去靠近那个世界,回应所有“期待他、爱他的人”。

告诉他们,I love you all.但在外人眼里呢?

就像Jon在餐厅里听到的那个小哥所评论的那样,啊你们是那群怪咖,啊你们真好笑啊。

虽然Jon的回应是,“I don't think it hilarious at all." 我一点都不觉得好笑。

(顺便一说这也是我对整部电影的想法)但即使是Jon,他也依然不是那个世界的人,他对音乐天才的创作源泉,总是和童年不幸、痛苦经历连在一起,他想象Frank来自不幸的家庭,想象Frank有一张残破的脸,直到后来他意识到,从来就没有什么痛苦意外什么家庭不幸。

Frank,就只是Frank而已,他的音乐才华,他的精神疾病,都是天赋,都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客观事实,没有办法凭空而出,也没有办法被创造或者中断。

才华有就有,没有就没有。

你是这样的人,或是那样的人,都一样,都是早已定下的客观事实。

怪异的边缘分子如Frank或者Don,他们没办法融入社会的主流,不是因为他们选择如此,而是因为他们就是这样的人。

正常的人如Jon,没有办法融入那个他所梦想并为之不懈努力的世界,不是因为他没有苦难的经历,而是因为他就不是那样的人。

他们各自属于各自的世界,两个世界在那山里的一年,短暂地彼此融合妥协,但很快就会分崩离析,分道扬镳。

这也是为什么要以Jon的视角展开电影的原因,观众跟随着他,就是在经历和他一样,做梦和梦醒的过程。

所有现实里看上去似乎可以实现的梦想,终究不过是自欺欺人的一场幻觉,你以为抓住了它,其实它从来都不属于你。

就像Don说的,终有一天你会意识到,你成为不了Frank。

Jon成为不了Frank,Frank其实也成为不了Jon。

能怎么办呢?

不怎么办,Frank终于还是回到了伙伴们的身边,他没有戴面具,唱着I love you all。

他胸腔里那种纯真的对世界的爱,有这几个人能懂就已经够好,世界不必要知道。

而Jon离开了他的梦想,他对音乐的热诚,他自己明白就好,音乐不必要知道。

所以你们能懂这种心塞的感觉了吗?

因为这是一个再现实不过的故事,但没有什么结局可以比现实更让人无力,虽然这部电影有种种荒诞和冷幽默包裹着,但其实不过是绵里藏针,它带着笑容告诉你。

承认吧,一切就这样了。

到头来,对生活,对梦想,不过一场结局注定的单相思,I love you,and you don't care at all.——————8.16—————— 好像出中字了……看到大家都很心塞,莫名有种奇怪的安慰感——啊终于有人陪我了【等等 其实回头来看这篇评论,也觉得太悲观抑郁了一点 当时写这篇的时候就这样自我驳斥过,所以才把标题和最后一句故意反过来写 (也不知道有没有人能get到)标题是我对自己写的最后一句的消极抗议,也是Frank最后在小酒馆里独唱时,电影想要传达给我们的尾音 ——这个世界不在乎,但那有什么关系,我还是爱着它所有的一切    是啊,生活的结局虽注定,但这并不能否定它的过程 单相思虽无果,但心中有爱本身就是可贵的事,不是吗

 5 ) 獻給cult的小情歌

喧鬧、怪誕、可愛、歡樂。

光看Frank的預告絕對會誤以為這是一部描寫叛逆創作者的歡鬧喜劇,但面具、頭套、奇裝異服卻是一首唱給自己聽的孤獨情歌。

拙作插圖: http://ww4.sinaimg.cn/mw1024/725f21d5gw1eh4t176gacj20rs0l7jyv.jpgFrank借用與Bob Dylan傳記電影"I'm Not There"類似的致敬手法,描述一個與Frank Sidebottom這個虛構喜劇人物類似的歌手與他的怪咖樂團,包括不露真面目的主唱、暴力的鍵盤手、心事重重的混音師。

透過一個渴望成名卻沒什麼音樂天份的普通年輕人,將這個怪異小樂團拉到社會大眾面前。

前半段電影保持著歡樂驚奇的趣味,多虧於Michael Fassbender的表演,讓這個單看有點creepy的大頭人充滿不可思議的可愛魅力。

看他們與世隔絕、如同修行般自在的探索創作音樂的樂趣,看身為普通人的主角努力的想要融入這個團隊,觀眾會忍不住想為他的笨拙加油。

但當隱藏在大頭面具中的真相暴露後,觀眾又會為主角的一意孤行感到焦躁。

作為一個功能型的主角,Domhnall Gleeson的角色後半段的轉折被寫得略缺乏層次,除了惹人厭以外沒能給這部片帶來什麼作為,算是本片主要的一個缺點。

好在電影的整體感是流暢的。

中段混音師對Frank的才華羨慕忌妒憾恨的情緒,與後半段主角與社會大眾對Frank的誤解達到了很好的連結,讓喜劇轉悲劇的過程不至於突兀。

描寫cult角色不容於社會的故事,Frank並非第一部,手法算不上特別。

但尾聲處呈現出的浪漫憂傷卻讓人印象深刻。

我想這很大部份必須歸功於演員。

Michael Fassbender很精準的掌握了演員在呈現喜劇與悲劇間相異的表演元素。

前半段他把握到喜劇人物常具有的笨拙單純,同時也表現出演員本身俱備的領導魅力。

後半段則切換到更為寫實的悲劇肢體語言,光是茫然無措的站著就能讓人鼻酸。

以小眾獨立片的完成度而言Frank可說是超越期待的交出亮眼的成績。

它有趣、幽默、反英雄,很好的提供觀眾一次從喜悅、興奮到感傷、反思的旅程,但又不至於過度沉重。

如同劇中他們表演的那些歌曲一般悅耳輕巧。

 6 ) 存在就是合理

存在就是合理,我一直很认同这句话,用在影片主人公Frank身上尤其如此。

这部以怪咖为焦点的影片其实跟过往很多同类的美国独立影片一样,只不过将背景转到爱尔兰的森林而已。

那个一心想让乐队成名却最终搞砸的角色是最典型的反面人物,这种的平庸设计看得味如嚼蜡。

关于音乐好坏的讨论,我觉得应该算是影片中最有趣的部分。

说到底也就是口味问题,河水不犯井水这句中国俗话能解释一切,绝对犯不着像片中那个傻瓜一样强迫乐队更改他们的风格。

至于如何将另类独立音乐搞成商业化受欢迎的产品,那又是另一个复杂的话题了。

Maggie Gyllenhaal和Fassbender都有让我印象深刻的表演,尤其是影帝在最后一场的献唱绝对让人潸然泪下。

 7 ) 由Keyboard为什么总自杀引出的想法

电影一开始的时候第二任Keyboard自杀。

我们不知道第二任keybord为什么自杀,但是DON为什么自杀导演却给了我们完整的过程。

DON最开始在天台上问JON觉得弗兰克如何的时候,DON的眼睛是闪闪发亮的,他真心的崇拜弗兰克,觉得弗兰克是天才,弗兰克的才华让人无可企及。

后来他和JON散步的时候,他又一次感叹弗兰克的天才。

然后是JON作曲的时候,DON觉得JON的曲子不行,说他特别明白想作出好曲子结果却作出shit的心情,然后弹了自己的曲子。

JON说他觉得自己的曲子和DON的曲子都很棒,但是DON说很糟,他们都无法成为弗兰克。

DON想成为弗兰克那样天才的人,但是他知道自己永远无法成为弗兰克。

我觉得这个乐队在电影一开始就有四类人。

弗兰克,Clara。

DON和第二任键盘手鼓手和贝斯JON弗兰克和Clara是不同寻常的天才,他们有着让人惊艳的才华,却也有着致命的缺陷——他们无法迎合世界,无法融于普通的世界。

区别是Clara明白他们就是如此不再强求与世界对接,而弗兰克努力想要让世界接受他们喜爱他们。

DON和第二任键盘手,他们能够触及天才的世界,也有着自己的缺陷,能够融入天才的世界里,也能在伪装之后融于普通人的世界(电影里弗兰克有说,DON现在和普通人谈恋爱,只是得想办法让他的那些恋人不要动),但是正因为能游走于两个世界,所以更明白弗兰克这些人的惊才绝艳和与众不同,也更清楚他自己永远无法成为弗兰克那样的人。

鼓手和贝斯,其实感觉这两个才是看的最清楚的人。

JON,就是normal。

在普通人的眼里这些天才是因为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才会成为天才——我不像他那样genius,是因为我不曾经历过那些痛苦。

我们自视甚高自以为是总认为自己无法出名是因为没有机会,但其实内心里很清楚,并不是如此,我们默默无闻,不是因为不努力,其实就是因为自己没有足够的才能。

JON从一开始就想寻求在乐队里的地位,但是他慢慢便明白了DON的话,弗兰克是天才;但是他不认同DON的“我们无法成为弗兰克”,因为他从一开始就没想成为弗兰克而是想让自己成功——这也是他与DON的不同,他和DON看到的不同,追求的也不同。

DON在弗兰克身上看到的是难以企及的才能;而作为普通人的JON,他也爱音乐,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同,但他同时也看到了由这才华可以在普通社会里得到的东西。

他发推特,发YouTube,极力鼓动大家去参加音乐节,都是因为如此。

他想要乐队出名,但是他想要的与弗兰克想要的不同。

JON的眼里YouTube播放量和弗兰克眼里的YouTube播放量本身就代表这两种东西,JON眼里播放量代表着知名,而弗兰克眼里这代表着“有多少人喜欢他们的音乐,爱着他们”——他们从一开始,就不在一个世界里。

在最后音乐节上台的时候JON很激动的唱了自己的歌,直到这个时刻他追求的依旧是自己能够被众人承认,能够被众人看到,借着因由弗兰克而得到机会……JON从Clara手里抢夺弗兰克,大概是他自己心里一直清楚,没有弗兰克,他走不了那么远,到不了这里。

他始终不明白,弗兰克和他不同,就像他一直在意弗兰克的头套,想摘掉弗兰克的头套,而不是像Clara和DON一样不在意弗兰究竟如何,与弗兰克普通的相处。

电影里在台上弗兰克倒下,JON停止唱歌时,有一个细节,弗兰克说这个真的太烂了,而JON在他们搞砸一切后,回头看了一眼后台的他觉得心仪的女生。

他们关心的、所处的世界,从来不同。

但是,弗兰克所代表的天才们并不是真的不想融于这个世界,他们并非没有尝试过,但他们与生俱来就是不同于常人。

不是不想,而是无法。

弗兰克试过,然后失败了。

 8 ) 只想做一个安安静静的外星人 (韩松落)

只想做一个安安静静的外星人韩松落看《弗兰克》,想起身边许多人。

朋友老柳,写诗、写歌、唱歌,也做陶,以前去过很多地方演出,也组过乐队,后来离开了,那支乐队现在是大神级别的乐队,但这都和他没关系了,他生活在我们这个小城市里,没想过要出去,也没想过要“做些事情”,他安安静静地住在一个很老的小区里,和女友还有一群猫生活在一起。

不甘心的是我们。

有次去他家,看到他做的陶器,件件令我震惊,我马上有了商业计划,租陶窑!

批量生产!

开班授徒!

开网店!

因为对陶艺略有了解,我甚至想到了去哪里买陶土,在哪里建陶窑,怎么宣传网店,乃至怎样包装才能减少运输过程的毁损。

回头一看,他脸涨得通红。

后来,我们曾在许多时候见过他的这种反应,在人们推他上台演出的时候,在交际场合,人们给称他是诗人和音乐家的时候,他的脸,都涨得通红。

现在我们知道了,如果真爱他,就让他安安静静地住在小院子里,和猫在一起。

如果在电影《弗兰克》里,老柳就该是那个神秘乐队的灵魂人物Frank吧,而许许多多人,都像那个偶然闯入乐队的青年Jon。

他进入这个乐队,认识了Frank、Don、Clara,他们沉迷在音乐——不对,应该是声音之中,各有怪癖,Frank永远戴着大头娃娃头套,靠吸管吸取食物,Don只和人偶做爱,Clara阴郁而神经质。

在Jon加入之后,他们决定到山林间的度假小屋里,去录制一张专辑。

事实上,录专辑不过是个由头,他们只是要远离尘嚣,在那里过一种尽可能随心所欲的生活。

而Jon,就像我们这些“正常人”一样,既被他们吸引,也试图用一套入世的生活框架去影响他们。

他在加入乐队之后,就在博客和优酷上发布乐队的信息,这些讯息让他们赢得了关注,粉丝不断增加。

走出山林,去参加音乐节,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这种推动力,最初来自Jon,远处粉丝的关注,让这种力量膨胀。

Frank对这种关注的态度,非常矛盾,他既希望人们了解自己的音乐——不,声音,又不适应山林之外的一切,事实上,他们到底有没有能为世俗所用的才华,其实也很可疑。

音乐节的失利,于是毫不意外,Frank出走,乐队沦落到去酒吧俱乐部去演出。

幸亏,最后的结局并不那么悲哀,他们又聚在一起了,而这一次,Frank摘下了头套。

作家宗渺渺曾经做过一系列音乐人访谈,在她不那么官方和主流的采访态度指引下,音乐人们都表现出了他们的另外一面,古怪的、随性的,宗渺渺也这样说了:“怪人都是外星人”。

至于他们是不是外星人,暂时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但他们就是那样一些人,就像石头是石头,树木是树木,就像杜鹃有自己的生长地理,海葵有自己的颜色,番茄有自己的味道,它们之所以成为它们,不外是因为这些独属于它们的特质。

如果理解了这一点,《弗兰克》就显得不那么灰暗了,它不是怪人们的失败之歌,也没有谴责这个不肯接纳怪人们的社会,它只是用Jon的观照、入世努力,来映照出怪人们的生活,他们就和石头、树木、杜鹃、海葵一样,有自己的味道和特质,理解这种特质,不去强行纠偏(这个说法其实也不妥当,但我们的立场多半如此),就已经挺好了。

电影里没有出现过乐队的完整作品,片尾那首歌,也不能说明弗兰克到底有没有音乐天赋,其实这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活在那些声音里,生活在乐队成员的彼此接纳里,以此为寄,以此为栖。

而这,就已足够。

 9 ) 一个关于童话终结的故事

Frank观影结束关于这部电影对我的冲击,我看完后这两个小时,在淮海路嘈杂的街道上徘徊了两个小时才理清了思绪,现在一一道来:1.首先,这并不是一部像《寻找小糖人》或者《醉乡民谣》一样纯粹关于音乐的电影,里面虽然讲的是乐队的故事,但甚至没有一首“像样”的曲子,更多是不知所云的胡闹。

但是只有在他们制造着只有他们自己听得懂的诡异声响时,一切都是快乐的,在他们的“音乐”中,我们感受到的是自由奔放的灵魂和生命的跃动。

但是当最后他们不得不迎合观众的品味而唱起所谓正常的歌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却只是压抑和痛苦。

当然,这部电影也有好的音乐,在影片结束的时候,摘下头套的Frank唱出了对伙伴们最后的感激和爱,他眼中的无助和悲伤、脸上流下的泪水、几乎带着哭腔的动人歌声,响彻了观众的心。

然后字幕出现的时候,又是两首动听而伤感的歌,银幕上零落着解体了的Frank头套,告诉我们这是他最后的哀歌。

2.这并不是一部轻松愉快的喜剧,不可否认,它前半段的幽默、无厘头,让在场的人笑得前仰后合,即使在看似严肃悲伤的时刻,也能突然转为笑料。

或者说在前半段里,在森林中“隐居”的主角们还有能力驾驭自己的生活,有勇气去嘲讽生活的无常。

到当这群怪胎突然闯入了“尘世”,面对世人好奇、嘲弄的注视,这群“精神病院的逃犯”终于不得不回忆起自己的“不正常”,曾经拥有“天马行空的才华”的音乐家,变成了”马戏团里的畸形人”,一个用于满足公众猎奇心理的展览品。

在整个世界的嘲笑之下,这群“喜剧演员”变为了真正的悲剧,再也无法保持超然和幽默,满脸都是惶恐。

因为世界想看的,不是带着头套的音乐天才,而是头套之下逃避现实的可悲笑柄。

3.这是一部充满了爱的电影,在前半部中,他们为了录制新专辑而在森林中过了一年多与世隔绝的生活。

到观众渐渐意识到,所谓的新专辑只是一个借口,这群不能被社会容纳的怪胎只是为了生活在一个可以尽情嬉戏胡闹、不被任何人指摘和评判的理想乡,出专辑、成名、赚钱,对他们来说都是浮云。

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赞赏彼此,相互依偎,保护着他们各种执着的怪癖,这种关系非常温暖。

甚至为了保护Frank脆弱的内心,他们甚至因为主角擅自将他们的故事发到社交网站、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而恼羞成怒,拒绝“出世”。

4.这部电影里隐藏着对经典电影的各种致敬。

我水平有限,只说说片中直接点名提到的两部。

一部是大卫•林奇的《象人》,讲的是一个善良的医生出于人道主义的目的想要解救马戏团里畸形人“象人”,让他重新融入社会,却弄巧成拙,将“象人”引向了悲剧的命运。

Frank中的主角也想要帮助Frank回归社会,但是却揭开了他心中最隐匿的伤痛,从而失去了他作为音乐奇才Frank的身份,不得不直面惨淡的人生和自己的不正常,从伊甸坠落到了残酷的人间。

另一部是维姆•文德斯的《德州•巴黎》,讲述了一个少年跟随父亲去寻找从未谋面的母亲,结果发现母亲已沦为娼妓,对母亲的美好幻想瞬间幻灭。

Frank中的主角自己认定完成Frank古怪的行事风格和杰出的音乐灵感的必然是他灰暗悲惨的童年经历和曾进过精神病院的黑历史,整天想方设法要揭穿他头套下的真面目,到等他以撕裂了Frank的梦境为代价获取真相,却发现Frank的出身和外表都极其普通,失望与后悔排山倒海而来,但失去的innocence(天真/无知)已经再也无法挽回了。

就如柏拉图所说:人类一旦走出洞穴,见到了光明(被启蒙),就再也无法回到黑暗的洞穴(混沌/无知)中去了。

 10 ) 弗兰克们

弗兰克,一个音乐怪才,洗澡,进食都不脱下头套,与同样性情乖戾的人组建乐队,远离城市和人群,在那个世界里,他们自由自在。

常规意义上的,有着音乐梦想的正常人进入他们的世界,并试图带领他们进入正常的世界,结果,失败了。

在正常的世界里,他们也曾努力融入,却依旧无法呼吸。

如此,他们退回到自己原先的地方。

有人会好奇:“他们为什么如此?

”悲惨的童年?

或是意外的打击?

答案是:什么都没发生过,他们仅仅是怪,天性如此,仅此而已。

对着这样的群体,爱护他,就是不去打扰他。

像易碎的玻璃,让它安静地待在自己的世界里,靠近它,就有摧毁它的可能。

《弗兰克》短评

正常人类就不要想着进入精神病人的世界了,进不去的。话说,看了这片之后再也不能直视那些怪咖indie乐团了。。。虽然很讨厌jake他姐,但是法鲨萌啊!那小鼻音唱歌还是挺好听的。鼻音控表示好苏(≧ω≦)

5分钟前
  • 瓦达西瓦又又又桑只爱这巧克力
  • 还行

要做一个怪人多好

6分钟前
  • 黑色性感
  • 推荐

在说什么

9分钟前
  • kulilin
  • 较差

绝大多数的人只是Jon,费尽心思却也变不成Frank。理解他们的格格不入,但无法融入故事中。PS:法鲨唱歌挺难听的。

13分钟前
  • mOco
  • 较差

不解。。。。可能是音乐细胞不够吧

16分钟前
  • sheeparker
  • 还行

太文艺又平淡,音乐还不太好听对这类音乐传记片就是致命的。

20分钟前
  • 守望者
  • 还行

要脸还是要爱情

21分钟前
  • purr
  • 较差

致郁系电影,看完得吃药。(别问资源了,b站生肉,是的我就是凭着爱听懂的,bite me

25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结尾Frank妈妈的话是点睛之笔:其实他一直都很有音乐天赋,精神问题不是他的灵感来源,而是他的拖累。(语文不太好么翻译出意境)。感觉Jon对Frank的误解有点像广大人民群众对梵高的误解。很多时候精神疾病和灵感并没有正面因果关系。

28分钟前
  • bayer04
  • 推荐

我也曾想戴一个面具,面无表情的或是佞笑诡谲的,反正就是别让人看见我,搞音乐的就是难懂啊

32分钟前
  • 深夜的阿斯伯格
  • 较差

若你喜欢怪人,其实我很美。

34分钟前
  • A-sun*
  • 推荐

带点独立文艺气质,又有点幽默小清新,还有点苦涩的故事,非常好听的配乐和歌曲。观感还不错的片子,只是不明白这故事。一个年轻人试图加入一群weirdo组成的乐队,磨砺,想改变,但失败,离开。而weirdo还是跟以前一样。法鲨带着头套的表演也很喜感很好看,一定唱过瘾了这次,而且还露了点脸。

38分钟前
  • JIN
  • 推荐

不能理解这种为音乐的痴狂

43分钟前
  • 红药
  • 较差

头套很抢戏,其他都忘记。

46分钟前
  • 小刀周遠
  • 还行

本片是典型的回锅肉电影,第一次看沉浸在对Frank本身的猜想上,第二次看沉浸在对头套后面法鲨面部表情的猜想。电影本身和片中Frank的乐队一样,很才华横溢,很特立独行。

48分钟前
  • 倁乌
  • 推荐

自从得了精神病 精神好多了

49分钟前
  • Diva Tequila
  • 还行

最后首歌值2星

53分钟前
  • 费迪飞
  • 较差

Clara愛著Frank 所以她不在乎別人愛不愛她 但Frank愛這個世界 他想要普通人的愛 可他只有悲傷的頭套

55分钟前
  • 阿蕭
  • 还行

鳖酱在这片子里露脸不超过五分钟,于是我特别希望鳖酱靠这片子与小李同期提名奥斯卡,然后鳖酱胜出#世界的恶意#

59分钟前
  • D K U N
  • 推荐

一个没错的人一直在道歉,而最应该道歉的却不觉得有错,疯子的世界我不懂~在音乐这条路上他们自始至终都没需要过你,还傻傻的写什么歌啊,他们既不是你的伯乐也不是你的队友,连用了你的钱都觉得理所当然,你一正常人跟一群疯子搀和什么~

1小时前
  • 黑樱桃摩卡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