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尾一名正在演习的美军士兵捡到了一封从美国寄来的写给尚武妈妈的信。
信中提及写信人的名字为Clinton,但与尚武母亲发生性关系并致其生下尚武的美军士兵名叫Michael,所以很多观众可能会对片尾这封信感到莫名奇妙。
我对此的理解是,尚武妈妈的信因为常年没有收件地址而一直被寄回,所以她在这一次寄信前随便填了一个地址。
而收到信的美国人明显曾在韩国服过役,并且肯定与某个韩国女子有过性关系,所以他以为给他寄信的人正是曾经和他发生过关系的女子,他才给尚武妈妈回了信。
只不过他都已经忘记了与他发生过性关系的女子的姓名,所以只能以“尚武妈妈”这个他认为是他儿子母亲的称呼来称呼尚武妈妈。
我觉得金基德安排这一桥段的意义有二。
第一,讽刺美军士兵在离开韩国时会拿刀在其韩国女友的胸上刻上自己的姓名(片中发生了两次)以此让他们的女友记住他们一辈子,可他们自己却连这女友的名字叫什么都不记得了。
第二,借尚武妈妈随机寄信就能找到一个曾经在韩国服役并与韩国女子发生性关系的美军士兵,指出想片中发生在尚武妈妈以及恩洛身上的悲剧实际有多频繁地发生在其他韩国女性身上。
痛,太痛了。
金基德的电影画面总会出其不意地给人以视觉冲击,疼,压抑,扭曲,绞痛,一团乱麻。
电影以一个有美军驻扎的韩国村子为故事发生地,将叙事重心聚焦于村中几位居民的人生,战后没有父亲的家庭,上过战场的父亲,美国大兵与韩国少女,少女与邻家少年,母亲与韩美混血的儿子….全部关系都围绕着战争,这是那个时代韩国的民族伤疤。
太痛了,被奴役的国家无主权与人权可言,人只能被历史的车轮碾压,个体无力的挣扎与宿命的轮回血淋淋地摊开在观者面前,看吧,这就是人们fucking down的人生。
镜头下少女走上了那位母亲走过的路。
杀狗的人以杀狗的形式被杀,儿子用刀强行把母亲胸上刻写的父亲的名字剜去,最后自己骑着摩托冲下洼地,以倒v的样子死去。
还是痛,一场大火,那个妈妈失去希望自焚而亡,而那张一遍遍寄出的信终于有了回应,伴着那么好的阳光,一个美国兵读起了那封收件人不详的信,她再也看不到了。
哎……非要搞得这么刻意吗?
对金基德真是又爱又恨,安静的镜头,底子很好的剧本,诗情画意的描写,永远关注边缘人的视角,但总是离最一流的导演有些差距,很大的原因是差在电影的后劲不足,甚至偏离轨道,落入俗套。
这个片子的野心非常非常大,刻画了很多很典型的人物,每个人物背后都是千千万万个韩国人。
前面的人物、事件建立让人拍案叫绝,安静细腻,让人想起杨德昌。
只不过一个更灵动,一个更规矩。
金基德对电影诗意的表达是我最喜欢的,在他妙趣横生的镜头下人物总是平静又活泼。
这部片子非常安静,大多都是自然声,几乎没有背景音乐和吵闹的环境,非常压抑,甚至可以说是不适,但是后面实在是太刻意了,有些作呕。
故事的后半段几乎要变成了底层人复仇的狗血戏码,韩国人真的很喜欢拍复仇,但是又拍得很俗。
人物动机不足,逻辑不恰,可以疯癫,但不要无理由地疯癫。
有些地方人物该去做了不做,不该做的却要做,就为了所谓的戏剧性,为了那种刺入骨髓的压抑感,太生硬。
跟《空房间》类似,前面这么好,后面就垮掉了。
种种说明金基德有着天才的思维,独特的视角,新颖的构思,但却容易走偏,走极端,具体表现在故事的起点很好,趋势尚可,收尾很差,对结局文本的掌控力不足。
拿战争来说事儿的 没有一个揣着枪械冲突的场面 老金却呈现了比血淋淋的较量更为残忍的现实 钦佩至极。
而这片子 亦是韩国迄今为止最真实、客观地反映有关朝鲜半岛战争的影片(我不知道它在韩国有没有被封杀 在中国 《活着》这样的片子都会被禁啊……)有一个镜头十分醒目 右眼失明的女人与两个右眼都受伤了的男人前后一起走在小路上。
这三个主角 很多时候都让人感觉他们是凶残、暴力与乖僻的 然而 他们都是首先被狠狠地伤害了 一些期待与希望在与现实的长久对峙中转化成了可怕的仇恨。
我猜想着 这是老金的用意么。
战争因仇恨而起 但这种仇恨并不能用“对”或者“错”去简单定义 尽管如此 互相仇恨的结局总是悲剧我几乎是随着这片子抽着看完的。
老金总是那么决绝 惨烈得毫无余地。
片中所有角色的选择都让你完全没有回驳的勇气与力量。
你可以选择离开或者死亡 可以选择逃避或者隐藏 你惟独无法好好生活下去。
这个世界是凹凸不平的 它的缺陷一直都在纵容无能的挑衅者 而软弱的妥协也便只能毁灭自己罢了
在这个看似和平的年代,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声音,说某些国家因为没有军事主权,反而能够将资源集中于经济建设,人民得以过上更好的生活。
这种观点似乎不无道理,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却能清晰地看到,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再繁荣的经济也可能瞬间崩塌,沦为他人手中的棋子。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从小便熟知南宋和北宋的历史,深知军事力量的缺失最终是无法捍卫繁荣的经济果实的,更没有力量阻挡国家的衰亡,宋朝够强盛吧,最终还是避免不了崖山之战。
而这部影片,让我再次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这部影片以美军驻守下的韩国为背景,生动地展现了当地人民和驻守美军的众生百态。
在镜头下,我们看到的并非幸福和安宁,而是无尽的痛苦与挣扎。
当地人并不享受来自美军的保护,甚至痛恨;美国士兵并不见得喜欢这种“驻守”,回家是多数人的渴望。
在恩吴的画室里,一个黑人士兵和一个韩国女孩正在画自画像,他们脸上洋溢着笑容,仿佛是未来的独眼女和美国大兵,又仿佛是过去的尚武爸和尚武妈。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命运的轨迹却似乎从未改变。
这些远离家乡的美国大兵,他们并非享受荣耀,而是被孤独与寂寞折磨得痛苦不堪。
他们需要药物来麻醉自己,需要韩国女人来慰藉心灵。
也许他们中真的有人喜欢上了这里的女孩,但当他们离开时,却无力带走她们,于是便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混血儿和怨女,独自在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挣扎、求生,留给他们的是失望、歧视、拒绝。
尚武的妈妈一直幻想着自己的丈夫会回来接他们去美国,她高傲地说着英语,即使无数次寄出的信都被退回,也从未放弃希望。
她教会儿子说英文,梦想着儿子未来能去美国。
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
尚武是个善良的人,善良到不忍心用棍子打狗,但为了生存,他却不得不做着屠狗的工作。
他渴望融入这片土地,但这里的人却不需要他的善良,不需要他的苦力,甚至排斥他的黑皮肤。
狗店老板虐待他的懦弱,货运公司的员工陷害他的忠诚,一个心善之人一步步被逼成一个只会动用武力的人。
恩吴虽然努力工作,但每次得到的工资都被对美军阿谀奉承的混混抢走,甚至遭到殴打。
他心爱的女孩被混混侵犯,为了治好眼睛,她不得不成为美国大兵的女人。
他心爱的狗狗被父亲为了钱卖给了屠户。
他小心翼翼地活着,但这个世界却容不下他的善良和懦弱,将他一步步逼向绝境。
我能理解独眼女为了治好眼睛而与美国大兵在一起。
说实话,我觉得美国大兵对她并不差,至少比她身边所有人都要好。
她的眼睛是哥哥弄伤的,母亲无力送她去治病,也挡不住哥哥的恶语中伤。
她心爱的男人无法保护她的忠贞,甚至无法给她提供生存的物质条件和安全感。
还有那些欺负过她的小孩,嘲笑过的邻居,侵犯过她的混混。
在这个尘埃般的世界里,她无法选择温暖自己的是太阳还是星光,哪怕一丝光亮,她都会不顾一切地飞蛾扑火。
然而,故事的结局却是血腥、暴力和残忍的。
村里的所有人都发疯了。
尚武在同事的陷害下对人生彻底绝望,他杀死老板,割掉母亲身上父亲留下的痕迹,最后以一种悲怆的方式倒在田里,以倒V的方式向世人宣告自己的“胜利”。
恩吴用箭射伤了夺走自己爱人的美国大兵,在监狱里试图杀死欺负自己的混混。
独眼女不再顺从美国大兵,将治好的眼睛又还给了他。
母亲在绝望中点燃了房子,以一种悲壮的方式终结了自己的希望和生命。
美国大兵也终于不再遵从命令,发出只想回家的怒喊。
这部电影让我深刻地感受到,这个世界是如此残酷。
尚武对生活的渴望无人回应,恩吴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无人理解,母亲对爱情和亲情的坚守无人理会,美国大兵的孤独与思念无人关心,独眼女的爱情与纯真无人珍视,退伍军人的荣耀和尊荣无人铭记。
这个世界无情地收走了他们的一切,而最终的胜利者,似乎只有那些从未踏上战场的人。
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军事力量缺失下人们的无奈与挣扎。
它提醒我们,和平并非仅仅靠经济繁荣就能实现,强大的军事力量才是守护国家和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石。
公众号:三横兰
金基德的知名作品多是台词少,意境深,让你在一个很清静的世界去感受人间的苦乐。
所以,《收件人不明》在他的作品中算是一部特别的,其情感表现直白,甚至激烈,在一种惨烈的宿命轮回中,表现着一个韩国导演对自己的祖国历史的思考。
对于韩国战后经济发展,国内常有人不屑的说道,这是美国庇护,军费省了不少去搞经济建设,何况还得了援助之类,仿佛韩国人很享受外军驻留一般。
或许,从金基德的视角可以感受另一个维度的解读,或许因为激进和情绪化有失偏颇,但是这一充满情感体验和切肤之痛的维度,却可以让我们的观察和思考添上一分客观和冷静。
看《收件人不明》时,我自然的想起了日本电影《人证》,在那部电影中,类似地,一个日本女人与美国大兵同居,生下了一个混血儿,而这个混血儿带着对母亲的期待来到日本寻找生母。
那部电影在一起案件中,以一种温情期待带来的生命的代价,表现了令人扼腕的遗憾。
而这部《收件人不明》不同,看似相似的事件下,同样为韩国母亲与美国驻军士兵所生的混血儿尚武,却对母亲有一种令人发指的恨。
在这个美军驻地的村镇中,尚武被视作异类、杂种,可以被任意耻笑,而在歧视之下,他的性格也愈加暴虐。
而偏偏,她的母亲并不是那种一心抚养儿子,为其励志疗伤的类型,一心想的是向已离开韩国的美国大兵写去信件,希望能被带到美国。
于是,矛盾产生了,尚武心存愤恨,因为他是一个无辜的人,要为上一代人的情感纠葛牺牲自己的尊严,乃至人生,他无从面对众人的讥笑,只能将怨恨反加在母亲身上,而母亲不断向给他带来“伤痛”的男人写信的行为,更足以成为他眼中毫无尊严的浪荡行为。
尚武对母亲的辱骂与拳脚相加,场面令人震惊,尚武的生命至此所受的屈辱与内心的扭曲,自然的被这疾风暴雨似的暴力外在的展现,你可以从中体会一场孽情下的伤痛,进而体会金基德眼中,这段历史遗留的伤疤。
在表现尚武的不幸之余,金基德也适时的转换角度,他的母亲难道就真的如此不堪和卑贱?
为了表现一个女人在这样的环境下的一丝无奈,金基德巧妙的并不是让尚武的母亲去回忆什么,而是立足剧情所在的时间和空间,通过一个女孩恩洛的经历自然再现,也更透出轮回般的悲剧性。
因为一次意外,恩洛的一只眼睛被哥哥的自制手枪打瞎,如果说尚武的命运悲剧带着天生而来的宿命,那么恩洛的人生就是后天意外的不幸,相同的结果都是被嘲讽,都是心理的防御。
同时,一个文弱的年轻人昌华默默的爱着这个女孩,渐渐的,两人在一些误会冲突中渐深爱意,却不想被流氓混混袭来,恩洛惨遭凌辱。
而这时,一个美国大兵出现了,他可以庇护这个女孩,他也可以为她治疗残疾的眼睛,女孩对于这个强大的和看似温柔的男人,只能选择顺从。
在这里,似乎可以看到一种隐喻,恩洛就是韩国的化身,昌华就是那些希望独立保护国家的韩国人,但是,他们无力保护她不受侵害,而恩洛残疾的眼睛就如战后韩国的创伤,他们同样无力治愈,只能让美国来为她疗伤,而她也只能投入美国的怀抱。
然而,美国大兵并不是天使,他治疗了恩洛的眼睛,也需要她献出身体,需要她随他摆布,他当然也可以在不满意的时候挥舞巴掌。
这就是金基德眼中当时韩国的现状,或许带着些激进,却以惨烈表现了现实的一个侧面,小镇的人民无力支撑自己的国土,美国大兵成为外来的强势势力,他强大,他不可侵犯,强势的站在这片土地之上。
而尚武就是这种不对称关系下的后代,牺牲品,悲哀的符号,她的母亲看似癫狂,却与现实中恩洛的经历交相辉映,恩洛渐渐的走上她的老路,一切仿佛都是无尽的人生重复。
而影片的高潮则更充满暴力和惨烈,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与身份和历史的决裂态度,决绝而义无反顾。
所以,我们看到尚武粗暴的划下母亲胸部屈辱的印记,同时自己以生命划出一个胜利的V字,对于他,或许只有这样惨烈的诀别才能结束人生的痛苦。
恩洛最终选择了抗争,不让大兵在身上留下征服者的印记,不让尚武母亲的人生在自己身上重演,表现同样激烈,她甚至宁肯抛去强者的恩惠,回到失明状态。
而昌华的选择更充满悲剧性,他曾有的伤痛和复仇,就是一个民族内部相互争斗的映照。
这部电影,难以捕捉到温情,难以看到小人物的坚韧的励志,更少黑色幽默似的自嘲,它赤裸裸,血淋淋,反抗显得无望,却又是一种必然的解脱。
只是最后,那最终的不知来自何人回信,令人感到纠结,我想金基德想说的肯定不是要坚持,而是表现这种寄望的无望,因为无望,所以片中人纷纷选择一种彻底的割裂态度,其结局的惨烈也更显一个民族的伤痛。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5ce90355892176c9b645ae7a.html
母亲和美国黑人生下混血,混血长大后成为狗场一员,受歧视,狗场管理者狗贩子喜欢母亲,混血想剜掉母亲胸前刻的美国兵的名字,就像那段记忆不存在,就像是女孩不让美国白人兵在自己胸前刻字,宁愿刺瞎眼睛。
三角关系真牛,自己上司喜欢母亲,自己家暴母亲,母亲威胁上司不能打自己,6。
美国大兵不告而别,母子只能在公车里生活,母亲不断写信,但是因为地址问题,总被退回,母亲还保留着说英语的习惯,不说韩语,被小卖部老板娘互殴。
太秀了,收狗的时候儿子没地坐,只能在笼子里,回来跟车跑。
儿子朋友是画家,画家有暗恋的女孩,女孩眼睛有疾,小的时候被哥哥当靶子弄瞎双眼,画家送理想画像被打。
女孩因为想要治疗眼睛,成了美国大兵的女人,美国大兵遣返前想在女孩胸前刻名字,被画家射中画框,女孩弄瞎治愈好的眼睛标志与大兵决裂。
(画家这个人挺有意思,从懦弱的,到去跟父亲学箭,到吞铁丝到监狱报复混混,也是一个男孩的成长史)
王黑特第二讲。
金基德 收信人不详。
电影意义一、对美国军事存在的反对和抗议 (自制手枪,对美军保卫世界和平的质疑,美军的自抛弃)二、对美国文化的存疑(英语,花花公子,毒品,酒吧)三、对崇拜美国的批判(美国对韩国的拯救只是一些韩国人的一厢情愿,韩国失去的远远大于得到的。
美军废弃汽车,张武一家的命运,美国弹药伤害了韩国人的眼睛,吉华箭杀美国兵,警察说你连美国兵也敢射杀?
)四、对朝鲜战争的反思(吉华的父亲)五,对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的各种意识形态及其造成的民族分裂的检讨。
(恩诺父亲,北韩军人尸体,射箭人对吉华父亲的嘲讽)六,警醒韩国民族意识(恩诺被美国遗弃弹药致盲——用身体(民族祖国的象征)的屈辱换回眼睛——反抗屈辱自残眼睛)弗洛伊德理论无意识。
所谓无意识,它一方面包含着种种因潜伏而暂时不为意识所知,其余一切都与意识活动相同的活动,另一方面又包含着种种被压抑的活动,如果这些活动变成艺术活动,他们肯定与意识中其他种种活动形成极鲜明的对照。
这就是说,我们所要推导或想要证明的东西,并不是我们的第二仪式,而是一种不能为意识所至的特殊心理活动,我们不同意人们将它称为下意识或潜意识,这种称呼是错误的,而且容易产生误解。
第一阶段的心理活动一般是无意识的,属于Ucs系统,如果在检验时,它不能通过审查的关卡,就会被拒之门外,不允许进入第二阶段,我们就说它受到“压抑”,或者说被压抑到了无意识之中,如果能通过检验,他就进入了第二阶段,此后便属于第二系统,即我们所说的PCs系统,但是即使它属于这一系统也不等于明确肯定他就是意识的了换言之,他这时还不是:“意识的”,而是具有变为“意识”的可能,只有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他才可以不受阻碍的,直接变成意识的对象。
从具有变成“意识”的能力这一角度考虑,我们还可以称这一系统为”前意识”。
如果还有另一种审查或检验,其职务就是专门确定:“前意识”能否变成“意识”,我们就可以在PC s(前意识)和cs之间做出清晰的区分。
就目前来说,重要的是要记住,PCs系统同时又具有cs系统的特征,因为在Ucs向PC s(或cs)过渡的交接点上,同样也有审查者在行使自己的职权。
Ucs系统的核心是“本能呈示”,其目的是“是投注”。
换言之,这一系统的核心就是“欲望——冲动”。
在这儿,各种本能冲动并列存在着,他们相互独立,互不矛盾,即使在两种看上去目的各不相同的欲望(或相互矛盾)同时活跃起来时,他们也不会相互拆台和势不两立,而是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居间的或妥协的目的。
我们平时总是随便的谈到“某种无意识本能冲动”或“某种潜抑了的本能冲动”等。
这些不严格的表达方式其实是十分有害的,当我们提到本能冲动时,真正与它的意思相当,并能表达它的术语就是“无意识”,其他的术语都会造成混乱。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某个人的无意识可以对另外一个的无意识产生影响,而他们的意识却不受任何牵连(或无动于衷),这一点的确值得我们认真的研究。
我们应该努力弄清,在造成上述结果的所有因素中,是否应该把前意识排除在外,然而就描述想要达到的目的来说,这当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弗洛伊德理论。
第三种典型的儿童性理论,出现于那些偶然看到父母性交场合的孩子身上........都会得出同样的结论,说这是一种“虐待性的性交”(或者说性交是一种施虐的行为),因为他们亲眼看到强壮的人如何用强力欺负弱者........如果这个儿童第二天早上发现母亲睡的床上有斑斑血迹,他的这种概念就变得更加深刻一步了,因为这恰好是证明昨天夜里在父母之间又发生了一场虐待和反虐待的斗争.......(弗洛伊德指出这是“性交乃施虐”的性理论)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作家与白日梦电影:梦工厂狗眼睛的女朋友是张武的母亲,而且张武出生之前就是张武追打母亲,并随母亲爬梯子刀割掉母亲的刺青弗洛伊德理论:俄狄浦斯情结。
当一个男孩(从两岁或三岁开始)进入利比多发展的生殖器阶段,在自己的性器官上逐渐感觉到快感,并学会随意通过手的刺激获得这种快感时,他便成了对母亲的爱恋者,他希望用他根据对性生活的观察和直觉推测的那种方式,从肉体上占有她的母亲,并试图通过把他引以为豪的男性生殖器暴露给母亲看的方法来引诱她。
一句话,他早早觉醒的男性本能总想在同他母亲的关系上取代他的父亲:由于他从父亲身上感觉到了肉体的力量,并发现了父亲所拥有的权力,所以他的父亲在此之前一直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被他嫉妒的典型。
到了现在,他的父亲成了挡住他的道路,他想摆脱的竞争对手。
如果当他父亲外出时,他被允许和他母亲同床,而当他父亲回来时,他又被重新从他母亲的床上赶走,那么当他父亲不在眼前时他的满足和当他父亲重新出现时他的失望,也就成了感受很深的体验。
这就是“俄狄浦斯情绪”的主题,希腊传说把它从一个孩子的幻想世界移入了假冒的现实之中。
在我们的文明条件下,这是永远注定要落得可怕的下场。
力比多:力比多(libido)即性力。
由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提出,这里的性不是指生殖意义上的性,它被称为:“力比多”(libido),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包括性倒错者和儿童的性生活。
弗洛依德认为,力比多是一种本能,是一种力量,是人的心理现象发生的驱动力。
弗洛伊德早在1894年就开始运用力比多这个术语,力比多定理是指:一个人的力比多(性的欲望)是有限的,如果他/她将力比多用在一个人身上,那么用在另一个人身上的分量就会减少。
弗洛伊德将力比多定义为包含所谓的本我—精神内部主要的无意识结构—中的本能能量或动力。
他指出这些力比多驱力可能与现有的文明行为规范相抵触,这些规范在精神结构当中表现为超我。
而在荣格作品中所表述的是指个体指向自身发展或个性化过程中的自由创造力,或称之为心灵能量。
弗洛伊德早在1894年就开始运用力比多这个术语,1905年在《性学三论》一书中首次提出,指一种与性本能有联系的潜在能量。
他把性欲与自我保存本能做了对比,并用力比多一词开始指性欲或性冲动,后扩展为一种机体生存、寻求快乐和逃避痛苦的本能欲望,是一种与死的本能相反的生的本能的动机力量。
弗洛伊德把它看作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源泉,是性欲、性本能冲动。
性生活不等于生殖,“力比多”是性生活的真正动力。
“力比多”是一种力量、本能,有时表现为性本能。
比如,婴儿的性生活就是从吸乳开始的,以后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征。
儿童以父母为对象的选择倾向称为:“俄狄浦斯情结”“厄勒克特拉”,具体表现是男孩依恋母亲、女孩依恋父亲。
到了青春期,“力比多”就导致孩子摆脱父母,去寻找新的性对象。
弗洛伊德认为,治疗精神病的工作在于解放“力比多”,使其摆脱对先前的迷恋,而以自我为中心,从而消除不良症状。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许多单个的本能都可以归入两类主要的内驱力下。
一类是生的本能,通常称为性爱(Eros)或性;另一类是死的本能,有时也被称为破坏或攻击的本能。
本能源于伊底,但受自我的控制。
每种本能都有它自己的心理能量形式。
弗洛伊德用力比多一词来表示使生的的或性本能起作用的力量,但他从未找到一个类似的词来表示死的本能的心理能量。
荣格其次,荣格也用了力比多这个概念,荣格(1875-1961)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分析心理学的创始者。
主要著作有:《力比多的转化和象征》、《潜意识心理学》、《心理类型》、《分析心理学的贡献》、《寻求灵魂的现代人》、《集体潜意识的原型》等。
荣格所说的力比多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表现于生长和生殖,也表现于其他活动,在身体一切活动中需要寻找出路。
可以说他的里比多包括性的和营养的两大类。
观点区别弗洛伊德将力比多定义为包含于所谓的本我——精神内部主要的无意识结构——中的本能能量或动力。
他指出这些力比多驱力可能与现有的文明行为规范相抵触,这些规范在精神结构当中表现为超我。
从众求同与控制力比多的需要导致了个体的不安与紊乱,进而促使个体利用自我防卫机制将这些未满足的,而且主要是无意识的心灵能量在其他形式当中得到释放。
而这一机制的过度使用可以导致神经症。
精神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本我的驱力进入意识,容许它们获得直接的满足以减少患者对自我防卫机制的依赖性。
在瑞士精神病学家荣格看来,力比多等同于心灵能量。
二元性(对立)创造了心灵能量(力比多),且只有通过象征才能表达自身,他是这样论述的:“力比多在生命过程当中表现自身,并被主观地认知为斗争与欲望。
”狭义上,力比多也指个体对从事性行为的冲动。
在这个意义上,力比多的反义词是死亡本能。
引子:问:你跟别人打架,有人帮你,你高兴吗?
答:那指定帮手越多越好。
问:打完架,帮你的人不走了,还对你指手画脚,你什么感觉?
答:如鲠在喉。
背景: 朝鲜战争时期(我国的抗美援朝)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进入韩国参战,在战后美军并未撤离并且签订合约,于1954年起长期驻留。
驻韩美军的总兵力曾经达到了32万人的规模 ,但是从1990年代开始随着冷战结束和美军重新编制,规模一直在被缩减。
朝鲜战争后的韩国,很穷,贫穷到比朝鲜还穷,世界上有排名的穷国。
美军驻守韩国。
社会矛盾复杂、多样。
社会秩序紊乱,如影片中的混混,和美国士兵交易杂质,欺负他人,强奸少女,无恶不作,无法无天。
有崇尚美国的,如影片杂种的母亲,胸上还纹着美国大兵的名字。
有回味战争还沾沾自喜的,如影片中男子的父亲,一心想要一枚勋章。
有恨美国的,如所有韩国百姓都叫美国大兵的儿子杂种。
导演通过微观世界,描写一些普通的人群,却揭露起沉重的痛点。
这痛点似乎到现在都没有解决。
从小而观大,不能自主的国家是多么的悲怆,人民群众多么的凄凉。
剧情:杂种:美国士兵和韩国本土一女人的私生儿子,母亲胸上纹着美国人留下的纹身,母亲总在给美国的父亲写信,但一直被退回,母亲是韩国人却总是说美国话,总想着有一天能去美国。
所有人都叫他杂种。
有个收狗杀狗给饭店送狗的男人喜欢杂种的母亲。
杂种看见母亲的癫狂,多次揍自己的母亲,杂种被所有韩国人唾弃,跟着男人送狗时,狗下车了,杂种还得待在狗笼子里,杂种也偷偷哭泣想念父亲,杂种总被男人揍,不想干杀狗的工作,杂种到工厂,工厂丢东西都怀疑是杂种。
杂种要割掉癫狂母亲胸上的纹身。
又被男人狠揍。
杂种再也忍受不了,把男人吊死在专门杀狗的地方。
回来又给她母亲吧胸给割了。
自己开车摩托车坠死。
过了很久母亲找到了杂种的尸体,母亲再也不向往美国,最后美国真的来了回信。
但母亲伤心欲绝,烧毁了自己住的车自焚了。
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女学生:从小跟哥哥玩,哥哥做了个手枪把妹妹的眼睛打瞎了一只,从此自卑。
被男主偷偷喜欢。
妹妹偷偷在屋子里脱衣服,男主在窗缝偷看,两人生情。
正相约要爱,结果被经常欺负男主的混混发现,他们俩曾跟驻扎美军交易黄书,没有正事,他们强奸了妹妹,殴打了男主,妹妹还怀孕了,哥哥以为是男主的还把男主给揍了。
男主性格软弱,唯一对他好的就是杂种,后来美国驻扎军队里的一名美国士兵找到了妹妹,并承诺会带妹妹去美军医院治疗眼睛,男主不悦,妹妹却一直耿耿于怀眼睛,只想治好眼睛,妹妹感谢士兵,跟士兵发生关系,但士兵并不尊重妹妹,士兵在军队里盼望回美国但却回不去,长期压抑,他想在妹妹的胸上纹上自己的名字,妹妹反抗,士兵又一次打妹妹,男主苦练箭术,射箭在了士兵的老二上。
士兵逃跑被抓获。
男主射杀了一个欺负自己的混混,自首入监狱,曾吞下铁丝,他在监狱厕所拉出来,要杀掉另一个欺负自己的混混。
男主被警察押走路过看到杂种母亲的车着火了。
焦急万分,但也无可奈何。
男主的父亲:曾杀死3个敌人,以富农自居,总觉得高人一等,总想要勋章,当知道儿子射击美军老二时,放弃勋章,想要顶替儿子。
此刻。
勋章显得多么没有意义。
这片子看得让人难受,殴打、残杀的镜头贯穿始终,不仅仅是血腥,视觉冲击力极大的暴力画面让我几乎憋死在围巾里,不忍卒睹。
独眼的少女,孱弱的绘画青年,处处遭人歧视的混血孩,他的母亲及母亲的旧情人,甚至美国兵,每一个人都活得扭曲、痛苦而残暴。
爱是希望吗?
不是。
那么美国呢?
更不是。
剩下什么,是绝望与无止无尽的折磨。
我并不了解南韩战争的背景,但我想,这一切违反人性的异常只可能是战争的结果。
来得比撕心裂肺的痛苦还可怕的,是人性的泯灭及至因此带来的残暴。
人已非人,还有什么生活与希望可言。
一直以来,我都相信人性,相信意志坚强的力量,但片子里的人不是这样的!
他们互相侮辱,互相虐待,互相折磨,最后终于崩溃。
我没有资格憎恨他们,因为我没有经历过他们背负的这一切,但是,我心里又是那么难过,在愚蠢的战争面前,人的力量果真如此渺小,什么都承担不起?
总的来说,是有些后悔看这样的片子的。
不是不能接受阴暗,而是这种阴暗来得令人难以理解。
旁边的先生在银幕上出现刀子或者钢丝绕上脖子的时候,总会止不住一句"Oh Putain",好似暴力的前奏曲,这样骂娘不知是对残忍的错愕还是如我一般惊恐的表达。
而我只能蜷缩下身子,将头蒙在温暖安全的围巾之中,散场后飞也似地逃回家。
如果不明白在艺术的表达上应该举重若轻,举轻若重,韩国导演们的作品将永远停留在肤浅的表层。通过金基德导演一通猛如虎的操作,全世界人民的苦难都没有大韩民族的苦难沉重,过犹不及的表达反而会削弱观众的同情心。
音乐还颇为温情脉脉.呈现的故事和画面却纠结的压抑不堪. 电影结束时,音乐还在继续,温情渐渐恐惧,...关掉,快关掉音乐!~!
全是隐喻的意象,完全放弃叙事逻辑
开头背景交代很精彩,可惜后面慢慢变味了,成了可笑的肥皂剧
個體在歷史洪流面前的無力感,有些人被困在過去,有些人努力掙扎想要逃離。女孩最終還是戳瞎了右眼,男孩還是無法改變不公,影片從頭到尾迷茫著壓抑的絕望感,太難受了。
。。。。。。有血腥的镜头
前面倒还好,后面则彻底沦为狗血大全。
这个电影竟然跟共同警备区同分?!!太不可思议了!!豆瓣这帮装逼份子,装逼都装到天上去了?!!像这种看了毁三观,没有营养价值,浪费时间的电影,我真是连一星都不想给啊!
金基德真狠真绝望,这部是我看过他电影里最好的一部。故事的完成度满分,但略显刻意,人性太单一,落幅一幕画蛇添足。
太狗血,不具备观赏性
妈的这片太残忍了看的好难受,人一个比一个疯,兄妹、母子、父子、男人和男人、男人和女人各种怨恨和爱交错着简直太悲伤了。
导演一偏执,全民族都跟着绝望,此片貌似很直白很现实,但其本质仍然存在很多隐晦的指代,总之看金导怎么正常都有点超现实
✘太过愚蠢的人文关怀电影,比黑泽明的《电车狂》还糟糕。金基德真是一个爱犯J的傻*导演,竟然靠卖惨来恶心人
无聊的悲剧,既无法共鸣,也无法同情。
这是一个揭露韩国伤疤的电影。全片没有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处处充斥着没有希望。金基德《空房间》也这样,可能他内心就是如此吧。
朝鲜战争之后的韩国破败、贫瘠。每个人都活得艰难苦闷。孩子们像杂草一样成长在残破的岁月,在身心都受尽折磨后,又如同野狗一般死在荒野的冬天。
能有的沉重与荒诞都有了
杨东根涂黑的好搞笑。杨东根虽然丑但是很可爱啊。女学生路过的时候一股暗黑气息,而且还顶着八神的发型。那个女人学生说,就像狗一样对吧,人有时候也像狗一样,甚至有时候连狗都不如。。活着不如死了。对这个世界依然充满仇恨和愤怒,结局就是现实的一个耳光啊!
太压抑了。张武妈和独眼少女简直就是一个轮回,不得不委身美国大兵,但是也只是大兵的玩物。还有一些对身份的探讨,张武因为身份被歧视,画家的爸爸极力要证明自己老兵的身份,独眼少女的爸爸本来是当作烈士结果被剥夺了荣誉,当地人对说英语的本地人嗤之以鼻,但又有两个小流氓以说英文为荣,好像也像韩国民众对美国的心态,一方面厌恶,一方面有崇洋。本地人内部又要互相歧视欺凌。美国大兵的台词挺有意思,说是为了世界和平,其实不过是美国认为的和平。这群人一次一次的模拟训练,更像是再跟幽灵打架,在别人的国家不知道为甚么而战斗
悲惨世界畸形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