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越发感觉恐怖片的萧条。
如今的恐怖片只能通过特别的情节设定让人眼前一亮。
最近新出的《你将不在孤单》就属于此类电影。
电影讲述19世纪马其顿的一个偏僻山村,一位母亲为了让她女人免于遭受女巫祸害把她藏在了一个洞穴中。
十六年后女巫还是来临杀死了母亲然后带着这个同样属于女巫的女孩儿走出去。
途中她们分别生活,从来没有出去的年轻女巫对人类世界充满了好奇,她意外地杀死了一个村民,然后用这位村民的皮肤装扮成了人类,这也完全激发了女巫的好奇心,她想要装扮成不同的人类来生活。
电影除了女巫需要通过更换内脏才能装扮成不同人类的画面比较血腥外,整体的恐怖色彩不多。
电影更多描绘的是一个天真不谙世事的女孩不断感受自然,接近人类的过程。
她内心女巫的身份让她自己在自问自语,同时外在人类躯体让她不断去旁观模仿别人,所以她的内外一致是错乱的。
她扮成年轻母亲时遭到了丈夫虐待,扮成年轻男子时学会了劳动和男女欢愉,如同盲人摸象,她用一副身体感受不同人的生活。
刚开始的她是冷漠的,对于自己和身边的人类,只是不同的肉体和躯壳而已。
但是慢慢的她融进了人群,学会了开心的笑学会了难过的哭,最终因为救人而扮成了小女孩。
从此灵魂和身体终于契合,她开始真正以人类女孩的思想生活。
她有了亲人朋友和爱人,但是老女巫嫉妒她美满的生活杀死了她的丈夫,最终她将老女巫消灭。
老女巫与她如同一段新旧的轮回,她们总是以不同身份装扮进入人类社会,都有过和睦的家庭,都被曾经的女巫所破坏,但是年轻的女巫被丈夫所接纳,生出了对抗的勇气。
电影通过重口味的换装扮来描绘了一个女孩从懵懂到拥有幸福人类生活的过程。
温情得很特别。
这样的情节设定出乎我意料,像是想吃苹果,结果收到了梨,虽然梨还是挺好吃的。
说不好看的、没看懂的,我们换一个方式理解一下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如同一部艺术片,给予我的思考空间及厚度,是无法预见的。
这几乎像是一部无声电影,缓缓道来的女声内心低沉的独白,伴随着看似阴森血腥却令人惊恐不已的镜头,让你有一种在看艺术纪录片的错觉。
刚出生的女婴被女巫盯上,母亲允诺16年后将女婴献给女巫,女巫让在女童身上做下了标记,女孩从此无法发出声音,而后母亲将女儿藏入神圣的山洞中躲避女巫16年后,女巫还是找到了母女,将女孩变成了女巫,并短暂占据了母亲的身体。
女巫教授女孩吃生肉、喝血水,借此告诉女孩,女巫的宿命,就是不断占据别的生物的身体以此存活年轻的女孩,眼睁睁的看着女巫对一只狼开膛破肚,而后变成了一只狼就这样,女孩便开始了无奈的杀戮。
男人、女人、女童,已经去世的,或者活着的,被女巫尖锐的黑指甲划过胸膛,掏出内脏放入自己的身体,而后变成他们年轻的女巫不断尝试别人的人生,却从未停留。
她可以成为万物,却唯独找不到自己她不断更换着肉体,体验他们的生活,家人的温暖,伴侣的抚摸,却没有一种感觉,让她想持续保留当时的肉体。
这样我想到《环形物语》这部北欧的剧集,渴望别人的人生和事业,交换了身体的朋友,最终发现别人的人生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完美,自己的阅历也无法匹配,于是带着别人的身体回到了自己的家。
我们都幻想着谁谁的爱情甜蜜,谁谁的婚姻幸福、谁谁的事业巅峰,殊不知,我们的人生积淀其实还没有到达匹配那些生活的厚度,而我们的人生也有自己还未察觉的小确幸。
我不劝大家去看。
但如果,你看完我的分享,能有足够的勇气去欣赏这样一部孤独的电影,我想,这是否已经是你人生里的小确幸了呢?
这是一部探讨生命体验的影片,然而却有着一个恐怖片的外衣。
年轻女巫生活在山洞之中,是一个孤独的生命体,然而,她却渴望得到人类的情感冷暖体验。
老女巫妈妈带着年轻女巫踉跄地奔走在荒野和山川,老女巫始终想传授给年轻女巫茹毛饮血的生存本领,让她来适应这个自然。
然而,小女巫心怀温情,想体验自然和人类丰富的感情。
影片有着诗一般述说语言,年轻女巫感受体会的旁白,像诗歌一样灵动,充满着感性。
如果隐藏比较血腥的变身过程,那它就是一部温暖的寓言式电影。
影片多采用一种近景、中景的摄影角度,不稳定的镜头拍摄,让人感到晕眩,压抑的氛围,加上背景粗砺的岩石和树木,体现的主人公心里的压抑和孤独。
这部寓言式的影片其实要探讨的是一个人类终极的主题,就是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生命的意义在于一种对周围环境和情感的体验,年轻女巫要实现她生命的价值,就是要追求这种体验,其实这就是人类的追求。
这是一部带有轻微恐怖(主要是血腥)元素的女性成长片,说是女性主义可能有些过,应该说是一部具有女性色彩的文艺片。
片中的女巫和村民口中的食狼女皆是历史中所有曾经受过父权‘剥削’的女性缩影。
而影片通过安排老女巫将‘女巫之力’赋予女主,使其有机会可以一次次地‘转换身份’,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女人用其一生可能遭遇的经历待遇:被囚禁于深坑(过度地保护)、女性意识地初步觉醒(自我身份的找寻)、被欺凌被羞辱、被当作欲望的对象‘欲望的容器’、被压抑、遇到了爱人(爱情)又失去了爱人、怀孕、生产、成为母亲…期间女主脑海中不断闪现的老女巫形象,其实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某种对‘女性命运’/‘女性末路’的感知与召唤,一种被命运的或者说被这个社会的凝视,而把老女巫看作是早期时代的女性牺牲品,代表着所有因迫害而心生绝望的女人。
其中,女巫需要饮血续命(?
)的设定也很有意思,我把它看作是一种女性在自我意识觉醒初期时与自然(自然本我)的一种对立/决裂,片中老女巫‘教导’女主杀生嗜血其实就可看作是一种由外界塑造的‘女性/独立/自我意识’对女性的支配,这种力量促使女人‘和男人一样’,以另一种形式剥削自然/剥削自我,是一种对本性的冷漠,也是一种对自然的冷漠。
此外,片尾老女巫对女主说“为什么(女巫血脉的传承)对你来说如此简单”也很有意思,没记错的话应该是片中为数不多的老女巫与女主实质意义上的交流。
因为在老女巫看来,只有一次的‘传承’应该谨慎使用,而女主为了挽留自己的孩子不加思考地给了出去,是一种轻率,一种不负责的体现(对自己的)而这对于女主而言却是一种决绝,也是一种对于所处生活/时代的信任,对于自身(女性)命运的信任,所谓‘为母则刚’,可以说生育从某种程度上为母亲带来了希望,在片中看来则是为女主看似迷茫的生活带去方向。
最后,片中的女主也有着不同于现实生活中女人们的地方,这在于她有机会在男人的躯壳里感受女人、体会女人、思考女人,这是处于男人视角下、世界中的女人的‘另一面’,而在经历种种之后,女主依旧选择做回了女人,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而片名‘你将不再孤单’也可以有很多层的寓意,可以是基于同情、基于共情、基于爱情、基于亲情,很棒的一部电影。
浪费我半个小时,看得我都想瞌睡!!
剧情拖拉,真不知道评分为啥这么高。
那些懂的人来说说电影隐喻?
演的莫名其妙,看了那么久,没有看下去的欲望,女主跟个傻子一样,一直莫名其妙的杀人,台词也是够二逼的。
还最期待的恐怖电影,一点细思极恐的地方都没有,看了后悔,简直想睡觉,一点代入感都没有!!
贴着恐怖片的标签,却讲着女性成长的故事,婴儿内维娜被女巫选中,母亲将她藏到了所谓的“圣地”,自以为无法被女巫发现,并因对失去孩子的恐惧而严厉禁止她离开山洞,16岁的内维娜不知言,不知礼,不知德,圣地山洞就像是母亲的子宫,杀死她生母并带她走出山洞的女巫在那一刻反而更像是她的母亲,此时才是她的初生,作为女巫的出生,她像一个新生儿对一切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而无太多的防备心。
她好奇女性的分娩,通过成为妇人,男人她才觉醒了自己的性别意识,正如学前的幼儿,而在此前,被关了16年的内维娜是没有性别概念的,她杀死农妇的丈夫,杀死尾随她的男人,都不是因为他们压迫,欺辱女性,只是她觉得他们在伤害她而产生的动物本能,而最后的碧丽娅则是她完整地经历了作为女孩—妻子—母亲的身份转变,这个过程中她从一个需要被“母亲”玛利亚引导和保护的角色变成了一个反抗玛利亚的母亲。
“当与女人在一起时,你是一面镜子”,玛利亚是内维娜的镜子,她一开始都是在模仿玛利亚,后来内维娜变成了玛利亚的镜子,她拥有玛利亚作为女巫从未有过的幸福和顺遂,甚至内维娜的生母也是内维娜和玛利亚的镜子……。
片名《你将不再孤单》,不再孤单的不仅是内维娜,更是她的孩子,她将不必经历那16年孤独的囚禁,她将会有一个全心全意保护她,爱她的妈妈引导她成长。
但内维娜是否又会成为她孩子的镜子?
谁又知道呢?
不过说实话,我对这种冗长平缓的电影一直不太能沉浸,看得昏昏欲睡,不是电影的问题,是我的问题。
先从老妇玛丽亚的故事讲起,这是起源。
玛丽亚是个老处女,有个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要照顾,还要照顾家,中世纪,枯燥乏味的生活,她想有个丈夫,生个孩子,给生活增添乐趣。
这个愿望倒是挺不错的,一开始,她遇上一个女巫,说了一遍,女巫给了她一个礼物,她没有领会,后面才领会,只是很凄惨。
后来,天上掉了馅饼,隔壁村,有个少年缺媳妇儿,她居然就欣喜万分的去了,结果是个快病死的,给绑上来了一发,孩子没怀上不说,她还被传染上了致命的疾病,为了不死,只好去喝了牲畜的血,被当作女巫火烧,有了火,女巫的潜质才彻底复苏,她被烧得很惨,也再也不会死了。
以后,就得了想要孩子的毛病。
再说这个少女,这个少女被女巫看上要续香火,少女妈妈答应16岁送她给女巫,结果这16年过的生不如死,成为女巫,她才体验了不同的人生,少妇,男人,女孩,少女,爱情,每次,老女巫都不让她如意。
最后一次,她杀掉了老女巫,用牲畜的血,救了自己的孩子,决定结束这个轮回,让自己的孩子,不再变女巫。
老女巫和少女女巫的故事,似乎是在说,她们的生命像一条河流,而那个哲学家说,人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人生是会变化的。
老女巫和少女女巫,都是想要什么,而得不到什么。
其实,人最可怕的状态,就是始终处于不停的想得到一件东西,而又始终不去做的状态,不断的反思,不断的设想,不断的折磨自己,而结果,却什么都没有。
你想要苹果,生活给了你一个梨。
如果享受这个梨,不啻为幸福,如果翻来覆去还想要苹果,大概率抑郁。
如果得到了苹果,却说为啥不来个破壁料理机榨果汁,那就无穷无尽的烦恼。
少女女巫在电影结尾的时候,很知足,不再为失去挚爱的丈夫而惋惜,而是竭力保住自己的婴儿,生活,有一个苹果就足够了,真的。
懂得了这个道理,不白被老女巫折腾几十年。
先是,老女巫看中了一个婴儿,但婴儿的母亲和老女巫做了个交易,在16岁的时候,将这个女孩献给老女巫。
所以,这个在洞窟中长大的女孩,看见老女巫将母亲杀死后,也成了一个女巫,跟随着那个杀死母亲的老女巫,在大自然中,开始了人生奇异的旅行。
不会说话,不懂人生的年轻女巫,在老女巫的指引下,学会如何在残酷的环境和变幻的世界中生存。
即便是女巫,也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天真的女巫。
她需要成长,需要经历人世沧桑,追寻着生存的意义,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幸福。
她夺取了一个农妇的身份,并用这个农妇的身份在人类世界上生活着。
学会了以前作为一个人类没有学会的各种事情。
比如洗衣服,打扫,做饭,与人相处等等。
她隐藏了自己女巫的本性,在男人面前顺从,在女人之间放纵,完全沉浸在人类本真的幸福之中。
但好景不长,在受到侵犯时,她杀死了自己的丈夫。
接着,她继续不断地扮演和体验着人类世界的各种角色,从女人到狗,再到男人和小孩,这个女巫似乎经历了整个人类的故事。
在扮演和体验的过程中,她体会到了生命的美好,和世界的温柔。
风吹拂着山谷,百花灿烂摇曳,阳光赋予风景意义,而生命与大自然合唱共鸣。
小溪,茅屋,河流,森林;劳作,恋爱,结婚,生子,一切的一切,在生命的蓬勃风景中呈现出美好和希望。
而这个森林里的恶魔,生命的敌人,年轻的女巫也渐渐感受到了那饱满而丰沛的生命质感,她变得如同人类一般渴望生活,渴求幸福。
影片自始至终回荡着不会说话的女巫的心声,那如诗一般的语言,像孩子般懵懂,也像老人般苍凉。
女巫,她像一个潜入到人间的精灵,去洞察和品尝着这幸福和不幸交织、悲欣交集的人世间。
记得弘一法师圆寂时,只说了“悲欣交集”这四个字。
这是生命的彻悟,是人世间的一切总结。
在纷乱错落的各种事件中,短暂生命和复杂人间就这样呈现在这个精灵的面前。
她不再是邪恶的女巫,因为她有一颗好奇而美丽的心。
影片还讲到老女巫是怎样诞生的,原本她也是一位单纯的女子,渴望爱情、婚姻和生育。
却被别人欺骗,不仅没有生下小孩,还染上疾病即将死去。
她吸血求生,却遭受人类的火刑,最终变成了女巫。
女孩和女巫,一边是对人间的赞颂,对幸福的渴求,一边是对人间的诅咒,对不幸的刻骨铭心。
女巫的长生不老是对时间的诅咒,对生命的诅咒,对幸福的诅咒。
用杀戮与仇恨维持的永生,和短暂而幸福的人生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
因此,女巫选择了短暂的人生。
而老女巫却不允许女巫拥有这样平凡而幸福的一生,出于嫉妒,她杀死了女巫的丈夫,还要杀死她的孩子。
为了拯救女儿,女巫只有将婴儿也变成了小女巫, 为了爱,她不得不将这种诅咒传递下去。
她永远不会说话,永远在幸福和不幸之间徘徊,永远在希望和绝望间彷徨。
她历经了沧桑,却再也得不到幸福。
失去幸福的女巫愤而杀死了老女巫,影片结束。
此片探讨了生与死,幸福与不幸,探讨了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意义。
用巴尔干半岛上的女巫传说影射了人生的瞬息万变和好景不长。
还有不幸的漫长与幸福的短暂。
即便如此,正如一首歌中唱到:人生短短几个秋,不醉不罢休,东边我的美人,西边黄河流。
爱情和家庭,成长与老去,耕耘与收获赋予了我们人生的目的和幸福的权力。
我们应当紧握生命之杯去痛饮幸福的琼浆!
而不是让不幸如影随形,如同女巫的叹息隐藏在黑暗的角落里。
灿烂阳光下,我们要翩翩起舞,努力追寻着美好的光明,因为,这既是生命的礼赞,也是生命的价值。
此片获得第38届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提名。
世界可以被从不同维度去看待。
植物,动物。
热带,寒带。
大陆,海洋。
人类可以被从不同维度去看待。
老人,中年,少年,婴儿。
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
亚洲人,欧洲人,美洲人,澳洲人。
男人,女人。
男人,女人,不过是很多维度中的一种。
但好像怎么都离不开性别。
或许对于哺乳动物,没有性别,没有后代,没有繁衍,意味着灭绝。
但异性也不绝对和谐。
当食物有限,优先紧着谁。
当金钱有限,优先紧着谁。
当精力有限,优先紧着谁。
食物、金钱、精力都足够充沛,不存在“僧多粥少”。
当意志矛盾,优先实施谁的意志。
“主次”如何有别。
仿佛全世界的文化,都最终选择了,男性优先。
倘若男性主动放弃了“优先”,则会被同类排斥。
他坏了规矩。
“不一样”的影响力,是引发“原来可以这样”“为什么不这样”的思考,探索。
恐怖外衣包裹下的女性成长电影。
还是老生常谈的「女巫」题材,但除了嗜血以维持生命这一设定之外,不再有外界的超验力量干预人世,力量之源的恶魔始终未出场,而女巫的“邪恶”力量似乎也不曾反噬自身,倒更像某种内在于身、没有代价的异能,而一切的报应似乎只是族群规约强加于异端个体的社会性惩罚。
女巫的诞生类似一种vampire的转化机制,不同的是,它的传染源是“女巫的口水”,涵指“唾弃”、“肮脏”等针对女性的污名化操作。
这种祛魅的「女巫」的设定将诸原型故事中子虚乌有的原罪取消,将「女巫」还原为「女人」,电影始终兜转于人类社会圈子的内部问题。
电影中的「女巫」更多在于一种历史意义,而非象征意义,是纵贯父权制历史惨遭猎杀的诸女性的集合代词,是其思想独立性与身体欲望性的集成,因此,电影的进程应当被概括为女性认识身体、争取身体、运用身体的独立成长史。
然而电影仍萦绕着浓厚的男性视角,作为具有摧枯拉朽之革命强度的女巫力量,竟源自一种渴望繁衍的生育「本能」,诚然,它拥抱了女性的身体性欲望,并也将身体与性的支配权最终还给了女性,但这却是在受到男性肯定的前提下方才成立——影片结尾,男孩对女巫利爪的接受寓意着一种美好愿景:女性自身的价值在于被男性无条件的接纳;而(前任女巫,或母亲)愿景的破灭则促使她报复性的杀死年轻女巫的丈夫,这看似是一种摧毁性强大力量,却仍不脱于某种「非理性」的妒忌与歇斯底里——所谓女人“天生”的病症。
似乎,女巫的五次变身沿着这样一条线索:妻子(接近男人)—狼狗(旁观男人)—小伙(成为男人)—女孩(陪伴男人),女性的成长全部诡谲地围绕男人展开,最终,女巫披着丈夫的肉身过活,这一雌雄同体之态将导演的调和主义主张显露至致。
这也是电影的短浅所在了,导演无能于探讨为何父权针对女性的宣誓统治会以如此惨烈的猎巫方式展开等深层问题,因此,无论在拍摄技法上多么用力,整部电影还是流于空洞的形式。
限于篇幅,我择取费德里希于《卡列班与女巫》中的观点供参考:猎巫从根本上摧毁了前资本主义社会妇女力量和斗争赖以维系的生活、实践、知识和自我组织系统,实现了对女性身体、劳动和生育更加彻底的征用和统治,这种从女性手中掠夺生产资料的父权原始积累,将女性的家庭劳动被贬为一种免费的、义务的再生产(reproduction),这一过程中,女性逐渐接受自己的附属地位,劳动的性别分工和等级观念也因此得到强化。
别再打“文艺”两个字了,多学几个汉字
主题与形式的闭环很完整,片面刻板但能自洽。只是真的晃得人头晕,看到结尾字幕如释重负
如果没有说人话的能力,那把不好好说人话作为自己风格确实是个不错的遮羞布。
好高级,诗意,浪漫,连对白也充满着意义,动物、女人、男人、女孩,生命在流淌,女巫的血液里充满着屈辱和对抗。因为不同生命体的存在,让所有空镜有机统一于生命体验的母题内。演员选的好,灵动。四星
天空吃掉了树枝,披上皮囊学做人:成为被男人逼疯的妻子,成为被女人诱惑发疯的男人,成为学习历史的无知幼童,成为杀掉母亲的母亲,被伤害和被侮辱后的妒忌之鬼问道:“为何这一切对你就这么容易?”……精致自洽,但有些独白过于直接,过犹不及了
浪费我的时间是不可饶恕的!打着恐怖片的牌子拍文艺片就是耍!流!氓!
有幸在圣丹斯线上看到了首映!震撼!美哭了 所有的一切
就是因为7+分才去看的,结果演的啥,感谢浪费了我2个小时
看之前很期待这个女巫传承的故事,可惜完成度不高,对母女关系浮于表面。Nevena和生母和取代生母的女巫妈妈Maria,村妇和女儿,Nevana扮演的Bilia和女巫Maria和女儿,虽有很多对母女关系但无一深入。女巫Maria前世对于孩子的渴望和她后面出于嫉妒杀婴的转变非常刻板,而后Nevana/Bilia的丈夫圣母白月光式的死亡也落入俗套,失去了深入探讨在浪漫爱中女性地位和主体性的机会,反而落入了异性爱治愈一切和为母则刚的窠臼。日常生活中塑造惊悚气氛达到了,但几乎所有深入性别讨论的好机会都被浪费了,这种程度的叙事缺陷不是几句诗一样的剖析男女地位的内心独白能弥补的。大段内心独白反而让人质疑创作者通过视觉叙事的能力。在女性议题上男导演的劣势是明显的,这次看来勤不能捕拙(也没有多勤就是了
中世纪乡村版Poor things ,美轮美奂的女性主义八股文。女性被强奸是悲愤的是要杀死对方的,男性被强奸是爽到高潮迭起的。傻子找到另一个傻子同类就能证明造物主是错的,只有当条狗偷看男人偷看女人打飞机才是轻松愉悦的
文艺恐怖片,地洞里的莴苣姑娘如何自愿走进《房间》。如果没有另类换皮的视觉奇观,这完全就是一部文艺片。老女巫的“女人是力量不是玩具”和女主选择体验不同的人生像两种不同的女权主义观点的碰撞:女性到底缺少的是力量还是选择。导演的观点毫无疑问是摒弃暴力做出选择,但是也导致女主每次人生体验(包括变成男人)和最终融入社会变味成向父权的顺从,为母则刚也变成了枷锁,她从地洞走出,若是意在走向自由(就像《机械姬》)还好,最终却自愿被困在《房间》里。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老女巫的暴虐就是对的。导演对女性处境的看法我无法苟同,女性的挣扎不是因为孤单,而是因为无法自立。
能不能请文艺片导演别霍霍恐怖和科幻题材??
3.5。被隐形的女性,被沉默的女性,被污名化工具化的女性,经由无数次重生而喃喃自语的女性之声,用以替代的是在历史与现实中被消失的女性形象。“女巫(也是哑女)”是对女性的污名与贬低,通过这样一种社会化意识(厌女、恐女、规训女性)以便更好的让女性成为父权社会的奴仆、附庸,乃至生育机器,在那样一个历史时代(甚至现代),你无法听见任何女性女心的真实声音。因此,在这里,导演用一种完全女性的视角,与大量的心灵独白,让我们听到了一个“女巫”的沉默与絮语,那是来自千百年的父权压抑与女性觉醒之声。
调调倒是很好就是感觉没怎么看懂要表达什么
够残忍的
马利克拍画皮估计就这样了……白纸般生命探索世界的故事,对爱的理解贯穿始终,拍得很美,也有点寡淡
对比 致不灭的你。这是一个灼烧、痛苦的世界。当男人在房间时,你不是女人,你是炖菜,你是茶水。哪个女人不想要孩子,闭上眼睛,一会就好了。老妇玛利亚,烧死TA,女巫!整部电影最为喜欢的还是女巫的缓缓道来,搭配背景音乐。每一个我,每一个我。对世界、人的好奇,或男人,或女人,或动物、或小孩。不断切换视角,然而。
因为标题的缘故,只有一直以陈升的电影来调侃,才撑着看完整部电影,它是具有诗意的,但大多数是重复的诗意,电影的诗意显然比真正一首小诗要打扰人,演员们演得卖力投入,但是我会觉得导演仍然嫁接在一些念头上创作,它既不是已经创作好的打磨过的魅力,又没有那种即使的生长感,只觉得是自把自为的一种主张。
也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恐怖片也开始爱写诗了
有一种聊斋的感觉,还挺有意思的。第一个小时可以再紧凑一点。@Sundance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