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候

While We're Young,当我们年轻时,青春年少时,玩转4字头(港),青春倒退噜(台)

主演:娜奥米·沃茨,本·斯蒂勒,玛丽亚·迪齐亚,亚当·霍罗维茨,马修·马希尔,彼得·雅柔,亚当·德赖弗,阿曼达·塞弗里德,德丽·海明威,布拉迪·科贝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4

《年轻时候》剧照

年轻时候 剧照 NO.1年轻时候 剧照 NO.2年轻时候 剧照 NO.3年轻时候 剧照 NO.4年轻时候 剧照 NO.5年轻时候 剧照 NO.6年轻时候 剧照 NO.13年轻时候 剧照 NO.14年轻时候 剧照 NO.15年轻时候 剧照 NO.16年轻时候 剧照 NO.17年轻时候 剧照 NO.18年轻时候 剧照 NO.19年轻时候 剧照 NO.20

《年轻时候》长篇影评

 1 ) 其实就是在说年龄危机嘛

据说此片评价极端两极化,还有有人说看不懂。

不过我看完也就理解为什么有这种反映了。

这片子的视角太窄了,窄到要30岁以上,工作超过10年的人,才差不多能理解这片子的基本逻辑——“如何看到年龄危机。

”这个话题——对于任何一个心理健康的,毛还没长全的人来说,根本不存在——所以更别说对这个片子有任何体会了。

如同我在得肠胃炎上吐下泻以前,觉得所有有胃病,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的人都是贱人就是矫情一样——大多数的事,你没经历过,就真的理解不了——不懂装懂的那批人除外。

什么关于生孩子啦,关于纪录片的真实问题啦——这两个差点把本片一分为二的情节安排,也都是在为主题服务——这两个问题始终存在,只是编剧让主角们在走向衰老以后,表现一下对待事物的心态是否会和年轻时候一样?

被小伙子欺骗的主线其实设计的挺好,而且最终的结果也不流俗,小伙子还是追求到他想要的东西,男主角也释然——这种事看起来戏剧化,可是对于每一个中年人来说,都会经历如过山车一般的波峰波谷,俯冲的那个过程——就是你必须面对的,可能是办公室里顶替你的小崽子,也可以是新技术,总之人大多数人的感觉和男主角一样,惶恐,不知所措。

一旦发现对方品质还不行——就更抓狂了,开始莫莫叨叨地抱怨,我们要追求事物的本真,我要揭露他的虚伪,等等等,总之都是无济于事。

折腾的再热闹,也无非是给自己出了一口恶气。

而这种随着衰老而带来的各种糟心事,明天还会遇到。

面对这种趋势,能做的——以不变应万变,接受它——面对他——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止疼药——从容的继续活下去。

 2 ) 关于“年轻”

“No, you were right, he’s not evil. He’s just young.”这估计是影片看到结尾让人最释怀的话。

年长的人还是会气急败坏,多数人不会像我们所期待的心如止水,因为生活里跳出了更多难题,让人们持续不解与困惑。

相较而言,年轻人身上道德感比较轻,但正是这种像棉花糖一般的漂浮感让步入中年后的人趋之若鹜。

我很高兴看到导演非常诚恳的表达,他关注“人”本身高于抽象的关系,爱情关系,姻亲关系,朋友关系,这种后天建立起来的紧密纽带,归根到底,好与不好落脚点都在个人感受上,所以还是“人”比较重要。

年轻的小伙子做了让人嗤之以鼻的事,触犯了事实上不可冒犯的业界规则,但受益者广泛,就无伤大雅吗?

也不是,影片也没说原谅他,就是极其诚恳的刻画了那个自我意识爆棚的年轻人形象,然后说了句he’s just young,言下之意,他也会走到回头看的年纪,他的时间也会流失,他会走到重视规则,尊重规则的那个阶段去,他只是还在吐着毒舌,蜿蜒着,成长。

谁人不是呢。

 3 ) 诺亚·鲍姆巴赫:纽约新势力

纽约的白人导演,一旦拍出不错的电影,就会有人齐声呐喊把他捧为“伍迪·艾伦的接班人”。

他们不管老伍迪还活着并一直有作品,也不管当事人愿意不愿意,只要他拍出了不错的纽约故事,便会理所当然地被视为纽约的代言人。

最近,这个名号落在了诺亚·鲍姆巴赫的头上。

人们惊叹:纽约电影崛起了一股新势力。

【地道纽约客】纽约西村有家名为“Bar Pitti”的餐馆,老纽约客们爱去。

初到纽约的有钱人喜欢住华尔道夫,拿着米其林指南找三星饭馆,像“Bar Pitti”这样的地道纽约馆子,一般人万万找不到。

而诺亚·鲍姆巴赫是“Bar Pitti”的常客。

西村是著名的艺术街区,住着很多作家、画家、电影人,多数是纽约的外来客,比如陈丹青、艾未未在纽约生活的落脚点都是在西村。

纽约以高昂的物价和宽松的文化氛围包容了这些艺术家。

鲍姆巴赫不一样,他是一名土生土长的纽约客。

1969年,诺亚·鲍姆巴赫出生于布鲁克林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犹太人、小说家,母亲是《村声》杂志的著名评论家,诺亚他们的孩子中排第三。

1991年从瓦萨学院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后,他进入《纽约客》杂志当一名通讯员。

在他面前,人生坦途已经铺好,当记者或者编辑,写作、成名……典型的纽约知识分子的成长轨迹,但诺亚轻轻一振摆脱了既定轨道,他要成为一名电影人。

1995年,26岁的鲍姆巴赫拍摄出处女作《疯狂二十年华》,这是一部以无所事事的大学毕业生为主角的生活喜剧。

该电影由约什·汉密尔顿主演,入选了纽约电影节。

凭借该片,年轻的鲍姆巴赫成功晋升纽约电影界。

而后几年他又紧锣密鼓推出了《嫉妒先生》、《高球》、《三十》,均为自编自导,并因此结识了导演彼得·博丹诺维奇和好友韦斯·安德森,与他们结成了终身友谊。

在2005年和女演员詹妮弗·杰森·李结婚后,诺亚搬到了西海岸。

2005年,他凭借大获成功的《鱿鱼和鲸》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的提名,还为他赢得了一次和大明星合作的机会——妮可·基德曼和杰克·布莱克、约翰·特托罗主演的《婚礼上的玛戈》,该片口碑毁誉参半,票房表现不佳。

2010年,他邀请好友本·斯蒂勒拍摄了《格林伯格》。

电影拍摄完,他和妻子分居,重回纽约。

先后拍摄了《弗朗西斯·哈》和《年轻时候》,新片《美国情人》正在筹备之中。

由于他的纽约生活背景,诺亚常常被问到“是否是一位纽约电影人?

”对此,他回答道:“我并不会给自己贴上纽约的标签。

当我从洛杉矶回到纽约拍摄《弗朗西斯·哈》时,我对拍摄一部纽约的电影没那么自信了。

也许是年龄的原因,但我感到拍摄关于纽约的电影是我的归宿。

我又开始拍摄纽约了,并且是黑白片。

黑白片的质地改变了我观察事物的方式,让我回忆起童年时纽约的种种光景。

”【鲍姆巴赫三部必看】诺亚·鲍姆巴赫拥有多种职业身份,编剧或言作家是先于导演。

首先所有他导演的电影都由他执笔编剧,其次在导演的同时,他还为其他电影撰写剧本,包括好友韦斯·安德森的《水中生活》、《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好莱坞商业片《马达加斯加3》等,他出色的文本架构能力与他的家庭熏陶不无关系。

一直以来,鲍姆巴赫被人广泛诟病的是:他的电影或多或少都会有本人的影子。

尤其是早期的几部电影,基本可视为个人自传。

当你从更广阔的维度去看待鲍姆巴赫作品,你会发现将他简单贴上“伍迪·艾伦传人”之类的标签是轻率的,也不负责任。

他和韦斯安德森也不尽相同。

作为纽约著名的一对好友导演,韦斯·安德森的电影有饱满的少年心性,繁华浮夸的作风,人物无论成人小孩都显现出十四岁左右的奇思妙想性格和四十岁左右的思想做派;鲍姆巴赫则是贴地飞行的导弹,紧紧掐住了现实,专注于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

虽然在推出处女作后的第二年,鲍姆巴赫就已经被《新闻周刊》(Newsweek)评为“1996年度十张新面孔”之一。

但2005年的《鱿鱼和鲸》才是他第一部真正引起影评人广泛关注的作品。

该片获得第78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提名,为他打开了通往好莱坞的大门。

但它诞生的过程却堪称命途多舛。

剧本初稿2000年就已完成,却一直找不到资金投拍。

据韦斯·安德森回忆,那段时间鲍姆巴赫颇为失意。

于是一次在聚会回家的路上,安德森主动邀请鲍姆巴赫来和他共同写一部法国博物学家的剧本,就是后来的《水中生活》。

2004年《鱿鱼和鲸》终于投拍。

这部电影可能是根据诺亚和他哥哥的亲身经历改变而成,年轻的杰西·杰森伯格在电影中扮演了诺亚哥哥的角色。

他们的家庭处于分崩离析的边缘,小说家父亲事业日薄西山,母亲是一颗正在崛起的文学新星,兄弟俩各站在父母一边互相角斗,看似平静的生活下隐藏了巨大的矛盾。

鱿鱼和鲸是两个水中生活的巨型动物,它们互相打架纠结在一起,象征着婚姻和矛盾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年轻的鲍姆巴赫以此为婚姻生活提供了一个绝妙的隐喻。

2010年上映的《格林伯格》鲍姆巴赫在洛杉矶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

本·斯蒂勒饰演富有的格林伯格家族一名成员,生活无忧,玩过摇滚,现在是愤世嫉俗、遭遇了中年危机的木匠。

他接受弟弟的邀请前往洛杉矶度假,唯有他弟弟的私人女助理(由格蕾塔·葛韦格饰演)陪伴着他。

两个不同世界的人、性格迥然各异,相处中竟然也擦出了火花。

投诉航空公司、投诉星巴克、投诉宠物医院,本·斯蒂勒饰演了一个对周遭充满不满的愤怒的孩子,一个被世界宠坏了的巨婴;而格蕾塔·葛韦格则是一位对任何生活的痛击都来者不拒的女孩,可亲可爱得仿佛拥有自行痊愈的能力。

故事有点伍迪·艾伦的怪诞,又有雷蒙·卡佛对生活沉重的洞察,严肃活泼团结紧张,不失为一部可看之作。

该片入选了当年的柏林金熊奖。

拍摄《格林伯格》,鲍姆巴赫最大的收获无疑是格蕾塔·葛韦格,美国独立电影界的美女加才女,“Mumblecore”运动的女神。

电影一杀青,鲍姆巴赫便与妻子分居,回到纽约,与格蕾塔·葛韦格组成了情侣和写作搭档。

两年后,两人合作编剧的电影《弗朗西斯·哈》上映了。

这是一部受到全世界文艺女青年追捧的黑白电影,其中混杂了鲍姆巴赫对纽约的复杂情感,他的镜头语言愈发自如地向新浪潮致敬,充满深情地抚摸着纽约和女主角;而格蕾塔·葛韦格不仅贡献出杰出的表演,还有纽约当代青年生活和心理的深刻洞察,有点小尴尬,但又有点幽默。

两人的首次编剧合作就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弗朗西斯·哈》是鲍姆巴赫第一次以女性为电影第一主角,绝无导演本人生活的痕迹。

自从伍迪·艾伦远遁欧洲拍片后,它是十年来描绘纽约最生动的一部电影。

所有人都会对格蕾塔·葛韦格在纽约街头边跑边跳的那个镜头深有印象,她跑得如此欢快、无忧无虑,充满青春与希望,无人不会为之动容。

《弗朗西斯·哈》是鲍姆巴赫首次入选《电影手册》年度十佳的电影。

【Q&A 鲍姆巴赫】诺亚·鲍姆巴赫最新上映的《年轻时候》又重新关注知识分子焦虑的心灵世界。

依然与本·斯蒂勒合作,又有亚当·德赖弗、阿曼达·塞弗里德等新鲜血液加入。

《年轻时候》讲述了一对中年电影人夫妻的生活,本·斯蒂勒饰演一位有追求、焦虑的纪录片导演,在拍九年尚未完工的纪录片。

中年到来,身边朋友渐渐走入家庭生活,于是夫妻俩和另一对年轻的情侣越走越近,谁知故事远没有表面那么简单……在电影里,鲍姆巴赫不仅描绘了知识分子的中年危机和年龄焦虑,还着重探讨了艺术和真实之间的关系。

关于《年轻时候》鲍姆巴赫接受的简单采访:问:你是一个怀旧的人吗?

答:我觉得我不是。

看到季节更替,我确实会有一点感伤,就像闻到汽车尾气,你会觉得味道有点冲一样。

某种意义上说,我导演的所有电影都是在讲述我童年的经历,无论我拍摄的故事是不是我的童年。

问:说真的,你妈妈就是前电影批评家,但你真的不读任何关于你的评论吗?

答:在网上,你很难去聚精会神只读一篇东西。

读来读去,你总会看到像《每日邮报》这样的网站上去,这样还不如将评论关了算了。

问:你是如何平衡你与格蕾塔·葛韦格的关系?

相对于一对情侣,你觉得是否有必要保护你作为电影人的自我感知?

答:我认为我们的关系不是你说的那样。

我喜爱和她一起拍电影,我们也会合作拍更多电影。

这些电影是属于我的,也同样是她的作品。

我不觉得两者有什么区别。

问:是不是已经听烦了是她让你的电影重焕新生?

答:你不说,我根本没听到过(笑声)。

随便人们怎么臆测去吧……刊登于《世界电影画刊》

 4 ) 他不是魔鬼,只是年轻

似乎再没有一个时代比当下更偏爱年轻人。

对于年轻的歌颂,几近一种迷信。

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拜互联网所赐,它颠覆了关于时间、积累、阅历等等这些与沉淀相关的一切概念,更加强调活力与颠覆性的可能。

年轻成为了天然的政治正确,年长近乎一种残缺。

这部《年轻时候》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用两对不同年龄的夫妇的故事,探讨了年轻、野心,以及面对时光逝去的恐慌时,到底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

乔什是一位纪录片导演,曾拍出过著名的作品。

他与自己的太太已入中年,没有子女,生活平静但也无聊。

他偶然认识了一位年轻的纪录片导演杰米和他的妻子。

两对夫妇很谈得来,尤其这对年轻人的活力感染了乔什夫妇。

杰米开始试着制作自己的一部纪录片,在这个过程中意外发现了一个有关美军在阿富汗战场上的故事,大家都很兴奋。

一直处于事业瓶颈期的乔什从这个年轻人身上看到了某种光彩,决定尽力帮助他,他自己协助他拍摄,又把自己的人脉资源介绍给他。

但直到最终,却发现自己似乎一直被利用。

《年轻时候》之所以好看,是因为从一开始,导演就用两对夫妻的个案故事,写出了他们背后两个群体的特质。

乔什所代言的是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群像,稳定、成功、无聊、对新事物和年轻人有酸葡萄心理式的轻蔑;而杰米则代表着活在当下的年轻人群体,贫穷但充满希望,生活阳光而有乐趣,对一切世俗成见从不在意。

杰米的出现,正好切中了乔什中年危机的当口,某种程度上说,这个年轻人成为了这个中年人的精神导师。

乔什有意地改变生活方式,开始追随年轻人的步伐,从穿着打扮到行事方式。

更有趣的一层意义就此显现出来。

当所有同龄人都为人父母,开始了更加确定而琐碎的生活,由于乔什夫妇没有孩子,再加之他们与那群年轻人为伍的生活,他们在同伴中被看做了“有问题”的怪人。

好友的聚会开始不再邀请他们。

而且他们还被告知“我们很担心你们的状态。

”朋友们劝乔什,“我们已经老了。

”言外之意是告诫他们应该成熟一点,不要再有什么奇思怪想。

但乔什对此无法认同。

这是《年轻时候》表达的第一层观点,当人们处于“中年”这个尴尬的转折时刻,到底应该按照既定轨迹认命地跟随惯性,还是应该不去考虑年龄,只是跟随内心。

如果说,对于乔什夫妇的描述,探讨的是中年危机的故事,那么杰米那条线索,探讨的就是年轻人的野心与手段的问题。

到了最后,乔什发现,杰米其实一直在骗自己。

他早就发现了那个阿富汗的好故事,但用了一个近乎圈套的手段,让自己自愿贡献了人脉资源。

他有些分不清,对方邀请自己参加年轻人的聚会,和自己一起骑行,把自己当朋友,这一切到底是设计好的手段还是真心为之。

到此为止,乔什陷入了一种孤立的境地,同龄人把自己当做“不成熟”的孩子,而看似把自己当做朋友的年轻人,却只是把自己看作一个筹码,一个有资源、有经验可以榨取的中年人。

他的困惑就又加深了一层。

《年轻时候》的导演和编剧是诺亚•鲍姆巴赫,曾经写出过著名的《鱿鱼和鲸》《弗兰西斯-哈》,也和《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导演合作创作过《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等作品。

这一次,他把这个处于危机中的中年人的困窘展现得非常透彻,但又不缺乏幽默感。

像所有这类主流电影一样,最终,他呈现了一种舒缓的解决方案。

在与年轻而富于野心的杰米闹翻之后,乔什反而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他不再屈从、臣服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不再去模仿他们,也没有认同同龄人沉闷的状态,而是开始按照自己相信的轨迹继续生活。

其实,年轻和年长并不必然指向对与错,它们都只是一种年龄状态和心理状态。

没有确定的方案可供遵循,更没有必要故意表演年轻和扮演成熟,在年轻时刻意放浪形骸,在中年里故意墨守成规。

电影的最后,乔什夫妇翻着杂志,发现杰米已经凭借纪录片成名,在杂志上洋洋自得。

妻子说,“魔鬼被释放了。

”乔什却已经变得通透,“其实他不是魔鬼,只是年轻。

”这种态度才是真正的成熟,豁达而不是世故。

(文/杨时旸)

 5 ) 都是一样的 逃离生活的时候你发现 不过是在去往所逃离的生活的路上

蛮喜欢这部电影 看到很多个点都有触动 【关于世界的谎言真假与成功定义 】妻子的爸爸对她说 如果说我为什么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 很大的原因是我牺牲了你和你妈妈 做了一个自私的混蛋 但我不会这么说 我会对外界说 是因为天赋 努力 运气 而你的丈夫始终不明白这一点 他不明白要付出什么代价 他仍在相信他听到的演说 然后另一个画面是 这个资深的电影人在举办他的晚宴 他在发表他关于真假的演说 但是下台后 他说他并不Care真假 这个纪录片拍出来好就可以了 所以你看 这个世界上的一些角落 或者说大部分角落里 说出来是一个规则 做事情是另一个规则 言行合一 这可以是你的行为准则 但是存在着另一个言行不合一的规则的世界 也许真正做点什么的人都知道事实到底是怎样的 但是在公共场合 要给公众一个期待和一个美好假象 告诉他们可以通过什么得到什么 却没有告诉他们会因此失去什么 但是没关系 在慢慢成人的过程中 都会懂得 如果愿意去懂得的话这个中年男人想要成功么 是的 但是这句话不完整 他想要的是以他的方式成功 所以衍生出一个问题 到底什么是成功 每个人的定义都不一样 想要世俗意义的成功 就要按照世俗成功的规则 所以那个年轻人成功了 想要自己的成功 就多问问自己想要什么 【吸引与兴奋过后-可以信任才叫朋友】这对中年夫妻 被这对年轻情侣吸引 觉得和他们一起才找到生活的乐趣 不想理之前的老朋友 但是事实证明 其实生活都是一样的 如果你看到某个人 觉得只看到有趣的一面 那可能是因为你看到的是生活的假象 或者说只是生活的一面而已 如果你觉得自己被一个人完全的吸引 但审视一下自己 好像对方并没有从你身上得到什么 那可能是因为你没有发现他想从你身上得到什么 那种一味感觉自己从对方身上得到的愉悦不会长久 需要双方都可以从对方那里得到愉悦才可以长久 友情爱情都是这样 最后他们还是和他们以前的好朋友在一起了 因为朋友最基本的东西 其实是信任 而不是吸引 但是没有一丁点的吸引也不会是朋友 至少不会是好朋友 而信任是最重要的因素 这也是安全感的由来 所谓的感情 其实不就是这么个东西么 【感情最美好的是经历】这对夫妻一起经历的一起 才是他们感情的根基 还有很理解中年女人二次吻那个年轻人 她想尝尝新鲜的滋味

 6 ) 《年轻时候》——这TM的才是生活?

在一系列枪战,恐怖, 烧脑的快节奏电影席卷后,吹来了这么一部相较之平淡的作品。

我当时看到很多人都说看不下去了,我还是本着我一贯不看过万一漏掉什么大智慧的心理尝试看了下去。

像很多人一样我以为电影又是在谈中年危机balabala之类,导演用了将近一半的时间都铺垫了这个假象,到最后你才发现这里面还涉及阴谋论和纪录片的探讨。

其实不然,将近一半的假象和后面的一系列转变并不冲突,它们是一个整体。

这对中年夫妻在初遇这对年轻人时,Josh兴以为自己交上了真命一对,他仿佛看到了枯燥中年生活的里的一丝悸动,他学着年轻人的样子着装打扮,做着年轻人的事情,以求找回一颗年轻的心,一点火力,即使被诊断为关节炎在所不辞,此刻Josh乐此不疲呢。

他的妻子也这样的年轻生活着迷,跳起嘻哈,等等。

这对中年夫妇接近了这对年轻人的生活,发现年轻一对好有生命力,他们不在乎名利,想到什么做什么,且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享受过程的美好,不为自己拿不稳东西而自怨,不会刻意要求自己做什么,想不出来的事情他们不会上网查,好像不知道会怎么样似得,他们就不想,活在当下,总之微博上少不了这些东西对吧,大家也都懂的。

看到这,你或许也会有种:FUCK!

这TM的才是生活!

的感觉。

当然,这种类型的电影也确实多。

接近年轻人的生活后,导演细讲了和Josh的工作与年轻人产生的碰撞,Josh十分欣赏年轻人的作为,他们似乎乐在其中还有所成效,而自己专心投入却并没有什么好的结果,自然就有了后面的种种不爽,认知失调嘛。

只到无意中发现采访对象桌上的冰淇淋他才恍然明白了一切,我不知道大家这时候这么想的,我当时脑补后面的剧情是Josh一番正义之词的输出成功击杀Jamie,Jamie羞愧难当,然后一起觉悟了。

2333,当然,这种类型的电影也挺多。

看到最后我们都知道Josh“失败了”,没有在乎过程是怎么样的,那段对Jamie的斥责和演讲形成了荒诞讽刺的强烈对比。

SO?最终我们还是过好自己的生活,又能怎么样呢?

结局Josh也算是真正的扔掉了“帽子”,而电影里扔掉帽子的那一刻他是愤怒的,充满对Jamie的鄙夷与不屑,而结局,Josh扔掉了那顶不属于自己的“帽子”,什么年轻人自由自在,活在当下,享受生活,其实从来没有变过,和自己年轻的那时候一样,只不过换了皮囊而已,那些刺激荷尔蒙的元素在无声的掩饰着年轻人内心的暗潮汹涌,野心的欲望从来不会被淘汰。

剧中我们也看到了年轻人生活中并不那么美好的地方,他们的感情并不像表面那样超然一切,有着背叛,有着荒诞,不知道自己要的什么。

对方背叛了我,我也如是背叛,去和另一个人放荡报复对方,用性,酒精填平内心的空虚,而不会像Cornelia一样,在Josh饱受挫折时,坐在他的身边听他倾诉。

另外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年轻人也不可能像表面一样活的潇洒。

看到这,不免有人会浮现谁对谁错这种思考。

我个人认为,无论是年轻时标新立异,中年时墨守成规还是年轻时故作深沉,中年时故作青春都不重要,我们不需要在任何期间为做了看似和自己年龄不符的事而烦劳,也不需要努力让自己成为和年龄相符的“那个人”,就像纪录片一样,虚构或真实?

随你自己。

PS:这部作品还是能从不同层面去思考的,我认为是不错的电影,另里面那首嘻哈是什么歌,有人知道吗?

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不曾影响我对女神的花痴。

 7 ) 电影最后十分钟让我惊艳了一下

首先我认为导演很成功,从头到尾掌握了我的情绪。

其实开开头的时候我就已经觉得年轻男子并不是他们所说的很“慷慨”或者什么,也就运用结尾本说的最后一句话来概括吧---“其实他没有错,他就是因为年轻。

”看的中间一度想关掉,感觉好憋屈,感觉好不顺畅,感觉很不好,可是我就在快接近高潮的最后十分钟之前我打开窗抽了根烟,我想,我之所以这么不爽,也之所以导演是成功的。

一直不太喜欢纪录片,可能是还太年轻,也像女主父亲说的纪录片也就是还原真实并且运用合法的电影手段,我希望将来可以接受,不知道力克胡哲的《我和世界不一样》是不是纪录片,像这种励志的真的是每低潮必看。

每次看本·斯蒂勒的电影真的都是在考验我的耐心,也可能不是耐心但是就是很奇怪,比如《格林伯格》,好在我看的时候是夜深人静,所以我耐着性子看完了,感觉还行,因为有一句台词很不错“hurt people,hurt people,just like me. ”我觉得值得看,一定要耐着性子,也不要期待太多。

 8 ) 生活不就是那么回事吗?

这个故事要从这讲起,当男女主角在对自己的婚姻迷茫时,当他们周围的朋友都为了刚出生的孩子失去自我时,他们在寻找到底哪一种是他们需要的生活,于是他们遇到了一对年轻夫妇,给他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他们体会到了活力,年轻,自由,疯狂,他们自以为很快乐,结果这一切只不过是个圈套,那对年轻夫妇只不过是为了刻意接触他们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有时候我们太注重结果而不是过程,但这个社会就是个残酷的社会,让我们对过程麻木,而把结果放得太大太大。

关于电影中拍摄纪录片,男主角Josh花了八年拍了一部纪录片,拿给自己伟大的纪录片导演岳父大人看的时候,不只是他,连我都感觉boring,Josh追求纯粹,追求至高无上的真实,他单干从不会用什么手段,当他发现那个年轻人欺骗他的时候,他就在所有人面前揭穿这一切,但大家都欣然接受这一切,说只要片子拍的好没人注重是怎么拍的,连他的岳父,他最尊重的纪录片导演都说时代变了,只要吸引人就无所谓拍摄手段了。

这个社会已经远远偏离了真实,大家都带了点虚假,都揣着一个面具随时伪装,大家喜欢看有带着戏剧性舆论的东西,就类似芒果台永远能从它的那些真人秀节目中制造出噱头,抓住观众的心理,我们自以为我们所看的真实,只不过是它使用各种剪辑引领我们走向那个误区,纪录片本该记录真实所发生的一切,没有什么能比纪录片更真实的了吧?

结果告诉你,不是!小学的时候就在《时文选粹》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真实和谎言去河边洗澡,结果谎言穿着真实的衣服走了,但真实不肯穿谎言的衣服,结果大家都能接受穿真实衣服的谎言,却接受不了赤裸裸的真实。

时代变得复杂,现在一代人比一代人没那么天真纯洁了,当那个年轻人通过自己的手段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取得成功的时候,男主已然顿悟,在机场他对自己的妻子说:He's not a devil,he's just young.但他们看见一个坐在对面不会说话的婴儿在摆弄手机那么娴熟的时候,他们惊呆了,时代已经变得太快,快得我们压根跟不上它的步伐。

回到婚姻的话题,还记得那对年轻夫妇阿曼达演的那个女孩说:当我们在想,我们要怎么一起变老的时候,答案就是和其他人一样。

有时候我们特想追求与众不同,但最终难免落入俗套,就如男女主角最终还是要去领养孩子过着跟其他人一样的生活,生活不就是那么回事嘛?但我想说的是无论何时都不要放弃自己的追求,要保持自己独有的心境,周末快乐。

 9 ) 《鲶鱼》事件和韩寒事件

电影时间来到了2014年,主角说不敢相信离06年已经8年过去了,是啊,我也不敢相信。

看过本片之后,我立刻想到了2010年的《鲶鱼》纪录片事件。

本片提起的25岁年轻人从facebook上找寻老友,然后发现他是阿富汗老兵的事件,和纪录片《鲶鱼》非常相似。

《鲶鱼》是有3个纽约的年轻人,他在facebook上和一个网友少女相恋,他太爱这个女孩于是想和她见一面,结果却发现女孩在facebook上的所有信息都是假的,一切的相互支持的照片、朋友、合影、关系都是编造的,从一个facebook的一个平常故事跌宕起伏的打假故事。

自《鲶鱼》在圣丹斯电影节一炮打响以后,对本片的质疑就开始了,很多专业人士都认为剧中过于戏剧化的人是导演找人安排的,整部纪录片是伪纪录片类似《女巫布莱尔》。

后来据说制作人已经出来承认是假造的,但是又有人说没有。

反复争夺到今天依然没有结果。

而一部描写打假的纪录片本身造假,这真是巨大的讽刺,而这种讽刺恰恰是我们千禧一代人的时代特征。

这就像我们中国的韩寒事件,韩寒自少年得志以后就在互联网的环境中如鱼得水,在各种话语之中游移腾挪打运动战。

从他被质疑造假至今也已经过去了3年,韩寒到底是不是造假,还是没有结果。

而自韩寒被指造假以来,挺韩寒恰恰是被称为“中国唯一敢说真话”的媒体,南方系。

包括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网易、新京报、财新甚至很有气节的名人比如陈丹青也不惜说“我不管韩寒的文章是不是他写的,文章好就是好。

”韩寒后来发了新三篇,立刻招致左派人士抵制,然而又因为左派人士的抵制却让方舟子成了众矢之的,自由派人士骂他是诋毁自由偶像的小人,左派人士又因为韩寒挺他,因为转基因议题而骂他,而”韩寒有没有代笔“呢?

有还是没有?

转基因到底安全不安全?

安全或不安全?

没有结果。

就像本片最后,老岳父对主角说的:”为什么一定要非黑即白,情况变了,价值观变了。

“如今,《鲶鱼》被mtv转拍成了个捣乱、低幼真人秀,而韩寒开始成为赛车手偶像,用最近报道的话说”喜欢的人都是喜欢看他赛车的人“。

让我想起了谭震林老先生的话:”我不应该活这么大岁数……“。

世界总是在变化……ps。

这不是一篇合格的影评,因为对本片我没有谈什么,以下谈一些看法:电影不太恰当的描写了年轻人的生活,作为千禧一代人,我们有自己的困惑、痛苦和枷锁,而不是如电影所说的,就是一天的犯二。

而当今社会对我们来说最大的问题是价值真空,爱情、亲情、家庭、国家都在变化,在重新定义,旧有父权社会崩塌,没有新的价值观顶上来。

这个问题,电影有谈但是把这一切归为”时代变了“过于简单化。

其实还是以中产艺术中年男的角度来谈中年危机,过于表面、过于形式。

naomi watts表演很好。

 10 ) 悲剧隽永

看的时候真怕突发心肌梗塞 看得太难受 我又没老 我难受什么呢 大概觉得无论做什么都逃不过和剧中人物一样的命运循环 如果只是年轻-年老的拍摄顺序 大概会觉得这完全是一部无聊且又浪费资金只是说一些大家都知道的事情的电影(好多定语,是因为英语学多了吗)但这样的对比 这样的 从某一程度来说的倒叙 这样的 把平凡中的黑色幽默和可笑滑稽直愣愣展现在眼前 真的让人又愤怒又无奈 只得拍拍自己胸脯安慰自己 乖 这只是电影而已 而这样的拍摄手法 如果按照年轻-年老来拍 不就是Josh对于纪录片的执念吗 所以 别说什么亵渎 如果你足够年轻 你接受得了一切 也不会去提出这些疑问 不行 自圆其说我还是心肌梗塞 难道婚姻没有孩子这个媒介就无法平稳跨越中年危机吗 难道看到过再多年少轻狂和中年失意也逃不过生而为人宿命的安排吗 “Face the reality, we're boring. Life is boring, but it's real.”悲剧隽永,一点都不假至少让今晚变得不平凡

《年轻时候》短评

中年心路探寻。略无聊。

6分钟前
  • 宁静雪
  • 较差

很作的爛片

11分钟前
  • 阿哈1980
  • 很差

你要回到年輕 還是務實面對家庭 雙面力量拉扯 你堅持的還是不放 是不是讓思緒轉個彎會比較輕鬆?

15分钟前
  • Colman
  • 还行

心里的那个小孩呢

18分钟前
  • 徐友惟
  • 还行

玩的好high 好一出鸠占鹊巢 文艺青年的中年危机其实更可怕…导演这几部片子把文艺青年的画像各个年龄段都覆盖了遍 理解的真是深刻…

22分钟前
  • doherty
  • 推荐

🖕🏻

26分钟前
  • 由迦可汗
  • 很差

不喜欢

30分钟前
  • Leah
  • 较差

挺好看的。

34分钟前
  • drink
  • 推荐

无法理解的美国文艺青年和文艺中年的生活?但还挺有趣的… Adam Driver真的很可爱,虽然角色实在招人烦哈哈哈

38分钟前
  • willamette
  • 推荐

略吵,中年无力

39分钟前
  • saaaaaaaaaaaar
  • 很差

爱情喜剧是吧😅

43分钟前
  • 最原終一
  • 很差

比较羡慕那面LP唱片墙~不过片子太做作,也太虚伪,焦点跳来跳去~而且拍的是我最讨厌的所谓雅痞士

47分钟前
  • 伯樵·阿苏勒
  • 较差

前后太不搭了,最吸引人还是语言和一些滑稽的小细节。最后解释了国内总是捯饬烂片的导演们,他们都是太年轻了,赶快变为old man吧。

49分钟前
  • bird
  • 还行

孩子和保时捷,都不能成为拯救中年危机的工具。而巧言令色,投机倒把是一个人属性的问题,不能单纯归咎给年轻,时间。说教味太重,不喜欢。关于纪录片本质的分歧与争执好无聊 不喜欢。失却了Fransic Ha的灵气,即便有再妙的配乐与演员的卖力表演也无法挽救这次失常的发挥。

53分钟前
  • ____Baby lion
  • 较差

未来20年后指南

56分钟前
  • Oreo
  • 推荐

娜奥米跳Hip-hop也太好笑了哈哈。不过说真的,我觉得这电影表达的东西其实挺让人绝望的。

1小时前
  • Hades天
  • 力荐

和弗朗西斯.哈相比,感觉差远了,没啥灵气,中庸的题材

1小时前
  • ipanema
  • 推荐

本爹,你能好好演你的逗逼行么

1小时前
  • 狂抽猛送三千下
  • 较差

好一般

1小时前
  • 冻冻kirakira
  • 还行

“Life is other plans”“Life is what happens when you’re making other plans”

1小时前
  • 醋梨儿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