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一生中,青春是人生真正启航的起点,也是一个人个性确立的最关键时期。
而家庭、社会,所带给一个人或者说一个孩子的影响和现实意义,将对其未来的人生路有着莫大塑造之作用。
尤其是那些具有敏锐心思的女孩儿们,更会深受影响。
全新打造的剧集《会痛的17岁》,以全新而真实的视角,依托饶雪漫的系列小说《我不是坏女生》而为观众呈现出了17岁女孩儿们真实而痛感的青春。
一个个世俗眼中的坏女生,却在饱含艰辛苦楚的人生转折路上,遭遇着种种本不该发生的故事。
但同样激扬的青春里,张扬的个性中,却有着同龄人难见的独立,以及成人们都难以做到的敢爱敢恨,如此特质事实上更不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人生渴望完美,青春需要呵护,但更需要勇敢的去面对。
而这些荧屏中的所谓边缘少女、坏女孩儿们恰恰在残酷的青春中历练出“胆大妄为”、敢做刚当的优良个性。
即便过程是痛苦的,即便17岁的年龄对她们来说是残忍的,终究这样“会痛的17岁”更会绽放出人生的绚烂之光。
剧集《会痛的17岁》编导们的手法不但成熟感随处可见,其中几位年轻女演员如温心、马思纯和关晓彤等也秉持着高颜值美看点的特质,将剧中一个个经历着家庭不完美,社会很残忍,他人很残酷……重重考验下的坏女孩儿们的别样青春演绎得痛中有爱,爱中见成长。
尽管这痛是刻骨的,这爱是不完整的,但全剧却以一种真实中见真情的方式,给离异家庭的女孩们做出了深刻的陈述和真诚的指引——接纳真实世界中的不美好,并学会爱自己,在爱与痛的边缘,与现实达成和解,以书写本该属于自己的完美或不完美的青春和人生。
看片会之所以选择在了北大百年讲堂,想必也是想在莘莘学子、芸芸众师生们中间找寻对青春对成长的别样共鸣。
现场不但有原著小说作者饶雪漫的倾情分享,还有“东道主”北大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博士、著名心理治疗专家易春丽的专业解答。
尤其是两位行业专家在有关“痛的青春与成长”的互动环节中,更和现场的大学生以及一些闻风赶来的家长们畅谈实际生活中的种种此类遭遇。
尤其是关于单亲家庭中的孩子们,更面临心理上的重重难题。
单亲家庭有内置外的种种缺憾与缺失,很容易引起孩子们的不安全感,甚至是在日渐迷茫的成长道路上的孤独感。
而专家也给出了颇有建设性的建议,“人一旦认识了自己,就能独立自主。
”家庭与社会的多方努力,会给这些缺少爱和关怀的“坏女孩儿”们带来重新自我寻找的共鸣之路,从而也会还她们一个别样完美的青春!
有痛,也会有爱。
看《会痛的17岁》之前,没有想到制作是如此精细,用心是如此温暖,畅销女作家饶雪漫亲自操刀编剧,以取材于真人事件的系列小说《我不是坏女生》为蓝本,联合台湾才子导演江金霖,打造出这套精品网络剧,深入17岁女生正在面临的种种情感困惑与叛逆行为,演绎出这一年龄段问题女生的成长之痛。
从目前已经上线的第一部分《葵之走失在1996》,不难看出《会痛的17岁》并不是像以往的青春题材影视作品那样在浅尝辄止,而是要真心诚意地给问题少女们点亮一盏灯火,照亮那些现实中的灰暗角落,并全方位解构少女们的问题所在。
例如在这一集中,少女葵之与已经结过六次婚并且仍然在频频更换男友的单亲妈妈生活在一起,因为家庭的残缺,导致她经常离经出走,不好好学习,不相信爱情,早恋,而且信奉金钱至上。
不管谁家摊上这样的孩子,估计都会采取强制管教的办法,或者苦口婆心的感化,但是大家都知道,这样的老式教育很多时候并不会奏效,而且,葵之妈一早就失去了言传身教的资格,自己的男友就走马灯似的换,不可能做到以理服人。
于是,她找到安全岛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办预,故事也就有了悬念,要有怎样的方式,能改变已经误入歧途的葵之,不收一分一文的安全岛,就凭两个年轻的助理和学生,能做到吗?
在这一过程中,葵之不仅没有收敛,还抢了女同学的男友,并引以为豪,眼看着这个少女最后一点理性也是泯灭,变成万人嫌的“心机婊”,故事却迎来了意想不到的转机。
先不剧透这个转机到底是什么,就说《会痛的17岁》不是一部简单的青春片,拼凑一些戏剧性,用早恋,堕胎,撕逼来制造伪高潮,而是深入而客观,具有普遍性和科学性的介入到问题少女的内心世界,抚慰她们不为人知的痛点,让阳光与爱把她们从问题少女重新变回阳光美少女。
在这个现实意义的层面,《会痛的17岁》甚至要超过饶雪漫之前的《左耳》,而在故事的视听和情感冲击力方面,也同样不遑多让,葵之处心积虑抢夺男友的动机,她的身世之迷,也包括她的情恋观,她每次离家出走的出处,都如同抽丝剥茧一样,层层缠绕,牵动着观众的心。
而人气明星关晓彤、高泰宇、王艺哲的表演,亦是与人物形象对接到天衣无缝,活灵活现,全凭一个真字。
不得不说,网剧大发展之两年,一批网剧走红于网络,商业模式和制作水准都全线上升,包括《心理罪》《无心法师》都很成熟,但始终还都是类型剧,以类型元素来提升娱乐性,缺乏真正能够与社会现实和年轻人形成交互的作品,《会痛的17岁》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一部突围之作,这部作品对问题女生们的表现,都是来自真人实例,关爱都是发自内心,更有对如果帮助问题少女走出人生困境的正确干预方式,具有极强的现实借鉴意义,饶雪漫八年磨一剑的作品,不枉所下的一番功夫。
好剧播不停,《会痛的17岁》每周播出2集,一共讲述了8位女生的故事,后面的故事暂不得知,从当下已经上线的部分,加上原著系列小说所流露的信息,精彩都会越演越烈,有更多的问题少女需要用这盏灯来点亮人生,我们平常观众也需要引以为诫,也会有马思纯、温心、周游、雨彤、陈都灵等国民美女陆续演出新故事,值得一直追下去。
第一集链接地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3OTY4OTAyMA==.html
《会痛的17岁》改编自著名作家饶雪漫系列小说《我不是坏女生》,著名导演江金霖执导,故事以青春期的女生为视角,通过她们成长时期的变化来反映出的现实问题。
有人说,青春不痛不成长,大概就是每个青春时期的男女都会经历的过程,只是成长的环境不一,过程不同,所经历的疼痛感也就不一样。
然而,网剧《会痛的17岁》便是通过多个人物角色,以不同的视角去展现青春时期少女在历经疼痛之后,所引发的一系列反应。
可以说,很好的为我们揭开了她们成长的真实一面,也为当下少女青春时期的成长教育提供了很多有积极性的现实题材。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经历17岁,那个年纪有的人按部就班读书,有的人会沉沦堕落,这时需要身边人的引导,真的极其重要。
葵之等众多女孩,叛逆的原因各种各样,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家庭关系,每一个青春期的女孩的背后,都需要父母的引导。
随波逐流是不可取的,有自己的个性才是最重要的,也许每一个人都会有迷茫,有烦恼,但是遇到事情冷静下来,认真思考你这么做真的值得吗?
或许是不是自己得承担这个代价呢?
剧中有专门的心理疏通机构,这也是他们的另一种出路。
这部剧太有代入感了,17岁的年纪充满了好奇心很正常,每一个女孩都迷途知返了,但是现实中不会这样,所以,力所能及地去帮助身边的人,也是尤为重要的。
那个年纪热血沸腾,那个年纪敢闯敢拼,但是你要记住,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买单。
叛逆不是青春的句号,成长才是青春的终点。
——迷途知返才是救赎
《会痛的17岁》改编自著名作家饶雪漫系列小说《我不是坏女生》,著名导演江金霖执导,故事以青春期的女生为视角,通过她们成长时期的变化来反映出的现实问题。
有人说,青春不痛不成长,大概就是每个青春时期的男女都会经历的过程,只是成长的环境不一,过程不同,所经历的疼痛感也就不一样。
然而,网剧《会痛的17岁》便是通过多个人物角色,以不同的视角去展现青春时期少女在历经疼痛之后,所引发的一系列反应。
可以说,很好的为我们揭开了她们成长的真实一面,也为当下少女青春时期的成长教育提供了很多有积极性的现实题材。
这一次,饶雪漫似乎又赢了一次。
作为青春文学的代表作者之一,饶雪漫的小说改编向来是影视作品热门。
根据其系列小说《我不是坏女生》改编的网剧《会痛的17岁》,继续采用电影《左耳》的原班人马,再续饶雪漫作品的青春纯情,不易却打造出美剧风格,以安全岛心理小组的组团和单元剧的方式来呈现青春期少女的爱与怕。
只是这青春纯情有点苦涩。
在北大百年讲堂点映的《会痛的17岁》中,饶雪漫和学生们一起看了三集。
由关晓彤饰演的葵之,成了青春叛逆的少女。
这也是饶雪漫此次拍摄网剧的初衷:关注所谓“问题少女”,让人们摘掉对她们不合时宜的眼镜。
葵之来自离异家庭,可谓从小目睹家庭的颠沛流离。
她没有见过生父,一直跟妈妈住在一起。
而妈妈频繁地更换“爸爸”,让她越发孤单无助。
家,在葵之看来并非美满和谐的象征,恰是支离破碎的隐喻。
在这种隐喻的暗示下,葵之渴望爱,却并不能被满足,直至走向了爱的对立面,恨。
应该说,类似葵之的青春故事,在我们身边并不少。
似乎源于熟视无睹,我们对这样的故事多少有些麻木。
而在饶雪漫看来,这样的事情对她很重要。
她从2004年起,发起了“我不是坏女生”夏令营,持续关注“边缘女孩”,而网剧的故事就取材于夏令营的真人真事。
饶雪漫希望通过对“问题少女”的关注,唤起人们对于家庭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探讨,并寄希望于自己的网剧能为亲子关系问题,提供一种解决之道。
“问题少女”葵之其实并未没有问题。
我们形容一个人的坏,往往会说这个人真是“天生坏”。
在人们的眼里,葵之出卖友谊、伤害爱情、唯利是图的做法,就是“天生坏”。
她们时常是人们嘴里的话题,无数次对她们的道德进行毫无情面的鞭打。
但哪有什么“天生坏”啊,与其说这个人“天生坏”,不如说这些批评者早已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葵之曾对前来对她进行了心理干预的人说,“我需要很多很多爱,要么就给我很多很多的钱”。
至于前者,需要很多很多爱,既是人的本能,更是一个小孩子的本能。
一个人的幼年时期,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阶段,他们会竭尽本能的索取父母的爱。
但在葵之看来,这一切很渺茫。
父母早已离异,她甚至连生父的一面都没有见到,而妈妈感情生活上的分分合合也加剧了葵之内心爱的饥渴。
她渴望妈妈的爱,也渴望未能见面的爸爸的爱,更渴望一个完满无缺的家庭的爱。
但这些都不能满足她,她渴求很多很多的爱成为泡影。
而作为补偿机制的钱,此时就可能成为她消解爱之缺失的“良药”。
钱可以满足她的物质欲,甚至作为她“复仇”的手段。
钱本该是最无辜的东西,但是在爱之缺失的人眼中,钱成了一种工具,自此,钱也就成了肮脏的象征。
但其实这都是可以理解的,而“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葵之于青春叛逆期对爱的所求,甚为强烈,这时一旦爱的供养缺失,就极易造成青春期的心理恶变。
缺少的东西,一定要以另一种方式进行补偿,或者钱、毒品等。
这也造成了大量的青少年犯罪事件的发生。
葵之的值得可怜的,同时是值得理解的。
面对问题和基于问题的理解,饶雪漫选择了面对。
她通过长时间的尝试,与“问题少女”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葵之的原型,现在生活得很好,这是基于理解所达成的果实。
点映式上的三集葵之故事,让我们看到心理干预的神奇之处,但最为关键的是,遇到“葵之们”,我们该怎么做。
是放任自流,还是报以理解?
我想,网剧中的心理团队和现实中的饶雪漫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理解,尽可能多的去理解这些“问题少女”,你终会体会到她们的无奈无助,也只有深入其中,才能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做到理解不容易,它需要内心的付出,更需要细致入微的耐心。
饶雪漫走过了长时间的路,给人们奉献了《会痛的17岁》,你我又岂能放弃呢?
简单说,这部剧就是各种死小孩撒泼耍赖的博览会。
黑暗系小朋友们作起来也是能让老人家受到惊吓的,指着她妈鼻子说“你换口味啦还勾引小鲜肉”;把她妈跟她继父的结婚照画成涂鸦板;看女同学和男朋友关系好就去当小三,各种心计各种挑拨;抢来的男朋友也不珍惜,带着他去街边卖情趣内衣;这还不够,还要用男朋友的手机假扮第三者去勾引女同学她爹破坏她的和睦家庭;逼着她亲爹跪地上磕头,最后终于上升到用硫酸泼人……脑洞开到无穷大,不去好莱坞当编剧真是太浪费。
然后这部剧还是奇葩家长洋相百出的大集合。
嫌贫爱富抛妻弃子的亲爹那是小意思,未婚先孕的妈妈,被甩了之后,屡嫁屡败、屡败屡嫁,用她闺女的话说就是“没了男人活不了”,她闺女一次次地离家出走,出走了千百回她也没想着采取点儿什么措施……看得我隔着电脑就想踹她两脚。
这些故事看着闹心,可是又太真实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很多事。
扪心自问,仇视亲妈的心里我也有过,我还曾经热衷于“父母皆祸害”的各种言论。
家里父母的各种争吵,对孩子说对方的各种坏话,用最恶毒的话攻击对方,争执上升到人身攻击再上升到肉搏战互扇耳光摔这摔那,可是对付孩子的时候他们又惊人地默契。
这些“童年阴影”我一样不落地都接受过。
我印象最深的是,每次我妈想离婚又舍不得离的时候,她都会对我说:“要不是因为你!
”不仅婚姻这一件事,她所有的不幸,所有的不顺,所有的对人生的怨怼,都算在了我的头上,所有理由都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要不是因为你”。
在我年纪很小的时候,听到这句话就很自责,恨自己是个包袱,拖累了她。
大一点儿的时候就想,如果我表现好些,学习成绩好些,做个好孩子,妈妈是不是就不这么说了。
但她还说。
后来又大了一点儿,开始跟她反抗,为什么她不自己做主,为什么要“因为我”,既然选择了“因为我”为什么又反过来责怪我。
吵得最凶的时候,我妈甚至说过要跟我断绝母女关系,就当没生过我。
想来也是可笑,这些都是“因为我”。
这个心结我永远打不开。
后来上大学故意选了个离家最远的地方,就是想着“我这辈子都不想再回那个家了”。
看《会痛的17岁》的时候,不停感慨这剧里的小姑娘们真是太能作了想法多脑子好胆子大,比当年的我强悍无数倍。
她们觉得自己不幸福,就去毁掉别人的幸福,年轻的活力变成了惊人的创造力和破坏力。
我甚至隐隐有些羡慕:要是当年我也这么折腾,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呢?
当然这只是个玩笑。
人们都说时间是最好的药,能够淡化一切。
其实不是这样的。
如果仅仅是淡化,那没有用,那只是暂时的逃避,只需要一个轻微的碰触就会旧伤复发。
我以为离我妈远点儿、时间长点儿我就能原谅她,其实不能,遇到矛盾的时候我们都忍不住旧事重提,她会数落我以前有多不懂事,我也会埋怨她不懂得过自己的人生。
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读书、多跟人交流、多去研究幸福的人的人生。
忘记从哪里看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一个健康的女性榜样。
我观察到,很多“父母皆祸害”的女青年,一边挑亲妈不是,一边推崇林徽因之流。
换句话说,她们会在否定母亲的同时,给自己找一个精神上的母亲。
(父亲同理)。
大家都渴望爱,都渴望有一个优秀得接近完美的长辈来爱自己,引导自己,帮助自己。
这是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
我也经历过这个阶段,看各种励志书,找各种模范,立志成为谁谁谁那样的人。
后来看多了发现一个问题,那些完美偶像其实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完美,她们也会有凡人的一面,她们在无数次的艺术加工之后带上了各种光环,被彻底神话了。
她们之所以会成为她们,没有成为众多“后妈”中的一个,正是因为她们懂得爱自己、爱别人。
与其说她们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不如说她们懂得“爱”字的含义。
无论是爱事业,爱家人,爱朋友,爱伴侣,她们都有很好的方式去表达这种爱。
这恰恰是很多“祸害父母”最缺的。
也是孩子们最挑剔的。
我相信除了极个别的奇葩父母,大多数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
辛辛苦苦养那么大,怎么不爱。
但是他们没那么细腻,没什么科学的育儿观,还是传统的封建大家长那一套,对孩子只执行“管”的权力,不履行“爱”的义务。
网剧里的“黑暗系小朋友”,曾经的我,面对的都是这个问题。
父母不懂怎样爱孩子,孩子又太憎恨这一点。
还有让人头痛的一点是,人的年纪越大越固执,父母很少会承认自己做错了。
我曾经试图跟我妈争论这一点,她只会说“等你当了妈就明白了”。
这也是孩子们头疼的最大问题。
我现在的心态就是,不再跟父母辩证,尤其不跟我妈争辩,她说怎样就怎样,至少这样能让她高兴。
反正她再也不能左右我的生活。
不让她干涉我的生活,不是因为叛逆,是我不想恨她,我不想以后发现走错了路,返回头来说“要不是因为你”。
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对我妈的怨气全都没了。
耿耿于怀了很多年的“青春疼痛”都治好了。
不是我妈不爱我,是她不懂——当然我也不懂,我不懂她那种所谓的爱。
从这个角度看,“缺爱”是一种社会病,甚至是一种历史性的、先天性的顽疾。
需要用更多的时间、更多的修行去治疗。
网剧里面策划了一个叫“安全岛”的机构,专治这种病。
挺有意思的。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得到的爱太少,最初是我爸我妈不爱我,继而还会觉得兄弟姐妹(如果有的话)抢走了我的爱,然后发展到同学不爱我、同事不爱我、所有人都不爱我、社会不爱我……总之就是一副全天下都欠我的表情。
缺爱的人,很有可能同时扮演了一个不愿意爱别人的人。
怀着这样的负能量生活,每天想到的都是不快乐的事。
正面看到“缺爱”这种病,对症下药,才是最好的方式。
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是:你想得到什么,就先给出什么。
当你抱怨自己拥有的东西不够时,反省看自己有没有付出过。
爱一个人其实也简单,可以从原谅开始。
原谅爸妈,原谅自己,然后从头开始学习爱。
离异家庭,青春逆境,叛逆不羁,纯白翅膀注定受伤,走进八个“坏女孩”痛与美的世界,17岁却要面对人生的青春隐痛,但是要学会爱惜自己,同现实社会和解,这便是超级青春网剧《会痛的17岁》为我们带来不一样的青春物语。
《会痛的17岁》不同于常规青春题材,而是讲述一群性格迥异的17岁问题少女,用破坏、疼痛、以堕落的方式表达对爱的渴求感受。
每个坏女生的外在保护着脆弱的内心,却走上了有违初衷的疼痛之路。
母亲结过六次婚的心机少女葵之,被父亲的情妇养大的黎未希,迷失城市的农村女孩阿梦,脑残追星族小爱……她们有的生在离异家庭,有的同父母吵嘴,有的迷茫孤独,有的敢爱敢恨,却一旦认识了自己,就能在自我寻找路途上,接纳真实不美好的世界。
改编自饶雪漫的八年呕心之作《我不是坏女生》,并从书中精心挑选出八个最具看点的故事,用最尖锐的角度直击疼痛的青春,旨在启发当代少女并引起他们与社会的共鸣。
尤其关晓彤扮演葵之,再不是《左耳》那般“富二代”,父亲抛弃、老妈六婚、内心叛逆,让她焕然一新变成“心机婊”。
不仅晚上去街头卖情趣内裤,还干脆陷害同父异母的姐妹,她拿着硫酸瓶的疯狂眼神,那种表演淋漓尽致。
哪怕再乖张叛逆的漂亮姑娘,在疼痛的青春岁月过后,接受过最严酷、最无情的捶打与磨砺,接受过男女主角与导师的教诲,都及时地悬崖勒马,避免酿造惨剧灾祸,这无疑是引起观众共鸣,以及对教育的关注。
由《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的执行导演,被媒体誉为台湾电影界“最有价值潜力导演”江金霖掌镜。
“氧气美女”温心,新生代青春偶像周游,《左耳》的主演马思纯、陈都灵、关晓彤加盟,让全剧人气爆棚、颜值猛增。
看似“少女版古惑仔”的青春故事,却向“美好”的世界开枪,表达对父母家庭的隔阂共鸣,既赤裸裸地揭示了问题少女的背后,又表达了爱要包容和付出,从而让社会大众去掉对“坏女孩”的有色眼镜,这些也是网剧里所欠缺的东西。
杜绝无病呻吟,杜绝假大空,杜绝矫揉造作,同曾有过“青春隐痛”的女孩一起成长,目睹每个丑小鸭,都终能长成白天鹅。
优酷、彼岸春风、译林影视、新雅迪合力打造《会痛的17岁》用“叛逆少女”勇敢前行,凝思这个时代的教育与人生,因此飚红的气势是坚强的。
会痛的大概不仅仅是17岁,还有一整个暗淡无光的人生,不知道这些“坏女孩”们是否过上美好的生活,但是很羡慕她们在人生的岔路口遇到引路人,徘徊胡闹后终于往前走,放下了伤痛的种种、怨恨的种种、让人万念俱灰的种种……都说伤害得用一生去遗忘,但愿每一个“坏女孩”都能任性过、放弃过以后走向自己渴望的生活;然后希望每个人都有一个和睦美满的家庭,每一个人都能得到真正的爱,而不是以爱为名的伤害……
继《左耳》之后,《会痛的17岁》让饶雪漫再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
她历时8年之久,通过每年开办夏令营,让“问题少女”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
但这一次,人们也必将通过这部网剧收获不一样的对于“问题少女”的认识。
这似乎是“青春文字女巫”的转型之作,可似乎又不是,因为这样的转型,好像从十年前就已经开始。
而她关注社会家庭问题的初衷,也让人由衷的敬佩。
在北大百年讲堂《会痛的17岁》的点映会上,观众看了三集,也收获了三集的感悟。
处于青春叛逆期的葵之(由被誉为“国民闺女”的关晓彤饰演),深受分裂家庭伤害之痛,玩弄友谊、出卖爱情、爱慕虚荣、唯钱是尊。
你几乎可以把社会几乎所有对“问题少女”的负面评价,用在她的身上。
然而正是这样的“问题少女”才是这部网剧讨论的重点与关注对象。
北大心理学教师易春丽老师在点映会上分享做心理咨询的经验。
她说少时家庭无意的伤害,会让孩子心理变异。
网剧中的葵之就是如此。
她自甘堕落的表现已然让自己彻底放逐。
作为妈妈,伤透了脑筋了,曾无数次与葵之争吵,无奈之下,她找到了心理咨询室,希望通过他们,解决她与葵之的问题。
但是正如网剧《会痛的17岁》所表现的一样,这样的和解又是谈何容易。
葵之说,我曾经想要很多很多爱,渴望被教育,但是现在我已经迈过这道坎了,我渴望很多很多钱。
她心理的两极分化让人错愕,但又在情理之中。
曾目睹妈妈与“爸爸”们的分分合合的葵之知道,这样的家庭给不了她安全感,而那些来自亲人的关注与呵护更是天方夜谭。
渴望被教育,这是平常小孩子避之唯恐不及的情境,但在葵之看来,这样的被教育其实是被关注的一种方式,可她得不到应有的关注,由此心理便滑向了另一个极端。
我们看惯了“父爱如山”、“慈母手中线”等的桥段,它们都在无意中教给我们一些道理:爱,来自父母的爱,是深沉的。
这样的爱似乎太过古典,放在古时似乎还能理解,人们在一种慢生活中体味父母之爱,所谓岁月静好。
但越发“紧凑的时代”里,急剧变化的时代氛围,让人对事物的掌控瞬息万变。
而那种深沉的爱是不是也应该来点与时俱进?
葵之的妈妈是爱葵之的。
但是她的方式方法不对,或者她根本就不具备一种表达爱的能力。
她不明白孩童时代的仪式感。
小孩子其实渴望被尊重或者渴望接受来自父母最直接的呵护。
但在一个离异的家庭当中,葵之无法像她的闺蜜一样,随时享受来自父母的爱。
而小孩子所需要的仪式感,一旦得不到及时的满足,内心的裂变就会越发严重。
作为葵之最亲近的妈妈,她早已失去了掌控葵之的方法。
而她沉湎于一个又一个男人的怀抱中,似乎也成了她逃避现实的借口。
终于,她求助于心理咨询师,让有足够经验但也诚惶诚恐的咨询师拿来解药。
而这解药,有一份就在妈妈手里。
中国人爱的表达方式,可能会留在纸面上,所以便有了流传千古的情诗;也可以写成歌,传唱千年。
但为什么唯独最口语化的表达却是如此缺失呢?
爱缺少的口语化表达,往往祸从口出,正如葵之妈妈一样,她似乎除了与女儿争吵已经没有另外一种与女儿相处的方式了。
但奇怪的是,不管是对葵之还是对妈妈来说,两人都爱着彼此。
这真是吊轨。
离异的家庭,本就生活艰难,但是作为妈妈,似乎也慢慢减少了对女儿的关注。
她眼里都是自己的不易,生活的不易,爱女儿的不易,唯独不想想女儿的心又是何其之苦啊。
说白了,离异、与一个个男人结婚,都不是逃避现实的良药,更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用什么能唤起女儿对爱的渴望,才是关键。
这个关键正是表达。
我们拙于表达的时代,一定要翻过去。
不管是农民还是城市居民,大家都应该学会“关照”孩子,关心爱护孩子,把心映照给孩子。
有爱就要表达,把视线多给孩子一些,孩子有了困难要学会关注并试图与孩子一起解决,而在他们人生的重要节点,更不能随意失守,一次失守可能还有弥补的机会,再多一次就很难挽回了。
表达爱,不应该拘于不好意思,而这不好意思背后,很可能就会失去孩子的一次信任,当他们的不信任感越积越多时,那么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鸿沟就会越来越大,到那时候再填补爱,可能就会很难。
葵之最后与妈妈和解正是依靠心理咨询师关键时刻的及时“出头”,她替葵之的妈妈出头,及时把妈妈心中的爱表达了出来,葵之那一刻内心才逐渐被融化。
这是不是也值得父母深思呢?
对于爱,你表达了吗?
所以越发要为饶雪漫点赞!
最喜欢杨天真的故事。。温心好美 结局真的。。。。。。
@2020-12-30 11:16:55
青春期蛮爱看的
很温馨,一看就停不下来,太好看了吧
什么问题少女 都是问题家长造成的 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经济准备的时候请不要生 为自己为新生命为社会负责OK? 这结局也是醉 强煽情强圆满
关晓彤演的好中二啊……但也不完全是她的锅,饶雪漫笔下的问题少女们真的又烦又中二,没一个能get到的
不咋样
有些人不是父母是恶魔!会痛的十七岁
只看了郑业成片段哈哈哈
补标
心理剧很好看可结局让主角被车撞是怎么回事……
三集。有一说一关晓彤真的适合这种问题少女又茶又倔的角色
很好看的一部剧 我最喜欢阿九 未希 天真这几个单元 超喜欢周雨彤 天真长得好像阿紫 本来不喜欢这个剧的网红脸 温心也有点 但是看完后 超喜欢她 对网红脸也不那么排斥 很好看 很喜欢黑色电视剧 总感觉裘老师是学佛的 长得很大气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好看 多来点单元剧
每个人都会经历自己的17岁,但结果又是不同的。
小时候看的,每一个单元都有启示意义,至少比现在的剧好看。
世界上哪有那么完美的人你啊
为了周雨彤看的。
典型的伤痛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