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因为拉法尔第一个出场吗,我很喜欢他,明明是个孩子,却还是义无反顾的为真理献身。
明明是个很好的题材,却拥有垃圾的制作,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那么黑,为什么要白屏过场,为什么要闪我那么多次,谁说晚上没有烛光就一定那么黑的,月亮很亮的好吗,没有灯光也能看见路的好吗,难道你没有一次是月亮出来的时候吗,那你看什么星星啊。
明明一些应该是振奋人心的画面场景,居然描写的那么平淡。
如果不是剧情真的好,按照这个作画真的不是很想看,全剧经费最高的居然是op,现在不是给点经费给《蓝色时期》了,给点经费给《关于地球的运动》吧。
即使看到了第三代还是忘不了拉尔法,这就是白月光的威力吗。
地动的剧情很好,传承,知识,思考,如果不是摊上这个制作,他是可以接过《葬送的芙莉莲》的棒的,结果接过了《蓝色时期》的棒。
文戏无敌,作画零分,完全没有演出该有的感动,但是剧情支撑起了一整部剧。
最后两集的时候一直以为和前面的世界是两个世界线,毕竟拉尔法没有死去,但最后的那封寄回来分利润的信连接了两个世界,是让我感觉很棒的一个剧情。
我们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开始研究上地动说的,但我们能窥探到他们的热情与思考。
还有很多细节与剧情,也有很多人在写,那就不是我的领域了,或许这部番留下的就是“感动”,在迷茫中前进吧。
只要交付硬币,就能换回面包;只要缴纳税费,就能获得权力;只要付出劳动,就能得到报酬;那么,究竟要奉献出什么,才能通晓世界的全貌呢?
这是鱼丰在《地,关于地球的运动》一开篇提出的问题,也是在整部作品中缓缓酝酿、最后用极为微妙与震撼的方式作出回应的问题。
整部作品从一个少年拉法尔的牺牲开始,以一封信件的转交、一句书名的传递作结。
地动说并未因最初追随者的努力而立即普及,反而几乎被完全摧毁于教会的烈火之中。
但就在所有人都认为知识与信念皆已灰飞烟灭之际,一个本可忽略的承诺——“若此书出版,请将其中一成利润转交给波特茨基”——竟奇迹般地成为点燃世界的火种。
这封信,经历代人之手,穿越误解与暴力,最终传递到哥白尼启蒙者阿尔伯特的耳中,而他只是听到了那句书名:《关于地球的运动》。
这一句话,并非学说、并非公式,甚至并非论证,而仅仅是一个问题的存在,它让世界动了起来。
鱼丰用这部作品提出一个极为深刻的命题:真理本身,从来不伟大。
伟大的是人如何在混沌中守住它。
在漫画的世界中,地动说被各方势力包围——有科学家的孤勇与洁癖,也有学术的傲慢与虚荣;有教会的高压与统治,也有异端者的激进与复仇。
正派与反派之间,高贵与阴暗自由流动。
人性不再被简单对立,而被层层还原成一种复杂而真实的立体地貌。
你会发现,信念不是永远光明的,它也可能被扭曲为诅咒;力量不是永远邪恶的,它也曾在某些时刻保护过希望。
而知识,不属于任何人。
它像一滴水,渗入人心的皱褶,每一处都倒映出不同的脸孔与欲望。
他们不是在寻找真理,而是在维护秩序与自身的意义。
那些高尚的,那些卑劣的,都是人为赋予的。
真理本身被人类的复杂所包围、所利用、所阻碍。
真理,不是支配世界的工具,而是通向未知的门。
23岁的鱼丰利用了一个被读者观众遗忘的、不被重视的小支线,实现了堪称神作般的转折——一个被所有读者和观众不重视的小细节,让世界重新认识到:追求真理的代价,仅仅是一个简单的“?
”而已。
这,正是《地,关于地球的运动》最令人动容之处。
它不是在告诉你真理是什么,而是在告诉你:真理存在的那一刻,总是伴随着一个微小的、无法忽略的“?
”。
那么,究竟要付出什么,才能通晓世界的全貌?
也许不是牺牲,不是战斗,不是信仰,而是愿意在最无声无息的时刻,依然对这个世界,轻轻地提出一个问题。
地:关于地球的运动 (2024)8.42024 / 日本 / 剧情 动画 历史 / 清水健一 / 坂本真绫 速水奖《关于地球的运动》动画完结真的太有感触了。
写点什么记录一下心情吧。
我是从漫画还没完结就在追的原作党了,当时无论怎么安利漫画都安利不出去,但动画化之后身边的朋友突然都愿意看了,并且从中得到感动和我讨论了很多相关,sns上也能看到不少二创,超级幸福……所以我非常感谢动画化的宣传作用的。
有很多人在说动画烂之类的言论其实看多了反而心烦,一是罪不至此,动画还是有很多值得谈论的点比如oped、声优们的演绎,作为漫画改编它至少做到了没有乱改崩坏而是忠实还原,这一点已经很够了。
看动画还是能给原作党带来很多新的感想的;二是如果人人都说动画不好那只会劝退路人,看原作也是要门槛的,动画没有差到毁原作的情况那去看看又有何不可呢?
只要能传递这份感动,那无论以什么形式都可以呀。
我觉得地动这部作品可能本身就很难改动画改得好,文戏占很多部分,又有很多震撼的分镜是以漫画/文字形式体现才能做到最优,这些是可惜的地方。
实际上因为原作的性质,动画也很难像热血番或者战斗番一样能在画面上钻研到极致。
地动动画中有打戏的部分其实都做非常不错,足以看出制作组并非偷懒或者不用心。
但每周播出时和纯动画势的朋友们一起交流感想、上推特看到极高的讨论度,认真分析的、产出二创的人中也有不少是纯动画党,都会让我觉得这份感动能越传越广真是太好了。
如果动画真的一无是处也不会吸引人来看了,也不会把感动带给这些人。
地动原作的伟大固然无法超越,但我也不想看到一味给动画唱衰导致众人提到动画的印象就是负面的。
动画播出的这半年时间真的很开心,谢谢陪伴。
也衷心希望这样的好作品能被更多人欣赏,感谢在这会动的世界里相遇。
目前播出了四集,网上对于动画的改编质量,持差评意见的较多,觉得这样的制作对不起原作的高质量。
个人持不太一样的观点,想站在动画的角度上发表一些正面的观点。
首先是画面质量,确实能看得出制作组没有很富裕,有不少怼脸和静止镜头,但分镜表达和叙事节奏都把握地还不错,总体并未影响到观感。
另一方面受到较多批判的则是配乐。
很多重要场景并未使用相应的音乐渲染气氛。
但其实换个角度思考,这是部很贴近现实和历史的番剧,没有那些热血的反转,只有用生命和意志去捍卫真理的无声力量。
声优娓娓道来的每句台词,反而更有种直击人心的纯粹力量。
哪怕没有音乐的渲染,通过台词表达的意志就已足够。
可能也跟经历有关,同样作为物理系出身,很能理解学科钻研里,没有那些热血和大声宣言,需要的是日复一日的实验和研究。
对于自己相信的假设和学说,比起跟别人争论是非对错,更重要的是拿出证明的实据。
所以哪怕是高潮剧情,哪怕是决心赴死的那一刻,内心或许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感慨,只是做出了选择并接受了代价。
对于自己的决定,不需要向他人解释,也不需要他人的理解,更不需要像热血漫主角一样,大声向世界作出宣告,和命运抗争到底。
所以没有过多的背景音乐,或许反而有助于故事本质的表达,观众的情绪调动不是因为音乐,不是因为画面,而是对人类对于求知欲的追寻,对于先人走过的历史的敬佩。
另外可能跟语言本身也有关系。
因为听得懂日语,所以更能直接理解话语中传达的内容和情感,但如果是通过字幕去理解,可能就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声音中所包含的信息。
而且这部剧的遣词造句中,也有很多很浪漫的文学表达。
比如第一话中【私は美しくない宇宙に生きたくない】翻译虽然也很好,但终究也会损失一部分美感。
总体来说,动画确实仍有不少值得提升的地方,但已经相当不错了,有达到预期,不至于批判说需要重置。
《地》在科学史的外皮下,隐藏的是对主体历史境遇和历史发展的讨论。
在物理世界中将时间线定于前哥白尼时代,但皮亚斯特伯爵与奥科吉对金星满盈的观测直接在科学史与观念史层面将时间的锚点定在了文艺复兴,于是古典精神在科学史实践中体现出来,直接指向了古典时代的伦理命题——“死者何为?
”与“幸福何为?
”在第一个命题中,若是以生者的生命为基础,那在柄谷行人定义中作为物自体的他者则无法交往,总而言之是无法和死者(绝对不共享语言游戏者)进行交往,当交往步入透明则会走向启蒙主义的邪路。
故而必须从死者的角度出发,则我们可以说,死作为绝对的生命,只能作为真理而存在。
在列维纳斯的语境中,死亡是作为确定性的、将来性的、取消主体性的事件,而爱欲则是被动却依旧能确保主体作为主体而存在的事件。
而在《地》中,古典主义精神使剧情带有了“向死而生”的混沌的浪漫主义色彩,主角们作为被抛入历史中的此在,却在无意识“爱欲”着表现为地动说的“死亡”,而作为维特根斯坦意义上不共享语言游戏的他者“死亡”不断的退却,使时间完成自身的绵延。
于是此作品在真正古典主义立场上回答了启蒙主义的问题——自然状态既不是霍布斯意义上依赖的野蛮人,也不是卢梭意义上建立在“满足欲望不要损害他人利益”的善意规劝上的怜悯心,而是存在于推进意志世界不断生成的现实性实践之中,作为用法的集合,实践是非理性的。
主角以科学史的实践通过维特根斯坦式的先验形式(没有任何东西不被语言或某种盲目的确定性包裹,这导致其混沌神秘必须实践)推动着意志的生成,却无法揭露意志世界本质(本质不可能不通过语言范畴表现)在第二个命题中,此命题则是作为历史学的伦理学基础问题存在。
古典主义需要完成对伦理学的复权,即幸福在伦理学的复权,如果幸福问题在伦理学中被抹除,则伦理学就会成为空洞。
而幸福的复权则是良心的复权。
在《地》中,主角不断进行着笛卡尔的怀疑之路来回复现实(拉法尔与休伯特的相遇),尝试用内部性解决内部危机,这在古典主义中表现为对幸福与良心的追求。
这种幸福与良心不是哈贝马斯意义上对主体间性的追求,而是关于主体的追问。
必然王国不存在于确定中,而是作为历史碎片在现实性事件中不断进行着辩证法的运动,《地》的故事并没有因为主角的死亡而结束,而是通过哥白尼进入大学后用阿尔伯特的注释书学习天文学这一前传性的剧情结尾,将故事推入更宏大的科学史视角,将自由意志“放飞”到现实历史中从而实现对事前确立立场的跨越性批判——自由王国不会走向历史的终结。
而漫画结尾的“?
”表达的并不是简单的悲观主义,而是这么一个科学史的反思——知识的不断增长使人类的历史不会走向终结论,而知识的不可预测使人类的历史必将走向开放性
这样的题材可以说是动漫界的珍宝,实在稀有,但是本作表现不够深刻也不够严肃,感情烘托不起来,没有燃点。
敢于创新值得鼓励,但是不细腻,人物性格特点也立不起来,并且感觉作者并不具备有天文学的知识储备,表达很低级,在表现上不够有说服力,也不具备历史学的功底,就是像编年史一样把剧情串联起来,或者简单来说就是节奏不流畅。
他只是单纯借助了这段历史的这个题材来自己原创了一些故事。
总得来说观感确实很平淡,手法比较生疏,欠缺想象力,没什么想法,可能是新人作者吧举个例子,硬科幻与软科幻的区别就在于硬科幻的作者自己有着一定的科学知识储备,硬科幻就是在已有的科学理论基础上进行幻想,并且这些幻想是有可能实现的,而我们看硬科幻的爽点就在于这些牛逼的高级理论。
虽然这并不是一部科幻作品,但都是和科学相关的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
可是回到剧情在需要天文学的理论,即天文学本身登场的时候却都被明显略过了,直接给你得出个结论。
一个关于天文学的作品却没有天文学的知识储备只是单纯的想要向这些伟大的人致敬,在我看来是有点可笑的,四个字形容弄巧成拙了有点
这里谈的不是这部片子制作如何,而是从其有趣的选题和精彩的故事产生的一些思考或背景补充。
本片的背景置于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拉丁欧洲,需要对相关的宗教知识作一番了解,最好也从宗教的角度来理解这部作品。
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在这里占据着主导地位,并且在剧中表现为翻云覆雨的反派。
但是这里需要先指出一点,也是在历史研究中应该注意的一点,任何事物的产生总归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而可能变得不适应当下的世界。
教会其实也是这样,中世纪的教会除了社会救助外,还承担着文化传承和缔造和平的重要职能,教会在中世纪西欧内部制止战争和经济开发方面都有过重要的贡献,因而在民族主义兴起之前,作为西欧地区的凝合剂,拥有了巨大影响力。
而地动说的产生,会对教会地球是创世核心的观点造成冲击,从而威胁到教会的神话根基,进而破坏这一稳定的秩序,所以不独研究地动说的人前赴后继,反对异端的人也舍生取义(参见追印刷机那段)。
很多人会自然而然的认为片中的主人公是追求理性的科学先驱,并进而感慨为何我国没有这样的知识分子,所以最后落后于西方。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正如这个故事发生于西方一样,这样的人只能是那里独特的环境之下才能产生的。
首先要明确一点,与我们受教育时接受的是为了知识的真理而不惜牺牲的认识不同(我们的这个观点是预设了无神论的观点),片中的主人公所追求的真理实际上是对神的真正的认知,而对神的认知在宗教背景下是与个人得救相关的,所以维护教会的裁判官认为,火刑会焚尽异端的肉体,使其在末日复活后与他人相区别;而异端研究者们则认为清除了教会的谬误后因为认识了神的真理而更容易得救,因为这也是一种殉道,而殉道是教会传统中确认得救的一个重要标准(在天主教社会中,人死后要先到炼狱涤罪,然后在审判时再决定去天堂还是地狱,但是殉道者多被视为圣徒,认为已经得救进入了天国),这是他们悍不畏死的根源,如果是出于无神论视角,认为不存在死后的世界,死了就是死了,这些异端很可能会和伽利略一样愿意配合教会维持社会的稳定。
很明显的能够看出,片中的主人公追求的所谓真理其实仍是神的学问。
奥科吉作为一个平信徒,没有系统的神学知识,他代表的是普通民众对上帝创世的认知:天国自然在天上,地狱自然在地下,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虽被诸天环绕,却是宇宙的洼地,一切的罪恶和灾难都汇聚于此,这是人世苦难的来源,自己置身其中而整日担心上帝的审判。
在这方面,诺瓦克是和他很相似的,诺瓦克作为一名佣兵出身的裁判官,实际上也不具备神学知识,只是寄希望于通过捍卫上帝,为上帝而战来实现自己的得救(这个想法很十字军)。
奥科吉为欣赏世界的美而死其实和诺瓦克接受了所谓真理就奋斗终身差不太多。
其他人则有很大的不同。
拉斐尔、巴德尼、约兰达实际上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有一定的神学知识,于是他们就发现了一神论宗教的一个bug:不论是认为上帝不可知的论点(认为人任何描述神的方式都是将其无边的伟大限定为有边的行为,这主要是为了超脱于传统的众神观),还是上帝可知的论点(虽然不可能全面描述,但是好的善的都是祂的总归没错),一神论的上帝必须首先全知全能,然后是全然的善,总归是好的,这样在解释现世的问题时就会出现困难:完美的上帝会创造不完美的世界么?
或者创造不完美世界的上帝会是完美的么?
于是不同于向平信徒传教时要他们为罪恶悔改以脱离苦难的尘世(认为魔鬼掌控着尘世很容易导致光明与黑暗对抗的二元神论,这种观点被琐罗亚斯德教、摩尼教、清洁派、鲍格米勒派所接受,所以很多人容易陷入异端,正统的教会在传教时必须要注意在讲魔鬼对尘世的控制时强调魔鬼也是上帝的造物),这些学者或神职人员必须要捍卫上帝是完美的观点,所以要证明尘世的运转是合理的、完美的,结果却是发现是地球在动,为日后的日心说奠定了基础,虽然论证了宇宙的完美与和谐,但随着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范围的不断扩大,与圣经中创世实为创地球(其实也不是个球,东亚、美洲、澳洲、南极洲是没有的),人类是创世工作的核心的观点越来越远,对圣经产生怀疑,最后也要抛弃神。
片子里的主人公其实都是在追求神的道的,他们是为了神的道而献身的,他们带给观众感动的地方在于他们是真理的殉道者,但对他们来说,其实他们是神的道的殉道者(和早期的基督教圣徒没有区别,所以我们虽然把他们视为是无神论的殉道者,但他们都是一群有神论的人)。
相比于教会的捍卫者(尤其是主教),他们是具有真正的宗教狂热的人,这其中诺瓦克和他们没有区别,差距只是在于诺瓦克为教会所用了而已。
但是就结果来说,越是专注于神的存在,越会发现神的不存在,越是认真的分析文本(印刷术传播开以前受限于书籍成本的高昂和识字率的低下,欧洲人的圣经并非是单本的成套圣经,而是多部圣书之和,且平信徒基本是接触不到的,人们对圣经的认知来源于教会的布道和节日的表演,这也是为什么明明人们开始读圣经了反而异端越来越多了),越会发现人创而非神创的痕迹,就这样拉丁欧洲从神学的尽头走向了科学。
传教者虽然讲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诚然目前也无法解释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什么形态,爆炸是怎么发生的,但是目前对宇宙规模的认知已经足以表明,所谓的天启文本未能超脱人类的视角和地球的范围,真有造物主必比圣经中的神强大许多倍,或者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的发展,经文也应该更新了,没有更新要么是无法证明是天启文本,要么就是无法合乎逻辑的更新了。
所以说这个故事是只能发生在那里的,中国虽然有封建迷信,但是并没有这种神学的垄断和宗教的狂热,我们在技术的探索中没有这种强烈的愿望和豁出性命的勇气不是因为愚昧无知,恰恰是因为比较关注现世的理性而不怎么会去拼命。
只能说这是极端的情况,有所谓的风险越大收益越大,却是风险大的利润高,但是先有风险后有利润,风险意味着赔的可能性。
欧洲也是如此,过于狂热造成了巨大的突破,但是狂热也是可能造成毁灭的。
比较而言,中国是稳定持续的自然发展,欧洲选择的是起伏不定的突飞猛进,恰好实现了突破实现了超越,是否就真的意味着这种变异式的发展就是正确就是好呢?
我在巴德尼在异端审讯监狱那里嚎啕大哭,他用生命尽头最后办法流传下去的不是他自己的书,是刚刚学会认字的奥科吉所写的关于他们的故事。
为了真理不惜牺牲眼睛的他,就这样舍弃了自己倾尽心血所写的关于地动说的研究论文,他无数个漫长夜晚的才智与情热就此被抛进银河里的无声角落。
故事的闪现对于漫长的历史而言只是一霎那的瞬间,但是真理的闪光因此而永存。
荷马写奥德修斯在腓尼基人群里敬听旁人歌唱他自己的故事,因为只有通过他人的歌唱,他的全部磨难和经历才能拥有意义。
因为编制故事的人不比求知的人更劣等,后者是盗火的人,他们把神意和真理灌注到生活中,赋予尘世以超凡的意义,前者是持火人本身,他们开辟山林,用故事重新召唤新一代人的聚集,用诗使我们所居的封闭世界再次成为敞开的空间,而地动本身,不就是一个重新体认我们所处位置的讨论吗。
我的天才幼小前妻,不喜欢类似地动这样的进步史观,喜欢席勒喜欢古希腊。
我不懂席勒也不懂古希腊,但我知道真理没有故事就失去了翅膀,故事没有真理,在出生之前就会夭亡,我始终记得席勒的两句话,我觉得很适合这个故事:不朽者在诗歌中必然要活下去,在实际生活中却必然要消亡。
开始追这部动漫应该不是它上线的时候了,当时看到这奇葩名字(笑)算让我眼前一亮,于是随手搜到点播出片段,感觉话题是我会感兴趣的内容,遂开始追番。
第一幕(主角为拉法尔)中,故事的主体留给我的印象不甚好,无非是一个比较老套的献身故事,而且由极其年幼的主角来完成这一献身行为,颇让人有悚然之感(另,在终幕中if线的拉法尔为了获取主角阿尔伯特之父的秘传知识而“失手杀人”,也不过是第一幕那个形象的一体两面——即教会所代表的保守派势力不无道理,过剩的好奇心确实伴随着动荡不安);反而是下面这位阳光开朗的大叔
第一幕诺瓦克一上来的塑造就让人明白这是个狠角色:
倾倒从同一人身上剥下的指甲片 在他正拷问的对象经受过一轮十指连心之痛却仍未招供后,漫不经心地展示从同一个人身上连带血肉,耐心等待数轮重新成长后剥下的指甲片,可谓诛心;在故事中也是步步紧逼,接连用不同手段逮住了拉法尔的老师(名字一下忘了)和主角自己——而据他自述,他如此铁石心肠也不过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儿免受歪理邪说侵害。
啧。
不过,在此幕的尾声,诺瓦克也结实地吃了一瘪:当主角展示足以致死的罂粟粉,他火速跪在地上干呕,后悔于大意到和他在一间囚房里共饮,而主角却只是以毒酒敬自己,为了真理放弃了年轻的生命;诺瓦克此时既狼狈不堪,也对主角之行为理解不能。
接下来转进到我以为最精彩的第二幕,主角之一奥科吉是一名低贱的雇佣兵(?
),有一位在人生绝望之低谷中因“完美的天文图景”而重拾希望的前辈;与前辈相比,他显得相当低沉消极,甚至为此不敢抬头看天。
奥科吉的幻想 两位在一次任务中偶然接触到一位继承了初代主角拉法尔之地动说研究的“邪教徒”,本应负责押送他的前辈被说动,在一番与以诺瓦克为头领的裁判所人员血战后侥幸逃脱,并继承了那份十年前的研究遗产;在确认过后前辈认为这些资料利用起来绝对大有可为,但在回到村镇的路上前辈又意外丧失了生命,临死前把不属于奥科吉的使命郑重托付给了他; 不得已啊,奥科吉不愿辜负前辈的期望,在镇上找到了另一位主角——巴德尼;他本来是中央修道院大有前途的天才修士,但却抑制不住追求成为“超人”的可能,去探索那些所谓“不应该关心”的知识,最终因偷看禁书,带着一只被滴蜡致盲的眼睛被放逐到了这座边陲小镇。
刚接待携带部分资料而来的奥科吉时,他的态度还相对冷淡,然而在确认过资料的内容后,巴德尼心中又重新燃起了不凡的求知之火…
在为证明地动说而或奔走或枯坐的日子里,两位遇见了诺瓦克的女儿——偏偏喜欢上天文学研究,并在两位的肯定下建立了信心,最终投身于传播父亲眼中的禁忌知识(不过,这也是很多年之后第三幕的事了)的乔伦塔,以及为了构建“完美的地心说模型”似乎白白付出了一生,在和主角团斗法失败,弥留之际选择了释怀的卡里奥斯特罗伯爵;在这段旅途中两位也“救赎”了自己——悲观厌世的奥科吉有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主动写了一部关于证明地动说过程中见闻的小说,也在面对强敌的诺瓦克的重新来袭时咆哮出声:
他鄙弃了对于死后虚无缥缈之事的恐惧 而本来宣称如自己不能证明地动说,为了超凡之目的会毁掉所有相关资料的巴德尼,也在目睹了奥科吉的行为后“嘴硬心软”了,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留下了作为火种的资料。
在奥科吉临战前,巴德尼为之洗礼(?
) 这么一个短暂而又美好的故事戛然而止,终结在冰冷的绞刑架上?
在星空之下,两人慷慨领死终于逮住两人的诺瓦克也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守护了女儿的结果:命运跟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在他的“政敌”的授意下,他的女儿乔伦塔被两位异端分子牵连,在他行刑归来之前就已经被绑在同样的绞刑架上熊熊燃烧,(虽然我们知道,真实情况并非如此)他守护的亲人就这样消逝在火焰里…铁血的男人崩溃了。
更可悲可笑的是,他此后颓废纵酒二十余载,提起精神出的第一趟任务就逼的自己女儿(已经成为宣扬地动说的反抗军领袖)在他面前自爆而亡,而他在随后终于了解到自己的“反派”处境——拉法尔,奥科吉,巴德尼和乔伦塔为真理而赴死,而诺瓦克却为了妄念而在自己间接创造的悲剧中痛苦地苟活了那么多年。
三代故事中的共同反派至此人物弧光丰满矣极,让人生不出太多恨意而有所感慨了…
苍老的诺瓦克,临死前的领悟 第三幕的故事,虽然我认为其并没有网上一部分声音认为的那么不堪,弗雷和诺瓦克的旧时代精神仍然和解放教派,解放思想以及德拉卡的新兴资本主义精神形成了足够有张力的对峙;但独立于其他几幕的人物塑造倒也算不上多么精彩,略过不谈了; 第四幕:话锋一转,回到真实世界,中世纪波兰王国。
(却也不算意外,毕竟前三幕塑造下的地动说证明过程像极了中学科普教材里的一些科学史神话,显然有别于真实的历史)故事的主角阿尔伯特.布鲁楚斯基——真实世界里哥白尼的老师,也和平行时空里的主角们一样用想象力的双眼望向浩瀚的星空并为之震撼,在他的启发下,“天命之子”哥白尼在尾声中终究是走上了这条道路。
不过不得不吐槽的几点:一则用主角对自己父亲和平行世界拉法尔老师的生死冲突来调和和否定前三幕故事里的一些对立做法,略显生硬;二则本来据说在漫画里震撼人心的结尾“?
”在番剧中表现效果实在是不怎么好。
比较难绷的一集 总而言之吧,基于其原作的思辨水准,是一部还不错的番剧,值得一看;但我感觉去找漫画资源比来看比观看制作本身乏善可陈的番剧可能接收效果还会更好吧。
以上。
请容许我再次对此篇做以感想。
地-知-血鱼丰老师以其强大的叙事能力讲述了几代陌生人,在毫不相识的情况下,为了共同的目标——真理。
而不惜献出生命的故事。
在《地球的运动》前,我从未以伟大来形容过任何作品。
历史的厚重感,以及人类对于真理的渴望,加以鲜红之血的浸染,共同构建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人类最纯粹而美的情感是什么?
是对于真理的渴望。
这部作品给予我极大的影响,让我对于这个世界抱有了更多的疑问,也让我非常憧憬去追求社会,这个世界的真理。
很感动的,接触这部作品后的没多久,在物理以及地理的课堂上,见到了那段时期的历史。
虽然老师仅仅只用几句将其概括,而我却激动而感动的眼含泪水。
我敢说,那时,我是全班最爱天体的人。
这部作品带给人的感动并非寻常作品的感动,这部作品中充满着人类知性的美,理智的美,也存在令人潸然泪下的感情。
历史的厚重感,几代陌生人相继死去而仍旧传承的,对于真理的追求。
怎不令人感动!?
这部作品,对于哲学方面也有深刻的探讨,读完全文,我相信大家都会有所成长。
时至今日,这部作品依旧深刻影响着我,其中的内涵或许在某种程度已经成为我身体里的一部分,万分感谢,与荣幸的,能够在这样的时代读到如此伟大的作品。
时至今日,我的微信号仍旧包含着“Thaumazein”这个单词。
这是我将其铭记的方法。
它所表达的是,开始探索新知时的讶异与惊叹。
这种对于新知的惊叹,包含着一种感动的情绪,我想,这就是人类得以进步的最纯粹美好的缘由。
抱歉,一谈到这个作品我总是停不下来。
那么,回到这首歌,是作者经历三年抑郁症后的回归之作,其本人本身就充满着十足的传奇与浪漫色彩。
此曲名为《怪兽》,负责的是《地动》的OP片头曲。
自动画2024年10月5日开播以来,无论找遍各个搜索引擎,各个音乐软件,我们都只能够听到动画OP的那短短一分四十秒。
是的,其实,自今天以前,此曲仍然都是在创作中阶段。
广大听众们一直听着片段版以度日,直到今天以前。
而今天,终于,全曲公开。
在上学通勤的路上,我点开b站,首页推荐赫然写着,《怪兽》全曲公开。
不可思议,一脸诧异的,怀着无比复杂而激动的心情,颤抖的点开了视屏的播放。
前半部分一直一样,直到,第一个新篇。
我震惊的在弹幕区发送了“!?
”的字样。
再来,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越来越多新的音符冲进我的大脑。
我感动的说不出话,直到曲末,作者再度以其美妙的乐谱冲击着我的心灵。
我想,这份感动只有和我一样历经四个月的期待的读者与听众,才可以知晓。
无比感动,无比兴奋,无比庆幸。
能在这样的时代,和这样伟大的作者,共存与同一个世界的同一个时间线。
---
一星给原作剧情,一星给配乐和声优(尤其是津叔,配得真好)。原作几乎都是文戏,做成动画非常考验节奏编排和演出效果,结果却是全程平铺直述,加上劣质ppt和闪光弹,直接放大了原作的缺点,制作组应该被钉在动画历史的耻辱柱上,你卤味学么撚人做动画啊!
制作不行
从没见过这么烂的动画摄影,唯一的贡献是让阔别已久的🐟出了一首好听的新歌
幽默演出与闪光灯仙人,一贯套路是来一段背景拉黑了情绪铺垫,然后高光台词闪光弹,你真的是寄生兽,怪物,冥王的导演吗😢
完美继承了原作的垃圾作画和神经分镜,以及莫名其妙的剧情,鉴定为给早已烂完的科学意识形态添砖加瓦的急先锋。
如果你从未看过原作,只会奇怪明明是粉丝按头安利的“神作”,怎会如此平庸套路。作画已经从贫穷变成事故了,暗到没细节的最新话,人物甚至变成ppt背景板会动的只有机械开合的嘴巴…
在描绘科学革命时部分采用了辉格史观的叙事框架(如真理终将胜利的主线),但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了对辉格叙事的反思与突破:1. 拒绝简化对立:教会内部存在支持科学探索的人物,科学家的动机也包含个人野心与偶然性。2. 强调思想传承的脆弱性:知识保存依赖无数无名个体的牺牲,而非单一线索的必然性。3. 批判绝对真理观:暗示“地动说”本身也会被修正,科学是持续质疑的过程,而非静态的胜利终点。因此,它更接近后辉格史学的立场——承认进步的存在,但拒绝将其简化为目的论叙事,转而关注历史中多元、偶然与人性化的面向。对辉格史观的矛盾态度或许反映了当代对科学史的重新审视:既需要英雄叙事吸引读者,又试图还原历史的复杂本质。这种平衡使其成为理解科学史观演变的有趣案例。
差点意思 先看着
鱼韵唱的OP实在是太好听了!(不过鱼韵什么歌不好听啊)演出和制作配不上剧情和这首歌的程度。肉眼可见的制作抠门,感觉台词应该是名场面的地方处理得没有力量,连牛尾的音乐都不如隔壁当哒当了。感觉漫画可能更好。
确实时不时会被感动,但更时常觉得平淡如水,已经搞不清楚我对这类题材不感兴趣,还是动画表现力过于平平…买漫画来看看吧
看了一集,无爱
漫画里的一些感动是动漫无法复刻的
动画并不适合历史类题材的作品,幼稚,扯犊子,想用热血掩盖逻辑上的不足
脱了裤子放p强行说教的qj历史类动画片,op歌不错
原本以为是日常番 没想到是史诗剧(当然还有待定论),但我喜欢这种史诗感,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科学理论是很多人用生命和时间换来的,身处当时的“异教徒”一定很无力吧。画风我是不喜欢了,但故事是喜欢的。
历史回看我们只会统称15世纪的人,就像反派一直没从别人口中听到头目的名字是女儿,众人只称呼为头目。看剧情感觉最后那本书还是没出版吧?
哭着看了9集(抹眼泪)……我也想看“满盈的金星”!/抛开制作问题不谈,原作结局也写得不太好:架空就彻底架空,硬是衔接上历史,显得不伦不类。
地动说、天动说一代接一代人的传承接力拉法尔、休伯特约兰达
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