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口导演彭浩翔:粗口本来就是日常生活中有的东西,我们不要拿粗口来做“噱头”,我只是把它还原罢了。
小弟平时也说不少粗口,说起来还很自然。
把自然的东西原样展现出来,也是很自然的。
香港人讲撚,广东人讲閪,开口埋口叼你——并不是为了攻击你,其实是玩得开才叼你。
不熟的人,要介口的。
导演说不要这拿这个做噱头,实质上就是一个重要的噱头。
你把一个别人没有的东西完整地程现出来,而观众又喜闻乐见。
这的的确确是个很好的卖点。
看电影迟到杜汶泽一开场说:我看电影也很少迟到,自己看少一部分事小,挡着后面的人就不好了。
有些电影看少一部分,后面就全看不懂了。
为了这一点我也不会看电影迟到的。
再说票是自己出钱买的,不光前面的要完整地看,出了字幕后面的彩蛋也要看。
至于观众观影素质么。
小弟试过最差的是去年在湖南看《丁丁历险记》,小孩嘈闹父母不管,旁边的人电话铃讲话声也听得一清二楚。
最好的是7月20号在澳门看The Dark Knight Rises,旁边的学生仔有意识地把手机关了,全场几乎听不到讲话和电话铃。
只可惜完场后没的雷鸣般的掌声。
Fiona是现在的年轻人的写照么?
做事不专心,没交待,也不把事做好。
上班想着去做瑜伽去购物去看电影。
叫你约个人谈正事,你又整出个性骚扰调查出来。
真是中文学不好英文又学不好——一句话:“乸西”。
话说,教室里的学生表现出来的素质,也是不敢恭维的。
植入广告原则上植入广告,有钱就要收的。
不过怎么做就看人了。
比如中国人寿找冯小刚谈非诚勿扰2的植入时,人寿要求出现一句台词,冯非常有底线地说“不行,只能出现一个Logo。
而且那个logo也不大,镜头给了不够一秒。
剧中最明显的广告,就是Playboy Condom。
但由于他讲的是一个电影监制的故事,这些情节出现也是理所当然的——不过,广西鸿门宴,饭桌上的确是Playboy Condom。
大卫芬奇处理植入广告是很不经意很自然的,电影中说出现十分钟,节操何在啊。
独立电影所谓的独立电影就是导演想拍什么就拍什么。
一般电影公司投资的商业片都要考虑票房,有各种各样的要求,不能给导演自由发挥。
我不知道彭浩翔拍的独立不独立,反正许鞍华就是拍独立的,有票房毒药之称。
在电影中,郑中基要求杜文泽,要邵音音出山拍三级片。
中途又要把他的驴加进来。
本来已经够难了,拍出来还不满意,还要烧片。
潜规则不是说香港人性方面比大陆开放,他们开放在于做了敢说出来。
而大陆只是都藏着做,做了又不讲真话。
陈静喜欢杜汶泽也只因为,他愿意讲真话。
电影行业潜规则,不知道也可以想象得到啦。
开戏好撚难特别是在一些电影人出名之前,想拍戏是很难的。
投资演员故事剧本市场道具片场广告宣传,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你开始一样东西很难的。
光是一样,钱,杜文泽掉了多少节操?
没钱的时候,导演去开赌档,杜汶泽欠下一笔笔钱还不清,诺大的办公室由人家用来拍写真。
话说,导演开的赌档真的好,一面搪塞一面收钱,一面带孩子一面做饭,还不忘她老公什么时候回来什么时候会再去出差。
官人我又要这种三级片拍出来真的有市场?
我不知道。
可能香港人会看,我是不会看了。
电影中拍到第七集,已经是持续票房不错才有续集的。
教育这个矛盾是整部电影最精彩的地方。
田蕊妮代表着所谓的"正路":要求高IQ努力读书考好成绩进好学校当公务员。
但几个公职人员都不同地代表着不同的拙劣。
大学教授代表的:迂腐,无能,讲face work.小学老师代表的:唯成绩是用。
紧茶和杨千嬅代表的:呆板。
那个紧茶说“你们说得最多的台词是,碰,杠,上,我叼你老母。
”真心替他捉鸡。
杜文泽讲“叼,D后生妹真系麻烦”,解释了半天杨千嬅还看不透。
田蕊妮的律师是个极不近人情的角色。
讲来讲去只有一个条件,不让老爸见女儿。
怎么说也是亲生的啊,哪怕是出于情感需要都要见见的吧?
迫杜汶泽交赡养费不然不给见女儿。
还强迫女儿碰过所谓“不干净的东西”要冼手要唱生日歌。
给女儿说慌掩盖事实。
——这不是国民教育的作风么?
杜汶泽的那帮人真的有这么差么?
开口就说“叼你啊“的一定坏?
不见得。
当他在广西吃鸿门宴时,他的兄弟说,你先真我掩护。
他是真的做得出来。
因为换转角色他也会走。
有什么事情要帮到忙的,他一定尽力帮,无论是广州的大哥,还是广西的郑中基。
陈静也是可以尽人母之责的,不像田蕊妮,只要求女儿读好书考好成绩,其他什么都不做。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昏迷三个月还是第一时间看杜汶泽的是谁?
导演和陈静。
杜汶泽是个敢于追求梦想的人。
从中学时就很爱电影,为了看电影把饭钱都花光光。
长大了做监制,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债主满地,也在所不惜继续为了电影不断牺牲。
但在最后,他向女儿证明了自己,他绝对没有去坐监,他只是拍了电影上了《东张西望》让女儿和同学们都可以看到自己,终于小有所成了。
PS1:在新闻发布会上,郑中基满怀笑容地把手放在邵音音的左胸上。
邵音音僵了僵,也满怀笑容地把他的手扒下来。
他继续满怀笑容地把手放在右胸上……PS2:前几天有人在某个视频网站上传这部还在香港上映的电影,于是我就看了。
对,我看的是盗版。
希望看官们可以到港澳买正版碟,并不被海关查获。
《低俗喜劇》的成功毋庸置疑,僅800萬港元製作費卻賺回了3000萬港元票房,更掀起了追捧港產片中「本土性」的熱潮。
但在這套電影靠「低俗」大獲全勝的同時,倘若我們不只滿足於從電影中獲得低層次的視聽刺激,便會為該片的成功所折射出的今時今日之港產片形象備感沉重——或許這部如此「低俗」的影片能做到「口碑不俗」、被香港普羅大眾認受獲得廣泛共鳴,只是「港產片」的誤入歧途。
以「低俗性」偷換「本土性」 作為香港中生代導演中的佼佼者,彭浩翔近年來被許多擁躉視為讓港片「枯木逢春」。
然而,他摸準的這套低成本、高收益的港式小品路數,看似在為被合拍片潮流不斷蠶食的「港片身份」正名,實際上卻和這座城市生產的許多其他不負責任的文化產品一樣,鼓勵著港人愈加反智、愈加不介意低俗甚至以低俗為榮。
從《志明與春嬌》開始,彭浩翔電影的賣座法寶,就是毫不掩飾地販售和消費低俗。
廣東粗口支撐起的大量對白,讓本土觀眾「爽」進內心身處—— 創作者狡猾地用「低俗性」偷換了「本土性」,使得人們不必對壞品味有任何羞愧,因為這是「道地港味」。
而《低俗喜劇》作為一部文藝作品的惡劣之處,正在於它把對觀眾「求爽」心態的縱容,上升為一種變本加厲的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甚至打正旗號「沒有最低俗,只有更低俗」。
低俗得義無反顧的《低俗喜劇》——它連英文名也要叫“Vulgaria”——卻連「彭浩翔電影」一貫為觀眾提供的敘事樂趣也付欠奉,它甚至不是個有結構的故事。
即使忠實粉絲,也難以講明除了串聯起一個個黃色段子,該片意義何在,於是他們說,至少還有本土創作者願打造一部「只」取悅本土觀眾、「只」瞄準本土市場的電影。
但這恰恰是讓人最心驚之處——因為「只」拍給香港,所以可以臨時起意即興拍攝,交出一個東拼西湊的故事,因為「只」需要本土觀眾看懂,所以夠爛夠俗夠低級,就能令他們high至極;因為要滿足港人,所以要盡情釋放這個高度文明的社會內部人們壓抑心底的粗俗低劣,將guilty pleasure 變成guilt-free pleasure。
《低俗喜劇》的賣座,證明彭浩翔用文化垃圾娛樂普羅大眾成功,也印證港產片及本土文化產品中的「潛規則」:「低俗性」才是叫好叫座的「本土性」之主流。
男主角杜汶澤接受採訪時大言不慚:「低俗是港產片的一個核心價值。
」本土創作者與受眾早已視「低俗」為理所當然,甚至理直氣壯地將其美化為「香港特色」,這種文化消費上顛倒黑白、毫無反省能力的惡性循環,才真正讓人感到悲哀。
對於文化藝術創作者而言,比創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怎樣用作品詮釋人性、關懷現實。
但《低俗喜劇》卻無疑作出了一個畸形的示範。
影片擺出「電影良心」的姿態,看似通片都在講電影人為本土電影的「犧牲」,但實際上是以一種毫無承擔的創作姿態去傷害電影。
「純正港片」的概念被偷換成「三級片」,港式幽默被偷換成重口味、賤格與刻薄,而「電影夢」更偷樑換柱成「開工大過天」的急功近利。
創作者嘲弄整個行業的玩世不恭中,並未提出思考與反省,反而以極傲慢的態度調侃業界,將電影生產的複雜狀況簡化為「資本」與「性」的交換——拍電影和「賣身」無異,而電影根本就是滿足人慾望的工具。
整套《低俗喜劇》中,創作者自認「娼妓」。
他們娛樂大眾的同時,也在充分賣弄小聰明侮辱大眾的智商。
戲中角色唯「搵食」至上、全無底線,而這套戲也爲迎合觀眾的惡趣味而不設下限——搞獸交噱頭、物化貶低女性、簡單粗暴地消費慾望卻不探究慾望的形成機制。
一切都以最粗俗直接的方式呈現,反正人們只滿足於看過、笑過、低俗過,不必對電影本身心懷任何敬意。
《低俗喜劇》宣稱「不喜勿看」,但這種將「低俗」的選擇權直接交給觀眾的態度,也正表現出創作者的不負責任。
文化藝術有引導大眾審美的作用,因而生產一部提供低俗快感的作品,本身就是助長大眾的惰性。
在香港這座根本不拒絕「低俗」、甚至刻意追捧「低俗」的城市,創作者更能利用人們跟風追逐本土文化身份的心態,將「壞品味」與「港味」劃上等號,讓人錯覺「三級片」才是港片救星。
港產片的魅力,源於通俗卻不該止於低俗,無的放矢地消費粗口與性,只會令當下港片缺失底蘊、缺乏對社會矛盾深入解讀能力的形象進一步惡化。
故而,拒絕「低俗」是我們面對「港片」時應有的態度。
「反大陸化」背後的狹隘與恐懼 《低俗喜劇》的面目很「本土」,但它真正的戲劇衝突卻是「合拍」,是杜汶澤怎樣從大陸人身上拿到投資。
正是利益的現實原因,導致香港在大陸面前愈趨被動、主體性日益模糊。
大陸人由昔日的窮親戚變成今日的金主和老闆,令香港人始終意難平。
《低俗喜劇》為香港人提供廉價的發洩,以極富羞辱性的方式去「污名化」大陸人形象——廣西黑老大竟野蠻、荒淫到喜歡獸交,香港觀眾則在盡情嘲笑大陸人的愚昧和不開化中享受到快感。
這種醜化與奚落,其實是狹隘的「精神勝利法」,力圖表明儘管港人自認「低俗」,也絕不及大陸人的荒唐乃至變態,而香港的「文明」,卻正在遭受大陸「不文明」的玷污。
正如 Facebook上,自由行遊客子女隨地大小便的新聞被瘋傳,完全符合片中傳達的主旨:大陸人是「蝗蟲」、是荒蠻之輩,任何令人髮指的低俗行為他們都做得出。
港人的「低俗」,最多是爆粗,而大陸人的低俗,根本與動物無異——《低俗喜劇》中這樣的設定,反映香港人面對大陸的焦慮,早已變得扭曲。
大陸可以做香港的恩主,卻無法收服港人的心,港人臣服於大陸在經濟層面的強盛,卻又決計不肯放棄精神層面殘存的優越感,這種一邊依賴、一邊排斥的矛盾關係,令港人對大陸的心態正像片中杜汶澤那樣掙扎:表面曲意賣笑,內心卻感到在「被強姦」;既不能認同大陸人的「低質素」,又在被不斷同化與浸淫。
當香港在大陸這個「他者」面前,感到尊嚴流失、底線崩塌又偏偏無力還擊時,病態的中港關係便愈演愈烈。
因而,對大陸人的形象極盡醜化之能事,成為《低俗喜劇》迎合港人心理的一種投機。
彭浩翔有小聰明卻沒有大承擔,他很清楚貶低大陸人在本土有「政治正確」的效果,能讓港人「自我感覺良好」,卻也無形中展示出香港社會最狹隘、最投機與最虛偽的一面。
杜汶澤之於大陸「阿燦」,不但沒表現出道德優越,且兩人的唯一區別只是「阿燦」手中掌控更多資本、話語權、和主見。
片中的大陸老闆完全按自身口味,去打造港產三級片——這個設定的吊詭在於,整套電影看似消費、戲謔、意淫了大陸人形象,但實際上就劇情而言,消費、戲謔、意淫的主導權根本就掌握在大陸人手上。
香港認為大陸缺乏文明,而在大陸心目中,香港是怎樣的形象?
——彭浩翔回答你,是「三級」。
當一個土大款想來港投資拍港產片,他腦海中只能想到拍「三級片」。
彭浩翔用這種設定,為香港的文化形象作出令人心寒的註腳:「香港製造」等於「低俗」、港片等於「三級」、不是大陸在香港心目中地位低下,而是香港在大陸心目中太過廉價。
當我們冷靜反思香港今時今日的語境時,便會發現整個環境的確如此。
大陸人來港炒樓、買名牌、進戲院看三級片,香港只能滿足他們膚淺的、物質的、消費的需求,但本土文化的輸出上卻很蒼白。
大陸人想看港片,當然不是因為珍重其人文價值,因為如今港片能引以為傲的,只剩下戲院分級、粵語粗口、和享受「低俗」的自由。
《低俗喜劇》中杜汶澤屈於淫威向黑老大妥協,不單是為「利」,更是出於恐懼。
他的角色形象恰恰照明了當下中港矛盾中的焦慮癥候——無論是「反大陸化」的熱烈,還是反國民教育的堅定,港人作出判斷的基礎都是「恐懼」。
人們恐懼「被整合」、「被洗腦」,就像片中杜汶澤恐懼被迫去和騾仔交媾,并堅信一旦「被大陸化」,隨之而來的會是天誅地滅的恐怖災難,而港府面對中央壓力,則一如杜汶澤的逢迎、怯懦、與妥協。
或許這樣一則寓言,反而能令人懂得,狹隘而毫無反思精神的「恐懼」,只會令香港在中港關係中更被動不安、失卻理智、並無益於建構新主體性。
香港也好,香港電影也好,都需要以智慧去探索積極、進取的生存空間,重塑符合當今語境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意識。
港產片作為本土文化產品中的核心資本,更應為觀眾提供健康的審美和省思現實的人文關懷。
唯有如此,港產片才會再度煥發出它的生命力。
转自作者:賈選凝
虽然之前看到微博上低俗喜剧的宣传铺天盖地,部分看来夸大其辞,但看了整部电影后,发现还真是不错,3000万的票房,算是港片奇迹。
说句低俗的东西人人都爱看,可能有人会反对,声称自己只钟意阳春白雪,看一眼,听一声下里巴人都要洗眼睛洗耳朵。
我喜欢低俗作品,只要不庸俗,其实低俗又好看,很难。
臭豆腐,猪大肠,杂碎面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好吃。
把彭浩翔比作冯小刚--冯小刚低俗的还不够彻底,而且难掩圆滑的小聪明,没办法,生在中国,取笑自己娱乐大众都那么难。
而生在HK长在HK的彭浩翔,就有这种先天优势。
彭浩翔的重口味,我们在《维多利亚一号》里已经见识过了。
与之相比,这部电影不算重口,感觉重口的观众,你们没看过《疯狂的店员》(这部电影里真的干了头驴)。
除了重口之外,喜剧电影好看之处在于自嘲和对所有“政治正确”标签的挑衅,迄今为止,我看过最过瘾的stand commedy(脱口秀,栋笃笑)都遵循这个法则,挑战正常社会所有的禁忌:性、种族歧视、保护未成年人。
嘲讽正常社会的所谓光明面:神圣的政治人物(或者明星),传统意义上的标志人物。
这些取笑未必真实,但一定最过瘾,最好看。
崔健曾经在访谈里说过:我小时候一直以为毛主席是不会做爱和大便的。
如果你给小时候的崔健看那个著名的毛主席大便陶瓷,他一定会被颠覆从而感到刺激。
其实,中国人一直以来,何尝不是未长大的崔健?
崔健长大了,知道毛主席会大便,也会做爱(甚至和各种人)这样的结果就是大部分人永远活在“纯洁”的环境中,终其一生,无法接受这种“低俗”,如果有权力,还会不遗余力的禁止其它人欣赏。
没权力的人,禁止不了也要腹诽几句,以彰显自己的高雅,与之划清界限,展示自己的品味不凡。
而喜欢这类事物的人,绝不会抱怨别人不喜欢,最多取笑一下,你们那,真可怜,永远不明白猪大肠个臭豆腐的美味。
而你们喜欢的,我也同样喜欢。
《低俗喜剧》的情节,让我想起尔冬升的《色情男女》,两部电影都讲述了市场低迷之下苦逼的电影人。
它其实是部低俗版的《色情男女》。
一部电影的诞生,是团队合作的结果,而最苦逼的就是监制。
虽然这部电影中的部分笑料(例如詹瑞文演的那段儿把自己手坐麻了打飞机)比较火星,但大部分的冲突还是很爆炸的--看的很过瘾。
具体情节不必多讲,也无法表达,郑中基是个很不错的喜剧演员--绝对有接替周星星的可能,同时,他在《老左正传》里的表演也可圈可点,可塑性很强。
这部电影和《低俗喜剧》一样,一个HK导演嘲讽了HK人在大陆的遭遇。
这种自嘲,好笑好玩,但也透着尊严,打自己一巴掌的同时打了大陆人十八掌不止。
说点题外话,电影里薛凯琪演的“竹升女”(就是ABC的粤语名字),叫来了杨千桦演的平机会工作人员。
HK96年成立平机会,担任主席的,都是德高望重并且办事能力强的人。
平机会是一个社会成熟度的表现。
我看过一辑RTHK拍摄的宣传短剧(每隔几年,RTHK都会拍摄一些短剧宣传这些机构),大致上,平机会可以保护弱势员工,但有时也会有些过度。
本片让平机会出场,是为了嘲讽,但实际生活中这个机构真的可以维护社会的机会公平。
话说,可以有这样重口味的喜剧存在,也是一个社会成熟的标志,美国有《南方公园》,《阿森一族》《Happy Tree》(flash),我们有什么呢?
那一桌极品菜式中,天妇罗田鼠的确是有的,不知道广西有没有,但东南亚那边这是一道传统名菜。
彭浩翔的电影我全都看过,几乎每一部,戏路都是不同的,就作品而论,可以说部部都不错,而且,还没开始循环重复。
看淡彭浩翔的人,有点言之过早,他仍在继续,不妨等他下部电影出来看看再说。
如果仅就《低俗喜剧》就一棒子打死,请恕我直言,您们,可能不知不觉中,真的成了体制的一份子。
纯粹因为喜爱彭浩翔,在这写下期待,因为彭浩翔电影里的三俗就是我们的三俗看到有些已经看片的人觉得片子只是纯粹卖弄低俗,失去电影本质,吐槽这只是段子电影。
我想说生活不皆是段子吗?
每天我们都是看着各种微博段子过来的。
彭浩翔从来没想过讲什么大道理,只是要让大家感受到纯粹的低俗,让大家在影院里开怀大笑,希望这种文化不被现实和谐,如果你想看大道理请忘掉彭浩翔在《低俗喜剧》的第一款制作特辑里,彭浩翔说:“有人说我的电影就是在卖弄小聪明,但是电影不就是一些小点子发展来的吗?
如果真的想用电影来讲大道理,那还不如直接去推动香港的民主发展喽。
”确实这11年来,彭浩翔的作品无一不透漏着黑色幽默,而这些幽默就是来自他对身边无数低俗段子的挖掘,他电影里好多的三俗段子我都是深有体会,才喜欢他的电影他的第一部作品应该是短片《暑期作业》,一个男孩因为没完成暑期作业而决定去杀自己的老师,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却是我小时候一直的想法,每每在作业补到通宵的时候这个念头总是在我心头环绕。
《买凶拍人》第一部长片,剧情大家都知道,里面有一段是美智子给阿全讲自己是AV剧组里的勃起辅导员,讲到以自己的身材长相还不能成为幕上的女优,希望将来能像饭岛爱一样。
这一段我第一次改变了对AV女优这个职业的看法,当然我也是第一知道有勃起辅导员这个东西《AV》不用说啦,谁看毛片的时候没感叹过这种美女倒在猥琐大叔胯下的无奈,谁没说过想拍一部这样的想法。。。
《破事儿》里做节里因为口交噎死,我自己以前也想过,深喉久了会不会窒息,陈冠希喜欢用尿把马桶冲干净,这他妈可是我从小干到大的习惯《公主复仇记》里拍艳照想必大家都有吧,存在手机里有空欣赏欣赏:《出埃及记》女人一起结伴去厕所商量杀人,我曾经就做在去厕所的时候把耳朵放在墙上偷听隔壁女厕所,因为好奇心。。。。
我坚信无论是谁都对这些三俗有共鸣,什么黄色笑话,粗口讲到飞起啦。
当彭浩翔要拍《低俗喜剧》时我就很兴奋,有人说这是拍给香港文化的,我觉得文化大同小异,这种三俗文化绝对能让所有人都high翻天。
在第一款制作特辑里彭浩翔最后一句话是:“其实我真的放弃不了三级片。
”希望这样的三俗永远不会被和谐
我不怎么会写影评,这篇文字的内容应该说是看了这部电影和关于这部电影的一些影评之后的感想。
我是个北方人,虽然可以说从小就是看港片长大的,但是一直看的都是普通话配音版本(包括电视剧)。
事情是从上大学开始的,我们一个寝室6个人,赶巧1个广西人,3个广东人,平时聊天的时候他们之间说话就是用粤语,那个广西同学的粤语和广东人的有些不同,其实就算3个广东同学说的粤语都有些许差异,只是不妨碍交流。
一次我在寝室看周星驰的老片子,他们看到就说:“普通话的不好看啦,看粤语的才好笑。
”我当时还很不服气的和他们争论,说石斑鱼配音是多么经典,粤语的看不看都无所谓一类的。
广东同学们的脾气都不错,笑着说看一下又不会怎么样,粤语其实很容易听懂的。
于是我就切换到粤语配音看了一遍,我记得看的是“九品芝麻官”,说实在的第一次真的没听懂几句,当然也就说不上喜欢。
日子久了,陪着几个老广看了几十部粤语片,平时又浸淫在听他们相互聊天的环境里,真的很快就听懂了白话(他们都称呼粤语为白话),实不相瞒,最先听懂和学会说的都是粗口。
这个时候我已经能搭配着字幕看懂粤语配音的港片了,而且惊讶的发现很多普通话版本没有体现出的笑点或者内容,就算是石斑鱼配音的周星驰电影,不管配音多么精彩,有些粤语版的笑点也出不来,从那以后我看港片就都是看粤语版的了。
总结我从能听懂粤语以后的观影经历,发现港片看普通话版本和粤语版本差别其实很大。
功夫片、动作片这样对白少的差别最小。
像周星驰电影那种有经典专职配音演员的片子,差别也不算太大,但另外有些电影比如:买凶拍人、一个字头的诞生这类片子,国语配音的笑点连粤语版的一半都不到。
像低俗喜剧、喜爱夜蒲这样的片儿,更到了听不懂粤语就没必要看的地步了。
总知我挺喜欢这个片子的,而且很庆幸有机会能学会粤语,这对我的观影体验意义重大,就像看英语片能听懂英文原声的人总比看中文字幕的人更能体会到看电影的乐趣是一个意思。
还有一点,我的老婆是广东人,能追到她也与我会粤语有关。
但是关于本片,老婆十分抵触。。。。。。
整部戏充满黄色段子,粗口。
但不得不佩服导演彭浩翔鬼才导演的功力。
整片最露肉的不过是陈静突个点露个沟,但是却让懂得观赏的人,高潮迭起。
看到豆瓣的噴子如此去噴真是冤。
首先。
整片利用不停的粗口去铺陈,却是话粗理不粗。
让人看过都觉爽。
生活不易不应去吐槽吗?
影片也冷嘲热讽电影圈的怪象,电影投资人是黑老大,嫩模为开戏跟副导演睡。
(贵圈影视选角是副导演,所以常常有些小演员为了出演机会陪睡副导演,相信圈内人比我清楚在横店这样的事常有)但当杜文泽讲得好。
他睡你还给你戏拍,不怕你在组中说他的事丫。
所以这里教育了圈内一些想靠肉体换戏的演员爱惜自己不要堕落敷衍,靠真本领,任何行业没有捷径。
借叶山豪戏份,讽刺了(香港新肉蒲团)不做正经做三级拍着垃圾糊弄人。
借出主角出值女儿家长会,讽刺精英教育(类似内地的尖子班)明明在普通学校可以做第一名,却去高智商学校做最后一名。
试问学生的心理阴影面积?
借电影插入广告讽刺。
电影商业化的不易。
只能靠大企业广告植入换资金拍电影。
为真正为纯粹电影业呐喊。
借秘书做事不认真,讽刺当下的年轻人工作散漫不认真。
还要骑在老板头上。
在投资人看片过程中,讽刺电影里全是特效,哪到底是为了什么什么拍电影,特效永远是特效。
借嫩模开发打飞机游戏粉刺,当下年轻人以游戏为生活。
而忘记生活就在身边。
影片借用插叙的方式讲述,但从头到尾都不突兀而显得很流畅高潮迭起,影片主要线索都围绕有没有x骡子这个问题都组织包袱,也讽刺大众心理追奇心理。
却不知道被利用。
“出淤泥而不染。
”还记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鬼才柳永吗?
一个真正的文化人,不会因为他周围的东西而被掩盖的。
低俗喜剧也不会因为粗口而被电影史遗忘的。
因为一部充满粗口的电影,好过一部只会用大道理去教条化电影。
因为生活本身就没有那么道理。
生活才是本质,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
广东话的粗口,广东人,就是这般乐观爽朗,对糟糕生活说句“叼你老姆”明天又是快乐一天。
不出所料,紧接着国民教育的舆论话题,《低俗喜剧》在香港票房高收。
半年前的香港国际电影节,这部亮出低俗贱格牌子、打着保卫粤语粗口文化的片子,令在场观众陷入了可怕的癫狂。
说是粤语,电影跟广东广西等白话区联系不大,它只关心香港(电影圈)的人和事,只伺候香港观众。
在缺少预算的情况下,剧组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拍完了片子。
说真的,写到这里,我都差点要以为彭浩翔就是香港电影的良心,一心用诚意来做电影。
然而,还是半年前,《春娇与志明》时候,喜欢在微博上耍京腔的彭浩翔一边骂发行方、一边骂观众,令人大跌眼镜。
这个擅耍小聪明、从不掩饰沾沾自喜情绪的香港导演,面目愈发可憎。
具体于《低俗喜剧》这部片子,它所表现出来的骑墙姿态最令我反感。
固然也可以解读为:这是彭浩翔对香港《电影检查条例》的反击(《出埃及记》、《志明与春娇》上映时的风波),只是,《低俗喜剧》的用意恐怕不在于此。
在合拍片成风的情势下,香港成为被遗忘的领地。
众多合拍片主要考虑内地市场,基本摒弃了本土市场。
这时候,如果借得本土话题来炒作一把,轰动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显然,最能吸引眼球的不外乎三级片,与其被打为十八禁,不如主动宣称:我就想拍一部低俗的东西,特区影视处顺道还了一回人情债,被动配合。
本质上,《低俗喜剧》与《维多利亚一号》的行销策略并无二异,但彭浩翔这回选择了轻装上阵,降低风险,稳赚不赔。
《维多利亚一号》的血腥暴力叫很多人吃不消,那就换个路子,开开下三路的玩笑,变本加厉也无妨。
于是,整部《低俗喜剧》就好比餐桌上滔滔不绝的黄段子笑话,主动下三路,大打谐音擦边球,剥削和贬低女性——也是彭浩翔屡试不爽的。
貌似无毒无害的背后,彭浩翔包藏了祸心。
他把自己降格为低俗,此举又事先堵住了批评者的嘴巴,绝对的立场正确。
《低俗喜剧》的一大利器莫过于关怀香港观众,其居高临下的点来自于香港以外的观众听不懂地道粤语方言,领略不到笑话滋味,因为最地道的东西是在粗口里,千变万化、不得其踪。
但说个不好听的,就因为你在香港,讲出来的粗话都比别人有杀伤力不成……为了爆粗而爆粗,以及如何把粗口说得温文尔雅脉脉含情,面对彭浩翔的这种“机灵笑话”,片子当真让我好感全无。
更何况,很多黄段子早不新鲜了,彭浩翔还非让剧中人物极其认真地重复上一遍,相当之乏味。
整部电影的最大毛病就是为了讲段子而讲段子,情节松垮,毫无节奏可言。
此外,片中出现来自广西的土老板,他的荒唐行为和那桌筵席成为了宣传亮点。
想想也极其可笑,《低俗喜剧》直接嘲讽的对象是内地和不开化的内地人。
彭浩翔又一次收买了人心,要知道,这种现象当然不可能发生在香港,因为香港那么文明。
即便可以说有真人真事,香港电影不景气,找钱找到了内地去。
那么,他还不如去讲大亨和女明星,看哪边影视圈更离谱。
最后,如果彭浩翔真对内地有那么大的敌意,何必夹着尾巴来北京厮混,两边讨起好来。
《低俗喜剧》的走红也暴露了港人的压抑,即便庙街大叔喜欢丢来丢去好不自在,但在香港社会的道德体系里,讲文明的要求恐怕比内地要严格出许多(这也反应在苛刻的电检条例上)。
彭浩翔成功释放了很多人的苦抑,平时爆不得粗、耍不了贱,那假借电影,大家都爆浆濑尿了一把。
殊不知,在人人粗口的背后,这部电影暴露了它的弊病,没有一个人物形象是成功的,每个人的出现都是形同詹瑞文,只为刻意引出一段粗口、一个低俗段子,甚至连小童都不放过。
即便调侃3D《肉蒲团》还有一丝昔日彭浩翔的影子,但到了这部电影,彭浩翔早已面目全非。
《买凶拍人》时代,他真的会把“想拍电影”挂在口头上,拼命把好玩的东西都用上。
《AV》时代,即便也算真低俗,好歹有个年少轻狂、不负少年时,很傻很天真。
现在的《低俗喜剧》,塞满粗鄙卑劣的段子,散发着难闻铜臭,直叫感慨,人心不古。
影片依然在谈论电影,从头到尾都在说拍电影,却无耻败坏,直叫人恶心反感。
如果真要在《低俗喜剧》里寻找所谓的港味,那当真是无比荒谬的事情,上了宣传营销的当。
要地道港味,《桃姐》和《夺命金》方才是值得表扬的对象。
就说眼下,面对慢慢失去本土特色的《麦兜》,观众依然能感受粤语之美,独特性不可取代。
这样的文化保育,正经要紧,亦让人正视和尊重。
【南都周刊 9月】注:douban著名彭黑 半辈子 以及 五色全味 对此文亦有帮助。
前者贡献了标题灵感,后者在鄙人嗾使下写了《春娇与志明》评论,结果遭狂喷……
正如赵本山需要一个范伟,囧系列需要一个王宝强,国家需要韭菜一样,彭浩翔也需要一个杜汶泽,各取所需,杜汶泽在角色定位上已经慢慢成型成一个比较低俗的定位,总是和粗口三级片这些标签联系起来,但正是没有所谓的偶像包袱,更能演出一些更大胆的角色,对于一个导演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力点,同理林雪也是属于这种类型。
这电影一开始定位就是三级片,所以粗俗是在被允许范围之内,更何况这片子不算色情,怎么可能一个导演想拍一个三级片我们却以老少咸宜的院线片去定义这个片子?
在我国魔幻主义现实的熏陶下,对片中的戏谑反而觉得正常起来。
这片子还是懂粤语看的才觉得有一种爽快,片中就是我吊下你,你吊下我,大家吊来吊去的爽快感。
一种坐在大排档能听到隔壁几个阿叔对话的感觉。
郑中基的广西白话还是说得惟妙惟肖的。
@彭胖 黑道、白道、无间道,能上道的就是好貓。
如果电影有所谓的“戏剧张力”,那也并不是来自于“讲什么”,而是“怎么讲”。
以下严重剧透,没看过片子的同学请自觉回避。
先是开场,钢琴曲起,没有走演职人员字幕,而是影片郑重启示:“各位观众请注意,本片经影视处审定为低俗喜剧,内容充满不雅用语,成人题材,政治不正确,歧视及色情性描写,因此,本片被编定为比家长指引类别更高一级--家长指责类别。
观众如未能接受以上题材,我们将提供十秒缓冲时间,让大家立即离开戏院。
”然后是十秒倒计时。
这个噱头玩得很高明,挑逗观众的好奇心,避免观影后谩骂的诋毁之词。
这个把戏本身就很低俗,但真高雅的人怎会看到片名还要看开场呢?
片头曲为“mystery girl inside her cave”。
由黄艾伦、翁玮盈和李十一 作曲,李十一填词并演唱。
黄艾伦、翁玮盈均与彭胖合作过《志明与春娇》。
曲子布满了迷幻诱惑的细胞,挑逗你的敏感神经,挑战你的道德底线,讲述的是你连在梦中也要避讳的污言秽语,做好准备,彭胖要开始无尺度秀下限了。
多说一句,众所周知彭胖的电影就像是跟你开玩笑,但玩笑的底线是不损失整个电影的完整性,这种彭式黑色幽默让观众很容易就能看懂。
至于喜不喜欢,那就是后事了。
杜惠彰的出场:聚光等下,木质讲台,木质桌椅,透明玻璃杯,黑白搭配的西装,没系领带,脚腕露出的卡通图案灰色毛线袜,都在向你展示一个不喜欢啰嗦又有点闷骚,不羁又传统的男人。
台下学生攒动、陆续落座,台上男人喝水、看表、颔首微笑,台上、台下完全两个世界,而这个男人将要讲述另一个世界的故事---一个监制最为惨痛的一次拍片经历。
首先,有必要科普电影监制,所以设置在这个场景,而不是直接开始故事。
“监制在电影制作中的角色,就是缓冲人与人及岗位与岗位之间的摩擦。
”这就好比项目中的PM,无实权无地位,却要为项目的最终结果负责,既要协调各职能部门配合,又要组建团队精诚合作,既要申请经费,又要控制费用,既要制订可行性计划,又要控制各个环节风险。
各种项目干系人,都像天王老子伺候着,累得半死项目黄了,还得你一个人顶包。
-拍电影如同做项目--1、找投资:同学雷永成介绍广西富二代暴龙哥。
怪涙变态的暴龙哥宴请奇葩野味,杜监制全程陪酒小心伺候,还是冒犯了暴龙哥,按照道上的规矩,必须与骡子交好。
“这钱是从裤裆里掏出来的。
暴龙哥最终同意投拍三级片《官人我又要》。
当低劣开了头,就再也回不了头了。
“电影和其他潮流一样,都是个循环,好像喇叭裤一样,七十年代流行过,隔了几十年又会回归,我们第一次做一件事时,总会带点遗憾,但不要紧,很快便有第二次机会,生命真是玄妙。
当你有第二次机会时,你就会想,如果让我重新再做一次,我会怎样改善我的表现呢?
”2、谈演员:找演员的过程跟《屌丝男士》同出一辙,都是先搞定一个,然后说谁谁都演了,你能不来吗?香港饭岛爱邵音音如今已经是花白头发,浓妆艳抹也难掩老态。
新星爆炸糖娇美动人玲珑有致,各种被潜却终不能上位。
日本AV男星叶山豪绯闻缠身,事业重创遇低谷。
影片并未设定期待的英雄情节,比如杜监制义愤言辞换角,非爆炸糖不可,各种扶上位。
最终也只是让爆炸糖演了个老牌艳星的身体,一入演艺圈深似海,小姑娘熬成婆。
3、广告植入:电影的收入除了票房以外,很大部分是来自广告植入,大多数电影早在上映前就收回了成本。
杜监制精准定位,找了家避孕套厂商。
但现在国产电影的趋势是无病乱投医,只要是能够表现一下的广告都敢植入。
比如背景中的某块广告片,比如喝水杯子上的LOGO,比如镜子中倒映的鞋跟。
还能再杂乱些吗?
徐导的杜拉拉便是过足了广告植入的瘾。
4、电影开拍:各种换角、篡改剧情,失控是执行的常态。
暴龙哥的女友“骡嫂嫂”的亲情加盟,杜监制现场被袭,男主角罢演等等。
谁说拍电影就是导演的事儿。
就像当初《小时代》上映,杨幂和小四的访谈中,杨幂说的,“没想到是郭导亲力亲为,以为只是挂个头衔而已。
”这话说出来就蹊跷,导演导演,不指导影片,还能干什么?
但当你看到《小时代》的监制是大名鼎鼎的柴智屏,一切都跃然纸上了。
5、电影上映:一部好影片想要抢个好档位上映且不容易,何况这三流片了。
没有营销就没有买卖,彭胖耍的各种小聪明恰恰是低成本影片的唯一出路。
大制作大投资大导演大影片,人人都抢着去看了,只用搞个宣传会、首映会走走过场即可,有的干脆连这些也省了。
这就好比团购网站上的商家信息,全聚德、俏江南轻轻打个折就能造成疯抢,小饭店就得各种亲,各种送,各种优惠,各种可怜,各种盛情,顾客还不见得赏光。
--我其实要谈的是理想---有句话说:当你想要放弃的时候,想想当初为什么要坚持。
那么,当你成功的时候,你还敢想想当初是怎么开始的吗?
杜惠彰无疑是在坚持他的理想,爆炸糖也是,他们所经受的远远不是艰苦勤劳所能概括的,但在唯成功论的当下,也许连艰苦勤劳都看不见了。
我们奔向光明,却在更为黑暗的无尽道路上奔跑,我们想要跑得更快,于是,我们推倒同伴,我们厮杀敌人,我们践踏情感,我们唯利是图,我们跑得是如此地快,感觉光明就在手指尖的地方,可我们真的是在奔向光明吗?
我们落入了更为万劫不复的黑暗。
理想是什么?
在谈理想之前,你首先要是个人。
平心而论,作为一个香港电影骨灰级粉丝,还是非常喜欢彭浩翔的。
整部电影下来,除了杜汶泽和爆炸糖那条奇怪的感情线,整部电影堪称完美。
这部电影是会讲粤语的观众的盛宴,所有骂人的字眼都齐哂,最喜欢林雪的口气,对于会粤语的观众来说,真的引起不错观感体验!
这部电影志在揭露电影圈的丑相,真的无比佩服电影人的勇气,相比于内地电影的制度的隐晦,我向往香港对电影的自由度。
个人认为这部电影是郑中基的演技巅峰,这个被电影耽误的歌手,在电影方面亦交出了不错的作品。
把痞气演得丝丝入扣。
只有我一个人听到FI的声音就有点硬硬地吗?
我相信不是,彭浩翔真是绝,明知少女FI演技不好,就让她演这个有点尴尬的角色,把尴尬当特点,确实高招,搞到我再唔敢轻易讲个吊字。
这个性感尤物真的好美,除了台词有些尴尬和感情线无聊,确实令我们这些麻甩佬赏心悦目。
这部电影是彭浩翔回归之作,令人感觉那个拍《买凶拍人》,《维多利亚一号》的人从未离开过,王晶曾做过无数商业奇迹,相信彭浩翔亦能吧!
电影不只是高雅的。
最后还是很向往香港对电影的自由度。
上半身爆粗下半身口爆,看完就希望将之断片。
第一次过香港睇电影,当然是三级片,当然是彭浩翔。全场无露点,只有爆粗!粤语爆粗,就是广东文化啊,我很喜欢广东文化啊!当然十二天拍出来的故事不是很完整,有种看着看着嘎然而断的感觉,但我却觉得非常好玩!做人可唔可以唔好咁俹簁啊!哈哈哈哈。
心酸欢乐
原来拍得是三级片。。。
hahhahaahhaha
为什么每个片子都有杜汶泽?总觉得《志明与春娇》之后,彭浩翔就一直在走下坡路。。。
彭浩翔总有个盲点我无法理解
因为爆炸糖,还是可以打两星的。
充满本土风味——粗口,真系嗨
周俊伟客串了个警察,又瘦了哈哈哈
有夠低俗 不夠精彩
我觉得彭浩翔所有那些性笑话一点都不好笑。。苦逼监制。2星给音乐,音乐很赞
真心看不懂粤语原生态~~~
沒有無聊的網絡笑話加一顆;就黑我大廣西來說,白話不太標準;本片除了爆粗之外,毫無看點。低俗十足,新意欠奉,失望。
居然很多次差点哭了……
1、第一次在港片里听到这么多粗口。2、彭浩翔依然有很多好玩的点子和段子。3、正儿八经诚心实意的低俗。4、整体不太好玩,节奏有问题。5、好多语言上的笑料听不懂。
看完彭导的电影总有一种不完满的感觉 大概是故事性不够
还算好玩
片中监制心术不正,被钱利诱,说的就是大陆和两地一些包括导演自己本身在内的想通过电影捞笔热钱的人。
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