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片子确实槽点满满。
开头旅游宣传片似的摄影;毫无头绪的人物关系;简单粗暴的人物对白;每一场激情戏必给一首80年代情歌做BGM,像是在拍MV;不交代人物动机,角色行为不可理喻(那些前段时间吐槽《老炮儿》《超蝠》的人真应该来看看这部片子);男主造型前卫,但是全程面瘫,对白如念经。
其实故事非常简单:已订婚的女主嫌弃男主给不了她想要的生活,于是找男主最好的朋友男二劈腿,最后东窗事发于男主的生日派对,男主不堪打击,饮弹自尽。
其间穿插了许多狗屁不通的桥段,和大量没有意义的对白。
导演用近乎刻板的机械的表演塑造了这样一个男主:行为举止呆板,对待大部分事情都以魔性的“哈哈哈”应付;不抽烟不喝酒,无不良嗜好;公司白领,勤勤恳恳地伺候老板、供着女友,收养了一个大学生,可能还是不是接济一下未来丈母娘;没有什么脾气,前脚和你发火,下一秒就跟你道歉,表情无缝切换;单纯善良,无条件相信别人、原谅别人;一心想和女朋友过小日子,生活的盼头就是升职加薪、结婚生子,生活情趣基本限于下班回家给女朋友带束玫瑰。
一个典型的nice guy。
像极了现在的你我。
讨好上司,哄好女友,供好丈母娘;买房买车,做牛做马。
但是这样的人,下场如何呢?
老板过河拆桥,升职加薪失败;女友觉得他沉闷无聊,要和他分手,又舍不得他的钱,于是和他最好的朋友私通;就连一直因为经济原因护着他的丈母娘,最后也因为钱变得对他不温不火;周围的一干朋友几乎个个知道了他被戴了绿帽子,但是愣是没一个告诉他真相,没有任何一个人在撞破偷腥的二人之后产生愧疚或是负罪感;自杀之后女朋友还想着和好朋友继续生活,毫无悔意。
大概他收养的那个孩子和他一样单纯。
整部片子弥漫着浓浓的讽刺和黑色幽默气息。
导演把男主的悲情,掩饰在荒诞可笑的剧情之后,但是所有真挚的情感,在派对结束之后爆发。
一幕幕过去的回忆不断闪现,似乎一直没有感情的男主突然百感交集。
在不断追问为什么得不到答案之后,连跟背叛了自己的朋友打一架的勇气都没有的他,选择了最有勇气的解决方式——自杀。
没有灵魂的人第一次感受到了一切,但是被生活、被命运愚弄嘲笑了一番之后,他所能做的只有结束自己可笑又可悲的一生。
“烂片界的公民凯恩。
”
①一个不太有天赋的人很努力地去做一件事,机缘巧合一路逆袭,这是爽文或者励志电影。
一个小有天赋的人很努力地去做一件事,种种原因不幸失败,这是现实。
一个完全不懂电影的家伙凭着一腔愚勇,以及自我陶醉的钝感,很努力地、诚恳地、认真严肃地、不计成本地拍电影,最终拍出一部旷世烂片,偏偏因为实在烂到突破底线烂到超越想象,反而又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巨大成功,这是《灾难艺术家》。
②《房间》到底有多烂呢?
难以形容。
每多看一秒我都会听到心脑血管在滴流滴流地发出警报,以致于我不得不在快进中囫囵吞枣。
你能想到的任何一点它都烂到了反面教科书的程度,它成了烂片界的《公民凯恩》。
于是它也就自然而然地有了「影史地位」,有了衍生文化,有了狂热拥趸,它开始扭亏为盈,在全世界持续放映,观众会戴上橄榄球头盔携带橄榄球与调羹进入电影院,在每个经典桥段欢呼雀跃,一边模仿着电影里的桥段台词,一边往银幕投掷橄榄球与调羹——因为电影里经常莫名其妙地令人费解地出现橄榄球与调羹。
电影理论家说,在电影院观影是一种群体性的宗教仪式,要是他们走进《房间》的午夜场,肯定要为自己理论的应验而哭笑不得。
③我们喜欢《雨果》喜欢《八部半》喜欢《日落大道》喜欢《天堂电影院》,我们自然也会喜欢《灾难艺术家》,并不是烂仔付兰兰浪荡这么多年忽然得了什么顿悟以致于升华成了付大师,实在是那些关于导演、关于编剧、关于放映员的,或者说「关于电影的电影」,更容易叩开我们的心门。
它们是创作者们写给电影的情书,是葳蕤初心,是雄心壮志,也是犹疑之后的一往无前,它们是「元电影」。
「The worst day on a movie set is better than the best day anywhere else.」这也许是世界上最动听的情话模板,稍微换几个词,就能解释一切人类的意义所在。
20181104
网上下了个盗版...看了10分钟才发现没字幕哈哈哈哈哈13min,脑子里都是男主魔性的嘿嘿嘿的笑声(总觉得笑起来蜜汁像张杰怎么破)并且第一次期待床戏赶紧他妈结束...14min,卧槽女主就开始勾引男二了哈哈哈,好尴尬,男二还嫌环境太好,女生想干嘛你心里没点逼数吗😂15min,Johnny is my best friend,经典台词出现了。
17min,男人都是靠下体思考的吗....又开始尴尬的床戏(划掉)楼梯戏BGM...两人开始嗯嗯嗯啊啊啊。
19min,还在嗯嗯嗯啊啊啊...20min,终于结束了,而且并没觉得他们嘿嘿嘿了啊😂男主开始后悔了,he's your best friend又出现了21min,经典花店装B戏22.5min,越看男主越像张杰,男主没晋升哈哈哈,又见魔性哼哼哼24min,喝酒,怎么感觉女主下毒了😂喝酒也要魔性嘿嘿嘿哼哼哼26min,不是不爱Johnny了吗为什么又要啪啪啪,床戏实在是辣眼睛........脑补不可撤销最后女神和前夫的床戏清洗大脑28min,母女平静无比地讨论母亲的乳腺癌...实在看不下去了,溜了😅不愧是《公民凯恩》级烂片。
你送的花并不能挽回爱情,你的大部分对话毫无意义,人们在你的生活里来来往往,有时候还来不及搞明白他们的身份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汤米猥琐用一个平凡的老好人形象拍摄了一部消解意义的电影。
岳母贪图他的财富,未婚妻践踏他的爱情,好基友背叛他的友情,养子嫉妒他的婚姻,就连他的心理医生都直言不讳说他是怪胎。
可他仍然对这个世界心存最大程度的善意(宽容了养子对未婚妻的暗恋,让朋友们随意进出他的房子),就是这样一个平凡而又善良的人物形象,却被他身边最亲近的人伤害,这是一出悲剧。
同时,最为影迷们津津乐道的电影里的三个物件也有它们各自的含义:勺子照片(勺子杀人狂,“每一张照片都是一张遗照”);橄榄球(日常对话是一种游戏,而且通常是无意义的);录音机(主角打开录音机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隐喻——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正在受到伤害)。
其中最让我动容的莫过于you are tearing me apart那场戏。
主角在质问未婚妻lisa为什么不和他说话,“you are tearing me apart”之后,未婚妻仍然对他很漠然,于是主角放弃了,转而用失落的口吻说“don't worry about it,I still love you”,企图挽回自己已经失去的爱情。
一个小人物的无力和荒诞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还应该注意到的是,男二虽然比男主身材好长得帅,然而女主抛弃男主的理由只有简单的一句“i don't love you anymore”,而男主在这段关系里并没有做错任何一件事,想到这里,我不禁泪流满面。
之所以说这部电影实验性强,是因为它不仅在内容上消解了日常生活的意义和仪式感(如咖啡店的对话),还在电影艺术这个层面上几乎消解了所有技法的意义(如天台那场戏的运镜)。
除此之外,在穿着晚礼服玩橄榄球的那场戏里,心理医生摔倒在地时,对摄影机的两度注视更是打破了“第四堵墙”。
有人质疑汤米猥琐的演技。
诚然,刚开始看的时候,会觉得他的演技很智障。
还有人怪主角总是莫名其妙地“蛤蛤”,而我认为这恰好是这个角色的点睛之笔——面对生活的荒诞和自己悲剧性的生活的一种无奈,生活已经如此不堪,但还是要挤出一丝笑容,哪怕在别人看来是假笑。
试问除了汤米猥琐,还有谁能完美融入到这部奥斯卡级别的电影?不服?你行你上啊。
;)
最近看了一些电影,但挑不出什么好的可以拿来推荐,不过有一部烂片,狗哥觉得不分享出来,就对不起我浪费的99分钟。
先来看看它的“荣誉称号”:教科书式顶级烂片、烂片界的《公民凯恩》、如果一辈子只能看一部烂片的首选。
看完这些字,当时我脑海里浮现出了《筑梦演艺圈》、《环大西洋》、《泰坦尼克号2》等著名烂片,心想着还有比它们更烂的?
是的,比它们更烂,而且烂出了水平,烂出了风格,烂到拉开距离独成一档。
这部史诗级烂片就是《房间》,请不要与另一部不错的同名电影搞混了,这是对本片的不敬。
前面提到的那些烂片,只是纯粹的难看,没有看第二遍的冲动。
而《房间》是值得叫上三五好友,一起边看边吐槽,并且感慨:史上最烂的电影,果然有点东西。
狗哥眼中的烂片,一般会满足这几个条件之一:剧情无逻辑、台词无意义、演员无演技。
很巧的是,《房间》统统都满足,并且做到了极致。
怎么样,是不是突然期待了起来?
咱们一个个来看。
剧情无逻辑《房间》的主线就是一个三角恋故事,Lisa和Johnny是夫妻,Mark是他们好友。
有天Lisa开始勾引Mark,并污蔑说Johnny家暴她,最后Johnny无法忍受开枪自杀。
光看总结平平无奇,然而在真正的剧情走向中,无数匪夷所思的桥段,令我目瞪狗呆。
比方说,夫妻俩正和楼下邻居好好聊着天,下一个镜头突然就在床上调起了情。
邻居还参与进来,三人打起了枕头大战。
WTF???
随后夫妻俩要干正事,把邻居赶走,邻居来了句:反正我刚好要写作业呀。
语气极为傲娇,他走后夫妻俩便忙活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床上运动一共在片中出现了好多次,每次都是突如其来,甚至还会配上80年代流行音乐。
这让狗哥想起那些年的夏天,FBI Warning响起时的燥热。
一般的烂片剧情会有一定程度的不合理,而真正的烂片剧情则是毫无逻辑。
Johnny和Mark在天台吵架,邻居再次出现,然后和Johnny在天台上打起了橄榄球。
嗯?
橄榄球?
这特么又是啥?
既然无逻辑,那就一条道走到黑。
再比如,Lisa的妈妈异常平静地通知她,自己得了乳腺癌,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没有解释怎么得的病,没有说明后续怎么样了,不过看到这里,我已经大约适应了这种意识流剪辑大法。
这么说吧,在观影过程中,你完全无法推测下一个场景会发生什么,这就让本来毫无营养的电影充满了悬念。
狗哥突然反应过来,原来这尼玛是推理片啊!
不用智力、全程尿点,唯一需要动脑子的地方,就是要想出合适的词来吐槽这牛头不对马嘴的剧情。
台词无意义蛤蛤呵呵呵,叮叮叮叮咚,哦哦嗯嗯哼,哦耶哈哈嚯,哔哔哔嘀嘀,啊啊啊啊啊。
朋友们,不是我在凑字数,这些都是电影中高频率出现的台词和对白。
每当它们出现,我的心里就升起了一个疑问:这编剧何方神圣?
让我产生了我上我也行的感觉。
举个例子,Lisa的妈妈也经常会莫名其妙出现,然后两人会进行莫名其妙的对话。
Lisa: Hi mom, how are you?Mom: I’m fine, how are you? Hmmm? Now, what’s happening with you? Hmmm?Lisa: Nothing much. Do you want some coffee?Mom: What’s wrong? Tell me.
狗哥满脸问号,这难道不是小学三年级的英文听力练习嘛?
Thank you, and you去哪里了?
前面有提到,Johnny和Mark是好朋友,他们有一段对话是这样的:Mark: How was work today?Johnny: I cannot tell you, it's confidential.Mark: Aw, come on. Why not?Johnny: No, I can't. Anyway, how is your sex life?
从这段对白中,你仿佛明白了当年阿甘的忠告: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 you never know what you are going to get. 特别是Anyway, how is your sex life,在美国一度成为了流行语。
见过水词,但没见过这么水的,当啥编剧,5毛一条去发水帖它不香嘛?
演员无演技这一点相对而言居然算是出彩之处:高冷绿茶Lisa,万年脑瘫Johnny,可以说是完美演绎了角色设定,甚至让我觉得是本色出演。
特别是Johnny,无论是和Lisa调情、和Mark对峙还是最后事情败露发飙,仔细辨别的话,愤怒、无奈、遗憾、柔弱等情绪都体现在他永远不变的表情上,妥妥的以不变应万变的影帝级别演技。
Johnny经常冷不丁冒出他的口头禅:蛤蛤蛤…极其魔性和洗脑,令人胆寒。
搭配他的表情,很难让人相信他脑子没问题。
而作为高冷绿茶婊的Lisa,除了轧姘头就是在轧姘头的路上。
一方面和老公翻云覆雨,转过头就搞上了Mark,反手对老妈和闺蜜哭诉Johnny家暴她,面对外人则热情洋溢。
要不是没有灵魂的脸和语气,说她贡献了最佳表演我都差点信了。
正常的电影中,运镜是为了铺垫氛围、注入情绪、推进剧情,即便是《逐梦演艺圈》中都能找到此类技法。
然而《房间》一一闪避,用大量中景和近景镜头,呈现那几副令人作呕的面孔。
如果这也算演员,我就原谅了那些小鲜肉。
既然如此之烂,本片又为何会得到如此牛逼的称号?
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烂出天际,引来了大量猎奇者,把这部cult片推上了神坛。
他们做足了仪式感,比如影片布景多次出现了勺子,虽然也是一如既往的不明所以,但不妨碍勺子成为了象征符号。
每次观影时,当勺子出现,他们就会朝大屏幕扔出塑料勺子。
还有之前提到的Lisa老妈乳腺癌的梗,他们也会大喊Cancer,来提醒她???
这些迷惑行为,通过传播让更多人知道了这部电影。
出于好奇,他们还写信给导演要求加映,这场面我真没见过。
最后狗哥想说,《房间》对我的冲击还是很大的:前人们说的“只要做到极致,不管是好是坏,都会成功”原来都是真的。
我的公众号:利物浦西
7分,看了灾难艺术家后来看这部。
确实是烂片,天台外糟糕的特效、主角猥琐的演技、前一个小时几乎没有推动的剧情、毫无逻辑驴唇不对马嘴的对白、刻意的剧情安排,集齐了烂片的几大元素。
但这部电影并不是一无是处,它在细节上其实也下了功夫,比如在花店摸狗头显示→跟狗熟悉→经常来花店→经常买花给未婚妻→很爱未婚妻,又比如女主母亲对房子的态度→女主母亲的自私→女主的自私其实是遗传自她妈妈。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是一个好男人被妻子背叛后吞枪自杀的故事。
灾难艺术家里观众们在主角自杀时起哄嘻笑,我感到很悲伤,对这个世界上的恶念冷血感到很无力。
或许我理解一点主角的感受。
如果你们不能理解别人的痛苦,也希望你们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但这是人类的天性。
导演很可能是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才拍出这样的电影来让别人理解自己。
我们却以嘲笑他来为乐。
不过,如果现实生活中真的有人被妻子与朋友背叛了,最好还是先想想自己有什么问题。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Harold Pinter写的第一个剧本叫做 The Room。
他其中一个非常著名的作品 Betrayal 讲的就是女主出轨丈夫最好的朋友的故事。
Tommy必然是拜读过Pinter的作品后写出了惊世骇俗的The Room以致敬Pinter。
这绝对不是偶然。
向Tommy致敬。
刚看过塔可夫斯基的《潜行者》,里面同样有一个房间(the Room),在房间里人们能实现自己最想要的心愿。
《潜行者》这部影片面对the Room发出了关于信仰与潜行终成虚无的哀叹。
新年夜就看到Wiseau的The Room,虽然影片本身制作简陋缺乏艺术价值,但却被人们赋予了新的意义。
正是影片这种粗糙的表达方式使得观众有机会借题发挥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其空白之处。
虽然并非有意为之,但观众意外的成为了这部影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种互动性是值得电影人思考的。
《潜行者》对信仰的虚无的感慨与《The Room》中Johnny的绝望,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对照。
Johnny本是一个成的功的白领,但突然连番遭遇升职的挫折,朋友的背叛和爱人的离去,让他突然间万念俱灰。
失去固然痛苦,但他忘记了自己其实已经算得上很幸福了。
“Love is blind.” Johnny的崩溃并不是由于贫穷、疾病或社会压迫,而是因为他在失去爱情和友谊后,完全失去了人生的意义。
这种意义的坍塌,正是对人类脆弱信仰的映射。
一个是充满隐喻的高深艺术作品,探讨人类的精神困境;另一个则是混乱、不经推敲的个人化表达,却因为它的真诚,让人感受到某种朴素而直接的痛苦。
Johnny的爱是真挚的,但也因他的盲目信任和固执而变成了毁灭性的力量。
他的悲剧或许并不是不可避免的,而是源于他对外部世界的期待过高以及内心的封闭。
两部影片尽管风格迥异,但都在某种程度上指向了人的精神困境和存在的脆弱。
前者在沉重的隐喻和哲学意义中留下了余韵,而后者则因其荒谬性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意义。
或许,在严肃与荒诞之间,正是人性中最真实的部分。
今天和一帮film bro一起看了《房间》。
的确是彻头彻尾的烂片,在观影的一个半小时之内,我若干次被打断,若干次想离开,若干次翻看邮件,直到现在眼睛依旧无法调整到舒适的状态看屏幕。
但是抛去这些,如果我们认真审视这部电影的内容,其实不难发现:这就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烂片!
但如果需要咬文嚼字地欣赏一番这tm还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烂片!
好,泄愤之后真实做作地分析一下电影,从某个极其隐秘的角度看(可以看出我怨念多深),这部电影能被看作是一部后现代风格的荒诞伦理剧。
首先这里的后现代定义立足于当代电影学院派对后现代的解释,并非60年代先锋导演们正儿八经导出的反传统好莱坞式的电影,而是如Nancy所说的把电影,绘画,戏剧等传统“高雅艺术”重新打磨重构,立志于解构媒介本身的后现代性。
这部电影无疑在这方面登峰造极。
经典剧作《Angels in America》的监制也是原剧本作者Tony Kushner为了唤醒民众对电影/戏剧这种媒介被动接受的意识(很大程度是受纳粹德国民众对希特勒消极且狂热的崇拜影响),主动通过各种精巧的舞台布置打破“第四道墙”,例子数不胜数:让观众直接看到后台,几分钟前还在场上光鲜的角色在后台却变得慌乱急迫,让演员直接与观众对话,更有甚者,直接不布置幕布或对现场打光,这些做法都让观众意识到戏剧本身的不现实,以及舞台演出本身的不真实性。
而这部《房间》可以称作这个方向上登峰造极的作品,甚至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房间》文化,自《房间》上映以来,影迷们编纂的观影指南层出不穷。
影迷们似乎从未如此热衷于打破“第四道墙”,参与进影视文化的表达:什么时候该扔勺子,什么时候随着主角一起说出那句著名的Anyways, how’s your sex life?,什么时候发出嘘声,大家在过度解读中尽情地解构着这部电影。
电影本身说的故事并不复杂,主题也是相当刻板的家庭伦理。
只因为极为糟糕的情节,台词,演技和摄影被影迷们奉为烂片中的《公民凯恩》。
这个评价并不中肯,《公民凯恩》虽然上映后反响不佳,但影片的高质量内容和别出新意的运镜手法让电影在几年后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这种活力是出自电影本身的。
而看完房间后,我并不觉得这部电影有特别值得一提的地方,一起看第一回的朋友也没读出电影本身是否有什么深意。
很显然,在形成一种关于“糟糕”的亚文化后,电影本身如何已经不重要了,它所划分出的discourse community,这个集体中共通的语言,以及影迷对烂片过度解读带来的欢乐是超脱电影的存在。
这一点其实与现在国内风行的“抽象文化”极为相似,首先“抽象文化”漩涡中心的人并不创造高质量的内容,也很明显并不是一个传统定义中的“偶像”形象,但在后现代强大的解构下,孙笑川本人并不重要,他可以是任何一个人,只要能不断制造模棱两可的黑话。
很明显,《房间》在这个层面上的确可以被视作一部后现代荒诞伦理剧。
Anyways, how's your sex life?
房间:和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有的一拼,这实际上是一部惊世骇俗,暗藏杀机的电影.整部电影应当是男主角的一个梦境,从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主要观点出发,梦的工作过程为 :凝缩 移置 组装,而本片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人物台词和情感上的断裂,但这正是导演想要的,通过一种跳跃的叙事和对话来暗示观众关于梦境的部分(事实上这些不着调的台词真正的突出了每一个人物最本质的特点,这就是为什么片中人物强调男主“敏感”,身边的人的本质被他观察的很透彻,从而在梦中体现,这也是导演故意为之.),导演更是运用几个连续性爱场面作为一种象征,直接将观众拉扯进人物中.而本片形式上的手法也是十分的隐蔽,却威力十足,如开场电车向右开,代表男主回家,但同时也有另外一个层面的隐喻,如库布里克在《2001太空漫游》中所运用的手法,人眼的习惯是从左往右看,所以电车的向右运动就代表着进入一个无依靠的环境,给观众以绝望的感觉,而此处这种绝望却是来自“家”,导演在开场2分钟是就已经暗示了主角的命运,而后又一个画面是电车向左,从剧情上我们知道此时主角离开,导演暗示我们主角要离开家庭才能找到那种归属感. 嗯 我扯不下去了 劝大家看没字幕的 这样子就可以练英语听力 而不是浪费一个半小时盯着一坨屎.
终于把这部烂片界的公民凯恩给看了,名不虚传,简直堪称“编剧这么写就可以去跳楼”的教科书级电影
2017.12.29于Prince Charles Cinema。在影院看过的人都知道五星不是为影片本身而打
重看,#TheScreeningRoom
喵喵喵???为了为了腐兰兰的那部新片把这部堪称史诗级的烂片看了。一脸懵圈之外不知道该有什么表现........how’s your sex life???
看了一下演员表,参与这个片的演员基本消声灭迹了。然而神奇的是男二号居然还能接到片。
@Pitt。看灾难艺术家之前补习了一下。。好喜欢哈哈哈哈
烂得五体投地!史诗级的电影教科书 小学英语对白 无字幕笑饱到底 剪辑摄影配乐演技一无是处 剧本超凡脱俗 99分钟包你怀疑人生 怀疑烂片的魅力——————————————#pcc 圆梦了朋友们!!!大银幕看到托米韦素了!!!——————#pcc二刷了!!!!!——————#pcc三刷了!!!
不是一般人能看的。太有趣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就还挺不好评价的但是哈哈哈哈哈,马上去看灾难艺术家
不知道是谁吹起来的,只是烂片没有其它。建议不看,不要听类似“烂片界中的公民凯恩”这种话。
蛤?
电影《房间》有两部,为什么一部叫 Room, 另一部叫 The Room 呢?是因为后者独一无二,所以才加 the 啊!
从今天开始背台词
经典大烂片。好想去电影院扔勺子。以后如果我能开一家电影院,或是可以包一次放映,我就放这部经典cult片啦。
影片之外,是妥妥的五星級黑色幽默劇本
哈哈哈哈哈看一次笑一次
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出众的毛病,只是找不到电影存在的意义。
我生命的99分钟就这么过去了。CC在想什么才出这个的蓝光碟?!
为什么另一个房间是top250 这个不是
真的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