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西圣保罗的一个上流家庭,这个女人在那里做了十三年女佣。
整整十三年,为他们煮饭、打扫卫生,带大了他们的男孩,获取了他们的信任。
男孩与女佣亲密无间,经常会在半夜里爬到女佣床上搂在一起睡,别想歪,就是字面意思。
这男孩有什么心事都告诉她,包括他担心“自己要当一辈子老处男了”这种秘密。
女佣的女儿要来圣保罗,准备参加高考。
她17岁,长得还算美,和母亲的关系很生疏,从没在一起生活过。
当女佣去机场接女儿时,甚至认不出她是哪一个。
直到女儿上前来打招呼,她才故作淡定地抱着女儿,又是抚摸,又是亲吻,还拍了拍她的屁股,好像在感慨自己创造的杰作。
女儿是那种在乡间长大的自由惯了的姑娘,因为巴西社会阶层的关系,这女孩没有接受什么礼仪教育,做什么都随着性子来。
女佣的三观建立在强烈的等级观念上,她有着全世界通用的穷人逻辑:别挣扎了,随便活活就好啦。
与女佣不同的是,女儿笃定的事实就是,自己不比任何人差。
尽管她不过是个女佣的女儿,甚至还需要住在靠主人施舍而来的客房里。
她一开始就表现出了少女的乖张,完全不把女佣当成亲生母亲,指使她干活,摆出一副自己就是个客人的样子。
她还和男主人一起用餐,一起吃男孩的冰激凌,一起看画展。
一次,男主人很猥琐地抓着女孩的手,用一种逛窑子般的眼神盯着她,认真地说:嫁给我。
我不懂,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女孩说。
说你愿意。
男主人说。
突然跪下来摆出求婚的架势,这一幕一下子吓到她了,她像个受惊的小鸟。
我开玩笑的,别当真。
男主人见状,立马站起来自我解脱。
他并没有开玩笑,他可是来真的。
大概是察觉到女孩和丈夫的不伦关系,女主人越来越讨厌她,但出于教养,她并没有赶她出去。
相反的是,女孩的行为越来越猖狂,开始和男孩一起下到泳池里,互相泼水玩。
这在青春期男女之间并没什么,但发生在女佣的女儿和主人的儿子之间,就显得不成体面了。
夜里,两人坐在泳池旁,轮流着抽同一根烟。
你是处女吗?
男孩说。
我看着像处女吗?
不,我不是。
女孩说。
唔,你当然不是。
男孩说。
不过,你倒看着像处男。
女孩说。
我不止看着像。
男孩说。
我看着像老鼠吗?
女孩说。
(这算神马鬼问题)这时下雨了,男主人站在阁楼上,偷偷听着这两人的对话,这老头嫉妒了么?
也许他对女孩的感情很复杂,也许只是出于一种老男人对少女的觊觎心理。
女孩在厨房里偷吃冰激凌,被女主人发现了,由此矛盾开始激化。
而后,女佣和女儿的关系像蚕茧,一捅就破,随时会崩裂开来。
终于到了高考的日子,女孩和男孩一同参加。
无论在巴西还是在中国,高考是等级社会里唯一公平的事了。
女孩考取了理想的大学,男孩落榜,独自到澳大利亚旅行六个月。
有钱人家的孩子就是不一样,考试失败了又怎样,只要他愿意,随时可以飞去世界上某个国家玩起间隔年。
女佣发现女儿在老家有个私生子,从一开始的暴怒到冷静接受,这都是出于一个母亲的爱。
女佣辞职了,理由是要照顾外孙和即将读大学的女儿。
这一刻她显得特别理所当然,头顶都闪耀着光辉,从未有过的,她不再是女佣,而是一个即将开始新生活的女性。
《第二个妈妈》,这部2015年的巴西电影,获得了“第21届美国评论家选择电影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故事很简单,剧本写得很棒。
一开始波澜不惊,随后渐入佳境。
最初开始喜欢巴西电影是因为《中央车站》,后来又看了《上帝之城》《爱,简单》《垃圾男孩》,这个国家的电影识别度很高,给人的感觉总是火辣辣,炙热的夏天,奔放的南美风情,画面永远是鲜亮的颜色,看完一闭眼就能看到夏天的样子。
巴西,一个位于南半球的国度,因遥远而充满神往,因未知而怀有希望。
附观看地址http://www.acfun.tv/v/ac2589705<图片1>
瓦尔是一个富人家的佣人。
女儿杰西卡在乡下生活,托别人照顾,每月会寄一些钱供女儿生活上学。
工作的主人家里同样有一个孩子叫法比诺和瓦尔的关系特别好,亲如母子。
电影一开始就是十年之前,瓦尔陪着法比诺玩,法比诺要瓦尔陪他一起游泳,瓦尔说她没有泳衣,(这个借口她一直用)
故事是从瓦尔的女儿要考圣保罗大学的建筑系,需要借住在主人家备考开始的。
瓦尔精心挑选了一套茶具送给女主人作为生日礼物,女主人不喜欢,敷衍地说先收起来,留着特殊场合再使用,瓦尔送出的生日礼物又被退回到自己手里。
主人一家虽有富足的生活,但过的并不幸福,家庭更像是一个社交场合,夫妻貌合神离;儿子法比诺和父母并不亲密,却和佣人关系亲密,只把自己脆弱和失败的一面暴露给瓦尔以寻求安慰。
杰西卡在机场先看到瓦尔的。
她在四处张望的瓦尔身后看了很久,才叫了她的名字。
后来,杰西卡说她本以为那个生活在圣保罗、每月会给她寄很多钱和礼物的妈妈会着装打扮得漂亮来接她。
她不知道瓦尔原来生活是这样的,豪宅里一个闷热狭小没有空调的房间,她抱怨的一切都是因为她认为最需要瓦尔的时候,瓦尔缺席了,为了换取她的生活费用和更好的生活,把拥抱和关爱给了别人的孩子。
主人一家,饭后各自无所事事地翻着手机,瓦尔将杰西卡领来时,又都摆出一副礼貌又好客的样子。
他们带着杰西卡参观了整座房子。
杰西卡评价着房间的布局结构,并挑选了自己喜欢的房间。
法比诺觉得杰西卡傲慢无礼,太笃定自己相信的东西了。
杰西卡告诉瓦尔“我并没有觉得我比别人高一头。
我只是觉得我并不比他们身份低而已”。
瓦尔告诉杰西卡,女主邀请你去游泳,因为她知道你会拒绝才邀请你的,你不能不识抬举,你要拒绝。
男主人不上班,天天在看书,喝饮料,躺在杂物间抽烟,看似一个吃软饭的人。
杰西卡的出现好像彻底拯救了这个人。
默默的注视(呵呵)
他跪下来向杰西卡求婚,说我们可以离开,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
他是多想逃离现在的生活,但被拒绝后,懦弱的说是开玩笑的。
很尴尬也很可怜。
瓦尔知道女儿考了很好的成绩,当着考不好的法比诺和女主人面前开心的手舞足蹈。
电影里我最喜欢的一场戏是瓦尔在知道女儿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半夜蹑手蹑脚溜进游泳池,给女儿打电话。
这一段很有趣,很感动。
具体你自己去看吧。
这一段让我想起的《卡比利亚之夜》里的一段台词:“我们都可以假装愤世嫉俗或者诡计多端。
但当我们面对纯洁和无邪的东西的时候,虚伪的面具就会掉下来,心底就会泛起美好的东西!
”
母亲慢慢地下到水池,还没有排净的积水没过了她的脚踝。
她四处走动,开始掏出电话,她抬头看了看天。
我们疑惑她是在接受讯号,给女儿打电话。
之前,女儿的电话就一直打不通。
也许,泳池那边信号会强一些,没准就成功了。
但很快,这个假设就该抛弃了。
她没费多少力气接通电话,向女儿祝晚安,告诉她自己为她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
并将自己想在所在的位置告诉女儿。
让电话传递她在泳池里戏水的声音。
钢琴声从踏进泳池起就一直铺陈着,这时开始慢慢地积聚起情绪。
我想,本年度的所有电影里,不会再有更感人的一幕了。
当初,正是这位母亲死活告诫女儿不可踏进泳池,因为在她的观念里,社会等级绝不能逾越,而此刻,是她自己在公然“践踏”了。
以此来证明她对女儿的爱。
而这一行为之所以顺理成章,则是因为女儿的超高成绩证明了社会等级偏下的孩子并不比等级偏上的孩子差。
对于女儿来说,她看不见母亲站在水中的情形,她只听见水声。
但对于观众来说,这一幕却是以一个全景和一个正面的近景展示出来的。
可以说,这是一次导演直接向观众的悉心展示,观众起初还反应不过来,待到知悉事情原委,恐怕都像我一样感动落泪了。
在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里,包含了一个母亲十几年来对于女儿的愧疚、无奈,还有深深的爱。
真是一处妙笔:将用意深深隐藏,却在不经意间击中观众的内心。
虽然影片按照父女间的矛盾安排,但导演并没有采用惯常的“和解”来收束全片,这也是另一高明之处。
不用“矛盾-和解”这种剧烈的冲突,效果就与泳池戏水戏码一样,不要太去指引观众(动作-影像机制),让观众自己去看,去感动。
导演也没有在泳池段落的情绪高潮后,立即结束全片,而是采用了另一种升华方式:让母亲在打扫房间时,发现了夹在课本里的一张婴儿照,从而抖露出了女儿怀孕生子的往事。
这直接导致了母亲的辞职,搬来与女儿同住。
同样也点出了全片的主题:当她指责女儿为何不把这么重大的事情告诉她的时候,女儿直白地说这么多年来我们都没有交流,我怎么告诉你。
这是一位母亲的失职?
而她心里想的可能是自己苦苦在外地打工,供你上学供你长大,你却指责我不爱你。
她抛出了那句留在无数母亲嘴边的话:总有一天,你会理解你妈妈。
影片不是以杰西卡的“理解”结束的,这也许是更高明的地方。
这“理解”只能发生在电影时空的未来,也许等到婴孩长大,杰西卡自己当了一位真正母亲之后。
但观众恐怕都已经“理解”了,我们都是这么走过来的:小时候唠叨父母话多,长大后才发现父母亲的用心。
这需要设身处地,难道不是吗?
(片名“第二个妈妈”指的便是养育的母亲,而不是生母(第一个)。
在影片里既可以指法比诺心中的保姆,也可以指杰西卡心中带她长大的养母。
大家都发现第二个妈妈要比第一个妈妈亲。
女儿进入新家庭,扰乱了原先稳固的关系。
对于法比诺而言,他更愿意与瓦尔亲近,而不是母亲;杰西卡更愿意与家乡的养母交流,而不是与瓦尔。
)这是一个都可能发生在任何国家的故事,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父母进城务工,把孩子留在家乡托人照顾。
将这个故事移植到中国,我想不会有太多问题。
这也说明了电影所探讨主题的普遍意义。
对于一部处女作,值得赞赏的地方太多。
如果在镜头的使用上,能更注入疏离的质感,更为突出镜头语言的张力,会增彩很多。
但考虑到导演的身份/年纪,我们便不必苛求太多。
再加上那个赞绝的泳池段落,我毫不犹豫地愿意给“五星”。
影片以工作了近13年的女佣与老板唯一的儿子在泳池边玩耍嬉笑的情景温柔开场,两人的亲密无间胜过母子情义,"第二个妈妈"主题呈现。
1. 不速之客: 女佣阔别十年未见的女儿登场,她年轻、叛逆,对于母亲寄人篱下的那种唯命是从和步步为营很是不理解与反感,女佣口中那些"你应该知道"的规矩,将她牢牢捆绑住,床榻之谈,两人间的埋怨一触即发; 对于老板一家而言,意外来客令人喜忧参半,女老板看不惯她的放肆,男主人倒是春心荡漾,同一屋檐下上演一幕幕举步维艰却又亮点爆棚的好戏。
2. 泳池: 我喜欢导演巧妙地活用这个大道具,它出现四次(片头的温馨感人,片中冲突爆发的导火索,片尾的逆袭重生)。
3. 妈妈: 片中女老板的儿子与女佣的感情极其好,他们总是敞开心扉互聊,温暖真挚地拥抱,这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彼此日久见人心的爱; 女老板问儿子为何不愿给他个拥抱,儿子回答说因为女佣说他聪明而女老板说他蠢,这也许是对一直忙于事业却从未真正花时间与孩子相处的母亲最痛心的惩罚。
~~从女佣生活的突然变故出发,将不同阶级间的文化差异和巴西社会因穷富差距产生的现实影响力充分展现。
实力可以赢得尊重,职业没有高低贵贱; 为人父母,在无限给予孩子爱的同时,学着去跨越不被理解的鸿沟是必然,这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同等的尊重。
三八节那天,喜欢的作家在微博发问所有姑凉"最感到最幸福是何时",看回答,逛街时和化完妆出门时占一半,剩下的一半是"成为母亲时",这部影片是一位母亲因女儿先囚禁住自我,最终再次因女儿而选择重新找回自我,母爱的伟大并非是单向的,它因血脉相承而生生不息,感人至深!
轻松愉快,有亲情有魅力。
导演的功力的确不凡,把一个平淡的故事剧本拍的生动,几个貌似不咋出名的演员,演的也是恰如其分。
但这个片子明显不是各大奖项讨好的类型。
估计难以斩获什么。
导演: 星座: 金牛座出生日期:安娜·姆赖芮蒂 1964-04-21,出生地: 巴西,圣保罗,圣保罗,职业: 编剧 / 导演 / 演员 / 剪辑 / 制片.更多外文名: Ana Luis Muyaert / Anna Luiza Muylaert 。
我自己搞错了,本片获得了2015年 第31届圣丹斯电影节 评审团大奖 世界电影单元剧情片(提名)
前段时间看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因为在医院抱错了孩子,以至于在孩子上小学的时候,两个不同阶层的家庭,原本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有交集因此而有了不断深入的接触。
其中的焦点聚集还是在两个孩子身上,原本属于琉晴的丰裕的家庭物质条件以及更好的教育机会被给了庆多。
而原本是庆多拥有的一个融洽温馨自由的家庭以及快乐心境也被琉晴拥有。
阴差阳错,造化弄人。
这其中的利益相差根本计算不出来,孰多孰少,孰优孰劣也无从对比。
养育的家庭生活对于孩子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哪怕是强大的血缘关系也对抗不了。
我想,在电影《第二个妈妈》中,杰西卡就是那个“被抱错”的孩子吧。
瓦尔是杰西卡的妈妈,她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托付亲戚照顾杰西卡,影片开篇就是瓦尔在带主人家的儿子在游泳池游泳,得空却也不忘自己的孩子,打电话回家询问孩子的情况。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十多年,主人家的孩子法比诺已经长大,自己的孩子也长大了,毕竟已经有十多年没见了。
听闻女儿要考来自己所在的城市上大学,瓦尔欣喜若狂,激动不已。
我们想象中她们见面的情况应该是喜极而泣,紧紧相拥。
但十年的分离,人与人之间那能一下子就那么熟络。
女儿杰西卡第一眼见到妈妈瓦尔的时候叫的是她的名字,而不是妈妈。
第一次跟自己的妈妈一起来到雇主的家长,杰西卡似乎并不打算把自己当外人。
她提出要谁在主人家的客房里而不是挤在妈妈的小卧室里;早餐心安理得地坐在主人的餐桌上吃着女主人做好的早餐;跟男主人一同享受午餐并且可以吃到自己之前从未吃过的冰激凌;在主人家的游泳池跟法比诺及其同伴嬉戏。。。。。
这些都是瓦尔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更别说看到自己女儿自我沉醉地厚地享受其中,用瓦尔的话讲就是“没有眼力见”。
形象又接地气的词儿。
杰西卡是骄傲的,也是自卑的。
是聪慧的,也是“拎不清”的。
是率真的,也是虚荣的。
在喜欢她的人眼里,她就是所有优点相加的女神化身。
也就使得男主人年纪一大把了,第一次看见她,眼中就星光闪烁,没多久就迫不及待地向她求婚。
在讨厌她的人眼中,那就是所有缺点的堆砌,尤其是女主人,暗讽她为老鼠,更是因为她在游泳池游过一次泳而把整池的水都给换了一遍。
这似乎就是杰西卡自作自受,自取其辱。
谁让她不知天高地厚,找不准自己定位,厚着脸皮去享受不属于自己的,也不该自己能拥有的东西?
瓦尔也是这样想的,因为:在主人让你吃东西的时候,只是出于礼貌,因为他们就知道你会拒绝,也应该拒绝。
在主人让你一起去游泳的时候,哪怕你想游,你也要说没带泳衣没法游。
我们生来是卑微,低人一等的,不要去惦记着那些你配不上的东西,所有的顺从,卑微,忠诚那应该是生下来就要懂得道理。
这些为人处世规则放在这贫富悬殊,等级森严,阶级固化的社会中,几乎可以保证这一辈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都能明哲保身,人畜无害,相安无事。
杰西卡却不,你可以鄙视她的出身,也可以指责她的偷食行为,但是对于她在功课上的努力和学业上的追求,除了惊讶就是佩服了,她用自己行考分来证明自己能力,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梦想和野心。
影片中主要是母女之间的矛盾冲突发展为主线,本以为剧情会四平八稳地进行,在影片的最后一段中却来了个急转弯:杰西卡已经怀孕生子,儿子目前也是在过着自己小时候的生活。
这个也是影中的高明之处。
以借助他人来完成母女之间的和解,并且这个是瓦尔的外孙,杰西卡的儿子。
这其中也完美地诠释了《第二个妈妈》的影名了。
瓦尔是法比诺的第二个妈妈,这个毫无疑问。
也是另一种意义上自己女儿的第二个妈妈。
杰西卡始终不愿接受那个不曾陪伴自己,也没有沟通的妈妈。
但是最后瓦尔愿意放弃工作,回来陪伴杰西卡,并把外孙带来身边照顾,让杰西卡不再需要忍受母子分离的痛苦和煎熬。
人的不幸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有些却是自己作的。
我们始终都是在不断成长不断了解和接受这个世界的。
不管出身怎样,穷养还是富养,都不能没有教养,有个性并不代表可以任性。
人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这个社会也并不是非黑即白。
谁都做不到完全的感同身受。
我们对于彼此需要宽容和沟通。
于孩子而言,父母的陪伴真的很重要。
一部深刻地揭露上层阶级的伪善的电影。
电影《第二个妈妈》表意所指女佣。
瓦尔在圣保罗州法比尼奥一家已做十余年的女佣,也因种种原因十余年未见远在家乡的女儿,却在成为法比尼奥的“第二个妈妈”;远在家乡的女儿杰西卡也有自己的“第二个妈妈”;甚至女儿杰西卡,是否对自己的儿子乔治,作出同样的选择?
2代人,为求得圆满家庭,却不得不远离家庭奔波,都遭遇相同的抉择。
电影更是一部社会议题批判力作。
“女佣的女儿怎么能坐在老板的桌子上吃饭?!
”瓦尔潜意识下说出的一句话,道出了她地位的卑微。
而瓦尔对芭芭拉夫人这类上层阶层的洞察,让人愤懑,也心寒。
芭芭拉夫人之所以向你邀约,是出于知道你会拒绝邀约,是出于满足他们伪善的需求。
在表面和谐的现代派风格家庭中,潜藏着对瓦尔一家的深切恶意。
这种恶意,在“游泳池进了一只老鼠”的说辞中显露到顶峰。
法比尼奥一家能给予瓦尔报酬,给予她浮于表面的尊重,但除此之外,仅有恶意,即使工作十余年。
也正因如此,瓦尔决定进入游泳池,显得那么勇敢、那么令人赞叹。
她不再想做一个二等公民,她决定弃绝自贱,拿回自己的自尊,重新和女儿在一起生活。
辞职后的前路也并非是坦途,但这就是生活。
在经济下行的不稳定时代,捍卫原则做自己还是忍气吞声做牛马抑或是在两者夹缝中生存,都有代价,都得承担。
瓦儿在芭芭拉家干了13年的保姆,与一手带大的主家的儿子法比诺俩人感情很好,自己的聪明漂亮女儿因为高考要与母亲住在一起一段时间,女儿缺少教养和基本的礼貌,与母亲恪尽职守、勤勤恳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个影片刻画的很是细腻,就是平常家庭的冲突和矛盾,虽然表面上主仆关系很是和谐,但是几次明显的冲突之后彻底的爆发了,最后瓦尔也跳出自己的墙和思维的桎梏之后,辞职后与女儿、孙子生活在一起。
主家表面上确实很是欢迎瓦尔女儿的到来,女儿不顾父母的反对跳进游泳池之后,第二天芭芭拉夫人以看见游泳池中一只老鼠就要把游泳池水放掉,女儿偷吃法比诺的冰淇淋之后被芭芭拉夫人要求再也不能踏进厨房一步,女儿确实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就使用人家的东西确实缺乏基本的礼貌。
整个电影拍摄的可能更多的是暗喻,以及画面的展示的对比,好多东西需要慢慢去体会其中的寓意,需要观众去思考。
对电影本身没有什么好评价的,主要想吐槽一下这个价值观…其实我觉得做不做女佣只是个人的工作和选择,雇主并没有欠她们的,雇主已经付你工资了,为什么还要供你吃穿用度?
我反而觉得这是雇主一家人的友善。
其实女主人除了礼物的事情对她们都很友善,礼物没有记住是谁送的的确是她带人不真诚,但你没有过这种情况吗?
收到不合适的礼物根本没法拿出手,就好比你朋友用的都是名牌但是你非要让他们跟你一样用塑料袋当钱包一样。
只是圈子的问题,有的时候个人品味和社交需要让人无法“凑合”。
反观主人一家,对女孩子其实挺好的,尤其还准备了花送给她,女孩子进门的时候也是全家人起立欢迎的。
在我看来真的是女孩子不识相…想吃冰激凌拜托用自己的钱买好吗?
别人的东西非请勿动好吗?
男主人也并没有对女孩子做出什么实质性的伤害行为,虽然那个拥抱太过了,但是他道歉并且在之后没有逾矩的行为。
女孩子say no,他就没有再进一步了。
总之特别能理解女主人的心情,我的慷慨并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所求无度。
要我是她,女孩子第一天来的时候就会让她滚远点。
巴西——热情似火的桑巴舞曲、绿茵场上的挥汗如雨、奔放不羁的南美风情。
我们透过《中央车站》得以窥见一个温情脉脉的巴西,《上帝之城》则袒露出一个愤世嫉俗的巴西。
这个神奇的国度,时而活力四射时而温暖内敛,文化的多样性让这片充满魅力的热土越发焕发出它勃勃的生机。
“我的妈妈在哪儿?
”为芭芭拉夫人家里做保姆的中年妇人瓦尔面对他照看的年幼的法比诺提出的问题,善意的遮掩着:“你的妈妈在很远的地方工作。
”如镜面般光滑的泳池边,瓦尔陪伴着法比诺一天天成长。
镜头一转,十年的时光倏忽而过。
作为芭芭拉夫人家的保姆,瓦尔恪尽职守,勤勤恳恳,每天她都为主人家准备好一日三餐,按时叫他们起床,仔细的照顾法比诺,总而言之,她尽到了一个家政人员应尽的本分。
芭芭拉夫人的儿子法比诺此时已经长成了一个英俊的小伙子。
瓦尔的亲生女儿杰西卡要来了。
这对瓦尔无疑是一个惊喜,母女俩十多年都没有见过面了。
在机场,瓦尔差点没有认出女儿,而是女儿先跟她打了招呼,母女俩在回去的途中,因为要不要先去瓦尔的雇主那里而产生了分歧,这似乎预示着女儿的到来会引发一系列的困扰。
母女俩先是因为住哪个家而发生争执:瓦尔坚持让女儿跟她睡一个屋,可是率真的杰西卡看上了芭芭拉夫人家豪华客房的厚实床垫,硬是要睡在客房,芭芭拉的丈夫倒很是开明,芭芭拉夫人也默许了;早晨起来,瓦尔看到自己的女儿坐在她的雇主的餐桌上若无其事的吃饭,瓦尔无奈的教育杰西卡,杰西卡却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瓦尔又因为杰西卡偷吃法比诺的冰淇淋而训斥杰西卡,瓦尔说:“他们让我们吃他们的食物的时候,只是出于礼貌。
”随后,给了杰西卡另外一盒冰淇淋;杰西卡对芭芭拉夫人家的泳池感兴趣,然而瓦尔却对她说:“这泳池不是为我们准备的。
”之后杰西卡却被法比诺强行拖下水,瓦尔觉得这简直荒唐透顶,硬是将没穿泳衣的杰西卡拖上了岸......诸多的令人尴尬的生活困扰,其实是瓦尔隐藏在巨大的阶层对立背后勉为其难捍卫到底的自尊——作为一位远离自己的亲生女儿十多年的母亲,她对女儿心有愧疚;可作为芭芭拉夫人家的保姆,她将自己对于女儿的爱都寄存在了法比诺身上。
镜头里,法比诺睡不着钻进瓦尔的被窝,已经是大小伙子的法比诺依然是那么依恋着瓦尔,这里导演用了一个俯拍的镜头,对准了瓦尔和法比诺侧躺的身躯,瓦尔用手抚摸着法比诺的头发,法比诺回身抱着瓦尔,俩人就这样相拥着(第二天瓦尔起晚了)。
芭芭拉夫人借口自己的姐姐要来,暗示瓦尔让她的女儿搬出客房。
女儿杰西卡被迫搬进了母亲自己的“斗室”。
躺在床垫上的杰西卡又一次和母亲争执起来:“我是桑德拉养大的。
”母亲反驳:“桑德拉养你的钱都是我寄过去的。
”母亲瓦尔不知道,自己缺席杰西卡生命中最重要的十年(母亲直到最后才得知女儿杰西卡已经未婚生子了);杰西卡不知道,母亲为了她,寄人篱下忍气吞声。
我们没有理由责备瓦尔的不称职,面对法比诺,她显然做的比法比诺亲生的母亲芭芭拉夫人还要称职:没有考上大学的法比诺沮丧的倒在瓦尔的怀里而不是到自己的母亲那里寻求安慰,法比诺的解释是:“因为瓦尔觉得我聪明,而你觉得我蠢。
”《第二个妈妈》中的这种尴尬的“母亲困境”正是这部影片的精彩和戏剧的张力之处。
芭芭拉夫人的儿子法比诺显然已经将瓦尔当作了自己的另一个母亲,而瓦尔的亲生女儿杰西卡似乎却没能享受到被母爱包围着的温暖。
在芭芭拉夫人家寄住的几天里,瓦尔时刻将自己所属阶层的自尊意识传递给自己的女儿。
在瓦尔的眼中,什么都没有尊严重要,什么都比不过恪守自己阶层的本分重要——这是瓦尔做人的底线。
其实,母女二人的争执恰在可以预见可以理解的范围之内。
因为母女二人已经十多年没有见面,女儿甚至都无法认同自己的母亲是如此的寄人篱下,过着与仆人无异的生活。
在杰西卡看来,世界才刚刚展现在她眼前(杰西卡此行是要考圣保罗的一所建筑学院),她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她无法像母亲那样,用忍耐和坚韧面对生活中的不公,换句话说,对于杰西卡这样的新兴的大学生,潜意识里被灌输的都是西方的“自由”“平等”等民主思想,她对于母亲这样谨小慎微,这样恪尽职守的遵守各种教条,心里的不服可想而知。
用杰西卡的话来说:“我只是不想让人觉得我比他们差。
”杰西卡也是在用自己的理念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她明明与别人没有什么不同。
母爱与阶层、尊严与认同在这部影片里被细腻的糅合在一起。
表面平淡的生活内部却蕴含了深刻的社会命题:我们该如何面对陷于身份困境的母亲的无能为力?
又如何弥合两代人的心灵裂隙?
好在影片的最后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结局:漆黑的夜色中,母亲双脚浸在即将抽空的泳池内,抱着电话对女儿说:“你是我的骄傲。
”(杰西卡考上了建筑学院)母亲也接纳了女儿未婚生子的局面,还说要将小孙子借来一起住。
略显苦涩心酸的电影质地最后也焕发出了一种鲜亮的色彩。
这不是象征性的妥协,而是母爱的浪漫与伟大。
三个层面的人物不对等关系,最后结局每个母亲都回到该处的位置里去。但其中帮佣女儿的行为还是有些过于目空一切到不讲礼貌。帮佣的“逾矩行为”,而偏偏我又理解为情绪压抑的释放。真是两套标准呀。〈第一部巴西影片〉女主人帮佣 —— 屋主人儿子帮佣女儿
女儿不太成熟,但这不是她可以无礼和行使偷盗行为的借口,而母亲相反她只是个善良老实还有些木讷的人。两人之间的问题是多年的无法沟通,想想没有交流亲情会变得多淡漠。可我没觉得导演把这部分拍出来了。6.5
3.5;母亲加分,女儿差评,即使取得高分,母亲不在身边的教养还是有所体现(分数和社会阶层一样不能划分人的三六九等),这可不是所谓「率性」,很难想象已经身为人母还如此莽撞;游泳池段落最佳,夜空下释放心灵的母亲特别可爱。
平实的生活化表演。三观和能量都很正,歌颂母爱,也没啥亮点。
7.5。《冷酷祭典》、《爸妈不在家》
最后还是要靠自己的阶级母亲,,,
拖拖拉拉,拍成电视剧更合适
女佣与中产家庭阶层矛盾的电影,矛盾展现比《寄生虫》更聚焦和现实,结尾又比雇主视角的《罗马》更偏向女佣的童话。影片标题做了三重延深,第一重是相比冷淡的中产妈妈,女佣更像小男孩的第二个妈妈;女佣女儿的照护者又成为女佣母女关系外的第二个妈妈;当女儿的母亲身份确认后,底层母亲为了孩子讨生活,不得不亲子分离的境况再次重现,女儿成为了阶级问题悬而未决的又一代母亲身份的“受害者”,以母女矛盾写阶层矛盾,彻底擦亮主题。影片调度以中景长镜头展开,导演就是要强调一幕幕不同阶层共处一室令人尴尬的场面,女佣女儿打破了原来的阶层模式,母亲走进泳池一段是全片最佳,把导演之前镜头回避的母亲对雇主的态度全表现出来了。但说是童话,一是母女缓和还是要通过女儿的成功来实现,结尾大团圆对比之前各种矛盾铺垫更像“好运”使然。
没想象的那么好,之前被某公众号捧到天上去了。有几处冲突还是比较有戏的,但更多的是平淡。
女儿真是很讨人嫌了,基本礼仪都不懂。
T。原来第二个妈妈是这个意思。女人的事却没狗血和婆妈就是难得。
小格局中张力十足的人物关系,也是一个阶级社会的缩小模型,平实感动而励志,Val的手势表演真是一绝!我不是说我比别人好,我只是不觉得我比别人差。
没看懂
情感表达的很奇怪
精彩!女儿寄居在主人家里的戏码出色,不过男主人的设置有点过火,不然可以有更微妙的火花,结尾的妈妈的一系列行动倒是情理之中,却很普通。还有,狗狗不错
三星半
演員的完成度很高,讓整個作品生色不少。
这个Jéssica真的muito chatice!!!
奇怪的价值观… 不在意阶级,为什么要在意冰激凌的好坏?
仅从演员对角色的演绎来说十分自然,不像中国电影几乎每一个镜头都透露着铜臭味。比如昨天某人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