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部电影,叫《不期而遇的夏天》,可笑标签是喜剧,却是彻头彻尾的悲剧。
电影里面的主人公黄四毛是一个一眼就看得到悲惨结局的人,一生中没有亲人,只有一个三婆婆养自己长大,三婆婆也因为病去世了。
去城里打工因为没有文化又回来收废品过生活,被村里人嫌弃,没有朋友,唯一的朋友是一个被别的小孩子欺负他救下来的孩子,自此他的生活才有了一丝味道。
他是一个怂人,遇到娶走自己单恋的女人的村支书儿子他不服气,被骂土狗被打也只敢在背后骂回去。
他甚至猥琐,看见好看的女人忍不住多看几眼,喜欢桂莲就偷来了她的红大袄,猥琐地站在她的院子外面看她,暗暗下决心要为她买一件红色大衣送给她。
他的一生悲惨至此,几乎是没有翻盘的可能,其实故事的结尾也没有翻盘。
只是他为卑微的自己出口了气,他虽然怂,但是讲义气,即使小孩子和他闹脾气他也会为了他打其他的小孩子,即使最后被村霸打得头破血流。
他虽然很穷,可是也不会偷朋友的钱。
他虽然暗恋桂莲,却只是远远守护,不再过多地打扰。
就是这样怂的他终于爆发了,拿起木棍打得村霸喊服气,他似乎在对自己的人生,发出反抗。
故事的结尾,他没有因为什么而成为大人物,反而是要拆了他所寄住的废弃的计划生育所,成为一个无家可归的人。
也许这就是人的一生,注定了尘埃也只是尘埃,但是卑微如尘埃,也有飞起来的一刻,随后可能又落下,居无定所,继续自己的卑微。
这个名字带给我的第一感受是:这应该是一部关于夏天的温情、美好的故事吧。
电影🎬讲述了留守儿童的故事,呆在伯伯家的妹妹和呆在外婆家的哥哥都是不快乐的,不觉的将自己也带入这样的场景,从小在别人家长大的孩子,我想一定也是什么都会小心翼翼、看人眼色行事的吧。
在这里我特别想说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你爱不爱他,他都能强烈地感受到。
作为大人总会忘记或者说忽略这一点,把他当小孩子看,当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看。
黄四毛角色的塑造很成功,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也是一个有尊严有底线的人,再小的人物他也需要认可需要尊重。
人性的复杂演绎的很生动…殷老板和儿子就是典型的有钱的“恶人”吧……看完电影,刷微博的时候看到徐涛老师说,人性,他说:“自私、攀比、炫耀、背后嚼舌头、趋利避害,人走茶凉”这些都不能定义为坏人,只不过是人性而已。
人性是很复杂的,对待人性,我还需要学会尊重……
这是我看易寒导演的第二部电影了,两部都含有乡村留守儿童题材,因为都是江西人吧,所以看起来觉得挺有共鸣的,乡下真的就是这个样子,老一辈带着娃娃,娃娃都早早的懂得一些事情,心理都会感到孤单缺爱。
电影中用到了地方方言,警察说的话跟我老家南昌话很像,而男演员的方言就讲的有点变调,小男主说的又是普通话,不知道是特意学习,还是导演这样设定,反正是有区域性的差别。
在几个演员的戏份上,导演还真的挺保留的,比如黄四毛喜欢的那个女人,就没怎么露脸,处理的挺干净的,把戏份主要放在大小男主身上!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日本的电影《菊次郎的夏天》,江西的风景是真的山清水秀,一点也不输给日本乡村风景!
可能就是少了美食这块吧,江西有些偏远地方没啥特色小吃,岛国片会注重饮食这块,拍出令人向往的生活,易寒导演就是反应了农村真实面貌。
比如黄四毛去水生外婆家吃饭,那个表演就很真实,端着一个碗,在人家家四处晃悠眼睛叽里咕噜的转悠,嘴在碗边吞着筷子扒拉出来的饭菜…喜欢那些乡村题材,也不需要化妆,真实的演员想怎样就怎样!
这算是一部很舒服的电影,没有那么多歌颂与高尚,活脱脱就是去描绘那么一个窝囊不上进的乡村男人与在学校被欺凌的乡村留守儿童之间跨年龄的友谊,黄四毛就是无数个三四线城市男人的真实写照,长生也是无数个偏僻乡村留守孩子的真实写照,他们的人生看得到尽头,但也不乏有奇迹发生,全然看当事人是否有机缘和智慧崛起,是否可以与命运相抗!
结局导演也埋了伏笔给大家自由想象,黄四毛最后去干嘛了呢?
若干年之后,他是否会像鲁迅作品中童年的那个闰土一样平凡呢?
年纪尚轻,没有太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但时常看到相关视频总会心底一触。
个人这个影片没有太着重于校园暴力以及留守儿童的方向重点着笔,但是带了几个细节是比较能体会到另一层意思。
(1)我之前的印象,还是会认为父母不在身边,有更年大的长辈的陪伴就像深井里的苔藓,虽然微不足道但却有归属。
但是片中的两处地方,伯夫家跟外公家总是有人嫌弃厌恶怕麻烦,是真的只有父母对自己才是最好的,不管是爷爷还是奶奶。
有利益在亲戚就在。
(2)关于校园暴力这里显得不那么暴力,因为本片的方向也不在这里,讲了小地方普遍存在的轻微现象。
校园暴力是可以被制止的,只是有没有人能够去抑制一下,水生最后被三个人追到一个死胡同,并没有在热闹的街上求救这是不是意味着表达一般人的冷漠,这点在后面四毛跟殷老板打架也有点相符合,炒粉店老板是跟四毛都是一个地方的,但是主要还是考虑到自己的餐具费用问题,打斗完后大家迅速离开,前几次警察局也是,很爱筹热闹,没人是真的关心。
个人认为本片主点是友谊,两个典型的校园暴力受害者跟碌碌无为的中青年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是容易破灭的,都是怀有一些利益关系在,水生为了保护,四毛为了小工,虽然后面慢慢变得更好但是还是不坚硬的。
水生开始认为四毛是唯一的朋友,只是因为他保护了自己,后面误会偷钱后也是瞬间破裂估计小孩子的想法也比较直接,毕竟小偷偷一次,终身都赋予了这个罪名。
特别杀四毛的心我觉得是在最后两个人坐在屋外下雨那一句,在被水生误会后水生又重复了那句:你是我在这里唯一的朋友,这句真的是杀人诛心了。
本片的故事结尾我认为是偏悲剧的。
一个中年男子,浑浑噩噩了大半辈子,不会那么容易奋斗起来的,悲观主义者。
在这个不期而遇的夏天,把我的记忆拉回到了童年,庆幸在我的童年一直有父母陪伴,眼中没有闪烁过那种无助的期盼与黑夜中孤独思念的莹莹的光。
寄宿在小镇外婆家上学的水生受到校园霸凌而遇到同样颓丧、落魄、没有身份又不愿被嘲笑回村且寄宿在小镇废弃的计划生育站拾慌为生的社会青年四毛,两个不同年龄、不同世界的孤独灵魂成为朋友,是那么的合理又那么的不合理!
在水生的世界里小镇的所有人都不亲切,唯独惦念同样被寄宿在伯父家的小妹,每周欣喜去看望又无奈含泪的分别,在幼小的心灵是怎样的承载?
在四毛的世界里,他不是小偷,不是土狗,不是窝囊废,他有喜欢的女人,有美好的梦想,只是没有文化,不适应那个纷繁的城市只能回到自己最熟悉的地方,还有个牵挂是真正关心他,养过他的三婆婆。
当一个认可与肯定的声音出现在他的世界里,仿佛田间小路上的歌声一样悠扬而有了光和担当,一个大男孩静静躺在老人旁竟可爱的也与孩子一样。
一个没有身份的人受到一次次来自社会高贵的谩骂、侮辱,还有肉体的痛楚,被一颗幼小稚嫩的心灵注视着,在他心里又是怎样的承受?
解气的看着沉思后,这一棒子打出去了,对一切不再唯唯诺诺,决绝的烧掉单相思的红衣服,在深夜火光的映衬下现实是越发明亮了的,当推土机拔掉唯一蜗居的住所,定是分别的时刻,没有长情的告别和嘱托,一切都在那个不期而遇的夏天,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最光辉的时刻,不被生活吃定,就只能握紧手中那根棒。
我想 跟你再待一会踉跄好几回没有谁 也并没有同类烟灰 虽谨小又慎微掸落任风吹是偶遇 那唯一的机会来时如夏日 去也匆匆片刻错觉会是暖冬遇上你让我 终于觉得我自有光荣来时如夏日 聚散匆匆仿佛迢迢长路 匆匆的一梦不忍 惊动我想 跟你再待一会对于四毛而言,水生更像是自己未来的期待对于水生而言,四毛是不同的陪伴,爸爸,妈妈,朋友。
看到最后的结局,感觉这可能才是真正的生活,不是每一次的道别都可以好好说再见。
不是每一段的回忆都可以有圆满的结局人生,从来都不缺的就是遗憾。
希望水生以后可以和每个阶段的人生都能好好说再见。
在电影没上映之前是通过陈奕迅演唱的同名主题曲《不期而遇的夏天》了解到这部电影的,而且也了解到是有陈创老师出演的,仔细地了解之后,猜测这应该是一部留守儿童与镇里无业游民互相救赎的故事(没看过菊次郎的夏天,有空去看一下)。
但很可惜的是当时由于学校的原因没能去看成,留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遗憾。
我仅仅只是看了开头,第一感觉就是真实。
可能是因为本人的生活环境就是在南方的小城市里,所以对影片拍摄地的背景有很强的归属感。
被野草侵染的古桥,破败发霉的瓦房和回村新建的“别墅”,还有一个镇子里那些互为联系的人…… 影片对于故事的处理是从偷钢管的黄四毛和被校园霸凌的易水生两人被追赶到一间破房子,意外地躲在了同一个柜子里开始的。
房外的墙上还戏谑的写着两个粉笔字:文物。
当追赶黄四毛的殷老板和孩子王相遇的时候,那一声“爸,我!
”属实是把我整笑了。
其实可能正是因为父亲的作威作福,才让孩子成了校园里的霸凌者。
黄四毛从柜子里出来撞破了三人霸凌易水生之后,本来打算一走了之,如果他真的一走了之,让易水生在镜头面前被三个孩子欺凌的话,或许从影片塑造的人物形象来说会更残酷一点。
但需要知道的是,影片中的小孩均不是真正的演员,而是从当地(约)6000个孩子中挑出来的,若真的这样拍摄,或许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吧,只是一个设想。
为什么被校园欺凌了不告诉家长?
其实很多被校园欺凌的人不在于他们是否是身材处于劣势,心理是否内向,而在于家庭环境。
如果处在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之下,那么孩子受欺负之后会第一时间给家长说,因为在以往的印象里,父母都是自己坚强的后盾,父母能够理解自己,能够关爱自己。
而在另一种情况下,父母只会骂“为什么和别人打架”,“你和别人打架就是不对”,“别人怎么会无缘无故欺负你?
”久而久之,父母与孩子之间就会产生巨大的沟壑,这个时候就不要再说“孩子在学校出了什么事也不和我说”之类的话了。
更何况易水生的父母离开了他去深圳打工,家里外公外婆并非不是隔代亲,而是因为害怕他们担心没有说。
而易水生又怎么会要那些“亲戚们”帮自己做主呢?
当易水生要回七里坑的时候,偶遇被殷老板打了之后拉去警察局的黄四毛。
他看见黄四毛盯着在镇人民政府门口的袁桂莲愣住了,突然明白了什么…… 黄四毛的父亲在这个镇子里清清白白、本本分分地做了一辈子的人,黄四毛早年的时候也曾逃离这个镇子出去打工,可是却因为“没文化,赚不到钱,没意思”又回到了镇子里混吃混喝,上个公交车一块钱哪怕是也要逃票。
值得一提的是售票员态度不好但还是让他坐到了桥头。
他之所以要去桥头还是因为在桥头如果运气好的话,能够看到桂莲。
易水生回到七里坑看妹妹的时候,我们能够看出来其实不论是易水生还是他妹妹,都有想要离开各自环境的理由,他们相互以为各自的环境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但其实,他们不过是想要一个家人整整齐齐的地方,一个不受欺凌,不受白眼,有家人在的地方。
黄四毛再次撞破了易水生被欺凌,这一次他替易水生撑腰,要他反打哪三个孩子时,被压迫久了的易水生第一次得以发泄自己的怒气,尽管只是拿着水瓶子。
黄四毛住的地方是已经报废的计划生育服务站。
影片中不论是易水生还是他伯伯家都已经是二孩了,这个破败计划服务站墙上的“晚婚少生”属实是有点令人唏嘘。
最快响应国家政策的永远是普通人,在社会风浪下迷失得最多的也是普通人。
在往钢管里灌沙子(又去工地偷钢管了)得知易水生在上的小学之后,黄四毛让水生收集学校里的瓶子带给他,从此开启了两个人的约定。
四毛替水生赶走校园里的欺凌者,水生替四毛收集他拿不到的空水瓶。
夜里四毛偶遇殷老板被殷老板打的时候,其实这就像是一条食物链每个有钱的大人都能欺负黄四毛,黄四毛能打跑欺凌者,欺凌者欺凌易水生。
而殷老板不过是一个大一点的欺凌者罢了。
黄四毛被打之后就没有去找易水生的原因,可能并不是因为觉得没面子,而是在反思自己从前的所作所为,只不过思考得不深,啃着面饼看着天花板便是一天。
在桥边上等待桂莲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袁桂莲的男人邓春生。
水生看见之后跑去黄四毛的身边,其实两个人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经建立了联系。
黄四毛解释道为什么自己会喜欢袁桂莲,因为她在自己初二辍学之前对自己最好……
易水生和黄四毛两个人后来的嬉笑,居然成为了影片中为数不多的欢乐。
梦想着把袁桂莲娶回家的黄四毛偷了袁桂莲的羽绒服挂在床尾日日夜夜地思念,以为自己有钱之后袁桂莲肯定会喜欢自己的,可是他却始终在逃避自己。
待叔公来说三奶奶要不行了之后,长年不回去的他才想要回去看三奶奶。
其实是不想三奶奶看到毫无作为的自己,路边碰到了熟人要发好烟,开着收破烂的车子还要说是借朋友的,都是因为不想别人看轻自己。
看望三奶奶的时候,他偷偷地将钱塞给三奶奶,悄悄地依偎在了三奶奶的身边。
个人感觉这里是影片的亮点。
前面黄四毛以为三奶奶是因为不想花钱才不去医院所以回家把自己的钱都提了出来给了三奶奶,没想到三奶奶居然把钱存了起来要留给他娶老婆盖房子,还替他做了娶新娘子的聘礼。
其实现实中可能老人真的冥冥之中会有一种感觉,到了那个时候她会知道的。
我奶奶要走了的时候,把家里收拾地整整齐齐,没有和我爸爸告别,而是喊来了我妈妈,跟她断断续续的说了很多,妈妈和我说的时候我才知道,她其实也把养老的钱省吃俭用留了下来,还有20块钱留给了我,这一张二十块钱真的特别沉重。
影片中黄四毛和邓春生的冲突让易水生确定了自己内心对黄四毛的看法,觉得黄四毛永远在逃避自己的不足,肯定抢不过人家。
这一次冲突在两个人的心中都埋下了矛盾的种子。
后来黄四毛替易水生搬米回家,他外婆留四毛在家吃饭的时候,他家的六百块钱不见了。
而此时四毛恰好买了一件快600块钱的红色外套,因为他认为袁桂莲穿红色的最好看。
这一次的真正地伤透了黄四毛的心,因为他真正地把易水生当成了他的朋友而易水生却把他当小偷。
在警察局他知道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解释得清楚,索性不辩驳。
所幸此时外公急匆匆地赶到了警察局,误会才解开。
可是易水生和黄四毛能和解吗?
没有黄四毛保护的易水生很快又被欺凌,这一次他还带着他妹妹…… 之后便是我认为影片的高潮,不在此剧透了。
个人评分7.7。
暗夜中,哗哗的雨声传来,昏黄的灯光里,静止的珠帘后,各坐着两个人,一个男人和一个男孩。
男人抽着烟望着黑夜,男孩转过头看向男人,男人说:“这么晚了,你来这里干嘛?
”男孩说:“我担心你,怕你会… …”男人偏过头,灯光下男人的一侧脸明显是被打过的红肿,男人接话说:“怕我会死吧。
”男孩脸上浮出担忧的神色回答:“嗯。
”男人忍不住笑了,男孩跟着也笑了。
男孩接着说:“四毛叔叔,对不起。
”半晌,男人回答:“都过去了。
”这便是《不期而遇的夏天》这部电影的开场。
初看到影片的海报和名字的时候,以为是一部台湾的温情电影,其实这是发生在江西宜春一个小城的故事。
男人叫黄四毛,男孩叫易水生,是影片的两位主人公,两个人的故事从一场追逐开始。
黄四毛偷了殷老板工地上的两根钢管,被殷老板带着人追到了一处废墟里。
而水生为躲避同校三个同学的勒索也被追到了废墟。
两路追兵在废墟巧遇,却原来三个同学中为首的是殷老板的胖儿子。
殷老板没有追到黄四毛,骂了一顿儿子后气咻咻地走了。
殷老板的胖儿子则带着其他两人继续寻找水生,影片中,在水生要躲进一个柜子里,打开柜门时“啊”地喊了一声。
观者还没来得及细想柜子里有什么的时候,三个人已经找到了这个屋子里,胖小子打开柜门,吓得转身就跑,嘴里喊着“鬼啊。
”,原来从柜里跳出来的不是水生,而是黄四毛。
黄四毛当着水生的面狠狠地教训了胖小子三人,在水生眼中是强势一方的三人,在黄四毛的跟前变成了乖乖服软的人。
水生是寄住在外婆家的留守儿童,外婆并不关心他,只认为他是淘气不省心,水生被同学欺侮没有得到来自家人的关爱,他像一个离群的孤雁。
他想念父母想念妹妹,他默默地独自承担着与他年龄不相符的心理重负。
当黄四毛替他出头教训了胖小子三人后,他把黄四毛看成了他在这个小镇唯一的依靠,而黄四毛在水生望向他的目光里也找到被人需要的尊严和信任。
黄四毛在小镇人的眼中是混子,土狗,没有正经事做,靠捡废品过活,寄住在要废弃的计划生育站里,镇上的人瞧不起他,连收废品的人都可以对他斥骂。
他像一个飘荡的灵魂,找不到自己的归处。
他暗恋着小镇上那个美丽的女人,他常偷偷地看着她,他偷来女人的红色的羽绒服,挂在床头,臆想着有一天,自己发达了,一定会把这个女人抢过来,他也是这样说给水生听的。
可当他被女人的丈夫骂着土狗,拳打脚踢,不敢反抗的时候,目睹这一切的水生说:“你抢不过来的。
”“你斗不过别人的,你自己知道。
” 这句话硬生生地揭下了黄四毛的那脆弱的尊严。
也许,有一天把女人抢过来,是他给混在这个小镇的自己的一个借口,而现在这个借口碎了。
黄四毛身上有着每个底层小人物的缩影,我们可能是别人眼中的弱者,但却会常在自己的脑海中勾勒着强者的形象。
我们想象着自己会终有一天飞黄腾达,出人头地,但却又安于每天庸庸碌碌的荒废着时光。
即使在别人眼中卑微到尘埃里,却也有不容他人践踏的尊严。
片尾时,黄四毛痛打殷老板,是全剧的高潮部分,这一刻,黄四毛是坚挺,是支持起来的,也是有血性的。
是给观众的一个交代,弱者不会一直是弱者,所谓的强者有时也是外强中干而已。
黄四毛烧掉了那件红色的衣服,痛打了殷老板,最后离开了小镇,影片开放式的结局没有交代,他去了哪里,发展如何,是换了城市继续混着,还是生活有了新的转机。
如果说黄四毛是飘荡的灵魂,那么水生无疑是希望的微光。
很多人说水生是胆小而怯懦,在笔者看来,水生是勇敢而清醒的,他在面对同学的霸凌时敢于反抗,据理力争,而跑只是一种化解危机的手段。
他去乡下看被寄养在大伯家的妹妹,伯母并不善待妹妹,当他要回镇上时,妹妹哭着要和他一起走,笔者看到这时,都已经心软到想不管不顾把妹妹带走,而水生果断地甩脱妹妹,说等爸爸妈妈回来再接她走。
他知道,镇上那个家并不是他可以任性的家。
留守儿童被迫与父母分离,父母在异乡打拼,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可什么才是对孩子来说好的生活呢?
父母陪伴的缺失,导致水生“情感饥饿”,所以当黄四毛为他出头教训霸凌他的胖小子三人时,他才会依赖和信任黄四毛,与之成为朋友。
而这种友情是脆弱而不牢靠的,只是在互相弥补两人一个时期的情感缺失而已。
让人欣慰的是,水生的父母回到了家乡,接回了水生和妹妹,一家四口生活在了一起。
水生有了一个健康而有爱的生活环境,他的原生家庭又完整了,这里也可以看到导演内心的期望,希望社会各界能够早日破除留守儿童的困局。
影片中,青色的长条石铺就的窄巷,青砖灰瓦的古建筑,高高的马头墙,绿绒绒的蒿草,黄绒绒的油菜花,聒噪的蝉鸣,浓重的江西口音,明快而清亮的乡村色彩,无处不让你感到。
这是一个南方小镇躁热夏天的故事,也令人对江西这个叫宜春的南方小镇心向往之。
遇上你让我终于觉得,我自有光荣。
不期而遇的夏天 (2020)6.72020 /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 易寒 / 陈创 郭可轩
2023年11月27日17:01:44(一)黄四毛:起从小没了母亲(父亲未知),学习不好早早的就辍学了。
没文化找不到好工作,挣不到钱,所以只能在老家干点拾破烂的事情!
其无法融入现代化的生产体系里,否则去电子厂流水线上也是能获得不菲的工资的。
结局是他住的烂房子被拆掉了,似乎预示着他的最后的退路也没了。
(二)水生:其家在偏僻的农村,离开父母到了镇上上学由外祖父母照看成了留守儿童,在新学校备受校园霸凌!
结局是和其父母一家在进行搬家,也不知道要搬到哪里去,估计又得进行转学!
(三)留守儿童被同学欺负,脑子不灵的人的被正常人修理,都是不同年龄版本的失败者!
留守儿童和成年无正常工作者之间是存在极大的相关性的!
(四)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从村小学到镇小学后开始阶段也是受到了一点校园霸凌的!
各个年级见到的转学生也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不公平对待。
后来当然也没怎么样,忍一忍就过去了!
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在一来一往的过程中,很多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就被耽误了,中考后也大都上了中专或者早早的就辍学了!
(五)留守儿童的问题很难解决!
就是考上了大学在大城市拿上了较高收入的工资,如果无法在当地买房,那后代也还是要当留守儿童的。
大城市的房子上百万,无数人就算贷款一辈子也买不起,而只有大城市才有大量的就业岗位,所以就营造一种“城里工作农村生活”的割裂局面。
想在城里生活但没有那个资本,在城市里面没办法买房结婚、小孩子无法接受教育,在城市里面的角色只有一个——打工人。
打工人要想生活只能回家了,留守儿童就是这种局面下的必然产物!
(六)电影没有给出解决办法,也是问题本身就是无解的!
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产生了许多发展中带来的问题,这些问题大都以忍耐的方式销声匿迹了。
那些无法适应这种节奏的人都会被淘汰,被无情的抛弃!
你要问怎样才能不掉队,那就是跑、努力的跑。
(七)总结:是一部不错的片子,节奏把控的非常好!
不能活成这个样子,自己得孩子更不能活成这个样子!!!
人还是要努力奋斗得,做好人生选择,努力吧,不能总是做社会底层。
黄四毛错在哪了,问题出在哪了。
水生一个孩子,将来能成长为什么样子。
想到一个词,逆天改命,真的有命运吗?
又怎么改变命运!
自己能活成什么样子,将来的孩子能活成什么样子。
加油吧
咱们男人奋起就是抡锤子是吧这不就是低配版我出生了,但……吗
平遥系电影,贾樟柯式的南方故事,似乎又有些路学长《长大成人》的影子,或许只拍成短片就挺好,却硬拖成了一百分钟,前面节奏尚好,后面冗长拖沓得让人如坐针毡,拍得最好看的还是前半部分中出现的江西山村景物的那些镜头,隐约有点《南国再见》的味道了,至于被广为诟病的频繁使用音乐的问题,其实还是这电影的风格所决定的吧,那些段落不加上音乐只怕会更枯燥乏味……最后的匹夫之怒倒是让主题有所升华,只是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设计得有点脱离现实,人为设计的痕迹太过明显,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阿q式的乡镇底层混混和留守儿童是这样子的吗?电影中所展现出的乡村社会亲属及同乡之间的那种彼此疏离又互相猜忌的关系或许才是全片中最写实的部分,想讲的东西太多,又基本没讲出什么来,这种电影还是在电影频道上放放就好了
还行吧,感觉陈创和章宇有点像,演得挺好,看电影的时候不会被童年那个哮天犬的形象带跑。片尾曲倒挺好听的。
没啥意思,看了一小时看不下去了
第一次看到全程赣语对白的电影,多少应该有导演的自传色彩在。完成度尚可,企图拍成留守儿童版的菊次郎的夏天,可惜流于表面,黄四毛这个离家又回来的边缘人背后,打工者和农村现状的关系也没有深挖,提着棍子去复仇差点以为要拍成天注定,结果还是刻意的爆发一下,整部下来平淡的像盆水。
有点本土化《你失去的部分》的意思,留守和边缘问题的一种关注,演绎有点过于用力
两个人相互治愈,水生留守儿童值得更多的爱,而四毛无赖确实不值得尊重。另外,别和《菊次郎的夏天》相比,四毛这个角色不够可爱。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不思上进的收垃圾男主和被欺负的留守儿童互相抱团取暖,暴露出这个社会最暴露的一面。
本片塑造最成功的莫过于陈创饰演的黄四毛,既有小人物的懦弱的一面,也有其英雄仗义的一面,相比下,土老板和其儿子更多充当工具人,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了打人而打人。
这类题材很容易显得造作,但导演把控得还行。流俗但总的来说有态度,算上鼓励分给三星
1、妹妹在村头追着哥哥的时候,内心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凄凉和无奈;2、哥哥被几个同学霸凌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心像被刺了一下。3、四毛保护水生,就像在保护儿时的自己。
牵强
画面不错,问题在于:人物的形象和语言,不是来自生活。一个收破烂的,活生生的人,也有他形象的智慧的一面,电影表现不出人民真实的一面,反而让他们说什么“皮肤”这种文绉绉词,真让人笑掉大牙
因为两个片段,看了一部电影。陈创偷看袁桂莲擦洗身体和陈创教育霸凌的孩子被教导主任揍,电影就是小镇普通电影,没啥高光追求,普通平淡。看的时候以为四毛打教导主任是幻想的,想到宝强的《hello,树先生》啦,直到最后确实是打了。这就是横的怕楞的,楞的怕不要命的
片中只聚焦于两人的矛盾,但是没有讲明白,为什么他过的那么不好,混的很差,是不是也有自身的原因,都没有讲清,白瞎了哮天犬的演技了
文艺路子讲成长的电视电影 想做情绪流但水平很一般 家庭背景靠台词 单场信息密度太低 前十分钟人物没立出来就有问题
熟悉的赣方言,以江西为故事背景的电影太少了,希望导演以后可以拍江西旅游宣传片~江西的农村留守儿童也很多,父母外出打工常年在老人身边,孩子们缺少父母的关心,心理的变化和缺失鲜少被大人觉察。被陪伴的孩子真幸福。
儿童的世界是内在于成人的世界。这至少是一部真挚之作。留守儿童水生与孤儿出身的以捡破烂为生的四毛在“这个夏天”不期而遇,他们各自因为在自己的世界被霸凌而成为好友(也因为四毛出手相助,但这以成年人的身份在儿童世界以英雄的形象莅临,却在在反衬出他在成人世界不堪一击一再被羞辱的现实)。影片中父子二人同时都是霸凌的角色和村支书的儿子骄横霸道,映照出当下乡村世界权力秩序的稳固性,普通个体的跃升已经是难上加难!水生让人想起鲁迅小说中的角色(故乡),而四毛被村支书儿子羞辱打骂的场景则让人想起阿Q。
一颗星给这个电影的各种美景和构图
重庆先锋艺术电影展。看完冷静一下,把现场分数加成去掉,7.4吧。其实外壳就是中国版《菊次郎的夏天》,猥琐大叔与纯真小孩欢乐又悲伤的旅行。问题还是出在剧作上,黄四毛与易水生的相遇太过频繁,戏剧冲突也是一波又三折,感觉在强行推动电影叙事的发展。剧作漏洞也颇多。抛开无聊的剧作层面,视听已经很优秀了,可以把中国日常乡村景色拍得唯美淡雅,就是一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