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一个晚上安安静静的看完了全篇。
一定要来写个影评。
作为一个在东亚社会生活28年,其中有半年生活在台湾的女性LGBT群体,阅片无数,主观认为是我心中最好的女同志片,没有之一。
剧本与故事寻常,直球学妹爱上直女学姐,互有好感但因为社会规劝不了了之,十五年后再重逢有了故事。
但导演在每个细节几乎都做到了精准的”真实“,让一个普通的故事处处使人共鸣。
在故事的推进流动中,性少数群体青春期的甜与苦涩活了过来,现实的压力也涌上心头。
什么是“精准”的真实?
① 东亚人的社交自闭症 学姐看到学妹,举起手来想要跟对方打招呼,但是发现对方没看自己,尴尬的低头玩手机。
——这简直是东亚人共同的社交范式。
② 见到放不下的人仍然假装风轻云淡 第一集学姐问学妹,我们上次什么时候见的?
这种事情怎么可能忘记?
豆瓣话题#最后的聊天记录#浏览量有3500万。
在后来的剧情里能看到学妹与学姐学生时代最后见面是在巷子里,学姐告诉学妹“友情与爱情不一样”的时候。
——重逢而带着期待的心情的时候,心知肚明此前的不愉快,但是不挑破,撤点平常话,无事发生。
③ 家庭责任冷漠的老公学姐回到家,老公没有带小孩,也没有去妈妈家。
而是在家打游戏。
东亚社会里家庭矛盾真的未必是狗血的出轨,而是男方对家庭责任的漠视与逃避。
在婚姻生活与亲密关系里,最经常的争端是“陪游戏还是陪我?
”再对比后面两个人在家一起做饭的场景(老公在的时候学姐做饭都在一边看),你大概知道为什么女孩子想要跟女孩子在一起。
④ 在能靠近你的机会面前 补课算什么 要加入排球队的时候,学姐问学妹有没有补习。
可以看到学妹顿了一下,然后说没有。
不难推测其实是有。
但是为了喜欢的人什么都可以往后放。
喜欢的人喜欢的事情,我也要做。
这不就是很多人的青春爱好的来源吗?
⑤ 我发现你很喜欢说”没关系”诶只有很认真的观察一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才会知道对方喜欢什么,爱说什么。
青春期爱一个人的证明,莫过于有一个关于那个人的备忘录。
⑥ 你要试看看吗?
第三集学姐问男生女生有什么不一样?
学妹问,你想要试看看吗?
——这真的真的是,姬与直女的暧昧关系里,关键性的对白。
另一句是“你要不是女生,我一定会喜欢你/嫁给你”。
⑦ 没有存但是完全知道是谁的电话号码 学姐接到电话之后就知道是谁,后来发消息能看到其实没有存学妹的号码。
——能直接背出电话号码的人,一定是很挂念的人吧。
不存号码,你品,你细品。
种种细节,不一一列举。
几乎每句台词都能细品,映射莽撞的喜欢、直女与姬暧昧的关系与东亚社会的人情。
经常看LGBT题材的片子,两个人很快就互相看上了,很快就确定心意了。
在真实生活中真的太少太少了,更多就是片中这样,想方设法的靠近,小心翼翼的试探,碰壁又缩回原点守护的手。
这些处处真实的细节,成就了细腻的感情流动,成就了这部剧。
写这些的时候在想,如果是处处追求真实,是不是就是生活而不是戏剧,而容易拍成流水账。
我想这就是导演与编剧的功力,恰到好处的表达了精髓。
比如“高脚椅”这样的意向,两场戏把两个人15年的羁绊说得明明白白。
关于学妹的“男朋友”与结婚的学姐再一个就是有“男朋友”的学妹,在我看来这简直是神来之笔。
这个“男朋友”让学妹从一个直球、痴情的纸片人变成了一个真实的、有恐惧的、也会想要有亲密关系的活人。
也呼应“你知道我有多讨厌自己喜欢女生吗?
”,而那句“如果这是你想要,我马上去分手”只让学妹这份勇敢与炽热更加灼人。
(乐乐IG直播也说了对角色的理解:虽然很勇敢追爱,其实是脆弱、敏感的)这些年不管是大众舆论还是审美,都越来越有保守化趋势。
甚至LGBT题材整体也成为禁区。
如果戏剧是样板戏,先不论同志题材的作品,例如已婚已育之后再上断背山的两人,豆瓣TOP250就应该下掉大半。
ROSE在遇到JACK之前,已经订婚了;阿甘喜欢了一辈子的女人,怎么能睡这么多人?
再一个是时代的变化,导演今年30岁。
导演成长的1990年代末到千禧年初的时代,LGBT在社会上还没有这么强的话语权与存在感,歧视与偏见处处存在。
南方周末2005年写过成都两个男人的故事,其中的酸涩可以细品:两个男人的20年婚姻:没有力量阻止我们白头偕老成都人对同性恋者有一个形象有趣的称呼:“飘飘”,将同性恋活动的地方称为:“飘场”。
李蜀仁对此的解释是:同性恋者就像“浮萍”,一方面是活动场所的漂浮不定,一方面是心里的飘的感觉。
而在社会环境相对宽容背景下成长的一代人,或许对这种社会与家庭规则带来的“羁绊与束缚”,体会也许不同吧。
学妹的段位 学妹的设定非常讨人喜欢,有天蝎座的谋略、巨蟹座的体贴和白羊座的主动。
除开“没房没车”,这个设定就是一个完美的情人。
除了蛇皮走位接球、说要超过学姐引起注意、两次邀约学姐上车、做功课顺势要亲亲这些“太会了”技能之外,还要讲一讲学妹的高情商。
在细品学妹情商之前,可以先说说《倚天屠龙记》里的赵敏。
赵敏这个角色特别讨喜,主动、知道自己要什么、而且很自信。
在孤岛上,张无忌以为赵敏杀死殷离,割掉周芷若的耳朵,将他们流放荒岛,还派炮兵来攻陷他们。
于是扇了赵敏四巴掌,赵敏的反应是什么?
换位思考,你喜欢的人忽然来抽了你4巴掌,不管什么原因,大多数人不揍回去已经很客气了。
赵敏什么反应?
“没有愤怒,反而面露怜爱之色”——赵敏知道从张无忌的角度,应该杀了赵敏而后快,但舍不得——说明张无忌喜欢她啊。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听这期播客,真的不错:No. 063 - 金庸武侠:爱是百转千回笃信你会来为我画眉这就是赵敏的魅力,学妹身上也有。
第二集,学妹帮学姐找到小孩,见到两口子带着小孩,学姐居然假装不认识她。
我爱你15年,还帮你找到儿子,你当着老公见到我,居然装不认识?
弹幕都要call“江台敏,你没有心”好吧。
学妹怎么做的?
学妹配合演出,晚上发了条消息“王太太,我们什么时候再见面?
”——get到学姐的“心虚”(aka 对她不一样的喜欢)了。
第三集,学姐又开始回归“直女”身份,问“所以你真的不结婚喔?
”这里一般人真的要气死,都拉过手睡在一张床上了你问我这个?
学妹也愣了一下,但马上反应过来,“你在担心我喔?
”温柔的把再次“想跑”的学姐拽回来。
补充一点点戏剧总是追求刺激的元素,科幻、惊悚、罗曼蒂克,总是通过一些极端的设定来完成戏剧化的表达。
过往台湾香港的LGBT片还喜欢融入ZZ元素,如《女朋友男朋友》《蝴蝶》等等。
本剧没有贪心的加入更多吸引人眼球的元素,连台湾通过的那个法案也是轻描淡写的带过,以情动人。
如果说看院线大片是吃四川火锅,那么这部剧就是清晨一碗温暖的苏式面。
而不知道北极好鸟的编剧们,要花多长时间才能明白,“我不叫喂,我叫楚雨荨”、堕胎这种桥段不是戏剧,不是青春。
跳出这部剧回到现实,两岸的关系已不如前。
但这细腻而打动人的作品,穿越海峡,让简体字与繁体字一起为学姐与学妹的的情感颤动。
我想,这就是文化与艺术的力量吧。
————有个做律师的UP主“PINKRZ粉红律师”专业点评这个剧,非常好笑,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围观。
这篇不是二刷三刷后的新感受。
2年前看过一遍之后就再没有完整看过,只在小红书上偶尔看到cut。
是什么唤醒我新一波的回忆与感慨呢。
是因为前几天看了贾静雯和曾敬骅出演的霸总姐姐小奶狗的故事有感(《此时此刻》EP10)。
因为看到有讨论帖说奶狗关键时刻怂了不能原谅,似乎是美好爱情有了污点等等。
还因为我昨天看了一个二十多年就看过的汤姆汉克斯的电影《美人鱼》cut,男主发现女主是美人鱼以后本能的拒绝了女主的靠近,让女主很伤心。
以上两个故事,突然就让我联想到当初也有一种声音表达对学妹竟然有男朋友感到失望和疑惑。
其实这就是现实。
我理解好的文艺作品是让人们看清现实且依然相信通过努力明天可以很美好,而非看不清现实且相信明天不管怎样都必须美好。
纯情的人有纯情的价值标准,但世俗的大多数也有着看似俗套的生存之道,一味苛求“完美”换来的不可能是好的爱情,只是激情的昙花一现罢了。
勇敢并非一开始就心无旁骛直奔目标,因为这不现实,大多是莽撞、头脑发热。
勇敢需要理性和感性的双重加持才行,是在权衡利弊、斟酌再三之后仍然愿意为了对方去冒险,去迎接未知的挑战,相信爱可以克服困难,才是真的勇敢。
我的观点是,正因为学妹有男朋友,才让这个故事更真实,更动人,立意也更深刻。
当初学姐的拒绝和否认给了学妹多么沉重的打击,多年后,俩人一见面,学妹并没有对学姐当年的“放弃”耿耿于怀,而是直球表达对学姐始终如一的爱意,帮她照顾孩子,体贴她的情绪,甚至有点“卑微”的维系着这段易碎的关系。
学姐为这段感情作出了怎样的努力足以让学妹看到俩人可以有未来呢?
(当然学姐愿意和学妹在一起,这对学姐来说也需要极大的勇气)如果说学妹有错,她错在不该和学姐一起后还和一个不怎么喜欢的男生维持恋爱关系,但她对学姐有多少错呢?
我认为并没有。
因为人的勇敢不可能是无条件的,必须知道对方的心意才能下定决心,这句话看似自私却也十分实际。
(结尾处学妹也对学姐说,只要你愿意和我在一起,我马上就分手。
学姐没有离婚啊,俩人只是出轨,学妹有自我保护意识是人之常情。
)这也对应了我前文所说,好的作品告诉我们什么是现实,以及该如果依照现实创造美好的未来。
如果我们抛弃现实活在梦幻中,我们会苛责学姐怎么还不离婚,学妹怎么还不和男友分手。
但,现实真的很难。
尤其是学姐还有一个自闭的孩子。
其实荧幕前的我们是怎样的生活的呢,是否也经营者一段不咸不淡的感情,过着不好不坏的人生,甚至我们都没有学姐学妹幸运,至少她们遇到了彼此且将对方照亮,虽然不知道未来在哪,到至少感到温暖也隐约看到些模糊又微弱的希望。
再啰嗦几句。
勇敢并非所有条件都不在意,一味地追求一种自我牺牲式的英雄主义。
勇敢是我看到了彼此的感情,知道彼此的心意,预见到未来有很多的困难却依然选择携手前行。
比如学妹要和学姐一起抚养小孩,要面对出柜后父母的不理解,要面对学姐前夫常常出现在她们未来的生活里,学姐会再次退缩的可能;而学姐要面对离婚后和学妹一起生活,孩子的抚养教育问题上很可能会出现分歧和嫌隙,学姐能不能顺利面对出柜后的压力等等。
如果俩个人表达爱意的同时一起正视问题,开诚布公的表达自己的担心和恐惧,我相信应该会有一个比较幸福的未来。
写在最后,学妹就像是活在现实中又时刻可以为了爱情而变得勇敢的梦幻精灵。
我相信她的直球里有很多心酸和苦楚,我相信她对学姐的爱已经包含成熟的理性,只要学姐回应,她会全力以赴为爱情。
纯属个人主观感受,“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非专业,非逻辑党,想到哪讲到哪,后知后觉的我因为金钟奖才来看这部宝藏剧,结果瞬间入坑然后很难出来😂,有好多感受想要分享就忍不住记录一下。
开始正题!
总体来说,我觉得这部剧最大的特点就是细腻,可能这也是女性导演(编剧也是同一人)的特质,因为细腻虽然短短的六集加起来也不到一部电影的时间,却可以反复观看,每次观看又会发现新的细节。
这部剧各方面都很好,剧本、演员、台词、镜头调度、画面布局等等,什么叫做氛围感这部剧很好的诠释了。
个人觉得高质量的影视作品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就是,电影电视剧这些视觉作品,比起文字来说,它们最大的特点其实就是视听语言,而不是纯靠台词甚至旁白来输出,这部剧的视听语言就相当精致。
其实故事很简单,但是它又有很多内涵,主演就三位,却反映了传统婚姻、男权社会、性少数群体曾经面临或者正在面临的种种社会现实,其中怡敏和她的老公是非常贴近现实的,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夫妻,亭亭这个角色是稍微有点理想,但也在合理的范围内,就像生活中就会有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一样,而且戏剧嘛如果都是怡敏也就没有这段故事了。
每个角色都有很多面,所以多多少少每个人都会有共情,这也是这部剧这么多推荐的原因。
我想先从最后一集结尾那个经典天桥对话开始展开(其实是因为目前只截了这一段的部分图🤣)这一段可以说是前面五集全部铺垫的最后爆发,也是这一段对话她们俩才第一次谈到喜欢,才第一次互相正面谈论她们之间的感情。
第一个小细节,就是这一段对话开始的称呼,是全剧中亭亭第一次喊“怡敏”,而不是“师姐”。
我觉得这一点也非常巧妙,这里说明终于她们俩在感情里平等了,怡敏终于第一次主动去介入亭亭的生活,而不是亭亭像是一个救火队员,随时准备出现又随时准备消失,只为怡敏解决她自己生活中的困境。
整个前五集基本都是以怡敏的视角去展开,花了极大篇幅去写怡敏曾经和现在经历的种种,她毕业了、大学交男朋友了、没有出国而是结婚生子了、和老公的现状等等,就像亭亭在对话里说的,是她一直在满足怡敏的需要,仿佛亭亭就是为了解决怡敏的种种困境而出现的天使,而亭亭这些年经历了什么,我们是不知道的或者说是不太清楚的,只是从侧面(怡敏老公网络上看的,最后一集亭亭妈妈讲的)只言片语去了解。
但最后这段对话里,我们终于看到亭亭的挣扎,只有在最后一集,我们才得知亭亭有男朋友住在男朋友家这个极大的反转,但这个反转所带来的某种“指责”又很快消失,亭亭说的“我可以去跟我的男朋友分手,如果这是你要的话”,瞬间把这个阻碍清除了,也理解了亭亭,甚至更心疼她。
扯远一点,我看到有评论是对两个人都各打五十大板,说两个其实都出轨了是不伦恋,但我其实并不想去道德谴责剧中的这两个人,也觉得不应该。
现实中的感情或者对错没有那么多非黑即白,怡敏婚内出轨和亭亭背叛男朋友,不能简单地这样去做道德判断。
我觉得这里反映的其实是社会的问题,那就是性少数群体面临的困境很大,她们被迫伪装甚至连自己都讨厌自己,想要变成所谓的正常异性恋的样子,就像怡敏是其中一种,她是故意忽略或者之前她甚至没有两个女孩可以互相喜欢这个观念,只是按部就班按照社会规训去结婚生子的一种人,亭亭是另外一种,她知道了自己喜欢女生但是又没有足够信心,还是需要一定伪装或者尝试去当“正常人”。
(一不小心又说了好多,还是回到那个天桥对话吧😅)
这里的对话让我对怡敏也有点新的认识,她质问亭亭是不是在报复,其实也说明对于高中当时她说出恶心那样的话,她是知道这很伤亭亭,她有认识到她们之间不只是友情的。
而亭亭这句“我做了那么多,难道你都感受不到吗”,不得不赞一句演技到位,瞬间让我刚才对知道亭亭有男朋友的有点责怪变成心疼。
“我喜欢你”亭亭终于直接说出了告白,前五集的那么多对话里无处不在说“我喜欢你”,却没有直接说出来过,原来都是为了最后的爆发。
“如果我第一次喜欢的不是你,我可能会更有信心”“你知道我有多讨厌自己喜欢女生这件事”天桥这段对话里面亭亭的台词真是太好了,也是全剧里最能和亭亭共情的一次,之前的她太像天使了,好像为了怡敏她可以永远直球永远热情,其实她也是会受伤的,她的爱是鼓足勇气的。
亭亭的剖白与告白在这里也达到了高潮,已经最关键的时刻,那就是现在的问题,以前的我们是怎样的我不在乎了,现在,此时此刻,这次怡敏你会做什么选择?
我可以为了你去分手的,男朋友根本不是问题,最大的决定权在怡敏。
刚去考古发现了导演上过两期播客,也讲了讲最关心的第二季的问题。
主持人问出了我们大家都关心的一个问题,第一季结尾怡敏的那句“可是……”后面跟的会是什么?
是又一次抛弃还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导演回答的意思我理解是:不想完全真空撒糖,还是像第一季一样要拍反映女性,尤其是性少数群体面临的各种社会现实问题,但导演说了“我会逼我的角色们勇敢面对”🤣其实怡敏和亭亭要面对的难题显而易见,经济来源、孩子抚养、长辈难题、旁人眼光……但唯一的希望是现在在台是可以合法结婚的,也算是清扫了最大的一个现实阻碍,给角色们勇气,尤其是怡敏真正的勇气,HE还是有可能的。
虽然我也不排斥BE,特别是这么合理的BE,但还是更期待奇迹,毕竟现实这么苦了希望戏剧给我们力量,去幻想去奢望,最终获得足够的勇气,最终现实也达到喜剧中圆满的彼岸。
(好的,感觉写得像是结束语了,但还有好多想讲☺️)【人物分析】这三位主演,尤其是两位女主,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反差萌”:怡敏的演员仔仔是相对而言中性风格一些,从外形来看更像是女同中主动的一方,结果角色性格却是相反的,怡敏是被动的那一方。
高中作为学姐的她英姿飒爽还有点高冷,是排球队的主力,在球场上是所有人目光的焦点,也是这样才会吸引学妹一见钟情。
但她的性格却并不像看起来那样,是特立独行的酷Girl,而是恰恰相反,她的家庭里父亲是有绝对话语权的,父亲给了她相对优渥的生活,却也在相当程度上控制了她,“女生之间是友情,友情和爱情是不一样的”“上了大学就是要交男朋友啊”“长大了就要结婚生子不然长大干嘛”她是那个被社会规训的人,在哪个阶段该做哪个阶段的事情,她也确实那么做了,非常及时地斩断了青春期懵懂的天然情愫,那个晚上的暴露狂只是意外,但因为怡敏本身内心就觉得她们两个女生太“好”了是不对的是会受到“惩罚”的,结果当晚的偶然意外就被她当作“惩罚”的必然,两人之间的美好故事没来得及展开就结束了,而且留下了直到十五年后还在隐隐刺痛亭亭的伤口:“你不是觉得我们两个女生这样很恶心吗”。
亭亭的演员樂樂则是外形比较甜妹,算是传统偶像剧里女主角的长相,全剧刚开始的时候,想不到她才是这段感情中主动、勇敢的一方。
如果没有最后一集的反转,我其实有点觉得这个角色设计得太梦幻了,她对怡敏就像天桥上那段对话里说的“接受所有的她”“满足她的所有需要”,哪怕学姐说出了“我觉得我们这样很恶心”这么伤人的话之后,在学姐上大学时她还主动过来示好,试图重新开始,直到发现学姐已经有了男朋友。
十五年后在朋友婚礼上偶遇之后,她又再一次扮演天使的角色,把学姐从生活的泥沼中解脱出来。
此时的学姐过上了她青春期所期盼的相夫教子的生活,但现实却不如那般美好,那天听一个宣传期两女主上的一个播客节目,播客主持人说的一点特别有同感:怡敏一出来感觉就已经“死了”,整个感觉是被生活磨得了无生气的人妻。
而这时久别重逢的亭亭,接受了学姐的已婚、学姐老公平时在外工作一个人在家带孩的丧偶式育儿、学姐孩子还是高功能自闭症、学姐和老公一起看球赛遇到她却假装不认识的一切的一切,她不计前嫌、继续主动付出,帮她带孩子看病、陪她和孩子一起玩、陪她渡过漫漫长夜等等,而且随时面临被抛弃的可能,因为她要隐身,要让位于怡敏虚伪的正常生活,有点太天使了。
不过最后一集,让亭亭这个角色真实了许多,观众终于知道,原来亭亭也有那么多的挣扎,原来她也不是那么勇敢。
我觉得到最后一集,怡敏终于从她自己的蜗牛壳里出来了,她敢于和老公坦白,说出那句杀人不见血的“她懂我”,而且最后在亭亭的告白后,终于做了自我剖白“其实我不知道我要什么”“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我可以做我自己,做不好有人可以包容”“我一直都非常非常珍惜我们的相处,因为每一次,我都觉得是最后一次”,而且给了回应“亭亭,我很喜欢你”,虽然接的是“可是...”但已经是怡敏这部剧里最大的勇气了。
至少让亭亭知道了,这么多年来不是她一个人一厢情愿自作多情,她的爱是有回应的。
而在久远的高中以及重逢后的相处里,她们从来都没有正面说出来过,都没有互相坦白过,亭亭在不断地付出却没有收到过确定的反馈,直到最后的爆发。
以及我觉得,两位演员演得都真特别好,也是选角选得很好,演员自身外形气质和剧中角色性格形成了这样的“反差”,金钟奖拿了三个大奖是有道理的,仔仔演出了怡敏这个角色复杂的内心世界,演出了高中时英姿飒爽和重逢后被生活所磨掉的“体面”空壳,其实我们很多普通人就是怡敏。
樂樂的眼睛太有戏了,在剧里我也更喜欢亭亭(有谁会不喜欢呢),每次看她和学姐的互动那个眼神,都暗暗OS:有这样一双大眼睛看着我,肯定立马陷进去啦,哪还说得出“我说的不是室友,是结婚的家”那些话呢?
另外不得不说的一个角色就是片中的男主,李易演的怡敏老公仁修。
我觉得这部剧这个男主设定好就好在,他不是渣男,他没有出轨没有家暴也没有什么特别渣的举动,他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老公,甚至除了最后那个吵架,他说出“这是我的家,你走”这句话之前,他还算一个有责任感的男人。
他也愿意和怡敏沟通,愿意为之作出改变,“你列一个清单,需要我做什么”,但问题就在于像怡敏说的,两个人组成家庭过日子的点点滴滴怎么可以跟做饭一样写出食谱列出清单?
这部剧很贴近现实让人有共情也是因为这些设定,怡敏一家就是生活里随处可见的小康之家,除了孩子有自闭症以外,看起来就是分工明确和睦和谐的一个家庭,丈夫在外赚钱养家,妻子在内照顾料理家务。
按道理讲,这样的家庭不管是男方还是女方出轨都是会被唾弃的,当然在道德层面我们不讲,但至少在观剧的整个体验里,观众是非常能够理解怡敏选择和亭亭出轨,非常能够共情怡敏的困境。
因为剧里描述的怡敏一家的情况就是现实,我们就觉得很真实,也许家里的老公、家里的爸爸不就是这样吗?
这反映出了真实的困境,现实的女性在婚姻在家庭中被不平等不公平对待的现实。
男主外女主内看似一分为二很公平,其实一直以来限制了女性压抑了女性太多,就像剧中的怡敏。
其实仁修也没错,从小世俗就教育你,男人主要负责赚钱养家,所以家里晚上吃什么孩子喜欢什么衬衣放在哪里,都应该是女人的事嘛,何况周一到周五还一个人在外地工作,好不容易周末回家放松一下怎么了,难道周末回家做家务。
作为自闭症孩子的父亲,他是缺位的,从剧中明显可以看出,虽然仁修是孩子的父亲,但孩子跟才认识不久的亭亭阿姨相处得更为愉快。
在怡敏工作和照顾孩子冲突了,是亭亭来帮她,而不是她的老公。
第一集怡敏拨通她婆婆的电话让她老公跟他妈妈对话那里,她老公没有跟他妈说实话怡敏去参加婚礼,而是撒谎说怡敏给他们做的晚饭吃,我觉得这个剧的细腻和细节考究,就体现在这里了,全剧没有出现怡敏一家双方的父母,但就这一段,怡敏给他老公拨通电话,以及他老公跟妈妈沟通的内容,就能体现怡敏在家的地位和困境。
在她老公、她父母、她婆婆那里,她必须一直扮演完美的老婆、女儿、儿媳的角色,连去个同学婚礼所以没做饭的空隙都不可以有,所以她才给亭亭说“跟你在一起我可以做我自己,做得不好会有人包容”,和亭亭在一起她才能做回江怡敏这个自己,在这段婚姻在这个家庭中,她只有做乖乖听话的女儿、照顾老公的老婆、包揽一切家务的儿媳。
这部剧真的有很多细节,而且前后很多地方相互呼应、别有深意,有的细节是在看了第二遍第三遍之后才发现,这么精巧的设计和隐喻,容我慢慢道来,未完待续...
不管最后的结局如何,第三集一出就已经是HE了。
十五年了,两个人依然互相喜欢,也就是说爱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彼此,只是被隐藏在内心某处,而遇见则是打开尘封爱意的密码。
接着又借着喜欢的名义,交出了各自的身体,终于做了学生时期想做又不敢做的事……还有什么比这样更真情实感,更弥补遗憾了么?
这一集全程细节拉满,色气拉满,暧昧值拉满:灯光,背景音乐,台词的细腻,演员的表情声音,克制地推拉,甚至可以说每一秒都在传递爱而不能的性张力。
【这是洗完澡擦的乳液。
】【好。
】她接住乳液的时候,握住了她的手。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她的眼睛像十五年前那样若有似无地看着她。
于是她慌了,声音颤抖:【有事,有事叫我。
】从这里,暧昧的气氛就像浴室起雾,慢慢升腾……而这只是学妹无数次试探中的一次。
主卧双人床,墙上的婚纱照,满屋子都是已婚的气息。
想必家里一定还有客房,但是学姐让出了自己的位置,于是学妹躺在了自己身边。
黑色吊带,翻身过来侧身面对面,学姐从一开始就主动打开了自己的身体。
【你真的不结婚么?
】【结婚干嘛?
】【这样你老了会没有人照顾你。
】学妹的眼神清亮起来,看着学姐的眼睛,嘴角忍不住笑意。
【你在担心我?
】语气卑微得让人心疼。
只要你露出一点对我的关心,我就会满足得想要原地旋转。
尽管可能只是讨得了一点你的同情而已。
【你好像都没什么变。
】【你也一样,还是长得,那么好看。
】学姐听到一样的夸奖,羞涩地低头浅笑。
这么多年,我在你眼里依然美丽。
两个人沉默地四目相对,如果此时够安静,彼此的心跳声定能听得出相似的激烈。
暧昧的雾气继续攀升……【你在之后还有碰过女生的身体么?
】学妹再次试探对方的反应,这次她比之前更大胆了。
她想要知道,学姐对于女生之间的身体接触有什么看法?
会不会反感?
两人寥寥几句,就把气氛抛向了高潮。
【男生女生有什么区别?
】看起来是好奇,其实或许就是在给她可能的信号,也是给自己的。
【你想要试试看么?
】学妹终于找到了突破口。
我可以带领你体会你从未有过的体验和感觉,只要你愿意。
学姐没有表现出一丝不适,甚至眼神里有隐隐的期待。
于是她停顿了几秒,笑着转身,理智占了上风,或者说是最后的挣扎。
【晚安,我要睡觉了啦。
】比起上次和老公那句冷漠的晚安,这里的语气完全是在撒娇。
接下来,她终于像得到了允许,试着慢慢靠近,试着亲吻,试着做一些完全不可能是朋友之间的亲密举动。
学妹或者没有十足的把握不会被推开,但即使冒着被讨厌的风险,也要抓住这近在眼前的机会,就算只有一次也好。
十五年来的遗憾,十五年来的念想全都倾注在了每一个吻里。
学姐意外又合理地睁着眼睛,似有紧张,似有挣扎,更多的是最后的克制。
但所有的理性,道德的不该,在转身回吻的瞬间化为乌有……至此,还有什么结局是更美好的?
顾及现实的种种,反抗也好,牺牲也罢,最终都会坠入尘埃里。
想要的话,要到,不如,要不到。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非常精致的爱情电影,昨天下午偶然间发现一部口碑非常高的电影《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正好下午有点时间就看一看打发时间,没想到,这部电影拍的那么好,唯美、新鲜、细腻、深刻,上一次看到让我用深刻形容类似作品的还是《我们与恶的距离》。
谈一下我对这部电影的感受,貌似电视连续剧的作品,其实,我觉得是用电影的笔法,准确的说,应该是拍成的电影短片,当然如果剪辑成一部电影也毫无维和。
这是这部作品的形式上呈现出来的特点,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分成六集,难道影视作品也开始饥饿营销了吗?
还是一开始就是这样设计的,我不懂,到底为什么六集要分开来拍,说句实话,每一次的短暂停顿,给观众带来的情绪共鸣是会弱化的,不过,我想幕后一定有充分的理由这么拍。
除了这个形式以外,我对于这部电影中的演员,尤其是扮演“亭亭”的程予希非常欣赏,她的演绎把这个学妹的可爱、委屈、隐忍、奋不顾身、为得到自己所爱的等待和小心思刻画的淋漓尽致,演的好棒,查了一下,演员近年也要30多了,在演高中生的戏码,感觉也非常自然,浑然天成,没有装嫩的不合时宜。
这让我想起了《面子》里的vivian,这类角色拿捏很难,但是两位女演员成功的表现出来,而且,让人叫绝。
这部电影,或者说是电视剧,让我对于这个爱情故事多了深层次的思考,其实,也是一部非常有深度的婚姻电影,不仅仅是探讨爱情,还把育儿、平淡期的夫妇相处之道、女性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摆在了观众面前,只不过导演巧妙的用爱情的包装把这个深层内容埋的比较深。
这部爱情电影,让我这个已过不惑之年的人,开始相信这世间确实有爱情的存在,在那遥远的学生时代。
把怡敏斥为自私有些过分,也掉入弯直二元对立的陷阱,忽视双性恋的认知困境。
的确,如果没有自闭症的孩子和总缺席的丈夫,她几乎不可能再爱上亭亭。
同性恋情在她那里成为备选方案,而非平行的考量,就像厌男恐婚的侄女埋怨自己不是女同一样,把爱次等化为逃生通道,女同作为父权制鄙视链最底端又被较低端的同胞骑着脖子当马遛了一遍。
可是怡敏何尝没有为爱而爱呢,她只是不知道有两份爱时该怎么办。
难道一个人有选择却不坚定,就要被剥夺讲述痛苦的正当性吗。
对孩子和异性恋家庭的偏好和维护并不全出于传统模式的规训,她真诚地关怀和享受孩子的成长,亭亭也是;至于丈夫,事业家庭两难全和浪漫爱消退本就是中年人普遍困局,而且两人之间也有协商的机制。
爱最大的告白宣言属于年青人或者纯同性恋或者其他此类能够做单选的人,碰上双份牵绊时,这个逻辑要么偃旗息鼓,要么更加气势凛凛地审判道,好一个不负责任的利己主义者啊——可是怡敏说出了“可是”。
我绝不为父权的说教辩护,不欣赏把性少数当成出逃父权的后花园,也不赞同不负责任地贪求兼得主流认同和私情,但问题在于怡敏的复杂性没法被这三条批判归纳,爱也没法仅靠勇气和真心兑现,我们为什么不能诚实地面对人自我影像的含糊和抉择的迟疑呢。
在一个怡敏很可能比亭亭更多的世界里,我们除了为亭亭热切的爱受屈折而悲伤,为什么不能也听听怡敏捧着心脏在手上却永远找不到一副合适的镜片去看清咫尺之间的故事。
LGBT are not used to and can not solve the problem that patriarchy lead to,so do “love/courage matters ”,that's man's limit
很喜欢这部剧的感觉,最最喜欢最后在天桥的那一段,没有背景音乐,只有风声,车子行驶过的沙沙声,镜头拉远,天桥上两人面对面站立仿佛一副轻柔的静景。
惊叹于程予希的演技,很多细节,眼神,表情,太独到。
也很想感谢亭亭这个角色,被程予希演得极致鲜活。
天桥的对话看得我心疼,心痛。
无比疼惜亭亭,这个即使千疮百孔,血肉模糊,也用最坚强刚毅的一面去包容怡敏的所有。
她只是感情中更加勇敢的那一位,但是她不是“金刚不坏”,不是不会疼,不会伤心,更不是不会因为你的否定言语而自我怀疑的“石头人”。
相反的,她有血有肉,懂得爱,懂得勇敢,更懂得如何去爱!
可是,可惜,可谈,可悲,这份爱太不对等,对方的她,自如地享受了这一切爱,却还要控诉亭亭的“不忠”,她看不到她的伤心,看不到她在背地里的难过心碎。
写到这里,我都觉得可笑。
可是这份爱恋又多么不科学啊。
不科学的一个敢爱敢恨的亭亭却这么爱一个软弱自私不敢面对自己的人。
可是爱,从来也都不科学,人如果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又何来那么多神伤。。。。
我沉溺于结尾,感慨而又悲伤,我写下这些,足以好好告别曾经深爱过她的那个我。
再见,曾经那个满腔赤诚的你。
愿你今后依然勇敢真诚但也好好地疼爱自己。
陪伴我读过了凌晨两点腿疼睡不着的一个夜晚现在是凌晨四点眼泪还哗哗地流 视线也很模糊其实细数看过的les片真的少也就是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 和 率知完这种副线等等所以也造成哭成这傻样 哭到下巴抖了看到弹幕对结局很不满、说什么三观炸裂但确实这就很现实啊…如果是我也会这样无助现在现实有多苟且、压力有多大,高中时两个灵动的女孩子就有多美好。
几大泪点:“那你为什么都不理我”委屈哭了“我非常珍惜和你在一起的机会,因为每一次都像是最后一次”学姐毕业装大方去拍合照 联想到自己毕业的场景了…也是在装大方呢“我很喜欢你,可是…”学姐用力抱住她(共情过强了“我有时候会想,如果我第一个喜欢的女生不是你,我可能会更有信心。
”————————来看这个的一大原因是是我能找到的耽美都渐渐沦为流水剧(雾)可能会渐渐更喜欢台湾作品两位主演讲话轻声细语 台湾口音下 本福建人是觉得非常生活化 很真实很日常的对话 不同于像之前追的《以家人之名》日常对话的疏离感 给人感觉的就像巨高质量的vlog 可能这也是我能共振的原因吧~以及海报好漂亮 画面好漂亮 美女好漂亮啊~亭亭的眼睛总是亮晶晶的
花了两周时间把6集短剧追完,台湾很擅长拍这种偏清新风格的同性恋剧,剧情虽然平实,但一些小细节真的很打动人,比如学姐和学妹在一起学习的那个片段,我在看时,就感觉有日式爱情片的味道,整部影片的色调和运镜都很是我的菜。
故事从学姐参加婚礼拉开帷幕,学姐在婚礼上遇到了年少时代产生过暧昧情愫的学妹,一段回忆涌上心头,学妹也始终对学姐念念不忘,于是两人重新取得联系,剧情便由此分两条叙述线展开。
一、年少暧昧中的两个冲突点学生时代是两人产生感情羁绊的开端,整个过程相对来说较为平淡,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两个冲突点。
第一个冲突点是学妹跟学姐在一起学习时的“不经意的吻”,穿大人衣服相互摸胸;第二个冲突点是两人在昏暗的过道中相互取暖,产生了情不自禁的冲动,但却被闯入的“流氓”打断。
如果第一个冲突点是爱意启蒙的话,那么第二个冲突点就是爱意确定。
少年时代的女孩子之间本身就很暧昧,相互牵手、简单的亲吻也并不奇特,甚至于相互摸胸也是某种关系好的体现,所以我认为在这个时期,学妹是有意而为之,因为她确定当时就喜欢学姐了,但学姐那个时候是很懵懂的,甚至于觉得只是朋友之间的玩笑,如果学妹不再继续进行下去的话,学姐可能并没有察觉到这段关系的“变味”。
值得玩味的是,如果学姐当时也对学妹有爱意,那么学妹“不经意”亲吻她的时候,她应该是略带局促的,是回味的,甚至会愣一下,但学姐当时的反应是很自然而然的,是朋友之间的笑和打趣,就这一点,我觉得此时的学姐对学妹的感情还停留在朋友之间的亲密状态里。
所以这是爱意启蒙,经过学妹每天送学姐回家的情感发酵,学姐终于对学妹产生了爱情,在昏暗的灯光下情不自禁的想要接吻,就足以确定了学姐对学妹的爱,因此学姐接下来的反应也就很理所当然,被人撞破后她跟学妹一起跑,摔倒后学妹去扶她,她很生气的拒绝,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纳闷,她这么生气干什么?
但我马上就明白了,因为她察觉到自己跟学妹的感情“不正常”,换言之,她开始“往那方面想了”,也就是她也喜欢上了学妹。
通常来说,当女生意识到自己喜欢女生之后,第一反应多数是不相信,所以学姐的一系列行为也可以理解,她刻意疏远学妹,恰好说明她喜欢学妹,但是她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再加上学姐是一个极其传统的女生,这样极具反叛的“爱情”跟她受到的家庭熏陶截然相反。
所以第二个矛盾点的激发,是导演向观众证明学姐对学妹,也怀有同样的感情。
通过这两个矛盾点的激化,将两个人物推向了高潮,在叹息这段无疾而终的年少情愫之后,更多人期待看到十五年后两人的感情走向。
二、十五年后的割裂年少时,学姐是乖乖女,听家里的话,觉得长大结婚生子很自然不过。
她也很快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两件大事,所以相对学生时代,她和学妹之间相隔的不仅仅是心理上的障碍,还有家庭的障碍。
但重遇学妹的她,感知了自己在婚姻中的枯燥与烦恼,看着帮不上自己忙的老公,她产生了疲倦感,甚至怎样都觉得老公不顺眼,是真的这样吗?
难道以前她感知不到吗?
当然不是,是学妹带她看到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是自由的、无拘的、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一个按部就班、按捺内心太久的人,其实很渴望这种自由,学姐也同样想要某种释放,所以她想见学妹,所以她开始嫌弃自己的老公,她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开始觉醒。
但很遗憾,换来这份觉醒的代价很大,学姐已经不是无牵无绊的单身狗,她身上有责任,所以她也有过纠结和矛盾。
很多人说学姐一点也不勇敢,但我认为她绝对是勇敢的,在跟老公拌嘴的时候,她冲动之下说出了“我喜欢上的是亭亭”,气消之后,她没有做任何解释,当她老公生气的质问她“我哪里不如亭亭”时,她说的是“因为她懂我”。
谁还能比学姐更勇敢?
跟自己老公出柜,这要需要多大的勇气啊,更何况她还有个孩子,她说出这句话之前,就已经默认自己即将要承受的压力了。
所以我认为学姐在觉醒后,在确认自己对亭亭的爱意后,她是勇敢的,是坚强的。
于是她去找了亭亭,在这个地方我不确定她找亭亭的目的是什么,但联系之前的心路历程,我认为她是找亭亭表白的,而不是决裂的,如果亭亭此时也答应了她,我相信学姐是能够离开老公,带着孩子跟亭亭离开的。
但转折点是她得知亭亭有男朋友,这也是我觉得很狗血的一段。
我实在不懂为什么亭亭要找一个男朋友?
为什么不能是女朋友?
唯一的解释是,亭亭是双性恋,女生的话只喜欢学姐,男生的话没有很喜欢的,所有时常更换男友(亭亭妈所说)也不结婚。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学姐,你跟自己老公出柜,然后大晚上来家里找她,想跟她一表诚心,但突然得知她有男朋友,还同居了,我不信你不生气,让我的话,我可能会揍亭亭一顿,你凭什么把你以为深情的爱当做试探我感情的筹码?
你凭什么打扰了我的生活后还能若无其事的跟男人同居?
但感情是没办法用理智解释的,这也是我理解亭亭的理由,她深爱着学姐,但她没办法真正得到学姐,可她也需要爱,那么这个爱只能是别人给与,只不过这个“别人”,也是无辜的代替品罢了。
三、关于“替代品”学姐的老公,亭亭的男朋友,只是弥补她们情感裂痕的替代品。
但学姐的老公不完全是,因为学姐确实是好好想跟他过日子的,奈何他懒、不问家事,所以久而久之学姐感到了疲倦,但是平心而论,他虽然没尽到父亲、丈夫的责任,但起码还是一个算得上负责的男人,这也是大多数已婚男人的真实写照。
而且我怀疑她老公也有出轨行为,她老公第一次出镜的是时候,学姐质问他为什么不回妈妈家之前,他躺在沙发玩手机,看到学姐靠近后,有了一个不想让学姐看到聊天内容的小动作,虽然后面没有给出解释,但加上她老公经常去部落格留言、看美女(跟学姐聊天时,对亭亭啦啦队等事情很了解可以看出他平时很关注这些),所以我感觉她老公可能也跟人撩骚。
不管怎么样,学姐和她老公之间并没有向我们展示很多的爱意,而是尽可能展示婚姻矛盾点,这也是很现实的一方面,在学姐和老公仅有的一次吵架里,也能瞥见学姐内心的矛盾。
这也是我想着重说的,关于学姐跟老公的争吵。
学姐的点在于,你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多陪孩子,而不是只上班。
其老公的点在于,我也不想这样,既然你想让我多照顾家庭,那我就调回来吧。
理应这个回答其实也可以平息战争了,她老公调回来,兼顾家庭没什么不好,但这个时候学姐反而更不开心了,说我不是让你调回来,而是让你多陪陪孩子,其老公一头雾水,那我只有调回来才能陪孩子啊吧啦啦啦的。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学姐根本不是在意他要不要调回来,学姐只是想吵架,想有个宣泄点证明你不懂我,只有亭亭懂我。
即便她老公说的很在理,她也不接受,因为她现在处于内心的矛盾中,她讲话看似在理,但句句语无伦次,我认为是她在说服自己,告诉自己这个男人不可靠,我们之间出了问题,换言之,她的心已经偏向亭亭了。
我没法说亭亭的男朋友和学姐老公究竟是不是可怜人,究竟是不是感情中的无辜者,但学姐确实为了她老公付出了很多,照顾家庭,照顾孩子,她都做到了,她是个好老婆,但唯一惹人诟病的,就是她婚后喜欢上了亭亭,就是亭亭明知她结婚后依然想方设法靠近她,很遗憾,只这一点,很多人就能把她俩推到德道制高点去批评。
我虽然很不想让导演刻意去扭曲“老公”这个角色,但我还是很希望“老公”的缺点可以更放大一些,甚至加入一些暴力因素。
我的预想是这样,学姐与亭亭重逢,并被亭亭打动,自己喜欢上了亭亭,但这一切都是隐藏在心里的。
后来学姐意识觉醒,不想再丧偶式育儿,并且决心将更多时间用在职场上,从而跟老公商量对策,但老公不理解,甚至说了很多传统男人的心声(比如女人就是要怎样怎样),这些话让学姐心灰意冷,她在亭亭身上看到了自信的光,看到了生活的别样可能,她重拾了自信,于是她决定不再依托于家庭,而是敢于面对独立的自我,所以她想到了离开老公,这一切的前提不在于是否喜欢上了亭亭,而是她决心为自己换个生活,是她自身的意识觉醒,是她在与亭亭重逢后,终于有了跟过去委曲求全、事事遵从家人的顺从心理斗争的勇气,是她自身的蜕变与成长。
我觉得这样的话,也许立意更大一下吧,而且亭亭跟学姐之间的感情不再是婚内出轨,而是相互的救赎,女人与女人之间的惺惺相惜。
四、可惜人无再少年学姐在最后说了“可是”,下文是什么我们无从知晓,但大概率是学姐始终还是离不开家庭的牵绊,我不希望编剧给了学姐跟老公出柜的勇气后,又马上瘪了气,这样的人物有点立不住,但也能理解,毕竟学姐得知了亭亭有男朋友,也许一瞬间对亭亭失去了希望,于是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家庭。
但我更想看到的,是学姐有了足够的勇气面对自己的人生,她重拾了自我,也获得了爱情,但可惜花有再红日,人无再少年,学姐终究还是那个以家庭为主的女人,我相信她肯为了小哲而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亭亭。
故事发生到这样,已经不是少年时代的一句“我也爱你”就能够解决的问题了。
她们要面对的事情太多,牵绊也太多,除非学姐有足够的勇气,不然be是注定的结局。
第四集才才开始真正进入感情阶段的分析,“再一下下”真的很打动我,那种小女孩恋爱中的撒娇感,谁能拒绝啊!
因为回家晚遇到暴露狂,因为想和你多呆一会所以回家晚,因为喜欢你所以想和你多呆一会,因为是女生所以喜欢你很恶心,所以要逃避。
学姐很害怕,害怕自己平常又普通的生活被打破,所以上了大学找了个男朋友结婚生小孩。
但是一次les婚礼上她们遇到了,似乎是上天的暗示,不可避免的又心动了,这次真的出格了。
学姐不敢面对现实,不想在学妹和家庭之间做出选择,将原因归结为是因为生活中老公的缺失所以出轨,又或是希望老公能对家庭多上心一些,自己就会回归原本的幸福家庭。
老公也说那是友情和感情不一样,是真的不一样吗,我也迷茫过,错把友情当做爱情,但时间会告诉我那是心动,是我一直不敢承认罢了!
故事的最后,学姐还是勇敢的说出了自己喜欢学妹,可却因为现实和责任而又一次抛弃了学妹。
被一个人坚定的选择是多么幸福的事啊,只要你迈出一步,剩下的九十九步我走向你。
可是你却退后了一步把我推向更远,让我觉得错的是我,我不应该喜欢你。
“如果我喜欢的第一个人不是你,我会更勇敢!
”说出这句话学妹应该很伤心吧!
后悔喜欢上你吗?
并没有,只是遗憾我们都没有勇敢接受自己。
第一次遇见花香是初恋的百合花开的时刻,也是最后一刻!
从那以后所有的花香都是一样的,再也没有惊艳我的眼眸!
片子20分钟,片尾曲就5分钟,还好没有片头,不然真的只能当MV看了,扣一分!LGBT真的豆瓣评分重灾区,不过还是拍出了纯爱感觉,第三集真是爱了!配乐给个9分,爱了!心动了💓,至于说有人提到大陆啥时候能拍出来这种片子,我估计你孙子的孙子的孙子的孙子怕是看不到了!
本剧最大的疑问:每集掐头去尾18分钟左右,6集还不到一部电影的片长,为什么不直接拍一部电影?目前看了一半,我唯一能想到答案是,编剧/导演对于结构没有信心,并且希望观众通过周更期间的空档脑补这个其实相当平平无奇的故事...6集看完我觉得我误会了,虽然总时长接近一部长片,但实际是一个短片。
各种雷人剧情就不说了毕竟是小短剧,但两个女主的表演完全不能让人信服,很直很尴尬😅尤其床戏在我个人看来毫无性张力,触摸和五指相扣像是为了“程序正确”而显得生硬。最不理解的是短发女转头后长发女一眼都没睁开看过她,仿佛是闭眼以防尴尬、再多亲几下就等导演喊卡了!
都tm9012年了还搞得这么阻力重重的
已婚女人出轨高中暧昧对象 亭亭一边跟白月光上床 回去还要跟男朋友同居 完全看不懂这种价值观 白眼翻到后脑勺 不要因为是les就拔高到这个高度好吗 性别互换就是渣男渣女啊 还没有认清自己之前不要盲目结婚生子 对谁都不负责 人家老公也没有任何错就要被插足 我这个拉子竟被迫同情男人了 气死。傻子一样的还拿奖 太可笑了。
【3.0】作为被观众审查的电视剧角色,怡敏有得选吗?倘若她抛夫弃子选择爱情,这部剧势必被观众的口水淹没,“道德高于爱情”乃是华人世界不以对错为转移的做人准则。倘若她回归家庭,即意味着编剧认同了同性恋的错误性(同性恋是可以不做的)。在LGBT仍被主流视为“不道德”的当下,爱情的坚持本身就是一场身份政治,所以戛然而止的结局后面,我希望怡敏顶住世俗压力选择爱情。
对这种结婚了又旧情复燃的桥段实在很反感…
什么都想表达 什么都没表达清楚
真的会被女同迷晕)怡敏是典型的父权制和异性恋主导的环境里屈服的女孩或者说 在她心里从来没有考虑过反抗这回事择校 升学 结婚 生子 直到老去好喜欢亭亭 亭亭是她生活里的唯一波动是让她第一次闻见花香的女孩亭亭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很独立的价值取向纯粹 真诚 热烈“我已经喜欢上别人了”“亭亭啊”“她懂我”只有在这里 她抛开了王太太 小哲妈妈 或者谁的女儿 这些身份真正成为了她自己而她们在光里拥吻 美的虚幻。
★★★☆ 她看起來酷酷的,卻是軟弱保守的那一個,父親、丈夫、兒子,裹挾著她的人生,她也不是不愛他們,只是,他們讓她沒有了自己。她看起來軟軟的,卻是灑脫自我的那一個,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然而也在終究沒法完全做自己。與其說這是一部同志劇,更準確的,是以同志方式打開女性的人生選擇,讓整部劇的女性主義色彩勝過同志元素,不過還是可惜,原本的一部電影最終被剪成劇集的形式和觀眾見面,觀看的過程中情緒上還是難免會被打斷。
日本首播就2了
什么时候大陆也可以有这种电视剧啊,有生之年可以等到吗?我真的不想看耽改了。直球年下诱惑人妻,这个设定我可以😌亭亭长的也是我喜欢的样子,大大的眼睛,圆圆的鼻头,又纯又欲
所有的“可是”都是因为没那么喜欢吧~ 挺现实的剧,心疼直球学妹。
比起男同甜腐无脑剧还是更细腻一点的,俩女性格和外型的反差也有点意思,然而制作还是糙,啥时候东亚地区能不再把性少数题材当亚文化小成本非主流去拍啊。
“王太太,我们什么时候再见面”一针见血的细节:)
敏敏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忠于自己的感受,随波逐流,既伤害了爱她的人,也伤害了自己,最终只能酿成大错,在空洞的情感生活中悔不当初。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但仓促的叙事节奏,情感铺垫不足是硬伤,很难带入。
如果是一部长电影那实在有点无聊,按部就班地讲起承转合罢了。变成六集短剧,给观众多了猜想和期待的空间,最后一集还是很平,学妹的困境浮出水面,淡淡无奈的怅惘,午夜天桥无解的眼泪,作为短剧的结尾倒更合适,生活就是这样。
学姐是怎么做到可以长着一张这么拉拉的脸说着这么直女的话!好喜欢看东南亚女同的一些极限拉扯,学妹的每一次心碎都这么现实残忍…第二部快来叭
林辰唏不太适合这个发型。
出轨主题融合女同恋爱的大狗血元素也不能掩盖江怡敏这个角色的无聊。人不能既要又要也要,也不能明明连勇气都不付出却仍然想要别人为她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