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的时候看过一遍,现在又看了一遍。
太过经典,陈坤和董洁都演出了至真至纯。
这里,我只对冷清秋和金燕西的感情评论。
金燕西从来没有变心过。
他很爱清秋,问题在于,他更爱自己。
初见时的清丽的身影,一眼万年的瞬间;再见时的倩影,驻足远望的痴情,到后来一而再再而三的刻意接近,为她租房子,为她当老师,为她办诗社。。。
这些对于金燕西来说已经是非常大的牺牲了。
迷恋和喜欢,到最后的结合,金燕西一直都处于自我中心中,他认为这个女人是他生活所渴望的,但他并不认为这是他生活的必需品,特别是在得到后;那也就更不用说,他会为她改变了。
在疯狂而浪漫地追求过程中,他其实也在不断地炫耀自己,不管是他租房子还是求婚,还是一步一步逼退情敌,都是仰仗着他的权势地位金钱带来的优越感。
金燕西总说,我说的话什么时候变过。
他爱自己,爱面子,他不想让任何人认为他金燕西婚前婚后有差别,他依旧是个独立的个体,任何人也牵绊不了他。
婚姻只是个名号,他依旧是最上流社会那个叱咤风云,随心所欲的公子哥。
他疼惜清秋为他受的委屈和改变,但这一切都不意味着他觉得自己有义务为她改变。
他爱她,但爱得很自私。
为了自己活得潇洒,甚至都和白秀珠求婚。
放着自己的妻儿不管不顾,只顾自己可以风生水起。
而最后清秋真的离开时,他才开始了真正的醒悟。
他意识到他已经负了她那么多。
幡然醒悟却为时太晚。
错过的,不再来。
这不是喜新厌旧,不是追到手了就不爱了。
这是自私。
我爱你,但你只是个附属物,当我觉得离开你我可以更好地生活,那么你就不在我的计划内了。
我爱你,但那是为了我更好地生活,至于我爱你这件事对于你的影响,那就不是我考虑的范畴了。
你生气了,我哄骗你;你开心了,我捧着你。
我嫌烦了,冷落你;我不想玩了,离开你。
这样的爱情可怕得让人窒息。
当然只从角色角度看,我很喜欢男女主的设定。
风度翩翩的金燕西,知书达理的冷清秋,都深得我心。
爱,因为执着而美丽,也因执着而残忍。
这句话很好的描述了《金粉世家》里那对凄美的爱情悲剧,当然这部小说并不单单只写爱情。
张恨水通过冷清秋和金燕西的爱情悲剧,还有金家这个大舞台折射的就是北洋政府时的中国,反映了整个北洋政府上层社会的众生相。
其实金燕西和冷清秋两人的爱情悲剧,是必然的,首先他们两个悬殊的社会地位和不同的文化背景。
金燕西是总理之子,出身于官宦之家,而冷清秋则是出生于普通家庭的女子,但独立自主的意识却很强烈,其次是两人的个性迥异,冷清秋独立自主喜欢清静,而金燕西则喜欢交际应酬,整日交友,捧戏子,生活挥霍无度,我认为这是他们婚姻走向破灭的主要原因,现在看来古人所说的门当户对不是没有理由的,物质上讲求门当户对,精神上也讲求门当户对,两人的三观是否一致真的很重要 。
前期他们的爱情是很甜的,他会在雨中追逐清秋的身影,在校园里寻觅她的声音,在她家的周围感受她的气息,他用自己诚挚的心打动了自己喜欢的女孩。
可是结婚后生活方式不一样,三观不一致,导致了他们产生分歧,争吵,不信任。
清秋在一场大火后的无声离去则彻底结束了他们苦心经营的爱情天堂。
是燕西的错,清秋的错,也许,都没有错,错的只是缘份,是他们在错的时间遇见了对的彼此。
这部电视剧前期有多甜,后面就有多虐。
真正喜欢上董洁,就是因为冷清秋。
那种小家碧玉又不失大气的气质,那种不愠不火不卑不亢的恬静,那种知书识理兰心慧质的内涵,那种古典端庄外柔内刚的寂美。
一度觉得董洁就是清秋,清秋就是董洁,活生生的一个人物。
着实喜欢这样的女子,不需要夺目耀眼,不需要艳光四射,不需要张扬,就是那股淡淡的,轻轻的,静静的,撩拨神经的灵气,那个顾盼生晖,巧盼倩兮,清澈坚定,不经意的眼神,已经舒服到心底。
但是这一种的美,需要真正懂得欣赏的人才会疼惜。
清秋喜欢的是白色的百合花,清幽淡雅,清丽脱俗,清香静谧,而不是秀珠那热情奔放,热烈灿烂的向日葵。
小时候家里有两株百合,每年都会开上那么几朵花,是我和爸爸的得意之作之一,妈妈不反对,居然也很喜欢。
其实妈妈向来不喜欢白色的花,可能是受到妈妈的妈妈的影响,老一辈的人总说白色的花会过于幽怨和悲凄,但妈妈也说唯独百合,只会让你觉得高贵和纯洁。
到了大学我才知道,原来百合有很多种其他的颜色,照毕业照的时候,一个朋友买了一扎香槟百合,粉粉的,有点娇媚。
可能是先入为主,还是觉得白色的百合最能代表百合。
西方人喜欢捧着百合结婚,据说这是由苦苦追寻伊甸园的亚当和夏娃所流下的泪水化成的,有人说,在基督教里,百合花被视为“圣母之花”。
拍电视总是要唯美一点的,我没看过这本书的原著,不知道人物的设计和背景的衬托是否也和张恨水先生塑造的同出一辙,但是我倒是非常喜欢导演这样的安排。
清秋撑着油纸伞,捧着百合花在雨中躲避的一幕,也就是金家少爷为之倾倒的一幕,连我都看了都为之心疼和着迷
《金粉世家》被称为民国红楼梦。
有人反对说金粉世家拿什么和红楼梦比,差远了。
但是读完《金粉》,能够理解这个说法的意思。
虽说金粉各种不及红楼,但红楼里面没能让我们看到贾府的败落,深为遗憾。
而金粉,略为弥补了这个遗憾。
说来可笑,读者们不喜欢水浒传结尾的人亡,也不喜欢金瓶梅结尾的家败,红楼梦家败人亡的结尾丢了,又吵吵嚷嚷那么多年,都想一睹为快。
难道是人性本贱?
说回金粉。
小说和电视剧我是同时看的。
小说是闲暇时翻阅几章,电视剧是吃饭时顺带一看。
正好都是印象新鲜热乎的时候,比较起来不至于记忆出现偏差。
电视剧有很多照搬原著的段落,台词都一样。
有大改动的主要是两段,一是加了欧阳于坚、欧阳倩母子,二是小怜和柳春江剧情有较大改动,把原本终成眷属的结局改为了悲剧。
另外,剧中对金燕西这个男主角有很多美化。
不要小看这两个小情节的改动。
原著中,冷清秋有个很沧桑的结局(在小说一开始),剧中可能为了唯美的气氛,把这个结局删掉了。
但是增加的欧阳于坚母子,好像又把原著中冷清秋的结局嵌入了。
这个改动还是很巧妙的。
而另一个改动则直接影响了主题。
小怜的故事是和冷清秋互为镜像的。
同样是寒门之女被贵公子看中,原著中两人的命运却截然不同。
在那个年代,自由恋爱还是新兴事物,作者在小说中借八妹梅丽之口发问:“你们明明是因为爱情结合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这种对爱情的反思,在当时应是比较超前的思想。
小怜由丫鬟而太太,总让我想起金瓶梅中的春梅。
小怜与冷清秋不同的结局,反映了作者对人各有命、造化弄人的感慨,是传统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思想。
而剧中把小怜结局改为悲剧,那么八妹的这个问题就有个比较清晰的回答了:婚姻还是要门当户对,门不当户不对,就不会幸福。
冷清秋是如此,小怜也是如此。
考虑到电视剧和小说的受众不同,把金冷爱情悲剧归结为门不当户不对而不是命运造化,对观众的心情是一种安顿。
同时,这种思想也是和时代发展有关的。
半个多世纪前,大家正忙着打破阶级观念,在当时宣扬门当户对是落后思想,是要受批判的。
但近年来,这种思想又悄悄出现,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
因为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新的阶级形成了,并且有钱阶级不可避免地掌握了话语权,他们当然是不希望穷人和他们结婚来分一杯羹的。
国内电视剧的拍摄和播出有诸多限制,小说改编剧作出诸多妥协也是难免的。
对恋爱段落刻意放大渲染,对争执、背叛、破败的情节轻描淡写,都是一种向庸众的妥协。
幸而此剧的改编还是守住了基本节操,“民国红楼梦”的精神气质还在。
如果因此能吸引更多人去读原著(比如我),那将小说搬上荧屏的这番努力还是值得肯定的。
早在我上初三的时候就迷上了这部电视剧。
断断续续地看,觉得清秋好漂亮。
过年时燕西陪清秋回娘家放鞭炮那一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爱学习的我说:等以后我一定要从光头到尾把这电视剧看一遍。
2003年的电视剧,我在2010年12月24日终于完完整整地看完了。
这一等就是7年,今年我大四,不得不说时间从宏观角度来看过得真快。
7年的时间才了却了我这一小小心意。
我们多多么的忙碌多么的健忘啊。
看看,匆匆忙忙的我们,忘记了什么,又想起了什么。
里面的情节,音乐,勾起了我对过去青涩时代的回忆,现在看心境不同,对电视剧的理解也不同。
看到最后一集我就开始心疼地哭了。
我舍不得陈坤,帅帅的,那昂起头,扬起嘴角的一笑,我舍不得董洁,温柔,清纯。
我舍不得这部电视剧,舍不得这两位演员。
更是不忍看见清秋和燕西的分离。
不想看到燕西悔恨的眼泪。
清秋和燕西的变化是很敏感,很微妙,也是必然的。
他们骨子里其实都是倔强的。
爱情是一回事,一起相处又是一回事。
我想,分别才是纪念他们这一深刻爱情的唯一方法。
失去了才会懂得珍惜,如果失去可以让人记住,深刻,那就失去吧,人生的痛楚和欢乐会在岁月的流逝中历久弥新。
燕西是个单纯简单的人,可如今世态炎凉,他们这种豪门子弟也只有金家败了之后才能体会到。
希望燕西能够记住母亲说的那句话:“浪子回头金不换”。
希望燕西和清秋能再次相遇,就像结尾那样,让两人深情的拥抱成为现实。
就像结尾说的:一代豪门,金粉世家,就这样解体了,清秋走了,燕西也走了,曾经生离死别的恋人,从此擦肩而过,他们带着伤感和悔恨,随着南来北往的滚滚列车,沿着各自的人生轨迹,溶入时代的洪流。
是啊,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马上我也要结束我的学生生涯,离开这里,上班去。
不过我貌似没有不舍,对于大学这一无病呻吟的时期,我早就盼着它过去了。
只是对未知的恐惧。
以前看《金粉世家》最喜欢的感情线是小怜和柳春江这一对,结局很令人唏嘘。
不死心又去看了书,才知道原著里他们一起去日本结婚了,后来还回来看望父母,当时看完原著之后就在想为什么电视剧要把他们这一对拍的这么惨。
😏 重温了一遍《金粉世家》,以前多么希望清秋和燕西有个圆满的结局,现在觉得也许清秋一开始就错了,离开未尝不是一种解脱,希望她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 以前不懂冷清秋为什么那么倔强,现在懂了。
金燕西说只要有爱,不一样的人也能在一起。
可是也是因为爱才经不起错过,天各一方的结局从满院葡萄藤上百合花下两人目光相接的那一刻就注定了。
😍
总体上来说,一代金粉世家最终破败不堪,简单从表面来看,是从金总理的去世开始的,是一个人撑起了一个家,这个顶梁柱的垮掉直接导致了金家的衰落,可是最后的结局也是可以料想的到的,金家的几个儿子仗着父亲是国务总理在外谋得一份职务,整日不学无术,不思进取,结交一群酒肉朋友,花天酒地。
一旦失去了靠山,朋友不见了踪影,饭碗也丢掉了,转眼即是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
可以说是金总理一个人养了一帮寄生虫,除了几个不争气的子女,还有这些姨太太们。
是安逸的生活磨掉了他们的斗志,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可以说是父母教导无方。
虽然说“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但是不可否认,富贵的家庭同样会有有志之士,父母的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整个故事是以20世纪30年代为背景的,在那样一个“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里,不可否认,人们的思想还是有很大局限性的。
在男女的婚姻方面,金燕西和冷清秋是敢于跳出来向封建制度发出叫板的,他们一个是衣食无忧的豪门公子哥,一个是接受了新思想新教育的的才女,因为真爱而走到了一起,可是最终因为命运的捉弄,还是分道扬镳。。。
而小怜和柳春江则是悲剧中的悲剧,他们的幸福断送在了柳少爷父母的手里,同时柳父母用这把无形的刀也害死了自己的儿子。
金燕西和冷清秋的感情贯穿始终,也是让我一直很纠结的问题。
一直想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写出这样的剧情,为什么要让有情人如此的备受折磨还最终劳燕分飞。
金燕西虽说有一身的纨绔子弟习气,可是他对感情的执着也着实让人佩服,另外很讲义气,为朋友打抱不平,他也是一个讨女孩子欢心的男孩子,在认识冷清秋之前,他与白秀珠情同兄妹,他只是把白小姐当作妹妹看待,可是白小姐确早对他以心相许,可是燕西却从来没有爱过她,直到单纯美丽而且满身才气的冷清秋的出现,才让金燕西顿觉爱的滋味,他用尽一切的办法去追求冷清秋,最终博得美人芳心,并走入婚姻的殿堂,虽说他们的婚姻后来出了点问题,可是他自始至终一直爱着的是冷清秋。
他们的感情故事不是我短短的几行文字可以描述的,他追她时想尽的种种办法,他们恋爱期间那些唯美的画面,新婚时的甜蜜,可以说只有在观看的时候才能体会到。。。
蓝衣黑裙翩然穿梭于市井间,便教路人把京华的胡同错觉是江南的雨巷。
昏灯残香悄然伏案于寒窗前,便让倒影将隐忍的长夜幻化作古典的墨画。
虽是绝世独立的北方佳人,却让温婉曼妙的江南女子黯然失色。
虽出身于贫寒的破落书香门第,却以孤高的才情胜过了每一个名门闺秀、千金小姐。
她是矛盾的。
她喜欢徐志摩诗的浪漫,又欣赏悲剧的真实沉重。
她本性是如水般温柔如花般娴静,却爱上了如火般热烈如风般轻浮的燕西。
她与世俗名利格格不入,却因此卷入了豪门的明争暗斗。
燕,终要南归的过客,阅尽了夏花繁盛,随春风而来,逐落木而去,只受得温暖,经不起严寒;西,夕阳西沉,江河日下,正是金府繁华背后暗藏的危机劫数。
北方的清秋初降临,燕尚沉迷于夏末的绿荫芳草繁花,未曾归去,于是他们有机会在某个黄昏时分邂逅,相爱。
爱到五月的向日葵极尽了绚烂,爱到七月的百合开到了荼蘼,爱到九月的玫瑰渐褪了芳菲。
清秋渐冷,繁华渐衰,终于,燕选择去往遥远的南方,离秋而去。
只因他本就是苍茫天地间迁徙的孤独候鸟,随季节变换,不断奔走漂泊,去寻找可以栖息肉体和灵魂的家园。
而她却是梧桐庭院里深锁的寂寞清秋,任光阴流转,始终固守轮回,用一生去铭记一瞬的停留。
从简单的校裙到高贵的旗袍,再到素雅的黑纱,冷清秋始终独守着一滴没有流出的泪,如同所有的故事一样,把那些洁白的百合,金色的葵花,晶莹的泪光,失落的痕印一起埋藏在了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
她毫不吝惜地剪去自己的长发,却不能够决绝地离开那个负她的浪荡公子。
她小心翼翼地在大家庭里过着自己的生活,却不能够阻止风云变幻、大厦倾颓。
其实一切早已注定,花瓣注定要离开花朵,紫燕注定要离开清秋。
南来北往的滚滚车轮之下,碾碎的是他们天长地久的幻梦;天翻地覆的时代洪流之中,浮现的是他们劳燕分飞的宿命。
他们冲破了门第的藩篱,越过了性格的鸿沟,打碎了千万般不可能,却终于止步在了宿命的绝境。
“我们是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人是不会在一起的,就像我家的葡萄架,会开出百合花来吗?
”打开屋门的一刹那,一道白光照耀着她的脸颊,那是葡萄架下无数朵随风摇曳的百合,他转过转角出现在她的面前,他们急促地走近,在花架下紧紧拥抱在一起。
那一刻,她是幸福的,他是喜悦的。
然而他们都忽略了,这些金钱买来的,硬生生挂在花架上的花会更快地凋零,虽有暗香残留,却无人来嗅,最终都会在风起雨后消散。
不一样的人是不会在一起的,却成了永恒的谶语。
若故事至二人成婚而止,那将是关于爱的执着与永恒的浅显寓言。
张恨水终未落入俗套,只因他早早就为这出盛大爱情的葬礼埋下了伏笔,那些笑容终将成为所有美好的祭奠。
于是,他笔锋一转,底下的故事渐转不堪,同时愈加深刻,终于写就了那泛着哀伤诗意的结局。
“然齐大非偶,古有明训,秋幼习是言,而长乃昧于是义,是秋之有今日,秋自取之。
”读罢清秋的辞别信,忽生感叹。
这是曾写出那些散发着热烈气息的过往的张恨水吗?
是他无边的慈悲催生了这朵美丽的花,还是他彻骨的悲凉让这朵花最终凋逝?
一场欢爱,一场轰轰烈烈,一场如花似锦,而终于消于无痕,形迹不存。
这世界曾经如此绚烂,而终归于如此寂灭!
开始于一个回眸,结束于一个对望。
然而眼神之中,又能写尽多少过程的悲喜,初见的美好,散场的心酸。
她绽放,宛如一枝百合。
她离去,好似一瞥鸿影。
她沉默,莫若一首残诗。
冷 妄落 言清梦之经过,秋心半渡江。
冷月那堪清秋寒金粉散尽燕西去。
谈《金粉世家》中悲剧的原因 由张恨水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金粉世家》于2003年春在全国首次热播,这部电视剧一经播出便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收视率较平常大为上升。
大概是因为人们看腻了大团圆结局式的剧作,像《金粉世家》这样一个具有悲剧性的作品自然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并给予高度关注。
随之而来的是对这部作品众说纷纭式的评论。
不错,悲剧常常会揭示给人们一个问题,这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会看出不同的问题,那么普遍的说法是什么呢?
按理说,金燕西通过对爱情执著的追求终于娶到了冷清秋作妻子,这应该算是美事一桩,可谓“天随人愿”。
但为什么在他们结婚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闹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呢?
关于这个问题人们普遍的评论是,燕西生活在上层阶级的大家庭里,身上不免会染上“纨绔子弟”的习气,在所有的人都“花天酒地地闹”的环境下,他的人性也必然会产生扭曲,致使他和从贫寒人家走出的质地纯朴的清秋最终水火不相容而分道扬镳。
与此评论的同时,大家更会认为带来这场悲剧的主要有错的人是金燕西。
下面列举剧中两段情节,分别展现了矛盾的发展与激化。
情节一: (燕西回到家中看到清秋伏在孩子床边装睡,故意不理他。
) 燕西:我知道你没睡着,为什么不理我?
清秋:(从床边站起来,安之若素地说)我知道你回来是故意找茬的,对不对?
那好,我们也不必大吵打闹,我们可以谈。
(二人走到沙发对面坐下) 清秋:我知道你最近在和白小姐交往。
如果是因为我的原因让你有后顾之忧,我愿意退出,不打扰你的好事。
燕西:你不觉得你很没有诚意吗?
清秋:诚意?
说过的话都可以改变,那我不明白你说的诚意是什么意思?
燕西:(气愤地说)你在质疑我的心是吗?
我早就说过,我说的话从来就没变过,(从沙发上站起来,提高声音)从来没有!
(说话间将茶几上象征着他们爱情的百合花瓶打翻在地,便出门去了。
这令清秋感到痛苦难堪,并加深了对他的误解。
) 情节二: (燕西回家收拾完箱子便拎着要走) 清秋:站住!
(停顿片刻)你去哪儿?
是去德国吗?
燕西:是。
清秋:是和白小姐一起去吗?
燕西:是 清秋:(从手上把戒指摘下)把这个带走。
(说完,戒指从手中滑落在地。
) 燕西:只有这个吗?
清秋:我身上还有什么是你的?
燕西:(愤怒地将清秋拉到镜子旁,让她对着镜子。
)你好好看看,你身上有哪一样东西不是金家的!
看呀!
(清秋感觉到受了莫大的侮辱,转过身来给了燕西一个耳光,便冲向楼下。
) 在看完这两段情节之后,人们普遍认为此时的燕西已经不同于追求清秋时的那个燕西,他已经对清秋变了心,是客观环境使他的人性扭曲,而更多的同情却给了清秋。
——这便是公众的态度。
这部电视剧,尤其是结尾的部分,我看过了多次,细心品味后,我觉得事情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
我的观点是:金燕西是始终没变的。
正如作者张恨水在小说中自始至终贯穿给燕西这一人物的一句台词“我说过的话什么时候变过”一样,燕西的爱是没变的。
这句话是作者为表现人物性格与形象用心良苦设计的一句话,它确实逐层递进地证实了金燕西这一形象的始终如一性。
作者用这句话在不时地提醒读者,燕西并不是一个容易变心的花花公子,这和剧中结尾部分燕西说过的“除了清秋,我这辈子没爱过别的女人”是一致的。
“我说过的话”是指他对清秋的爱和对于白秀珠永远当朋友的态度;“没变过”是指他自始至终爱的是清秋而不是秀珠。
说到这里,有人不禁要问:为什么你这样认为?
你怎样解释如上两段情节中燕西对清秋说的“绝情”的话呢?
我的回答是:那些话看似“绝情”,实为堵气之话。
须说明的是,看到这一层,是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
我认为世俗的观念是可以侵入任何一个人的头脑的,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接受着这样的观念。
冷清秋就是这样一个“被侵入”的人。
我们从一开始便了解到,清秋是一个出身贫寒却又是一个心性高洁,有深厚文化修养的冰清玉洁的女孩,在大多数人看来,她是一个未受尘世污染的女孩,并且她还是具有“自食其力”,反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思想的先进的文化人。
不错,冷清秋的确如此。
但我要说的是,她并没有真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她没有打破世俗的观念,没有冲出“齐大非偶”的枷锁,她一直都不敢相信像燕西那样身世的人会对她付出坚定不移的爱,并或多或少地认为他是一个纨绔子弟;她对于燕西不顾一切言论给予她的最真挚的爱半信半疑而不敢大胆地接受。
她只看到了燕西表面上似乎与其他公子哥一样的浮华习气,却没有看到他纯真、质朴,对爱忠贞不渝的本质。
这就是悲剧产生的原因。
清秋对燕西致深的爱不能够体会是最后结局的导火索。
上述两段正是“清秋的不理解”与“燕西愤怒的情绪”的对白,而这种气愤正是源于“我的爱就摆在你面前,你为什么就体会不到”这样一种内心感受。
付出的爱却不能让对方感受到,这就是我总结出的悲剧所在。
我想强调,大家不能只看简单的故事情节,并由此粗浅地得出批评燕西这样的结论,而是要深层挖掘人物内心世界,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这里,我们要看到世俗的害人性,可以看出,就连清秋这样一个被大家看作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人也摆脱不了世俗的思维定势的束缚,而这束缚在她和燕西之间制造了一层隔阂。
有些评论家说,《金粉世家》是民国时期的《红楼梦》,对于这一看法,我是极其赞同的。
《红楼梦》向世人展示了贾宝玉这样一个与任何人都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金粉世家》则推出了金燕西这样一个虽出身富贵却真正未受尘世污染的人物形象。
就这两个人物在这一点的相似之处而论,上述评论家的评论是成立的。
另外两部作品的悲剧性质也很相似,《红楼梦》的悲剧在于宝玉本是一个在思想上高于其他人的哲人,却不被他人看到,反倒认为他是一个花花公子;而《金粉世家》的悲剧在于燕西本是打破一切思维枷锁的质地纯朴的人,却因出身富贵被人看作是纨绔子弟。
基于这一点,我说,《金粉世家》不是清秋的悲剧,而是燕西的悲剧;或者说比起清秋的“小悲”来说,燕西的才是真正的“大悲”。
作者煞费苦心地塑造了金燕西这样一个世间难得的人物形象,为的是希望读者或是观众们理解这个形象,了解他的思想。
但不出意料的是,还是有相当多的人看走了眼,把作者想要表达的悲剧看成了完全是另外一种悲剧。
要知道,认知一件事物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
不然,有多少思想不会被误解呢?
也许金燕西是注定要孤独的,因为几乎无人能理解他。
清秋终将离他而去,因为坚持世俗观念的人太多。
燕西无人问津的寂寞与他被人曲解的灵魂在部分人心中沉淀了凄凉。
鲁迅讲:“梦醒之后,不知该走向何方”。
正是因为这样的迷茫,《金粉世家》的悲凉意味将永远延续
故事的最后,冷清秋走了,金燕西也走了,曾经生离死别的恋人,此次擦肩而过,他们带着伤感和悔恨,随着南来北往的车轮,沿着各自人生轨迹,融入时代的红雨。
金燕西和冷清秋其实就是两个世界的人,金燕西从小养尊处优,他追求自由纯真的爱情,厌恶花花世界里的倚红偎翠,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纨绔子弟;冷清秋性格外柔内刚,向往自立,有着“黛玉的才情、娜拉的勇气、翠翠的倔强”,是个心高气傲的女子。
由于他们俩身份的天差地别,就注定了不可能会有好的结果,两个身份背景相差那么多的人,只凭着一腔的热情和对彼此的新鲜感走到了一起,却无法长久。
一起生活以后,两个人的缺点都会暴露在对方面前,燕西的纨绔是清秋无法接受的,清秋的冷淡又是燕西所无法忍受的。
久而久之,两个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最终酿成悲剧!
私以为,在那样的时代,自由恋爱到底也就是一句空话,一句口号,身份门第的悬殊是无法逾越的鸿沟。
最后说一句,其实我很喜欢那个傲气的白秀珠。
那个时候的董洁清纯如清澈的水,刘亦菲也是美的,只不过是幽怨的角色,小时候觉得非常好看,大了觉得大概只是青春的记忆
对这种文艺风格的年代言情剧实在不感冒
你们。演技太差。没有贵族范儿。
想看小说
渣男
金燕西这种不学无术的草包跑去给小有才情的冷清秋当老师,不觉得可笑吗?
看过红楼梦的这剧就显得太平凡了
这部里的陈坤比泰坦尼克里的小李也不怵;看得我直掐人中,太气人了。制作粗糙得很,好几处大话筒都露出来了,很多剧情线没头没尾,没有什么存在的意义。男女主的爱情兰因絮果,真是气人。白秀珠也没什么可爱的,最后完全反派角色了,再也不想看这种苦情烂剧了。两星给陈坤颜值。
月中天
三宝的歌好听
剧情不谈 演技太渣 尤其是现在来看 演的过于死板做作 主角稍微好些 其他的配角 看的尴尬癌都犯了
陈坤是个大SB
本以为男主和女主会和童话里的一样灰姑娘会和王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唉最后的结局令人伤感
这个片子开始记住陈坤的。。。。另外,片尾曲太好听
补记。主题歌好好听。暗香。。
难以想象神仙姐姐演一个娇纵的人
什么剧情已经记不住了,不过只记得暗香了
洒狗血……
为什么曾经无比相爱的恋人会落得如此结局呢 世间到底有什么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就连真心 也是瞬息万变
董洁最美的扮相,内地气质最好的女演员,优雅清丽的百合~而那时初露峥嵘的刘mm,还只是嫩雏,容貌美则美,但缺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