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汉尼拔》:汉尼拔归来? 汉尼拔系列的第一部影片《沉默的羔羊》,是1991年情人节前夕在北美上映的低成本的惊悚片。
正如在好莱坞这个号称世界商业电影的集结地的地方,一切都不可预测。
让电影人们大跌眼镜的是,这部看似不起眼的影片竟然在票房上大获全胜,随之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1992年的奥斯卡上,《沉默的羔羊》竟然一举囊括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男女演员、最佳导演、最佳编剧五项重头奖项,成为了奥斯卡以来最大的赢家。
好莱坞的制片商们自然不会对这样的一部十分具有市场的电影放弃拍摄续集的打算,随即2001年,续集《汉尼拔》上映,2002年,汉尼拔系列的第三部《红龙》上映,乃至到现在的2007年汉尼拔系列的前传《少年汉尼拔》也横空出世。
勿庸置疑,1991年的《沉默的羔羊》之所以获得成功,除了一系列偶然的因素比如当时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正日益深入人心给本片成功提供了可能之外,最大的看点是由安东尼奥•霍普金斯饰演食人魔汉尼拔博士和由朱迪•福斯特饰演的联邦调查局探员斯塔琳之间若即若离的敌我、朋友、父女乃至恋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汉尼拔博士的扮演者安东尼奥•霍普金斯在其中的把这个高贵、智慧、冷静和恐怖的食人魔形象演绎的入木三分。
在《沉默的羔羊》中,汉尼拔博士是一个谜。
随着这部电影的成功这个谜的形象也逐渐的扩大了。
我们一直想知道,汉尼拔博士如何变成了一个食人魔的?
他的少年经历了怎样的苦痛?
这位有着极高的古典音乐、历史、文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修养的人怎么可能变成一位食人魔呢?
这些问题当初如果对一部低成本反响平平的惊悚片而言是不成为问题的,事实上,在《沉默的羔羊》中这些也不成为问题,但是一旦这部电影大获成功,这些问题就成为了一个个逼迫人思考的问题。
或者说这些问题就逼迫着那些好莱坞的制片商和编剧们,让他们成为一个个存在的问题。
是的,存在就是问题。
为了给汉尼拔博士有一个完整的解释,2007年春寒料峭之时,我们在期待中迎来了这部《少年汉尼拔》。
无疑,《少年汉尼拔》是针对解决问题而来的,这就是他最大的问题。
一部影片在多年后拍摄续集或者拍摄所谓的前传,他所面对的不但以前同系列影片的成功,而且需要承担前系列影片的问题。
从这两方面讲,《少年汉尼拔》显得不尽人意。
它无法超越它的前辈,那些已经被奉为经典的电影,在岁月的风尘中已经成为了电影史上雕塑,想要推翻它就意味着你要冒犯的是整个电影史。
《少年汉尼拔》所面对的除了给出一个捉襟见肘的答案,或者说给出一个不能令人满意的解释外它无法超越。
当一部续集电影无法在某些方面无法超越的时候,它就只能成为了狗尾续貂之作,或者说,这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低成本的惊悚片,它所获得反响才是真正的预料之中。
实话说,我无法认同把汉尼拔博士这个本来在想象中完美无比也残缺无比的人物塑造成为一个纳粹战争文化和东洋日本文化所遗留下来的怪胎。
再加上由巩俐饰演的日本女人的形象,导演似乎想表达说汉尼拔是纳粹、战争、武士道和东方文化交融形成的文化杂交的畸形。
而后的汉尼拔在法国学习医学和精神病理学的知识,这似乎暗示说汉尼拔的成长中除了美国之外,你们其他的都应该对此负责。
这是一种很微妙的诠释策略。
另外,电影中最不成功的地方还在于,为了追杀那些在战后生还的纳粹军官,汉尼拔实施了一系列的报复计划,从此,复仇成为了《少年汉尼拔》的主题,而不是汉尼拔的成长。
影片很直白的告诉我们汉尼拔是目睹了妹妹被生生的吃掉之后才变成食人魔的,然后食人就成为了汉尼拔纪念死去妹妹最好的方式,《少年汉尼拔》如是说。
事实上,没有比这种解释更拙劣的了。
如果如此,我宁愿没有看到这部电影,我宁愿在想象中完成汉尼拔的转变,我宁愿汉尼拔博士没有归来。
思郁 2007-4-8草就
虽然这个电影在我心中还没有到达五星的标准,但是我真的很爱少年汉尼拔这个角色,他让人心生怜爱和畏惧。
我也爱汉尼拔和紫夫人相互依靠相互救赎的感情,浓郁又克制。
虽然最后紫夫人的爱并没有把他从仇恨中救赎出来。
一个敏感又聪明的孩子来这个世界上感受到的是恶意和仇恨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时代的悲哀童年的经历造就了现在的汉尼拔,但是我不同意探长的话,他并不是一个恶魔,至少现在不是,他还有善念还有爱。
他没有伤害那个小女孩,也给过那个小女孩父亲一个生的机会,是那个人自己的恶意和杀心送了自己上路。
他爱紫夫人,她有着母亲的温情和情人的柔情。
可惜支撑他活着和长大的不是爱,是绝望和仇恨。
由爱生出的仇恨却不能被爱救赎,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
汉尼拔心中的仇恨一直被恶意滋养长成了一个参天大树,已然太过强大和锋利。
他不信奉上帝不相信法律,所以他以恶制恶,他纯粹偏执英俊狠辣。
我爱这个角色,他有着脆弱又危险的矛盾美感,像一只沾着鲜血的带刺玫瑰,摄人心魄。
关于怨恨,没有比日本这个民族更加熟读了,甚至热爱到了迷恋的地步。
因为爱着男人而怨恨着这个男人所爱的女子,因为憎恨和恐惧,又怨恨着懦弱的自己。
反复地品尝内心的怨恨,咀嚼,吞咽,在内心最黑暗的角落终于酿成了一杯酒。
始终相信汉尼拔的血液里也流淌着这样的怨恨,通过一个曾经深爱的女子,经由她的灵魂,萃取出比黑夜还要黑暗,比琼浆玉液还要可口的怨恨,终究让他抛弃了过往的自己,甚至自己所爱的人。
虽然少年汉尼拔少了我们熟悉的汉尼拔的绅士风度和深不可测的城府,所看到的是一个为了复仇不惜一切的年轻的杀手。
然而,我也可以想象,成功复仇后的汉尼拔,经过了长时间的历练,他在黑暗中等待机会,最终成就了这样一个疯狂而又智慧的杀人狂。
汉尼拔不是神,他也有弱点。
在《红龙》中,他问WILL:你抓住了我,是不是以为你比我聪明?
WILL回答:不是,只是你有缺点,你太疯狂。
另外,在《汉尼拔》的原著中,他也曾数次企图通过他天才的头脑和反复的数学演算,逆转时间,试图回到过去,能够救回他的妹妹米莎。
他是有弱点的,而且明显,致命。
当怨恨让他拿起屠刀,恣意地品尝猎物内脏的美味,他也忘了,怨恨的双刃剑也正割裂着他自己,直到死亡也无法让他摆脱。
这不是《汉尼拔崛起》,而是《咧嘴笑的汉尼拔》。
如果说安东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在整整 118 分钟的时间里,仅仅用了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就把骇人听闻的《汉尼拔》演绎得淋漓尽致。
这个下颌骨畸形的小丑汉尼拔,用他那莫名其妙、油腻腻、故意压低声音来接近霍普金斯的优雅,霸占了131分钟每一个无辜观众的视线,令人不忍卒睹。
影片中关于 "崛起 "的唯一技巧,就是那些充斥着闪回镜头的、浮光掠影的、令人眼花缭乱的镜头。
然后就是他向那些坏蛋复仇的过程,任何一个坏蛋都比汉尼拔的形象更接近他,而这个过程就像午夜儿童频道的滑稽杂耍,放映员在里面放了一些 "惊喜"。
影片中唯一存在的女性就是被吃掉,或者表现得像个没有灵魂的家庭主妇,她的性器官受到了 3 次口头性虐待,身体被镜头粗俗地展示,还被反面角色吸吮。
有趣的部分"汉尼拔停下!
(被推开,然后保持沉默,让他继续做)。
加斯帕德-尤利尔的表演真的很有趣,当他试图模仿声音时,真的让我笑得前仰后合。
每看几分钟,我都会大喊 "STOPPPPP!!!!!"!
为啥要推荐这么个电影,首先我承认我很喜欢Thomas Harris的Hannibal这本小说(就是传说中的沉默的羔羊续集),而且我非常迷那个吃人的变态心理医生Lector,所以这部电影一开始我就是必看的。
其次好把我承认,我对东欧男有邪念。
东欧男长大了虽然不好看,但是18-24那段时间实在是很诱人。
剧情就是讲立陶宛某伯爵的儿子hannibal(超级无敌可爱的性格别扭美小孩)在二战中失去父母,妹妹被纳粹吃了,(东欧的不去瑞士就是这种下场,即使此时不挂苏联时代一定也会挂,某种程度上表示同情)然后长到17-18成为超级无敌东欧美少年后(典型的gucci模特长相身材,水漾漾的蓝眼睛,棕色的头发)去法国投奔婶婶(巩俐的胸真得很大)。
婶婶对其进行“文武两道”教育(原谅我引用三岛由纪夫),加之该少年又去念医大(RA呢!
感动!
)终于成为超强犯罪者。
最后东欧美少年杀掉了曾经吃过妹妹的那一群东欧老男人(那些老男人金发碧眼壮的不得了,我看着就觉得瘆的慌)然后和婶婶暧昧未果。
最后婶婶出走,美少年来米国当faculty了。
再后来的故事,就是《沉默的羔羊》了那美少年真得非常非常秀色可餐,我一边吃葡萄一边看这个电影,越发刺激我的口水分泌。
尤其是这个美少年由于童年创伤经常在那里抽风,我恨不得代巩俐阿姨去抚慰他那颗柔弱的心(再次口水)。
果然找东方人演女主角有利于代入感更强,更利于我等yy。
而且该美少年每次杀完人都会露出诡异的魅惑的青涩的笑容,每次都看得我母性大发恨不得冲上去各种调戏。
顺便值得一提的是所有演员(除了巩阿姨)都操欧洲口音的英语,有东欧音法国音等等,非常有趣。
虽然东欧男人不太好,但是东欧美少年绝对是极品中的极品。
服装很复古,也很有点gucci去年的味道。
剧情虽然漏洞百出(比如美少年如何轻松从法国去立陶宛杀完人又回到法国),不过巩大妈和美少年几场对手戏也蛮好看的。
(基本是美少年衣冠不整脆弱状去勾引大妈)观后感:身为东方人真幸福,等人老珠黄了还可以以东方文化为饵,去调教东欧美少年。
没办法,我就这点追求。
纠正介绍上说的,汉尼拔一家不是躲避战乱到了立陶宛,而是他们本来就是立陶宛贵族。
立陶宛在苏联和德国之间,逃难逃到这个地方除非脑子烧坏了。
另外吃了汉尼拔妹妹米莎的是伪军,就是德军支持下的当地军队,如同我国抗日时候的伪军。
伪军二鬼子有时候比大鬼子还要凶残,因为他们残害的是自己的同胞,更让人痛恨。
人类的历史充满了人吃人的真实故事,比较近的受害者正是汉尼拔的妹妹米莎。
饥寒交迫中的几个败兵,打起了汉尼拔兄妹的主意,当他们凶残的目光看着汉尼拔兄妹的时候,他们显露出了本性中最根本也最血腥的一面。
我们现在存活下来的人,正是那些吃人的人的后代,再去吃其他的人,或吃其他的人,也是理所当然。
不过到了现代系统的伦理道德建立起来,这些行为被认为是不合理、不符合人性的行为。
汉尼拔亲眼看到人为了生存突破这些所谓的道德束缚,认识到人吃人不过是一念之间的事。
他长大之后,跟从婶母学习剑术,在医学院学习解剖,再加上他无比聪明的大脑,使他报复起来得心应手,吃掉仇人的脸颊肉,一来是为妹妹报仇,二来是因为脸颊肉是人身上最美味的一块。
一面是为了亲情,一面却是如此平静的嗜血,令人感到他对妹妹的爱,也对他将美食加入到吃人的行为中感到胆寒。
我们也终于理解了汉尼拔在前几部影片中的表现。
虽然汉尼拔是杀人不眨眼的家伙,但是我们细数每个他杀的人,好像每个都不是那么无辜,虐待他的警察、刁难克拉丽斯的探员、想捉他拿赏金的意大利探长等等。
而能以平常人态度对他的克拉丽斯,抚养他的紫夫人,他都未曾有半点的伤害,期待第五部的问世。
我自从看了《沉默的羔羊》之后,就被汉尼拔深深吸引了,食人恶魔能做到这般睿智从容,风度翩翩,他应该也算是食人界的劳动模范了。
后来搜索关于汉尼拔的相关影视作品,看到了《少年汉尼拔》,我这人有个怪癖,看电影喜欢按照顺序看,必须得是1,2,3,4,5,6这样,颠倒一步我都会觉得不舒服,更何况这部里面还有我欣赏的巩俐在,所以我决定先看看少年汉尼拔,看看这个美艳的食人大叔是怎样成长起来的。
然而,故事还是一样的俗套,少年汉尼拔是个心地善良,颜值颇高的小正太,他还有一个可爱的小妹妹叫米莎,然后就是那些制造变态的各种条件环境,战争啊,逃亡啊,家破人亡啊,饥饿寒冷啊,跟我想象的大致相同,毫无新意。
看完之后呢,我突然就想到了以前看的蜘蛛《十宗罪》里那个食人大叔来,我突然觉得他们之间有那么多那么多的相似点,但是,重点是,中国的大叔更流弊,这是毋庸置疑的。
接下来,就让我来告诉你,中国大叔是何等的流弊。
一,变态心理的形成经过。
汉尼拔心理扭曲的过程是这样的。
少年时期经历战争逃亡,然后父母亲人均在战争波及下丧命,唯一生还的妹妹还被恶人活生生的吃掉了,这一切的一切都发生在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身上,成年后,他努力学习(无论是医学知识,心理素质,还是身体素质),为妹妹报仇,以相当残忍的手段,给那些曾经在他心理造成深深伤痕的恶人以还击。
故事顺理成章,连贯,没太大的诟病,也在人们理解的范畴,甚至给汉尼拔披上了一层悲剧色彩。
而中国的大叔呢,他生于1955年,少年时期正好经历了1960年的三年自然灾害,饥饿对于人来说是一种无法抵抗的生理反应,当饥饿到达一定的程度,他是可以唤醒你内心深处的恶魔。
故事并没有交代大叔的童年个人经历,只是讲述了他看到的一幕。
那年头,人们饥饿到把所有能吃的东西都啃光了,发挥你所有的想象,把那些草根,树皮,皮带,胶鞋都算在里面,你还能想到什么吃的,里面有一段这样的描写,“我吃过石头面,把这石头拍碎,磨成面,搅点树叶,在烙饼的鏊子上炕干吃,这个不能吃多,吃多了解不下手。
”就是在那个年代,最先饿死的往往都是孩子,肉,在那个年代肯定是一个奢侈的食材,无论是什么肉。
村主任的老父亲讲诉了那个年代里的一些骇人听闻的事情。
1960年,很多人饿的受不了,就吃人,饿死的尸体刚埋进地里,就有人在夜间刨开坟头,割下死人的肉。
有的村民,孩子饿死了,不忍心吃自己的孩子,就和邻居交换,易子而食。
章田氏和邻居李老汉就是交换自己的孩子来吃,章田氏的小妮饿死了,李老汉的幼子也饿死了,他们商议了一下,决定让对方帮忙掩埋,其实心知肚明,交换掩埋其实是送给对方吃掉。
当时,大队干部召集社员开会,章田氏刚刚把李老汉的幼子在锅里煮熟,她掰断一条小腿,揣在怀里就去开会了。
油灯昏黄,大队干部正在宣讲最高指示,就是念一条关于“亩产万斤”的新闻,社员们听得昏昏欲睡,章田氏坐在角落里,从怀里摸出来一个小脚丫,藏在袖子里,悄悄地啃食。
大家闻到肉香,纷纷回头,章田氏正一边吃,一边默默地流泪。
这是原文的描写,当时食人大叔就是偷偷的记下了这一幕。
说大叔流弊是因为,他所经历的食人,被食者并不是自己亲人,就是邻里乡人,而汉尼拔看到的却是自己的亲妹妹,同样是心理变态,汉尼拔多少受到了亲情的冲击,而中国大叔却只是目睹了一个事实,心理从此烙下了,人是可以拿来吃的。
二,从被食者的质量上。
在这部《少年汉尼拔》里,汉尼拔谋杀的多是自己仇人,食人方式也多是选择部分精肉,精心烤制,配上香菇为佐料,看得出他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家庭教养,绅士风度十足,宛如在吃一份烤牛排,口口都透着一份优雅,不过不过,你第一个杀的那个屠夫,你真的不嫌他的肉腻么?
看着都没食欲的说(容许我小小的傲娇一下)╮(╯_╰)╭ ╮(╯_╰)╭ ╮(╯_╰)╭ ╮(╯_╰)╭ ╮(╯_╰)╭ ╮(╯_╰)╭中国大叔呢,从文中所描述的来说,一共有九名失踪者(文章最后写 大叔一共交代了17起谋杀,看来数量远不止发现的这九个),而且均为青壮年男性,十几岁到二十几岁不等,从肉质上来说,这个年龄段应该是肉质最好的时候(我个人觉得同年龄段,男人的肉也一定比女人的好吃),肥瘦搭配得当,口感肯定最好,就算吃鸡,我们也知道雏鸡的肉质比较嫩的说。
然后就是烹调方式,在俺们这些粗人眼里,汉尼拔那种纯粹就是装逼,俺们大爷的吃法才是王道。
经过搜查,厨房的窗台上放着个酒坛子,坛子里用酒浸泡着枸杞、盘成圆形的小黄蛇、草参,还在里面赫然发现了十几个眼珠。
泡着眼球的药酒坛子就堂而皇之的放在窗台上,碗橱的板壁上挂着一条腌好风干的人腿。
这些是原文,我就不赘述了,自己看。
三,杀人后平静的表情。
汉尼拔是个出色的医学院医生,年少时的他经常接触那些不会说话的尸体,他习惯了面对一个不会说话不会动的人,可以在他们身上任意的切割。
同时,汉尼拔应该出生在一个教育良好的家庭,从婶婶紫夫人一开始居住的豪宅,可窥一斑(叔叔家那么有钱,他家应该也差不到哪里去)。
良好的家庭就会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培育出素质极高的小孩。
这是汉尼拔优越的地方。
从《沉默的羔羊》中略知,好像成年后的汉尼拔还做了有关心理咨询师一样的工作,那是一个神秘的职业,也是一个可怕的职业。
他可以轻而易举的知道别人的心理在想什么,包括那些刀下魂,包括那些精于审讯的警察,他知道他如何表现可以心跳平稳,语速平和,时不时还会露出绅士般优雅的微笑,他所储备的知识足以让他心态平稳,天下无敌,我觉得这是他心理素质好的主因。
而中国大叔呢。
梁教授说:那些人都和你无冤无仇,你挖下眼珠泡酒,把人腿做成腊肉,听说你还在菜市场卖过“鸵鸟的肉”,你就没有一点人性吗,你心里就没有一点后悔吗?
章右民说:我平时爱喝点酒,弄几个下酒菜,我不后悔,这不就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吗?
这也是原文,那是一种从认知里认为吃人是一种正常行为的心态,当你觉得这是正常事的时候,也就无所谓畏惧与否了。
四,不是所有的故事里都有爱情。
这点我就不说了,反正大叔一直独居,而汉尼拔,就算是个食人恶魔,也一直有美丽香艳的女人在其身边。
尼玛,这就是差距!!!!
说到底,还是中国大叔流弊,就像周杰伦会对他的所有学员说,无论你唱什么类型,什么语言的歌,中文歌才是最屌的。
ps:我看完感觉有点稀,不够浓厚,像一碗汤,淀粉都不舍得多勾点芡(这是一个朋友对汉尼拔这部电影的评价,让我一定要加在我的影评里,呃,满足你。
还有,做汤,需要淀粉勾芡么???
)
如果你想见识杀人是如何变得艺术,那么你最好去看汉尼拔。
一口气看完“汉尼拔三步曲”,在台风降至的夜晚。
绷紧的神经在某个瞬间松弛开来后,就只剩下平静的观察。
仔细地看那些血流出来的形状。
看完已是凌晨一点,感到困倦。
Anthony Hopkins无疑是饰演Dr. Lecter的最佳人选。
声线抑扬顿挫、富于磁性。
显得镇定。
机智。
拥有高智商人群特有的神经质和适宜的自制力。
重要的是具备瞬间的爆发力,以及凶残极度的杀人技巧。
在第一部《沉默的羔羊》里,焦点似乎更多聚集在Clarice Starling身上,而Hannibal则被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影片对他的介绍过于简洁,以致人们只知道他是一位著名的精神科医生。
聪明机智,洞悉一切,总能不紧不慢地直逼别人最脆弱的地方。
并且他很危险。
到了第二部《汉尼拔》的时候,Hannibal 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影片的绝对主角。
一个略显老套的情节,他被多年前伤害过的病人实施疯狂的报复。
逃亡在佛罗伦萨的他成功伪装成为一位杰出的艺术教授,编剧和导演刻意突出这个浪漫诗人的雄辩口才和渊博才识。
因此整个电影呈现出浓厚的艺术和宗教气息。
与第一部相比,第二部的Hannibal无疑显得更加柔情,即便他的双手依旧沾满着温热的鲜血。
他对Starling独特的情感亦让观众了解其冷血之外温柔感性的一面。
影片的最后,他被Starling扣上手铐但却必须逃走,当他高举菜刀往下用力一砍的那个瞬间,我就知道,他绝对不会伤害这个女人。
第三部《少年汉尼拔》,算是一部可怜的电影,当年上映时便遭受许多唾骂和非议,有人甚至说它彻底毁了他们心中挚爱的 Dr. Lecter。
就个人而言,我并不觉得这部电影有多么糟糕,相反,它使这个喜欢吃掉人类身上最美味部位的变态人魔更加有血有肉,也让我联想起《偷书贼》。
人并不会无缘无故地变坏,Hannibal亦并非生来惨酷无情,影片交代了他成长的背景,出生在立陶宛的无辜男孩,血淋淋的二战让他眼睁睁地看着家人一个又一个得死于非命。
他说,粗鄙是会传染的。
于是便开始以残暴的手段杀死更加残暴的人,用曾经看护过他的尼克的话说,He only eats the rude. 他亦有致命的弱点。
对妹妹的深情,对紫夫人的忠诚。
Hannibal:我爱你。
紫夫人:你还拿什么去爱。
Hannibal 是让人畏惧的撒旦,冷血变态的杀手。
Papil 探长这么评价他,“Hannibal 在那个雪地上已经死掉,和他妹妹一起,现在的他已经找不到形容词来形容,除了‘怪物’。
”他就是这么的矛盾和极端。
仿佛是善与恶的化身。
人和魔的结合。
但无论他是多么罪恶,至少他的内心固守着一条底线。
《偷书贼》里亦有个句子这样写道:这再次证明了人性中的自相矛盾,有一点善,有一点恶,只需加点水和和。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何尝不是如此。
自始至终忘不了Hannibal 杀人的姿态。
那么的优雅,带着哥特式的华丽般迷人。
悠缓的钢琴曲响起,他像个绅士一样,微笑地把利器插入对方柔软的身体然后拔出,又或是果断准确地给予他的敌人绞刑。
鲜血流淌的声音在空旷的空间无限放大,开始的时候总是很慢,但却在某个时刻变得急促,一发不可收拾地迅速没过冰凉的地板。
血就是这样染红空气的。
在阳光最充沛的地上。
PS:感到懊恼和可惜,这三部电影有很多细节值得一说,但自己终究是不善于写影评,于是只好作罢。
novich(http://www.douban.com/review/1032808/)在豆瓣的一条评论里提及到,《汉尼拔》中从Hannibal口中念出那首但丁的十四行诗,是选自诗集《新生》(la vita nuova),里面有一个中世纪典故,诗人Cabestain与领主之妻恋爱,领主杀了诗人,把诗人的心烹给妻子吃,那个女人坦然食之,她说:“我吃过世上最金贵的东西了。
”然后绝食而死。
这个典故和诗歌我非常喜欢。
novich亦把但丁诗的中译抄录了下来,是飞白的译文:每个钟情的灵魂,每颗温柔的心,/ 我把这些诗句呈现在他们面前,/ 我期望他们答和我心灵的呼唤,/ 敬意奉献给他们的主人——爱神。
/ 星辉映的夜之良辰 / 将近三分之一已过去,/ 爱神出其不意向我显现,/ 他的神态,回忆起来都动魂惊心。
/ 爱神拿着我的心,似乎满怀欣慰,/ 他的臂弯里抱着我的恋人,/ 全身裹着锦缎,犹在熟睡。
/ 爱神把她唤醒,她驯服而谦卑,/ 战战兢兢吞下这颗燃烧的心;/ 然后他去了,去时满含着热泪。
以暴制暴的结果 通常是让用来起义的这种暴力力量最终成为新一股的被反抗和压制的力量。
压制邪恶的力量往往最终会沦为一种更为邪恶扭曲的力量和人格。
不断的暴力反抗,然后又被新的暴力压制。
这种循环周而复始。
用在个人个体上,会让治暴者成为新的刽子手。
而在政治统治上,就称为革命,成为新的暴力政权。
在纳粹的残暴暴力迫害下,汉尼拔成为了这种行动的个体,成为了一个以暴制暴的刽子手。
其实最后最致命的打击并不是妹妹玛莎被纳粹杀害分食, 而是一心想要复仇的汉尼拔最终发现其实当年自己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纳粹喂食了玛莎的血肉。
(怎么一个血腥了得。
) 汉尼拔自己也成为了不被原谅地杀害玛莎的凶手之一。
就整部电影的演员安排来说。
法国小生Gaspard Ulliel的英气逼人,特质鲜明,表演的可塑性很强。
少年汉尼拔的阴柔惨白无血色的脸上的镰刀疤痕看起来总是在邪恶地微笑。
阴沉杀气的眼神很富有魅力。
很喜欢这种气质。
至于巩俐,是保持水平既无特色也无突破的发挥。
电影汉尼拔系列名声在外,《少年汉尼拔》更是十多年前的老片了,但恕我见识不广,时至今日才看到,一见倾心,实在是被男主角的表现惊到了。
这部电影讲的似乎是很老套的复仇故事,但我觉得它的精彩之处在于复仇过程的精彩绝伦、紧张刺激、高潮迭起,以及汉尼拔在杀死仇人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强大心理素质、被鲜血溅到脸上后的邪魅笑容和被称为“法国最性感男人”的男主的完美脸庞,实在是魅力无极限,极为危险又极为撩人呢,哈哈。
是的,这是个极为危险的男人,报仇雪恨,杀的还是手中人命无数的纳粹士兵,他本是正义的一方,但他的杀人过程过于残忍,他还享受着这样残忍的杀戮,实在不能说是正常的复仇。
(不过电影对于复仇行为的表现很克制,没什么血腥的场面,我觉得可以接受。
)在童年的心灵重创下,汉尼拔的心理已经不正常。
这电影讲的是一个心理变态帅哥复仇的故事。
这种变态、不正常其实是他摒弃了正常人的情感,为问出其他几个士兵的下落,他以残忍手段逼迫仇人,对此,一般人可能会犹豫、恐惧、痛苦等,但他似乎完全没有,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张平静到不能更平静的脸,似乎只是在做着如同吃饭、睡觉等再日常不过的事。
得到答案后,勒死仇人,鲜血喷溅到他的脸上,他同样没有普通人的恶心、难受,竟轻轻手抹血迹,露出享受的笑容,后来又如当年仇人吃他妹妹一样吃了仇人的脸颊肉,实在是很变态啊!
正因为摒弃了正常人的情感,所以当他将另一个仇人关入福尔马林池,准备淹死他后,刚打开房间,发现警察就在隔壁,一般人肯定会紧张,至少会有少许的不自然,但他没有,没有任何外露的情绪波动,没有任何的不妥行为,警察本来只要打开房门就会发现他的罪行,但面对这样的他,如何会起疑心,如何会进入里间进行搜查?
从这个方面说,男主人公的表现,也可说是心理素质强大。
面对任何变故,都是从容镇定,喜怒不形于色,所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如此的沉着镇定,实在是让我等凡人仰视啊。
对正常情感的摒弃和隔绝,心理学家早有研究。
一个人面对自己无法承受的消极情感例如痛苦时,为免除或减轻它,就会采取心理防御机制。
在《心理学的面具——101种心理防御》一书中,作者就总结出了101种防御机制。
而这部电影中的少年汉尼拔,明显是采用了其中两种心理防御机制:隔离和敌意的攻击。
幼年的经历太痛苦,于是他筑起了一堵厚厚的心墙,隔绝了痛苦,但这层厚厚的墙也隔离了其他的正常情感,隔离了他对往事的回忆,所以他成年后始终想不起来当年事情的具体经过。
但痛苦太深,光隔离怎么够,于是又发展为对造成痛苦过往的仇人的攻击,以更加残酷的方式对待仇人,越残酷越能减轻自身的痛苦。
这部电影的真正主题,应该是在探索汉尼拔心理变态的成因,童年的极端痛苦,成年后的极端隔绝、极端还击。
我觉得还是比较能自圆其说的。
(他上医学院,一方面是为了便于复仇,同时是另一种防御机制在起作用。
但电影对此好像表现不够,不另外作分析。
)但影片在表现上过于渲染暴力美变态美了,给人以三观不正之感,它可能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
或许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痛苦要宣泄,要情绪要表达,所以这样的电影我们也会喜欢。
这是另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升华,你赞同吗?
小说里汉尼拔第一次杀人的动机是:侄子报杀叔之仇,叔叔为帮妻子找公道被屠夫推到墙上,被钉子刺死,屠夫算过失杀人,汉尼拔还小自知不敌屠夫选择了蓄意谋杀,没解释食人动机(割下屠夫的脸颊就着菌菇吃)。电影里汉尼拔第一次杀人的动机改成:侄子为帮寡婶找公道而蓄意杀人,杀人动机比小说里的丈夫还过激和不当,且无视寡婶的循循善诱……巩俐出演的寡婶孔武有力听风辨位怎么可能躲不过咸猪手还需要侄子替她找公道?
狗尾续貂之作,童年阴影到食人族的理由让人无语,理论上可以,请给足论据证明!★★
虽然尤利尔很可耐,但是巩俐不是我的菜,看到他们在一起真是奇怪。。。ps:他还是更适合漫长的婚约
影片试图解释汉尼拔·莱克特博士的起源,描绘了他童年时期遭受的创伤以及这些经历如何塑造了他后来的性格和行为,如何从一个目睹家人被残忍杀害的少年,逐渐演变成后来的食人魔。不过影片过于依赖血腥和暴力场面,对角色心理的挖掘浮于表面。巩俐饰演的紫夫人则为影片增添了一抹东方色彩。
看来前传也难逃烂片的厄运,前传定律被我发现了吗?
前半部分非常好,后半部分沦为单纯复仇故事,整体来说,剪辑和音乐很好
揭示戰爭的陰影。扮演漢尼拔演員的演技不錯。故事不錯。鞏俐的氣質不錯,可演技不好。
131分钟版。这一集的剧本还是原著作者提供,编造的有点过,汉尼拔的面具在这里以日本武士盔甲的形式出现,面具是后来执法者套上防他啃人的,在这儿变某种精神图腾了,这硬拗的太可笑了。开场的二战部分描写的好,正是一派生死无常的残酷人间景象,吃人传说也从几个土匪吃汉尼拔妹妹开始流传了……但之后的剧情就是个简单的复仇片了,尤利尔当然是帅,日本人巩俐把某些武士道精神传给男主(这片的三个主要角色都在二战里死了全家),但这些都不足以撑起复仇环节的单薄无趣,男主反复想妹妹被杀的场景,然后找一个杀一个,探长就狗一样跟着也没起什么作用,整个节奏没有变化,导演对气氛的营造也没什么创意(想想复仇三部曲是什么水平),未分级版也没什么大尺度画面,男主用武士刀一刀刀地砍屠夫那场算有点新意吧
漂亮的少年,经历了地狱一样的事情,活着回来就要报复。很久之前看过《沉默的羔羊》,不记得主角了,但是这次的帅哥让我牢牢记住了。巩俐饰演的紫夫人真的是美丽成谜。故事的节奏非常快,复仇来得非常爽利,当成爽文看也是可以的。我看完这部以后就打算把这个小哥哥演的都看完。可惜的是,两周之后传来了他滑雪摔伤身亡的新闻。红颜果然留不住,他左边脸上的酒窝疤痕真的好独特。刘海儿半永久,真帅。
妈的,作为博士迷,即使有Gaspard美人相助也绝不给烂片面子
少年汉尼拔。电影的色调反映着他的成长,灰色,明亮,昏黄,暗红...金黄色树林里牵马那一段让我瞳孔放大几分钟,很久没有这样聚精会神地看东西了。不要被海报迷惑!男主和巩俐美得很。。。
巩丽阿姨已经真的成为大妈了..可不可以不要留蟑螂须的头发呢...外国人眼中的日本风,续艺妓回忆录后又让日本人掀桌了吧.
好莱坞从不会放过任何榨取其商业价值的机会,香港把片拍到烂为止都是跟好莱坞学的,这部电影就叫做狗尾续貂。连成本都未收回是观众明智的必然结果。
没巩俐这片子就根本没意义...
加斯帕德 尤利尔实在是帅的掉渣了!!!
惊悚················································
男猪脚帅到爆,巩俐骚到爆,杀人场面血腥到爆。好了,五颗星!
Gaspard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迷人,好看还能撑得起邪恶的眼神,可惜香魂已逝。巩俐美得动人心魄,但是他俩感情线总有种让人不舒服的西方视角。后半部的复仇其实和观众期待的成为汉尼拔还是有差距的。
那么帅的男人怎么弄得这么恶
男主奉献挺多;巩俐阿姨出演本片的目的和想法依旧令我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