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明月》好像是与某部大片同期上映的,与同学在上映首日兴高采烈地等待进场时,看到了《一轮明月》的广告,濮存昕一副凛然的样子立着,电影的名字也很有韵味,在心底留了个影,不容多想就进场了。
一直还以为是关于鲁迅的电影呢!
前几周看到CCTV-6的广告,心里很是激动。
因为濮存昕,因为李叔同。
濮存昕是我很敬重的男演员,《蓝风筝》撼动心灵,艾滋病大使让人温暖。
近来很少看到他的作品(净是些广告),他的品行、演风配得起李叔同,因此这部电影还是很值得期待的。
最早知道李叔同,是音乐老师初一教我们《送别》之时。
音乐老师是个很有才气的人,一直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教音乐。
讲起《送别》的曲与歌词,他总是很激动。
总是记得一次他看我的笔记,细心地在抄录的《送别》的歌词下写上“李叔同”,对其敬重可见一斑。
于是我对李叔同愈发感兴趣,泛泛读了些,心存疑惑与敬佩。
疑惑是,如此有想法、有激情的人,为何会遁入佛门?
难道是想做陶渊明吗?
如果是这样,那我对他的感觉可是大打折扣了。
电影在一汪揉碎的月光中开始,在佛门的清静中结束。
单从电影的角度说,它并不是那么好。
导演对其一生的事迹太泛泛而谈,一切都在赶马灯似的前进,没有详略,什么都讲到了,却又什么都没讲深入。
一些环节性的的东西没有阐述清楚,变化来的有些突然。
另外,李叔同的日本妻子为何选择徐若瑄?
是为票房考虑吗?
对于这种正剧,很难兼顾票房,那就干脆找合适的人演啊!
徐若瑄表现的,始终是年轻时代的可人、娇滴滴的样子,夫妻间的琴瑟之和似乎并没有很好展现。
最后在桥头与弘一法师离别也并不出彩,没有表现出一种庄重。
甚至还不如李叔同因为父母之命的妻子的气质。
不知是因为对佛门的不理解,或是一些其他的感情,相较弘一法师,我更喜欢李叔同。
忧国忧民,一腔热血,热爱教育,才华横溢。
是他,把西洋艺术带入中国,破开国人的蒙昧。
是他,用自己的方式教书育人,终培养一代大家。
他就是一轮明月,在黑暗的社会中,散着孤傲的光芒。
遁入佛门,看似与尘世了结,实是另一种奉献。
他勤俭朴实,在断食中澄净自己的灵魂。
他苦心孤诣,终精通律经。
在临终时对抗战局势的关心,更是把他的忧国忧民展现得淋漓尽致。
看似在佛门中与外界隔绝,实际仍心系天下,继续用自己的才华,谱写人间传奇。
他就是一轮明月,在每个夜晚,笼罩世界,照亮心灵。
李叔同与丰子恺的师生之谊更是令人动容。
这也让我想起了《恰同学少年》中杨昌济与毛泽东。
同是老师发现学生过人才华;同是学生有过激之举时遭遇退学;同是老师据理力争,挽留学生;同是老师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情感,愿把毕生之学识传授学生;同是在教与学中,老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一生……丰子恺说李叔同是他一生最敬重的人,因为“他是个像人的人”。
而做一个像人的人,也是他的毕生追求。
孜孜不倦的《护生画集》,是他与老师友谊的凝结,是这位大师人格魅力的完美展现。
而《护生画集》所传达出的淡定与质朴,也是老师与他的真实写照。
李叔同,弘一法师,在一轮汪汪的明月中,永驻心间。
就弘一法师之成就,实非一般人可以抵达。
非大师无以修。
我辈俗人即使强求一辈子,也未必可。
即使抛弃一切地义无返顾,劈荆斩棘或披星戴月,任由千年造化,再怎么努力,再怎么拼搏也只是枉然。
蒿草何以成瑰卉?认命吧!
人生来就是人,和动物是有区别的。
大师生来就是大师,和俗人是有区别的。
我不是说宿命论,只是说人与人之间确实有些不可同论的地方。
有些人天生是政治家的胚子,有些人则是企业家的模子。
很多朋友觉得我说得偏激,以为有志者事竟成。
人的性能生来俱等,只看的是后天的修行。
岂不知成就一番事业除了顽强的意志外,尚需天赋性情的造化。
这些是事业根本方向的指导,有了这个指导的基础方能一路到底。
大师的靠得也是造化,无造化不成大事。
弘一法师出家前之造诣已是我辈所不及,其造化之功业已登峰造极,出家只是登峰造极的更上一层楼。
南山律宗的修持是为佛教之最艰,惟独是大师方可。
非大师无以修。
是的,不要以为自己努力了就一定会成功,不要以为自己一条路走到底就可以找到新生。
某些事情上,我们走的越远,就陷得越深,离我们的初衷和目标也越来越远。
想做大师,先问问自己有没有那个造化。
我还想说那句老话:要知道自己是谁,更要知道自己不是谁。
看完以后,就像一个嗝总没打出来,太憋得上了。
为这我去百度百科看了一下陈家林的简介,原来这位先生一直是拍主旋律的电视剧呀,怪不得......而且他也没有什么好的电影作品,这也就难怪了。
所以我更感到可惜,可惜了这么个好题材。
陈导的手法在七、八十年代可能也还算好的,平铺直叙,把人物的生平事件罗列出来就行了。
可是真不知是他不愿学习现代的电影知识,还是他从不看现代的好电影,一件事一个人可以让观众感受的感情,得到的感悟可以是多角度的,可以是更激荡的,何况是弘一法师呢,这么个传奇人物被陈导就这么简单的说完了,于是,这部片子也就完了,可惜!其实,不管是情节的安排还是电影画面的美感,有太多文章可做。
哪怕,他就只捉住李叔同的一件小事的都是可以由此而勾出我们的眼泪,或给我们以生命的警示。
哎,悲哀!
我替弘一法师悲哀!
我不太懂电影,但是我找出几处这部电影中让我耿耿于怀的地方,不知说的对不对,请大家指教。
比如说,李叔同的幼时,那几句“来镖了”有意思吗?
倒时画面挺漂亮,而且,这么漂亮的画面后面再也没有了。
大娘、二娘的出场完全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主人公自己的解说词里已经有了这个介绍,又何必在这多浪费无谓的镜头给她们,还是很缓慢的节奏,好像预示的要发生什么似的,可是我们什么也没等到。
再如,父亲的去世如何使其母含辛茹苦的带他,儿时,他如何“理解荣华尽头是悲哀的意思。
”这都是可圈可点的,而且还可以和后来的出家形成呼应,可是他只给安排了个见洋人的大家族场面。
青年时,和京剧名伶杨翠喜的交往,没有任何动人之处,我连那女演员长什么样还没看清,她就“在津门舞台上消失了”。
还有,后来上海的诗妓李平香,她为什出场我更没看明白,几乎和李叔同还没交往就一个背影OVER了,这么没戏,她还出来干嘛,我真替她难过,导演,您让她来干什么呢?
露脸也得给足机会呀,导演!
还有,李叔同母亲的葬礼,本来是件即破除封建迷信又很凄婉的情节,也因他对三娘要求“叔同啊,我死后,你把这首歌也给我唱一遍,行吗?
”而不置可否而失去了感人的力量。
又如,在电影27分钟时,给了一个看日本演艺的场面,难道是因为那个蹩脚的男声引出了李叔同的演艺天赋吗?
给了半分多钟的时间啊,浪费镜头呀。
然后,作为“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导演给出的《茶花女》的场景和对白都是那么苍白无力,一丝也看不出李叔同在其中的“善演艺”之特点,关键,我实在看不出濮存昕的演技有什么,奥,我真悲哀!
我连电影里那个清政府老头子都不如,他还看濮兄演《茶花女》看的眼睛发亮的说“好啊”。
“阿尔玛,你完全听懂了吗”,奥,天呐,我实在没看懂你演的有什么好。
从这段中,更看不到“特别是在话剧的布景设计、化妆、服装、道具、灯光等许多艺术方面,更是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启蒙作用。
”而且,这事还穿插了与他后来的日本妻子交往及画人体模特的事,于是,我们平静的看完他画裸体和他演茶花女。
并在电影中我们竟也无缘见到李叔同的第一张裸体画。
电影中展示的他在浙江一师教授图画课时,除了用了人体模特,在其他方面并没有显示对丰子恺等未来的这些艺术家的成长给予更多的精神上和修养上的引导。
这也是多可惜的损失。
而,见学生第一面时刘质平问出的“他头一天来就知道学生的名字”,我也奇怪,是呀,为什么?
导演!
而且,这能证明什么呢?
导演!
更有,李叔同为什么就要出家呢?
难道就为看了那本断食的书,断食之后忽然感悟出家了?
再有,他的妻子隐隐约约在剧中出现几次,可是他们之间没有任何眼神和语言上的关系,也没有任何交代就拖着个孩子消失了,知道李叔同不赞同这门婚事,可也不能就这么随意的把人灭掉吧!
算了,算了,太多了,就这样吧,强烈建议重拍!!!!!!!
不过,其中一句话,我得叫好,是夏丏尊先生说的一句话,“一加课,就来挤美术、音乐,教育当局这帮管坯们狗屁都不懂,从来没拿美育当回事!
”鼓掌!
中学时期读过一篇很长的讲李叔同的文章,就觉得这个人满满的传奇色彩,去年无意间发现有这个相关纪录片就标记了。
在今天这个因为五一假期,所以周六刚补过周二的课的周二,我成功的带成了周三的书,不过还好手语老师也表示自己连续上课很累就看了这部电影我就补着作业观看完了这个片子由于后来我过于沉浸 导致两节课只写了两页…关于影片 濮存昕演技台词应该算中国演员第一梯队的吧 这点我从来不怀疑 不过徐若瑄那个台湾口音出来我是比较跳戏的 突然从乱世救存变成了台湾偶像剧…其他的都挺好的 那个音乐我几度想要潸然泪下…一个名门望族的公子 最后失望于这无解的乱世中国 只能投身佛法 至死那种文人、僧人心怀大众高尚气节都令人敬佩。
不过他为求出家抛妻弃子确实不对 但那个乱世 又有几个幸福圆满的家庭呢?
电影从一开始就深深吸引了我,结束了自带皎洁光辉buff的弘一法师的形象还萦绕脑海。
人生不过短短数十载,成长就是苦与乐不断重复的过程。
片中最让我感动的场景是朴实无华的印光法师对弘一说的那句,要惜福啊。
是啊,我们很容易忘记身边最重要的人和事,我们每天都在寻找和追求,其实很容易就忽略掉身上最珍贵的东西,珍惜和感恩。
凡夫俗子欲壑难填,大都很难做到无欲无求,当然我也不愿意做到哈哈,但持戒律以修身养性可以一试,其实我以前就有过出家的想法,感觉和尚看破红尘没有烦恼也是件极妙的事,起码可以学来抵制诱惑,追求宁静致远之道。
最后说下我有点气愤也可能是我没有get的点,叔同对徐若瑄说爱是慈悲,妈的你慈悲你还离人而去干嘛呢!
人生第一篇影评嘻嘻😁
前半生,引西方油画、钢琴、话剧于国内,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
衣食无忧,物质自由。
精神丰富而超然。
如果不是特殊时代让他不得施展和安住,可能世间多一位才华横溢的大家。
探寻灵魂的追求之后,断食,皈依佛门,心之所向,修行律宗,以苦行自渡且度人。
我辈生既无战乱,也无灾祸,如此福泽,难静心,在看大师的时代更觉得惭愧
就电影编辑而言,分为出家前vs出家后就可以了,精神世界的极致和我们目前还无法理解和达到的修行的辛苦的对比,惊艳卓绝的才华和谦卑的苦行的对比。
“爱是什么?
”“爱是慈悲。
”世间男女执着的情爱,究竟是该舍还是该得。
握在手中的是对方的爱,还是一个缥缈的幻觉。
承诺有时太过沉重。
能看尽世间繁华,超离浊尘,遁入空门,何等福报。
大约是五年前,那是二零一一年的晚秋,一层秋雨一层凉,那天狂风大作,雨下的格外大。
第二天是国庆节,没有意外的,选修课缺少了很多人。
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与教学问题实训,这就是我们选修课的名字,很长,即使是选修课期间也没有几个人能够完整的说出它。
铃声起,老师进,一如他的意料之中,遂决定放电影以化解尴尬。
当时坐在最后一排的角落,没有听清电影名字。
只记得开头:风乍起,吹起斑驳书影;鞭扬起,陀螺不停转。
满清装饰,天津口音,留学日本,虎跑断食,皈依佛门,闭门修律,终成大师。
这大概就是我第一次对这部电影模糊的印象,后来得知,这部电影叫《一轮明月》。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大概是先生幼时最早的佛学启蒙,及至青年,满腹经纶,壮志在胸,奈何清廷腐朽,割弃台湾失去民心,割地赔款亡国大祸。
刚一踏上人生的旅途,满眼看到的尽是苦难。
经此国难,也曾杜绝仕进之心官宦之途,列身票友出入梨园,以此消磨青春时光。
南下上海,历经西学,尤喜法学,经世致用。
亲母长辞,送母归家;母虽侧室,但为生母,秉性刚烈,仍进正门。
以身作则,新式葬礼。
作《梦》以缅怀至亲:哀游子茕茕其无依兮,在天之涯。
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
萝偃卧摇篮以啼笑兮,似婴儿时。
母食我甘酪兴粉饵兮,父衣我以彩衣。
月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
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
感亲之恩其永垂。
哀游子怆怆而自怜兮,吊形影悲。
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
梦挥泪出门辞父母兮,叹生别离。
父语我眠食宜珍重兮,母语我以早归。
日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
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
东游日本,书画音乐,凡其事者,皆有大成。
创春柳社,开通民智,鼓舞精神;国内水灾,赈灾义演,排《茶花女》。
宣统三年,携日妻归,以其所学,成《满江红》。
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不负是男儿,头颅好;魂魄化成精卫鸟,血花溅作红心草,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
离沪进入浙江一师,毕生所学教书育人,奈何官宦教育体制,游离山水田园之间。
“一花一叶,孤芳致洁。
昏波不染,成就慧业。
”遂入虎跑寺断食禅修,前后廿一日作断食日志,终寻到羽化空灵心境。
民国七年,虎跑禅寺,剃度为僧,皈依佛门,法名演音,法号弘一。
长途跋涉,师从寂山,酷戒灭障,闭门修律,悉心竭诚,誓永弘道。
南山律宗,一言一行,皆是戒律,既为禅修,故应守之。
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
闭门四年,终成书稿,致力之坚,用思之密,望其项背,何其悠远。
民国甲子,随印光修,感悟惜福,以佛救国,以经救民,因果之法,救国急务。
民国己巳,居太虚所,成《三宝歌》,殊途同归。
步履之间,游历有方,战火纷飞,心系百姓。
律宗之道,非在于受,而在长持,此为长久之道。
民国壬午,悲欣交集,常怀佛心,直至圆寂。
先生前半生,引西方油画、钢琴、话剧于国内,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
先生皈依佛门后,心之所向,皆为释迦,戒律持之,向苍生。
“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正如这诗词,尽数了先生一生。
我辈惶恐,受此福泽,既无战乱,也无灾祸,尚难静心,与先生比,惭愧惭愧,谨以此文以静吾心,时甲午年七月初十。
关于弘一法师,最先接触是在南怀瑾的著作上,刚开始我是无法把这个法号与李叔同这个大名联系在一起的, 记住的也是他的讲义大意,更多关注他的优美诗句。
我常常在想,是怎么样的人,可以修养这么多门高超的艺术造诣,如果有转世一说,他肯定在轮回长河中保留了完美的记忆。
但是他只是一个孤独的人。
无论是年幼严明的家教,还是在上海躲避战乱,还是最后和他认为是天生注定的姻缘的雪子相拥时,依然孤独。
这种精神上的无所依使他决定抛弃俗世繁华,探究佛理真相。
有幸在灵隐看过大师的真迹,字型很飘逸寂寥。
还很幸运有这样一群文艺工作者,把大师的一生讲述出来,虽然电影时间有限,很多的情节要查阅资料才能理解,但是在心情低落,觉得人生苦闷时,看这个电影,让人心中充满平静。
只缘尘世爱情姿,莲座现身月上时菩萨尽多真面目,凡间能有几人知发慈悲心,做自在人。
虽然大师生于乱时,在世时并未得自在。
上周到厦门办事时顺道去了趟南普陀——弘一法师创办闽南佛学院的地方。
发现宣传栏中《一轮明月》的海报。
濮存昕的扮相着实吸引了我的目光。
回到家中便四处寻找光碟。
但是,正如许多网友说的那样,市面上没有人听说过这部获得华表奖的影片。
我很是失望。
其实,去年福建佛教学会就在驻地免费放映了,但那时候我不在福州,错失了机缘。
于是,我只能下载了一个不是很清晰的版本。
它终究没让我失望。
虽然,整体叙事仅有简单的单线条,但其中对于佛教教义与象征的理解却是庄严的,没有流于坊间的浅薄观感;濮存昕的表演也是令人感动的。
然而,最让我感怀的还是影片中出现的两个象征物——陀螺与渡船。
影片以少年李叔同玩耍陀螺开始,又以弘一大师观看一个少年玩耍陀螺终止,完成了一个人生的轮回。
而片中的渡船不仅上演了李叔同与妻子恩爱也在后来上演了弘一与俗事情缘的挥别。
“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慈悲就是爱。
”两艘渡船在西湖上的摇荡象征着苦难的人生等待着悲悯的救赎。
相信看过电影的人都会记得那句台词,但我还记住了陀螺与渡船。
看的我欲哭无泪的片子,真的不知道我生活的这个时代是好还是不好,有时真是一个劲的猛冲,回头骤然发现自己的信仰在慢慢消失,庆幸能有这样一种虔诚和诚实在这个时候能提醒我,要对自己诚实,要对信仰诚实。
流水账
若无俗世的辉煌呢?
惜福啊~
其实是真的想哪怕冲着弘一法师也要给3星来着,但...就是拍的很高大上,但对于人们了解弘一法师这个人完全没有帮助。电影想要讲大师的一生,从出家前到出家后都面面俱到,但每件事情都只是蜻蜓点水,反而让观众看不懂不说,还觉得索然无味。
前半部分拍成了文艺版的精武门,后半部分夹着主旋律平铺直叙。
中规中矩的传记片,但每次歌曲唱起还是泪目。“爱是什么?”“爱,就是慈悲。”
没看见佛性我那么喜欢弘一,想了想,为了我的愤怒再减一星
被徐若瑄的声音雷飞了- - 她不适合这种正剧好不好- - 导演你怎么想的。。。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可惜太主旋律。太模板。整部电影就是负责把弘一法师的几件大事都点出来,一件事一个场景敷衍交代一下,就这样了。如果对弘一不了解的,看完是一个干瘪瘪的爱国和尚形象;如果了解的,看完也会觉得寡然无味,无助深入了解弘一。不如不拍。
陈家林路奇的审美就是合我的口味。刘伟明尹治贺生伟王诗槐。
节奏太快了。
喜欢李叔同给母亲弹琴送别~
如果配乐能再讲究些就对得起弘一法师了
用太郎的话说,出家了还民族主义╮( ̄▽ ̄")╭
看了一半,有时间补全
濮存昕演得好,不同阶段真得演出了不同感觉。但剧情和谐,脱不出中国况味。传记类电影总为弘扬一种东西逃不过说教面孔。
在南普陀寺的院墙上看到此片海报,当夜就在客栈里找来看。着力于记述大师的生平经历,虽静不沉,比较适合拿来作为小学生人文素养普及片...毕竟不是所有staff和cast都是濮存希。
CCTV6看的……今天得蒙姑娘提醒,记起曾经看过这个
浮光掠影式的叙述方式,只能让人记取干巴巴的事件,怎能撼动人心。可惜了如此好的题材和濮存昕的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