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用国内现下的语境来定义这部电影,它讲的就是两个小伙伴在一起玩的故事,却亲切地让人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和不断翻飞过脑海的童年往事。
充满新意的乡土题材,轻松幽默的故事情节,情感真挚的镜头语言,让这两个一起玩过的小伙伴,穿过重重岁月走到观众面前,鲜活呈现他们脸上的动人光彩,掀起每个人心中都无比美好的童年记忆。
基调明朗 幽默好玩的返乡之旅在充满田园风光的乡村小路上,走着一个会背地名会背课文的好学生,一个调皮捣蛋爱骗人的坏学生。
杨晋和王小波是在县城里一起上学的两个小孩儿,是班里“一对一帮扶”的好学生和差学生。
小学毕业后,王小波要从县城姑姑家回到乡村老家,杨晋给爸爸妈妈留下信说要去山村里奶奶家,却跟着王小波跑到他家里一起玩。
满脑子都是炸鱼、游泳、清水河的杨晋,却遭遇了一点都不好玩的事情。
他手里抱着圆白菜,跟着王小波去奶奶家,去舅舅家,去姐姐家。
他见到了黄河,见到了窑洞,见到了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引人入胜 一波三折的回家之路在发现小波家没有他说的好玩后,杨晋决定明天早上就去奶奶家。
他让小波给他要一块钱,他就能自己坐车去奶奶家,可兜里装着一块钱的小波,却想尽办法要不成这一块钱。
当杨晋打着大大的黑雨伞,蹲在瓢泼的大雨里,一直在说“要一块钱”的事情时,小波只好从他身边走开。
故事从这里开始渐生波澜,先是矿上打工的邻家哥哥,能顺路把他送回奶奶家;接着是渡口的三轮车司机,能免费把他拉到镇上;最后是奶奶带着大黑猫找过来,让他赶紧回家。
从不想回家,到一心想回家,到回不了家,到终于可以回家了,杨晋反倒又不想回家了,想留下和小波再玩几天。
谁的童年里,没有过这样反反复复的死循环,没有过就想这样一起玩的小伙伴呢?
穿插动画 彰显童年怀旧味道电影开头简单的人物出场介绍后,就是一段“炸鱼”的动画,生动还原了小波口中的讲述。
怀旧风格的动画制作,与电影剧情交替穿插,很好地融合了这部电影的乡土气息,带出更多的童年怀旧味道。
炸鱼、大黑猫、小花狗等动画段落的设置,让现实部分的表演更加生动,甚至赋予现实表演更多意味。
在电影的最后一个段落,杨晋跟奶奶说担心小波找不到回家的路,这时候动画中的吉普车开出来,载着小波和一头爱吃苹果的大肥猪,让人不得不会心一笑。
在时光强有力的冲击下,童年记忆早已被我们深深藏起。
我们都知道,爱丽丝永远也不会掉进兔子洞里。
可我们却看见,爱吃苹果的大肥猪,从动画里走出来,成为小波童年最真切的记忆。
运镜娴熟 自然展现童真情怀在电影拍摄上,一个场景一个场景的自然衔接,行云流水般地铺陈开这一段童年往事。
没有采用快速组接的剪辑手法,而是依靠一个镜头内的场面调度,在把握这部电影的节奏之后,自然展现出两个小孩子之间的童真情怀。
在一个移动拍摄的长镜头中,杨晋坐在三轮车上跟奶奶回家,突然站起来大声喊“小波,再见”,小波在车后面边跑边喊“杨晋,再见”。
镜头跟着小波奔跑的身影不断晃动,直到小波停在原地不动,晃动的镜头才稳定下来,与小波一起“看着”杨晋坐在的三轮车开走。
主观视点的自然代入,让人深刻感受到两个小伙伴之间的真挚情谊。
一句一句的“再见”喊进每个人的记忆深处,让我们想起那些年一起玩过的小伙伴,再一次道别自己的童年岁月。
从电影放映后的导演见面活动中,得知这部电影由于经费问题,历时两年多的制作才完成,为这部电影找投资的监制都没拿自己的报酬。
导演对电影品质的坚持,以及“不考虑商业,只管拍好电影”的态度,让我想到侯孝贤那句“背对观众,面对自己”。
突然发现,中国不是没有好剧本,也不是没有好导演。
只是大部分时候,那些拿到投资的导演总在抱怨没有好剧本,而那些好剧本总是在等待投资的好导演手上。
蓝格子2013年10月13日 北京·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展映
乡间尘土飞扬的小路,烈日下奔跑的小伙伴们,三五成群的玩着不知道从谁那学会的游戏,心底最深处的记忆都被这部电影勾起来了,看的时候很投入吗,看完才觉得唏嘘不已。
曾几何时,我也信誓旦旦的说谁谁谁是我这辈子最好的朋友,哪里哪里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什么小食品是我最爱吃的,认真的说将来我会上中国传媒大学,我要做一名主持人······我也想不起来是到了什么时候,我知道了传媒大学分太高,我考不上;主持人要求太高,我做不到。
在不知不觉中我懂得了太多我不想却又不得不懂的东西,懂得的代价是不再单纯,很难再用单纯的眼光去看,很难用单纯的想法去想,懂得的好处,就是没成为普罗大众眼中的”缺心眼“。
那些最喜欢的东西,现在都想不起来是什么样的了,你说奇妙不奇妙,人一旦开始长大就会先嘲笑自己曾经的梦想是因为无知才有的无谓,笑话自己无边无际的说大话,忘记曾经的最爱,每天想很多其实并不重要的东西。
可是那时候的自己才是最纯粹的吧,说的是自己想说的,做的也都是自己想做的,没有阿谀奉承,也没人对你冷嘲热讽,用不着考虑什么为人处世八面玲珑,至少有一颗自由的心,活着不就该是那样的吗。
满身的俗气,却没有勇气,不敢做自由的自己,只求有一颗自由的心给自己就好
孙悟空多条尾巴二郎神多只眼睛圆白菜不能和西红柿混放店小二要把顾客的钱找清运城多少县山西多少城黄河流经多少省鹳雀楼上王季凌明日刮风什么向今天涨水几时停滔滔之水哪年清黄河岸边老渔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男娃,多种树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有人要票房、冲奥、攒史诗巨著有人只是在黄河岸边走走路走走路,再远远再讲一遍杨戬再借宿一晚明天鱼香扑鼻今夜螃蟹排队上岸没有寻来的奶奶走不完的一马平川走走路,再远远再吃一根冰棒再分罐头一罐再送一颗圆白菜山路再走一遍看奶奶看舅舅看姐姐聊比天还大的天比天还大的天隆隆车过水流山转比天还大的天尘土飞扬各在一边挥挥手就已远追着就追过了童年再见了,杨晋小波,再见
几乎想不起来上一次看专门讲儿童生活的影片是什么时候的事了,所以,将本片定义为“我看过最好的关于童年的电影”,不为过。
该片导演是80后杨瑾,片中的演员应该都不是专业的,所以除了两个小孩以外,其他人的表现都比较生硬,要么没台词到不正常,要么背台词到不正常,每每有出戏的感觉。
导演对非专业演员的掌控,与同为80后导演郝杰的《美姐》等类似,跟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等作品还是有差距的。
缺点到此为止。
而整片画面清丽可人,情节流畅又不乏曲折,真人表演与动画相得益彰,天马行空而不矫揉造作,想象与现实完美结合,无疑是对孩提时代的最好展现。
杨晋总听他的小伙伴王小波讲老家的各种趣事,小河、游泳、抓螃蟹、炸鱼……,他经不住诱惑,放暑假后告诉父母要去奶奶家,却偷偷跟着去了王小波家。
然而,杨晋期望中的各种好玩的事情却没有实现,日子在看望王小波的奶奶、舅舅、姐姐中逐渐消耗过去,直到杨晋被找他的奶奶逮住带回了家。
影片的主线是简单的“城镇孩子乡村几日游”,但表现的内容却非常丰富。
王小波这边全是真人出演,爸爸的教育观、妈妈的亲戚关系维护、奶奶的信佛与重男轻女、舅舅的狡猾与勤劳豪爽、姐姐的悲惨童年与自立自强等等,信息量巨大又写实,简直展现了一个农村全景图。
杨晋这边的故事全是动画加旁白,他对于自己的奶奶、舅舅、妹妹的回忆,夹杂着黑猫、花狗、白猪,与假期中发生的故事相互呼应又天马行空,展现了一个孩子印象(想象)中的农村全景图。
看了之前的一些影评,大多对片名《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不太理解,也有从市场角度说这个名字相当于导演直接说“我不想卖钱”一样。
我谈一下我对该名称的理解。
杨晋是班级第一的学生,他平日里肯定已经受到了无数的赞美夸奖,“你真聪明”这种话听到耳朵起腻,然而这趟王小波家之旅让他得到了不同的感受。
首先是王小波的爸爸。
王爸曾经也是文艺青年,不仅读万卷书,而且还试图与笔友结伴行万里路,可惜他刚行到解州,就吃羊肉泡馍撑到拉肚子住院,不得不取消了行程。
然而这次出行却给他带来了最大的人生感悟:羊肉泡馍太好吃了!
书念的再好不能挣钱有用吗?
能吃到羊肉泡馍吗!
杨晋给王爸背了山西的全部地区名和运城的全部县名,这些王小波一个都背不出来,但是杨晋并没有得到他预料中的赞美,在王爸的眼里,他和王小波是完全一样的四体不勤,细胳膊细腿的没有一点用处,比一天能搬16吨煤的矿工可差远了。
王爸甚至已经懒得听杨晋背诵《登鹳雀楼》了,比起王小波的一无所知,他更烦杨晋这种死记硬背的小聪明,他不理会孩子炸鱼的请求,而是通过王小波告诫杨晋:“以后少显摆你学习好!
” 然后是王小波的奶奶。
对于奶奶来说,小孩只分为男孩和女孩,对聪明和笨不做任何区分。
她对于女孩的气完全不近人情,同时对于男孩的爱也完全不讲道理。
见到王小波和杨晋来了,二话不说就拿出好吃的,又出去买了一大堆好吃的塞给他俩。
她并不偏向自己的孙子多一些,也不偏向聪明的杨晋多一些,只要你是男孩,就一样。
包括杨晋奶奶在内的这种莫名其妙的重男轻女,让男孩们自己也很郁闷。
在王小波的舅舅那,杨晋提出了自己科学的疑问:树种的这么密,人都进不去,能活吗?
舅舅哈哈大笑,这些树本来就不是种来让它长大的。
杨晋联想起自己的舅舅,他让全村的人敲锣打鼓给自己送了一面锦旗,却又完全不珍惜地随手扔到车后备箱。
这是为什么呢?
聪慧的杨晋和王小波一样根本弄不明白。
王小波的姐姐王小萍问“你们了解黄河吗?
”,杨晋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发源自哪儿、途径哪儿哪儿、到达哪儿、全长多少、中国第几、世界第几,一口气全都背出来(确实佩服这孩子背地名,有点疑惑,小时候的我是不是也都完全没有意义地背得下来)。
但是王小萍说“我说的不是这些”,一句话上面那些都白背了。
王小萍说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怎样的自信自立,不盲从、不妥协,怎样规划自己的命运。
杨晋和王小波他俩,还根本就没到思考这些问题的年龄。
所以整个片子串下来,就会发现“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这个片名是被处处印证的杨晋的主观感受。
但导演到底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呢?
是读书无用论吗?
还是往大一点说,深刻揭露了农村老年人重男轻女的陋习?
煤矿工人的辛苦?
农民贪图政府小便宜的奸猾?
新一代青年的有为?
或者是“透过两双孩子的眼睛,全景展现了当代农村、农民、农业的发展与时代变迁……”?
不!
大错特错了!
影片真正的主题就是关于童年、童真、童趣的,那个纯真的孩提时代,那份纯洁的友谊,那种纯朴的语言,每每让人发出会心一笑。
在那个特定的年龄段,评判好坏的标准是那么简单,你学习好,你聪明,所以你得到赞美。
但是长着长着,你就变了,什么是对?
什么是错?
已经没有标准了。
那时的你可能也有忧愁烦恼,也会哭闹流泪,可是为什么回想起来,童年却总被说成是最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时光呢?
心里搁不住事,单纯啊!
小时候赞美聪慧,长大了就不了。
我们都回不去了。
单独赞一下结尾。
前面动画部分杨晋的各种想象在结尾都照进了现实,包括杨戬。
那整部电影,到底是现实呢,还只是杨晋的梦中梦呢?
杨瑾,他也是不愿意长大啊。
因为一个人看的话,可能会闷。
节奏比较慢,剧情也不算紧凑。
但一定是部有意思的片子,当大家坐在一起看的时候,细节里不经意的轻快很容易被发现。
一个人坐着看时很可能被忽略的笑点,在一屋子人的眼皮底下很轻松地就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所以也不会觉得过得太慢,乐乐呵呵地看着俩小孩儿逗趣,做着在他们的世界里非常重要的事,留住非常重要的朋友,拌嘴、和好,追车送别。
坐在电影院里,笑得非常开心,其实心里感动得一塌糊涂。
导演笑称在老家拍电影是因为特别省钱,其实我相信还有其他的原因。
不论是否意识到,在自己特别熟悉的地方拍一部以自己经历为原型的片子,这样的熟悉一定可以给自己带来莫大的自信。
对于这片土地,导演一定有最想表现给观众看的地方,这种熟悉便能最大程度地帮助他表现出来。
在影片结束后的主创交流中可以看得出来,导演对这部片子是胸有成竹的,甚至是有点得意的。
导演的精力集中在他做的片子上,有观众问导演是否考虑过市场,导演也坦诚地说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这种得意真好,做了自己想做的事,虽然花的时间有点长,但是用自己的双手把生命中认为重要的人、事、地留在了胶片上,然后有点得意地站在观众面前。
世界需要这种无畏的理想主义。
坐在旁边的陌生人说,导演能把难拍的儿童拍得这么好,真不容易。
确实,两个小主角不加修饰的方言和表演为整部片子加分不少。
片后交流立刻有观众提议导演说这部片子可以给很多小孩子看。
然而导演说这不是一部拍给小孩儿看的片子,他给这部片子的观众群的定位是80后,小孩儿坐不住,必须看那种蹦蹦跳跳的片子才行。
回家的路上我在回想这个提议和回答。
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提议,虽然不确定效果但是很值得尝试。
导演很干脆地回答说小孩子看不了这种节奏的片子,可是您面对当前这么凶险的市场环境尚且不曾畏惧和退缩,这样一个小小的提议何不考虑一下?
在我看来,这部片子的潜在观众群也许比导演所设想要广阔得多。
不要以为小孩子坐不住看不了这样的片子。
无论怎样的观众,看电影其实都有一个寻找共鸣的过程。
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与电影里的两个小主人公显然可以产生共鸣,因为他们处在一样的年龄段,对于生活环境不同的同龄人,孩子们心底是存有天然的好奇的。
此外,与成年人观看这部影片的俯视角度相比,孩子的眼光是平视的。
成年人眼里,这些情节可能有欢笑、有怀旧、有感慨,但是孩子们眼里,这些情节的情绪会变得简单但更直接,对他们来说,这是他们这种年纪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单凭这样强烈的好奇与共鸣,就足以支撑孩子们看下去。
面对这样一部有情结的影片,与看上去蹦蹦跳跳的小孩相比,我觉得可能会坐不住的,反而是大人。
因为有不少大人,可能已经无法把心静下来面对两个山西村子里的小男孩的世界里重要的朋友、家人、故事和黄河了。
也许其实就是不敢,因为如果真的认真看完以后,可能心底会遗憾、甚至伤感,所以干脆用“节奏太慢”、“没时间看那么慢的片子”等种种理由搪塞过去,或者吝惜心中的一点好评。
对于大人来说,“共鸣”可能变成了一种让他们害怕的东西。
而对于小孩来说,这部影片应该是一份可以欣然接受的礼物。
那些奇奇怪怪的理由,也只有大人想得出来。
也只有奇怪的大人,会有“一个人看可能会闷”这样的担心。
在杨晋和王小波面前,我看到自己长成了一个不太好的大人。
真遗憾。
我一直不知道如何用一种最佳的方式处理我和发小的关系,直到在饭后无意在电视中看到《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的后半段。
跟电影里面的两个小主人公相反,我和发小尽管年龄相同,成绩相差无几。
但性格方面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他调皮外向,我害羞内敛;他身强力壮,我身体瘦小;他聪明灵动,我.... 我们从小学到初中都在同一所学校读书。
那八年时间里我们都不知道什么叫友谊,更没有像电影中的小波那样去珍视友谊,只是把对方当作上下学的玩伴而已。
我们会时不时因为一些很小的事情翻脸,甚至打架,每次打架的结果都是我满身粘着尘土,在一群小伙伴中间懦弱地流着眼泪,他则趾高气扬地看着我坏笑,每次到这个时候我恨透了他,然后跟他赌气很多天都不说话。
通常情况下,我们和好都是他主动示好,放学后买零食给我,之后我们就会冰释前嫌,和好如初。
我很少自己买零食吃,即便口袋里有很多钱,也不会随随便便买零食,但是即便是我这样节流,也经常口袋空空,因为钱都被他借去并许诺还的时候多还几块,我抵制不了这种诱惑,于是我的钱被他放学拿来买零食大家一起享用。
他的这种借钱方式屡试不爽,我呢,则一次次地为了爱吃的零食借钱给他。
那些钱从来都没要回来过。
六年级的时候,学校里徒增了很多新鲜的松树苗,每棵树苗上都系着一个小红布条,这些布条用来记录松树苗的向阳方向,如果栽种后的向阳方向跟它之前生长环境中的生长方向不一样,松树成活的概率会比较低。
年少的我们都不知道这些,我们在那儿一起玩耍的时候,我捣蛋地把一棵树苗上的红布条摘掉了,恰好校长经过附近,看到树苗上的标记被摘掉了,怒不可遏,过来抓住他扇了两耳光,在校长的眼里,调皮捣蛋得他就是坏学生的代名词,而一向内向学习好的我就是乖乖生,摘树苗标记的事只有坏学生才可以干得出来。
彼时的我脸红得像火烧一样,懦弱地低着头,而他也没有申辩一句话。
当天放学,我们没有一起回家。
我因为自责和害臊,他呢?
恐怕是羞于跟我做朋友吧。
初二之后,他去了他父亲工作所在地读书,我们没有道过别,自此之后,四年没见过面,这中间我们没有任何联系。
直到我高三的时候,他因为户籍在本地,为了参加高考方便,转学到我所在的高中读书。
除了更高更壮以外,他还是他,爱撒谎,不认真上学,疯狂地泡网吧,狐朋狗友一大堆。
我们唯一见面的那次,在他姐姐家,我们像一对陌生人一样有一句没一句地瞎聊着,还是像小时候那样对彼此不懈,他不懈我模拟考试考年级前三,因为他也会做到这样,我不懈他放羊式地对待学习。
性格的巨大区别使我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他高三毕业后,没上大学,跟他姐夫去河南做生意,我呢,本本分分地读大学读研究生。
这一晃又是六年没有任何联系。
研二那年,我们很偶然地在QQ上加了好友。
简短地寒暄之后,他告诉我现在年入百万,现在在到处找项目做投资,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因为从小到大,身边亲戚好友都拿我和他比较,他现在过得富足,会让我心里开心一点,不再替他觉得委屈。
那年春节,他去我家拜年,只待了三个小时,说去找高中同学谈项目就匆匆出门,后来从父亲那里得知,他现在只是在做电动车经销商,没多少钱,日子仍然过得紧巴巴。
我楞住了,这十几年,他一点都没有变,还是那个爱吹嘘爱撒谎的坏小子。
去年,他告诉我,他结婚了,跟他的高中同学,结束了八年的感情长跑。
今年八月,他告诉我他来拓展他们电动车品牌的北京市场了,言语中仍然是轻易就能被我识破的吹嘘,我厌恶了这种吹嘘,找了个借口拒绝了和他的会面。
看完这部电影,突然发现,友谊,并不只是互相帮助,也可能是不断的争执和打斗;并不是非要一切都相同,更重要的可能是一种共同的经历。
不管过去的他和现在的他是怎么样的人,我们一起经历的那些时光,永远都不会隔断友谊。
这个周末,我决定去找他,跟他好好聊聊。
话唠小矮子王小波,父亲煤矿工人,平时在姑姑家住为了上学(想吃爸爸做的西红柿炒洋白菜了)常考倒数第二;高个子杨晋,常考第一,父亲县医生。
二人坐大巴小学毕业旅行回小波家,中途下车,偷看女生nn。
小波带杨晋回家吃饭,棍棒父亲,真凶。
二人去看奶奶,白菜被抛到地上都脏了hh熊孩子,奶奶给好吃的,小波好懂事,要吃完不然奶奶生气。
动画解说奶奶的“不让…”挺有意思。
过年妈妈带杨晋看外婆,爸爸带妹妹看奶奶,奶奶把20块换成了5块哈哈哈,哭了好几天哈哈哈,虽然很心酸,但是这么讲出来蛮好笑,把刺痛消解了。
小波的奶奶则是喜欢黑猫,哈哈,小波被猫猫咬了四个大洞。
给舅送白菜,得知要建大坝了,政府给钱,三峡大坝?
贾樟柯?
杨晋生气了,小波不和其一起睡了,hh二人该如何破冰?
二小只吃工地饭,政府不让炸鱼了,感觉剧情有点松散..小波有个弟弟,跟这俩人玩掉河里了……😂😂😂这就破冰了??
妈妈想让小波和弟弟在里屋大床睡,小波的拿着被子陪杨晋,有点好嗑。
喜欢这样清新的画面,很干净;喜欢这部电影最后结局的音乐,节奏感很强,很切合这部电影的风格;喜欢电影中动画部分的效果,故事性很强,想起了前段时间观看宫崎骏的《龙猫》里小朋友的纯真可爱。
甚至觉得有很多的地方都是借鉴龙猫这部电影。
我们很怀念小时候玩耍时的欢愉,和朋友间的纯洁,更多的是对长大后社会生活的无奈的同时在电影中寻找丝丝慰藉。
做为独立电影制作人的杨瑾 又做了一部为广大文艺青年所喜欢的文艺片,在国外的电影节上反映很好,但在国内鲜有人知,不知是因为没有把它定义成商业电影无法进入影院,还是导演就是想按照自己的家乡和想法制作出一部自己风格的电影?
我想还是国内渠道不通,今天听了国家电影资料馆的单万里老师的读片会-纪念电影诞生的108周年的活动,他就讲道在20世纪的10和20年代的法国是世界电影工业的中心就有4000多家电影院,而它的国土面积就跟四川省的一样大小。
中国文艺片市场广大,还是有待挖掘它的商业价格,真正让有才华的导演创作出更多的文艺类电影!
李碧华说:“见过婴儿心花怒放之笑,只觉成长格外悲凉。
”童年时代会因为捉住一条鱼而欢呼雀跃,也会因为没吃到亲手捉的鱼而伤心欲绝;会出于懵懂的虚荣心对朋友说谎,也会因为感受到背叛轻言绝交,最后莫名其妙和好;会捕捉到奶奶隐秘的重男轻女表现,暗暗替妹妹不平,却又自相矛盾地嫉妒着受奶奶疼爱的大黑猫;会硬着头皮吃完信佛的奶奶塞来的大量贡品,暗中怀疑她是可怕的女巫;你慈母严父,我慈父严母,在泰山般父母的威压下不得自主,自叹如大圣被压五指山,可怜呐可怜……另一方面,琐碎信息中流露出两种迥然的家庭背景、教育方式。
两个孩子犹如同一条黄河,流到下游,会呈现出迥异的景象吗?
不忍细想。
彼得潘永远别长大多好,人们永远别离开朴实的山林去追求繁华理想多好。
可是他们都想“出去看看”。
动画和真人插叙的形式,有非常纯真打动人心的部分。
黑猫看到客人来送饼,哧溜一下从房顶跳到奶奶怀里求爱抚的狡黠…小波半夜下床撒尿,才落地就被蹿出的黑猫咬出四个齿痕,奶奶给孙子抹完药膏,抱着黑猫说它是好猫,误以为下床动作太快的小波是坏老鼠才会咬他…田野上,奶奶用细线一头绑住蜜蜂的腿、另一头系在小孩子的手指上,小孩子就这么轻巧巧地飞起来了…也有苦涩和沉重的部分。
给孙儿孙女零花钱的区别对待,可见奶奶的重男轻女;十九岁的姐姐对她才出生就要将其抛入黄河抛弃的奶奶的谅解和不怨…以悬殊的学习成绩差距一齐小学毕业的小波和杨晋,面对即将到来的长久的告别,耍尽了小孩子间的花招伎俩,想方设法地来延长共处的时光…最终杨晋被他奶奶接走,帮奶奶雇三轮车的叔叔对杨晋说,包这辆车花了整整八块钱,他不收奶奶车钱,但是他要抱走杨晋奶奶家的大黑猫,他家最近被老鼠搅不安宁,村民们都说这只大黑猫可厉害…我看见,童年的我们,拥抱离别最真诚也是最懵懂的挽留。
p.s.在论坛里读到很有趣的一个提问,在回奶奶家的三轮车上,杨晋看着对面帮他们付包车钱的男人,他的额头上突然开了第三只眼,变成了杨戬。
这是什么意思呢?
网友答,导演的解释是,因为杨晋曾被大黑猫咬伤,在他心里大黑猫那么凶猛,当看到大黑猫温顺地蜷服在这个男人的怀里,一种强烈的反差让杨晋觉得对面这个男人就是打败孙悟空的二郎神,驯服了暴戾的大黑猫。
哎呀,导演的视角太有爱了,比心。
:)
视角独特,从俩孩子的角度讲孩子眼中二三事,自然纯真充满童趣。俩孩子演的十分可爱,配上插叙的动画,在给夏天带来清爽的同时,也让人怀念孩童时光。
个别配角的戏应该再拍几条;个别童趣情节再推敲几次;个别镜头再多试几种;动画部分中规中矩不加分;虽然该导演已展露出纯真童趣,我也很喜欢但是,有人赞美该片,有人则不。赠送一星鼓励
不明觉不厉
基本上故事是可以的,但是動畫的部份相對作用不大,沒大的意義,不夠特別。如果是用在孩子的空想,一些沒可能拍的鏡頭用上會好多。現在這種用處只有平凡。中國農村的鄉土情,孩子的基情。
挺无兴趣的
写实主义俨然已经成为中国电影最后一块遮羞布了。电影完成得童趣盎然,但也缺少惊喜和波澜。不断穿插的动画回忆叙事倒是有几分意思。熊孩子果然是大城市的土特产,看农村孩子多可爱。最后我想说,片名你真的牛叉闪闪,可到底是啥意思嘛?
两小孩说不上出彩,好在渐入佳境,主要问题还是大人演得太拘谨;动画部分不像是创新,更像是因陋就简凑时长。但剧本好啊,未必比朱天文那个差,童年往事难拍之处向来不在往事,而在童年,我相信杨瑾确实经历过这么一个童年假期。
看不动国产片了
卢米埃的VIP厅,有人从小被赞美聪慧,有人则不,而长大后我们都成了不同的人。好傻好傻的对话,现在看来都是回忆。
足够淳朴清澈,但远不足以动人,全片没有一个闪光的时刻,结尾对动画的回扣更像是一种惊吓。架构如《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却只见虚浮的乡土风情,归咎于设计感太重的文本和僵硬的表演。如此别致而富有魅力的对仗式片名在片中是如何展现的呢?我看不到。
素人实景和动画结合的电影取巧以弥补故事性弱冲突少的平淡。台面上和内心的不是一回事,我听得懂也接触了不少老西儿,从代入到故事走向和想象的差不多。吹牛波伊的小孩被调教的太事故了,正常人不应该觉得这是纯真少年?山西农村那点事差不多都点到了。动画片无旁白最好。比起某陕北的装波伊这略好。
淡得出鸟
能告诉我哪好吗?技术,画面,演员都不过关。不能是因为是独立电影就降低标准吧。不知道多少次想关掉,大概想了解导演想表达的这种淳朴,自然的感觉。实在看不下去,只是噪音就听的我头皮发麻了。
中国原来还有这么好的电影!
各种参数都很像《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你们的名字怎么都这么长……),只不过把主角从老头儿换成了孩子。动画太刻意,插入时机也有问题。借用@Saint_Gabriel 的一句话:没有在农村过过夏天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名字很别致,情节也朴质真实,孩子受压抑的地方看着让人难过,动画不算太和谐,有人喜欢,有人则不。
7⃣️其实一直看得我提心吊胆,生怕熊孩子闯祸,所幸注定也不会出现什么。动画部分还是挺有趣的。
我对导演的童年经历和乡愁没有任何兴趣吖,只是也会想起小时候赖在小伙伴家不肯回家的时候,可是那前面1小时是在做什么,显摆记性好么
二郎神实在是太让人难以接受了
看的时候会想到《冬冬的假期》,散场听人也在说。笑点不少,共鸣不少,儿童片里的大人总是不知何所忙,喜欢工人挖煤时定格一样的POSE和一个 “阿多根”扔出的包菜。有诗意,也有现实议题的折射,超现实结尾很飞,人物挨个从动画走出这个点子很赞。有当初看到《光棍儿》时的眼前一亮,向天画画天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