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到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第四个故事《孔雀》整部剧用一种科幻的方式放大了现代社会存在的现实。
《孔雀》给人的感觉有点毛骨悚然,但是又让人觉得这就是现实。
父母都会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希望他们可以努力摆脱现在的生活,但是总是用错了方式。
考大学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踏板走向一种更美好的生活,但是它不应该成为唯一的选择。
怎么考大学,不是说学校有多好多好考上的机会就有多大,还是要靠孩子的天赋和努力呀,如果孩子不够努力,或者真的不适合这种应试教育,哪怕你把他送到多好的学校也是无用功。
反而会增加孩子和这个家庭的压力。
每个故事里,孩子都很可怜,但是总的看下来牺牲最大的还是都是妈妈,因为她们为了这个家庭,为了孩子放弃了自我,没有自己的时间,忘记了自己曾经的样子。
希望以后每个女孩子成家之后都有自己事业,都有自己的生活,不要被家庭捆绑。
作为母亲,有了自己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可以给孩子一些喘息的机会,也给自己一些放松的空间。
Ep.1 妈妈的遥控器 独自养育儿子小伟的陈淑丽,哪怕早已离异,还是会被称作“纪妈妈”。
离婚时宁愿放弃所有财产,只要儿子的抚养权。
她是如此爱他,爱到要用遥控器一次又一次修改他的选择、挽回他的生命、重启他的人生直至符合她的预期。
Ep.2 猫的孩子 小圆妈也有一个儿子,叫钟国衍。
还有一个出轨多时、常年不归家的丈夫。
还有,子女的学历一个比一个优越的叔伯妯娌。
她以为,丈夫不回家是因为她没教好儿子。
当然,她丈夫也是这么指着她鼻子告诉她的。
为了让儿子成绩进步,她可以捂住眼睛不去看发生在眼前的惨案,对自己说:“钟国衍成绩好就好,成绩好就好”。
而钟国衍也是如此笃信的,只要他成绩好,妈妈就会开心,家庭就会和睦。
付出什么代价都好,哪怕是一只只小猫的生命。
Ep.3 茉莉的最后一天 林太太,林妈妈,她曾经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最终她选择了戒指与白纱,成为高知家庭主妇。
但她却常常不能忘记她未选择的另一条路——成为高校教授。
于是,她将所有期待倾注于一对女儿。
恰好,大女儿茉莉又是如此争气,成绩优秀,乖巧听话。
一切看上去都是模范高知家庭的模样,直到茉莉从阳台一跃而下。
Ep.4 孔雀 方美琪是一个采茶女,丈夫刘景辉是个计程车司机,这两份工作自然不足以支撑贵族私立高中的高昂学费。
但她望儿女成龙凤,哪怕节衣缩食,哪怕努力伪装,也要坚持下去。
女儿刘巧艺如其名,在美术和设计上别有天赋,因此颇受老师和同学喜爱。
但成绩和人气无法弥补经济上的窘迫,该来的危机还是来了。
只不过没人能想到,这会由一只孔雀引起。
Ep.5 必须过动 在一个性别分工极端明确,男女“各司其职”的社会,杨鹃是受政府认证的金牌母亲典范。
她曾经为国家养育了一个满分孩子杨若杰,可惜他早逝,成为所有人追忆的理想少年。
她的第二个胚胎杨若娃,远不如杨若杰那般杰出,如果杨若娃无法通过鉴定考试,她将被褫夺金质勋章,被迫搬出都心好宅,降格为底层。
这成了她的心头大患。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用10集的篇幅讲述了5个关于母亲与孩子的故事,每个故事对应不同的夫妻关系、养育方式、家庭和社会背景。
最后一集甚至剑指政府,可惜稍显用力,竟直接喊出“母职万岁”这样的口号,过分刻意;配角玲娜和森林乌托邦的塑造也显得粗糙生硬;是个适合《黑镜》 的题材。
从第一集起,营造的都是压抑、阴郁、恐怖的氛围,镜头虽是对准5个疯狂母亲与孩子,我们却不难看出那镣铐和牢笼的轮廓——父权制下母亲与孩子共同的困境。
陈淑丽、小圆妈、林妈妈、方美琪、杨鹃,共同的身份是母亲,她们或是只身抚养孩子,或是丧偶式育儿,或是底层,或是高知,或是贫穷,或是富裕。
即便收入、教育、境遇不同,她们都无一例外地被困在母职囚笼里。
为什么陈淑丽将儿子小伟的前程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重要?
为什么小圆妈认为钟国衍学业优异能拯救她的婚姻?
为什么林妈妈致力于将林茉莉培养成另一个高知?
为什么方美琪宁愿拿自己与孔雀做交易?
为什么杨鹃为了保住金质勋章宁愿牺牲自己的一对儿女?
疯狂的虽是母亲,但根源却在于母亲以外的家庭和社会。
哪怕是最完整的家庭,如方美琪、刘景辉一家,父亲承受的育儿压力、自主性被侵占的程度也与母亲不具可比性。
所以才会有第四集的结局:方美琪用自己的生命与孔雀交换。
这是完全的悲剧,女性一直被父权社会训导“母亲就是要为儿女牺牲的”,现实中母亲的命运也的确如此。
当承载了一个生命的孕育,被血脉所联结,母亲很难抗拒那种天然的自我奉献的冲动。
我们很难厘清牺牲这一选择,有几分来自父权规训,有几分来自自然规则。
这是最残酷的一点,哪怕最终挣脱了父权社会的奴役,也逃不掉自然界的设定。
标题《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取自纪伯伦的诗《论孩子》On Children。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 却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你的爱 却不能给予他们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他们的身体 却不能庇护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 变得像他们一样 但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 也不在过去停留你是弓 孩子是从你那里射出去的箭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他用尽全力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上一期讲了畸形的家庭教育《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玻璃城堡》《神奇队长》。
远离现代文明,远离社会,远离政府、学校、医院的家庭教育。
我自己觉得,这些是中式教育的反面,是应试教育的反面。
因为好像我经历过的教育就是极度压抑天赋、个性。
即使培养兴趣也是极度功利的。
所以上一期的反面就是这一期,围绕中式教育的专题。
主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和《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两本书。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台湾作家吴晓乐的非虚构短篇集,作者是台大法律系毕业,上大学时期为了快速还清助学贷款,而选择了兼职家教。
而这部作品就是记录了她以家教老师的身份介入九个中产家庭的故事。
妈妈有了一个控制我的遥控器!!
【窒息教育...同名影视剧是台湾公视制作的,还获得了金钟奖多项奖项。
书是非虚构的,不偏不倚的记录,而影视改编却富有魔幻现实色彩,被誉为台湾的《黑镜》科技奇幻元素颇多。
我的建议是先看影视剧,十集,爱奇艺独播。
讲述了五个独立的故事。
有妈妈用时间遥控器控制孩子念书,有用科技读取死去女儿的记忆来探寻女儿自杀的秘密,还有能实现愿望的孔雀,只要你有东西可以交换。
给5秒钟倒数,退出去看剧,因为我要开始剧透了。
《妈妈的遥控器》是单亲妈妈为了让孩子能获得好成绩,从吴慷仁(对就是《我们与恶的距离》里面的律师,《麻醉风暴》里的小变态,但在这部剧里他是连名字都没有的西装男)手里获得了一个遥控器,可以随时倒流时间,培训班听不懂就听十遍,早恋就倒流到和女孩子认识之前,即使是自杀也会被倒回活得时候,就一直被妈妈掌控在时间里。
为了避免一再重复就只能做听话的孩子,成为人生胜利组里的完美小孩。
孩子说过一句:“妈,你到底要我死几遍。
”求死不能的控制,是不是有内味了。
《猫的孩子》这是最贴近原作,也是原作的第一篇。
原作的题记是,他不是迟钝,也不是笨,只是吓坏了。
这个故事里的妈妈和家教说,只要能教好,随便打。
妈妈是不心疼小孩吗。
只是因为妈妈是全职主妇,她的世界太窄了,她的价值是丈夫决定的,而对丈夫而言,孩子成绩好,就是他的面子。
所以孩子也很想帮妈妈,想用成绩讨好,但他没有犯错的空间,所以整个人特别紧张。
而猫在里面扮演的角色,就是妈妈的母性出口,对待小猫百般柔情,因为猫没有考试,不用排名。
影视剧中,加入的奇幻元素,就是儿子发现只要杀一只猫,他就能获得一次第一名。
非常病态。
其实就是压力和宣泄出口的故事吧。
爸爸有面子的压力,妈妈有爸爸的压力,儿子在生物链的底层,而最后的出口就是猫。
《茉莉的最后一天》在妈妈的监控下,茉莉自杀了,而妈妈通过读取女儿的记忆去寻找女儿自杀的真相。
这一个单元是杂糅了原著中两篇文章,一篇叫做《一脉不相承》这个故事中的女儿满足了妈妈的所有需要,成为一个满分小孩,在博士和相亲之间她也听妈妈的话,选择了一个适合的丈夫,组建家庭。
但当她养育的孩子也被要求满分时,她拒绝了,因为她突然发现她从小期待家长的表扬,是可怕的,就如她孩子要得到父亲的爱是有条件的一样,最终逼得她孩子得去作弊,获得幸福。
她顶住了妈妈婆婆丈夫甚至丈夫同事的太太们的压力,让孩子自由成长。
而另一篇叫做《天赋》是讲述比较,孩子最怕的就是父母那句,你看看别人,而这个故事里还不是别人家的孩子,而是姐弟俩,作者教完了姐姐,完成了目标学校,接手了弟弟,因为妈妈相信姐姐能学好,弟弟也可以。
但弟弟有自己的爱好,但妈妈步步紧逼直到弟弟说出“我受够了,是我拜托你把我生下来的吗?
我永远都不会和姐姐一样。
”而作者作为家教就对妈妈说,弟弟和姐姐天赋不同,不一定要用课业成绩去比较。
妈妈就炸了,“孩子出生后,家长就要对孩子的一切负责。
而父母的成败就是和孩子绑在一起的,让他随兴趣走,以后找不到工作是老师你去承担责任吗?
”
如上图,父母因为责任,而自赋权威,去为孩子规划,去用成绩衡量,而比较。
中间包含着期待和过度保护。
因为孩子是有个性的,个性的选择与父母对立,或讨好而失去自我。
与此同时孩子的天赋变成孩子的隐私,要避免见光,要逃避家长的控制。
而这一切来源于比较的压力,比较就会产生压力,这种压力是精神上的,是母亲怕父亲,父亲怕面子,怕孩子不能有更好的未来。
这种压力也会是金钱上的,因为好的教育才有好的未来,好的教育要学区房,要捐助。
下一单元就是这样的故事。
《孔雀》也非常贴合原著中《私的迷思》只是更戏剧化,原著中,并算不上中产的家庭为了让姐弟俩去私立学校而操劳过度。
但姐姐在私立学校也并不开心,因为格格不入,消费观不一致,当同学送她生日礼物的时候,她都不知道如何回报,只能非常有压力地去做手工礼物。
而家长的执着,在于必须要有好的教育,不能让孩子踏上老路,而因为自己的学识水平有限,根本无法辅导功课,只有私立学校用钱兑换老师的用心栽培。
如果说别的孩子成功是为了家长的面子,这个故事里,孩子的成功是必须,因为家长没有办法成为他们的退路。
一个家庭只能孤注一掷,被私立学校吊着一条命。
影视化也非常有意思,编剧给这所私立学校加了一只孔雀,只要和它交换,它就能实现等价的愿望。
它能让姐姐融入团体,能让这个家庭有钱给弟弟买学区房,但一切都需要交换,直到有一个人要替代孔雀在笼子里。
其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交换,就是孔雀对妈妈提出。
只要你让这所学校名誉扫地,破除名校的威严,就能让即将变成孔雀的女儿恢复正常。
这么简单的选择,妈妈却是百般犹豫,因为名校失去了价值,他们一家人的追求就落空了。
《必须过动》这是一个因为妈妈想要逃避带不好小孩的责任,而谎称孩子有过动症的故事,最终小孩也被定性为长得好看,以后只要嫁人就可以了,不用学习很好。
孩子也接受这一点,而一生就在这样的推诿中定型。
影视化给这个故事加了一个反乌托邦的背景,所有人都是胚胎繁育,妈妈这一职业做得好就能住好房子,养好一个孩子再领一个胚胎接着养。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明星妈妈,虽然她一直对自己的粉丝说,用爱就能教出成绩高的孩子,但实际上她有很详细的笔记,可以说自己就是最强家教。
但这次的胚胎养大了,怎么教都没法出好成绩。
她没办法放弃自己的声誉,讲坛,好房子。
所以让爱自己的女儿承认自己是过动症。
而女儿不知道的是,被认定过动就是瑕疵胚胎,就要被销毁。
bravo。
先看影视,会被奇观一次次震撼,故事讲述和镜头把握都很优秀。
看完是一次享受,而且愿意一看再看。
看完了剧,再看书,又会获得深层的思考和沉淀。
是非常好的阅读体验。
因为内容比较多,另一本书就在分一期吧。
这期主要是讲应试背景下,被捆绑的家庭关系。
如原著作者所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关上门后,在旁人看不到的空间,这些家庭成员要如何相处,会影响这些成员的思维,门一开,这些成员又带着类似的逻辑与社会其他成员互动,最终影响这个社会。
下一期,《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更多的是讲家庭和高考,和应试教育的拔河。
我记得看过一期奇葩说,如果你可以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你会摁下那个按钮吗?
辩论双方有理有据,所言所说振聋发聩。
但是我不能忘记的是这个论题带给我的震撼,因为我想,相当一部分的中国家长,甚至可以扩展到华人范围,很多人都会不假思索地摁下去,如果真的这种有这种按钮的话,用尽一切手段也要弄到手,然后,用尽全力摁下去。
哪怕,这个完美只是家长认为的完美,就够了。
“你到底还要我再死几次!!
” 被母亲无数次修改,想往自己理想的完美方向修改的男主人公,小伟,在被母亲强制用遥控器删除了他与女朋友之间的一切后,一次一次地寻死失败后,绝望地对母亲说到,硕大的眼泪一滴一滴地往下掉。
“我觉得你很勇敢” 男主角在多年后,终于无限接近母亲的规划,事业有成,还有了自己的女朋友。
但是母亲不承认,没有再贸然摁下遥控器,只是不承认,给他相亲自己看中的女孩。
女孩饭后袒露,自己是个les,已经和爱人在美国订婚了,男主角愣住了,说了这句话。
“这不是你的遥控器!!!
它是我的!!
” 终于,男主决定骗妈妈出国旅游,打开藏着他人生遥控器的保险箱。
在一次次的试密码与失败的过程中,男主的绝望快要溢出屏幕了。
当他好不容易成功了,忘记护照而折返的母亲发现了,而他,在被母亲训斥下意识恐惧后,转身,用尽全部的力气,吼出了这句话。
才看了两集,已经有太多的镜头,一下又一下抽紧我的神经。
也许我一直只是站在孩子的这一边,我没有办法忘记父母以爱之名遥控的那些伤害。
并不是说他们的呵护与细微无致的关爱不存在,但是这些爱无法抹平那些的伤痛。
我是幸运的,心理学可以教会我们彼此去谅解,去翻开那些父母觉得波澜不惊但是在我心中造成惊涛骇浪的痛苦篇章。
可是那个处在被父母控制的恐惧下努力满足父母的期待的那个孩子,会在午夜梦回的时候一次次地出现在我面前。
也许等我当了父母,我也会不自主地拿起遥控器,对着我自己的孩子,我会努力去改变自己,但是我也见证了太多被伤害的孩子自己成为了伤害孩子的恶徒,“父母”这顶帽子或许会给我某种愚昧的勇气或让我坚信自己的权威,但是在那之前,在那之时,我希望有更多这样的片子出现,提醒我,提醒我们,以爱为名的遥控器,到底有多可怕。
很多问题,念书的时候在思考。
思考社会希望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想变成怎样的人,我不得不成为怎样的人?
成年后我发现我暂时可以喘口气不去思考这些问题了,但当我有了孩子后,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我又开始思考同样的问题。
只不过,主语变成了“他”。
思考很久,没有答案,原来一直以来我一直都在这个循环里始终没有走出来。
《媽媽的遙控器》 「畫」 少女指著松本大洋的《乒乓》,說少年的畫風跟他有點像,紀培偉搖搖頭說不認識,少女問他「那你有喜歡的畫家嗎」,他說了漫畫家「井上雄彥」,少女一臉欣喜「《浪人劍客》?
」,他有點跩跩的說「當然《浪人劍客》啊,《灌籃高手》是給小孩子看的」,但是他口是心非。
他明明就是那麼喜歡籃球啊,房間牆壁上頭畫著籃框與準備要灌籃的運動員黑影,每天一起爬出床能看見NBA球員海報,老師找他的時候也是拿著籃球,一邊投籃一邊讓他稍微放鬆,連自己最天大的印章秘密也是藏在球鞋盒裡,喜歡畫畫也喜歡籃球的少年,《灌籃高手》對他而言應該是多麼崇高的作品,但這樣的口是心非,只是為了在她的面前要露出最成熟的一面,連自己的問題也不能說出口。
少女第一次走進他的桌子前,他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裡,媽媽說他現在有「資源」,一件事做一次容易失敗,但是做十次總不會失敗了吧,更何況這其他的九次所要費的時間,只有他自己會知道,所以當他被母親困在時間重覆的監獄裡,他沒有別人可以述說,母親的期盼與愛是那麼的重,他不得不遵守,他翻開英文課本,上頭畫著的人物總是一次又一次的因倒回而消失,他焦躁不知所措。
他第一次看見少女的時候,少女用著奇異筆畫畫,他拿著她遞來的奇異筆,他們一起畫滿了整張桌子,她帶她回自己家的時候,他們一起畫滿了整張畫布,紀培偉在這裡,在她的畫裡嘗到了自由,甚至是真正的愛情。
當媽媽用遙控器倒回,只為刷掉這些被她視為骯髒的少女與畫畫時,紀培偉一死再死,最終妥協,他像是逃走了般接納母親的一舉一動,最終變成另一個母親,就像女友在他的住處刷牙洗臉,她把洗水台弄的濕答答,他不發一語,有些潔癖始終冷靜的,將多餘的水擦掉。
正如他的住處,乾乾淨淨,沒有一絲多餘。
與他相親的女人點醒了他,夜晚,他點開了臉書要搜尋她,但他只打第一個姓臉書搜尋欄就已經出現了她的名字,這代表,這些年來,他有無數次是多麼熱切想要知道現在的她,是不是已經達成了心願,有沒有去紐約認識了很多很厲害的人,但是他沒有勇氣,沒有勇氣去面對她,沒有勇氣去面對這些年的妥協。
當他鼓起勇氣,去拿回那支遙控器時,他對著媽媽大喊「它是我的!
」,他一直都很清楚,他的人生始終都是他的,而不是母親的。
回到初識少女的時光,少女準備拿出奇異筆在桌上畫畫,少年一邊哭卻也一邊笑,他花了這麼久的時間,才能正視這幅畫,這幅畫在他的心裡,從來沒有淡去。
也許這是他這輩子看過最美的畫吧。
-- 「水」 她被人叫作「紀太太」好像總是那麼理所當然,她的思緒停了一下,但坐在對面的紀先生一說「陳小姐妳不要太過份」的時候,她醒了過來,對啊,現在不再是幸福的紀太太了,只是單純的「陳淑麗」了,是在應徵保險業務時履歷上頭寫著的名字,是他寄來的情書上寫著的名字,醒了之後,她一直望著前方的那杯水,她一直望著,望著。
她問身旁的律師「請問有杯墊嗎」,玻璃杯緣旁凝結成的水珠滴落在桌上,像是多餘的,她拿起紙巾用力的擦著,多餘的東西就要把它捨棄掉,對面的男人說什麼她都不在乎,最後她只說了一句話,「我只要我的兒子」。
在那盛滿水卻只有她看得到兒子模型的玻璃杯,她一口都沒有碰。
兒子陷在水裡望著外頭,跟那場開頭戲的鏡頭焦點總是對不到焦,是類似的,這個沒有愛的冷淡世界是多麼的模糊,她也陷在水裡,看什麼都看不清,唯一看的清楚的,是名字裡的「培」是她取的兒子,她一直望著,望著。
搬家公司來,骯髒的腳底一踏進房子裡,她一臉不安心,拿著抹布沾了水一直擦一直擦,沒有辦法控制這些男人,那就只好不停的阻止,克制他們的骯髒弄污了自己的世界,就像她發現紀培偉刻了一大堆印章要偽造文書時,她想的,不是怎麼好好跟他溝通,而是怎麼克制他內心的骯髒,一定要中止他的骯髒。
當她拿到遙控器的時候,她覺得這真是太棒了,如果人生可以重來,那到底有什麼事情是做不到的,就像她在腦海裡想像著那個男人寫給她的情書上的名字可以倒回,這樣錯誤就不會發生了,重覆回溯,在變髒之前就可以先讓它乾淨,沒有比這個還要更棒更正確的事情了。
紀培偉在做她覺得是正確的、是乾淨的事情時,她打果菜汁給他喝,她燉雞湯給他喝,她煮粥給他喝,這些水是營養的,是乾淨的,這些水是她的愛呀,但她還是搞不清楚,為什麼不良少女一次又一次地把他的衣服給弄髒,就像她搞不清楚,為什麼兒子會走到這一步。
紀培偉自殺的時候,第一次在充滿水的浴缸割腕,第二次在充滿水的浴缸放下打開的吹風機,第三次選擇跳樓的時候,她在玻璃杯倒著水,滿溢了也渾然不知,這些愛難道太沉重了嗎,難道還不夠愛他嗎?
她一邊哭一邊祈禱神可以讓他好好的振作起來,他一定可以再變成那個她能精準克制的純淨兒子。
但她不知道紀培偉想要的水,是在墾丁的海灘旁的那片大海,那片水裡有他最好的朋友,有他最喜歡的女孩子,他們會一起玩鬧,那片光才是他最想要的青春,她硬生生地剝去他的這些自由,她一次又一次的給予他難得寶貴的機會,唯有如此,他才能考上好學校,走向好人生,「有一天他一定會感激我的」,她一直這麼想著。
她把紀培偉困在時間的監獄裡,其實她早在第一次按下倒回時,就已經把自己陷在裡頭,陷了一生(腦補:她跟他都有一件黑白相間的橫條紋上衣),因為她花了一輩子,一定能精準控制這個男人的一切,甚至讓他成為像自己的男人,然後去控制他要喜歡的女人,她活著這樣的世界,正如她擦去那些多餘的水珠般執著。
在最後的最後,紀培偉對她說了最後一個謊言,她大喊「紀培偉!
你以為遙控器我只有一個嗎!
」,因為他就算能挽回這次已經淨潔到什麼都沒有的人生,但之後的人生,她一定會努力地,用力把將那些骯髒排除,不管要花費多少心力或她早就不在乎的時光,她一定能準確的控制了他。
但之後紀培偉發生了意外,逃離了這座監獄,她錯愕,最後,紀培偉的青春世界裡也沒有了她。
魏如萱在結束時唱著:「Don’t cry/Don’t cry/大雨裡的烏雲啊請帶我離開/Don’t cry/Don’t cry/就不用害怕靠不到岸的大海」。
少年的水珠卻從眼眶裡流了出來。
也許是他終於知道,自由的味道像雨也像海,鹹的讓人心痛。
--《貓的孩子》 「村上春樹」 《挪威的森林》裡面寫著:「死不是以生的對極形式,而是以生的一部分存在著」。
這就像鍾國衍每一次的「死」,都是在「生」之中並存。
就像在慶祝阿公生日的壽宴裡,自己的自尊被那些親戚給殺死了。
就像在平行世界裡殺死貓,是為了讓自己的成績復活。
就像最後是在「貓的孩子」的誕生之中,找到自己的價值。
就像最後他問羅志葳「如果妳是耶穌,我殺了妳,妳要怎樣才會原諒我」,她的回答,是他的正解:「所以我根本就不會死,我只是死給你看。
」 他每一次的死,都不是真正的死亡,只是某處的崩壞,蝕的更碎,裂的更深,就像從一開始就根本補不好的天花板,它碎的像是鍾國衍的自我,活在真實與平行世界裡分也分不清,但屋裡的裝潢被蓋上了一層薄薄的防塵塑膠膜,沒有人知道他蝕的裂的早就已經掉落滿地,只是看起來正常。
知道他不看小說的家教老師,丟給他一本《1Q84》,也許是從他看似正常和緩的語氣說出什麼「藍色月亮」、「平行世界」這種詭異詞彙,捉摸到一點點他與這個真實世界的連結,沒有人知道鍾國衍有沒有讀小說,他把《1Q84》丟在學校的樓頂,羅志葳抓著他,一次又一次一起落入平行世界裡,讓所有的事態從最好變成最差,第一名變成最後一名,不敢傷害他人的少年變成不眨眼的瘋狂殺手。
《海邊的卡夫卡》裡的「Johnnie Walker」殺貓是為了收集靈魂,一心一意期待死亡,但鍾國衍殺貓,只為証明自己還活著,在那個平行世界,還能藉由這種殘忍的舉止找到自己早已碎的沒有人關心的那顆心。
他當然知道媽媽活的很累,被什麼都不敢負責的父親揍(媽媽被凹的時候他只敢在旁邊搖搖頭),親戚把她當作比傭人更下等的人,因為她總是對著這些外人們不停地說「謝謝!
」、「對不起!
」,笑臉對著他們,不斷的隱忍。
聽兒子被打被揍不敢吭一聲、明明大家都是媳婦卻只有她折完所有的蓮花,他知道媽媽早就已經是那個最瘋狂的人,情緒最極端的人。
當鍾國衍崩潰的時候,他那句「你們看不到的時候我有多努力!
」,這不只是他的心聲,彷彿也說進了媽媽的心,是啊,又有多少人看見了她的努力,她的一心一意,她的愛,而他們最終在貓的誕生,他們找到和解的出口,得到了救贖。
她說,「我們可不可以先學會一件事,不要一直說對不起。
」 崩壞了沒關係,不需要對不起,因為所有的瘋狂及平靜,都在生與死之間來回反覆,只要能夠理解彼此,也許這才是重要的,才是真正的愛。
-- 「牆」 茉莉的最後一天,在牆的外面戛然而止。
茉莉的世界充滿了各種顏色的牆,總是冷冰冰的客廳的牆漆著淡藍色,跟妹妹同住的房間的牆漆著可愛的粉紅色,認為茉莉還沒有長大所以沒有拔掉的監視器,將茉莉的一舉一動鎖進那黑漆漆邊框的液晶螢幕,層層疊疊,茉莉被困在這些牆裡,逃也逃不開。
媽媽碎碎唸著茉莉跟妹妹,「外面有多少人在等著看妳們兩個啊」,妹妹不經意的回嘴「外面,誰在看啊」,是啊,在牆的外面到底有誰在看?
到底要做給誰看?
茉莉不知道該說什麼,所以什麼話都沒有開口,因為對茉莉而言,這些無形的「牆」比有形體的牆還要冷峻,深深地將茉莉封進更深的黑暗,就算大喊也沒有人會聽到吧。
綠色的茉莉,最常聽見總是穿著粉紅的媽媽大吼的一句話是「我要是沒生妳們,我現在也是一個教授」,因為這是媽媽賭氣時,最後的最後一定會說的狠話,但茉莉跟妹妹都不能理解,如果自己存在的價值,原來是可以這樣子被量化,就只是一個讀書讀的很成功的地位與名位,那自己到底算什麼?
憤怒痛哭的妹妹說,「妳以為我們想被妳生出來喔」,媽媽無語,她回答不出來,也許她想著這些年犧牲的歲月,到底能換來留美讀到的碩士學位後能得到多高的成就,還是一點一滴看著女兒們長大的青春?
沒有人會知道,就像爸爸說「只有茉莉,沒有人知道她在跳下去的當下在想什麼」。
也像茉莉最喜歡的作家出版的那本短篇小說集 (實際上是這集編劇洪茲盈自己的著作),叫做《太陽照不到的地方》。
媽媽只是跟茉莉一樣,被看不見的「牆」,牢牢地困在裡面,沒有光能照進裡面。
茉莉的最後一天過了之後,媽媽絞盡腦汁想要找出「茉莉為什麼要結束生命」這個問題的源頭,最後她透過高科技,終於能讀出茉莉的腦子裡在想什麼,幫助她的技師告訴她「茉莉復活了」,但她腦子裡想的,是綠色的茉莉被困在冰櫃、被困在透明的牆,想逃也逃不出來,雖然殘忍,但只有透過這種方式,她才能得到救贖。
她在「茉莉的最後一天」裡,看見了茉莉書桌上那一隻隻螞蟻,明明是群體生物卻看起來這麼孤獨,垂死著,掙扎著,多麼痛苦,最終,看見了一個名為「聲耀」的男孩姓名。
對,就是聲耀吧,就是這些文學跟小說吧,嗑藥、自虐、同性戀,這些黑暗的字彙居然出現在茉莉的牆裡世界,她無法想像,她痛苦地對著灰牆裡的警察說,「我要是知道文學是這樣子在傷害我的小孩,我才不會讓她讀」。
在建中學校的外牆,聲耀卻大聲地對她吼著「茉莉真可憐」,明明擁有撰寫故事的才華,卻硬生生地被限制住,他說「她是天才,所有人都叫她一定要寫下去」,媽媽不解,「所有人?
」那些牆外頭的人到底又懂什麼?
讓她接觸到這麼黑暗的事物,有如墮落,將她拉下更沉的世界。
心理師告訴她最後的真相,以及茉莉擁有什麼樣的黑暗。
原先她認為是孝順象徵的髮飾,居然只是茉莉一個「很爽」的念頭、茉莉無數次那些輕生的念頭、在高牆的上方不停徘徊,還有被她藏起來的割腕的痕跡,還有聲耀要告訴她、茉莉心裡那幾句最真誠的話:「我所受的教育卻逼迫我開始創作,有時會感謝媽媽,讓我擁有寫作的能量,我沒有什麼才華,只是被痛苦選上,也被寫作選上了而已。
」 在劇裡彷若知悉所有人內心那道牆的心理師,總是唱著的第一句是,茉莉的千頭萬緒的黑暗痛苦心情:「又過了一天/我過的是什麼時間」,被痛苦選上,最終用小說寫出痛苦的少女,就像是只能最後一天,才能讓媽媽知道,自己過的是什麼時間。
她崩潰,她一手築出的這道牆,才是造就「茉莉的最後一天」的主因。
在最後的最後,她回到有如產房,也像是被透明塑膠布所圍成的牆牢牢封住的實驗室裡,坐在高科技躺椅上,她回到茉莉的最後一天,也像是回到了她見到茉莉的第一天,那個沒有牆困住的孩子。
綠色的茉莉哭著說著這些不成句的話:「媽咪,謝謝妳,可是,對不起」。
謝謝,是感謝媽媽給了她第一天,對不起,是懊悔她只能給媽媽,她的最後一天。
她哭著笑著,只能說出最後一句話,「媽媽愛你」。
她打開了手臂,打開了牆,像是要緊緊抱著那個看不見的茉莉。
也像是用盡一生的氣力,她要抱進懷裡。
-- 「炫」 維德高中的那隻孔雀,從來不開屏,但這所貴族高中裡的所有人,都是會開屏的孔雀。
這就像伊藤潤二的長篇連載《漩渦》裡有則小短篇「捲髮」,女主角住在被漩渦詛咒的城鎮,有一天她的長直髮突然成了大捲髮,頭髮突然有了自己的意志,渴望引人注目,所以頭髮不停地吸收身體精氣,只求壯大捲髮漩渦,更張狂,更要能迷惑眼目。
而這則短篇的結局是,另一個與女主角競爭捲髮漩渦的女學生,在贏了之後決定在街道上遊行,「呵呵呵大家快看我呀!
全都看著我呀!
」,但身體終於負荷不了,可怕的模樣就像木乃伊,她倚靠在電線杆上吐出最後一口氣,而張狂且充滿人性裡那被受注目原始慾望的頭髮,就在伊藤潤二在這則短篇的最後畫上眾人緊盯著她那令人畏懼的頭髮,並寫上最後一段文字結束:「她的頭髮之後又纏在電線桿上,張揚了好一陣子。
」 這伊藤潤二筆下的「捲髮漩渦」,如同孔雀開屏,只為爭人目光。
劉巧藝身處在貴族高中,每個人開口閉口都是與奢豪有關的形容詞或名詞,這些張狂的言論就像那漩渦般,無論是有意無意,他們美麗的羽毛都像帶有魔力般的引牽著根本連翅膀都沒有的劉巧藝。
原來這升學率極高的貴族學校維德高中,竟只是一籠龐大的孔雀園。
每個人都在討論要買什麼禮物給眾人目光的焦點「樂樂」,最新款式,名貴香水,這些能拿上檯面的炫耀之物,她都沒有,劉巧藝拿出了一張她自己親手做的卡片,旁邊的同學說「巧藝擁有的天賦真是無價之寶耶」,她什麼都沒有,就只有這樣的美術天份能讓她在瞬間變成焦點,但眾人話鋒一轉,焦點又變成誇耀金錢的開屏大賽,劉巧藝終究還是得面對最真實也是最急迫的問題:她沒有錢。
在最一開始,她與那隻象徵著慾望的孔雀做了交易,用自己無價之寶的天賦去換可以讓她在其他孔雀一同開屏的能力,金錢,但劉巧藝終究不是擁有美麗翅膀的孔雀。
但很快的,她發現這並不是項公平的交易,孔雀這有如惡魔般的交易手段,在最一開始會讓對方嘗到甜頭,讓對方把「覺得自己最不需要的東西」給牠,但後頭的代價卻是完全不成正比,因為在不自覺之間,身體會逐漸變成「孔雀」,就像用聲音換第一名的轉學生,也像用雙腿換升學率的校長,他們從象徵性的孔雀,變成了被慾望支配,變成了真正的孔雀。
劉巧藝的媽媽拼了命的賺錢,不停的工作只為了要讓小孩可以爬向更高處,不要像她這個只有國中畢業的職業婦女,就算再有能力,沒有學歷就等於什麼都沒有,所以現在的自己只能透過錢,去買一個她未來的希望,一定要考上名校,就算拼上了命也一定要讓她長出了翅膀,一定要飛上天。
那個小而凌亂的家(還有爸爸的計程車裡),色彩繽紛,如同家人身上的穿著充滿著各種燦爛的顏色,劉巧藝的花襯衫,爸爸的花襯衫,媽媽採茶時的袖套、客廳壁紙上炫爛的綠色,這些渴望成為孔雀的人們,最終,只能用這些顏色來讓自己沾染上一點孔雀的炫麗顏色。
在最後,劉巧藝即將成為孔雀之際,她告訴媽媽,「其實不是公不公平,不是妳能不能達成夢想,是我們一開始就太貪心了,誰叫我們一出生就是這種階級的人?
」 這些渴望成為孔雀的人們,卻無法認清自己終究不是孔雀,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成為孔雀,劉巧藝在最後懂得這個道理,而媽媽卻怎樣也不能懂,因為那就是她要用一輩子去犧牲的「炫」,能開屏的翅膀,能張揚的捲髮漩渦。
在媽媽的尋人啟示裡,她穿了一件孔雀羽毛花紋的上衣,似笑非笑。
也許,不開屏的牠,是看見了劉巧藝最後身上那件寫著「NTU」的衣服。
也許,這就是牠用一輩子能換就的,最燦爛的羽毛。
-- 《必須過動》「太陽」 楊鵑帶著若娃走在車站裡,光靜無瑕的走廊玻璃外頭,牆壁大大的寫著郭松棻的短篇小說《奔跑的母親》裡的一段字句: 「每當火車來而復去,鐵軌兩旁的矮屋就顯得更其矮小,蒼鬱的綠野舒展成為全部的天地。
遠去的笛聲揭開了天空的奧秘。
只有這時,你心甘情願做成了小孩。
長腳鷺不是被驚動,而是為了迎合急駛的火車,紛紛從田裡飛起,在空中吐露了生命的寒弱。
這時,即將太陽還在頭頂,只要仔細望去,雙連附近總有一團露靄在移動。
凝聚了又擴散,擴散了又凝聚,從你的面前一直流蕩到圓山鐵橋。
」 心甘情願在她面前做成了小孩的若娃,看著她站在被光照的閃耀的舞台上,楊鵑就像是個眩目的太陽。
楊鵑吐出的每字每句都充滿著力量,「教育促成階級流動」、「母職萬歲!
」這樣美好的詞彙,鏗鏘有力,她是若娃眼裡唯一的光芒,就算自己沒有辦法得到滿分也沒有關係,那個像太陽的母親,在眾人面前傳達出來的信念,是只要有愛,「全心全意的投入愛」,在這個看似不需要男人父親的世界裡,這就是最棒的成功,若娃深信。
但楊鵑為了要讓若娃了解得到滿分的重要性,帶著她到了陰天沒有太陽的回收場,若娃不解,「那妳為什麼要在大會上說只要努力就可以翻身」,楊鵑皺著眉頭,話鋒一轉,直接告訴若娃,「我是給他們希望,事實上在這種環境,就是沒資源,沒救了」。
這顆曾經耀眼到讓人無法直視的太陽,在那個瞬間,露出了她一部份的黑暗,即便她一直像寓言故事「北風與太陽」裡頭,用自己的光芒來讓旅人感受到熱,脫下了衣服贏了比賽,但她口口聲聲說著的「愛」,散發出來的熱,始終都帶著疏離。
楊鵑總拿著平板電腦,不停看著若娃的一舉一動,視角在上方,遙望著她,漠視著她,因為楊鵑身上唯一真正會發光的象徵,那燈一顆顆的熄滅著,她焦燥不安,而她唯一追求的太陽,是永不滅的金質徽章,那金閃著的光,才是能讓她安心的救贖,能讓她這隻鵑不用去住鴿子籠的安心所在。
楊鵑最終想出了「必須過動」這個理由,好讓她與若娃這孩子之間找出平衡,若娃說要跳樓,以便讓醫生更能診斷成過動症之時,天空依舊沒有太陽,楊鵑在下方撐著傘,與眾人一起看著這個沾染上自己光芒的小太陽,露出有些害怕的神情,不知是害怕若娃會不會不小心就墜了下來,還是害怕被眾人看破謊言,或是看著這樣的烏雲讓她想到若傑決心自殺前的陰天,也許,楊鵑自己也不知道。
若娃在抽絲撥繭之間,逐漸得知母親的真相,在巧合之中,她到了一個被太陽照的溫暖的森林裡,原來,在那樣溫暖的世界,自己可以選擇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而不是「這個社會不管成績好或成績差,為什麼都過得這麼絕望」,原來自己還能擁有這樣的美好希望,但是看著這樣的希望,讓她下定決心,要再為自己,再勇敢一次。
就算被燒死也沒有關係,她決定要勇敢的去擁抱那個她曾經帶給她所有美好的太陽。
若娃問她「妳愛我嗎」,楊鵑沒有回答,只是把她緊緊抱進懷裡,也許楊鵑自己也不知道,只說,「好,那就夠了」。
楊鵑最終還是拿到了那個閃亮的金質徽章,她說「自己幸福,才能給孩子幸福,沒錯,愛自己,總是會有方法的」,是什麼方法呢,太陽只是笑著。
若娃被銷毀前,躺在床上看著一盞又一盞的燈流過,那明亮的光讓她想起了什麼,最終,她與若傑的最後一句話竟是相同,「謝謝」,謝謝這美麗的太陽,曾經是他們最信任的對象,曾經照亮著他們短暫的人生。
回到最初,這第五個故事是整體概念的頭也是尾,既是幸也是不幸。
回到最初,回到車站旁寫著的《奔跑的母親》,故事最後一頁寫著的段落,竟也能呼應全部的愛,以及她們的溫暖。
「在那犧牲自己也犧牲別人,在犧牲別人也犧牲自己的眩暈中,不知道有誰能夠安然擠身於幸福天軍的行列。
在那精神旺盛的年代,哪一個不曾夢想過歡樂的無限。
隨著火車尾聲的離去而悠然出現的黑夜與海連接的那片遼闊,也許就是你安身的好所在。
你將流汨的暮色一一收攬入目,一如你在記憶中收攬著母親的體溫。
」 犧牲著,也收攬著。
正确的事不是比人头就可以决定的,每个人本就所以独立的个体。
这个世界再美好的同时还令人作呕啊真的拍出了社会的青春痛感,每个要面临高考的人无论几岁肯定都是经历过的。
有时候出发的时间太久了连我们自己也忘了当初为何出发只会想着我已经选择了现在而悔恨。
母亲与子女是最复杂的情感之一了明明是年龄差如此之大思想偏差如此割裂生活背景如此不同的存在却富含磁场交搓感,男权背景下显得尤为明显,爱己爱子女的割裂,把自己锁在家庭里,把孩子锁在爱的保险箱里,只有父亲是自由的好他妈的悲哀,上一次感叹还是上一次有女的不支持女性主义那次说女性穿着暴露吸引劣质男性 婴还分等级呢天呐现代社会还有分等级这种我真的会吐!
有时候觉得大家都是茉莉我也是;有时候觉得自己或许是第一集的男孩;真的应证了某些罪犯悔言部分比如很多人白天不做好事晚上回去喂猫狗去领取爱心吸取情绪价值(罪犯回忆录里可以看看);还有基因劣质小孩这部分很像m国的电影;孔雀这个意向也很不错!
整体拍的很好,主要是剧本牛逼!!
看到很多小伙伴吃了我的安利,还挺荣幸的,既然说好再叙,那就go on。
不知道是《邪不压正》中天然李那段上房揭瓦的裸奔满足了我内心的幻想,还是《动物世界》里郑开司动不动就幻身为小丑战士大开杀戒也曾是无数次梦中的剧情,更或是最近的现实经历太unbelievable·and fantasy,本单元看得我似梦似真。
(其实本部叙事手法上就有些意识流和魔幻现实)碎念碎完,回归主题。
这一单元,有很多元素可讲。
真的很厉害哦,从13亿“同胞”中脱颖而出伴随着滑稽诙谐的bgm,一家人团聚为爷爷庆寿,然后,父母们不可避免的开始“扯淡”和“攀比”,那谁谁谁,考上了什么,那谁谁谁,拿了什么奖学金。
熟悉吗?
是不是也都感同身受?
放心,在你没有自己孩子之前,还会作为靶子,等你有了孩子,即使你不会把孩子当靶子,你爸你妈也会把第三代作为话题:我孙子现在能背英文版的《将进酒》了,我孙女钢琴黑带...........哈哈哈哈哈哈。
大家都是过来人。
男主呢?
在酝酿味道........先入为主的“画风”一度让我以为这一单元走轻松路线,岂不知,更沉重。
一个半破碎的家庭,一位“学习困难”的男生,一个“神经质”的女生,一位“可爱”又“可恨”的妈妈,还有本单元的核心:猫。
而所有人物又围绕着升学,校园霸凌,原生家庭徐徐展开。
倏忽间,又想到了今天早些看到的新闻和评论:
既然本系列的母题是孩子,所以本单元中的亲子关系依然“张力十足”,不过没有了上一单元虎妈的强势,这一单元的妈妈骨子里很弱势,但再弱势的妈妈,为了孩子,也是superwomen,可以她用错了地方。
某些心理学理论上,妈妈对孩子特别是儿子的人格形成起到了近乎百分之百的决定作用,从这个层面讲,这对母子的设定还是很到位的。
不确定后面两个单元是否还会涉及到校园欺凌的问题,所以先不展开,早前关于《声之形》,曾简单讨论过: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548176/本单元给我最直观的冲击就是“迷信”:
就可以考第一名
你妈是不是也这样?
这种迷信,又分为个人迷信和群体迷信,当你认为,今儿起床正好卡在7点19分能一天开挂,这是个人迷信,当三个人以上都这么认为,就可以称作群体迷信。
为什么会有所谓的迷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列为,请开始你的表演。
而妈妈绝对不是孤立,看看你所在的城市的寺庙,看看中高考前爆满,不亚于通宵排队为了给孩子找个好学校。
而猫,成了一个符号,一个拐点,成了最后一根稻草。
积攒已久的冲突爆发,走向了《我杀了我妈妈》
如果结局真的到此为止,主题立马就升华了,虽然这样会很残酷,会很变态,但现实中这样的事少吗?
最起码我身边发生过。
还好,骨子里崇尚大团圆的基因让短暂的残酷瞬间冰释。
猫妈妈和猫宝宝也相偎在一起。
最最后,又一对相爱相杀走向了和解。
有点The End of the F***ing World其实,我特别想说,从前,我也一直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后来我才明白,这是战术上的谬误,而战略上最大的真相是:没有天生“失败”的孩子,只有后天失败的父母。
正确的事不是比人头就可以决定的,每个人本就所以独立的个体。
这个世界再美好的同时还令人作呕啊真的拍出了社会的青春痛感,每个要面临高考的人无论几岁肯定都是经历过的。
有时候出发的时间太久了连我们自己也忘了当初为何出发只会想着我已经选择了现在而悔恨。
母亲与子女是最复杂的情感之一了明明是年龄差如此之大思想偏差如此割裂生活背景如此不同的存在却富含磁场交搓感,男权背景下显得尤为明显,爱己爱子女的割裂,把自己锁在家庭里,把孩子锁在爱的保险箱里,只有父亲是自由的好他妈的悲哀,上一次感叹还是上一次有女的不支持女性主义那次说女性穿着暴露吸引劣质男性🤦还分等级呢天呐现代社会还有分等级这种我真的会吐!
有时候觉得大家都是茉莉我也是;有时候觉得自己或许是第一集的男孩;真的应证了某些罪犯悔言部分比如很多人白天不做好事晚上回去喂猫狗去领取爱心吸取情绪价值(罪犯回忆录里可以看看);还有基因劣质小孩这部分很像m国的电影;孔雀这个意向也很不错!
整体拍的很好,主要是剧本牛逼!!
顶多当一个消遣看看,算不得好剧。情节几乎是破碎的,前因后果几乎忽略,黑白太过分明,还没来得及同情小孩子,后边又急不可耐地去审判父母。双方都多用点心吧,当然这一切是编剧导演问题了,演员尽力了。
像是走过了五遍二十岁的人生。
尽管单元剧有千千万,但现在只要是奇幻题材的都被说成XX版《黑镜》,明明不是一个风格,说它像世奇更恰当点。虽然剧情有些拖沓但创意不错,期待接下去的几个故事。
台词啰嗦
第一集还行,第二集就莫名奇妙了……
@2021-09-12 23:06:49
每一集都可以被窒息到,但致命的问题是把所有矛头都对向了母职,缺位的父亲呢?
第一集感觉浪费了我人生 50 分钟
摧毁一个孩子有多容易……
歇斯底里的亲子关系
没有看完,因为看着是一种煎熬,因为真实又压抑,也因为一些东西害怕面对,但心里清楚埋藏之深。
概念不错,剧情也OK,咋就拍成这样了…拖泥带水不说还特生硬。有几处其实挺惨的,也是非常残酷了。
看了兩集再看不下去了 受不了無意義的拖沓和故弄玄虛
台湾女导演拍片子的通病?节奏拖泥带水剧情毫无张力,滤镜一加bgm一放,嚯又是一个MV
金馬奇幻影展《必須過動》放映場。完全可以想像劇本是倉促趕完的⋯電視作品拿到大銀幕上放,也有顯著的粗糙(特別是表演)。不過葉全真的表演、科幻氣氛的經營,在台灣算得上是成就了。
比黑镜差远了好不好?不说立意并不新颖 单叙事就拖沓到姥姥家了好吗 更别说慢慢地改成了家庭青春偶像穿越爱情剧?
一集弃,白瞎了这还算不错的设定。叙事拖沓,硬伤明显,浓浓的台湾偶像剧气息。还台湾版《黑镜》,不过是刚好戳中了很多人对父母强权不满的G点罢了。
恐怖片啊!
大多數中國家庭不會拿小孩子當人
对母亲的定义完全妖魔化,而且有提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吗?故事转折全部靠意外或自杀。考试制度不做改变,只怪家长(或者说只怪母亲)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