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我喜欢的科幻惊悚电影的续集,《科洛弗道10号》光听片名就对我非常有吸引力,于是我抱着非常愉快的心情看了下去。
结果呢?
我承认是非常喜欢科幻和密室惊悚片,但导演你拍成这样真让我红红火火恍恍惚惚、诚惶诚恐坐立不安!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比如我喜欢猫和狗,你把猫的头P到狗的身子上给我看,这样子就能俘获我的芳心啦?!
影片前面大部分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节奏紧凑,很有代入感,但当我意识到这部电影还有“科幻”这个标签时,导演似乎也意识到了,但你现在意识到有毛用啊!
重拍啊!
前面确实提到了战争、末日这类元素,但这只是作为三人困于地下的一个理由,跟故事剧情有毛关系啊!
临近结尾,女主终于逃到了地面,看来科幻的部分在地下非常不容易展开。
好吧可以理解,如果接下来的科幻故事能好好拍的话,我还是可以原谅的。
女主裹得严严实实,逃到了地面,此时四周没有丝毫战争的痕迹,只是一片寂静的农场,但是暗藏杀机,很好!
女主来到那辆汽车旁,想进去试试发动车子,但开门的时候不小心刮破了衣服,危险!
空气有毒!!
女主惊慌失措,赶紧用胶带缠住缺口,有惊无险,很好!
但此时她听到了鸟叫声,看到了飞鸟,空气没毒?
她缓慢地摘掉了头罩,没事,很好!
等等!!
那扔在地上的防毒面具是怎么回事?
就一口罩啊,这防雾霾口罩我戴过好不好!
也罢,在地下能找到个口罩已经相当幸运了,总比没有强,我继续看。
远处飞船的出现总算带来了科幻的味道,然后爆炸声把飞船吸引了过来,但它扔下一个外星人就走了?
女主想赶紧逃,这时天黑了,刚出来还满满的阳光,我算了算,电影里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天就全黑了,外星人还有控制天气的能力吗?
女主跑向另一辆汽车,却不慎弄响了汽车的警报,她匆忙跑进旁边的小木屋,然后穿山甲一样的外星人过来了,就在那捣鼓汽车。
很快穿山甲也来到了小木屋,女主此时在翻找汽车的钥匙,穿山甲徘徊了一会儿找到了洞口,就在它磨磨蹭蹭身子钻进来一半时,女主找到了钥匙关了警报,然后穿山甲就走了……它是有多笨,是有多瞎啊!
女主就在身边愣是没发现?
接着女主趁机逃出小屋,往一所突然出现的房子那边跑,穿山甲发现之后追了一半不追了,哦原来飞船回来了,不是说好交给穿山甲的吗?
看来这货的智商飞船里的人也深表怀疑。
然后飞船对着女主喷毒气,为什么要用毒气这么劳民伤财,是我就直接朝她身上压过去,妥妥的。
女主跑回去捡起防雾霾口罩就戴上,于是,毒气对她完全无效,真实人体试验成功!
原来我以前戴的口罩还深藏这项黑科技,过滤90%的PM2.5只是大材小用,完全过滤掉外星人特别研制、易燃易爆、具有强腐蚀性的毒气才是它的终极奥义,深藏功与名!
看到这里我本来已经受不了了好不好!
怎么办?
毒气不行穿山甲又来了,真是配合得好默契啊。
女主躲进汽车,穿山甲露出凶狠的牙齿,想破门而入,可是怎么又不行啦,连人类的玻璃都打不破,对得起你那身金属盔甲吗?
好吧,我就知道又该飞船出场了,穿山甲秒闪,抓住躲在破旧汽车里的女主这种艰巨任务还是应该交给飞船来完成。
然后你把车拉起来是几个意思?
要连人带车一块儿吞了吗?
为什么不直接朝她身上压过去!
(不好意思,我老这么想……)接着女主发现一瓶酒,想起刚才外星人的毒气遇火就爆炸,灵机一动,有了个好点子,然后飞船是不是该把我送到毒气的喷出口,好让我把瓶子点着扔进去?
好嘞,飞船愉快地张开了嘴,女主淡定地坐在车里慢慢接近,瞅准时机,点燃了酒瓶扔了进去……其实我也没想到结果会是这样,我“duang”的一声平安坠地,飞船原地爆炸,看着它坠毁在远处,我的表情只想说:导演,你想怎么来就怎么来吧。
飞船坠毁后女主开车走了。
不对!
穿山甲呢?
该你出场了呀!
========================================================这部电影IMDB给出的评分是7.3分,比上一部(某种意义上的)还要高!
我真不敢苟同,还是我大豆瓣能真实反映我的观影感受。
哦对了,此文对结尾有严重剧透,请谨慎阅读!
科洛弗道10号算不上正统的科洛弗档案的续集,这是一个装在科幻套子里的心理恐怖片。
影片层层推进展示了一个变态狂的疯狂心理:为了补偿失去女儿监护权的失落感,打造地堡,囚禁女孩,并且连续杀人。
女主角在整个故事中表现出超人的冷静和应变能力,出开头在牢房里削尖拐杖开始就显示出超凡的勇气,影片中部借女主角之口说出了之后的故事走向,男二为了保护她被男一打死,正如她自己故事里描述的哥哥保护妹妹的故事。
而变态男一本来可以靠外星人入侵洗白自己,可惜人总是要为自己所做的事付出代价,他的恶行终于还是被发现,并到最后打死男二彻底暴露。
故事的情节设计非常精巧,多处伏笔。
从科幻引到密室幽闭的心理恐怖情节,又毫无痕迹地回到科幻中。
女主角在战胜了变态男一逃出后,又开始了和外星人的搏杀,再次成功胜出。
在影片的结尾,她选择去休斯顿救人,必将再次陷入了新一轮的搏杀,这是一个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杰出女性形象,只有拥有这种士兵素质的人才能从那样的密室中逃脱吧。
这个故事的设定是我喜欢的,类似末世年代,建个地下城堡,有吃有喝有玩,大家住一起,不管外面天翻地覆,总有一处安全温暖的空间让人得以生存下去。
只不过,这个空间的主人是个变态,一开始让你住进来的想法就不单纯。
首先,不谈科幻成分,单说最开始对胖叔的分析。
女主醒来,发现自己正在输液,腿伤了已被固定但同时被铐住,房间门锁着。
这些行为传递的信息是,要你活着,幽禁。
其实这两点是很关键的,不论中间过程怎样转换,但目的就是这个。
所以,不论中间发生任何兜兜转转的感情变化,如果你能对一件事的最终目的做出判断,那么就能保证一路不丧失警觉,而也许最后活下来,靠的就是这点警觉。
胖叔进来说了原因,我路上救了你,外面世界已经被袭击了,人被空气感染外面没有生还者,你出去就是死路,是我好心救了你,你要懂得感激。
之后遭受女主两次袭击,被棍扎,被玻璃瓶砸,但都还是以德报怨。
真末世年代,在资源减少的情况下人性只会更艰难,好心救人也很难好心到这种程度。
接着又发生了种种,让观众在怀疑与信任之间来回摇摆。
具体我就不写了,前面很多影评都有详写。
最终,疑点被逐渐证实,胖叔果然不是好人,他应该有恋童癖或者恋年轻女性,但严重的是他有幽禁癖,这个地下密室最开始的目的,不是所谓的防护,什么狗屁防护那一套都是说给外人听的,他总不能告诉人我建这个地下堡垒是为了幽禁女孩吧。
胖叔是有严重幽禁癖好的人,对外界感到不安,他想生活在一处封闭可控制的空间,有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孩,将其与外界隔绝,一切的一切,都在他的控制欲中。
地下房间建成了,胖叔晚上开车出去溜达寻找他的地下王国的女孩儿,找到女主,撞翻她的车,将她带回来。
而凑巧的是,外星物种入侵地球,这个地下堡垒正好派上了用场,那个建地堡的小哥也闯了进来。
于是,有了电影发生的这一切。
电影的最后,女主打败变态胖叔终于出去了,原来外星人也真的来了,然后女主又打败了外星人并参加到拯救人类的革命事业中去了 end其实我蛮想看单纯一点的末世情节,几个人只是凑巧生活在安全的地下,大家打打牌吃吃饭聊聊天玩玩游戏,然后某天发现能出去了,世界已经大变样再努力重建家园开始生活。
好吧,我承认我这种设定其实也蛮无聊的,哈
08年科幻电影《科洛弗档案》为手持拍摄电影树立咗全新嘅标杆,翘首多年,一部同样带住“科洛弗”字眼嘅电影横空出世,即使冇大张旗鼓,仍然能引嚟注视,当然同前者脱不了干系。
我觉得剧组大可以俾啲信心自己,上映首个周末就将“超蝙”挤下北美票房榜首,靠嘅绝对唔係傍大款嘅广告效应,但要话係咪代表剧组就成熟了?
貌似还有很遥远嘅路要走。
本片其实就讲咗一个简单嘅故事,感情破裂嘅女猪孤身一人发生车祸,醒嚟发现自己只穿着内衣伤痕累累被拷係一个地下室,地下室嘅主人係一个健硕怪蜀黍,还有一个同样受伤嘅小伙子,大家都告诉女猪外面嘅世界被不明力量入侵,呢道係唯一安全嘅地方,女猪啱开始充满怀疑,但慢慢客观事实又似乎不断印证怪蜀黍嘅话,正当女猪开始逐渐卸下防御,融入呢个“家庭”嘅时候,情况意外逆转,最后女猪神勇咁孤身逃出咗地下室,重获自由云云。
电影最精彩嘅地方在于心理博弈,作为女猪嘅第一视觉,观众不断係怪蜀黍係坏人、好人、坏人之间穿插,正当我哋都同女猪一样渐渐认可怪蜀黍口中天荒夜谈嘅故事嘅时候,更多意想唔到嘅证据不断打乱观众嘅思考,一直到佢最后冲出地下室,重新企係蓝天下果一刻先终于搞清楚状况。
唔知呢种算唔算係一个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嘅源头,我其实更怀念女猪同两个男人係地下室其乐融融玩拼图嘅画面,虽然我知道要以女猪失去自由为代价,佢哋会永远对外界一无所知,但至少所有角色都係完整、安全嘅,会庆幸自己活咗落嚟,而好奇就成为咗破坏平静嘅果根稻草。
全片以此为基础,气氛营造得不错,整体架构比较工整明晰。
本片最大嘅败笔出係片尾,为咗呼应“科洛弗”咁重要嘅主题,故事硬生生同外星人拉上咗关系,着住小鸭战衣嘅女猪徒手击坠外星飞船更为电影再生出一重突兀,最后摄影师用一个大写嘅信箱门牌无比牵强咁点题,令我瞬间觉得仿佛换咗个导演。
总结嚟讲,剧组嘅实力其实係不错嘅,但结尾实在乱嚟得有点过了,各种画蛇添足将前文辛辛苦苦建立起嘅一个个精彩嘅悬念逐一打碎,用一个成语最恰如其分咁评价——狗尾续貂。
尚可,保留意见,不收藏。
相信这几天大多数的影迷的朋友圈都被漫威大作《美国队长3》或者大师绝响《百鸟朝凤》刷屏了,但是也有一部分影迷的世界里是被《科洛佛道10号》刷屏。
这几部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电影的营销做得实在太好了。
当然《美国队长3》和《科洛佛道10号》是电影自身做得营销,而《百鸟朝凤》是被一众自媒体影评人和电影人抬上神坛的。
看过并关注《科洛佛道10号》这部电影的影迷一般都看过《科洛佛档案》,也正是因为这部前作留下的良好口碑才让这部续作得到空前的关注。
但若是要说起电影营销和宣传的话,前作《科洛佛档案》简直高出不是一个两个档次。
首先,这部电影在大受关注的《变形金刚》电影之前做了一个相当流氓的预告片,预告片中没有片名没有导演的名字,只是一段DV拍摄的视频,视频中原本歌舞升平的纽约突然被袭击,房屋成片地倒塌,人民四处逃散,爆炸声此起彼伏,似乎纽约突然就陷入世界末日了。
更关键的是,这段视频是以DV拍摄的,甚至有人开始怀疑这是真实拍摄的场景。
之后在出现的真实预告片才出现了这部电影的名字。
但是至于攻击纽约的究竟是什么并没有给出明确解释。
一时间,关于纽约究竟被什么攻击了的传言在网络上飞速地流传,有类似于911的恐怖分子说,有外星人入侵说,使徒来袭或者变形金刚来临,甚至有人认为是上帝要毁灭纸醉金迷的纽约。
除了这手预告片玩得极好之外,这部电影在宣传方式上还别出心裁,特意开设了一系列极其有趣的官方网站。
其中有电影中哥哥要去日本工作的那家公司的官网,官网介绍这是一家生产饮料的公司,而这款饮料据说也出现在续作《科洛佛10号》中。
而这家公司的母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海洋深处未知生物探测的公司,正是他们在海底发现了一种神秘物质“海洋之蜜”,并将它添加到饮料中去。
除此之外,电影宣传方还有一个用于上传记录电影中当天晚上聚会的照片的网站,更可怕的是电影中每一个重要演员都有自己个人的博客,并且一直更新到电影在北美上映的时间2008年1月18日。
整个电影宣传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把电影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都引入现实,给每个人物一个真实的现实背景,给每个事件一种现实的解释。
电影不再只是局限于银幕之上带给你视觉听觉盛宴的故事,而是在网络上、在电影院之外一起给你一个迷幻的体验。
你看的不是电影,而是一段DV拍摄的视频;而视频中的人在网络上社交平台上都有真实存在的印记,甚至你与他之间或许还有一些共同好友;视频中的公司也在网络上存在。
这一切把电影变成现实,非常有趣的一个创意。
至于电影《科洛佛10号》和前作《科洛佛档案》的联系,在电影中并没有明确展示,而是有一些细节上的联系,但是这两部电影是共享一个世界观的。
《科洛佛10号》中的世界正是电影《科洛佛档案》中纽约被毁灭之后的世界,但是第一部中的怪兽普遍认为是一种深海巨兽,但是第二部中的似乎是某种外星生物。
深海巨兽的设定特别类似于日本动漫《新世纪福音战士》中的“使徒来袭”。
第一部电影虽然最终成品是以一台DV拍摄的视频来展示的,镜头抖动地让人头晕,画面质量低下,但是令人惊奇的故事以及强大的后期特效让人目不暇接。
到了第二部中,整部电影的基调变得不太一样,电影塑造了一个具有强大的保护欲以及危机感的胖大叔。
而这位胖大叔之前在某个与卫星有关的公司工作,而这个公司正是第一部电影中那个日本公司的母公司。
这或许是这两部电影比较突出的一个联系。
电影中的这位大叔似乎提前预测到世界末日的来临,这个可能跟他之前的工作经历有关,但是电影中并没有明确交代。
所以他提前在自己的农场地下构造了一个避难所,其豪华程度可以称之为地下度假酒店。
不仅有看不完的DVD和书,还有各种吃的喝的,温度适中,浴室整洁,有床有沙发。
大叔在着急逃回避难所的路上撞到了女主的车,他只能带上昏迷不醒的女主一起来到这个地下室,而地下室中还有一个强行闯入的曾经帮他施工的小哥。
所以,三个人就在这个地下室中形成了鼎足之势。
首先,他们三个人对外面世界的理解都不一样。
胖大叔坚定相信世界末日并深知外面世界的危险;年轻小哥在外面皮肤被腐蚀过,所以愿意相信外界的危险;但是女主知道的只是自己被人撞昏迷并带到一个地下空间,并且声称世界毁灭了,是个人都不会信这个,所以她一直试图逃出去。
其次,三个人的武力值也不一样。
胖大叔身材肥胖、行动不便,但是有一支手枪;年轻小哥一只手断了,但是行动敏捷;女主身为女性,在体力上不及男性,但是身材娇小,可以钻爬通风管。
他们三个人对现状也有不同的态度。
胖大叔具有极强的控制欲,而且作为避难所的主人希望控制一切;年轻小哥半个残废,并且为能活在避难所而感激不已,但对胖大叔有些反感;而女主一直企图逃出这里,是整部电影的X因素。
三个人在同一个密闭空间,正如三国鼎立一般,这三个人之间纵横捭阖的较量,联盟互相讨好共同对付一个人或者互相背叛的较量尤为精彩。
但是很快年轻小哥和女主的密谋被发现,胖大叔毫不犹豫地枪杀了年轻小哥,并且转换出一个和善的姿态来对待女主。
最后,一番挣扎的女主通过通风管道逃出了避难所,而外面的世界正如胖大叔所说的是世界末日。
但是开挂了的女主,用一瓶伏特加做的燃烧瓶就轻松简单地炸死了外星人和飞船,然后开车准备前往电台中所说的某个有幸存者的地方。
电影中有很多需要猜测的地方,比如胖大叔对女主的意图,那个照片上的女孩究竟是谁,而外星生物又是什么等等。
这些电影总都没有给出明确的证据,只能通过蛛丝马迹去猜测。
但是,这两部电影一起构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第一部中先搭造出世界的轮廓,再用第二部电影扩展这个世界,相信之后的第三部第四部甚至更多将不断完善这个突然被袭击反而世界的真实面貌。
相对而言,第二部电影的水平比不上第一部,但依旧不失为一部优秀的恐怖电影。
特别希望这个系列能一直保持下去,而不是像类似《生化危机》这个系列这样都后面都毫无逻辑可言,可以说,《生化危机》的前期设定也相当吸引人。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两个系列还有一些共通之处,一个神秘的公司,一场世界范围内的末日;只不过两个系列展示的角度不同而已。
电影《科洛佛档案》和《科洛佛10号》中都是以无助的平民百姓的视角来展示大灾难对每个人的影响,而不是超级英雄那种灾难对世界的影响的讨论。
简单来说,《科洛佛档案》可能就是《复仇者联盟》中纽约之战中一栋楼里的平民百姓遭遇的故事。
更简单来说,可能这就是外星人入侵之后你的遭遇。
米雪儿和男朋友分手以后负气出走,开车路上被撞了,昏迷醒过来以后,被囚禁在地下室。
老头跟他说外面都是毒气,所有人都死了,他们在避难所,开始米雪儿还不信,后面好几次都想逃跑,结果发现外面确实有人想闯进来,而且已经被毒的面目全非,自此她也开始相信霍华,加上之前闯进来的给霍华修地下堡垒的男人,他们三个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相依为命。
转折来源于一次空气净化器故障,有个通风口只能女人通过,米雪儿爬过去以后重启了空气净化器,但是发现玻璃上面有人用东西刻画了求助信息,而地面上有一个耳坠,耳坠的主人霍华说是他妻子,实际上是一个小女孩。
感觉霍华可能有心理疾病,他可能囚禁了一个小女孩,曾经把他关在这里,要知道在世界末日之前他就在修这个地堡了。
所以米雪儿把这件事告诉了另外一个男人。
两个人决定想办法制作一个防毒面具和防毒服,一个人把霍华控制住,另外一个人跑出去找救援。
结果事件败露,霍华拿了一桶能够融化人躯体的溶液威胁他们说出自己做的事情,男人一力承担,没想到霍华直接开枪把他杀了,后面直接扔桶里面融化。
米雪儿假装屈服,结果后面被发现了防护服,他转身跑了出去顺手推倒了一桶溶液,让霍华半边身体受到了腐蚀,然后赶紧回去拿防护服,通过通风口跑了出去。
跑出去发现鸟正常在飞,让他感觉不可思议拿下面罩感觉能够正常呼吸,当他以为一切都是霍华的骗局的时候。
一个外星人的飞船飞了过来,一边飞一边喷毒烟,他躲在车里但是被强行拉到了半空,急中生智,拿了一瓶伏特加扔进了怪物的嘴里,发生了爆炸杀死了怪物。
最后他开车走了,路过一个十字路口,听到广播可以选择逃亡和继续战斗,他选择了战斗,相当于是给下一部留了个悬念。
因为科洛弗的片名所以对于一些反转来说可能来的没有那么震撼,毕竟前作就有外星怪兽出来了。
但是我感觉还算不错,最后的外星人其实感觉可有可无,就算没有,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恐怖片,但是可能为了科洛弗而科洛弗,所以强行搞了个外星人出来。
给个及格分吧。
110分钟过的就像五分钟那么快,一不小心又让我想起了人生这种沉重的事情,真的真的很惊悚,没看过原著,所以会感觉到一会觉得世界末日是真的一会觉得世界末日不可能,好久没有这种淋漓尽致的体验了。
不过结尾真的好开放,往好处想女主到了休斯顿了,不过真的很难那么理想,女主车的油量真的够么?
远处就是敌人的飞船你确定开个大灯它会发现不了?
电台的广播真的是人类发出来的?
哦不要想了这真的是太可怕了!
個人電影清單#233.《科洛弗道10号》<图片1>個人評分:7.0/10正当这周末大家都把焦点放在了院线的《美队3》的时候,我偏偏选了个周五晚上把这部期待已久的重启作一个人躲在被窝看完了。
早在看这片之前,我就设想了一句话,一定要将这句话写进影评里——“假如不是在院线观看,那此片一定要一个人在夜里戴着耳机关着灯看完”。
其实假如我是个新粉,那我认为上面这句话在看完正片后依然是很受用的。
因为在对故事背景毫无了解的前提下,看着这吊诡的剧情在出色的配乐渲染氛围下抽丝剥茧地推进,将是很紧凑且耐人寻味的一个过程。
但偏偏作为一个老粉,也许是心理暗示太强了,在看之前就知道“CLOVERFIELD”这个代名词意味这些什么,所以对片尾发生的一切都觉得是理所当然,而期待的只是导演组会以什么形式和形象去呈现它们,然而最终只有15分钟不到的高潮部分也显得比较仓促(当然,新粉经过前面80分钟的蛰伏铺垫,可能反而会觉得后面的15分钟来得特别神来之笔)。
所以假如你之前没看过前作《科洛弗档案》(下简称《科档》)或者看过也早已忘记的,我还是8分推荐你去感受下这个密室x悬疑x惊悚x科幻的重启作《科洛弗道10号》(下简称《科10》)的。
文章下面的内容涉及剧透,更大部分的受众是面向看完正片以及还没看正片又无畏剧透的老粉们的。
-分割线-<图片2>◆作为一部重启作,《科10》跟前作《科档》有什么关系吗?
有,必须有,但很遗憾的告诉你,并不多,且不明显。
几条电影的幕后花絮可以解释这个问题的大部分疑问:1、影片在筹备和拍摄期间并不叫《科洛弗道10号》这个名字,而是用代号《瓦伦西亚》。
2、电影发行方派拉蒙在排片的时候用的名字是《地下室》。
3、制作人J•J•艾布拉姆斯发现《地下室》的故事和他2008年制作的《科洛弗档案》也有诸多相似之处,后来才决定把影片名称换成《科洛弗道10号》。
(以上花絮概括原文出自:http://ent.sina.com.cn/m/f/2016-03-24/doc-ifxqswxk9585889.shtml)所以可以看出这部片本来并非原作正版续集,更像是个“伪续作”。
而两者虽有共同的制作人J•J•艾布拉姆斯(就是Lost的编辑、导演)、末日将至的故事背景等,但其余从导演到编剧到演员班底甚至是异形的造型,全部物是人非。
但其中最大一个联系则是,在前作《科档》的结尾镜头中,在一个临海岸游乐场镜头里,观众可以看到一个非常细微的细节:远处的天空有顆卫星从天滑落坠入大海。
而根据《科档》的官方幕后花絮解密,这颗卫星是属于男主Rob所在的Tagruato公司(官方特地为其做了个官网,语言只能选英文才能进入:http://www.tagruato.jp/);而恰巧,《科10》片中的地下室业主大叔也是这个Tagruato公司的员工。
当然,两部片联系不大这也并不能狭义地否定本作,两者还是各有特点的,这就看观众偏爱的口味了。
两部作品的外星人外观对比:1、科洛弗档案的异形:<图片3>2、科洛弗道10号的异形(是的,连张脸其实也看不清…包括boss在内):<图片4>◆《科10》的看点在于哪里?
《科洛弗道10号》最大的一个标签就是“密室“,当然还有与前作相类似的”外星人“、”末日“等元素,但最突出的还是密室这点。
影片开头也丝毫不拖沓,仅仅用了6分钟不到的时间就直接把主角妹子塞到地下室里,接下来正片之中有超过75分钟是在密室中发生的。
说到密室片,很多人脑海会马上弹出许多部经典作,而密室片也很考验镜头取景与拍摄技巧。
不过《科10》并没有在这方面有过多的惊艳展示,但也可能就是简单的几个鸟瞰视觉、剖面视觉:<图片19><图片6>最华丽的也不过是女主刚出来的大厅时的全景扫描镜头(图太小可见:http://chuantu.biz/t4/11/1462720139x3738746523.jpg):<图片11>虽然镜头平实,但在地下室部分,电影还是一直用镜头语言将故事格局限制在了一个密室立面,导演自己也解释:之所以不用穿墙镜头等技巧,就是为了让观众也与女主一同感觉被困在一个密室内,无法逃脱。
既然镜头并非本片的核心看点,那我们就来看角色与演员。
本片的核心人物也只有三个,一大叔、一御姐、一傻小伙儿。
它们之间关系也非常简单,就是互为陌生人,只是机缘巧合都来了这房间。
(好吧其中一个明显不是巧合)<图片8>只是三个角色性格迥然:主角妹子负责保持客观唯物主义态度怀疑一切勇敢逃出生天、傻萌而无防备心的配角小哥负责怒送一血。
但其实最最核心的人物并非他们俩,而是那个地下室屋主大叔,没了他这70分钟的地下室部分大概就真的毫无看头,跟《危情十日》中的女护士一样,虽然他并非一部电影中先入为主的“主角”,但戏份的重要性相较主角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
大致感受下他的癫痫式演技吧(不能插动图实在太可惜):<图片12><图片13><图片14><图片15><图片16><图片17><图片18>◆《科10》和《科档》对比如何?
其实抛出这个问题完全是为了追忆一下当年看《柯洛弗档案》的那种情怀。
所以,按个人主观来说,《科档》实在有意思太多,两个最大的原因——1、伪纪录片式的拍摄模式。
这个大概就是主观原因了,我不确定伪纪录片的这种拍摄模式是从《科洛弗档案》开始还是从《死亡录像》开始火起来的(其实鼻祖可以追溯到90年代末的《女巫布莱尔》还有《最后的广播》),以至于后来名噪一时的《鬼影实录》系列、《墓地邂逅》系列、《致命录像带》、《阿波罗18号》、《超能失控》等等,这种伪纪录片题材大概多少也都是借着《科洛弗档案》和《死亡录像》当年火爆后的余热,才能不断拍续下去。
(文末附上3个网址,都是搜刮伪纪录片式拍摄手法的惊悚片,若有兴趣大家可以一口气搜刮)其他类型的电影炒冷饭的话大多都是惨淡收场,但唯独科洛弗这个系列,我倒真的不介意制片方继续炒伪纪录片这种冷饭,尤其是手持DV拍摄模式,对于一个不晕镜头晃动的我来说,这种拍摄会让我看电影的代入感增强非常多,紧凑度也不是一般的片子能达到的水平。
(当然这种拍摄模式要想出色,就必须要有优秀的剧本支撑,否则反而会显得虚假,直接影响观众的观感)2、极为有想法且耐人寻味的幕后故事解密。
《科档》当年的制作成本好歹也用了2500万,在美国军队和异形战斗的许多画面即使现在看起来仍非常精彩。
但最最让人叹服的是:导演组对片中的细节铺设是超乎想象得多,且除此之外还在DVD发售环节补充了电影中没拍出来的隐藏花絮和故事背景。
当年我可是翻这些资料翻得津津有味的。
(具体可见这网址:http://fox.lee.blog.163.com/blog/static/863789200831923227563/)这也奠定了《科档》会成为一部伪纪录片里的成功作的基础——它考虑了观众的思考角度,在电影之外还增强了与观众的互动体验,这也是它当年口碑大赞的原因吧。
写到这里,便愈发觉得前作《科档》实在是比《科10》有趣太多,不多说了,我再去重温一下…..Ps,伪纪录片式电影清单网址:1、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215999/2、http://group.mtime.com/thriller/discussion/1446767/9/3、http://tieba.baidu.com/p/2038962062
#10 Cloverfield Lane##科洛弗道10号#以小博大的悬疑片。
相信本片投资会很低的,完全凭借着惊悚性质的悬疑支撑着观众的猎奇心。
整体编导在分寸的把握上拿捏到位,在未达到困点时加一点佐料,比较失败的是结尾,看似高超实则糟糕,逻辑性出现了极大的问题。
电影主线:米歇尔被是不是被恶意囚禁,地球是不是真的被外星人霸占,地窖的主人是好是坏?!
近些年,很多欧美恐怖片开始走类似的创意。
逃出了恐怖的小房间,待要舒一口气时,外面的反而是更加绝望世界。
片子里这样的多主题杂糅倒是首创,但整体下来也实在没什么新意。
我大概也算阅片无数,看到后来,恐怖变成麻木,反而模糊了看片的初衷。
现在来看,大抵只是猎奇的心态,于恐不恐怖似乎都不太在意,偶尔看成悬疑,看成科幻,甚至看成廉价的爱情。
如此想来,不如去看谷阿莫,科科。
不好看,结尾跟前期烘托得一点也不搭。
你们国家的裁缝技能点都这么满的哦……
有人觉得外星人boss很像vagina吗?
结局有种小起小落的感觉,外星人怎么看都很弱的样子
叙事结构和上一部类似,都是前段日常+后端外星人,但这部前段设置成了悬疑,有些做作,特别是霍华德的举动实在莫名其妙
前面的跟后面的真的感觉搭不上关系 肯定因为预算的关系 后面的怪物没钱做了 所以才出场那么点时间。3.5/5
虎头蛇尾啊,没有风传的那么好,却也不坏,前面节奏冲突悬念做的非常漂亮,但是结局就逗你玩了,不得不感叹这部电影的营销做得比电影都好
影片成功的地方在于一直有个驱动力去维持观众的好奇心,无论是屋外的末日真相还是房主的凶残本性,都为这部密室题材注入了支撑点,可惜情节推动方面还是不够巧妙,没能最大限度调动起惊悚的情绪,结尾急转成怪物片也算是和该系列风格契合了,女主战斗力爆棚啊。
節奏感和氛圍感很好,密室部分的氣氛熏托很克蘇魯,逃到室外之後的部分雖然節奏仍然緊張刺激,但可能是受限於成本有限的原因,時間太短,有點落入B級片常見的“為恐嚇而恐嚇”叻
最恐怖的一刻,是艾米特伏尸后,大叔剃了胡子梳头更衣拿着冰淇淋,出现在女孩面前。
整一四不像! 导演想时时刻刻出其不意的效果,但是观众的感觉就是脑洞大开.这片货到最后很显然还想拍出续集来忽悠,再扣1星.
女主冷静不作死,以电锯惊魂1开篇,肖申克的救赎结尾,最后是十几分钟的杀出个黎明式的彩蛋。两个地方太不科学了,一是高氯酸是强氧化剂不可燃,二是最后一瓶酒就炸一飞船这防御力是怎么入侵地球的…
真亦假来假亦真,能猜到最后必然会留一次压轴反转,老头越是可疑,他讲的话反而越可信。
我中间睡着了,后来又补着看完。作为新人导演来说很棒,但是如果不是挂着科洛佛的名字的话,会更好,珠玉在前啊……
剧情并没如预想的延续《科洛弗档案》的故事,而是密室逃脱与科幻灾难的结合。啥?演职员竟看到布莱德利·库珀的名字?可我都没在片中看到他呀?好吧,原来影片开头打电话的那个“Ben”的声音是他配的。
毫無邏輯,bug好多,節奏很慢,電影近一小時在無聊地拉家常。
这外星人也太弱了吧穿越几万光年来找虐。
这个类型拼接得……记得苜蓿地原本的构成在病毒营销时就已成形、这一部直接外星入侵低了几个档次啊。原本期待看到类似辐射避难所故事的愿望又落空了。
论如何把一个支离破碎的剧本拍出水银泻地的感觉,这片子可以做模板。
2016年首推的科幻悬疑惊悚片,“惊悚”大写加粗,别看剧情简介别看预告片。郑重推荐,好过前作。顺便证明一下我不仇恨J·J·艾布拉姆斯,尽管我写了很多抨击你的话都是对片不对人,如果你ever ever为本片贡献了一点点作用的话,干的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