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好的传记片,惨痛的历史需要有存在的人作回忆录。
先科普一下影片背景:在巴西独裁统治时期,大量演员,歌手艺术家和政治家被关押。
并遭受酷刑被要求指认其他相关人员。
被抓走的父亲鲁本斯是前国会议员,他负责接收并寄送流亡者或囚犯的信件,帮助那些无法与政治犯取得联系的家人。
影片前半段主要描述他们一家七口的幸福家庭生活,虽然不明显,却能感受到时代中的一切正在发生。
当时警察直接上门带走鲁本斯,有些突然但也是预料之中。
警察驻守在他们的家里,更是把他的妻子尤妮斯和女儿带去监狱,她们被要求戴着着黑头罩,等待拷问。
尤妮斯被关押了十几天 ,在墙上字,我们无法想象她到底经历了什么。
而在监狱里有人唱歌也有人哭喊。
而狱警只是用水冲洗地面的血迹,让囚犯一遍遍重复自己的名字。
片名“我仍在此”,是女主真实的一生,她用行为向世界传达的讯息。
失去挚爱的丈夫,全家人被监视,她仍坚定。
自学法律成为人权律师,为独裁统治下遭受不公的人奔走,为原住民的权益发声。
所以最后拍全家福的时候,我忍不住流泪,早年失去丈夫,独自养育5个孩子,年老又患阿兹海默。
这是怎样的一生?
但相片里的她,总是笑着。
她拒绝被眼泪和悲剧代表,要活出自己的人生。
直到狗狗被车撞死,尤妮斯才第一次在外面表现出激烈的情绪。
她冲向一直在家门口监视的车,拍打车窗质问他们。
狗为什么会死?
之前有一个明显的镜头,院子的小门是关着,狗狗趴在门上冲外面狂吠。
暗示了门是被刻意打开的。
联想到他们能够随意从家里带走鲁本斯,再宣告他的“失踪”。
就像害死一条狗一样简单。
而狗的死尚且能有一个葬礼,全家人能够共同为它的离开而悲痛,可父亲的死却无人可以为他公开哀悼。
在家里尤妮斯甚至不会告诉年幼的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因为孩子们会无意识地重复在家里听到的话,他们随时可能会被举报。
所以拿到鲁本斯的死亡证明对于尤妮斯,是她一路抗争走来的奖章。
在所有有关丈夫的文件里,这是最重要的一份。
鲁本斯被带走后,朋友曾对尤妮斯说他是无辜的,也许过几天会就会回来。
但他却再也没回来。
而鲁本斯是否“无辜”重要吗?
独裁者去抓人根本不需要任何依据。
片尾写出他的死亡真相,被抓的第二天就被五人酷刑致死,尸首下落不明,并且无一人对他的死亡受到调查。
这才是真正的恐怖片,因为可能发生在每个人的身上,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
独裁政权会毫无预兆地当闯进家中绑架一个人,酷刑折磨,然后宣告他的失踪。
被剩下的家人可能会用余生的每一天等待,期盼和怀念。
我喜欢片中一家人自己拍的视频的片段,手持相机所带来的年代感。
影片中的角色也是有着个人意志的人,他们热爱音乐和电影。
会在家里举行聚会,和好朋友欣赏音乐和美食,热情地起舞,讨论政治。
这些时刻提醒着观影者,这样幸福的一家人的生活曾真实存在过,却被人残忍地抹去。
尤妮斯的记忆会衰退,但她的存在本身就是历史的证据。
她所做之事,会被书写,记录。
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和儿子马塞洛的回忆录,Enice晚年困于老年痴呆,逐渐忘记她亲身经历的事。
即使这部电影有很多打动人的地方,小缺点是明显的,影片长度略长,以及节奏缓慢。
由于不想激烈展示独裁政府的压抑气氛,导演处理方式是刻意收敛的。
所以更考验费尔南达·托里斯的演技,而她对于压抑情绪的表演堪称一绝。
暴政的亲历者在衰老遗忘,国家也会遗忘。
而他们经历过的一切不应被遗忘。
我仍在此,我们仍在此。
历史不会被遗忘,它提醒着人们,不要回头,不要遗忘曾经的黑暗。
不要害怕,不要屈服,哪怕尸骨无存,仍要向着光明,前进。
PS:看到一些海外影评提到作为多子女的幸福家庭的一员,他们对于影片中父亲离开的感同身受。
更加伤感一个好父亲的离开对伴侣,子女的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看这部电影的精神压力不亚于看一部恐怖片,尽管提前看过简介,明了会有逮捕迫害的部分,电影里每次电话响起和信件送来我也都会紧张一下,但这么多铺垫后的急转直下,还是让人恐惧。
政治恐怖感让心跳一直随着监牢的铁门和殴打声砰砰作响,而从时间上第二幕开始后,渐渐意识到这是一部真人真事的改编电影,加之结束后的原型人物介绍和真实影像资料,每年的全家福照片,时间和真实给了它让人落泪的厚重。
开篇时,海边、足球、小狗、胶卷、蛋奶酥和潘趣酒,一个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实在拍摄得太好,于是破碎后给人的感触也就更加强烈。
中产阶级在强权猛政面前总是那么脆弱。
女主的表演堪称完美,一个人撑起的家庭,一个人生命背后的国家酷刑。
保持体面,保持不接触也是一种反抗。
保持发声,保持记录也是一种控诉。
我仍在此和还有明天,今年最好的两个电影名。
当其他困难重重,普通人唯一能做的不遗忘也是一种力量。
希望永远在此,永远还有明天。
看之前根本不知道电影是啥题材,讲的啥故事,就只知道拿奖了,就去看了。
所以一直到结尾出现了真实的照片,我才知道本片改编自真人真事。
所以看完后我的第一感想是,揪着那个说《水饺皇后》PPT流水账是传记片正常操作的傻X来看看,什么叫正确的人物传记片打开方式。
——虽然严格来说,本片不太算是那种通常意义的人物传记片。
如果照《水饺皇后》的拍法,会从女主和丈夫初识拍起,也一定会有她回到大学读书拿学位后来当律师上价值的PPT。
观看全程我内心都涌动着很奇妙的情绪,我在想,因为军政府完全是过去式了,所以韩国有《首尔之春》、韩江的《少年来了》,巴西有《我仍在此》,而我们,会有机会拍像是“老舍的最后一年”,“陈寅恪传”这样的电影或其他任何文艺形式的作品吗。
而《三体》的影视剧尚且能表现一点叶文洁的故事,是因为这是三体,这是拿了雨果奖的刘慈欣的《三体》,吗。
关于近代历史某个特殊时期通过影视、小说等文艺载体的讲述,无论是否进行直白的反思,这种创作,八十年代时我们有谢晋三部曲,九十年代还有《霸王别姬》,进入千禧年后,或许也有吧但我没印象,尤其近几年更是罕见,我只能想到《一秒钟》。
前阵子沸沸扬扬现在也不知道还会不会有下文的协和4+4,居然出现了怀念那个时期的论调,或者不因为这件事,也有“出发点是好的,但执行的人做坏了”这种为那个时期找补的说辞。
我会因此难过,又想到,这段历史大概会越来越湮没于因为没有渠道了解更多而完全漠视的更年轻的一代们(虽然这个题材往往也是外网作为“黑点”做文章的那啥,自己不能聊,更陷入某种恶性循环)。
嗯,写的全是跟电影本身没啥关系的
镜头随尤妮丝,在大海中漂浮着、晃动着,一家直升机掠过从女主尤妮丝派瓦的视角讲述整个故事,影片第一部分的家庭生活是幸福的欢乐的,视听也随之律动着,手持的晃动,快速的剪辑,还有各摇滚、迷影、爵士等各种流行文化元素,但导演一直在提醒我们危机时刻潜伏着:马塞罗过马路时一架大车贴面呼啸而过、尤妮丝夫妇快亲上时被电话打断、大姐与朋友们被警察无罪暴力执法……直到父亲被抓走,影片第二部分开始,导演在整体叙事着重展现家中人物的情感变化,让影片整体充满丰盈的情感,从第一部分的大喜走向第二部分的大悲,再到第三部分,用一种淡淡的白描手法略过一家人现今的生活,沧海桑田。
影片浑然一体,情感力量爆棚,是一把温情的小刀
相较于《某种物质》的先锋实验与《阿诺拉》的尖锐表达,我认为中国观众可能更容易接受《我仍在此》这种基于特定历史时期、通过小家庭折射大历史的悲剧性叙事。
影片的前半部分精心铺垫了Eunice曾经的完满生活:温馨的家庭、相濡以沫的丈夫和五个孩子。
然而,这一切在丈夫被突如其来地抓走后顷刻崩塌。
她和女儿被拘留,Eunice更是遭受了十几天的折磨才被释放。
电影并未直白呈现酷刑的细节,而是通过其他人的经历这种更隐晦的方式暗示了她所经历的残酷现实——狱警用水清洗血迹的狱中过道、回荡在黑暗中的凄厉惨叫,这些都在无声中透露出令人不寒而栗的真相。
可以想见,Eunice在现实中遭受的远不止于此。
重获自由后,她试图寻找丈夫的下落,官方却否认他们曾做出过逮捕过她丈夫的行径。
直到后来,Eunice从朋友那里得知丈夫已经去世,但尸骨埋于何处却成了永远的谜团。
而她和孩子们的生活仍被军政府监视着,她选择对最小的两个孩子隐瞒父亲的死讯,不愿他们过早承受这份沉重的痛苦。
失去家庭支柱后,Eunice的生活也陷入困境。
为了抚养五个孩子,她不得不辞退女佣、搬家度日。
但即便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她也从未停止抗争,甚至选择进入大学学习。
25年后,她成为了一名教授、专家、学者,并不断为人权发声,也终于等来了丈夫的死亡证明。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当她拿到丈夫的死亡证明时,一名警卫对她说了一句“Congratulations.”(恭喜)。
这句话起初显得极为讽刺,谁会在面对至亲的死亡证明时被“恭喜”?
但细细思量,或许这正是她等待了二十余年的正义:她终于等来了官方的承认,等来了迟来的公道。
在记者采访时,她甚至欣然地向镜头展示这份文件,这种看似矛盾的举动,背后承载的却是一位女性漫长抗争后的释然。
当她在镜头前高举死亡证明,那单薄的一张纸便成了刺破谎言的投枪。
影片中另一场小女儿与小儿子的对话同样令人动容,“你是什么时候在心里埋葬(bury)了父亲?
” 这句台词不仅道出了他们面对亲人消失的心理历程,也与影片结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年迈的Eunice已患阿尔茨海默症,但在新闻中听到迫害者名单时,依然能清晰地辨认出丈夫的名字,而结局仍然是“尸体尚未找到”。
逝者的遗骸已然永远无法归来,生者只能在心中为他筑起一座坟墓,以此作为最后的告别。
《我仍在此》不仅讲述了巴西军政府独裁时期的政治迫害,也展现了一位女性如何在命运的重压下挣扎求生。
影片对Eunice如何度过最艰难的岁月并未详细描绘,但我们仍能从一些生活细节窥见她经历的苦难——小儿子瘫痪在轮椅上。
她的人生被历史碾压,但她仍倔强而不屈地活着,并在废墟上为自己,也为所有经历过这场黑暗的人,争取应有的公正的光亮。
李安在《断背山》上映二十周年的访谈中感慨,如今的好莱坞,不会有人允许他那样拍电影了:故事以那样一种缓慢而自然的方式展开。
的确如此,《阿诺拉》这样的影片能赢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就是明证。
但并不是所有的电影都是这种快餐式的短视频集锦,尤其在好莱坞体系之外,还有人在以一种过去的方式拍电影,比如沃尔特·塞勒斯的电影《我仍在此》。
《我仍在此》讲的是70年代巴西独裁统治时期,鲁本斯·派瓦被官方秘密杀害后,既没有死亡通知也没有尸体,这件事给他的整个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此后,她的妻子用40年的时间来追寻真相,为丈夫讨回公道。
鲁本斯·派瓦曾担任国会议员,后来成了一名建筑师。
他和妻子尤尼斯育有5个孩子,一家人住在里约热内卢一栋面朝大海的房子里,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
不过这种平静只限于家庭内部,外面的世界并不平静。
比如她们一家人在海边快乐的玩耍时,头顶上的侦察机不时飞过。
比如大女儿薇拉晚上同朋友出去玩时,被一群荷枪实弹的士兵拦下检查证件,那些人拿着枪对准她们,好像随时都能杀死她们。
正因为此,薇拉才迫不及待地去伦敦求学。
在薇拉去伦敦不久,家中的平静也被打破了。
有一天,突然来了一群秘密警察什么也没说,就把鲁本斯·派瓦带走了。
从此,整个家庭都处于被监视的状态,两个秘密警察直接住在了她们家里,而没有出示任何证件,也没有任何告知。
过两天,他们再次带走了尤尼斯和她15岁的女儿埃琳娜。
一上车,她们就被带上了黑色头罩,到了地方,母女俩被分开审讯,此时,尤尼斯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她被独自关押在一个牢房里,每天被带去审问她丈夫都和哪些人来往,还要被迫指认犯罪名单上的人。
在来往的走廊里她看到有人在清洗地上的血迹,在她被囚禁的牢房里,她不断听到正在遭受酷刑的男人女人发出痛苦的叫声,而她在漆黑的牢房里承受着这一切,她既不知道女儿被关在了哪里,也不知道自己被关了多少天。
这是整部电影最恐怖的地方,你可清楚感受到国家暴力对一个人的残忍和恐怖之处。
最后,尤尼斯在被囚禁了22天后才被释放。
回到家,她发现丈夫没有回来,整个家庭依旧被监视。
她四处打听丈夫的下落,但没有一个人知道他在哪里,明明他被警方带走的,但是警方拒不承认。
于是,她请求丈夫的朋友们帮忙,大家说必须有人出来作证鲁本斯被捕了才能跟警方交涉。
最后,在尤尼斯的哀求下,一位老师终于承认她和鲁本斯一同被逮捕并遭受了酷刑。
当她高兴地认为事情终于迎来转机时,一位朋友告诉她丈夫已经被杀死了。
而官方只说他失踪了,没做任何其他解释。
实际上,鲁本斯·派瓦被抓走第二天就被杀害了,但是官方不公布消息,反而让人继续监视他的家庭。
尤尼斯反问“难道我们要一直生活在监视之下吗?
”朋友无奈地说,很多人都这样。
但是,尤尼斯不打算妥协。
从那一刻,她已经做好了战斗到底的准备。
当她一边为丈夫被捕奔波时,她一边在努力让孩子们继续过正常的生活。
孩子们照常上学,照常上篮球课,照常跟朋友们去聚会玩耍。
这是一个母亲对孩子的保护,也是一个女人对国家暴力的反抗,她不允许任何人摧毁她们的家庭,也不允许任何人摧毁她们的生活。
所以,每次家庭合照的时候,她都让大家露出笑容。
得知丈夫死讯后,她最大的改变是从一个家庭主妇决心要职业律师。
于是,她卖掉了里约热内卢的房子,带着孩子举家搬回圣保罗。
可是这件事依然给整个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创伤,尤其是孩子们。
尤其是她们被迫搬家时那么不舍,而小女儿一个人望着空荡荡的房子默默哭泣,那一刻她知道爸爸再也不会回来了。
回到圣保罗,尤尼斯重返校园,最后在48岁顺利从法律专业毕业。
此后,她成了一名职业律师,继续追踪丈夫被杀的真相,同时维护原住民的权利,在她整个职业生涯中,她都在为捍卫人权而战。
后来,她还曾担任巴西联邦政府、世界银行、联合国的顾问。
在她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下,在丈夫死去26年后,她终于拿到了丈夫的死亡证明,那一刻她喜极而泣。
在新闻发布会上,记者问她:你不觉得回归民主后,政府有比解决过去更紧迫的问题吗?
尤尼斯回答:我不觉得。
我认为强迫失踪是一个政权最残忍的做法,一个人无辜被杀了,给他的家人留下永久的心理创伤,政府必须补偿这些家庭。
最重要的是澄清和审判在独裁时期犯下的所有罪行,否则,他们将继续犯罪而不受惩罚。
直到2014年,巴西政府才承认鲁本斯·派瓦在1971年被杀害的事实,同他一样被杀的还有200多人,他们的尸体至今都不知所踪,而没有一人因此受到惩罚。
尤尼斯为此战斗了一生 在她晚年患上阿尔兹海默症后,渐渐丧失记忆。
此时,他的儿子提笔写下了父亲和母亲的故事,留下了这个家族的记忆,也是一段历史的记忆。
而结尾处费尔南达·蒙特内格罗的出现,把我们带回《中央车站》的电影记忆中。
饰演女主的正是她的女儿费尔南达·托里斯,她的女儿不仅继承了她的容貌,也继承了她的演技,那种不动声色却打动人心的演绎手法,是一种继承,是一种联结,也是一种经典电影记忆的再现和回归。
超喜欢这张海报👵暮年Eunice的扮演者Fernanda Montenegro实际上是中年Eunice扮演者Fernanda Torres的母亲。
🎬该片是首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巴西电影。
此外,Fernanda Torres成为继其母亲Fernanda Montenegro之后,第二位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的巴西电影人。
1999年,Fernanda Montenegro凭借同样由Walter Salles执导的影片《中央车站》(1998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Fernanda母女分别扮演老年和中年Eunice,并分别在Walter Salles导演的《中央车站》和《我仍在此》的电影中提名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 在书中,Paiva 家的动物是一只猫。
在电影里,它是一只狗。
📖本片根据片中小儿子Marcelo Rubens Paiva的同名回忆录改编。
1979年,20岁的他跳入浅湖,导致第五节颈椎骨折,最终导致截瘫。
虽然电影中没有直接提及,但这正是这个角色后来在轮椅上的原因。
👩女主角Fernanda Torres说,导演Walter Salles把她所有的哭戏都从电影里剪掉了。
本书作者Marcelo回忆说,他的母亲从未在家人面前哭过,非常内敛,就像电影里描绘的那样。
🎞️影片采用35mm胶片按剧本时间顺序拍摄,是演员们可以更加真实地捕捉到角色对事件展开感受到不断升级的恐惧和压迫感。
🇧🇷本片于 2024 年 11 月 7 日在巴西上映,当天是Eunice Paiva的 95 岁生日。
该片上映的那一年也是 1964 年巴西政变 60 周年。
🗂️据作者Marcelo介绍,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拍摄,是因为2016年遭弹劾的巴西前总统Dilma Rousseff设立了“国家真相委员会”,以便查阅前军政府的文件。
也正是通过这个委员会,Marcelo才得以创作出这部电影所依据的那本书。
来源:imdb🎥很喜欢前30分钟的家庭影像和迷影元素,记得出现了《放大》《我的舅舅》《中国姑娘》《迷魂记》等影片。
《放大》 1966
《我的舅舅》 1958
《迷魂记》 1958
《中国姑娘》 1967
两个场景印象很深,一个是带着孩子们吃饭,看着远处一家团聚吃饭的笑脸,然后立马眼眶有点湿润抱住女儿。
一个是破碎家庭的生存现场,另一个可能是大家一直以来认为的的“家”的投影。
好像这个拥抱能勉强的修补已经存在的事实裂隙。
另一个是拿着丈夫的死亡证明,然后笑了。
把死亡证明放在最后一页。
是对当初暴力的控诉(证明丈夫“非存在”)也是对存在本质的确证(她一直以来的抗争“存在”)。
就会想到加缪笔下的西西弗神话,推石上山的终极意义,或许也在于推石本身。
在这篇被归训的空间里,主人公以惊人的毅力守护着家庭的完整与尊严。
费尔南达托里斯的表演太震撼了!
我不知道她把我变成一个章鱼,还是她的表演像章鱼,细微的神态都让我能完整的捕捉到。
很想给她饰演的这个角色一个拥抱。
从开始与丈夫抽烟下棋时的从容自信,到在监狱被关好多天之后,镜子里的那张憔悴的脸。
我觉得妆是可以画出来的,但是状态塑造成这样真的很厉害。
支持家庭的同时还不断学习,不断发生,如此的坚韧。
回到前面提到的印象很深的场景,她拿到丈夫的死亡证明,是向镜头展示,是面带微笑。
或许是这么多年,她内心其实已经知道这个结果,但是这份死亡证明也是她抗争这么多年的结果。
你的死亡是我“胜利”的“褒奖”。
最后在电视上,丈夫的名字播报出来,像一个call back。
活着,本就是对某些行为最优雅的反讽。
整部电影不知道是不是在刻意回避暴力的暴力。
并没有过多的渲染他在监狱中受到多么非人的待遇,也没有人她如何25年边学习边照顾家庭,付出了多少意想不到的痛苦,还有最后儿子也做着轮椅。
好像很多东西没说,但是就是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力量和坚韧。
让苦难获得了更广阔的想象维度。
在漫长岁月中,保持尊严最黑暗的时刻,心中的爱和责任依然支撑着他前行。
最后突然想到一句话,请务必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万次的拯救自己于人间水火。
(原来老年扮演者是费尔南达托里斯的母亲,太像了,真的是血缘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
去影院看了母亲节特别点映的获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我仍在此》。
电影由巴西导演沃尔特·塞勒斯执导,改编自马塞洛·鲁本斯·派瓦的回忆录,以20世纪70年代巴西军政府独裁为背景,通过一个家庭的创伤与抗争,探讨了历史暴力、个体尊严与集体记忆的复杂关系。
影片以尤妮斯·派瓦的视角切入,展现军政府统治下普通家庭的破碎与重生。
导演摒弃宏大的政治叙事,转而通过家庭相册般的细腻镜头,记录丈夫鲁本斯失踪后,尤妮斯从家庭主妇蜕变为人权斗士的历程。
三次时间跳跃(1970年代、1998年、2014年)串联起半个世纪的创伤记忆,以泛黄的胶片影像、褪色的家庭合照为媒介,将私人记忆升华为公共历史的一部分。
我很喜欢电影这种“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叙述风格,平静的叙事下自有一种平民对抗独裁政权的悲壮与无奈。
影片不仅是家庭史诗,更是巴西民主化进程的缩影。
两位女主的表演尤其可圈可点,克制的表演传递出角色的复杂性。
尤其暮年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一段,不着一字,仅用眼神便“尽得风流”。
总之,《我仍在此》以家庭为镜,映照出一个时代的创痛与重生。
它既是对巴西独裁历史的无情批判,也是对个体尊严的庄严礼赞。
《我仍在此》,薇拉的膠片攝影機作為危機來臨前記錄美好生活的媒介出現在電影中,危機出現後,薇拉的攝影機也隨之「消失」在電影中。
當尤尼斯與五個孩子舉家搬離故居前往聖保羅之時,攝影機再次作為紀錄離開的影像出現在電話中。
定格照片作為電影的關鍵時刻的記錄媒介出現三次:一是魯本斯·派瓦失蹤後,《大新聞》記者為尤尼斯和五個孩子拍攝一張魯本斯·派瓦缺席的照片。
《大新聞》記者讓他們嚴肅一些,這遭到尤尼斯的拒絕。
她說,笑,「笑」也是其抵抗困苦生活的方式;二是尤尼斯拿到魯本斯·派瓦的死亡證明後,記者為拿著死亡證明的尤尼斯及兩位孩子拍攝合影。
死亡證明讓尤尼斯如釋重負,是其多年努力的證明;三是影片結尾處,晚年的尤尼斯與家庭成員的合影。
魯本斯·派瓦在失蹤事件後,作為缺席的「在場者」影響尤尼斯及孩子的生活,如尤尼斯在拿到魯本斯的死亡證明後,面對媒體所說的話,失蹤措施是最爲殘忍的措施,一個人失蹤,但其他人卻一直深受其害。
在平遥电影宫看完了首映,这部电影除了调色和摄影,故事内容真的差到极致
感觉现在自己出问题了,每次进电影院都得睡二十来分钟。睡着的时候还是1970年,醒来已经2014年了。我真挺喜欢前面半个小时的,真漂亮。我永远爱拉美。
-
好普通的讲述方法 平铺直叙
前面这个家庭有多温馨欢乐,后面的支离破碎就有多令人心碎。不同时间在同一个餐厅的聚餐,只是后一次比上次少了两个人,只有母亲心里知道孩子们已经与他们的父亲从此天各一方。毫无人权的军事独裁像对这个家抽去了一半灵魂一般,在周围一群群欢快的家庭的称托下显得如此落魄。仅剩的另一半是母亲的强颜欢笑和坚强镇定支撑着这个家。结尾其实有点冗长了,以妻子笑着领取丈夫死亡证明收尾然后跳转到致敬或许更好。(7.8)
2.5
在平遥时一直在期待赛勒斯出现,结果只有一段VCR,但是约定了明年平遥一定出席。 我对这位世界知名的第三世界导演的了解,也不出意外地来自惊艳了我的,关于南美找寻的故事《中央车站》,和为樟课甲拍的《汾阳小子》,作为樟科甲的老朋友,以这样一部来自星球另一端的历史传记片作为惊喜影片也是十分合适。本片的时间框是上世纪60年代的巴西军事独裁时期,(居然也是第五共和国),表现了里约的一个前议员家庭所经历的苦难,破碎的家庭在女主维系下,实现了在对丈夫音讯的不断追问后最终的回响。片子拍的没啥大问题,就是或许老套了,赛勒斯十余年没有产出长片之后,这部片也只能达到一个及格的水平。有需要了解巴西历史的人确实可以看看。PYIFF2024 站台 与羊
1、独裁时期的具体表现挺表面的,矛盾冲突也不是很剧烈。民众的斗争也有点小儿科。2、刚开始5分钟看到人种肤色,我还以为讲的是阿根廷。3、现在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希望一个家庭能生5个孩子。
发现本次平遥电影节的作品里大部分都有着家庭中对母亲形象的描写。坚强的母亲、疯狂的母亲、懦弱的母亲......这部电影里面的母亲在面对家庭的突变,真的好坚强。最后去到档案馆拿到了丈夫的死亡证明,她露出欣慰的笑。里面有段对话很有意思,“你的记忆是什么时候把父亲埋葬的呢?”Ainda estou aqui,同样的餐桌,热闹的家庭,我仍在此。
历史都是人书写的,但却没有人为此负责。
导演拍了部中式感情套路的大俗片。形式表达上的手法单调且普遍,内容上处理就更为无聊,由大量低级煽情戏码与无关痛痒的时刻(流行乐、单纯家庭幸福等)拼接而成,酷刑情节的叙事与照片母题的运用真的很平庸,“25年后”与2014时间段的“结局”处理也相当刻意的抒情与拖沓,乍看其实全是电影套路,而最为让我愤怒的是这还是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而成,用这部俗套的电影成品加害了其人生伤痕。
你不能说直接跳过25年就是一直在这儿了…话说南美国家都曾经统一患了一种叫军事独裁的病吗
平铺直叙的样板戏,有蹭女性主义流量的嫌疑,因为关于女主如何自学法律并为丈夫讨回公道的情节完全没有任何交代,整个电影都在着重刻画1970年的肃杀政治氛围。不仅仅是伪女性视角,更让人不舒服的是这部电影瞄准的受害者完全是上层阶级中失意的政治边缘人物,女主丈夫是前议员,政治流亡之后回来又和朋友合伙承接大型建筑工程,这一家人在1970年代就能用冰箱、电视、空调和便携式摄影机。帕瓦掌握的社会资源可以轻易把女儿甚至全家送到伦敦,他被抓之后是有“国际舆论”关注的。最讽刺的是电影结尾跳字幕,把这一家人的原型和真实照片都展示了,唯独缺了占很大戏份的女仆泽泽,甚至连主要演职员表也不打出她的演员。这电影拿奥斯卡实在太合适了,这不就是Dem最爱的议题吗?有头有脸的第三世界异见分子受难记,可笑。
没有经历过那种政治环境的人很难感同身受,就像肖斯坦科维奇每晚都站在电梯等候一样,那是难以想象的折磨
太平庸了,把政治迫害和家庭生活的琐事讲得特别无聊,至于对真相的索求是无能的,指望观众去感受什么呢?既没有表现黑暗的能力,也没有表达光明的可能,这种为了获奖而拍的片子没有任何价值。
平淡成了家庭片。家里孩子太多,略吵闹。
从抓捕开始打起了精神看到最后一秒。女主穿着湿漉漉的泳衣坐在沙发上接受噩耗的那一刻,悄悄对应了开头对女儿穿泳衣坐沙发的责备。父亲被抓走后,生活似乎可以恢复如旧,饭还是一样吃,学还是一样上,但再也没有所谓的正常了。故事的讲述是举重若轻的,就像导演在映后谈到中国画里的留白。过程中哭了两回,一回是小狗死后的爆发,一回是拿到死亡证明书。我在想故事停在这里可不可以呢?如果是这单纯是一个冤案平反的故事,确实可以。但导演想讲的更多,“我们如何处理失去?”
期待了好久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艺术片,结果就是拍得如此平庸的一部流水政治片,政治的独裁恐怖、毁灭一个家庭的苦痛真是一点感觉没拍出来。也不知道那么长的意义在哪里,还没几句话、几段文字、几张照片来的恐吓。
平遥来年找三星来赞助吧,挺恰如其分的,全是些平平无奇的三星片。
看的时候一再想到郑念与她的回忆录《上海生与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