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还是适合这类合家欢的贺岁喜剧片,大过年的乐呵乐呵笑笑就过去了,说实在的,其实内容啊主题啊,都不是那么重要,要求不高。
倒是片尾魏翔的独白应该就是魏老师从事表演行业以来一直想说的吧,现实中的人物和片中的人物有了共鸣,都是第一次圆了男主角的梦,这期间所付出的汗水和泪水,不是当事人真的感受不到。
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坚持初心的人,都值得尊重。
首先,抛开魏翔场外的所有背景故事,仅就电影本身说观感。
为什么不舒服,关键在于整部电影质感太差,这种类型喜剧片核心两个点:1、服道化可以夸张,人物表演可以夸张,但是故事内核一定一定得符合逻辑,本剧有许多个极度生硬且不符合逻辑的断档戏,就拿父母吃饭那场戏来说,人物立不住,故事更立不住,人是毫无动因,毫无铺垫就纯靠假妈妈和玛丽口述来的人物;故事是听起来就觉得鬼扯到马上让人生疑跳戏的故事,魏翔和他儿子是好朋友,熟悉他儿子,加之他是个大善人,所以演了5年他儿子,我就奇怪,父亲这个角色好像只是失明吧,手没事能摸人的吧?耳朵没事能听见声的吧?都不说一摸魏翔就知道不是自己儿子,魏翔整场戏和他其他戏份的声线、音调、讲话方式没有任何区别,这是怎么5年没穿帮的?这里肯定有朋友说我吹毛求疵,这是无厘头喜剧电影,你当是看犯罪悬疑片吗?但是我想说,好的喜剧片每一个包袱往上翻都需要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符合逻辑才会让观众有代入感,笑起来才会自然。
为什么有的观众有硬被挠了咯吱窝的观后感,就是因为这片处理得毫无细节,本身就让人脱戏,只能靠非常碎片化的几个小片段硬凹搞笑的型,可不就看得如鲠在喉了吗。
2、又要不可避免的说那句俗话,好的喜剧内核是悲剧,又要不可避免的提及星爷,主要我在本剧中又看到了无数喜剧之王的影子,但是你临摹得临摹别人的意,而非别人的形啊,形都快照着抄了,意不对,可不就拉胯了吗。
魏翔演的这个角色,是让我极度反感的,打着热爱演戏的名号,却丝毫没有作为演员的敬业,这和喜剧之王里最初整天抱着《演员的自我修养》的尹天仇高度重合,但是人家在遇到事情后人物是在成长的,你倒好,纯纯愣头青,从最初群演时期想当然的演戏,到中段男主时期想当然的演戏,好不容易知道真相后有了一点点人物的成长了,本以为教堂戏份该有点转变了,得,还是那样,整个人物毫无成长与转变,非常扁平,最大的男主都这样,其他配角就更别提了,做事动因,人物性格哪哪都是自相矛盾的,星爷的电影多是除了主角外,对每一个配角、小人物都会精雕细琢刻画的,才会有一干如花,酱爆,达文西,大师兄等等深入人心的角色一直留下来,这些小人物是在主角高光背后的阴影,画好了才看着立体,也需要他们来撑在故事背后,把整个故事架构搭稳。
最后关于内核悲剧这一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觉得想要一部喜剧作品留得下来,那你就只能把喜剧当做壳,深层的核不说发人深省,至少要能引人深思,我至今还没看过由内而外全是喜剧,但故事就精彩到吸引我去看第二遍的电影。
最后,我还是重申一下,本条影评单纯就电影本身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对魏翔,马丽等麻花的一众演员完全没有任何偏见,请大家不喜勿喷。
作为今年春节档唯一部喜剧电影,该片在春节第二天票房逆袭,一路走高,截止初五已接近10亿。
但随着票房高涨的同时,口碑却一路滑坡,截止初五豆瓣评分已跌至6.7分,而且从目前趋势来看,可能会更低。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针对网友反馈,主要包括,同行水军恶意差评,电影本身问题两个大方面。
先说第一个原因:同行水军恶意差评。
同期上映电影,目前除了《四海》,口碑和票房双输,其他表现都还不错。
尤其《长津湖之水门桥》,整体表现都符合观众和市场预期,实际观看后,也确实对的起其口碑。
整体来看,评分低,就推给同行,这种甩锅的营销手段也并不高明,何况甩给一个本来就双输的《四海》,对自己票房和口碑也没啥帮助啊!
另外,作为同期上映的春节档电影,作为唯一的喜剧定位,其他电影也不存在和其抢观众的冲突。
所以,个人实际观感总结,真正的原因,确实是电影本身质量问题。
电影本身质量到底如何呢?
先说电影故事逻辑。
一个杀手,意外被一个龙套演员代替,被人嫁祸杀了一个黑帮老大,最后大圆满的结局。
整个故事设定,是很具有戏剧性的。
但观看之后,真是一口老血,想喷导演和编剧一脸,喜剧可以夸张,但不能弱智啊。
一位顶级杀手,顶级杀手,居然杀人不需要踩点吗?
当然,我理解导演和编剧,是为了给后面,大家都没见过卡尔,好让主角去代替他做铺垫,但这前后矛盾的不尬吗?
再说,找来男主替代卡尔这个设定,男主是神经质的不聪明,这个谁都看的出来,女主找这么个人去欺骗黑帮老大。
这是男主傻,还是女主傻?
一个黑老大,为了这么一个无颜无脑的女主,还疯狂成这个样子,黑大老是更傻吗?
还有魏成功,想要看胶片的一段。
一个电影导演,前天还在拍戏,第二天,就需要借别人摄像机和场地来拍了(我理解导演和编剧是希望为后面男主归来做铺垫)但就不能像个正常人思考?
整部电影来看,很多地方都是为了铺垫而强行铺垫,根本不考虑逻辑。
喜剧可以有不符合逻辑的个别情节,但一个接一个的硬塞拼接,就有点太牵强和敷衍了吧!
很多人喜欢星爷电影,不仅仅因为星爷表演的好,更在与星爷和导演对剧本的打磨,他的每次无厘头动作,都是为了让人物更符合电影整个人物设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小时候看星爷电影只是觉得好笑,长大了再看又觉得是一部悲剧,因为他的电影,是很多普通底层人物的真是经历,只不过被星爷放大了。
所以,好的剧本,好的导演,是这个喜剧最薄弱的环节。
再说,这部电影真的有很多人说的那么好笑吗?
是真的好笑,还是为了恰饭的强颜欢笑?
整部电影看完,我感觉好笑的点不超过5个。
魏翔是个不错的演员,但真的算不上可以独挑大梁的主演。
在中国近30年的顶级喜剧演员当中,星爷、葛大爷、黄渤、沈腾等,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收放自如,他们的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都很自然,但又让人忍俊不禁(有人会说星爷动作夸张,但这和魏翔的完全不同)。
魏翔的肢体语言,给人感觉很闹腾,很刻意、比如,开始出场时的被子弹击中,在车窗张嘴吞虫子,在车上练发声一惊一乍等等。
当然,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观众喜欢,自然觉得好笑,但这种表演,第一次看觉得好笑,第三次看的时候,可能就审美疲劳了。
或许未来,魏成功真的会成功,但今时今日,吹他人,或许只是为了恰饭,却根本不想他的未来。
在这个资本裹挟的时代,赢得票房,对于某些人来说,比赢得口碑更重要。
但对于真正喜欢电影的观众来说,劣币驱逐良币,则意味者,电影没有未来!
让我们多一份理性,电影可以乱看,话不可以乱讲,有时候赢得票房的,不一定能赢得口碑!!!
最开始知道《这个杀手不太冷静》这部电影时,我是非常反感的,作为一个开心麻花ptsd的人,一听到这个谐音梗的片名就开始生理不适了。
然而,影片的表现却十分超出了我的预期,整部影片整体质量之高评分绝不应该仅仅有6.9分,堪称开心麻花最佳。
整部影片不管从灯光还是布景来看都趋向于舞台形式,这样的设置不仅为演员在该片中浮夸的表演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也能更好地将观众在观影时从现实中剥离出来。
其实,从当代电影的角度来看,使用舞台式的拍摄手法其实是很不讨巧的,一是这样的手法会使观众对影片产生极大的距离感(尤其是受中式斯坦尼体系影响了几十年的中国观众),二是这样的拍摄实际上是十分考验从灯光、道具一直到DP、导演等剧组人员的基本功底的。
幸运的是,该片在整个前期处理上还是十分优秀的。
尤其是影片的灯光处理十分夺目,整个影片的光影效果都为情节服务得恰到好处。
影片中出现了大量了迷影桥段,不论是致敬《雨中曲》的歌舞片段还是音乐《天才白痴梦》的运用,都表现得十分不错,而且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桥段与剧情衔接十分得当,丝毫没有令人尴尬的地方。
而这些迷影桥段也扣紧了影片激励广大电影人不忘初心的核心主旨。
尤其值得说的是《天才白痴梦》的那一段戏,出色的蒙太奇运用将情节与音乐几近完美地结合了起来,令观众观看时极易产生共鸣。
另外,片中几个声画对立的片段在效果上也是可圈可点。
综合来说,整部影片在视听语言方面可以说没有什么硬伤,整体水平绝对远在及格线之上。
该片是魏翔第一部担任主角的影片,魏翔在片中的表演虽仍有许多可以改进的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其喜剧天赋仍然充分地展现了出来,从戏剧表演的角度来看,夸张又不浮夸,富有张力又未过于卖弄,喜剧效果可以说是符合绝大多数观众的预期的。
影片有些细节处理还是略显草率,但在情节上毫无多余之笔,可以说除有些情节展现的稍有蜻蜓点水之嫌外,其他每一场戏的设置都在为推动主线故事发展与表现人物而服务。
整体来说,《这个杀手不太冷静》是一部肉眼可见的诚意之作,也是一部十分neat的喜剧影片。
鲁迅先生认为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而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喜剧的基本首先是要好笑有趣,很好的是《这个杀手不太冷静》这部影片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做的十分不错。
电影里的很多情节设置可能对普通观众来说产生的共鸣相对较少,但是相对还是很容易打动基层电影从业者,作为一名摄影生,几乎是边笑边哭看完整部影片的。
如果说伍迪艾伦的《子弹横飞百老汇》是将电影从业者的艺术理想撕碎的话,那么《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就是将它再重新构建起来。
可以看得出来,《这个杀手不太冷静》是一部倾注了剧组人员心血的影片,是一部真正用心去拍了的影片,在各种快餐文化横行的今天,我们的确需要更多这样的影片。
大明星米兰深夜被噩梦惊醒,听到房间对门魏成功练绕口令的声音,跑过去质问却被深夜美食的气味吸引。
一贯注重身材的自己抵御美食的诱惑,回到了房间,却在下一秒听到敲门声。
打开房门,一碗有着溏心蛋的阳春面摆在面前,它像深夜给饥肠辘辘的自己的慰藉,是她在连续几天的谎言欺瞒的高度紧张中,唯一获得的一次舒心与轻快,也让她下决心不能继续欺骗下去了。
这碗阳春面,漂着几片葱花,再平凡朴素不过了。
它寡淡,却冒着热气,充满了人情味,是整个故事的转折所在。
整部电影里充满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有黑帮的纷争,有片场的欺瞒,有兄弟的背信弃义,有职场的伤感失意。
但却在端出这碗面的时刻,瓦解了一切坚冰,为观众呈现出了一抹柔情。
仔细去看,温柔是贯穿在整部电影里的。
小人物魏成功孤身在片场跑龙套,诠释的第一个男主角没有剧本,没有摄影机,所有观众和导演兄妹一样知道真相,看着他在电影银幕里使出浑身解数挖掘人物,雕琢表演。
魏成功对角色越上心越认真,观众就看得越开心越想笑。
因为我们都知道,这一切是假的,但银幕里的他以为是真的。
任务失败以后,魏成功又跑回片场做龙套,做替身,被人殴打,被摄影机无视。
之前男主角的南柯一梦没有在他的履历里留下丝毫印记。
但好巧不巧的,摄影机恰好拍到了曾经在酒馆里扮演杀手的那一场戏,被慧眼的导演发掘。
当他们一起在幕布前看完样片,也是魏成功苦苦想看却没看到的样片,时间如同可以回溯,他一定又回到了那场男主角的梦里,梦里他是杀手卡尔,勇敢无畏,除恶扬善,跟老大歃血为盟,更重要的他是男一号,梦寐以求的主角。
比阳春面更动人的是《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的片尾花絮,在一串演员们开拍笑场的花絮之后,突然看到男主角魏翔捧着杀青的花束流眼泪,感谢剧组。
他说,“谢谢你们帮我完成人生中第一个男一号”,这一刻他不再是《李茂换太子》里可有可无的皇上,《你好,李焕英》里只有一句台词的职工,不再是之前演过的教练、经理、社长、村长等一系列连名字都没有的角色。
他是魏翔,一个从业二十余年,岁数不小,长相一般,职业道路并不顺遂的演员。
他是魏成功,一个只能在死之前给自己加戏,在养父母身边扮演孝子,疯狂想看到样片而做梦的角色。
他也可能是每个观众,过着平凡而普通的人生,遵循着既定且一成不变的轨迹,却内心总有不熄火苗的人。
如果电影可以造梦,《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在戏里帮魏成功造了一个梦,在戏外魏翔造了一个梦,也帮每位起身走出影院的观众造了一个梦。
开心时可以在雨中起舞,粗暴时像荒野的镖客,我可以接受你说我演技太烂,却不能接受这一切都是假的。
没有镜头的表演可以自由发挥,没有剧本的独白可以发自内心。
我继续跑着龙套,扮演着被殴打的替身,把男主角当成一场旧梦。
可是没有谁可以质疑梦的真实,它意外存在于胶片里,像一些曼妙的梦,支撑着人生。
《这个杀手不太冷静》是一部喜剧,但作为喜剧他非常失败。
现在对于喜剧,小品的引人发笑的方式已经变得非常无聊了。
解构变成赞颂,滑稽变成小丑,引人思考变成了煽情。
与一般人的理解其实不一样,喜剧是非常依赖逻辑性的。
只有建立在顺理成章的逻辑的前提下,喜剧的反差才会让人印象深刻。
卓别林的喜剧之中,卓别林无疑是逗观众笑的,他的行为显得滑稽可笑,但是卓别林作为电影里面的人物是认真的。
正是这种反差才让喜剧的效果显得格外明显。
马保国第一次“义正言辞”的斥责和第二次故作心态借助流量的炒作相比,节目效果显然强了很多。
但是现在的喜剧作品似乎都在朝着第二次炒作的马保国前进——他努力想要去逗笑观众,但是却忽略了喜剧应该有的东西。
首先大概介绍一下剧情方便各位理解下面的内容:卡尔是一个杀手,在一次刺杀大佬哈维的时候不幸受伤,哈维并不知道受伤的人是要杀他的卡尔还去探望了他。
哈维旗下有一个拍电影的导演米勒和他的姐姐米兰,哈维威胁米勒的姐姐和他结婚,米兰迫不得已说自己认识卡尔。
于是哈维要求米兰交出卡尔,米兰只好找了不得意魏成功去扮演代替卡尔,吉米通过魏成功“除掉”了哈维之后,却遭到了魏成功和哈维的复仇。
影片开始,哈维去探望卡尔的时候,卡尔一直用手笔画着手枪的形状对着哈维。
这个镜头除了可以解释为刻意制造的笑点之外没有任何解释——难道一个好的杀手需要去暴露他的身份吗?
魏成功作为一个演技拉胯的演员,为什么要被拉去饰演卡尔,是嫌不容易去露馅吗?
当然也可以解释为这个任务太过危险,需要骗魏成功这种傻子。
但是后面魏成功见卡尔的时候表现实在是太浮夸了太过迎合观众。
而始终哈维也没有太过怀疑魏成功的身份让人有点不可理解,总的来说,这个桥段同样比较失败。
剧中对魏成功的身世的描绘成了这部电影一个比较“催泪”的地方,开心麻花的电影多少都有点这样的元素。
让魏成功这个形象有了一定的立体性,他是一个心地善良,追求梦想的人。
但是米兰在知道魏成功的身份之后的态度转变却让人怀疑,这个工作本来就是一份非常危险的工作,也许人真的会有这样的情感转变,但是在这部电影里面,这是缺少铺垫的。
这个桥段总体比较平平,中等偏下,太煽情了而且和整体的剧情又关系不是很大。
魏成功射伤哈维的时候,塑造地很不好。
因为哈维这种人平常不可能没有保镖保护,不可能不带枪的,只能说导演为了凑成这个剧情抛弃了一部分现实的逻辑性。
吉米嘲笑魏成功那个镜头,太烂了,这个镜头明明就不适合煽情还非要煽情。
吉米的笑听着太尴尬了,我真的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的。
这个镜头太想要塑造一个失败的,滑稽的人被尽情嘲讽的意向了,但大不可如此直白大力。
结尾的那部分内容可以说有平庸的有烂的,魏成功的被打也同样是一个孤立的,没有联系的笑点。
最大的失败之处就是哈维这个人物形象的突然拔高——这个人物前期的表现明显更像是黄四郎,一个遍身都是冷幽默的,但是下手不留情的形象。
然而到最后却莫名其妙成了一个好人,wtf?
还有最后手下对哈维的怀念和对吉米的质疑,这太莫名其妙了,导演是不对一下前期剧情吗?
还有卡尔这个形象,在剧中的存在太过空白了,这个人物压根就没啥存在的意义。
出来的那几个镜头也似乎没啥逻辑性,单纯是为了搞笑。
但有一个镜头倒还不错,就是魏成功杀死米兰的这个镜头(虽然两个人间的爱同样莫名其妙),这倒说明了一种“屈辱记忆的压抑”,一个老实人的恶毒。
但是这个和片子整体基调也是比较偏离的。
总结一下:《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与其说是电影,还不如说是电影形式的舞台剧。
它有很多笑点,但笑点大都非常刻意,而且我也看不出这些笑点对于作品的基调有什么奠定作用,似乎就是单纯作为笑点存在。
《夏洛特烦恼》虽然也不咋地,但是好歹比这个电影好一点。
整部能打两星左右,豆瓣的6.7还是多少有点偏高了。
不过本来对国产电影也没太多期望,这个电影是配家人朋友看的,如果你能不关心这些剧情仅仅关注笑点那也确实和家人可以一起看,毕竟这部电影不那么低俗,没那么多屎尿屁。
但如果想看真正的电影,建议避雷。
当《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的结尾花絮里,魏翔捧着一束花发表他的杀青感言的时候,我一时间有点无法分辨他是真的哭了,或者还在戏里。
因为他说的那句:“感谢大家帮我完成人生中的第一个男主角”,恰恰是戏中角色魏成功的内心独白。
戏里戏外,魏成功和魏翔变成了同一个人:一个抱着对表演的巨大热情,跑了十几年龙套,却一直被认为无法扛大旗的老演员。
人到中年,他终于被人记住了。
魏翔有多不红呢?
直观地给几个例子:1、他2007年就在《地下交通队》中出道,至今已经15年,但直到今天豆瓣上的影人页里还没有对他的单独介绍(不过他在剧中那句“我抢了二斤山里红”,却是观众对《地下交通队》最鲜明的回忆之一)。
2、他迄今为止参演过38部影视剧,除《杀手》外全都是配角,很大部分还是客串。
不仅普通观众记不住他的名字,很多影迷都不知道他是谁,但你提《西虹市首富》里那个三口一头猪的教练,没人不笑。
反过来,年轻时的军艺校草沈腾,漂亮的马丽,以及人高马大一表人材的艾伦,优势都明显太多了。
但魏翔在《杀手》里的表演,是毋庸置疑的。
和金凯瑞一样,魏翔的喜剧路数是放飞自我型的,以夸张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见长。
《杀手》里可以说把他的这个特长发挥到了极致,他在片中每次“开拍”前都要一本正经地开嗓,每次都能让影厅里笑成一片。
肢体语言更是不用说,第一次和黑帮大佬见面那场,几乎就是魏翔的独角戏,他扭动身姿,拿起一把匕首舔来舔去作耍狠状,把在场所有人都震住了。
最后那场牌局,他cos赌神玩着道具牌,估计周润发看见都会吐血。
模仿《雨中曲》那段更是经典,你无法想象一个貌似抠脚大汉的男人,跳起舞来居然能那么轻盈。
魏翔是《杀手》里毋庸置疑的主角,cary全场的那种。
最关键的是,《杀手》是一出戏中戏,讲的就是一个不得志的小演员成了男主角的故事,里面穿插了无数对经典电影桥段的致敬,不同身份的转换,让魏翔过足了戏瘾,展现了广到没边的戏路。
对于观众来说,这个男人带来的惊喜一波接着一波(他居然还会说意大利语),对于看过那些经典电影的影迷来说,看魏翔再演一遍,是种享受。
魏成功这个角色身上有我们每个人的影子:他不是大明星,甚至被人瞧不起,但他对电影的爱已经进入血肉里,进入骨髓里,只要能让他演,他一夜就写出人物小传,不给片酬都可以,不要命都可以。
就算知道一切都是假的,就算知道靠演戏解决不了问题,就算知道电影只不过是资本的玩具,但他不管不顾,还是把整个生命都扔进去了,并且我毫不怀疑,魏翔自己也是这样的人。
我想这才是《杀手》真正感动我的地方——去看一个男人像孩子一样爱着电影,是多美好的事。
我第一次见到他,是在2013年的央视元宵晚会上。
那时候开心麻花还没有成为喜剧天团,大家都还是剧场里摸爬滚打的小演员,那个叫做《水浒闹元宵》的小品甚至没有资格登上春晚。
但我记住了他那段“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的绕口令,记住了这个看着五大三粗却身怀绝技的男人。
后来,一切都改变了,三年后,《夏洛特烦恼》爆红,再过两年,《西虹市首富》把喜剧片的票房天花板推过了25亿。
这两部里都有魏翔,但人们记住的都是沈腾。
直到《杀手》首映礼,当观众们被魏翔逗得喘不过气的时候,沈腾讲了一句话:“魏翔是我未来最大的威胁”。
虽是玩笑话,但我认为,这话并不过。
《这个杀手不太冷静》改编自三谷幸喜2008年的电影《魔幻时刻》,经典的原作让电影至少在故事完整度上得到了一定保证。
它构筑了电影的下限,不会差得太离谱。
剩下的,就是看改编团队会把原作糟蹋到什么地步。
好吧,感谢开心麻花团队,他们成功地把自己从中国喜剧电影天花板,作成了批量生产烂片的流水线。
这部新电影,丝毫不能挽救“麻花”摇摇欲坠的招牌,在其诸多作品里也只是二流水准,勉强维持着及格线。
“杀手”之所以能让人看下去,还是郭德纲说得好,全靠同行的衬托。
这完全是部低配版的“喜剧之王”,延续着“麻花”电影大咖带第二梯队,再造一个“沈腾”的战略。
战略实施并不顺利,沈腾是雷打不动的王牌,艾伦定型严重,黄才伦眼见捧不红了,常远一当主演就失常,王宁还没真正跨入观众视线,“魏翔不红,天理不容”的魏翔这次成了“幸运儿”,这不是张主流的主角脸,但喜剧有时剑走偏锋,或许能成。
可惜,这仍是一个“葛民辉想要接棒周星驰”的伤感故事。
在这部闹哄哄的浮夸喜剧里,你没有太多机会看到魏翔展现演技。
他用晚会小品式的表演法,努力塑造着一个“小丑”般的滑稽人物,那并不让人快乐。
过去开心麻花电影被专业人士吐槽缺乏“电影感”,这次“杀手”干脆直接把话剧舞台整个搬到了大银幕上。
整部电影基本就是按照舞台剧设置的,布景、美术、造型、灯光甚至表演风格都是完全舞台剧式的。
所以“杀手”也较普通电影在风格上来得更造作和夸张,台词、表情、肢体和情节都是大两号的呈现。
借着“戏中戏”结构,魏翔的表演也按着浮夸浓度爆表的方式演绎,相比周星驰在《喜剧之王》里写实为主,掺杂夸张,以浮夸见辛酸的表演。
“杀手”完全背道而驰,通篇都是肉眼可见的“用力过猛”,五官高强度扭动,肢体大幅度运动,台词铿锵有力话剧腔浓厚,加上完全架空的背景,违和度极高的形象设置,无厘头的情节与极度动漫化的人物,整部电影很难与现实发生真正意义的连接,自然也让人无法共情。
马丽的疲态如此明显,整部电影几乎没什么出彩表演。
大尺码衣物的刻意遮盖与无精打采的状态,让人疑心这是孕期拍摄。
虽然电影很努力地打柔光和磨皮,但美丽明星的设定依然没有在马丽身上成立。
她之所以出现在这部电影里,并不是角色需要,甚至连工具人都算不上,只是因为电影要马丽的名字吸引票房,这里面全是商业算计。
当然,作为开心麻花特色的配角们依然亮眼,他们在镜头焦外卖力投入演绎着打手甲乙丙这样不具名的角色,赋予他们性格和灵魂。
很好,可总体来说于事无补。
原作的另一个主题是对电影和表演的热爱。
这种热情在“杀手”里几乎消失殆尽,男主角对表演的热爱完全缺乏细节铺垫,就是非常生硬地直给硬塞,时间都献给了段子。
致敬“雨中曲”没有任何前因后果,冷不丁就来了这么一出,舞跳得还并不好。
男主角魏成功给人的感觉,是智商低的“傻”远多于对表演的“痴”,电影里很多环节都是以全员集体“降智”的方式完成逻辑衔接的,否则但凡智商正常,这漏洞百出的局也早被捅得千疮百孔,几次死里逃生不过是反派们不够决绝不够坏,反转逆袭都来的随随便便,很不讲究。
而且,魏成功在电影中的演技,从任何角度讲,都是十分明显的大写的“烂”,演得“烂”还“自以为是”,是片中最不受待见的那种。
原作中的主角,戏里戏外泾渭分明,基本都是用正剧的表演方法,虽略有浮夸,主要是受老派电影的影响,而表演本身是好的。
魏翔的问题在于他的戏中戏是双重浮夸,演杀手“卡尔”时是浮夸的,戏外的魏成功也是浮夸的,这种浮夸或许生产了笑料,但真的让人觉得过于腻味。
总地来说,麻花有一批演技和观众缘都好的骨干演员,他们就像香料,作为配角点缀时非常提味出彩,有奇效。
而一但大剂量使用,就会过犹不及。
多年的话剧训练让他们的表演太过强烈和浓郁,他们很懂得表演的“放”,但却做不到克制的“收”。
“杀手”里的魏翔也不例外。
开心麻花电影口碑一再下降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过于依赖过往商业成功的经验,按照互联网那套可快速复制的模式量产喜剧电影,用高密度的笑点掩盖单个笑点质量的欠缺。
所以观影时我经常是咧开了嘴,最后却好像没笑出来,就这样在似笑非笑间煎熬。
总体而言,麻花电影在这几年里,品质肉眼可见的下滑,他们甚至来不及构建真正风格化的特色,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商业成功经验化和模式化,放弃了对喜剧更多类型的探索,而开始做起了流水线生意。
电影真正让人触动的是片尾彩蛋,魏翔杀青后热泪盈眶地哽咽,感谢大家让他完成了自己第一个男主角。
我相信,哪怕是魏翔本人的真实经历,都不逊色于“喜剧之王”。
不需要杀手,不需要黑帮,不需要阴谋诡计大反转,人生该有的喜怒哀乐,起伏错落,一点不会比这个杜撰的剧本少。
小龙套逆袭变大明星当然让人,但似乎人生总要以功成名就来印证圆满。
相比之下,《魔幻时刻》里主角对表演的虔诚,以完美拍完一个人物作为句点,更加让我感动。
可惜这样的感动与“杀手”没有半分关系。
平心而论,《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不算好电影,也没有什么值得被铭记的时刻,甚至完全配不上原作的故事。
当然,预期决定了对它的评价,是否看过原作感受也不一样。
但总地来说,你看完之后,不会对这部电影有更多念想,也没有更多共情。
它就像春节的一个烟花,绽放了,或许引起一阵欢笑和惊呼,却最终注定只能归于沉寂,仿佛从未存在。
坦率地讲,豆瓣目前6.7的评分,太高了。
为照顾一家老小审美情趣和观影习惯,也为了初五大家聚一起吃个饭。
思量再三,还看了眼口碑,最终还是选择大家一起去影院看《这个杀手不太冷静》。
票价不菲,在北京1+X这种冷门院线,单价也高达八十,拖家带口就轻松大几百。
然而实际观影感受是看了半小时就想离场。
真的,这拍的啥啊,观众现在宽容度这么高了吗?
已经是翻拍,剧本还东拼西凑,各种致敬及戏防,全片充满了对周星驰无厘头及经典老电影的无限影迷情节。
这也就罢了,但不刻画人物、不编织人物关系,全靠事件和台词强行起承转合,各种牵强附会,漏洞百出,就实在说不过去了。
比如,哈维又不是傻子,魏成功一而再再而三的内心独白,再来一遍,连小弟都起疑了,哈维还能对魏成功是卡尔确信不疑?
再比如,米兰为什么良心发现要告诉魏真相,因为一碗面?
米兰为什么喜欢魏成功,因为他一直在帮别家演儿子?
魏成功为什么要抢婚,因为看到胶皮里影回想起了与米兰相处的幸福时光?
二人明明全程是骗与被骗的关系,没有任何私下交流好吧。
最大的漏洞是,摄影机藏在对面楼能拍到这边室内发生的一切?
以民国的科技水准和收音技术,且不说能不能藏好摄影机和话筒吧,就算是能藏好。
魏成功一个跑了这么多年龙套的演员,就这么不懂镜头,对此深信不疑?
摄灯美,服化道也是各种不讲究,影像质感陈旧如土。
几场重场内景戏,完全是舞台光的设计思路。
人物造型更是无力吐槽,马丽的造型,是致敬《金鸡》吗?
特效更是不忍直视,基本几年前的水准,网大质感。
随行的小学生都忍不住在电影院直呼太假。
而最糟糕的是表演,全片几乎只有第一次做主角的魏翔一人儿在好好演戏。
感觉其他人的心态都是“赶紧的吧,速度得了,拍完好收工”。
连陈明昊都奉献了他转战荧幕以来的最糟糕表演。
特别是马丽老师,这演的是啥,比行活还行活,比清水还水。
说老实话,要不是魏翔真的认真和努力在演,《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应该妥妥跟《李茂扮太子》一个起评分水准线。
有感动吗?
多少还是有点儿,魏翔跳雨中曲的那个段落,有一瞬间还挺感动的。
但,这只是单纯的出于对魏翔本人这么多年的坚持和电影这门艺术本身所产生的感动,而与《这个杀手不太冷静》没有任何关系。
以上。
用一部喜剧来蹭一部极其严肃的IP,这个蹭名字蹭的超过无敌low,呵呵,,可以说是国产喜剧的耻辱,,希望不要有人再去为这种低俗行为买单,不要去好奇,好奇的人越多,那他低俗蹭名字的行为就成功了, 不要看,不要看,不要看,直接一星差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打个比喻,现在又出个电影叫《流浪吧地球》,还是喜剧,,我就呵呵了。
再说一遍:不要看。
看这部电影的我好像一个小丑
被豆瓣上的低分吓到了😁梅雪风老师有提到过,在写自己评论之前不要看任何的评论,注意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因此,我愿意很坦率地承认我非常喜欢这部电影,如果不是因为名字耽误了,如若能在电影院看到我会更喜欢。在没有看过原版的基础上,这部电影相当程度上做到了本土化,关于电影虚假真实的命题略显直白,但已十分饱满。当魏成功被动冒充卡尔,我终于再一次看到《驴得水》中铁匠扮演得水教师的时刻,那种底层小人物的无力感,被挂上莫须有的、与之不相匹配的名字,如果不是这样的表演,也许一辈子只是芸芸众生,可他们又并非被选中,更像是替罪羊般的存在,人生的高光时刻伴随的是彻骨的低贱。然而最后的人物弧光更近一步,他愿意演下去,不论有没有摄影机、有没有人认可,他只想完成这场人生的表演。人生如戏,任他嬉笑怒骂,我自是主角。
4.5。戏中戏还挺有意思的,这可能是目前为止为止我看过开心麻花最好的电影(自从《半个喜剧》之后看到开心麻花四个字就想躲远点),至少这部还是值票价的。如果春节档只能看一部,那就考虑这个吧。今年也够累了,我还是看点开心的吧。
意大利黑帮的车牌好像有点东西,应该是教父的上映日期吧?感觉杀手好多地方都埋着各种彩蛋,有点意思
片尾都没看完就马不停蹄打一星
笑点密集,魏翔本人与男主最后的那个共鸣居然莫名的感动到我了
比预期要好一些,毕竟是改编作品,故事起承转合确实完整。笑点确实不少,但实在受不了舞台剧式的拍法。
看到一半电影院有人打架,然后场面非常热闹,其中一个女的还在那煽风点火,说我老公弄死你们,对面是一帮高中生or大学生,正好为了逞能,于是他们在为了要不要打架还吵了半天,场面很热闹
一张毫无大荧幕魅力的脸撑不起这样的角色。
所谓喜剧就是把悲剧撕碎了放在你面前。无论是戏里的小角色还是戏外的真演员,都是第一次当主角,其中的坚持倔强和苦楚,将戏如人生演绎的淋漓尽致。整体还是不错的
只能说感觉一般,没想象那么爆笑。和原版相比,也更加舞台化。日韩电影是这两年国产影片的素材库了,翻拍了好多部啦。另外魏翔最后花絮的真情流露倒是挺好看的。
戏中戏,各种借桥、致敬,都让我起鸡皮疙瘩,low遍全身。笑点设计,也大多让人呵呵。开心麻花的喜剧,大多是没品的闹剧而已,扛不起当代喜剧电影的大旗。看来得去看一下三谷幸喜的原作压压惊才行。
走出影厅时,恰逢隔壁厅的《奇迹笨小孩》同时散场。看着他们湿润的眼眶,听着他们三三两两、不绝于耳的赞叹声,我感觉我肠子都要的悔青了。(《这个杀手不太冷静》+《李茂换太子》,这哥俩儿真是用实力证明了「谐音梗必摆烂」这句话的可信度与准确性)
这个电影有26亿票房!我惊了
就…太舞台剧了太小品了。不是说悬浮肯定不好,只是这个没浮好,也不是说不能套路,但抄套路也多少得给点新东西。魏翔没创作出一个新的“尹天仇”或属于他的小人物。为了他杀青时的眼泪,多给一颗星。
戏精男主是个影痴,不是个傻子,谢谢
看来这种东搬西凑的傻佬胡闹剧就像春晚小品一样永远都有市场。
实在太搞笑了,去找哈维大哥的那一段,以及和意大利人做生意的那一段,这两段给我大晚上直接笑清醒了。魏翔值得这么成功!!~另外还是要感慨,黄才伦真的很黄金配角啊,希望他能够放弃自己的主角梦,别再试图当主角了……
他们笑的次数是三位数,我笑的次数是一位数。不是他们有问题就是我有问题。随便吧,无所谓。
看过原版,所以有些剧情走向都能猜出来,不少笑点也和原版一样,不过本土化还是不错的,翻译那段全场最佳,原版最后是升华主题,这版最后是合家欢有些逊色吧,不过也挺适合春节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