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地战警》的英文名字是《Bad Boys》,这里bad用来形容主角的智勇双全和可爱幽默,而用good断无此感,看完影片《sin city》后第一反应是这片儿真艺术,第二反应是想用罪恶来修饰这种艺术——罪恶的艺术。
显然,影片的暴力风格受到漫画特点和昆汀的影响,有种超越的恐怖,而稍微看久了以后,残忍的惯性让人不仅“既来之,则安之”,更感到一种想象力尽情使用的满足与酣畅淋漓到疯狂的潇洒。
本片由警察哈提根(布鲁斯.威利斯饰)、警察马沃(米奇·洛基饰)和刚刚退休的社会新闻记者德维特(克里夫.欧文饰)为三个中心人物的故事组成,加上开头结尾乔什.哈奈特的表现,故事作为整体是混乱的, 但恰恰是“艺术为混乱带来逻辑和秩序”。
黑与白的演绎以及血腥从头到尾的散发一直让人深深呼吸着罪恶与黑暗,所有的一切都让人感到绝望,不知漫画作者弗兰克.米勒是否对社会持执着的悲观态度,但我觉得也许正是这种以极端方式对罪恶的放大,才决定了艺术的真实,荒谬的表现力让人感动甚至陶醉,然而一切的绝望并不能阻止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在这里,影片的苍白形式与歌颂真善美的内容形成的博弈的张力攀上珠峰。
“一切行为的动机出于情感而非思辨。
”然而在超现实主义面前,这句话也不完全对,三位男主人公皆出于对女人的某种“爱”而展开一系列的打杀,但这种爱不在情理意义层次,也许正如那句描述“任何文化的创新首先都是情感模式的突破,都是爱情的先锋队冲破旧秩序的落网,为新文化开辟道路”,于是,我们仍然能理解他们并很奇怪的把他们当作英雄——不应该存在于sin city的。
所以,我认为影片的一个精彩就是罗伯特.罗德里格兹用非常规的方式同时塑造了几种不同款式的英雄。
老警察哈提根始终闪烁着那双愤怒而坚毅的眼神,最终有节奏地完成了对黄色杰克的消灭,最后的自杀令人虽然令人叹息不已但我们知道楠丝安全了,一段不断发展却又不清不楚的爱告一段落,悲怆中,我们和主人公一起叹口气,余味无穷。
大猛男马沃的生命力能把南极的冰川都惊得融化,他的确丑陋野蛮,但那片准痴情必定能让无数少女震撼,最后的死都是那般豪爽自信,而这些都在妓女、流血、吃人、麻木、撞车等关键词中实现。
欧文“象古代英武战士”的面孔仿佛暗示他对纯洁高尚的追求,他憎恨警察杰基男孩对女生不尊重到极点,但他依然在车中把杰基“唤醒”并与他交谈,让人觉得他是帅气的,其中还夹着有趣,与众美女一起叱咤风云的潇洒令人想到令狐冲,但后者万万不敢当敌人失败后如此凶狠地狂吻爱人。
突然想起南怀瑾写过:“英雄能够征服天下,但不能征服自己;圣贤不想去征服天下,而征服了自己。
英雄是将自己的烦恼交给别人去挑,圣人是自己挑尽了天下人的烦恼。
”顿时觉得主人公们并不是英雄,竟然是圣人!
用巧妙当然不能形容我的感受,而我丝毫不敢抱怨伟大的语言是贫乏的,所以我找来罪恶这个词放在惊人的艺术前。
不知为什么,我特别钟意乔什.哈奈特一前一后的出现,正如漫画故事的标题一样,“the hard goodbye”把每个人都弄得多愁善感,尤其是开头红色的惊现,让人不由想起《辛德勒的名单》中那位天真的穿红色的小女孩儿,都是那么让人慨叹。
我的立场很明显,对本片暴力的应用相当肯定,个人以为如果默认了使用暴力,那怎么使就决定了这种美的程度。
美是一种感觉,并不一定要象王国维所讲的“美分为优美和壮美”,历史车轮滚到今天,我认为人类的体验也应该跟着变得有突破性和超级多元。
正像本片所带给我们的意外,仅有无情的黑色和白色或者恶心的黄色的暴力必定是种美,因为在其中,个体的表现和“社会的何以可能”这个永恒问题新式的出现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都是带毒的鲜花,在好像不够长的影片结束后散发着无尽余味。
文章最后,我一如既往地搬出我似乎女性主义的观点。
影片是男性的,但我觉得作为对罪恶的表达,“罪恶”地使用女性来表达或许有更出彩的效果,而出现的暴力女武士美惠的冷酷还显常规,要达到进一步的超越,不能光站在仿佛具暴力属性的男人身上,而与时尚的契合还要保持下去,因为那种比如欧文的深眸和酷发着实漂亮。
这部电影分三个章节,每个章节都短小精干,但都是完整的故事。
黄色怪物顾客至上不得好死大开杀戒仔细想想他们互相关联,且还分着阶层。
关联在于南茜那个脱衣舞娘,是警察从政府官员的儿子手下救出的小女孩,而政府官员的哥哥是吃人肉且与狼人一起杀害妓女的同谋,也是极有声望的信教徒...这部电影改编自漫画,当初看它是因为买了本书叫《以眼说话》,封面出自这部电影。
看完之后只是感到猎奇,无休止的独白,好像主,人公每做一个动作都要加以解释,除了絮絮叨叨的台词外,还有全黑白以外零星半点的颜色,红色黄色蓝色常常出现,或代表血,或是女人鲜艳的红唇,明媚的眼,难忘的美好一夜情发生的所在地。
在这个罪恶的只有黑白的城市,黑与白其实无法分的那么清楚,于是血也可以是白色的。
为什么无法分清?因为混沌,这像一个无法无天的城市,警察也没个正行,想着非礼妓女,殴打自己女朋友,甚至这个城市包容吃人的恶魔,而信教徒那么最应该纯洁的人,冠冕堂皇的吃人还说着摄取她们灵魂这样的屁话,,而视妓女的命于不顾。
但在这样一个看起来无法无天的城市,权利依然有效,主教把废物弟弟提成政府官员,政府官员甚至有权利颠倒黑白让无辜的人替罪,警察的死依旧让老城的女人们感到担忧,如果这是一个暴力说通一切的地方他何必担忧呢?还有就是为爱奋不顾身的大块头,他杀了主教,杀了狼人, 以为自己在狱中看到 了心爱的金发女郎,结果只是与她相似的妹妹,一瞬间金发又变成黑白颜色。
所以在这部电影里颜色代表温度,代表魅惑,而为什么其他是黑白?大概是为了凸显这个城市的冷酷与混乱,这是个没有颜色的世界,可它依旧有情,爱情为主,不管再酷的人也是有情的,他们为利益拼搏,反抗,这是这个城市的生存之道,这是个暴力的城市,也是个有情的城市,只不过你要按规则办事。
电影以三个男人在‘sin city‘的不同遭遇为主线,拳击手马文为了找到谋杀和自己有一夜之情的神秘女子的凶手而搜遍了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而记者德怀特则坚持着自己对于正义的理解而在这个黑暗的城市中进行着‘黑暗’的执法;而老警探哈德根则为了洗刷自己的不白之冤而寻找着知道案件真相的证人。。。
三个各怀心腹事的男子就这样开始了他们各自在这座‘阴暗城市’中的故事。
除了保持漫画原作一样的叙事风格之外,电影本身还尽可能的对漫画景物与真实演员的表演融合做了一定的改动。
使得电影观众从头至尾都仿佛置身在一本摊开的巨大漫画中,本片独到的黑白式视觉冲击和漫画风格的电影语言运用,使得本片几乎完美的照顾到了原作爱好者和电影观众双方的观赏习惯。
并且又最大程度的尊重了原著本身就独到的视觉效果。
不得不说,这是这么多年来少有的能够在漫画原作和电影观众双方都找到巧妙平衡的作品!
之所以说这是一部暴力的伪cult片就在于,本片最大的卖点恰恰就是漫画式的暴力风格,而cult的精神其实更多的留存在了电影风格本身的某些异样之上,且仅仅是一点点的不同于好莱坞惯用伎俩的独特罢了。
对于普通的电影观众来说,电影的确风格诡异,但是和真正骨子里就透着cult煞气的电影来说,本片实则是小巫见大巫。
况且本片众多的明星阵容和对于电脑特效的使用明显就是奔着票房使劲儿的,因此,《罪恶之城》充其量也只能算是部伪cult片子。
但是暴力---这个本片最大的核心卖点之一却没有因为商业电影的本质而有丝毫的虚弱。
而本片骨子里就带有的杀虐之气也正好符合了两位导演罗伯特·罗德里格兹和他的最佳损友昆汀·塔伦蒂诺的一贯特色!
这两个‘坏小子’算是那种即使收着制片商的大额‘贿赂’以及顶着发行方的百般叮嘱,且还敢恣意妄的个性之人。
因此《罪恶之城》能有如此的异色也是一种必然!
有人说,昆汀是个鬼才。
而所谓“鬼才”,就是“鬼才知道他在想什么”。
在现代电影史上,昆汀·塔伦蒂诺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导演。
暴力美学、非线性叙事、美国独立电影革命旗手……围绕在他身上的标签太多太多,人们为他和他的电影争论不休。
在本文中,笔者尝试以七个关键词,浅析昆汀导演2005年与弗兰克·米勒,罗伯特·罗德里格兹合作拍摄的影片《罪恶之城》。
关键词一:环状结构昆汀导演在1994年就以《低俗小说》一片的环状结构一鸣惊人。
而在时隔十年的《罪恶之城》中,昆汀又大玩了一把非线性叙事。
传统的线性叙事总是以事件发展为线索,按照正常的时间顺序,步步推进故事。
而厌腻了按部就班讲故事的导演和编剧们,就开始在探索不同的结构类型。
典型例子如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记忆碎片》一片,通过倒叙和剪辑手法,将一个简单的故事讲述得悬念丛生。
而昆汀无疑也是玩结构的高手。
《罪恶之城》和《低俗小说》都是运用多线叙事的方法,打乱时间顺序,让不同章节的主角相互穿梭,将三段式小故事讲述得饶有趣味。
《低俗小说》的人物围绕黑帮老大马沙展开,三段章节分别讲述了马沙的下属在咖啡店遇到的劫犯,马沙的下属与其情妇,马沙与老拳击手的故事。
而在第一段为主角的下属,在第三段中只是露了一面就被打死的龙套。
这样的安排无疑让人很新奇,当观众看完全片了解了整个故事之后,冥冥中就有了站在上帝视角俯视芸芸众生的命运的奇异感受。
而环状结构的妙处在于,由于全片的时间顺序是被打乱的,无论从影片的那一段开始看,都可以了解故事的全貌。
而影片的收尾呼应,全片的多处前后照应,也增加了“环”的循环和圆满感。
《罪恶之城》的结构相较之下要松散很多,三个故事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主角除了南茜也没有直接出现在故事中。
然而仔细看的话,就会发现三段长片中故事的人物是有一定联系的。
三段长片可以这样概括:第一段 哈迪根&南茜 反派:小罗克(黄杂种)第二段 马福&歌蒂(温蒂) 反派:凯文(眼镜男)第三段 迪怀特&格尔 反派:杰克(坏警察)在第一段哈迪根和南茜的故事中,反派小罗克(黄杂种)的父亲是罗克议员,罗克议员的哥哥是罗克主教,出现在第二段马福和歌蒂故事中。
歌蒂为罗克主教为首的神职人员提供性服务,从而惨遭杀害。
而第一段中的小南茜,八年之后长成了酒吧的舞女,在第二段故事里为主角马福提供帮助。
而此时南茜还没有听从哈迪根的话远走高飞,可以看出这段故事发生在第一段(后编)之前。
三个故事的共通处是酒吧,哈迪根为了寻找南茜来到酒吧,此时背景里出现了马福和杰克。
第二段马福出场时,旁白介绍马福也提及南茜,此时是第三段的主角迪怀特作为视点人物说出旁白的,也为下一段迪怀特做主角做了铺垫。
第一段后编,哈迪根去农场找小罗克报仇时,第二段里的眼镜男凯文坐在农场里读圣经的镜头一闪而过。
关键词二:黑色幽默即使是在如此血腥暴力的影片中,昆汀导演也没忘了加入黑色幽默。
在血浆与残肢中,这些荒诞的情节显得如此滑稽。
比如在迪怀特抛尸过程中,头上还插着枪的杰克的尸体突然开口说话,甚至还会拿烟抽,喋喋不休直到迪怀特撞车才闭嘴。
之后为引蛇出洞,美穗一箭射穿黑帮光头,此人中箭后震惊的反应与周围人漠不关心的态度形成对比,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
诸如此类的细节还有很多,紧张的观影过程中会心一笑,张弛有度刚刚好。
关键词三:邪典电影Cult film,通常翻译为邪典电影。
意指拍摄手法独特,题材诡异,剑走偏锋,风格杂烩,带有强烈的个人观点,富有争议性,通常是低成本制作,不以市场为主导的影片。
虽然市场表现不俗,但昆汀导演的影片无疑是邪典电影。
邪典电影的几大特征都可以在《罪恶之城》中找到对应。
1.低廉的B级片B级片是指缺乏预算,成本低廉的影片,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兴起。
由于成本低,为了吸引观众,B级片往往是粗制滥造的恐怖片,又夹杂着怪兽、僵尸、飞碟等观众喜闻乐见的元素,还有色情的擦边球。
也因此有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金刚大战外星人等天外飞仙的剧情是B级片导演的最爱。
很多大导演童年时受B级片的影响,在自己的片子中也喜欢放入B级片元素来致敬。
比如蒂姆·伯顿导演就是一位有名的B级片爱好者。
在《罪恶之城》中,昆汀也放入了很多B级片元素,使影片有了低廉恐怖片的质感。
典型如美穗和凯文出场时天空电闪雷鸣,将人物的脸照映得阴森可怖,配合扭曲的表情,分外诡异。
2.粗俗夸张《罪恶之城》未必粗俗,但刻意的夸张是一定有的。
正面人物的仰视角度大特写和定格,符号化的女性服饰设计,使得片子有种舞台剧版的不真实感。
3.元素杂和背景设定在未知年代,使得影片有科幻片的反乌托邦传统和社会批判意识,又有恐怖片的血腥暴力,漫画般的分镜头感和黑白定格,人物持枪时的西部片感,以及不时的黑色幽默。
4.亚文化影片中的正面人物都是传统意义上的边缘人群——妓女,流氓,逃犯,他们信奉以血还血以牙还牙,通过个人的暴力手段,表面上对抗的是代表政治的罗克议员和代表宗教的罗克神父,实则颠覆主流价值观,对抗的是整个病态的社会。
5.自成体系Cult Movie中一般都有一个完整独立的世界体系,《罪恶之城》也一样。
漫画改编使得本片有详尽的背景设定,条子与妓女的停火协议、超速一样会被交警追、被警察拷打胁迫签下认罪书……现实与虚构交织,令人罪恶之城的魅力别具一格。
6.不同于艺术不像艺术片需要正襟危坐,cult片嬉笑怒骂中自有“接地气”的风味。
不需要找寻那么多象征和意义,坐下来享受血浆横飞的快感就好。
关键词四:个性影像《罪恶之城》的画面无疑是让人眼前一亮的:几乎全黑白的画面有着黑白片的特殊质感,而偶尔的彩色在清一色的黑白中极为亮眼,飞溅的血液、金发女郎和她鲜红的衣服、蓝色的小轿车、黄色的变态小罗克……阴暗中又有着华美。
此种手法在斯皮尔伯格导演的《辛德勒的名单》结尾惊鸿一瞥,在此片中大量使用。
漫画改编使得本片生来就带有漫画特质,而漫迷导演昆汀则将此点发扬光大(关于昆汀对动漫的痴迷可以参看《杀死比尔》插入的动画片段)。
定格、大特写使得影片有着漫画分镜头般的镜头语言,而不时的全黑白剪影处理也有着出人意料的效果。
此片的西部片元素也很多。
人物拔枪时刻意的pose,正面人物的仰视角度大特写和定格,使得片子有种舞台剧般的“做作”效果。
在中国50年代的主旋律影片中,塑造英雄人物时也常用此方法。
关键词五:另类英雄传统设定中的英雄往往是警察等正义角色,而审美疲劳的观众早就不吃这一套,他们更喜欢《基督山伯爵》、《西游记》等反叛的英雄角色,甚至是诺兰导演的《蝙蝠侠》或者《V字仇杀队》这样有些黑暗的英雄。
而以小混混、流氓、杀手等传统意义上的坏蛋做主角,让小人物成为大英雄的片子也不鲜见。
远的如法国导演吕克·贝松的《这个杀手不太冷》,近的如国内导演宁浩的《黄金大劫案》。
本片中,除了退休警察哈迪根是“正义”主角外,其他主角的身份都不那么光明磊落。
马福是有精神病的流氓,迪怀特是整容的逃犯,温蒂是妓女联盟的大姐大。
在这扭曲的世界中,靠自己双手力量和打不死的小强精神拯救弱者、拯救爱人的“坏人”反而更可爱。
他们信奉拳头硬才是硬道理,他们为钱做事但绝不为钱权出卖人格,他们看到这个社会的黑暗却仍心存希望和美好,他们愿赌服输遵守这个世界的规则即使放弃生命也无怨无悔。
权势熏天的罗克家族构成了影片的主要黑暗势力,虽身为议员、神父,罗克们却比罪犯们更为邪恶。
且比起小流氓的明目张胆的恶来说,隐藏在金钱和权力之下的黑白勾结、借刀杀人等等看不见的恶更为可怕。
关键词六:女性主义乍看下昆汀未必有多女性主义,在《罪恶之城》中女性基本扮演弱者和尤物的角色,是男主角奋力拼杀的动机。
但第三段故事中,妓女联盟这一设定着实亮眼。
结尾女孩们站在高处持枪朝不可一世的黑帮爪牙扫射的画面也相当帅气。
细究起来,昆汀是很喜欢表现女性拥有力量后强硬一面的。
《杀死比尔》中,无论是乌玛·瑟曼饰演的犹如不死小强的主角,还是吹口哨的黑曼巴、使流星锤的gogo、刘玉玲饰演的日本黑帮大姐头,都是非常强大的,所拥有的力量很多男性都不是对手。
在本作中,美穗这一日本杀手的角色也同样强得像鬼一样,在片中佛挡杀佛,所向披靡。
也许柔弱的女性使用与娇小身躯不相称的巨大武器,爆发出坚韧力量所展现出的力与美的对比,是昆汀所热衷甚至痴迷的吧。
在日本ACG术语中,这种美感被称为“反差萌”。
昆汀深谙此道。
关键词七:日本情结毫无疑问,昆汀相当迷恋日本风情。
这点在他的影片中多有展现:《杀死比尔》中的一段就是以日本为背景的。
前文提到,栗山千明扮演的gogo、刘玉玲扮演的日本黑帮大姐头都有非常亮眼的表现。
乌玛·瑟曼用日本刀大战黑帮百人众的场面也十分精彩。
《低俗小说》中退役拳击手布奇逃出黑暗当铺又折返救黑帮老大马沙时,在当铺左挑右选,选中了日本刀作为武器。
《罪恶之城》中杀人不眨眼的美穗,使用日本刀、苦无,像忍者一样轻快敏捷的身手,刷刷几下就结果了几个大汉再顺便剁成几段装箱,血溅满脸却一脸漠然,彷如修罗在世。
即使是打酱油,也一定要有日本元素出现,昆汀导演的执着无人能及。
也许黑泽明等日本电影大师,也如同张彻的中国功夫片一样,给予了昆汀的动作片之路深远的影响吧。
2013年,《被解救的姜戈》在国内上映,无数影迷得以在大银幕上体会昆汀的魅力。
而2014昆汀依旧高产,新片计划近日也曝光。
这位以“暴力美学”著称的导演今后又将带给我们什么精彩?
让我们拭目以待。
此片可說是完美地表現出原著漫畫的氣氛和格調;不論是靈活得叫人呼爽的鏡頭運用、自成一格的唯美攝影、澎湃逼人的緊湊配樂還是間或滲上驚艷彩光的黑白畫面,在在都是把奇詭妖異、充滿暴力的罪惡城橫空展現,讓觀眾身歷其境。
這是荷李活近來眾多改編電影中最出色的一部。
其最大的優點不在改編情節的再創作以提升劇力,也不在真人的演出有多像漫畫裡的人物;卻是編導們成功提煉了原著中最吸引也最核心的原素,也就是那罪惡城市本身的描繪,通過編、導、攝、音各方面的完美配合,使原著中罪惡城的各種特質,比如是若無其事的暴力以更具感染力的狀態下影像化過來。
或許未看的朋友會害怕本片暴力有餘實感不足,如非漫畫迷就更難投入到比較誇張的暴力情節。
只是除了以劇情推展為故事增添合理性讓觀眾投入外,氣氛營造其實是一個更不著跡卻更具令觀眾信服效力的方法。
而明顯地,本片著重於後者,透過出色的罪惡城市氛圍營造,讓觀眾代入此非一般城市的處境,直接從心裡而非大腦說服觀眾,劇中人的暴力行為都是迫不得已而讓他們毫無疑慮並全程投入。
再者,黑白畫面和血腥暴力的組合原來具有不尋常的化學作用;簡單來說就是男生可見主角俠客殺得更爽快過癮,女生則最少不會對好些場面掩眼卻步。
此外,本片選取了原著三篇故事:《sin city》、《The Big Fat Kill》和《The Yellow Bastard》作主要劇情,並採用了三段式的敘事手法,把三個表面各不相干也發生在不同時間的故事以一個完整統一的基調-犯罪城內的眾生相-展現出來。
不同故事中的人物和場景不時自然地分別交錯於三個故事中;看似無心插柳般給予觀眾一點點驚喜同時深化了觀眾對此城眾生相的感覺,且通過城中的人和物兩者更立體地描繪了罪惡城的形象,藉此更進一步地拉近觀眾與此城的距離,直如觀眾化為犯罪城中的街坊,使代入感更形提高。
談一談故事的內容。
三段故事調子統一卻各具特色:《龍年》、《九個半星期》男演員米奇.洛基主演的《sin city》最暴力、最型格和最暢快。
《誘心人》男演員奇里夫.奧雲主演的《The Big Fat Kill》最多美女、最cult也最《kill bill》,東洋刀、飛鏢可不要忘了還有弓箭這一招。
不用多提曾演劇目,布斯偉利士主演的《The Yellow Bastard》則最淒美感人和別具深意,尢其要留意一句話,其大意如下「最大的權力是讓所有人明知的一個謊言變為不得不承認的事實。
」這種令人俯首稱臣的影響力其實就是一種心靈暴力,這遠較生理上的暴力要恐怖,因為我們都從布斯.偉利士屈服、認命的結局中看到哪一種才是暴力的最後勝利者。
同時這又隱隱為全片的極端暴力作了一個總結的回應。
總結全片,各製作單位包括編、導、演、攝、音等的超卓發揮使《Sin city》氣氛十足、格調創新鮮明且具有領先潮流的型格魅力。
其中,大膽破格的彩光黑白攝影絕不是普通偏鋒噱頭的攪作卻是別具深意的使此片觀賞價值大大提高的高明設置。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本片太忠於原著,幾近把繒本全面影象化出來一樣,使獨白過多,減弱了不少靈活鏡頭和剪接形造出的流暢感,無形中拌住了此片更上一層樓的腳步。
大家都看过电影,剧情我就不介绍了。
迪怀特是“黑吃黑”的代表,杰奇则即是警察又是黑恶势力保护伞。
黑社会也有其“法律”与“正义”,老城的协议也好,妓女的权利也好(男性黑帮与妓女在电影里是对立的势力),迪怀特是绅士与暴力的结合体,为了帮助妓女们与黑恶势力展开斗争。
这段的精彩之处在于迪怀特处理杰奇尸体那段,杰奇的头颅与迪怀特的对话。
相比迪怀特,由布鲁斯威利斯饰演的哈迪根则完完全全是正义的化身,但是哈迪根的正义完全按法律程序去执行,所以显得脆弱无力(反映了导演对法律的态度)。
当哈迪根以暴力解决了黄杂种时,我是拍手称快。
可没想到他却选择了自杀,照应了“老人死去了,小女孩获救了”。
这段的精彩之处在哈迪根危重住院时,各个出场人物的独白。
人性的闪光与丑恶,及权利政治的黑暗表现得淋漓尽致。
实际上,哈迪根的死是对恶势力的屈服,是对整部电影隐藏在幕后的强大政治势力的屈服。
马福(米基洛克饰)看得我热血沸腾。
他是正义的代表,为了给爱人报仇,敢于对抗一切势力,包括幕后的红衣主教。
马福才是真正的展示暴力美学,对恶人手段极其残忍,对爱人和母亲又是充满了爱。
这段最精彩的地方在马福杀死四眼仔和红衣主教那节。
片中有一个细节——大雨中,马福在经过内心的挣扎后,向上帝的雕像开枪射击。
对白是——他开始对上帝产生了怀疑(他从四眼仔口中得知红衣主教是幕后主使)。
红衣主教是议员(哈迪根那幕,黄杂种的父亲)的兄弟,即是宗教的代表,又是政治(或说政权)的代表,还是电影中最大的幕后恶势力;四眼仔则是邪教的一个象征,靠吃人在把灵魂升到天堂(也有人说那是人性邪恶的集合体);议员则是丑恶政治的代言人,冠冕堂皇,却是各位正义使者的最大敌人。
哈迪根过于执着与正义,所以他死了;马福过于执着与情感,所以他也死了;迪怀特游走于黑白之间,既执着于正义,又不过分执着(他不直接对抗政治,杀了警察偷偷处理掉)既执着于感情,又不过分执着(妓女都认识他和好几个都有一腿——汗一个),所以最终他活了下来。
恶势力依附警察,警察依附政治,政治依附宗教(至少剧中如此),正义方则是依附于爱——朋友之爱(迪怀特与妓女们)——父女之爱(哈迪根与南希)——恋人之爱(马福与戈蒂)。
所以我认为,这部电影是在说明,政治是一切邪恶的根源,爱是我们维护正义的唯一武器,当然——手段必须是暴力,以暴制暴!
这是我看过的最嚣张的电影。
为什么说嚣张呢?
它的颜色太特别了--一片黑白中鲜艳的只有血和女人的裙子, 画面太完美了--每个镜头都是严格按原著漫画的画面造型,随手一截就是一副好画。
明星太多了---指环王里的主人公来演了个变态吃人魔,看得我一辈子也不想看指环王。
太暴力太血腥了--虽然很多镜头做了艺术处理,作成剪影效果来完成, 但由于想象空间大,心理反而更恐惧。
本来情节理论上是很震撼,主角们的遭遇理论上很感动,但一切都被一片血海淹没了,剩下只有惊怵
面对同样的罪恶之城三个男主性格迥异,抗争的方式必然迥异(反派是同一个家族,变态是靠身为议员的父亲,议员是靠身为主教的哥哥。
)Marv单纯的依靠自己那种无敌的破坏力,最后虽然求仁得仁,但从报纸所知,他的所作所为看起来最爽但对此城市黑暗的根基几乎没有影响。
Dwight是靠智慧和联合,从影片中可见他和女孩们虽然没有打碎黑暗,但他们撼动了城市的根基。
最无奈的是Hartigan,这位影片中最正直最可敬的条子所作的反而最微不足道,他毁了黄杂种的两杆枪,但只救出了南茜,八年中仍然有无数的女孩遭到毒手,即使我们对那些视而不见,只是假设一下如果农场中呆坐的Keven出手结果会是怎样?
他自杀后南茜会怎样?
一个假设,如果三个男人和女孩们联合起来会是怎样?
另外一个方面,因为三个男人性格迥异,所以他们的目标也完全不同,这也注定了他们结果的不同。
Marv单纯的只想为歌蒂报仇,他的仇恨只针对主教一个人,所以即使他拥有改变一切的力量,但当得偿所愿时即是他的末日。
Dwight想保护女孩们甚至想要保护不在老城区的陪酒女郎,所以可以看出他故事的结尾仅仅只是开始,而且可想而知之后的故事会有多么精彩。
Hartigan仍然是最悲剧的一个,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最后给自己一枪也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该怎么做。
甚至他连南茜都没有救下来,Keven见过南茜。
刚刚把罪恶之城的小尾巴看完了,看了豆瓣的评分后,大家都评价如此之高,有如此之多的感受,而我则是一种终于看完了的解脱之感,所以我猜我应该没看懂吧。。。
随处充满着暴力,这也是暴力美学吗?
我不认为他美···暴力摧毁一切,虽也保护一切,但是还是有些难以接受。
整个电影都充斥着红与黑,还有一个颜色就是betti的蓝绿色眼睛。
她的眼睛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处都变了颜色,我不知道要表达着什么,整部片子除了最简单的英雄主义和以暴制暴的原则外,我真的没看出什么了,如果以后再看能看懂吧?
也许是心底里就很排斥这种暴力,还是不喜欢。
可以说,这部影片是臭味相投的人大聚首!
看完一遍狂呼过瘾,比kill bill更极致后来又在巴黎看了一个按故事分别叙述的特别版本,更带劲了我一向是动态支持者,也就是说,漫画永远比不上动画,这一次,我想,我又是正确的
HI到极点啊 血腥 负片效果 视觉冲击完全可以抵消对剧情的关注
我看过最装逼的电影
Fair trade.
冲着杰西卡·阿尔芭去的,电影实在觉得一般
小时候看 都没看懂
喜欢这个影片的颜色
邪典电影 非常漂亮 牛逼闪闪 不要尖叫
暴力癖者看去吧。这个东西黑白灯光啥的无可挑剔,但是太暴力了。
一味追求画面
都得死!
真的是形式大于内容。。。光影感真棒啊。。。。内容真够难看。
佳片有约看的,超好看
里格斯最NB的电影
不能说黑色不美丽,只能说他的美丽太黑色
我真的真的不是很喜欢这类题材的电影。
非常漂亮
講師放過。其實算不上黑白,其中穿插了紅唇金發碧眼...還有粉色球鞋。印象最深的是白色的血漿,明明特意把血處理成白色,但仍覺得惶恐和眩暈。視覺感很強,有些臺詞也還是不錯的
烈焰红唇点亮罪恶之城,美学比故事更醒目。真是冷静的嗜血与疯狂啊!
这个城市拥有世界顶级的医疗水平!
很好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