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
Samsara,转生幻梦(台)
导演:路易斯·帕提诺
主演:Amid Keomany,Toumor Xiong,Simone Milavanh,Mariam Vuaa Mtego,Juwairiya Idrisa Uwesu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语言:老挝语,斯瓦西里语年份:2023
简介:年轻人阿米德(阿米德柯曼尼Amid Keomany饰)正在照顾一位即将离世的老妇阿梦(席梦娜米拉万Simone Milavanh饰),他随身带着〈西藏度亡经〉,为她朗读典籍中生死奥秘,帮助她能顺利往生。阿梦的人生即将灭熄,阿米德的成年生活才正要开始,他乘着小舟顺着湄公河划行,遇到年少僧人毕恩(熊图莫Toumor ..详细 >
寮国原来就是老挝,纳闷这个国家把出家作为公民的义务吗!中间有段沉浸式体验,让观众跟着逝者穿越中阴去轮回,最后转世为非洲某国一只小羊羔,真的是正儿八经讲轮回,挺无感的,倒是老挝僧人的生活和非洲岛国加工海带的过程有点意思……
10分钟删
很有邦哥的短片味,只有在电影院看的人才配打五星
镜头绝美,而神神叨叨的神学主题如此即可,导演自以为是的炫技手法,包括如同大型洗脑一样的电影院现场灵修反而令人作呕了。
对观众的感知能力、放映环境都有极高要求。个人随着前面的剧情被催眠,又在声光轰炸中逐渐清醒,这大概就是导演想让观众体验的“轮回”吧。但是抛开这层颇为大胆的视听创新,讲故事的能力也是真差。
眼睛要给闪瞎了
镜头美绝,16mm胶片的质感在前半段发挥到了极致,但冲洗工艺的粗糙不得不让人觉得这是有意为之。导演和台本的介入感特别强烈,角色说出来的话都像是一个西方人对东方最天真和幼稚的想象。中间转生的声光实验在电影院里的体验无与伦比,仿佛能看到自己的虹膜。但仅限于此。#hkiff
看睡了
老挝真的好美,缓缓地节奏看的时候感觉血液流淌速度都变慢了。。
#Berlinale #AkademiederKünste #Encounters 第十三场,目前最差。比较期待的一场,期待主要是想看如何影像化轮回还有有张截图非常像戈达尔的《影像之书》,结果比较失望,属于风格高度不统一作品……轮回太过取巧,十五分钟的黑屏加闪屏就完事儿了,既然如此强调感受,这大量的台词来解释感觉真的头疼,多元文化下死亡的多种诠释我读书不好么…而且听上的感受也不那么好,有些时候的强节奏配乐也与风格不符,视觉上多重曝光还可以。
看见喇嘛就难受
评高分的别在那儿装B了好吧。导演你要是信这个的话,自己修行就行了,拍出来有什么意义呢?正说明你还有世俗之见!
看完我整个人都升华了,善哉善哉。画面很美,洗涤心灵。
看着那棵树,尝试理解它,想象你自己是一棵树。
关于中阴的“可见”(屏闪与黑屏所构建的实验影像)与“不可见”(一个无主体的视角),导演是否真的远离了“东方主义”的视角?相比于对“中阴”的戏剧化(诸如《人鬼情未了》)以及本片的实验化风格,我可能更愿意接受宗萨仁波切的“折衷主义—象征主义”的创作观!
每个场景都漫长得毫无必要,节奏粗暴生硬,恐怕唯有被迫留在电影院的观众,才有幸消受这趟转生之旅,在线观影很难不快进跳过。导演是西班牙人,对佛教的理解怕是仅有皮毛,“有种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的不从容”。取景美,不如做成摄影集,放弃那些十分浅层的对话和文本,意境能更加深幽
整体结构和局部细节都工于设计,容易引起反感的刻意不胜枚举。但在此之下是两个极其朴素乃至简陋的民俗传说,业余演员生硬地将全部主旨和目的和盘托出,以毒攻毒调和“刻意”,反倒有轻松的拙态,如同儿时会向往的那些故事。
可能是我审美水平太低,永远搞不懂这种装神弄鬼的实验片的可看性在哪里。
万物有灵,三世轮回。好看程度超出预期,不像阿彼察邦,相反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想法,中间转世的一段真的相当有意思,体验感绝佳
@KINO 目前最好的佛教電影了吧,在影院裡和其他的觀者一起轉世一次 viewed through closed eyelids – create a kind of light show in the mind’s eye。不敢相信導演是西班牙人,記住你了Lois Patiño